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嫩草国产线免费观看_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观看_精品精品国产高清a毛片_六月婷婷网 - 一级一级特黄女人精品毛片

非法采挖砂礫石,會受到怎樣的處罰?(非法采挖砂石立案標準是多少)

首頁 > 刑事案件2024-04-20 01:48:25

可可西里的地質環境是怎樣的?

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位于青海西南部的玉樹藏族自治州境內,面積45000平方千米。“可可西里”蒙語意為“美麗的少女”。藏語稱該地區為“阿欽公加”。

可可西里是目前世界上原始生態環境保存最完美的地區之一,也是目前我國建成的面積最大、海拔最高、野生動物資源最為豐富的自然保護區之一。

可可西里,包括西藏北部被稱為“羌塘草原”的部分、青海昆侖山以南地區和新疆的同西藏、青海毗鄰的地區。

可可西里氣候干燥寒冷,嚴重缺氧和缺淡水,環境險惡,令人望而生畏。人類無法在那里長期生存,只能依稀見到已適應了高寒氣候的野生動植物。于是人們稱這里為“人類的禁區”和“生命的禁區”等。然而正因為如此,這里成了“野生動物的樂園”。

可可西里地處青藏高原腹地,最高峰為北緣昆侖山布喀達坂峰,最低點在豹子峽,區內地勢南北高,中部低,西部高而東部低。可可西里山和冬布勒山橫貫本區中部,山地間有兩個寬谷湖盆帶,地勢較平坦。

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是羌塘高原內流湖區和長江北源水系交匯地區。東部為楚瑪河為主的長江北源水系,主要為雨水、地下水補給,水量較小,河流往往是季節性河流。西部和北部是以湖泊為中心的內流水系,處于羌塘高原內流湖區的東北部,湖泊眾多。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氣候特點是溫度低、降水少、大風多、區域差異較大。境內年平均氣溫由東南向西北逐漸降低,年平均降水量分布趨勢是由東南向西北逐漸減少。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氣候地貌類型主要包括冰川作用地貌、冰緣作用地貌、流水作用地貌、湖泊作用地貌、風力作用地貌等。冰川作用的范圍有一定的局限性。現代冰川僅在少數高山、極高山上分布,以大陸性冰川為主。凍脹作用、冰融作用、寒凍風化作用等形成了多種多樣的冰緣地貌。

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流水作用雖然普遍,但由于水量有限、季節變化大、流水侵蝕和搬運作用都較弱,在現代河床中礫石磨圓往往很差。湖濱沉積物亦以砂礫石為主。高原風力較大,風蝕作用使地表粗化十分普遍,顯示了寒冷半干旱環境的氣候地貌特征。

整個青藏高原自東向西北表現為濕潤地區、半濕潤地區、半干旱地區和干旱地區的更替與過渡。可可西里地區則居于半干旱地區內。隨著海拔升高,溫度降低,降水增加,高寒草甸或高寒草原逐漸被以稀疏狀植被為主要特征的亞冰雪帶所替代,在一些極高山區發育了多年積雪和冰川。

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的地表物質也是自然環境分異的重要因素。本區大部分地面都覆蓋著一定厚度的沙層,它可以使天然降水或融水很快滲入下層,保存起來。由于沙層阻隔,土壤下層水分蒸發微弱,對植被的發育有利。以青藏苔草為主的高寒草原廣泛分布為主導地理景觀,而針茅草原景觀僅出現在局部地方。

可可西里地區河灘地面積比例較大,受到當地大氣候條件的影響,形成隱域半隱域景觀,這是區域性因素作用的結果,打亂和干擾了高原地帶性景觀的連續分布。在一些湖邊鹽分含量較高的地方,往往形成特別干燥的環境,發育了局部性的墊狀駝絨藜高寒荒漠,這是地方性非地帶性因素作用的結果。

