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工作或學習時,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新的想法,大家可以將自己的收獲記錄下來。寫心得體會可以將自己的感悟條理化,關于心得體會如何下筆呢?經過搜索整理,我為你呈現“雙減政策下的教師心得與反思”,建議你收藏本頁和本站,以便后續閱讀!
雙減政策下的教師心得與反思 篇1雙減”政策的落地引發了社會的極大關注,給廣大學生和家長釋放了利好的信號,同時也給學校和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一名義務教育階段的老師,我深深感受到身上的壓力與責任并重,同時也認為,要想真的落實好“雙減”,減負的同時又做到增效,必須要劃好學校學習的“雙槳”-----向課堂和作業要質量。
一、課堂教學提質量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學生知識的接受、方法的提煉、語言的淬煉、思維的碰撞以及價值觀的養成,皆在40分鐘的課堂中得以發生并收獲。可以說,課堂的效率決定了學生學習的質量、作業的質量與速度以及思維的提升。所以,我認為,作為教師,首先要扎扎實實、盡心盡力的備好每一堂課,課前充分了解學生因材施教,課堂上充分的尊重學生,給予并鼓勵學生有表達與思辨的機會,不做“填鴨式”的教學,做到“以點帶面”、精講精練,重方法的引導與提煉,輕知識的傳授與說教。
二、課間交流潤心靈
《三國志》有云:“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學習之事亦是如此。課堂學習是雙向發生,教師是引導者,學生為主體,并非教師備好課就一定能上好課,如果學生不配合或狀態不好,再好的課也會沒有質量。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特的個體,他們來自不同的家庭,有著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經歷、不同的成長歷程,他們的感受、認知、思考方式都不盡相同。所以,如果不關注學生個體,皆如對待生產線出來分毫不差的產品一般,那教育就會顯得冰冷而沒有溫暖。基于此,我在課堂上不僅是教授學生,同時更注重與學生的心靈交流,努力與他們處在平等的位置,去傾聽他們,與他們打成一片。而且我特別重視課間交流,課間10分鐘看似很短,但是能夠做到按時下課,將這些時間留給學生,留給自己與學生輕松的交流,在輕松的氛圍中了解他們、走近他們,學生的心暖了,他們的勁就更足了,課堂就會更專注了。
三、作業布置有指向
我是一名數學老師,布置作業時完全可以更簡單。比如,今天學習了分數乘法的筆算,完全可以布置n道計算回去讓學生去練習,但是,如果都是這樣的話,學生的收獲不大。所以,作業的布置一定要動動腦筋,不能太簡單,要讓學生明白作業布置和練習是有指向的,而不是單純的讓學生熟悉一項技能,掌握一門知識。我們要讓自己布置的作業是生機的、多元的,讓學生不是為了完成作業而作業,而是通過作業的過程提升能力。比如,在教授筆算時,我除了布置筆算練習外,還增加了讓學生跟自己的父母去講算理的過程,并要求他們來錄視頻或音頻,這樣的作業,讓學生與家長增強了互動,又在互動中鞏固了知識,提升了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
四、課后輔導抓本質
作為教師,我們必須要明白的一點就是,無論你的課堂多么高效,跟學生的交流多么和諧,作業布置多么有指向,并不意味著每個學生的學習效果都很好。所以,課后輔導對于學生也是至關重要的。我認為,給學生的課后輔導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要學會診斷“抓本質”,重知識的梳理和方法的提煉,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比如,有一次,一個學生問我關于比的題目,我在跟他交流中,明白了其 他是對比的意義還不夠理解,所以我先幫他把比的知識進行了一些梳理,結合除法以及分數與比之間的練習,讓他更好的明白,最后,我沒教他這道題,他說他已經會了。
“雙減”的落地,意味著社會以往對學生“揠苗助長”的態勢說再見,意味著我們要對自身教育教學能力有更高的要求,意味著我們要把學生達到能力培養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作為一名一線教師,在學校,我會做到劃好作業與課堂的“雙槳”,為學生的學習路保駕護航,為我國的教育事業貢獻一份力量。
雙減政策下的教師心得與反思 篇2今年,國家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要求進一步明確并強化政府、學校、校外培訓機構、家庭等各方責任,切實減輕違背教育教學規律、有損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的過重學業負擔。前兩天學習了中小學義務教育“雙減”意見以后對減負提質的提法感觸頗多,從我本人的內心深處,真正地感受到減負提質的重要性及緊迫性。童年是五彩繽紛的,是每個人珍藏在記憶深處的美好時光。但是,現在的孩子卻沒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因為他們的童年時光被大量的作業和各種課外補習班所淹沒。
作為一名教師,我更欣賞那些上課認真聽講,能夠有效的抓住課堂上的40分鐘的學習,回家認真預習、復習、獨立完成好作業的孩子。這些孩子,能有效地把基礎知識學好,他們有著很大的發展潛力。每當看到一些學生在學習上累得小臉煞白,經常十一、二點睡覺就很心疼。作為一名老師,我充分地認識到教學活動中講求技巧,讓孩子們從繁重的課業學習中解脫出來的價值與意義。我們又該如何去做呢?
