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的從舊兼從輕原則是指
刑法的從舊兼從輕原則是指,在定罪量刑時,考慮到犯罪人的前科和是否悔罪等情況,對罪犯實行舊罪從輕、新罪從重、犯罪嫌疑人認罪后從輕等一系列減輕刑罰的原則。
刑法的從舊兼從輕原則是對犯罪人前科、悔罪情況進行綜合考慮,減輕其罪責的一項基本準則。具體表現為:1. 舊罪從輕。在重罪與輕罪相互并列時,應當先考慮舊罪從輕。2. 新罪從重。如犯罪人在刑罰執行中又犯新罪,應當視情節嚴重程度,對新罪從重處罰。3. 犯罪嫌疑人認罪后從輕。犯罪嫌疑人如在偵查階段認罪,則在審判階段可以從輕處罰。4. 初次犯罪從輕。犯罪人首次犯罪應予從輕處罰。5. 悔罪從輕。犯罪人認罪悔罪、積極賠償或揭發其他犯罪,可以予以從輕、減輕刑罰。刑法的從舊兼從輕原則,可以保護社會安全與犯罪人的權益之間的平衡。它有利于教育罪犯、減少犯罪,但也需要考慮到其合理性和公正性。
刑法的從舊兼從輕原則如何保障其公正性?為了保障刑法的從舊兼從輕原則的公正性,刑事審判應當遵循法律原則和程序,確保量刑的公開、透明和有規可循。在實踐中,要求被告人提供證據,聽取辯護人的意見,檢查證據的真實性,確保刑罰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刑法的從舊兼從輕原則是保障犯罪人權益的一項基本準則,其實施需要遵循程序公正、合理性和人性化的原則。在具體實踐中,需要綜合考慮犯罪人的前科、悔罪等因素,確保量刑公正、合理,達到滿足社會公正和罪犯改造的雙重目的。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五十四條 對處于危險期的罪犯、犯罪時尚未成年而已過短時間的罪犯、初次犯罪的輕罪犯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對自首、協助偵破案件等情節,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刑法的三大原則有
我國刑法規定了三個基本原則,罪刑法定原則、罪刑均衡原則(罪責刑相適應原則)和罪刑平等原則(刑法適用平等原則)。
清華大學張明楷老師認為,刑法的基本原則,包括罪刑法定原則、法益保護原則和權利保障原則。西北政法陳子平老師認為,刑法的基本原則包括罪刑法定主義、行為主義和責任主義。
一、從新兼從輕原則是怎樣的
從新兼從輕原則是解決刑法溯及力問題的原則之一。指對新刑事法律生效的未經審判或判決未確定的犯罪行為,原則上適用判決時的新律,但舊律處罰較輕時則適用舊律。從新兼從輕原則認為新法具有普遍追溯力,但舊法規定較輕時為例外。
二、從新兼從輕原則與從舊兼從輕原則有什么區別
從舊兼從輕原則是一個刑法適用原則,指除了對非犯罪化(除罪化)、弱化懲罰或有利于行為人的規定之外,刑法不得有溯及既往的效力。從舊兼從輕原則的適用范圍是當法律有更新或變動的時候,而并非是所有的刑罰都從舊兼從輕。
舉例說明:某項行為以前是犯罪,現在不是犯罪了(比如投機倒把、流氓罪等等),如果你的行為是在“還是犯罪”的年代發生的,但在判決時法律已經更改,這時候“從舊兼從輕”就要體現從輕,而按照輕的判決,基本就是無罪了。
道理就是既然觀念已經更新,這類行為根本不是犯罪,不具備社會危害性,再對行為人處了刑罰沒有意義。
如果不考慮這一項,那么按照76年之前的案例來說大部分人都可以進里判上幾年了。就算按76年刑法,約炮的全抓了也不冤。
這就是我國刑法的三大原則。 罪刑法定原則、適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則、罪責刑相適應原則是我國刑法三大基本原則。刑法的基本原則具有綱領性、全局性、貫穿性的基本特征,被賦予指導司法實踐的重大使命。
回顧我國刑事司法實踐歷程,積極貫徹三大基本原則并充分發揮指導司法實踐功能是主流,但也存在一定司法背離現象。
新時代背景下,應從保持刑法典的持續修正態勢、堅守區別對待與遏制“例外的一般化”、激活并完善刑事責任的司法化機制、樹立罪刑均衡理念等方面入手,積極培訓刑法基本原則的司法化能力,與時俱進地推動刑法基本原則的發展與進步,從多維度持續優化刑法基本原則指導司法功能。
二、罪責刑相適應原則