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由于受到地理位置、地勢高低、地形坡向及地表組成物質等各種水熱條件分異因素的影響,自然景觀自東南向西北呈現高寒草甸、高寒草原與高寒荒漠更替。其中高寒草原是主要類型,高寒冰緣植被也有較大面積的分布,高寒荒漠草原、高寒墊狀植被和高寒荒漠有少量分布。

高寒草原是本區分布面積最大的植被類型,主要建群種有紫花針茅、扇穗茅、青藏苔草、豆科的幾種棘豆、黃芪和曲枝早熟禾等;常見的伴生植物有墊狀棱子芹等。紫花針茅草原主要分布于東部青藏公路沿線,在內部多分布零散或局限于個別地段或山地。

高寒草甸主要以高山蒿草和無味苔草為建群種。前者主要分布在風火山口和五道梁一帶山坡;后者分布于中部和北部山地陽坡或沖積湖濱的冰凍洼地,與等草原群落復合分布。其分布地域有較為豐富的降水量。這兩類高寒草甸群落的種類組成和結構都比較簡單,水平結構一般較均勻,在坡地處的則呈塊狀或條狀分布。青藏苔草高寒草原,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部地區。群落的蓋度隨所處環境的水熱狀況有較大的變化,一般為20%左右。扇穗茅高寒草原,主要分布于沱沱河以北的東部地區,常與紫花針茅高寒草原和莫氏苔草高寒草原復合分布。

高山冰緣植被是青海可可西里地區分布面積僅次于高寒草原的類型,特別是在西北部地區分布廣泛。青海可可西里地區的高等植物以矮小的草本和墊狀植物為主,木本植物極少,僅存在個別種類,如匍匐水柏枝、墊狀山嶺麻黃。

在多種植物中,青藏高原特有種和青藏高原至中亞高山、西喜馬拉雅和東帕米爾分布的種在區系成分中占主導地位。

青藏高原特有種約占該區全部植物的40%,其中青海可可西里地區特有種和變種約有8個以上。青藏高原至中亞高山、西喜馬拉雅、東帕米爾分布的種占該區植物的35%。

具有墊狀生長型的植物種類多,分布廣,這里的墊狀植物占世界的三分之一。可可西里地區許多植物都以低矮、墊狀的生長型出現,在廣闊的寬谷、湖盆地區,5種墊狀的點地梅,5種墊狀的雪靈芝,數種墊狀的鳳毛菊、黃芪、棘豆、紅景天、水柏枝等在各地構成了世界上少有的大面積墊狀植被景觀。

由于本區地勢高亢,氣候干旱寒冷,植被類型簡單,食物條件及隱蔽的條件較差,動物區系組成簡單。但是,除猛獸猛禽多單獨營生外,有蹄類動物具結群活動或群聚棲居的習性,因而種群密度較大,數量較多。瀕危珍稀動物中,獸類有13種,其中含國家一級保護動物5種,即藏羚羊、雪豹、藏野驢、野牦牛、白唇鹿;二級保護動物有8種,即棕熊、猞猁、兔猻、豺、石貂、巖羊、盤羊、藏原羚;珍稀鳥類有禿鷲、獵隼、大鵟、紅隼、藏雪雞、大天鵝等。

在可可西里保護區中,藏羚羊被稱為“可可西里的驕傲”,我國特有物種,群居動物。藏羚羊背部呈紅褐色,腹部為淺褐色或灰白色。成年雄性藏羚羊臉部呈黑色,腿上有黑色標記,頭上長有豎琴形狀的角用于御敵。雌性藏羚羊沒有角。藏羚羊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也是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中嚴禁貿易的瀕危動物。藏羚羊不同于大熊貓。它是一種絕對的優勢動物。只要你看到它們成群結隊在雪后初霽的地平線上涌出,精靈一般的身材,優美得飛翔一樣的跑姿,你就會相信,它能夠在這片土地上生存數百萬年,是因為它就是屬于這里的。和大熊貓不一樣,它絕不是一種自身瀕臨滅絕、適應能力差的動物,只要人類不去干擾它,不去用獵槍和子彈殺害它們,它們自己就能活得非常好。