一、要向40分鐘的課堂要質量,努力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效率,通過課堂教學這一環節切實地給學生進行減負。新課標的一個重要精神就是要把課堂時間還給學生,這就決定教師的講只能是精講。要達到精講,我認為就必須做到一課一得或兩得,不可貪多求全。每篇課文值得探討的知識點很多,但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就要抓住教學重點,大膽地裁剪取舍。要改進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我個人覺得要做到五條:
(一)是精心備課。在深鉆課標和教材的基礎上備課,做到備過程、備語言、備板書、備習題、備教具。
(二)是減少時間損耗。要求學生課前作好上課準備,合理提高課堂密度,增加教學信息量,濃縮教學語言,精簡板書,提高教學效率。
(三)是改變課堂結構,達到講、練、查結合,知識點落實,體現精講精練。
(四)是充分利用先進的教學技術。通過投影等多媒體作用于學生各種感官,以增加直觀性和形象性,增加信息傳輸量,提高學生儲存記憶的速度、效率。
(五)是對后進生實行及時的輔導。
二、多一些開放作業。以開放性的作業提高和改善學生的思維,通過解放和開發學生思維以達把學生從枯燥煩悶的作業中解脫出來的目的。學生在掌握了基本知識后,反復抄寫只能加重學生負擔,在學習課文之后,為了讓學生們理解的更透徹,應立足于教材又超越教材,讓他們查找有關作者的資料及時代背景,拓展閱讀相關的文章,要讓學生學得輕松愉快,不感到繁重枯燥。在教學過程中要受用的練習,使學生的學習過程變得生動有趣,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就把學習任務完成。
三、培養學生自學習慣。對于學生的減負,我們還是一味的減,更不可能一味地空減,而是在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基礎上,有意的,有目的的轉變學生思想,從而轉變學生觀念,讓學生從被動的學習轉而變為主動地學習,才有可能達到我們減負所期望的目的。要達到這一目的,就必須在不斷的教學活動中,不時地、不斷地訓練和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學習習慣。要培養學生對語文的自學習慣,具體說來就是要培養學生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的習慣,課外閱讀和勤于練筆的習慣。
四、努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健康的心態,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學生的身心不健康,則會對事物產生錯誤的認識與理解,進而影響學生的學習,因此,對于學生個人的心理教育在我們的整個教學過程中亦相當的重要。
雙減政策下的教師心得與反思 篇3“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為響應國家“雙減政策”的出臺,2021年10月26日我們xx小學英語組全體教師進行了有關教研,老師一致認為“雙減”政策應堅持學生為本,遵循教育規律,著眼學生身心健康快樂,保障學生休息權利,讓學生的學習回歸學校,整體提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減輕家長負擔,緩解家長焦慮情緒,回應社會關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是個好政策。
在本次研討中我們探討了“雙減”與英語教育的關系。雙減,英語是重點對象。必須減輕家庭對英語教育的焦慮,必須減少社會培訓中英語教育的比重。這對應高質量、低能耗的英語教育是好事,優化作業就是一種選擇。
針對作業我們重點進行了討論。作業應當是學生為達到學習目標而對課堂已學未會內容的深化開展的學習活動,其特征是通過繼續學習而深化教師講授、學生觀察與體驗中所初步建構的知識、能力、態度。
有質量的作業必須有意義作業。以知識、能力、態度為基礎,強調教學之后的知識記憶和技能鞏固,知識的遷移,思維的激活(鑰匙),好奇的追問,理解的加深,但都應以價值意義為指向。
有質量的作業應該遵循深化學習的機制我國小學生的英語作業,應該遵循我國小學生英語學習的已學未會的訓練的機制,其核心為:鞏固已學,強化實踐,達到能會。
有質量的作業需要有溫度的話語。作業的對話和情感交流,不僅可通過語言,還可通過圖像、聲音、動漫,需要設計情景。作業的提示、指導、評語,都應從情感出發。語言,除了準確、鮮明、生動、得體等語言基本規范外,作業語言更多的要詼諧有趣、親切友好,對思維引導、意義追尋的作業,語言表述要有“能引而不發、激勵喚起”等效果。
雙減政策下的教師心得與反思 篇4“減負提質”,其實是相互矛盾的。正如既要馬兒跑得快,又要不吃草。這是行不通的。要想馬兒跑得快,要吃好草,而好草來源于教師。
減負提質是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解決前些年教育界普遍存在的學生負擔過重和“高分低能”等問題而提出的一條具體途徑。其具體含義是:減輕學生負擔,提高教學質量。
我們對學生的“減負”不能作平面化的理解,似乎“減負”僅僅是減輕書包、減少作業,減少學生在校時間,甚至取消考試。誠然,這些都是“減負”手段,并不是“減負”的真正目的。
“減負”既不能平面化的理解,也不能“一刀切”。我們客觀的發現,學生的負擔并不是都重,而是“負擔”不合理:機械學習負擔重,實踐活動負擔輕;考試分數重,習慣培養輕;用腦負擔重,動手負擔輕;心理負擔重,思想疏導輕。更何況,由于學生個體學習能力的差異,他們學習負擔的輕重又不能一概而論。
教師的職責不是把課本,教參中的文字重復講出來,不是讓學生死記硬背,教師應千方百計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經歷學習的過程,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讓學生的思維活動過程達到完整。
我們站在教育發展、人才培育的角度,用長遠的眼光來看問題,認為“減負”不僅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而且是培養個性化人才的需要。為此,當務之急如何以科學的發展觀和現代教育觀為指引,全面深刻地理解“減負”的含義,落實“減負”舉措。
