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侵權之訴誰舉證責任
法律主觀:
生活中,由于購買、使用缺陷產品導致人身傷害、財產損失的情況不勝枚舉,為此,消費者將生產者、銷售者告上法庭的情況也時有發生。那么,在訴訟過程中,產品侵權的舉證責任誰來承擔呢?接下來,就為你作分析解答。一、產品侵權的舉證責任誰來承擔司法實踐中產品責任的舉證責任的分配是:1、受害人的舉證責任受害人舉證的事項包括受到的傷害、產品缺陷存在、使用了缺陷產品、傷害是使用缺陷產品造成的、產品的生產者或者銷售者等。2、生產者的舉證責任依據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證據規則的規定產品責任糾紛生產者應當對免責事項負有舉證責任。產品責任是無過錯責任,但不是絕對責任。生產者的責任是否免除還要看其他法律的規定,《產品質量法》第四十一條第二款規定,生產者不承擔產品責任的情形主要有:(1)生產者能夠證明未將產品投入流通的;(2)生產者能夠證明將產品投入流通時,引起損害的缺陷上不存在的;(3)生產者能夠證明將產品投入流通時的科學技術尚不能發現缺陷的存在的。3、銷售者的免責舉證責任銷售者承擔的是過錯責任,因此,其只要舉證產品缺陷是:(1)產品自身存在的,而非其過錯造成的;(2)產品的生產者是誰是明確的,銷售者的免責舉證就可以完成。二、怎么打產品責任糾紛官司1、先確定去哪個法院起訴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中關于“因產品質量不合格造成他人財產、人身損害提起的訴訟,產品制造地、產品銷售地、侵權行為地和被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都有管轄權”的規定,受害的消費者在致害產品的生產者、銷售者拒絕賠償時,可以向產品制造地、產品銷售地、侵權行為地和被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提起產品責任訴訟,要求賠償損失,當然,受害者也可以直接向上述人民法院起訴。根據訴訟金額大小及案情繁簡,應向不同級別的法院提出訴訟。一般講,訴訟金額及案情簡單的,向區、縣法院起訴;糾紛金額較大、案情比較復雜的,以及涉及外商、外資的,可以向當地中級人民法院起訴。2、起訴的具體方法向法院提出訴訟,應提交訴狀,訴狀要根據被告單位數(被告是個人的按人數)附足副本。法定代表人必須是單位的主要負責人(無正職時,可由副職擔任),也可以委托律師或法院許可的其他人為代理人。委托書由委托人簽名蓋章。3、對法院判決不服的解決辦法法院受理消費者糾紛案件后,一般要對案件進行調解。如調解不能達成協議,或在調解書送達前一方反悔的,法院將進行審判。對法院所作判決不服,訴訟當事人有上訴權。訴訟當事人可在收到審判書起15日內向上一級法院提出上訴。向上一級法院提出上訴,要制作上訴狀,寫明上訴理由,上一級法院受理上訴案、作出二審判決和裁定后,即為該案件的終審判決,并立即生效。如再不服,可繼續提出申訴,但不能停止對判決的執行。生活中,若是您購買了不合格的產品,導致了人身或者財產的損失,想要依法獲得賠償,此時可以向法院提起訴訟,當然這也是處理相關糾紛比較好的途徑。但此時需要知道產品侵權的舉證責任誰來承擔,若當事人不能進行舉證的話,則最后的判決結果就有可能對其不利。
法律客觀:
《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證據,或者人民法院認為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人民法院應當調查收集。人民法院應當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觀地審查核實證據。
產品質量糾紛責任的承擔主體是誰?
產品質量糾紛責任的承擔主體應當是生產商以及銷售商來承擔。產品質量侵權對于當事人的人身和財產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所以責任的承擔是必不可少的,通常需要負責人來承擔,也就是產品的制造者承擔。
產品質量糾紛責任的承擔主體是誰? 產品質量糾紛責任由制作商或者是提供定做產品的主體自己承擔以及銷售商來承擔,產品出現質量問題,可以要求退換的,協商不成收集證據起訴。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實施)第一千二百零三條規定: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損害的,被侵權人可以向產品的生產者請求賠償,也可以向產品的銷售者請求賠償。產品缺陷由生產者造成的,銷售者賠償后,有權向生產者追償。因銷售者的過錯使產品存在缺陷的,生產者賠償后,有權向銷售者追償。 1、造成產品質量糾紛事件多,而通過法院訴訟程序解決偏少問題的原因。 一是社會產品生產質量環境較差,假、冒、偽劣產品充斥市場各個角落,廣大消費者對用法律保護自己購買消費用品的信心不足,發生產品問題后,只要沒有給自己造成較大人身和財產損失,只是停留在例行公事的投訴,而對處理結果關心不夠或置若罔聞; 二是消費者協會調解過程時間較長,審判環節的訴訟成本較高,對消費者通過訴訟渠道維護自己的權益也產生一定的影響。調查顯示61%的產品質量事件對消費者人身或財產損失不超過300元,26.5%的案件損失在300-2000元之間,因此消費者不愿意花費過多的時間、精力、財力討一個“說法”,而自認倒霉。 三是消費者不能有效地保存證據,也是造成訴訟案件少的一個重要原因,表現在購買商品時不注意索要發票或不注意保存發票,缺少提起訴訟的基本證據,另外在發生產品質量事故后不注意保存現場,甚至無意破壞現場,或者投訴不及時,造成訴訟時作為原告應有的證據滅失。 