它生活于青藏高原的廣袤地域內,棲息在海拔4千米以上的高原荒漠、冰原凍土地帶及湖泊沼澤周圍,藏北羌塘、青海可可西里以及新疆阿爾金山一帶令人類望而生畏的“生命禁區”。

藏羚羊不僅體形優美、性格剛強、動作敏捷,而且耐高寒、抗缺氧。在那些環境極其惡劣和人跡罕至的地方,藏羚羊卻能夠頑強地生存下來,這也是藏羚羊長期以來得以生存的主要原因。

在青藏高原獨特惡劣的自然環境中,為尋覓足夠的食物和抵御嚴寒,經過長期適應,藏羚羊形成了集群遷徙的習性,并且其身體上生長有一層保暖性極好的絨毛,這些都是藏羚羊上萬年得以生存下來的主要原因。藏羚羊作為青藏高原動物區系的典型代表,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藏羚羊種群也是構成青藏高原自然生態的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

我國政府十分重視藏羚羊保護,嚴格禁止了一切貿易性出口和買賣藏羚羊及其產品的活動,并將藏羚羊確定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嚴禁非法獵捕。此外,我國政府還在藏羚羊重要分布區先后劃建了青海可可西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新疆阿爾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西藏羌塘自然保護區等多處自然保護區,成立了專門保護管理機構和執法隊伍,定期進行巡山和對藏羚羊種群活動實施監測。

近幾年,由于自然保護聯盟和全世界熱愛動物的人士對它們的關注,藏羚羊的數量現已回升約22萬只。

可可西里保護區內的土壤類型簡單,多為高山草甸土、高山草原土和高山寒漠土壤,其次為沼澤土,零星分布的有沼澤土、龜裂土、鹽土、堿土和風沙土。土壤發育年輕,受凍融作用影響深刻。高山寒漠土主要分布在本區西南部,平均海拔5千米以上的高原面和冰川雪線以下的山地。植被以墊狀的點地梅、棘豆、蚤綴、鳳毛菊、駝絨藜等為主體,且分布廣泛,為昆侖山區所罕見。

高山草甸土多見于本區東部山地,上接高山寒漠土,下連高山草原土,是在寒冷濕潤氣候和高寒草甸植被下發育而成,植物有高山蒿草、矮蒿草,它們組成建群種,地面融凍滑塌和草根層斑塊狀脫落明顯。

高山草原土為東部高原面的基帶土壤,低山和高山下部也有分布,是在高寒半干旱氣候和高寒草原植被下發育而成,植物常由大紫花針茅、羽柱針茅為建群種,群落組成常受土壤基質制約,砂礫質或鹽堿化土壤多由墊狀駝絨藜和青藏苔草等荒漠化草原成分加入。

沼澤土廣布于烏蘭烏拉山山間洼地、平緩的分水嶺脊等淺洼低地中,由于凍土層出現部位高,沼澤土可分布在坡度22度的山坡上。龜裂土多見于海拔5千米以下高山草原土區的湖階地,干涸小湖和低山緩丘間的淺碟形平地中,如漣湖、烏蘭烏拉湖、西金烏蘭湖周緣都有分布,但面積不大。

鹽土主要分布在西金烏蘭湖、勒斜武擔措和明鏡湖等新近出露的湖濱平原上,地面平坦,一片白色薄鹽結皮,土體潮濕無結構。堿土分布較廣,多見于湖濱階地和高河漫灘,其上或不長植物,地面平坦龜裂,或為荒漠化草原,生長有墊狀駝絨藜,苔草和鐮葉韭等。

可可西里

生態與地質環境演變

一、地質環境類型與質量狀況

(一)地質環境類型

地下水水位埋深、包氣帶的特征(巖性、水分、含鹽量)和自然景觀等是影響地質環境變化的重要因素,又是劃分地質環境類型的主要依據。黑河流域下游區的地質環境類型,由類、區、段和型組成,如表6-7所示。

