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接故意犯罪是如何界定的
間接故意,是犯罪故意的一種類型,是指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放任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狀態。
間接故意的三種類型:
1、行為人為了實現某種非犯罪意圖而放任危害結果的發生;
2、行為人為了實現某種犯罪意圖而放任另一種危害結果的發生。包括:
(1)為了追求某種危害結果而對同一對象可能造成的另一危害結果持放任態度。
(2)對某一對象實施犯罪行為時,放任對另一對象造成危害結果。
3、在瞬間情緒沖動下,不計后果地實施危害行為,放任危害結果發生的情況。
【法律依據】
《刑法》第14條,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間接故意為什么不存在犯罪目的
法律分析:間接故意犯罪目的可能與犯罪結果不一致,所以無犯罪目的。間接故意是明知危害結果的發生但是放任危害結果的發生。存在過于自信的過失及疏忽大意的過失。行為人的行為既然已經知道危險結果的發生,則已存在犯罪目的,不管是否放任,只要結果一經發生,就存在犯罪目的,犯罪目的可能與犯罪結果不一致,但無礙犯罪目的的存在性。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四條 【故意犯罪】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犯罪間接故意怎么認定
間接故意犯罪的認定:
1. 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引發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對此結果持放任態度。這種心理狀態表現為行為人預見到危害結果的可能性,但仍然選擇不采取措施防止其發生。這種放任心態構成了間接故意。
2. 通常情況下,間接故意犯罪的行為人屬于教唆犯。
法律依據:
《刑法》第十四條: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第二十九條:教唆他人犯罪的,應當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處罰。教唆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的,應當從重處罰。如果被教唆的人沒有犯被教唆的罪,對于教唆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相關推薦:
耳膜穿孔是輕傷嗎(耳膜穿孔算輕傷嗎 能判刑嗎)
出租人維修修繕義務(出租的房子壞了誰負責維修呢)
過失致人死亡案(過失致人死亡案立案準則)
故意傷害罪輕傷賠償標準(造成輕傷的最高賠償額度是多少)
締約過失責任賠償(締約過失責任的賠償范圍涵蓋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