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處理冷暴力?
如何處理冷暴力
尋找原因
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是有原因的。通過各種渠道去尋找原因,當然是不包括違法的渠道~~對于冷暴力這種情況和行為的發生,你有權且必須要知道原因,不然對于你自己的感情是一個很大的隱患。
分析原因
找到了原因之后就要對癥下藥啦,知道你的他為什么會這樣子對你,原因究竟是在于你,還是在于他本身?是你自己的原因你就好好改正,如果是他的原因,就需要你和他溝通后,以便改善你們目前尷尬的關系。
溝通
詢問你的另一半,為什么會這樣子對你?要怎么樣這種情況才會改善?這些都是需要交流溝通的~~當然,交流溝通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態度,雖然他已經冷落你很久了。如果想要和他繼續走下去,就要好好的談談哦。
反思
溝通過后,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確實有那種行為,你也許會吃驚,沒想到一個小小的動作會引來驚濤駭浪。當然最好能讓你的他也好好反思下,他的這種冷暴力會對你造成什么樣的傷害。
決定
是到了要下決定的時候了,如果經過你的努力之后,你的他還是依舊對你不聞不問的話,這就需要你考慮是否繼續維持這段關系了。走也好,留也罷,都是你自己選擇的道路,千萬不要后悔,世上沒有后悔藥。
怎樣面對冷暴力,支招輕松解決問題
第一招:制造環境
如果你的家庭有冷暴力傾向,墻壁顏色不要選擇刷成冷色調的,應該選擇橙色、淡黃色等暖色調,拋棄金屬玻璃和白光燈,選擇溫馨派裝潢風格。
第二招:適時幽默
平時多搜集幽默笑話,雙方冷戰時,可以發些幽默、笑話、好玩短信和email給對方。家里準備一張畫有你或者他張牙舞爪時的幽默漫畫,上面寫好大大的STOP,再畫一個大大的叉。對方言語侮辱時,可以拿出來起到叫停作用。
第三招:煽情轟炸
冷戰期間,可以動用一切可以動用的力量,送卡片,送鮮花,送禮物。發短信,發E一mail的時候可以回憶曾經的甜蜜時光,表達一下自己對他那如滔滔江水般連綿不絕的景仰之情。
第四招:借用外力
沒寶寶的可以生個寶寶。不想借用寶寶的,可以借用對方父母,對方父母不明事理的,可以借用對方朋友,對方朋友不夠朋友的,可以借用自家朋友。總之,什么好借就借用什么。
第五招:走為上計
如果你遭遇到來自他任何類型的冷暴力,你可以卷起鋪蓋,自由悠游去,期間什么聯系方式都中斷,讓他不知道你在哪里在干什么。在這個惦記你的過程中,突然回來,像什么事情也沒發生過一樣,送他最想要的禮物,對他擁抱親吻加激情四射的ML。
第六招:痛哭流涕
突然像遭遇到天大的災難般獨自抽泣,一定要真情流露,哭不出來可以想曾經看到的最慘的片子,曾經自己遭遇的最慘經歷。時間一定要維持得夠長,長到他不忍。當他想撫慰你時,告訴他你想到他死留下你孤單一人,就忍不住哭了。效果絕對好!
