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訴訟回避和民事訴訟回避
法律主觀:一、民事訴訟回避誰決定依據我國相關法律的規定,審判人員有應當回避的情形,沒有自行回避,當事人也沒有申請其回避的,由院長或者審判委員會決定其回避。《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四十三條審判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自行回避,當事人有權申請其回避:(一)是本案當事人或者當事人近親屬的;(二)本人或者其近親屬與本案有利害關系的;(三)擔任過本案的證人、鑒定人、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翻譯人員的;(四)是本案訴訟代理人近親屬的;(五)本人或者其近親屬持有本案非上市公司當事人的股份或者股權的;(六)與本案當事人或者訴訟代理人有其他利害關系,可能影響公正審理的。第四十六條審判人員有應當回避的情形,沒有自行回避,當事人也沒有申請其回避的,由院長或者審判委員會決定其回避。二、刑事訴訟回避的期間回避的期間,是指回避適用的訴訟階段范圍。根據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回避適用于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和偵查人員等,因而適用于偵查、起訴和審判等各個訴訟階段。刑事訴訟法第154條規定:開庭的時候,審判長告知當事人有權對合議庭組成人員、書記員、公訴人、鑒定人和翻譯人員申請回避。根據這一規定,審判長在告知當事人所享有的申請回避權后,當事人即可以申請有關人員回避。換言之,在法庭審判開始以后,審判長應首先向當事人告知申請回避權,然后由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行使這一權利。只有這樣,符合法定回避情形的審判人員、公訴人等才能被排除出法庭審判過程。刑事訴訟法有關審判階段適用回避的規定,既適用于第一審程序,也適用于第二審程序和再審程序。我國刑事訴訟法對偵查、起訴階段回避的程序沒有作出明確的規定。為確?;乇苤贫仍谶@兩個訴訟階段得到切實的貫徹實施,偵查人員和檢察人員在偵查、審查起訴活動開始后,即應分別向犯罪嫌疑人、被害人等當事人告知回避申請權。由于偵查與審判不同,訴訟各方在偵查階段難以集中在同一場所進行訴訟活動,因此一般認為偵查階段的回避應以自行回避和指令回避為主,同時兼采申請回避。但與此同時,檢察機關應加強對偵查程序合法性的監督。在審查起訴階段,檢察官如果有法定回避情形的,應自行主動回避。檢察長或檢察委員會如果發現某一檢察官有法定回避情形而沒有自行回避的,可以指令其回避。同時,犯罪嫌疑人、被害人等當事人各方也可以向檢察機關提出要求該檢察官回避的申請。對于案件已被決定移送法院審判的,當事人在開庭后也可以要求出庭支持公訴的檢察官回避。依據我國相關法律的規定,審判人員有應當回避的情形,沒有自行回避,當事人也沒有申請其回避的,由院長或者審判委員會決定其回避。如果需要法律方面的幫助,歡迎讀者到進行法律咨詢。法律客觀:刑事訴訟中申請回避的理由包括哪些一般理由:1、是本案的當事人或者當事人的近親屬;2、本人或者他的近親屬與本案有利害關系;3、擔任過本案的證人、鑒定人、辯護人、勘驗人或者訴訟代理人。4、與本案當事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案件公正處理。5、接受當事人及其委托的人的請客送禮的。特殊理由:1、參與過前一訴訟程序的國家專門機關工作人員不得參與后一訴訟程序;2、再審合議庭的組成3、死刑復核發回重審的案件刑事訴訟中申請回避的規定1、申請回避的期限。根據回避制度的立法宗旨,在偵查、審查起訴、審判等各訴訟階段都可以提出回避申請。例如,在審判階段,人民法院在開庭的時候,審判長應當告知當事人有權對合議庭的組成人員、書記員、公訴人、鑒定人和翻譯人員申請回避。當事人在知悉其權利后,可立即申請有關人員回避。2、回避的審查與決定。根據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的回避,應當分別由院長、檢察長、公安機關負責人決定;院長的回避,由本院審判委員會決定;檢察長和公安機關負責人的回避,由同級人民檢察院檢察委員會決定。另外,參與偵查活動的記錄人、翻譯人員和鑒定人的回避,由縣級以上公安機關負責人決定。參與檢查活動的書記員、司法警察、人民檢察院聘請或指派的翻譯人員、鑒定人的回避,由檢察長決定。參與審判活動的法庭書記員、翻譯人員和鑒定人的回避,由人民法院院長決定。