過重的課業負擔是應試教育留下的“毒瘤”,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制約了學生能力的發展。使學生真正成為新世紀具有自學能力、創新能力、競爭能力的健康的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我認為教師要做到以下幾方面:
一、創造成長空間
我認為,創造學生更多的自主成長空間,個性化地發展學生的特長,是做好 “減負”工作的關鍵一點。在這樣的認識之下,我們在實踐中總結形成了“兩個層次”、“兩個針對”、“六個讓給”的靈活學法指導體系。“兩個層次”是目標原則。淺層目標:讓每個學生懂得一些通用型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高層目標:讓學生掌握學習策略,即能根據自己的學習個性、風格和能力,對通用型的學習方法進行靈活選擇或再創造,提倡適者為上。
“四個針對”是指導原則,指的是:針對與“減負”關系特別密切的幾種學習方法指導;針對不同學生進行不同的學習策略和學力指導;針對不同年級、不同年齡學生,進行不同的學法指導;針對學習動機的主次作用不同,進行不同的學法指導。“六個讓給”是自主學習原則;學法讓學生自己感悟;問題讓學生自己提出;知識讓學生自己發現;學習內容讓學生自己開掘;學習領域讓學生自己拓寬;學生能力讓學生自己發展。事實上,學生從同學和教師身上學到的東西,遠比從教科書上學到的多。
對學生的學習方法,不必要求整齊劃一,要靈活多樣。教師應鼓勵學生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方法去學習,促進學生富有個性、生動活潑地學習,自主地學習,這樣學習就不再成為負擔。學生有了自由發展的時間和空間,學校就要創設發展學生個性化發展的舞臺,挖掘教育資源,開發校本課程,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這樣做才達到“減負”的目的。
二、提高教師素質。
眾所周知,教師的教學能力強,教學效率就高;教學效率高,學生的學習容量就大,學習效率也高。這種意義上分析,“減負”對老師而言,不是“減輕教學負擔”,而是要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只有高素質的教師,才能實現“輕負擔,高質量”。
雙減政策下的教師心得與反思 篇5通過關于小學生減負的問題探討,我感受頗深,我們對學生的“減負”不能作平面化的理解,似乎“減負”僅僅是減輕書包、減少作業,減少學生在校時間,甚至取消考試。誠然,這些都是“減負”手段,并不是“減負”的真正目的。“減負”既不能平面化的理解,也不能“一刀切”。我們客觀的發現,學生的負擔并不是都重,而是“負擔”不合理:機械學習負擔重,實踐活動負擔輕;考試分數重,習慣培養輕;用腦負擔重,動手負擔輕;心理負擔重,思想疏導輕。更何況,由于學生個體學習能力的差異,他們學習負擔的輕重又不能一概而論。
教師的職責不是把課本,教參中的文字重復講出來,不是讓學生死記硬背,教師應千方百計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經歷學習的過程,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讓學生的思維活動過程達到完整。過重的課業負擔是應試教育留下的毛病,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制約了學生能力的發展。使學生真正成為新世紀具有自學能力、創新能力、競爭能力的健康的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我認為教師要做到以下幾方面:
一、創造成長空間我認為,創造學生更多的自主成長空間,個性化地發展學生的特長,是做好“減負”工作的關鍵一點。在這樣的認識之下,我們在實踐中總結形成了“兩個層次”、“兩個針對”、“六個讓給”的靈活學法指導體系。“兩個層次”是目標原則。淺層目標:讓每個學生懂得一些通用型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高層目標:讓學生掌握學習策略,即能根據自己的學習個性、風格和能力,對通用型的學習方法進行靈活選擇或再創造,提倡適者為上。
二、提高教師素質眾所周知,教師的教學能力強,教學效率就高;教學效率高,學生的學習容量就大,學習效率也高。這種意義上分析,“減負”對老師而言,不是“減輕教學負擔”,而是要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只有高素質的教師,才能實現“輕負擔,高質量”。
總之,教師的教學水平是減負的關鍵;課堂教學是“減負”的主渠道;學生的學習管理,是“減負”不可視的重要環節。
雙減政策下的教師心得與反思 篇6開學季,上好“雙減”第一課卸下過重負擔、逃離題海戰術,讓孩子們“返璞歸真”,這才是童年該有的樣子。
暑假即將結束,很多同學真切感受到了“雙減帶來的“驚喜”一一校外培訓做“減法,業余時間做“加法”,孩子們有更多時間去追尋童年的“詩和遠方”。2021年秋季學期是中小學全面落實“雙減”相關部署要求的第一個學期,“雙減”大禮包為孩子們送上開學“見面禮”,家長們也更加期待全新的打開模式。開學季,如何讓“雙減”在校園里與暑期有機銜接,持續推動減負政策在校園里落地,孩子關心,家長注重,全社會關切。教育部門、學校應把“雙減”政策貫穿到新學期的教育任務當中,精心準備好“雙減第一課。把各項“硬舉措”落地落實,首先要深刻把握“雙減”重點,對標對表,把舉措與實踐有機銜接起來,嚴格把控好書面作業量,探索推出延時托管服務等,讓“雙減政策與教育改革同頻共振,打開更多新場景,為孩子們快樂學習、健康成長創造更加良好的條件。“雙減”落地,關鍵看行動,更要看力度。
各地要細化措施,從嚴監管,讓好政策見到好效果。當前,很多地方積極采取行動,紛紛推出“課后服務細則,讓“雙減走進校園擁有更具體、更有針對性的政策“工具箱”。比如,江蘇推出暑期托管“服務套餐,規范課堂教學,不超綱、不超標、不超進度,協助雙職工核心家庭解決“三點半難題”;西安推出“三個課堂”,通過名校幫帶、好課推優、名師領航等質量提升系列行動,突出課堂教學主陣地,向課堂要質量,在“提質增效”上下功夫;上海嚴禁組織中小學生參加聯考、月考,著力破除“唯分數“論排名等功利性教育行為。開學季,是推動“雙減從文件到實施的重要節點。減輕作業壓力,卸下過重學業負擔,重點要提升課堂質量,讓校園和課堂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陣地”。各地應在課程優化、教學改革、師資配置等方面下功夫,用足用好有限的校園時間,充分調動廣大教師積極性、創造性,提升課堂“含金量”,讓孩子們在校內享受優質教育,促動學生健康成長,形成家校減負合力。“雙減”政策從推出到現在,僅有一個多月時間,當前尚處于探索實踐階段。教育系統、各地方應把“雙減”作為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來推動,種好“試驗田”,即時總結經驗,推廣有效做法。