第七招:培養新興趣
當女人結婚以后,一顆心就掛在了男人的脖子上面。可是當這個男人給了你家庭冷暴力之后,你的心馬上就跌入懸崖。人活著不怕沒錢沒吃穿,就怕你的精神無所寄托,變成了一個活生生的活死人。其實一個女人在家庭冷暴力之后,可以試著培養新的興趣,轉移自己的注意力。這樣,或許遭遇家庭冷暴力的痛苦會少一點,幸福會多一點。
第八招:看淡世事
俗話說:“十年修得同船度,百年修得共枕眠”,這話是不錯。可是當女人遭遇了冷暴力之后,就應該去留無意看天上云卷云舒,寵辱不驚觀庭前花開花落。夫妻雖然是有緣分才會在一起的,但是當你沒有緣分散盡的時候,就該看淡男女之情。其實佛經里面有很多話都是對的,萬事莫強求。女人不要為著一個男人和一份愛情活一輩子,而要為自己活出精彩來。
終極招數第九招:果斷離婚
遭遇家庭冷暴力的女人,如果覺得和好無望就只能選擇離婚來化解了。家庭冷暴力的女人就像遭遇皇帝打入冷宮的妃子一樣,沒有一點感情希望和寄托,溫暖的家庭不再,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冰窖一樣的牢獄。既然夫妻之間已經沒有感情可言了,倒不如干脆點離婚算了。夫妻之間何苦要變成仇人或者陌生人,不如好聚好散。
我們面對冷暴力時,要耐心去找出對方內心的真正需求,面對對方的性格和溝通障礙之癥結所在,發現對方有心理問題,需及時進行心理治療。
冷戰的起點往往是受傷害卻無從表達,夫妻當出現不說話的冷戰傾向時就應警惕,保持心情平靜,分析可能激發冷暴力的原因,感受到彼此都受傷害,盡早化解冷戰僵局。而及時溝通、交流才是化解冷暴力的最好辦法。
怎樣化解冷暴力?
一、了解冷暴力
冷暴力(silent treatment)指的是一種人際關系中的沉默、忽視或拒絕交流的行為,通常是為了表達不滿或懲罰對方的一種方式。它通常是無聲的、被動的、消極的,因此被稱為“冷暴力”。
冷暴力可以出現在各種人際關系中,如夫妻關系、家庭關系、友誼關系、工作關系等等。它的表現形式可能包括:不回應對方的問話、短信或電子郵件;不主動與對方交流;避免與對方共同活動或社交場合等。
冷暴力
盡管冷暴力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是一種有效的表達不滿或保護自己的方式,但它通常會使得人際關系惡化,破壞溝通和信任,造成傷害和痛苦。因此,當遇到人際關系中的問題時,建議雙方都應該努力保持開放和誠實的溝通,嘗試理解對方的感受,并尋求共同解決問題的方法。
二、冷暴力的具體表現
冷暴力的具體表現可能包括以下行為:
沉默不語:當對方試圖與你溝通或交流時,你選擇不回應或不回復信息,讓對方感到被忽視和無助。
拒絕交流:你不愿意與對方交流或分享自己的想法、感受或經歷,讓對方感到被排除在外或不被重視。
避免接觸:你避免與對方接觸或相處,不參加共同的活動或社交場合,讓對方感到被孤立或不被歡迎。
營造尷尬氣氛:當與對方相處時,你故意營造尷尬或不愉快的氣氛,讓對方感到不舒服或不安。
制造障礙:當對方需要你的幫助或支持時,你故意制造障礙或拒絕幫助,讓對方感到受挫或無助。
關系惡化
這些行為可能表明你在人際關系中感到不滿或受傷,并試圖通過冷暴力來表達你的情緒或懲罰對方。然而,這種行為通常會破壞溝通和信任,導致人際關系進一步惡化。因此,當你遇到人際關系中的問題時,最好采取積極、開放和誠實的溝通方式,嘗試理解對方的感受,并尋求共同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冷暴力心態剖析
冷暴力是一種被動攻擊或襲擊的行為,通常是由一些消極或消沉的心態所驅動的。以下是可能導致冷暴力的心態:
內疚和憤怒:有些人可能會感到內疚或憤怒,但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情感或解決問題,因此選擇使用冷暴力來發泄情緒。
心理防御:有些人可能會感到被傷害或受到威脅,因此選擇使用冷暴力來保護自己免受進一步的傷害。
缺乏信任:有些人可能會因為過去的經歷或信任問題而不愿意與他人進行溝通或交流,因此選擇使用冷暴力來保持距離和避免受傷害。
感覺無助:有些人可能會感到自己處于無助或無法控制的狀態,因此選擇使用冷暴力來掌控局面或表達自己的不滿。
冷暴力心態
無論是哪種心態,冷暴力都不是解決問題或改善人際關系的有效方法。相反,冷暴力可能會破壞溝通和信任,加劇問題和矛盾的惡化。因此,如果您發現自己或身邊的人出現了冷暴力的行為,建議尋求專業幫助或采取積極的溝通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四、如何化解冷暴力?
