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馬上來臨,為了避免旅游走彎路,看好這3點避免下次踩坑,第一,去之前搜索這個景區的評級以及有沒有安全風險;第二任何地方都不能強制消費;第三遇到任何問題一定第一時間投訴。那么,旅游相關法律法規有哪些?下面就跟著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一、旅游相關法律法規有哪些 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旅游法》、《旅行社條例》、《旅行社條例實施細則》、《旅行社責任保險管理辦法》、《邊境旅游暫行管理辦法》、《導游人員管理條例》、《旅游飯店星級的劃分與評定》、《旅游投訴暫行規定》。 規范旅游者的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境入境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法》、《中國公民出國旅游管理辦法》等。旅游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方面的法規,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風景名勝區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等。 旅游交通運輸方面的法規,如《中華人民共和國鐵路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路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用航空法》、《中國民航旅客、行李國際運輸規則》、《鐵路旅客運輸損害賠償規定》等。旅游者權益保護方面的法規,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擴展資料: 《中華人民共和國旅游法》是為保障旅游者和旅游經營者的合法權益,規范旅游市場秩序,保護和合理利用旅游資源,促進旅游業持續健康發展制定。 旅游法調整旅游活動領域中各種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即以旅游法律關系為調整對象的各種法律規范的總和。包括狹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旅游法》和其他調整旅游活動中各種法律關系的有關法律、法規,也包括國務院及旅游主管部門制定頒布的單行旅游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 旅游法概念,既包括國家的法律、法規,也包括地方的法規;既包括本國制定的法律、法規,也包括經我國政府簽署、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準的國際條約、國際協定等。
二、旅游時消費者怎樣維權 鑒于以上種種旅游消費陷阱和存在的問題,廣大消費者在隨團旅游時,要學會依靠法律維權,一定要簽訂書面的合同,不能因為旅行社有一紙傳真,或者有一個旅行日程的備忘錄,就可以忽略合同的重要性。 但是,怎么簽好合同呢?建議在簽訂合同之前,一定要對那些旅行社提交的格式合同多研究,避免上當受騙。 1、在旅游當中,如果旅行社增加了服務項目,或者增加了景點之類的,那么向游客加收費用因此引發的糾紛,應當怎么處理。 像這種糾紛,關鍵要看這個約定,參加旅行團旅游,它有個報價,這個報價里面要看清楚,它到底包括什么樣的一些范圍,什么樣的服務項目,一般會寫清楚,包括活動安排,這個時候游客有知情權,可以行使它,游客在出發之前游客不妨問清楚旅行社項目具體包括哪些。但是有一條是肯定的,如果明顯屬于新增加的旅游服務項目,旅行社必須事先爭得游客的同意。 2、旅行社降低服務標準而引起的糾紛。 旅行社應當按照約定或者是法定的服務標準為游客提供服務的,如果降低了服務標準,這就是違約,這是一種最典型的旅游合同當中的違約行為。 三、出境旅游怎樣維權 1、與組團社的領隊或地接社導游溝通,加以協商解決。不能解決時,再與組團社聯系,要求妥善處理。 2、如果旅行社拒不接受意見,得不到滿意的答復,應注意搜集證據,待行程結束后再向旅行社交涉或向有關部門投訴,并通過法律途徑解決。 3、如果條件允許,可以當場向旅行社交涉,要求采取補救措施,并繼續完成旅游行程。 4、對發生的重大和急難的旅游糾紛案件,游客可以撥打當地旅游管理部門的投訴電話,請求工作人員予以協調,也可以撥打組團社所在地旅游管理部門的投訴電話要求協調解決。 以上就是為您詳細介紹的關于旅游相關法律法規有哪些的相關內容,那么旅行社安排游客強制購物是違法的嗎?根據《旅游法》第三十五條的規定,如果旅行社以不合理的低價組織旅游通過安排購物獲取回扣,游客可以在行程結束后30天內要求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