雙減政策下的教師心得與反思 篇7今天學校組織了全校教師學習《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文件要求:嚴格禁止給家長布置或變相布置作業,嚴禁要求家長檢查、批改作業。初中書面作業平均每天完成時間不超過90分鐘。周末、寒暑假、法定節假日也要控制書面作業總量。鼓勵布置分層、彈性和個性化作業,堅決克服機械、無效作業、杜絕重復性、懲罰性作業。老師要及時做好反饋,加強面批面改、做好答疑輔導、實施個性化輔導,提升作業對學習的促進作用。科學利用課余時間,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學習完“雙減精神”使我受益匪淺,“雙減”背景下的數學作業教師要理清其中的“減”和“加”,減作業總量,提作業質量,教師要精心設計作業,有效的作業設計不僅關注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要關注學生能否運用體育知識實際問題,關注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訓練不僅僅是“訓練”,訓練就是教學,訓練也是課程,僅僅圍繞教學目標,精心設計,充分發揮作業的育人價值,以素養發展為目標,“小小”作業發揮“大大”作用,作業是熟悉的“陌生人”,廣大教師設計有靈動的作業,激發學生做作業的興趣,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在我們學校,學校以老師“應教盡教,學生學足學好”為原則,組織全體教師對“雙減”政策進行學習和領會,在作業設計、課堂教學質量提升、課后輔導等方面擬訂出具體措施,扎實貫穿于常規教學過程當中與此同時,我校還實行“5+2”模式,即學校每周5天都要開展課后服務,每天至少開展2小時,面對教育政策新要求,我們學校結合教育教學的基本要求,分別制訂了各項細化制度,在課堂中、作業里有效落實“雙減”政策”。
作為老師,我一定會把雙減政策落實到教學工作當中去,讓孩子們真正感受到雙減政策給他們帶來的新變化。
我認為具體的做法有:學習課程標準,對課程標準有新的認識,更新教學理念,明白減負并不是單純的減少作業數量,關鍵是如何在“減負”的同時提高質效。
1、加強集體備課,認真鉆研教材,使各單元的教學目標更加明確,根據單元目標制定合理的課時教學目標,并根據各班的實際情況,修改教案,有針對性地對語文知識和能力進行訓練。
2、精心設計課堂練習,圍繞聽說讀寫相結合進行。
3、找出本篇課文中想像說話的訓練點,進行說話練習。
作為一線教師,首先積極學習,更新理念,提高落實政策的意識。充分鉆研教材,改善舊有的教法,提升串聯教材,融合知識點的能力。基于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設計一些可以變式的作業,根據學生的能力,題目可變深,也可變淺,激發學生做作業的興趣和積極性。
雙減政策下的作業設計,應該處理好長與短,快與慢,內與外,多與少的關系;真正落實好四個強化,強化總量控制,強化質量提升,強化習慣培養,強化責任落實。真正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同時不降低教學質量,讓學生能學的更輕松,更高效。
雙減政策下的教師心得與反思 篇8從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再到雙減,中國教育又迎來了偉大的變革。那么什么是雙減政策呢?從通知來看,雙減一是減輕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二是提升學校課后服務水平。其中以“全面規范校外培訓行為”為主要抓手正在緊鑼密鼓的進行中,在全國進行“雙減”政策推廣。政策中還提到要保證學生的睡眠時間,學生在校的學習時間也有不同學段的限制。這樣,既可以避免上學高峰期而產生的交通堵塞,也可以避免學生家校往返途中產生的安全問題。
這樣來看雙減需要一個寬松的外部環境生態系統,需要形成合力才能減輕負擔,才能提高老師自身的專業本領,也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雙減”的前提是課堂增效,課堂增效的起點是教師對課標、教材研讀、把握、執行,教師要做課標忠實執行者,教材創造性解讀、使用者。腦中有“綱”(課程改革綱要)、胸中有“標”(課標)、腹中有“書”(教材二次消化適合學情解讀)、目中有“人”、心中有“法”、手中有“技”。教師要有“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用課標教”的意識。關注從學科教學意識到課程意識轉變,關注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關注學校整體課程體系建構與推進。
教師要與班主任、同學科教師、跨學科教師通力協作,建立積極的相互依賴的關系,雙方成為“雙減”的合作者。與同課教師一道深度參與集智備課,發揮群體大腦智慧,集智備課。備課組長提出備課時的困惑和問題。在集智研討基礎上,拿出可視化成果:單元規劃表(框架),單元課時教學任務活動創意表,分課時教學設計教案。與班級任課教師一道共同制定學習規則,培養學生的內在秩序感,共同助力學生習慣養成。同時與本班課任教師合作,借助班級作業協調員,控制作業總時長,徹底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與跨學科教師協作,積極嘗試跨學科內容整合,開展拼教、拼研、項目學習等,盡而全面提升探究性、合作性作業設計與實施能力。
教師應充當課堂的組織者、學習的點燃者、困惑的點撥者、生命的點化者,扮演的是平等中的首席角色。故教師與學生課內外相處時要學會溝通、學會表達、學會換位思考。
“雙減”要求教師放手、放權,要求學生學會自律、自控,學會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要讓學生潛意識跳出固定型思維走向成長型思維,這就要求教師要感染、熏陶、培養“明生”。可見構建新型師生關系顯得多么重要!