化解冷暴力需要雙方共同努力,以下是一些可能有用的建議:
做好溝通:雙方都應該盡量保持開放和誠實的溝通,嘗試理解對方的感受和需要,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情感。在溝通過程中,應避免指責、攻擊或防御的態度,而應采取尊重和接納的姿態。
尋求妥協:在溝通的過程中,雙方都應該嘗試尋找妥協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可能需要雙方做出一些讓步或妥協,但有時也可能需要雙方共同調整自己的行為或期望。
求助于第三方:如果雙方無法獨立解決問題,可以考慮尋求第三方的幫助,如家庭成員、朋友、咨詢師等。第三方可以提供中立和客觀的視角,幫助雙方更好地理解和解決問題。
尋求專業幫助:如果冷暴力行為已經嚴重影響到雙方的心理健康和人際關系,建議尋求專業幫助,如心理治療或婚姻家庭治療等。專業治療師可以幫助雙方識別和解決潛在的心理問題和人際關系問題,提供有效的解決方案。
冷暴力化解
化解冷暴力需要雙方共同努力,建立相互尊重和信任的關系,嘗試理解和滿足對方的需要,積極解決問題。如果雙方無法獨立解決問題,可以考慮尋求第三方或專業治療的幫助。
如何看待冷暴力?
冷暴力,心理學上它被稱為“精神虐待”,是一種具有累積性、持續性和攻擊性的隱形方式,存在有意或無意之間;比如:
溝通感覺存在代溝時,害怕在情緒上給對方身心造成傷害,甚至說出來的話不但解決不了問題反而火上澆油,就會有意選擇閉嘴。
認為這樣都能給對方一些冷靜空間,問題就能緩解;然而,真的是這樣嗎?并不是。
此類主觀處理方式也是種冷暴力行為,只會因為不溝通帶來問題上的分歧,從而延伸到彼此關系層面,換句話說, 你以為的冷靜可能是種“逃避”。
四種常見冷暴力
哪些渾然不知的狀態會帶來冷暴力呢?華盛頓大學心理學教授約翰·戈特曼(John Gottman)總結關系中應該避免的四種交流習慣:
1)價值差異中的沉默,2)蔑視的行為,3)蹩腳的譏諷,4)無端的戒心
首先在以往所倡導的文化觀念中,沉默是弱者特有的標簽,沉默不語的人被扣上“孤僻、難以溝通”的帽子;
在這種價值觀準則下,一個人若不用咆哮的方式“喊”出自我,仿佛就沒有自我;然而到底是什么會讓一個人變強 得沉默呢?
有人認為“說出來也于事無補”,有的是“有話無門”找不到訴說渠道和對象,也有怕表達太多會被人拿捏住等等, 在我看來背后屬于“價值觀的不對等”。
隨便舉個例子:
某部影片中,一位臺灣導演來到中國學校談論自己作品,當時詢問學生我們經常談論“電影文化、迷影文化、臺灣和大陸文化”,大家有沒有想過什么是文化?
很多同學給出各種定義,但這些定義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導演最后說,其實并沒有那么復雜, “所謂文化就是你日常生活的習慣” ;80年代出生的人上洗手間不是坐便,但00后會認為為什么要蹲著;南方吃飯會煲湯,可北方深夜要燒烤。
不同價值觀在文化中產生,當差異的個體放在一起時“分歧”便會出現;這就像南方姑娘嫁到北方,很久才可以適應以“面食”為中心的飯菜。
但是,之所以會帶來冷暴力,一部分原因是存在 “你總想用自我價值觀”去“強加別人” ;對方又不想因為某些小事而影響關系,或者說 “爭吵不過你,我只能用別的方式牽制你”。
想想看,面對一面沉默的墻,自己是不是反而更像那個無理暴躁的人?
