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譽侵權的構成要件
法律分析:名譽權是指公民、法人對其在社會生活中所獲得的社會評價,即自己的名譽依法享有的不可侵犯的權利。
認定行為是否構成名譽侵權須在主客觀方面具備以下要件:
1、行為人主觀有過錯,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
2、行為人行為違法
對于該構成要件中的“法”,最高人民法院未作明確解釋,我們認為,按照慣例,此處的“法”應作限制解釋,僅包括法律和行政法規。對于部門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法律文件,雖然可以約束行為人,但是違反這些規定,受害人并不得據此要求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
3、存在損害后果
由于名譽權本身具有特殊性,因而名譽權的損害后果與一般侵權后果的表現有所不同,前者較為隱蔽,且舉證比較困難。如公民因加害人行為導致社會和他人對其品德評價降低人因加害人行為導致商譽下降、磋商中的合同被終止等。
損害后果與違法行為之間有因果聯系。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八條 因侵權致人精神損害,但未造成嚴重后果,受害人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一般不予支持,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形判令侵權人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因侵權致人精神損害,造成嚴重后果的,人民法院除判令侵權人承擔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等民事責任外,可以根據受害人一方的請求判令其賠償相應的精神損害撫慰金。
名譽權侵權認定的標準是什么
該名譽權侵權認定的標準如下:
1、必須有損害事實的存在。
2、行為具有違法性。
3、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有因果關系。
4、行為人有過錯是構成侵犯名譽權的主觀要件,包括故意和過失。如行為人客觀上存在損害他人名譽的事實,并且被第三者或三個人以上所知道。
什么是侵犯名譽權
以下行為是侵犯名譽權
1、誹謗,指以虛假的事實和言論,對他人進行污蔑、詆毀、貶低等損害行為;
2、 誣告,指故意編造事實或捏造證據,對他人進行不實的指控和誣告;
3、惡意揭露隱私,指故意公開他人的隱私和個人信息,對他人的名譽造成損害;
4、 謠言散布,指故意散布不實的謠言和消息,對他人進行誹謗和污名化;
5、職業誹謗,指在商業活動中,對競爭對手進行不實的污蔑和詆毀,以獲取商業利益。
侵犯名譽權的構成要件如下:
1、不實的內容,指對他人的名譽進行貶低、誹謗、污蔑等損害的內容必須是虛假的,如果是真實的內容,就不構成侵犯名譽權行為;
2、 公開傳播,指侵犯名譽權行為的內容必須通過傳播方式,對他人的名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如在網絡上發布不實言論,被多人查看和轉發,就屬于公開傳播;
3、損害后果,指侵犯名譽權行為必須對他人的名譽產生了實際的損害后果,如使他人的聲譽受到貶低、影響職業發展等。
綜上所述,侵犯名譽權行為屬于民事責任范疇,被侵犯名譽權的人可以通過法律途徑要求侵權人承擔相應的民事賠償責任。同時,侵犯名譽權行為也可能涉及刑事責任,如情節嚴重的誹謗和誣告等,可能構成刑事犯罪,侵權人需要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條
民事主體享有名譽權。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侮辱、誹謗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譽權。名譽是對民事主體的品德、聲望、才能、信用等的社會評價。
相關推薦:
醉酒駕車撞人怎么處理(酒駕撞人怎么判刑和賠償)
員工因病死亡賠償最新(死亡賠償金2023年最新標準)
死亡賠償金(民法典關于死亡賠償金的規定)
被列入全國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失信被執行人員名單是什么意思)
外籍人員如何繳納個人所得稅(外籍人員個人所得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