(二)地質環境質量狀況

在黑河流域下游區,地質環境質量狀況主要考慮生態環境效益,分為較好、較差和惡劣3級。

1.“較好類型”地質環境主要特征

在黑河流域下游區,“較好類型”地質環境主要分布地下水水位淺埋的河岸細土喬灌木綠洲和河岸細土人工綠洲區,地下水水位埋深1.0~3.0 m,礦化度0.5~2.0 g/L,土壤巖性為灰棕荒漠土及砂土,土壤含水率較高,其中砂土含水率為2%~6%,粘性土為10%~15%,含鹽量自上而下為1.5%~0.1%。植被是以胡楊、紅柳、沙棗、蘆葦、芨芨和禾草為主的喬灌木混合群落,生長狀況良好,植被蓋度為30%~60%。

2.“較差類型”地質環境主要特征

在黑河流域下游區,“較差類型”地質環境主要分布在地下水水位淺埋的礫砂荒漠、湖盆細土草甸綠洲和沙地荒漠區。這些地區地下水水位埋深2.0~5.0 m,土壤含水率低,砂礫為0.7%~2%,砂質土層為5%~10%。植被生長狀況較差,植被是以泡泡刺、沙拐棗、麻黃、白刺和杉篙為主的半灌木和小灌木群落,植被蓋度為10%~20%。該類型區,地下水水質和水量都宜于開采,具有人造綠洲的良好條件。在湖盆細土地帶,地下水水位埋深1.0~3.0 m,地下水水質較差,礦化度大于3 g/L,土壤平均含水率為5%~30%,土壤含鹽量達0.27%~10.41%,局部鹽化可達33%,植被蓋度為50%左右。

表6-7 黑河流域下游平原區地質環境類型

3.“惡劣類型”地質環境主要特征

在黑河流域下游區,“惡劣類型”地質環境主要分布在地下水水位深埋的礫石荒漠和沙丘荒漠區,地下水水位埋深5.0~30.0 m,土壤類型為灰棕荒漠土、石膏灰棕荒漠土、砂土,土壤含水率小于1%,生長極為稀疏的紅柳、梭梭、沙嵩、麻黃和駱駝刺等,植被蓋度低于5%。

二、生態環境退化機制

(一)生態環境退化

植被退化有自然因素和人類活動影響兩個方面,包括包氣帶水分、巖性和鹽分變化的影響。

1.包氣帶水分變化

實驗研究表明,當巖土凋萎系數(毛管勢)在負15個大氣壓左右,對應含水率分別為細砂土3.3%,亞砂土6.5%,亞粘土10.5%,粘土15.0%。凡低于此值,土壤水難被植被所利用。

在黑河流域下游區的十九號基地、建國營、額濟納旗及八道橋一線和東居延海,具有以下特點:

1)在植被根系生長集中的2.0 m土層范圍內,中細砂、砂礫石的含水率一般為0.2%~3.5%,細砂、粉細砂為0.5%~20.0%,粘性土為2.0%~35.0%,大部分土壤含水率接近或低于凋萎系數。

2)相同的土壤,包氣帶水分在垂向上自地表向下漸增,接近地下水水位時趨于飽和狀態。在沿河地帶,包氣帶接受河水入滲補給時含水率會暫時呈現上下大、中間小的特征,有利于植被生長。

3)地域性水分狀況差別顯著。在八道橋至額濟納旗的東河細土地帶,含水率為0.66%~32.91%。在建國營附近的西河細土地帶,含水率一般為0.21%~21.33%,普遍低于東河。在建國營以西的戈壁地帶,含水率普遍很低,為0.55%~3.91%。沙丘含水率最低,一般為0.23%~0.79%。

