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分析:1、行政處罰是指行政主體依照法定職權和程序對違反行政法規范,尚未構成犯罪的相對人給予行政制裁的具體行政行為。2、刑事處罰是違反刑法,應當受到的刑法制裁,簡稱刑罰。行政處罰和刑事處罰(刑罰)都是國家機關針對有違法行為的公民、法人作出的處理,但是二者有著本質的區別,對行為人的影響也是不同的。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九條 行政處罰的種類:(一)警告、通報批評;(二)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三)暫扣許可證件、降低資質等級、吊銷許可證件;(四)限制開展生產經營活動、責令停產停業、責令關閉、限制從業;(五)行政拘留;(六)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行政處罰。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三十二條 刑罰分為主刑和附加刑。
第三十三條 主刑的種類如下:(一)管制;(二)拘役;(三)有期徒刑;(四)無期徒刑;(五)死刑。
第三十四條 附加刑的種類如下:(一)罰金;(二)剝奪政治權利;(三)沒收財產。附加刑也可以獨立適用。
行政處罰與刑事處罰的區別:行政處罰與刑事處罰(刑罰)是國家機關對違法公民和法人的處理,但兩者有本質區別,對行為人的影響也不同。主要來說,行政處罰和刑事處罰在以下幾個方面是不同的:一是行為不同。行政處罰針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違反國家法律法規,尚未構成犯罪的,應當依法承擔行政責任。刑罰是針對違反刑法構成犯罪的行為。性質相同的行為,由于惡劣程度不同,后果也不同,會受到不同性質的處罰。二是適用于處罰的依據不同。行政處罰的依據包括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法規、行政規章等。;刑罰的適用依據只能是刑法和全國人大作出的刑法修正案。盡管兩者都需要法定依據,但對依據要求的嚴格性是不同的。三是實施處罰的機關不同。實施行政處罰的主體是法律、法規授權的國家行政機關和其他非行政機關組織。其實施主體比刑罰實施主體廣泛得多。處罰只能由法院決定,然后交給執行機關。如果有期徒刑和無期徒刑交給監獄,短期徒刑或者剩余時間不到一年的短期徒刑交給看守所,管制交給當地公安機關,拘役交給看守所。一些處罰,如罰款,也可以由法院執行。四是處罰種類不同。刑罰包括主刑和附加刑。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和死刑;附加刑包括罰款、剝奪政治權利和沒收財產,以及適用于外國人犯罪的驅逐和出境。行政處罰的類型包括警告、罰款、責令停產停業、暫扣或吊銷許可證、暫扣或吊銷營業執照、沒收非法財產、沒收非法所得、行政拘留等。雖然行政處罰也是針對人身的,但只有一種,即行政拘留,行政拘留的上限是15天,嚴厲程度上無法與刑罰相比。第五,違法者的主觀心理對責任的影響不同。在刑事領域,行為人主觀上是故意還是過失,是積極追求行為結果,還是放任結果,或者是應該預見結果但沒有預見結果,或者是已經預見結果但相信自己可以避免。這種心理狀態對罪與非罪,以及此罪與彼罪的確定具有決定性意義。但在行政處罰過程中,行為人主觀上是故意還是過失對違法行為的確定并不那么重要。只要主觀上有過錯,客觀上實施行政違法行為,就可以認為構成行政違法行為,可以進行行政處罰。
法律客觀:《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三十二條【主刑和附加刑】刑罰分為主刑和附加刑。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 第八條行政處罰的種類:(一)警告;(二)罰款;(三)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四)責令停產停業;(五)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暫扣或者吊銷執照;(六)行政拘留;(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行政處罰。
罰金是指人民法院在處理刑事案件時,強制犯罪分子在一定期限內向國家繳納一定數量金錢的刑罰方法。罰金應當在法定期限內或一次性繳納罰金或者分期繳納,如果期滿還沒有繳納的,可強制執行。
法律客觀:《刑法》第五十二條 判處罰金,應當根據犯罪情節決定罰金數額。 第五十三條 罰金在判決指定的期限內一次或者分期繳納。期滿不繳納的,強制繳納。對于不能全部繳納罰金的,人民法院在任何時候發現被執行人有可以執行的財產,應當隨時追繳。 由于遭遇不能抗拒的災禍等原因繳納確實有困難的,經人民法院裁定,可以延期繳納、酌情減少或者免除。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