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行賄罪是指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為謀取不正當利益而行賄,或者違反國家規定,給予國家工作人員以回扣、手續費,情節嚴重的行為。
準確認定單位行賄罪,應當符合謀取不正當利益、單位主體要件、體現單位意志、違法所得歸屬單位等要件。
為貫徹落實從嚴懲治行賄犯罪的精神,1997年《刑法》規定了單位受賄罪,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加強反腐敗工作,完善懲治腐敗法律規定提出了新要求,為加大懲處腐敗犯罪的力度,2015年《刑法修正案九》完善了單位行賄罪的相關規定。
(一)1997年《刑法》設立了單位行賄罪
為了有效懲治貪污罪賄賂罪,1997年《刑法》規定“單位為謀取不正當利益而行賄,或者違反國家規定,給予國家工作人員以回扣、手續費,情節嚴重的,對單位判處罰金,并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因行賄取得的違法所得歸個人所有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九條、第三百九十條的規定定罪處罰。”
(二)2015年《刑法修正案九》修改單位行賄罪的處罰
2015年《刑法修正案九》將單位行賄罪的處罰修改為“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罰金”。此次修改刑法對個人行賄犯罪和單位行賄犯罪以及介紹賄賂犯罪都增加了并處罰金的規定,加大了對行賄犯罪的懲處力度,使犯罪分子在受到人身處罰的同時,在經濟上也得不到好處,對于遏制賄賂犯罪的發生和懲處賄賂犯罪具有重要意義。
(一)主體要件
本罪的主體是單位。首先,單位形式上必須合法成立和合法存在,具備法律規定所必需的相應的場所、人員和組織機構。其次,從實質要件上看,單位還應當具備刑事責任能力,能夠以自己的名義獨立承擔刑事責任。
判斷是否符合單位行賄罪的主體要件,在辦案過程中關鍵應考察公司是否具備合法性、組織性、獨立性,是否具備獨立人格,是否存在公司和股東之間因財產、業務等原因導致人格混同的情況,是否具有獨立的經費或財產、能夠獨立承擔刑事責任。如果出現不符合單位形式或實質條件的情況,表面上雖有公司之名,也不能作為單位犯罪處理。
(二)主觀方面
主觀方面是故意,并具有謀取不正當利益的目的。《關于辦理行賄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規定了謀取不正當利益的三種情形:一是謀取利益本身不正當,違反法律、法規、規章、政策規定;二是獲取利益手段不正當,要求國家工作人員違反國家法律、法規、規章、政策、行業規范的規定,提供幫助或者方便條件;三是在經濟、組織人事管理等活動中,違背公正公平原則謀取競爭優勢。
(三)犯罪客體
本罪的客體是國家工作人員的職務廉潔性。犯罪對象僅限于國家工作人員。
(四)客觀方面
表現為單位為謀取不正當利益而行賄,或者違反國家規定,給予國家工作人員以回扣、手續費,情節嚴重的行為。
“違反國家規定”給予回扣、手續費,是指故意違反國家有關主管機關的禁止性規定或規章制度在帳外暗中給予回扣、手續費。
“情節嚴重”主要是指行賄或者給予“回扣”“手續費”多次、多人或數額較大,或者給國家利益造成嚴重損失等。
根據《刑法》第393條的規定,犯本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并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罰金。因行賄取得的違法所得歸個人所有,依照行賄罪的規定定罪處罰。
根據2016年4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貪污賄賂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9條的規定,對本罪適用并處罰金的,應當在10萬元以上犯罪數額2倍以下判處。
對照相關法律 法規 與司法解釋,兩者的主要區別是: 一、主體不同 個人 行賄罪 的主體是自然人,其是一種錢權交易的對向性犯罪,即交易的主體雙方具有對向性、同一性,在二者之間,一般不介入其他主體,因此,個人行賄罪具有兩個核心要件:一是所謀取的不正當利益,必須是直接歸屬于自然人;二是所 行賄 的財物,必須是屬于自然人所有、并歸其支配。 而 單位行賄罪 的犯罪主體必須是單位。這里所講的單位,根據《 刑法 》第30條的規定,應指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而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 單位犯罪 案件具體應用法律有關問題的解釋》的規定:“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既包括國有、集體所有的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也包括依法設立的合資經營、合作經營企業和具有法人資格的獨資、私營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 二、歸向不同 《刑法》的有關規定,單位行賄罪行賄行為的 違法所得 必須歸單位所有,如果歸個人所有,應以自然人的個人行賄罪論處。