通知中提到“明生”的范疇,應該有這樣的幾層含義:明學,思維比較清晰,元認識水平較高;自律意識、自控能力強;動手能力、創新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素養高。明標,對“為什么學習?學習終極目標是什么”等有深度認知。明世:責任、擔當、改變世界是發自內心追求,人生價值意義非常明晰。一句話要讓學生成為“雙減”最直接、最大受益者。
“雙減”,減的是負擔,增加的是老師自身的專業本領。要傾聽教育外部的聲音,不要自我設限,讓思維發散,讓認知升級,構建新的思維模型,未來的學校將是一個學習綜合體,有多元化的服務平臺共同興辦教育、參予教育改革。在“雙減”政策推行的過程中,校外培訓機構會逐步融匯于校內課后服務市場。作為一線教師,我們應該看到:大多數的學校既沒有課外服務的專業師資,又沒有課后服務中的專業課程,遠比不上校外培訓機構在這方面的成熟度和專業發展水平。因而,學校校內課后服務的推行勢必會與校外培訓機構共同攜手,促進教育未來的發展。
讀完一本書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關于《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讀后感范文(精選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讀后感1利用假期時間,我有幸拜讀了馮恩洪校長的一本教育著作《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書中有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說我們一直在選擇適合教育的學生,卻沒有關注我們的教育是否適合學生。馮恩洪校長不僅是具有遠見卓識,還是“藝高人膽大”的教育實踐家。早年,他就對德育改革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及思考。我們傳統課堂往往經常要求學生樣樣都行,但馮恩洪校長說,全才、全面發展是不現實的,我們應該接受他:“人皆有才,人物全才,揚長避短,個個成才”的觀點,要為有差異的學生選擇合適的教育才是我們教師的任務。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享受教育,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讓學生享受適合自己的教育,教育不僅要創造適合教育的學生,教育更有責任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
但我們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大部分的時候是忽略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滿堂灌”成了我們的教學模式,這樣的課堂讓學生“難受”,如何讓學生從“難受”過渡到“享受”,我從馮恩洪校長《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的得到了一些啟示:
一、愛學生
著名教育家韓鳳珍認為“所有難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強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都要千方百計地保護孩子的最寶貴的東西——自尊心。”想要保護孩子的自尊心,首先要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教育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沒有水就不能稱之為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就不能稱之為教育。教師把不同的愛獻給不同的學生,種進不同學生的心里,就能結出不同喜人的碩果。
二、尊重個體差異,因材施教
孔子早在千年教育史中就提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的教育理念。孔子門下的成功學生頗多,其實跟孔子教學理念有很大的關系,孔子常常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教師面對學生的差異不應該埋怨,而是研究差異,關注差異,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人們常把教師比作是辛勤的園丁。然而,我覺得這種比喻并不恰當。園丁的工作是把花園里的參差不齊的草本修剪得規規整整,千篇一律。難道教師所做的工作也是把有個性的學生給調教得千篇一律?那是扼殺學生的天性,也是我們教育的失敗。教師的眼里既要有牛頓,愛迪生,也要容得下平凡的清潔工人,因為社會需要多方位的人才。所以,老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允許學生在某個階段落后,經過努力趕上。允許學生某個方面有所突破,某些方面平平淡淡。允許個別“超常”學生脫穎而出,這一切的參差不齊,才是教育的正常現象,因為教師并不是克隆專家。
如今,課堂教學要提效,就要退出講授,提倡合作,課堂教學要由講授走向合作,“班里最好的學生一定也沒有老師知道的知識多,但老師知道的知識絕不會比全班同學加起來的知識多。”馮恩洪前輩的這句話有力的揭示了講授教學的弊端,非常具有說服力。讓每個學生享受適合自己的教育,真的很好!我們也不能等待,不妨去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方說尊重差異的調整與嘗試,全面優化課堂,提高效率等!
《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讀后感2假期,閱讀了教育大師馮恩洪的書《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有如沐春風之感。全書語言生動幽默,見解獨到,充滿智慧。馮校長將深刻的教育理論寓于明白如話的故事中,娓娓道來的話語里有著太多的引人思考的話題。值得我們每一位教師認真反復地閱讀。
馮校長認為,教師要為有差異的學生提供合適的教育。面對個性差異的學生,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給有差異的人提供有差異的、適合他們的教育,合適的比標準的更重要。面對差異,教師應該正視、包容個性、善待差異。學生要在“差異中發展”。他特別講了《老虎當校長》的寓言故事:(五十知天命的老虎當膩了“百獸之王”后,突然想當校長了,于是辦了一所學校自封校長,要鴨子練長跑,兔子練游泳,老鷹學爬樹————鬧了一番笑話后,學校關門,最后老虎感嘆“校長不是人當的”——寓言雖說是馮校長自己編的,但是卻不無辛辣地諷刺了應試教育背景下的教育現狀,那就是用統一的標準來評估學生,嚴重扼殺了學生自我和個性的成長。怎樣改變這一現狀?
