濫用職權罪的主體通常是指什么
濫用職權罪的主體范圍主要包括三類人員,他們分別是在國家各級權力機關、行政機關、司法機關及軍事機關中擔任公職的人員,以及依法行使國家行政管理權和受國家機關委托代行職權的組織中的工作人員。
需要明確指出的是,判斷這些人是否構成犯罪主體,關鍵要看他們是否履行公共職務,實施國家管理行為。
如果僅在相關機構從事非政務性的勞務工作,那么即便身處相關單位中,也并不屬于該罪的主體范疇。
濫用職權罪的犯罪主體是
法律分析: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九章瀆職罪主體適用問題的解釋下列三類主體在代表國家機關行使職權時,有瀆職行為,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關于瀆職罪的規定追究刑事責任:(1)在依照法律、法規規定行使國家行政管理職權的組織中從事公務的人員;(2)或者在受國家機關委托代表國家機關行使職權的組織中從事公務的人員;(3)或者雖未列入國家機關人員編制但在國家機關中從事公務的人員。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瀆職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一)》 第七條 依法或者受委托行使國家行政管理職權的公司、企業、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在行使行政管理職權時濫用職權或者玩忽職守,構成犯罪的,應當依照《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九章瀆職罪主體適用問題的解釋》的規定,適用瀆職罪的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濫用職權罪的主體
濫用職權罪的主體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具體而言,主體包括國家權力機關、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軍事機關的工作人員。這是根據我國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條的規定明確指出的。這也與憲法的明確規定相吻合,憲法中同樣指出了國家機關的范圍,包括上述五類機構。因此,非上述國家機關的工作人員則不是濫用職權罪的主體。簡而言之,濫用職權罪的主體是特定的,僅限于國家機關工作人員。
要理解濫用職權罪的主體,我們需要將其與一般工作人員區分開來。一般工作人員,包括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等非國家機關的工作人員,即便在工作中有不當行為,也不構成濫用職權罪。這是因為濫用職權罪的主體必須是具有特定身份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這一身份是界定該罪行的關鍵。
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執行公務時,應依法履行職責,不得濫用職權。濫用職權罪意味著其超越職權范圍,以職權為手段,侵犯公共利益或個人權益,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破壞法律的權威性。因此,針對這一罪行的主體界定,是為了明確責任歸屬,確保法律的公正執行。
在司法實踐中,判斷是否構成濫用職權罪,需要綜合考慮行為人的身份、職權范圍、行為性質、后果等因素。只有當行為人屬于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并且其行為超越職權,嚴重侵害公共利益或個人權益時,才能認定其構成濫用職權罪。因此,明確主體的界定對于維護法律的嚴肅性、保障公民權益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推薦:
濫用職權罪的主體(濫用職權罪的責任主體)
放火罪司法解釋(放火罪的立案標準及司法解釋)
挪用資金罪的規定(挪用資金罪的法律規定)
非法搜查罪刑法解釋(非法搜查罪的新刑法量刑標準)
恐嚇罪立案標準及量刑(騷擾恐嚇罪立案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