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嫩草国产线免费观看_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观看_精品精品国产高清a毛片_六月婷婷网 - 一级一级特黄女人精品毛片

共同犯罪認定的標準是什么(共犯的認定標準)

首頁 > 刑事案件2024-03-10 22:42:31

共犯是如何認定的

共犯在我國刑法中有著自身特有的性質,法院一般在判刑中,對嫌疑人的處罰程度都是不一樣的,那么什么是共同犯罪呢?共犯是如何認定的?下面我為大家整理了這方面的知識,歡迎閱讀!      共犯是如何認定的一、共同犯罪的概念      共同犯罪,簡稱共犯,是相對于一個人單獨實施犯罪而言的,共同犯罪是犯罪的一種特殊形式,比一個人單獨實施犯罪復雜:首先,共同犯罪比一個人單獨實施犯罪具有更大的社會危害性;其次,在共同犯罪的情況下,每個共同社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和所處的地位是不同的,依照罪責刑相適應原則,需要區別對待,處以不同的刑罰,這就需要規定不同于單獨犯罪的處罰原則;第三,共同犯罪具有結構上的復雜性,有的共同犯罪不能直接適用以一個人實施犯罪為標準而制定的《刑法》分則條文,而需要另行加以規定其行為形式。      依照我國《刑法》第25條第1款的規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這一定義內涵明確、外延周-延、提示了共同犯罪的本質牲,在內容上充分體現了我國刑法主客觀相統一的原則,因而是科學的。

二、共同犯罪的成立要件      共同犯罪是一種特殊形態的故意犯罪,構成共同犯罪除了必須具備故意犯罪的一般條件外,還需要具備以下條件:      1、共同犯罪的主體要件是必須二人以上      共同犯罪的主體,必須是兩個以上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備刑事責任能力的人。這里所說的人,既指自然人,還包括單位。      (1)共同犯罪的犯罪主體的數量要求是必須二人以上。可以是兩個以上的自然人,也可以是兩個以上的單位,還可以是自然人和單位共同實施犯罪。      (2)共同犯罪的犯罪主體的資格要求必須是具有刑事責任能力。如果犯罪主體是自然人,則必須都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一個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人和一個沒有刑事責任能力的人共同實施危害行為,不能構成共同犯罪。由于我國《刑法》第17條規定了不同的刑事責任年齡,因此,在認定行為人能否成為某一犯罪的共同犯罪主體時,應當根據相應的刑事責任年齡要求進行。      如果犯罪主體是單位,則必須是《刑法》第30條所規定的“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并且只有共同故意實施了法律明文規定的單位可以成為犯罪主體的犯罪,才能成立共同犯罪。      2、共同犯罪的主觀要件是必須有共同的犯罪故意      所謂共同犯罪故意是指各共同犯罪人通過彼此的意思溝通聯絡,認識到其共同的犯罪行為會發生某種危害社會的結果,并遂行共同犯罪,希望或放任危害社會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共同犯罪的故意同樣有認識因素和意志因素兩個方面的內容:      (1)共同犯罪的認識因素包括以下三層含義:一是共同犯罪人認識到自己不是單獨犯罪,而是與他人互相配合共同實施犯罪;二是共同犯罪人認識到所共同實施的行為是犯罪行為;三是各共同犯罪人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會引起的結果以及共同犯罪行為會產生的危害結果,概括地預見到共同犯罪行為與共同犯罪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      (2)共同犯罪的意志因素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共同犯罪人決意參加共同犯罪;二是共同犯罪人希望或放任危害結果發生。例如,某男與某女通奸,為達結婚的目的,二人共同謀害某女之夫,某男將劇毒藥物交給某女,某女將毒物放進丈夫的食物內,致其丈夫死亡,二人的行為雖然并未同時進行,但他們有謀殺某女丈夫的共同故意,并實施了犯罪行為就構成了共同犯罪。      共同犯罪故意,既可以表現為各共同犯罪人都有犯罪的直接故意,也可以表現為各共同犯罪人都有的間接故意,還可以表現為其中一人為直接故意,另一人為間接故意。      3、共同犯罪的客觀要件是必須有共同的犯罪行為      所謂共同的犯罪行為是指各共同犯罪人的行為指向同一犯罪事實、互相聯系、相互配合,形成一個與犯罪結果有因果關系的有機整體。每一個犯罪人的犯罪行為,都是共同犯罪的有機組成部分。      (1)各共同犯罪人所實施的行為必須是犯罪行為,即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應當受到刑罰處罰的行為。共同實施的正當防衛行為、緊急避險行為,以及在不可抗力下實施的行為,即使造成損害,也不構成共同犯罪。共同實施違法行為,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也不成立犯罪。      (2)各共同犯罪人的行為必須指向同一犯罪目標,形成一個有機的犯罪活動有機整體。在實施共同犯罪活動時,每個人可以均實施實行行為,也可以存在分工。在有共同犯罪分工的情況下,共同犯罪行為表現為四種方式:實行行為、組織行為、教唆行為和幫助行為。無論是哪種分工,只影響行為所應承擔的刑事責任的大小,不影響共同犯罪的成立。共同犯罪行為,可以是共同的作為,如甲、乙二人共同盜竊財物;也可以是共同的不作為,如夫妻二人共同遺棄年老無生活自理能力的父母;還可以是作為與不作為的結合,如盜竊犯甲與倉庫保管員乙同謀,由甲前往倉庫盜竊時,乙不加制止。      (3)各共同犯罪人的行為都與危害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考察共同犯罪行為因果關系,不能孤立地看某一個共同犯罪人的行為是否導致危害結果的發生,以此來認定其行為的因果關系,而是應當對所有共同犯罪人的行為加以統一考察。共同犯罪人的行為的整體是危害結果發生的統一的原因,而每個共同犯罪人的行為都是原因的一部分。