教育怎樣由課本知識中心向以兒童發展為中心轉變呢?馮恩洪結合“建平經驗”,最后引出結論:應該讓“鴨子練游泳,兔子練長跑,老鷹學高飛”,把個性發揮到極致。其實這些想法和說法,在幾千年前,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就說過“因材施教”,今天是什么讓我們只能去想,不能去做呢?我想只有解決根本性的問題以后,“因材施教”才會被賦予真正意義。在閱讀中,在體會故事的幽默時,我想到我們班的那些所謂的后進生,他們身上難道沒有優點?難道沒有適合他們發展的路?答案毫無疑問是否定的。作為老師,有義務去發現每一位孩子的優點,讓他們在最適合的發展區域中發展。我們面對的是許多個有差異的學生,為什么還要用無差異的教學方法去教育他們呢?馮校長的一句話說得特別好,“當我們站上講臺的那一刻,我們終生都在面對差異”。在教育中我們就要哪壺先開提哪壺!
他在書中指出:我們現在的教育是挑選適合教育的學生,而由挑選適合教育的學生走進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是一場革命,是一場告別書本中心走進學生發展為本的革命,是一場教育的深刻變革。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關鍵的關鍵是要研究學生,使教師告別書本中心,走進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變革新時代。只有這樣,我們培養的人將真正是“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有個性有特長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結合馮老師的書和我的工作實際談談我的感悟:
首先先來談談“教育的真諦是什么?”我的理解是:教給學生做人的道理、知識,讓學生擁有學習能力和工作技能等;而學生是否享受學習似乎不是我們所要思考的,因為讀書就是枯燥的,需要每個人勤奮的。而《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一文中告訴我們: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享受教育,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讓學生享受適合自己的教育,教育不僅要創造適合教育的學生,教育更有責任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所以,教育要注意受教育者的差異,教育者對學生的差異不應該埋怨,而是研究差異,關注差異,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所以教育要尊重學生的情感,激勵學生“你真了不得,你離成功就差一步了”,創建和諧的師生情感,讓教育的感覺不是難受,教育的感受是走進享受。教育者的責任就是讓學生快樂成長。所以教育要讓學生徹底釋放自己潛能,讓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
明確了教育的最高境界。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對當下的課堂教育進行了反思:回顧我們的課堂教學,我們也在力求讓每一個學生得到發展,但我們現在的教育,是挑選適合教育的學生。像我們這樣的班額大,人數多,一個班級六十八人,一個教案,統一練習,完全沒有注意到受教育者的差異;但每個班級學生確定,教材單一,課時緊,教師每天都在趕進度,在練習,有時完全忘卻了學生的需求,只是想著讓學生將課程內容學完就好,于是,講授知識就占去大量的課堂時間,學生聽了課,做了練習,但就是課堂知識鞏固率極低。而那些為了展現合作教法而合作的課堂,讓后進生舉手發言的所謂關注差異的課堂,都不是高效的課堂。當前,由于課堂變革沒有適應時代,課程建設較滯后,導致我們的課堂大多在約束學生的潛能,萎縮學生的潛能,而非釋放學生的潛能,因此,學習的不快樂成了不少學生的痛苦感受。所以,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已經成為我們當下及將來亟需完成的任務。我們要建立符合學生個性、適應學生發展的動態、綜合的課程體系;我們要讓合作課堂,讓差異發展成就學生的美麗人生。
另外一點,對于學生的評價只有理性的對錯,沒有感性的激勵,特別對于學生的 “錯誤”回答,缺少引導,缺少尊重,致使學生在忍受教育,在挫敗中痛苦學習;我們每天為了學生考高分,在想方設法為學生布置作業,批改作業,讓學生在作業堆里拼命,經常性地忘卻學生潛能的發展,只是固執地讓學生在教師設定的學習網內掙扎,這樣的教育能實現教育的目的嗎?這樣的教育能讓學生感動嗎,能讓學生享受適合自己的教育嗎?