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單位犯罪案件具體應用法律有關問題的解釋》第2、3條分別規定:個人為進行違法犯罪活動而設立的公司、企業、事業單位實施犯罪的,或者公司、企業、事業單位設立后,以實施犯罪為主要活動的,不以單位犯罪論處;盜用單位名義實施犯罪,違法所得由實施犯罪的個人私分的,依照刑法有關自然人犯罪的規定定罪處罰。 三、情節標準不同 “情節嚴重”是構成單位行賄罪的必要條件之一,也是與個人行賄罪相區別的一個重要標志。至于如何認定該罪的“情節嚴重”,則應從主、客觀兩方面,即主觀上的罪過程度與客觀上造成的社會危害程度來確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視為“情節嚴重”。 行賄數額大。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 立案偵查 案件 立案 標準的規定(試行)》中的有關規定,單位行賄數額在20萬元以上的,應予立案。而個人行賄罪的追究數額起點是1萬元。 自然人行賄十萬元以上不滿三十萬元的屬于“情節嚴重”,應判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 有期徒刑 ,而單位行賄數額在二十萬元以上的,才屬于“情節嚴重”,的立案標準。 從立法原文看,兩種罪行有重疊、混淆的可能,同時因為兩者的量刑幅度和立案標準存在非常大的差別,個人行賄罪最高刑可判處無期徒刑,而單位行賄罪最高刑僅五年有期徒刑;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 行賄罪立案標準 》規定:個人行賄案的立案標準為一萬元以上,某些特殊情況下可以在一萬元以下。而對單位行賄案則規定立案標準為二十萬元以上,某些特殊情況下可以是十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司法實踐中有部分 犯罪嫌疑人 以單位行賄作為辯護理由企圖減輕刑事責任甚至逃脫刑事追究。 在認定單位行賄犯罪時,重點是確定犯罪主體是否具備單位主體身份、體現單位意志、為了單位利益,如是則構成單位行賄罪,反之則構成個人行賄罪。司法實踐中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情況較難區別: 一是假集體真個人的犯罪。掛集體之名實為個體性質的經濟組織,有一定的組織機構,經工商部門核發的 營業執照 上的經濟組織性質為集體,對外是以經濟組織的名義從事生產經營的,實施犯罪后,易被認定為單位犯罪。對這種情況,應當從該企業的資金來源,經營管理形式,盈虧的分享和分擔及 民事責任 的承擔四個方面綜合認定。 二是在企業的承包經營活動中,承包個人以發包單位的名義實施犯罪。對這種情況,如果發包單位對承包個人不進行任何投資,或投資后在一定的時間內全部抽回,發包單位只收取一定的管理費,不參與利潤分成,也不參與承包單位的財務管理,不承擔任何風險責任,承包個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即通常所說的 “硬承包”。在這樣的情況下,承包個人以發包單位的名義實施行賄犯罪,應構成個人行賄罪。反之,則為單位行賄罪。 三是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盜用單位名義”實施的個人行賄犯罪。應與最高院司法解釋中的“違法所得歸行為人所有”聯系起來,只有具備這個前提,才能確定直接責任人員的行為并非單位的意志體現,也不是為了單位的集體利益,而是其個人非法占有犯罪目的的表現。其中有一個例外,如果事后這種犯罪行為得到單位的同意,或單位在明知的情況下并未表示反對,從法律上講,其實施的犯罪行為已經得到單位的追認,應認定為單位行賄罪。否則,只能是個人行賄罪。
法律客觀:《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三百八十九條
為謀取不正當利益,給予國家工作人員以財物的,是行賄罪。
在經濟往來中,違反國家規定,給予國家工作人員以財物,數額較大的,或者違反國家規定,給予國家工作人員以各種名義的回扣、手續費的,以行賄論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三百九十三條
單位為謀取不正當利益而行賄,或者違反國家規定,給予國家工作人員以回扣、手續費,情節嚴重的,對單位判處罰金,并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罰金。因行賄取得的違法所得歸個人所有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九條、第三百九十條的規定定罪處罰。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