包氣帶水分條件的好壞,直接影響地表植被生長狀況。在八道橋至額濟納旗的東河細土地帶,土壤含水率較高,植被生長較為茂盛,老、中、幼各年齡段的喬灌木都生長良好。在西河細土地帶,含水率低于東河,植被生長狀況普遍較差,喬灌木枝葉稀少,地面草場稀疏凋零。在建國營以西的戈壁地帶,含水率極低,只零星分布耐旱植被梭梭和麻黃等,長勢差。

從表6-8可見,建國營北植被生長狀況與土壤含水率之間存在密切的關系。由河岸至戈壁的樣點266~271共6個試坑,在2.5 m土層范圍內,平均含水率由5.17%減少至1.55%,相應的植被種類漸趨耐旱,長勢由密變疏和由好至差。

根據黑河流域下游平原區不同地點所測試的包氣帶含水率及其對應的植被生長狀況(表6-9),也表明在不同含水率條件下植被生長狀況存在較大的差異。以紅柳為例,在2.0 m的土層范圍內,在粘性土平均含水率為12.72%~15.59%、砂性土為3.15%~13.71%條件下,植被生長良好。在粘性土平均含水率為9.35%~12.39%、砂性土為2.0%左右時,植被生長一般。在粘性土平均含水率為6.74%、砂性土為1.55%~2.0%時,植被生長差。若將“生長一般”的含水率下限作為植被的凋萎含水率,則紅柳在粘性土中的凋萎含水率為9.35%,在砂性土中為1.95%;胡楊在粘性土中的凋萎含水率為16.37%,在砂性土中為2.35%;沙棗在粘性土中的凋萎含水率為11.37%,在砂性土中為5.0%;梭梭在粘性土中的凋萎含水率為6.0%,在砂性土中為1.59%。

表6-8 黑河流域下游區建國營北植被生長狀況與土壤含水率之間關系

表6-9 黑河流域下游區不同類型植被與土壤含水率之間關系

在黑河流域下游區,植被群落蓋度與土壤含水率之間具有下列關系(武選民,2002a、b):

西北內陸黑河流域水循環與地下水形成演化模式

式中:CB——植被群落蓋度(%);

θ——10~30 cm的土壤含水率(%)。

當土壤含水率為1.0%時,植被群落蓋度一般在5.0%~4.0%。當土壤含水率在5.0%左右時,植被群落蓋度則達8.0%。當土壤含水率超過20.0%時,植被群落蓋度超過30.0%。

2.包氣帶巖性

在黑河下游平原區,土壤的母質組成為沖洪積、湖積、坡積和風積的松散物質。土壤多為缺乏有機質和富含鹽分的含礫荒漠砂質土、灰棕荒漠土和鹽化草甸土。

在額濟納盆地南部,地下水水位埋藏深,砂礫石土質地堅硬,缺乏水分,不宜于植被生長。在中北部平原,地下水水位埋藏淺,地表礫石厚度薄,下部多為疏松的細砂和砂質土,結構松散,較宜于保存水分和植被生長。在沿河細土地帶及湖盆細土地帶,地下水水位埋藏淺,土層由亞粘土、亞砂土、粉細砂及細砂等細顆粒物質組成,結構松散,土質肥沃,為植被生長發育的良好場所。

據調查,不同的植被類型具有不同的生存土壤環境。例如胡楊、紅柳、芨芨及苦豆子等多生長在荒漠河谷洪積平原、湖積平原及沙漠邊緣的潮濕灘地上,巖性為亞砂土、砂土等。白刺、駱駝刺生長在地下水水位淺埋的鹽漬化土壤中。梭梭、麻黃、紅砂等植被則多生長在砂質、砂礫質和礫質戈壁上。沙拐棗等則生長在流沙、固定沙或砂礫質土壤中。

在地下水水位埋深相同條件下,植被的生長狀況與包氣帶巖性及其組合特征有關(表6-10)。土壤顆粒細,毛細上升高度大,持水性好;土壤顆粒粗,毛細上升高度小,持水性差。粘性土的毛細上升高度可達4.0~5.0 m,有利植被生長。