有時候故意沉默是種被動策略,對方為表達憤怒、引起關注或獲得關系中的權力會采取這種手段。
不管工作還是生活,都要從 “沉默”變成“關系虐待” ,有四種標志:
1)這種情況經常發生,且持續時間較長,2)TA來自對方懲罰的目的而非冷靜需要,3)只有當你道歉、屈服或主動要求時對方的沉默才會結束,4)你改變了自己的行為,以免再次遇到這種沉默對待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世界,價值觀是主觀存在沒有對錯之分;《論語》中曾說“和而不同,周而不比”,不能因為個體差異而上升到道德觀的“對錯”。
相對強加行為, 冷暴力更隱蔽在“往往不被引起重視”里 ;許多人為此飽受壓力和煎熬、被對方默認牽制著,直到關系結束后才意識到自己是遭受冷暴力。
比如,職場邊緣化這件事。
當發現自己姓名與部門重要項目基本掛不上號,你會怎么想?當自己勤勤懇懇上下班、老員工根本不知道你叫什么名字,你能怎么辦?或者偶爾有天請假,第二天卻發現根本沒有人慰問你,會怎么想?
也許你覺得自己做 得不太好,甚至大家都很忙顧不上自己;當領導找你談話說業務下滑,需要優化人員,離職后你才明白 “原來這一切是冷暴力前的沉默”。
作家勞輪·拉維恩曾說,那種感覺就像被放進箱子里。
起初,你以為是寶箱,但之后發現箱子的四壁都 向你壓迫過來,只要越界就會遭受冷暴力。
然后你開始學著在越縮越小的空間里工作,小心翼翼;自己個性、興趣、交際圈和行為模式全都變 得人微言輕,就這樣你被控制了。

值得一提的是,每個人都渴望被尊重,但由于認知高低不同我們偶爾會遭受對方的“蔑視”,即把對方放在比自己更低的位置看待。
如同:
你現在這么低的收入,租房應該壓力挺大;35歲一個月還拿2萬薪資怎么養活家庭,你看誰的對象創業每月收入10萬,平時你們一定很拮據吧。
這種蹩腳譏諷,面對現實主義自我又無力還擊迎來的自然“不愿溝通”,盡管蔑視不禮貌但內容畢竟存在客觀存在, 可討厭之處在于譏諷帶有一種刻意、對他人特質的錯誤評價和衍伸。
像你走開,沒有金剛鉆攬什么瓷器活,不是窮顯擺嗎?就是典型案例。
顯然,社交中 否認他人價值、曲解當下社交情景 會讓交流變了味道;我認為大家都應該注意,這隨時都有引發冷暴力的可能。
當然,并不是尖酸刻薄充滿攻擊性的語言才讓人感到不快,還有一種人因為長期陷入在斤斤計較中會形成 “無端的戒心”。
TA們習慣把多數人當成敵人,往往先在內心推演別人是否對自己有所圖,然后通過一言一行來證明是否存在這樣; 好比言語中偶爾出現“你看我就說吧,早就告訴你不應該這樣,你就是不聽”。
同樣,此類型的溝通會把交流帶進無中生有的矛盾中,給社交環境先貼上矛盾的標簽,也會引起冷暴力。
簡而言之,文化價值觀的不對等會造成一個結果,即消極的沉默。
然后“蹩腳的譏諷”和“無端的戒心”很容易見縫插針,偶爾也會獨立存在,這些都是溝通出現冷暴力最常見現象,TA們會造成多大傷害呢?