罪責刑相適應原則也稱罪刑等價主義或者罪刑相均衡原則。《刑法》第 5 條規定:“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據此,刑法規定的罪責刑相適應原則有兩方面內容:
第一,刑罰的輕重與客觀的犯罪行為及其危害結果相適應,就是按照犯罪行為對社會造成的實際危害程度決定刑罰輕重。
第二,刑罰的輕重與犯罪人主觀惡性的深淺、再次犯罪危險性的大小相適應。
《刑法》以下規定體現了這一原則:
第一,刑法總則規定對未成年人、老年人、又聾又啞的人或者盲人、自首、坦白、立功的犯罪分子從寬處理,對中止犯處罰明顯寬于未遂犯、預備犯,等等,均體現刑罰與犯罪分子主觀惡性、人身危險性相適應。
第二,《刑法》規定量刑原則:“對于犯罪分子決定刑罰的時候,應當根據犯罪的事實、犯罪的性質、情節和對于社會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有關規定判處。”這表明裁量刑罰應盡量使刑罰與具體犯罪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相適應,罰當其罪。
第三,刑法分則對每一個罪都根據其犯罪的性質、情節和對于社會的危害程度規定了相對確定的法定刑,對重罪適用重刑,對輕罪適用輕刑。
歸納:重罪重罰、輕罪輕罰、不罪不罰、罰當其罪。
法律依據:
《刑法》
第三條 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的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
第五條 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
第四條 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
什么是刑罰的裁量?
刑罰的裁量是指根據刑法規定,在認定犯罪的基礎上,對犯罪人是否判處刑罰,判處何種刑罰以及判處多重刑罰的確定與裁量。
量刑,指法院根據行為人所犯罪行及刑事責任的輕重,在定罪基礎上,依法決定對犯罪分子是否判刑、判處何種刑罰、何種刑度以及是否立即執行的刑事審判活動;犯罪以后,根據有罪必罰的原則,一般都須判處刑罰。但在我國刑法中存在免予刑事處罰的制度,根據刑法第37條的規定,對于犯罪情節輕微不需要判處刑罰的,可以免予刑事處罰。而且,我國刑法中還有免除處罰的規定,對于具有某種情節的犯罪人應當或者可以免除刑罰處罰。因此,決定是否判處刑罰是量刑的重要內容之一;在選擇刑種以后,除死刑和無期徒刑等刑種沒有一定的刑度以外,其他刑種:包括管制、拘役和有期徒刑等都有一定的刑度,因而需要根據犯罪事實及情節,裁量確定應當判處的刑罰。
量刑具有以下四個特征:
1、量刑是人民法院的一種審判活動。其他任何機關都沒有量刑權;
2、量刑的對象是犯罪分子,即被法院依法確定有罪的人,只有對犯罪分子才能決定是否適用刑罰、適用何種刑罰;
3、量刑以定罪為前提,只有先確定有罪,然后才能決定是否以及如何量刑;
4、量刑的任務。
綜上所述,所謂量刑均衡,實即科學量刑,或稱正確量刑,也就是指人民法院審判人員根據犯罪行為人行為責任的大小,衡量犯罪行為的社會危害程度,在法律規定的刑罰幅度內,判處輕重適度的刑罰,避免畸輕畸重,實現罪責刑的相適應。根據我國刑法的規定和刑事責任的一般理論,也就是要求刑罰的輕重不僅要與犯罪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相適應,同時也要同行為人的人身危險性相適應。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六十一條
【量刑根據】對于犯罪分子決定刑罰的時候,應當根據犯罪的事實、犯罪的性質、情節和對于社會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有關規定判處。
相關推薦:
新刑事訴訟法減刑(減刑假釋的最新政策)
刑事拘留能法考嗎(醉駕被拘還能考司法考試嗎)
刑事盜竊對方諒解(盜竊罪取得諒解書后會判刑嗎)
刑事審判量刑原則(我國刑法的量刑原則是什么)
解除刑事拘留申請(拘留釋放后還需辦理什么手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