可見,要實現教育的現代化,教育者必須重新認識教育的`目的,探尋教育的真諦,創造真正適合學生的教育,追求和諧發展的教育。
“創造適合每一個學生的教育”,是一種溫暖,是一種關懷。“適合教育”就是強調以學生為本,追求人文關懷,引導學生的心靈走向真、善、美;強調教育要適合每一個學生的個性,適合每一名學生的實際需要,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礎上為學生提供民主、科學的教育教學服務;強調整體大于部分之和,要讓每一名學生都有發展。強調教育要與時代發展緊密結合;強調教育必須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把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的自主性、選擇性、傾向性還給學生。總之,適合教育就是要吸納古今中外一切科學合理的教育思想精華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服務,并在此基礎上賦予時代的特征,繼續發揚創新,更好地為學生服務。
讀著這些內容,我很是信服,更是佩服。馮恩洪教授的成功教育生涯就是最好的證明。他就是一個珍惜講臺,做最好的自我的優秀班主任、校長;他就是一個享受讀書,積極反思的復合型的教育專家。作為一名現代教育者,我們要積極行動起來,努力提升自身素質,實現自身的專業發展,以適應教育現代化的要求,為走進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做好準備,做出貢獻。
《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讀后感3《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是馮恩洪教授結合自己的教育工作實踐,對中國教育的理性思考與展望。他在書中指出:我們現在的教育是挑選適合教育的學生,而由挑選適合教育的學生走進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是一場革命,是一場告別書本中心走進學生發展為本的革命,是一場教育的深刻變革。
讀完這本著作,結合自身的教育生活,我有了許多的思考與感悟。教育的真諦是什么?我的理解是:教給學生做人的道理、知識,讓學生擁有學習能力和工作技能等;而學生是否享受學習似乎不是我們所要思考的,因為讀書就是枯燥的,需要每個人勤奮的。而馮先生的報告讓我感受到: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享受教育,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讓學生享受適合自己的教育,教育不僅要創造適合教育的學生,教育更有責任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對于高效課堂,他通過傳統課堂和高效課堂的對比,提醒我們:
(一)關注差異,創造適合的教育。
思考如今我們的教育,是挑選適合教育的學生,是培養精英的教育。在教育的過程中很少注意到受教育者的差異;對于學生的評價只有理性的對錯,沒有感性的激勵,特別對于學生的“錯誤”回答,缺少引導,缺少尊重,致使學生在忍受教育,在挫敗中痛苦學習;所以我們要注意受教育者的差異,對于班級學生的情況要了解,做到知已知彼,百戰不殆。孔夫子教育學生成效卓著,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他對顏回、子路、曾參等學生的性格特長、思想狀況了如指掌,在知人的基礎上因材施教、因勢利導。對學生的差異不應該埋怨,而是研究差異,關注差異,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要尊重學生的情感,激勵學生“你真了不得,你離成功就差一步了”,創建和諧的師生情感,讓教育的感覺不是難受,而是走進享受。要讓學生徹底釋放自己潛能,讓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工作中,我時刻提醒自己要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
(二)讀書學習,做最好的自己。
作為教師要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首先要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促進自己的專業成長。我們不僅要珍惜講臺,熱愛講臺,享受講臺,而且要挑戰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同時也只有做最好的自己,才能享受講臺。要發展自己只有兩條路,第一條是知識的補充,讀書可以使自己變得更聰明,使自己變得更有智慧。第二條是經驗的積累。知識的補充需要讀書學習,經驗積累需要反思和總結。在此基礎上學會合作雙贏,做復合型的教師,你就會成功。一個優秀的教師和一個普通的教師的區別在于,一個一般的教師總是沾沾自喜自己曾經上過的那節課有多么成功,而一個優秀的教師永遠認為教學是一個令人遺憾的行為科學。一個會讀書、會反思的老師,是一個能挑戰自我、超越自我的老師,是一個能做最好自我的老師。
(三)關注差異,尋找適合的方法。
在教育手法上不能一刀切,我們不光要重視智商上具有優勢,學習品質良好的學生,對待品質差、行為習慣差的學生更要用時間去幫助他們,對中間這部分最容易忽視的學生其實要更多的予以關注,但是如此龐大的一個班級集體,靠教師一個人是不能全部照顧的到,所以合作教學、互幫互助尤為重要。結合自身合作課堂教學的實踐,我在小組活動中,雖然采取了小組成員課堂發言積分單并規定組長最多只能發言兩次。這樣一來小組要拿高分主要靠其他成員的參與,調動了全組積極性。但個別學生由于本身水平有限,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能積極參與活動的各環節。因此還需要教師更細致及時的輔導和幫助,加強小組建設,充分發揮團隊力量,師生形成合力,共同進步提高。
所以撬起課堂教育質量的課堂變革在于,走出講授,走進合作或者差異發展,以釋放學生的潛能。
其次為幸福人生奠基——實施實效德育
目前整個民族存在四大道德缺失:公德、法制、感恩、誠信。德育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作為一名優秀教師和班主任深知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洪先生說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把學生關注而是讓學生感到,如何做到,有兩點:規范和負責。建立規范的制度約束學生,讓學生掌握規范,學會負責。
讀著這些內容,我很是信服,更是佩服。馮恩洪教授的成功教育生涯就是最好的證明。他就是一個珍惜講臺,做最好的自我的優秀班主任、校長;他就是一個享受讀書,積極反思的復合型的教育專家。
躬身自問:從教十多年,我是一個珍惜講臺,努力做最好的自我的老師嗎?我是一個熱愛讀書,學會合作,由單科型的老師走向了復合型的老師嗎?對此,我還有極大的差距呀。既然創造適合每一個學生的教育已成共識,我們還需要等待嗎?作為一名現代教育者,我們要積極行動起來,努力提升自身素質,實現自身的專業發展,以適應教育現代化的要求,為走進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做好準備,做出貢獻。
