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訴訟
有三控訴,辯護,審判即控辯審。刑事訴訟(程序)的價值。《刑事訴訟法》對保障型法實施的價值和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訴訟價值。
被害人,被告人,自訴人等訴訟參與人。
全球三大主要訴訟構造又稱審判模式, 當事人主義 , 職權主義 (適用于實體真實的訴訟目的)和 混合式 (以日本和意大利為代表,日本明治維新以后的《刑事訴訟法》受法國和德國影響較大。訴訟結構屬職權主義二戰后日本法制受到美國法律制度的影響,從1948年重新制定《刑事訴訟法》開始至20世紀50年代末。日本的刑事訴訟構造完成了從以職權主義為主到以當事人主義為主的轉型。一方面,日本堅持被告人享有沉默權,實行起訴狀一本主義,法官在庭審前不得接觸控方除起訴狀以外的案卷證據,證據由控辯雙方當庭提出,證人主要由雙方傳喚和當庭詢問。法庭調查實行交叉詢問程序。這些都是當事人訴訟構造的內容。另一方面,法官仍然指導審判程序并在事實與證據調查中起著積極的作用,不實行陪審團制。為了查明事實真相,法官可以依職權自行擴大證據調查范圍,主動調查并提出證據,有權詢問證人、鑒定人,有權對控辯雙方提出調查證據的請求進行審查,并有權不予準許。混合式訴訟構造應當是職權主義,吸收當事人主義的因素形成)。
1979年第一部《刑事訴訟法》稱超職權主義。1997年《刑事訴訟法》第一次修改后,吸收了當事人主義的合理因素,稱為強職權主義訴訟構造。2012年《刑事訴訟法》,又進一步吸收當事人主義的合理因素,削弱了法官的職權主義特色,強調控辯雙方的平等對抗,稱控辯式審判模式。刑事庭審方式改革的方向是愈來愈突出當事人主義。一國對訴訟價值,秩序,公正效益等的認識程度和水平決定一國制定《刑事訴訟法》的目的,包括根本目的和直接目的,再決定一國采取什么樣的訴訟結構。價值影響目的,目的決定構造,而不能說價值直接決定構造。
體現為工具價值與獨立價值。實體與程序有四種搭配方式: 實體—實體,如發現被告人自首,法院對其從輕量刑 。 如偵查機關對于已超過追訴期限的案件不予立案。
實體—程序,如庭審中被告人聲稱具有重大立功表現,法院建議檢察院補充偵查 。程序—實體,如1.法院經過審理排除了非法證據,判決被告人無罪,程序制約實體;2.刑事訴訟法設置若干證據規則,為了保障查清案件事實,懲罰犯罪程序,服務實體。因排除犯罪嫌疑人的口供,檢察院作出證據不足不起訴的決定。3.被告人與被害人達成刑事和解,而被法院量刑時從輕處理。4.只有被告人一方上訴的案件,二審法院判決時不得對被告人判處重于原判的刑罰。
程序—程序,如一審法院公開審理了未成年被告人案件違反了訴訟程序,二審法院將案件發回重審。如一審法院的審理違反《刑事訴訟法》關于公開審判,回避等規定。屬于嚴重違反法定程序,應當承擔相應法律后果,既被發回重審。(違反了公開審判等程序,不一定會影響對被告人定罪量刑的準確性,但程序具有獨立價值,只要違反了程序,不論實體處理定罪量刑是否正確,都需要承擔程序性制裁的后果。)
工具價值與獨立價值指的是刑事訴訟法程序之于刑法實體的關系,具有影響刑事實體法實現的功能。
憲法是靜態的《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是動態的憲法,有關刑事訴訟的程序性條款構成各國憲法中關于人權保障條款的核心。《刑事訴訟法》關于強制措施的適用權限,條件,程序與辯護等規定都直接體現了憲法關于公民人身,住宅,財產不受非法逮捕,搜查,扣押以及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等規定的精神。《刑事訴訟法》規范和限制了國家權利,保障了公民享有憲法規定的基本人權和自由。
具有法定情形,不予追究刑事責任原則。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依法獨立行使職權原則。
人民檢察院依法對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原則。
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的原則。
嚴格遵守法律程序原則(程序法定原則)。
基本內容
尊重和保障人權的理念。
程序公正(公平正義包括實質上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效辯護原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原則。
訴訟效率。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包括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法治國家。
被害人有沒有過錯?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以及取保候審的保證方式問題。
由誰決定。公安機關,檢察機關,監察委。
公安機關鑒于犯罪嫌疑人犯罪情節較輕且認罪態度較好,決定取保候審。可對犯罪嫌疑人采取保證金和保證人的保證方式。
暴力取證罪是指司法工作人員使用暴力逼取證人證言的犯罪,可以由檢察院立案偵查。檢察院對貪污賄賂犯罪沒有管轄權。