表6-10 黑河流域下游區包氣帶巖性與紅柳生長狀況的關系

3.土壤鹽分

土壤鹽分的組成及其含量對植被的生長發育起著一定的抑制作用(表6-11)。當土壤鹽分超過某一范圍時,這種植被就會衰亡,被另一種適宜該鹽分的植被所代替。例如在古日乃湖一帶,無鹽化地帶的蘆葦叢生密集,鹽化地帶的蘆葦稀疏、葦株細瘦透光,鹽土地帶的蘆葦稀疏低矮,鹽殼地帶的蘆葦零星分布、地面基本裸露。

在東居延海,由湖濱至湖心,隨著含鹽量的增加,植被生長狀況也表現出明顯的分帶性。在紅柳生長良好地帶,土壤含鹽量較低,表土層含鹽量為0.36%~0.86%。紅柳生長一般的地帶,表土層含鹽量為0.75%~0.99%。紅柳死亡區,表土層含鹽量為1.20%~1.53%。在有蘆葦生長區,表土層含鹽量為1.02%~2.88%;在無植被覆蓋區,表土層含鹽量為1.48%~3.02%。

表6-11 黑河流域下游區一些植被生長所適宜的含鹽量范圍

據資料統計,植被群落的物種數目與土壤含鹽量之間有密切的關系,如下式所示(武選民,2002a、b):

西北內陸黑河流域水循環與地下水形成演化模式

式中:N——植被物種數;

S——土壤電導率(×103),反映土壤含鹽量狀況。

4.包氣帶水分補給條件

植被生長依靠包氣帶供給水分,與包氣帶水分補給狀況密切相關。在黑河流域下游區的河岸綠洲和湖盆綠洲地帶,地表水入滲補給和地下水毛細支持補給包氣帶水分,致使植被生長良好。在遠離河床、地下水水位深埋的戈壁沙丘地帶,凝結水入滲補給是植被生長的源泉。在干旱氣候條件下,凝結水對戈壁和沙丘耐旱植被的生長具有積極作用。

地表水(包括灌溉水)入滲作為地下水的主要補給來源,對包氣帶水分狀況也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包氣帶毛細水是否能被植被利用,取決于地下水水位埋藏深度和植被根系下潛深度。據野外調查,當植被根系與地下水水位之間距離小于毛細水上升高度時,植被就可通過毛細水的持續補給而正常生長;當超過這個范圍時,植被生長難以獲取足夠的水分而出現衰退,繼而被另一類植被群落所代替。因此,根據植被正常根系深度與土壤毛細上升高度,初步確定“植被凋萎地下水水位”和“適生地下水水位”,如表6-12所示。

根據上述分析,黑河流域下游區河岸植被和湖盆植被隨地下水水位而演變的趨勢,可概括為:在沿河細土地帶,自河岸向戈壁,隨地下水水位埋深的增加,植被群落由蘆葦、芨芨和草甸(水位埋深0~3.0 m)向胡楊、沙棗和雜類草群落河岸林景觀(水位埋深3.0 m左右)轉變,以至向紅柳、雜類草灌叢景觀(水位埋深3.0~5.0 m)→蘇枸杞、鹽爪爪群落鹽生植被景觀(水位埋深5.0 m左右)→荒漠化景觀(水位埋深大于5.0 m)轉變。目前,沿河地帶大面積的植被景觀處于紅柳、雜類草灌叢階段。

表6-12 黑河流域額濟納盆地主要植被生長狀況與地下水水位埋深之間關系

在湖盆地帶,自湖心至湖盆外圍,隨地下水水位埋深的增加,植被群落的演變趨勢為:蘆葦沼澤(水位埋深0 m左右)→ 金代代、水葫蘆苗草甸沼澤(水位埋深0~0.5 m)→ 蘆葦草甸(水位埋深大于0.5 m)→ 蘆葦鹽土草甸(水位埋深1.0~3.0 m)→ 零星蘆葦結殼鹽土(水位埋深3.0 m左右)。在風沙堆積地段,植被群落的演變趨勢為:蘆葦草甸(水位埋深1.0~3.0 m)→ 梭梭、紅柳、白刺半流動沙丘(水位埋深3.0~5.0 m)→ 梭梭、紅砂荒漠化沙丘(水位埋深大于5.0 m)。