《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讀后感4面對書柜中的眾多教育讀物,我選擇了《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這本書。想要做好教育工作,就要對教育有著正確的認識,探尋教育的真諦,其次,是教師本身的專業發展與自我完善,作為教師,不能固守著一灘死水,這是留給我印象最深的兩點。同時吸引我的,還有這本書的教育事例和敘述口吻,是口語化下的一幕幕活潑生動有趣的場景,活靈活現,源于實際生活,卻從中折射出不一樣的深刻體會。
這本書的作者是全國著名教育專家馮恩洪,他致力于中國基礎教育改革,注重研究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對教育的不同要求,主張人的社會化和人的個性化和諧發展,主張優質教育資源社會效益最大化,在實踐中探索了建平模式。
在《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這本書中,馮恩洪先生強調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關鍵是要研究學生,使我們的老師從心中有書走到胸中有書,目中有人的境界。這就要求我們老師首先要探尋教育的真諦,重新認識教育的目的。在教育的過程中,要注意學生的差異,以及尊重學生的情感,釋放學生的潛能。
其次是積極建設教育環境,改善課堂效率。課堂是將自然人打造成社會人的主要手段,傳統的教學模式就是以講授為主,講述教學有好處,他的知識有系統性,它的邏輯性組織的很嚴密,但是講授教教學有它的缺點。書中有一個令人深刻的例子,就是首都師范大學文哲教授帶著他的學生在北京做的一份十萬初中生的取樣調查,其中一道題目是“初中語文老師不講,你自己能看懂多少?”最后取出的平均值是:初中語文老師不講學生能看懂95%。通過這個實際例子,很明顯的是想告訴大家,初中語文需要老師講的僅僅只有5%。所以在今后的教育過程當中,要注重由講授走進合作。這也很好的解釋了在豐華學校,課堂上為什么老師們講的少,學生們做的多了,初中的學生們已經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只要老師善于引導,學生們就可以通過自己或合作來完成學習任務,并且得到深刻理解。
再者,德育也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德育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德育更是積極人生的需要,預適合的方法可以給我們帶來幸福人生。面對孩子們的德育工作,要尋求適合他們的才是最好的,重視談話的可接受性,同時也要意識到方法比結論更重要。這讓我想到,在豐華學校總會給學生們布置德育作業,要求幫父母做一件事,是通過一次次的實踐,從中讓學生體會到父母的艱辛,從而孝順父母,體諒父母。
想要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教師不僅僅是要對教育有著正確的認識,對課程的研究和對學生的研究,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是,教師要學會享受講臺,實現教師專業發展,不斷自我完善。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需要智慧,需要激情,更需要責任。
第一,要熱愛講臺,享受講臺。每一個老師都想上出自己最滿意的好課,上出這樣的課,其首要條件是熱愛講臺,享受講臺,關鍵是端正我們的位置。如何熱愛講臺,享受講臺,那就要珍惜講臺。珍惜講臺就要做最好的自我,不斷的發展自我,改變自我,才能為學生呈現不一樣的精彩課堂。
第二,要學會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大方向考慮,老師三尺講臺上的事情頻繁,具體,瑣碎,但是具體頻繁瑣碎的日常事務卻關系著國家的強弱興衰。往下再看,站在三尺講臺,面對的是幾十個家庭的希望,是幾十個孩子的未來。作為老師,要對自己的學生學習和生活而負責。
第三,要學會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說到底就是知識的補充,經驗的積累。知識的補充需要讀書,經驗的積累需要反思。教師應該養成讀書習慣,享受讀書樂趣,在每一節課后,能夠積累經驗,學會反思,同時,不忘合作教學,實現共贏。
這本書給了我很多現實生活中的事例和經驗分享,雖說是有了基本的理解認識和經驗累積,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還是存在著諸多不足。要使這些經驗積累能靈活運用到自己的教學方法中,我還需要不斷潛心研究和學習。最后,借用馮恩洪先生的話來和大家共勉:做最好的自己,讓生命因三尺講臺而精彩!
《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讀后感5在馮恩洪的《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這本書中提到了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的關鍵是要研究學生,使教師告別書本中心,走進學生發展以人為本的教育變革新時代。只有這樣,我們培養的人將真正是“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有個性有特長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那么教師怎樣做到以生為本呢?有的教師從早到晚的泡在學校甚至教室里,一發現問題就提醒學生,他認為這就會得到學生的認可,結果學生并不認同。我們提倡終身學習,但是長久的壓抑狀態的學習會造成許多仇視學習的現象。應該用什么樣的方式教育學生呢?馮恩洪提到讓學生感動,讓學生從自身起見,不好意思不這樣做。這樣的動力來源于自身。有位教育家說,有時寬恕所產生的道德上的震動比責罰要強烈得多。它有助于學生認識自己的問題,促使他自身逐漸增長克服缺點的內在力量,激起他們進行自我譴責,自我教育。而這種自我譴責、自我教育比別人的譴責教育更為有力。
如果教師一味的“嚴格”和“高壓”,過分夸大學生的錯誤,動不動責罵學生甚至不允許學生犯錯,要求學生“必須如何”、“禁止怎樣”。勢必會抹殺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力,學生就會遷怒于教師,拒絕改正自己的錯誤,進而產生對抗情緒,達不到教育的目的。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因此針對不同學生針對不同的違紀行為,應體現“人性化”。例如學生在犯了錯誤之后,我們切不可傷害學生的自尊,應時刻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和精神需求,少用批評多用鼓勵。
學生可以犯錯,老師也可以犯錯嗎?我認為可以,有時候故意的犯錯不僅讓學生對老師的這個錯誤印象深刻,也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并非高高在上,也是平易近人的,拉進師生的距離,真是一舉兩得的好辦法。
的確,壓制中的執行只是一時的成效,而鼓勵中的約束卻是一種潛移默化的自覺行為,只要孩子的心是朝著你的,還需要死命的不許這、不許那嗎?
總之只有讓學生“愛其師”,學生才會“信其道”。而讓學生“愛上你”的方法很多,只要我們時時換位思考,處處為學生著想,學生就一定會“愛上你這個老師”,學習的興趣將大大提高,他們的潛力就會發揮出來。所以說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把學生管住,而是讓學生感動。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