共同犯罪的認定和形式有哪些

摘要:在犯罪分子實施的犯罪活動中,有些是單獨犯罪,有些是多人實施的共同犯罪。其中,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共同犯罪如何認定,是從人數、主觀、客觀、被侵犯的客體等幾個方面出發,具體條件寫在下文中。不清楚的朋友可以看看,了解法律知識。一、共同犯罪的認定
1、必須是兩個或者兩個以上達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人;
2、主觀上必須有共同的犯罪故意;
3、在客觀上必須有共同的犯罪行為;
4、共同犯罪行為侵犯的是同一客體。
法律依據:
《刑法》第二十五條,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二人以上共同過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論處;應當負刑事責任的,按照他們所犯的罪分別處罰。
二、共同犯罪有哪些分類
1、一般共犯與特殊共犯一般共犯是指沒有特殊組織形式的共同犯罪,共犯人是為實施某種犯罪而臨時結合,一旦犯罪完成,這種結合便不復存在。特殊共犯亦稱有組織的共同犯罪、集團性共犯,通稱犯罪集團。
2、簡單共犯與復雜共犯簡單共犯亦稱共同正犯、共同實行犯,是指二人以上共同直接實行某一具體犯罪的構成要件的行為,共犯人都是實行犯,不存在組織犯、幫助犯、教唆犯問題。而復雜共犯是指各共同犯罪人之間存在著犯罪分工的共同犯罪,不僅存在直接著手實施共犯行為的實行犯,還有組織犯或教唆犯或幫助犯的分工。
3、任意共犯與必要共犯前者是指刑法分則規定的本可以由一人實施的犯罪行為;后者是指刑法分則規定的只能以二人以上的共同行為作為犯罪構成要件的犯罪,即該種犯罪的主體必須是兩人以上,主要是包括聚眾性犯罪、集團性犯罪。
4、事先/事前共犯與事中共犯前者是指事前有同謀的共犯,即共犯人的共同犯罪故意,在著手實行犯罪前形成。后者即指事前無同謀的共犯,共同犯罪人的共犯故意,是在實行著手之際或犯罪過程中形成的。
法律依據:
《刑法》第二十六條,組織、領導犯罪集團進行犯罪活動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三人以上為共同實施犯罪而組成的較為固定的犯罪組織,是犯罪集團。對組織、領導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團所犯的全部罪行處罰。對于第三款規定以外的主犯,應當按照其所參與的或者組織、指揮的全部犯罪處罰。
三、如何認定共同犯罪行為
1、組織、領導犯罪集團進行犯罪活動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
2、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或者輔助作用的,是從犯。
3、起主要作用,是指在共同犯罪中直接實施犯罪行為,而且其行為是犯罪結果發生的主要原因,或是事前拉攏、勾結他人,提起犯意,出謀劃策的教唆犯。
4、應當根據各被告人在共同犯罪中所處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區分主、從犯。若他們的地位和作用一致或相當,則均認定為主犯。
5、在共同犯罪中,數名被告人互相推卸罪責,其它證據又不能確定他們之間地位和作用大小的,應認定他們在共同犯罪中起同等作用,不分主、從犯。
6、同案人在逃,從現有證據證實已抓獲的被告人確實在整個犯罪過程中起次要或輔助作用(如看風、轉移贓物等)的,應認定為從犯。
7、刑法分則對主犯另設處罰規定的,應依照刑法分則條文處罰。不應重復刑法總則關于主犯的規定。