2、產品質量糾紛案件調解率低的原因有: 一是矛盾突出,表現在消費者與生產、銷售者對損害事件發生的責任認識不一致,生產、銷售者的免責事由及消費者自身過錯雙方爭議較大; 二是消費者的弱勢心理在訴訟中轉折膨脹為優勢,把對假、冒、偽、劣產品的憤怒和抵觸心理集中在特定的生產、銷售方,表現在請求賠償數額瞞天要價,爭議額大,不能營造調解氛圍,難以達成調解意見; 三是銷售者與生產者相互推諉,有的產品銷售者環節較多,生產者有直接生產商、承包商、組裝商,還有掛靠單位,造成產品責任后,各個單位互相扯皮,調解誠意不足。 3、司法鑒定在產品質量紛紛案件中往往成為輸贏的關鍵。根據產品質量法,在產品質量糾紛案件中,作為被告的生產、銷售者負有舉證倒置的責任,事實上生產、銷售者在生產、銷售產品時已經經過了嚴格的檢測,取得了相應產品質量的合格證。但是在訴訟中,消費者往往對通過質檢部門合格證不認可,在進行司法鑒定時,社會鑒定機構與質量檢測部門結論不一致情況屢屢出現,這也是造成該類案件調解難,上訴率高,多次鑒定的主要問題。 產品質量發生問題,比如一些電子產品,發生質量問題有可能使得使用人的人身權益受到損害,所以對于責任的承擔問題也比較重要,一般未生產該產品的生產者來承擔,但是銷售者也要承擔一部分。
銷售不知道侵權產品應承擔什么責任
法律主觀:
侵權但無須承擔 損害賠償責任 并不意味著不承擔任何責任,構成該種情形,要停止侵害。 1.為生產經營目的使用或者銷售不知道是未經專利權人許可而制造并售出的專利產品或者依照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能證明其產品合法來源的,不 承擔賠償責任 。所謂“合法來源”是指,使用者或者銷售者通過合法的進貨渠道、正常的買賣合同和合理的價格從他人處購買的。 2.仍然要承擔停止侵害的法律責任。也就是說善意 銷售專利侵權產品 的人在獲知其銷售的產品屬于侵權產品之時起不得再行銷售否則即構成侵權行為。
法律客觀:
《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十二條 有下列侵權行為的,應當根據情況,承擔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 (五)剽竊他人作品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十三條 有下列侵權行為的,應當根據情況,承擔本法第五十二條規定的民事責任;侵權行為同時損害公共利益的,由主管著作權的部門責令停止侵權行為,予以警告,沒收違法所得,沒收、無害化銷毀處理侵權復制品以及主要用于制作侵權復制品的材料、工具、設備等,違法經營額五萬元以上的,可以并處違法經營額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經營額、違法經營額難以計算或者不足五萬元的,可以并處二十五萬元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八)制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作品的。
廠家提供產品侵權責任
一、產品質量侵權供貨商是否承擔侵權責任 1、如果因供貨商的原則造成產品出現質量問題,侵犯了消費者權益的,供貨商要承擔產品侵權的責任。 2、《民法典》 第一千二百零二條 【產品生產者責任】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損害的,生產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第一千二百零三條 【被侵權人請求損害賠償的途徑和先行賠償人追償權】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損害的,被侵權人可以向產品的生產者請求賠償,也可以向產品的銷售者請求賠償。 產品缺陷由生產者造成的,銷售者賠償后,有權向生產者追償。因銷售者的過錯使產品存在缺陷的,生產者賠償后,有權向銷售者追償。
二、如何判斷商標侵權行為 1、未經注冊商標所有人許可,在同一種商品或類似商品上使用與注冊商標相同或近似的商標的行為。 2、未經商標注冊人同意,更換其注冊商標并將該更換商標的商品又投入市場的行為 .這種行為在理論上也稱為"反向假冒 "行為。 3、銷售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的行為。結合《商標法》第56條第3款的規定:銷售不知道是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能證明該商品是自己合法取得并說明提供者的,不承擔賠償責任 因此,這種形式的商標侵權行為是需要銷售者主觀明知為要件的。 4、偽造或擅自制造他人注冊商標標識或者銷售偽造、擅自制造的注冊商標標識的行為。須注意的是,這種侵權行為是商標標識的侵權行為,包括"制造"和"銷售"兩種行為。 5、給他人的注冊商標專用權造成其他損害的行為。 以上知識就是小編對相關法律問題進行的解答,如果因供貨商的原則造成產品出現質量問題,侵犯了消費者權益的,供貨商要承擔產品侵權的責任。如果需要法律方面的幫助,讀者可以繼續咨詢,有專業的律師為你解答。
相關推薦:
醉酒駕車撞人怎么處理(酒駕撞人怎么判刑和賠償)
員工因病死亡賠償最新(死亡賠償金2023年最新標準)
死亡賠償金(民法典關于死亡賠償金的規定)
被列入全國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失信被執行人員名單是什么意思)
外籍人員如何繳納個人所得稅(外籍人員個人所得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