監察法中剝奪被調查對象人身自由的方式與《刑事訴訟法》不同。沒有拘留逮捕制度,而是使用留置,留置意味著可能會較長時間的關押被調查對象,為了防止權力濫用,侵犯人權,采取留置措施需要監察機關領導人員集體研究決定。此外,市級以下監察機關需要采取留置措施的,應當報上一級監察機關批準。證明案件重大復雜或者被調查人可能自殺、逃跑,案件調查終結,移送檢察院審查起訴。監察委員會對于國家工作人員的貪污、賄賂犯罪等案件立案調查。
取保候審。
監視(護)居住。不受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限制。
會見需批準的三類:一,貪污賄賂50萬元以上。二,危害國家安全,群帶性。三,恐怖犯罪。
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拘留,逮捕,強制措施的變更和解除。
偵查措施的司法控制。
拘留(剝奪人身自由)、詢問、訊問、偵查實驗、搜查住所、勘驗檢查。
出示工作證件。兩個人在場。須有見證人。在什么場所?證人的資格及證人保護。
偵查人員詢問證人,經出示工作證件,可以在現場、證人所在單位、住處、證人提出的地點以及檢察院或者公安機關提供證言。
在必要的時候,經公安機關負責人批準,可以進行偵查實驗。
見證人特點:不能與案件存在利害關系。
檢察院在偵查過程中發現犯罪嫌疑人涉嫌貪污罪,應當將案件移送監察委員會處理。犯罪嫌疑人犯數罪的,一般應當以監察委員會為主調查,檢察院予以協助。
檢察院提前介入偵查,對公安機關的違法行為提出糾正意見。
若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對犯罪嫌疑人判處十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證明其社會危險性很高,應當對其依法逮捕。檢察院有權徑行決定逮捕,同時交公安機關執行。
變更逮捕措施。
起訴制度,審查起訴程序,三種不起訴及其救濟。
監察委移送審查起訴的案件,應當采取對應的羈押措施。即將犯罪嫌疑人先行拘留,再決定后續如何處理。
檢察院發現犯罪嫌疑人符合逮捕條件,有權決定逮捕,交公安機關執行。
包括四項: 審判公開原則 , 直接言詞原則 (拆分為 直接原則 和 言詞原則 。直接原則又包括 直接審理原則 , 直接采證原則 。直接就是只親自參與到訴訟中(親歷性)。言詞原則是指口頭陳述方式), 辯論原則 和 集中審理原則 。
公訴案件的第一審程序
自訴案件審理程序的特點
簡易程序
上訴和抗訴的區別。
上訴不加刑原則。
二審的審理方式和處理方式。
申訴的主體和法定理由。
提起審判監督程序的主體和權限。
再審的審理程序。
附帶民事訴訟成立的條件。
死刑立即執行案件的復核程序。
死緩限制減刑的程序。
特有原則和制度。
附條件不起訴。
合適未成年人。
犯罪記錄的封存。
社會調查。
適用條件,程序,法律后果。
適用條件,程序,裁決方式,救濟程序。
適用條件,程序,救濟,強制醫療措施的定期評估、解除。
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
立案管轄、交叉管轄、級別管轄、指定管轄,一般地區管轄、特殊地區管轄。
回避對象,回避程序,回避決定權,回避效力。
辯護人的訴訟地位,有效辯護原則,辯護人的資格,法律援助辯護及拒絕辯護,辯護律師及非律師辯護人的訴訟權利、訴訟義務。
證據的法定種類與理論分類
證明對象
證明責任
證明標準
政治的關聯性和合法性
證據關聯性的判斷、證據的審查判斷
刑事證據規則
非法證據排除規則、補強證據規則、運用證據認定案件事實規則、傳聞證據規則、意見證據規則。
檢察院認為是公訴案件,但法院審理認為是告訴才處理的侵占案件,如果檢察院不撤訴,法院應當根據《刑事訴訟法》第16條的規定處理。即認為屬于告訴才處理的案件,沒有告訴的情形,依法裁定終止審理。
范圍,國籍,法律適用,概念(狹義、廣義),司法協助,引渡。
12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于修改《刑事訴訟法》的決定。以下簡稱《刑事訴訟法修正案》;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以下簡稱《高法解釋》;
最高人民檢察院《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試行》以下簡稱《高檢規則》;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關于實施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六機關規定》;
最高院公布實施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合議庭職責的若干問題》
刑事訴訟法屬于什么法律
刑事訴訟法是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在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進行刑事訴訟活動所必須遵循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是刑事訴訟法確立的基本法律規范,反映了刑事訴訟的客觀規律和基本要求,它與刑事訴訟的目的和任務緊密相連,是指導人們實現刑事訴訟懲罰犯罪、保障人權價值目標的重要保證。
相關推薦:
刑事訴訟法的價值(刑訴獨立價值)
殺人刑事訊問問題(故意殺人罪要如何訊問)
損壞物品賠償量刑(客人損壞物品拒絕賠償怎么辦)
具有限定刑事能力(什么是限定刑事責任能力)
公訴刑事附帶民事(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