共同犯罪的構成要件是什么?

共同犯罪是指兩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認定犯罪行為主要是從犯罪構成入手,逐一分析。共同犯罪的構成要件是什么?怎樣正確認定共同犯罪?我在下文詳細介紹了共同犯罪的構成要件,相信能夠幫助你正確認定共同犯罪行為。詳情請看下文。

客觀方面

一是各共同犯罪人所實施的行為都必須是犯罪行為,必須共同犯罪具有共同的犯罪行為,即各共同犯罪人的行為都是指向同一的目標彼此聯系、互相配合,結成一個有機的犯罪行為整體。

二是各個共同犯罪人的行為由一個共同的犯罪目標將他們的單個行為聯系在一起,形成一個有機聯系的犯罪活動整體。

三是各共同犯罪人的行為都與發生的犯罪結果有因果關系。

共同犯罪行為和單獨犯罪行為相比,具有顯著的特點。單獨犯罪行為,都是由我國刑法分則加以明文規定的。因此,對于單獨犯罪,只要直接依照刑法分則的有關規定對犯罪分子定罪就可以了。而共同犯罪行為,除實行犯的行為是由刑法明文規定的以外,其他共同犯罪人的行為,例如組織行為、教唆行為和幫助行為,都是由刑法總則規定的。只有把這些行為與實行行為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正確地解決共同犯罪的定罪問題。現將各種共同犯罪行為分述如下:

(一)實行行為

實行行為,共同犯罪中的實行行為,是指直接實行刑法分則規定的行為。如果共同犯罪中只有一個實行犯,那么該實行犯的實行行為無異于單獨犯罪。而在具有兩個以上的實行犯的場合,并不一定要求其中每一個人的行為都獨立地完全符合犯罪構成的要件,只要其行為結合在一起而符合某一犯罪的構成要件即可。

例如,二人犯殺人罪,各對被害人砍三刀。如果孤立起來看,砍三刀未必就能致人死亡。但二人的殺人行為結合起來,砍六刀就足以致人死亡。由此可見,共同犯罪中的實行行為不能完全等同于單獨犯罪,具有其特殊性。對此,我們在認定共同犯罪的時候必須加以注意。

(二)組織行為

組織行為,是指組織犯所實施的指揮、策劃、領導犯罪的行為。這些行為不是刑法分則所規定的犯罪的實行行為,而是由刑法總則加以規定的。當然,刑法分則中有的條文把某些組織行為直接規定為犯罪,例如刑法第120條規定了組織、領導、參加恐怖組織罪。在這一犯罪中,包含組織恐怖活動的行為。這一組織行為就屬于刑法分則所規定的犯罪的實行行為。

而在其他犯罪中,例如搶劫集團,其中首要分子有的只在幕后起組織作用,本人不直接實施搶劫行為,其組織行為就不是刑法分則所規定的犯罪的實行行為。對這種實施組織行為的首要分子定罪的時候,必須把刑法總則關于共同犯罪的規定與刑法分則關于具體犯罪的規定有機地結合起來加以認定。