目前在黑河流域下游區,河岸植被、湖盆植被景觀的存在形式或以多群落出現,或以單群落出現,處于上述演化的鏈條中。對戈壁荒漠植被(如麻黃、沙拐棗、駱駝刺、紅霸王等)來說,與地下水埋藏條件無緊密關系。

5.人為因素

人為因素的破壞主要表現在樵采、濫伐、采挖藥材和過度載畜等4個方面。在管理不嚴狀況下,居民樵采喬灌木做燃料,伐取喬灌木修房、圍欄等,對植被的破壞程度相當嚴重。采挖藥材對植被的破壞主要指采挖蓯蓉對梭梭的破壞,蓯蓉往往寄生于梭梭的根部,采挖蓯蓉往往使梭梭的根部裸露盡而使植被干枯。據額濟納旗林業局的粗略統計,對各種植被的破壞加起來,每年毀林面積可達數千畝。

額濟納旗77%的牲畜集中在沿河地帶,平均每萬只牲畜占有喬灌木草場約為0.78×104 hm2。據1974年內蒙古、寧夏考察隊統計的天然草場資源記載,額濟納盆地草場面積約 83490 km2,有效面積27060 km2,每公頃草地產草量約6.23 t,每公頃草地載畜量12頭羊,若草場全部利用可養24×104只羊。據1988年統計資料,僅東西河載畜量已達16.75×104頭,遠遠超過了理論允許載畜量。一方面草場不斷退化,另一方面畜量逐年增加,胡楊、紅柳和梭梭的林幼苗被吞食,成片林木變成了荒灘。

(二)土壤鹽漬化與沙化

地下水水位下降不僅是植被退化的主要因素,也是土壤發生沙化的主要原因。而植被稀疏,使地面蒸發增強,地下水在強烈的蒸發作用下,鹽分聚集于地表,使土壤發生鹽漬化。強烈蒸發作用和地下水水位淺埋是產生鹽漬化的根本原因。

野外調查表明,土壤含鹽量的大小與地下水水位埋深之間關系密切。隨著地下水水位埋深的減小,含鹽量迅速增加(圖6-29)。從圖6-29可以看出,若以表土層0~0.3 m深的含鹽量作為土壤發生鹽漬化的標志,則土壤發生鹽漬化的地下水水位埋深的臨界深度為1.90 m左右。但是不同土壤發生鹽漬化的臨界深度不同,砂礫地層發生鹽漬化的地下水水位埋深較淺,一般小于1.60 m,砂質壤土地層則為2.50 m左右。

圖6-29 黑河流域下游區表層(0~0.3 m)含鹽量與地下水水位埋深關系

在黑河流域下游區,地下水水位降低引起的沙化現象是一個非常突出的環境地質問題。地下水水位下降,就會使包氣帶土壤的含水率降低,土粒間的粘結性減弱。據前人研究資料(王讓會等,1997、2000;趙元杰等,1999),沙漠化等級可分為6級:非沙漠化(N),潛在沙漠化(Ⅰ),輕度沙漠化(Ⅱ),中度沙漠化(Ⅲ),重度沙漠化(Ⅳ),極重度沙漠化(Ⅴ)。如表6-13所示。

表6-13 黑河流域下游區地下水水位深度分布頻率(%)與沙漠化等級關系

從表6-13可以看出,非沙漠化與地下水水位埋深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系,但不是線性關系。在地下水水位埋深1.0~2.0 m之間,非沙漠化的概率最大,占27.0%。隨著沙漠化等級的增加,地下水水位埋深范圍出現由寬變窄,各沙漠化等級開始出現時的地下水水位埋深由淺變深。

