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屬于故意犯罪
法律主觀:
故意犯罪就是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但是卻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的事件,因而構成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法律客觀:
故意犯罪,是指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的犯罪。故意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故意犯罪分為兩種:直接故意犯罪和間接故意犯罪。直接故意犯罪:有加害的的故意,實行了加害行為并且希望加害結果的發生,即為直接故意犯罪。間接故意犯罪:知道加害行為可能會產生加害后果,希望或放任危害結果的發生,造成了實質性的危害,即為間接故意犯罪。故意犯罪最常見的如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貪污罪,綁架罪等等都是十分常見的故意犯罪,其中多數包含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注意過失犯罪不是故意犯罪,因為其主觀并無加害的故意,且不希望加害結果的發生,如:交通肇事罪,重大安全事故罪,過失致人死亡罪,醫療事故罪等等。這些都是最基本的,詳細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犯罪故意類型
犯罪故意類型1、直接故意犯罪
是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希望這種結果發生所構成的犯罪。直接故意犯罪包含以下幾層意思:
(1)、行為人在行為當時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是成立故意犯罪的前提。
(2)、行為人對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的危害結果持希望其發生的態度,是成立直接故意犯罪的關鍵。
(3)、直接故意犯罪行為人具有明確的犯罪目的。犯罪目的是行為人想通過自己的行為促使危害結果發生的一種心理愿望。這與行為人希望危害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是一致的。
(4)、直接故意犯罪行為人的心理傾向是單向的。即要危害結果發生,一旦危害結果沒發生,是違背行為人的心愿的。
2、間接故意犯罪
是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放任這種結果發生所構成的犯罪。其包含以下幾層意思:
(1)、行為人對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導致的結果須持放任其發生的心理態度。
(2)、間接故意犯罪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的危害結果,僅限于明知“可能發生”一種情況。
(3)、間接故意犯罪行為人主觀上不具有犯罪目的,因為放任危害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與犯罪目的追求危害結果發生的要求不相符。
(4)、間接故意犯罪只有構成與不構成之分,而不存在完成與否的問題。
【法律依據】
《刑法》第十四條,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相關推薦:
刑事保釋申請書(怎樣寫行政拘留保釋申請書)
刑事和解的意義(刑事和解的意義是什么)
行政侵權賠償法(行政賠償范圍確定標準是怎樣的)
保釋金多少錢(保釋金怎么交 多少合理)
信用證詐騙罪量刑處罰(信用證詐騙罪的量刑標準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