(三)教唆行為

教唆行為,是指能夠引起他人實行犯罪的意圖的行為。教唆行為不是刑法分則所規定的犯罪的實行行為,因此,只有把教唆行為和實行行為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解決教唆犯的定罪問題。

教唆行為的形式是各式各樣的,例如勸說、請求、挑撥、刺激、利誘、威脅等。教唆既可以用口頭表達,也可以用書面表達,還可以用打手勢、使眼神等人體動作表達。

(四)幫助行為

幫助行為,是指為其他共同犯罪人實行犯罪創造便利條件,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輔助作用的行為。幫助行為不是刑法分則所規定的犯罪的實行行為,因此,只有把幫助行為和實行行為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解決幫助犯的定罪問題。在共同犯罪中,幫助行為可能表現為各種不同的形式。

從幫助行為的性質來分,可以分為狹義幫助和隱匿幫助。前者指通過提供犯罪工具、指示犯罪目標或清除犯罪障礙等方法幫助他人實施犯罪。后者指事前通謀,事后隱匿罪犯、罪證或湮滅罪跡等幫助行為。

從幫助行為的形式來分,可以分為物質性幫助和精神性的幫助。前者指物質上體力上的幫助,例如提供犯罪工具、窺測被害人行蹤、排除犯罪障礙等,在刑法理論上又稱為有形幫助。后者指精神上、心理上的支持,例如幫助實行犯出主意、想辦法、撐腰打氣、堅定其決心等,在刑法理論上又稱為無形幫助。

從幫助的時間來分,可以分為事前幫助、事中幫助和事后幫助。事前幫助主要指事前為實行犯實行犯罪創造便利條件的行為。例如,倉庫看守與盜竊犯合謀,首先打開倉庫的大門,為盜竊創造有利條件,就是事前幫助行為。事后幫助主要是指事后的隱匿行為,但它以事前通謀為前提,否則不構成共同犯罪。事中幫助是指實施犯罪的過程中進行幫助。例如某甲把少女乙騙到家中,欲行強奸,其妻丙發現后不但不加制止,反而當場幫助按住少女乙的身體,使某甲強奸得以順利進行。丙應視為幫助犯,是事中幫助。

主觀方面

必須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首先,有共同犯罪的認識因素:(1)各個共同犯罪人不僅認識到自己在實施某種犯罪,而且

共同犯罪還認識到有其他共同犯罪人與自己一道在共同實施該種犯罪;(2)各個共同犯罪人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和他人的共同犯罪行為結合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認識到他們的共同犯罪行為與共同犯罪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其次,有共同犯罪的意志因素:(1)各共同犯罪人是經過自己的自由選擇,決意與他人共同協力實施犯罪;(2)各共同犯罪人對他們的共同犯罪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都抱有希望或者放任的態度。

主要形態有:犯罪集團與主犯(第26條)、從犯(第27條)、脅從犯(第28條)、教唆犯(第29條)

1.共同犯罪(第25條)的例外:2000年11月10日最高法院《關于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5條第2款規定:交通肇事后,單位主管人員、機動車輛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車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論處。(眾所周知,交通肇事罪是最典型的過失犯罪,但在這種情形也存在共同犯罪。

主體條件

共同犯罪成立的主體條件是兩人以上。這里要注意準確對“人”的理解,這里的“人”是指符合刑法規定的作為犯罪主體條件的人,不僅包括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備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也包括法人、單位等法律擬制的人。具體而言,即包括兩個以上的自然人所構成的共同犯罪,也包括兩個以上的單位所構成的共同犯罪,還包括單位與有責任能力的自然人所構成的共同犯罪(后兩種情況可稱之為單位共同犯罪,對其處理既要根據總則關于共同犯罪的規定也要考慮關于單位犯罪的規定)。

主觀條件

各共同犯罪人必須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即要求各共同犯罪人通過意思聯絡,認識到他們的共同犯罪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決意參加共同犯罪,希望或放任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狀態。注意該共同犯意只要求在刑法規定的范圍內相同,并不要求犯罪故意的具體形式和內容必須完全相同,如一方是直接故意,另一方是間接故意,只要雙方有共同的犯罪行為也可成立共犯。二人以上通過共同的犯罪故意,使各人的行為形成一個共同的有機整體,而因共犯比單獨犯罪具有更大的社會危害性。