黑河流域下游綠洲區趨于沙化的凋萎地下水水位埋深為5.0 m,土地發生沙化的臨界地下水水位埋深即為5.0 m。但是,不同質地土壤發生沙化的地下水水位埋深是不同的,細砂土為0.35~1.0 m,亞砂土為1.0~1.5 m,亞粘土為1.5~4.0 m,粘性土為4.0~5.0 m。對于土壤巖性綜合體來說,可取上述數值的平均值2.0~2.5 m作為土地沙漠化的臨界水位。

通過上述研究表明,地下水水位和水環境質量的變化,必然引起生態環境的響應,它們的鏈條效應關系如圖6-30所示。

圖6-30 黑河流域下游區地下水水位及其環境變化的生態環境鏈條效應示意圖

三、生態環境保護及治理方法

合理開發與利用水資源是保護生態環境的關鍵。鑒于黑河下游荒漠平原區目前土地沙化、鹽漬化和植被及草場退化已相當嚴重,如不及時治理,綠洲就會有消失的危險。因此,有計劃的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才能有效地保護及治理生態環境。

(一)地表水與地下水聯合開發利用

1.合理利用地表水

在現狀條件下,通過狼心山水文站進入黑河下游荒漠平原區的水量,很難滿足下游平原生產的發展及綠洲保護的需要。黑河流域內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必須要兼顧中下游的利益,統籌規劃。據計算表明,經過狼心山水文站輸送給下游綠洲的生態需水量應為7.0×108 m3/a,才能保證下游綠洲的生存及適當發展。

2.科學開發地下水

在黑河流域下游平原區,單純依靠地表水維持生態環境和發展農林牧業生產,是難以可持續發展的,還需要科學地利用和保護地下水。

(二)保護天然綠洲,發展人工綠洲

1.保護及合理利用天然綠洲

首先,應堅決制止胡亂采樵、濫墾、濫牧和采藥對喬灌木的破壞活動,結合畜群的承包責任制,對草場進行劃管,固定草場使用權,使利用、保護和建設三者相結合。

其次,應該嚴格按照草場載畜能力調節牲畜的數量和放牧時間,實施“以草定牧”合理利用和保護草場的政策。

第三,應圍欄封育,輪流放牧,對天然草場加強涵養與蟲害防治。

2.建設新興的人工綠洲

在沿河地帶、湖盆地帶及黑城墾區廢棄的土地上,建立小面積人工草場。在天然綠洲的外圍地帶,尤其是東西河西岸喬灌木林邊緣地帶,營造和培育防風護沙林帶,以保護天然草場、人工草場及農業耕地不受風沙侵害。

(三)保護土地資源,防止土地的鹽漬化

在遠離河床、地下水水位埋藏較淺的地段,修建完善的排水系統,有效降低地下水水位,防治和改良土壤鹽漬化的土地。

在沿河地帶,平整土地和合理灌溉作為防治次生鹽漬化的重要手段。在傍河鹽漬化地帶,采用地下水與引灌河水混合灌溉辦法進行有效洗鹽,改良土壤質量。

什么理由申請砂石自用

生產。砂石指砂粒和碎石的松散混合物,申請砂石自用需要向村民委員會提出申請,申請理由為生產、生活、建房等,經鄉(鎮)人民政府批準,報農業農村局備案后,進行定時定點定量采挖。地質學上,把粒徑為0.074~2mm的礦物或巖石顆粒稱為砂,粒徑大于2mm的稱為礫或角礫,如果砂石中碎石多為礫,稱為砂礫石。

相關推薦:

醉酒駕車撞人怎么處理(酒駕撞人怎么判刑和賠償)

員工因病死亡賠償最新(死亡賠償金2023年最新標準)

死亡賠償金(民法典關于死亡賠償金的規定)

被列入全國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失信被執行人員名單是什么意思)

外籍人員如何繳納個人所得稅(外籍人員個人所得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