民法典第577條解釋
民法典第577條概括規定了違約責任,確認了非違約方在另一方違約后所享有的繼續履行、采取補救措施、損害賠償救濟權。基于合同關系,權利人享有請求義務人履行或給付。在主張違約責任的民事糾紛中,證明責任分配問題常常成為司法實務中的爭論焦點。對此應當依照規范說之法教義,并結合《民法典》相關規范的法解釋學分析予以體系性解決。就合同履行請求權案件而言,“合同的成立”為請求原因,而“合同無效”“合同被撤銷”“合同已履行”等為抗辯,分別由債權人及債務人證明。就違約損害賠償請求權案件而言,債權人應當證明“合同的成立”“損害”和“違約行為與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并在拒絕履行和遲延履行的場合分別證明“不履行的意思表示”和“履行期經過或者經過催告”,在不完全履行的場合證明“不適當履行”。而債務人在拒絕履行和遲延履行的情形下需要就“合同已完全履行”承擔證明責任。
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的處理
我國《民法典》明確承認了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的競合,同時,我國法律對當事人的選擇權沒有加以限制,因此在實務上一般不應限制當事人的選擇權。關于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的處理的問題,下面由我為您詳細解答。一、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的處理 1、我國《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六條規定:“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損害對方人身權益、財產權益的,受損害方有權選擇請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侵權責任。”由此可見,我國明確承認了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的競合。 2、在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發生競合的情況下,受害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利益判斷選擇行使請求權,既可以基于侵權行為提起侵權責任之訴,也可以基于違約行為提起違約責任之訴。二者均以損害賠償為給付內容,故債權人不得雙重請求。受害人依照合同法的規定向人民法院起訴時作出選擇后,在一審開庭以前又變更訴訟請求的,人民法院應當準許。 3、我國法律對當事人的選擇權沒有加以限制,因此在實務上一般不應限制當事人的選擇權。
二、哪些情況下,可認為不成立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競合 我國法律對當事人的選擇權沒有加以限制,因此在實務上一般不應限制當事人的選擇權。但在下列情況下,可認為不成立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競合: 1、因不法行為造成受害人的人身傷亡和精神損害的,當事人之間雖然存在著合同關系,也應按侵權責任而不能按合同責任處理。 2、當事人之間事先并不存在著合同關系,雖然不法行為人并未給受害人造成人身傷亡和精神損害,也不能按違約責任而只能按侵權責任處理。尤其應當指出,如果雙方當事人事先存在著合同關系,但一方當事人與第三人惡意通謀,損害合同另一方當事人的利益,則由于惡意串通的一方當事人與第三人的行為構成共同侵權,第三人與受害人之間又無合同關系存在,因此應按侵權責任處理,使惡意串通的行為人向受害人負侵權責任。 3、在責任競合的情況下,如果當事人事先通過合同特別約定,雙方僅承擔合同責任而不承擔侵權責任,則原則上應依照當事人的約定處理,一方不得行使侵權行為的請求權。但是如果在合同關系形成以后,一方基于故意和重大過失使另一方遭受人身傷害或死亡,則應承擔侵權責任。 4、如果法律特別規定在特殊情況下應減輕當事人的注意義務和責任時,則應依據法律的規定合理地確定責任。三、世界各國對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的處理模式 世界各國法律基本上都是采取排斥受害人可以實現雙項請求權的制度,均認為受害人只能實現其中一項請求權,加害人不能負雙重民事責任。從立法和判例上看,主要有以下三種處理模式: 1、禁止競合。即合同關系當事人不得將對方的違約行為視為侵權行為,只有在沒有合同關系時才產生侵權責任。認為,承擔合同義務的債務人不可能對合同關系以外的侵權責任有所預見,其只能對其債務范圍及不履行債務的后果有所預見。 2、限止競合。即原則上承認責任競合,但對選擇訴訟有一定限制。認為,只有在被告既違反合同法律規范又違反侵權法律規范,并且后違反侵權法律規范即使在無合同關系下也構成侵權時,原告才有雙重訴因的訴權。同時,兩種賠償責任不得互相排斥。 3、允許和選擇競合。即原告基于違法行為而產生的兩個請求權,既可以提起合同之訴,也可以提起侵權之訴。并且一項請求權因時效屆滿被駁回時,還可以行使另一項請求權。認為,合同法律規范和侵權法律規范不僅適用典型的違約行為和侵權行為,也應當共同適用于雙重的違法行為。
相關推薦:
新更定刑事訴訟法(新刑事訴訟法解釋)
刑事質證方面的書(諒解書在刑事案件中起到作用大嗎)
拒不執行刑事辯護(拒執罪可以追究幾次)
犯了交通刑事責任(交通肇事罪刑事責任是什么)
輕傷免除刑事責任(輕微傷能構成刑事責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