共同犯罪故意和單獨犯罪故意相比,具有顯著的特點。單獨犯罪故意,只是對本人行為的性質的認識以及對本人行為可能造成的某種危害社會結果的希望或放任。而在共同犯罪故意中,還包括對其他共同犯罪人行為的認識以及對共同造成的危害結果抱著希望或放任的態度,并且以此表明共同犯罪人之間在主觀上具有一定犯意聯系,這種犯意聯系將各共同犯罪人的思想溝通,成為共同犯罪的重要內容。并且,除實行犯以外,其他共同犯罪人,例如組織犯、教唆犯和幫助犯的行為都不是由刑法分則所規定而是由刑法總則規定的。因此,這些共同犯罪人只有在對本人的行為有所認識,并有意識地將本人行為與實行行為結合起來,成為協同一致的共同犯罪行為,并對實行行為所造成的危害社會的結果具有希望或者放任的心理態度,才能使之具備承擔共同犯罪的刑事責任的主觀基礎。各種共同犯罪人的共同犯罪故意可分述如下:

(一)實行故意

共同犯罪中的實行故意,是指實行犯對其犯罪行為會造成危害社會的結果的希望或者放任的心理狀態。如果共同犯罪中只有一個實行犯,那么,除了這個實行犯明知是在和其他共同犯罪人,例如教唆犯、幫助犯一起實施犯罪以外,其對犯罪結果的故意心理狀態無異于單獨犯罪的故意。而在二人以上共同實行犯罪的情況下,各實行犯之間在主觀上具有犯意的聯系,并自覺地協調相互的實行行為,以便達到共同犯罪的目的。在這一點上,共同犯罪中的實行故意不同于單獨犯罪的故意。對此,我們在認定共同犯罪的時候必須加以注意。

(二)組織故意

組織故意,是指組織犯的犯罪故意。組織犯是犯罪集團中的首要分子,以他為首建立犯罪組織,制定犯罪計劃, 領導、策劃、指揮實施犯罪。因此,組織犯對于各共同犯罪人所實施的犯罪預謀以內的全部犯罪活動,都具有共同犯罪故意。

(三)教唆故意

教唆故意,是指教唆他人犯罪的故意,這是教唆犯的主觀惡性的體現。教唆的故意,從其內容上分析,具有雙重的心理狀態。在認識因素中,教唆犯不僅認識到自己的教唆行為會使被教唆人產生犯罪的意圖并去實施犯罪行為,而且認識到被教唆人的犯罪行為將會產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在意志因素中,教唆犯不僅希望或者放任其教唆行為引起被教唆人的犯罪意圖和犯罪行為,而且希望或者放任被教唆人的犯罪行為發生某種危害社會的結果。

(四)幫助故意

幫助故意,是指幫助他人(主要是指實行犯)犯罪的故意。幫助犯在其主觀上也具有雙重的心理狀態。在認識因素中,一方面,認識到實行犯所實行的是犯罪行為和這種犯罪行為將要產生的危害結果;另一方面,認識到自己所實行的行為是幫助實施犯罪的行為,即以自己的幫助行為,為實行犯實施和完成犯罪創造便利條件。在意志因素中,一方面希望或者放任自己的行為能為實行犯提供方便;另一方面,希望或者放任通過自己的幫助,實行犯能夠順利地完成犯罪或者造成一定的犯罪結果。

以上是我整理的共同犯罪主要構成要件,認定共同犯罪要從上述構成要件入手,希望上述內容對你有所幫助,謝謝瀏覽!

相關推薦:

強奸罪司法解釋(有關強奸罪的司法解釋是怎樣的)

親子鑒定書(親子鑒定申請書)

擾亂公共秩序罪量刑(擾亂公共秩序罪之處罰)

侵權精神損害賠償(2024年受傷精神損失賠償標準)

侵犯通信自由罪怎么判(侵犯通信自由罪會怎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