檢察委員會討論檢察長回避問題時,由副檢察長主持,檢察長不得參加。審判委員會討論院長回避問題時,由副院長主持,院長不得參加。3、對駁回申請回避決定的復議。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對駁回申請回避的決定,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可以申請復議一次。不過,《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行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對于“不屬于刑事訴訟法第二十八條、第二十九條所列情形的回避申請,由法庭當庭駁回,并不得申請復議”。筆者認為,此條司法解釋與法律的規定及精神相抵觸。
刑事回避的適用人員
法律主觀:
回避的適用人員是指在法律明確規定的回避情形下應當回避的公安司法人員的范圍。只有屬于這一范圍內的人員才需要自行主動回避,或者被當事人等申請回避。根據 刑事訴訟法 第28條和第31條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有關解釋的規定,適用回避制度的人員范圍非常廣泛,包括: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以及參與偵查、起訴、審判活動的人民陪審員、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司法警察、勘驗人員、執行員。其中,審判人員指各級人民法院院長、副院長、審判委員會委員、庭長、副庭長、審判員、助理審判員以及其他在法院中占行政編制的工作人員。檢察人員指各級人民檢察院檢察官、書記員和司法行政人員。對于檢察委員會委員是否屬于回避范圍,法律沒有明確規定。一般認為,檢察委員會委員對案件處理結果有重要影響,從維護司法公正出發,檢察委員會委員應當納入檢察人員范圍,依法回避。 以上,就是關于 刑訴法 關于回避的規定是什么的全部解答。刑訴法中,主要是關于回避的期限,審查與決定以及復議有詳細的規定。并且,刑事回避的適用人員主要是與案件有關的公安司法人員的范圍。案件的審理過程應該公平公正,任何影響因素都應該被排除。
法律客觀:
刑事回避適用于哪些人員回避的適用人員是指在法律明確規定的回避情形下應當回避的公安司法人員的范圍。只有屬于這一范圍內的人員才需要自行主動回避,或者被當事人等申請回避。根據刑事訴訟法第28條和第32條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有關解釋的規定,適用回避制度的人員范圍非常廣泛,包括: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以及參與偵查、起訴、審判活動的人民陪審員、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司法警察、勘驗人員、執行員。其中,審判人員指各級人民法院院長、副院長、審判委員會委員、庭長、副庭長、審判員、助理審判員以及其他在法院中占行政編制的工作人員。檢察人員指各級人民檢察院檢察官、書記員和司法行政人員。對于檢察委員會委員是否屬于回避范圍,法律沒有明確規定。一般認為,檢察委員會委員對案件處理結果有重要影響,從維護司法公正出發,檢察委員會委員應當納入檢察人員范圍,依法回避。《刑事訴訟法》第二十九條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自行回避,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有權要求他們回避:(一)是本案的當事人或者是當事人的近親屬的;(二)本人或者他的近親屬和本案有利害關系的;(三)擔任過本案的證人、鑒定人、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的;(四)與本案當事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公正處理案件的第三十二條本章關于回避的規定適用于書記員、翻譯人員和鑒定人。辯護人、訴訟代理人可以依照本章的規定要求回避、申請復議。
相關推薦:
刑事搜查證件時間(刑事傳喚時間最長時間)
刑事開庭回避制度(刑事訴訟中的回避制度是什么)
刑事訴訟期限起算(刑事案件一審期限是從什么時候算起)
包裹延誤怎么賠償(快遞超時賠付標準是什么)
手指十級傷殘賠償(手指十級工傷圖片對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