可能造成的傷害
當施暴行為出現時,就仿佛打開一具所到之處寸草不留的機器。
這本是一種不對稱的破壞性互動對雙方都沒有好處,但發出者似乎認為能從中得到優越感,以此來占據上風位置,若欠缺來自外界干預情況會更加惡化。
首先直接面對的是“關系中的權利不對等”。
想想看,在對方急切需要溝通時保持沉默的一方與情緒激動的一方相比,前者似乎“權 力上風”。
因為對于前者而言,TA們更清楚現在對方的情緒和感受,知道對方很期待自己對TA們的話做出反應。
但是,究竟會不會回應對方的話,這個權力在沉默的一方手上,因此TA們會感受到更多掌控力,仿佛像一場權力的游戲,通過沉默讓自己凌駕你之上獲得控制感。
其次,會帶給對方“不確定感的折磨”。
當沉默一方拒絕溝通時,對方假設“在乎你們的關系”或者因為工作上級領導的壓力,往往會在溝通層面努力恢復。
這時,沉默的人會感覺自己是正確強大的,而接受沉默的人則感到沮喪,甚至害怕失去。
心理咨詢中有句話叫 “沉默是最大的阻抗” ,某些狀態下沉默存在不確定性(sense of uncertainty),正所謂未知所以無法掌控,更無法了解對方在想什么,更不清楚TA要達到的目的。
比如:一個烏黑的山洞里面突然傳出一聲巨響,里面有可能出現一只可愛的小鹿,也有可能出現一條猙獰的蛇。
這種不知道接下來要發生什么的狀態,更讓人感到獨自焦慮、失望、痛苦,并且沒有機會去解決問題。

接著,關系的另一方會“選擇妥協”。
被冷暴力對待過的人之后都會記得沉默傷害有多痛苦,加上這種情緒會帶來聯想,所以他們更害怕再次出現,于是會變得“順從”。
不管是哪種關系都會小心翼翼,但也會失去自己的判斷,比如:
TA們會為自己不必要的事情而道歉,也可能會一味的妥協對方、身邊的同事、最后變得像無情緒的木頭人。
拿我來說,多年工作中我觀察到有的人妥協是為解決問題,有人妥協是為逃避問題,假設兩者都沒有那基本“你們淺薄的社交關系也都不會有”。
前一種更傾向于“我不跟你一般見識”,只要能為我所用,說點好話也是可以的;可是,這在朋友(戀人)中會有另一種現象發生,即:
為解決彼此爭吵我妥協你,但問題的錯誤不歸納在我,換句話而言 “我的妥協是因為在乎你,我在嘗試使用在乎的方式解決” ,但對方并不領情,長期以往下來關系經營變得很累。
后一種生活中比較常見,逃避嚴格來說不能是維護關系,更多是“無奈”;想不妥協又沒有勇氣拒絕, 有些人稱為自我安慰,我更覺得像自我麻痹。
類似于老好人,別人要求照單全收,別人意愿全部答應,最后沒有做到時反饋說“我也沒辦法”。
嚴重時,也會造成“情感創傷”。
社交關系中當一方或雙方拒絕交談時,不僅將關系的另一方拒之門外,還透露出不在乎、以及不想嘗試溝通與合作的排斥信息。
假設對方是親人,那TA可能會經歷沮喪、憤怒、孤立不安以及內疚帶來的痛苦,比如:
初戀被拒或分手的人多多少少在一段時間(1-2個月)內經歷過失眠、神經衰弱的情況,之后待人處事變得消沉,缺乏動力甚至覺得人生沒有什么意義。
甚至年輕時一些孩子叛逆,經常對父母頂嘴發生沖突,家長在心理建設上面認知不深覺得自尊受到傷害,就會有種“心悸”的感覺。
心理學家曾認為,當我們感覺到被欺騙、被辜負或被否定等發生時,所帶來的不僅是這些不愉快的感受, 它還會直接威脅我們對外在世界和他人的看法(Johnson, et al., 2001; Beder, 2005)。
換句話說,當一個人的存在被忽視或不被尊重,我們會覺得自我價值被貶低而得不到被愛,變 得不重要,而這種情感創傷很久不能平復; 因此, 試圖通過冷暴力解決問題才是最大愚昧。
施暴者經歷什么
為什么會存在冷暴力的心理?其實背后是長期羞辱性創傷的積累。
我們一生當中許多人都經歷過但從未被診斷過,即便知曉受過心靈傷害,也無法用確切的詞匯進行描述。
長期羞辱性創傷是什么?
簡單而言, 使用一些手段、亦貶低、壓抑一個人的人格特質或自我價值,乃至影響到對方自尊或對自我有不同看法;使對方感到羞恥、甚至不自信覺得自己很糟糕。
在社會上比較常見。
其屬于“復雜性創傷后壓力癥侯群(CPTSD)的一種;常聽到的為PTSD,造成PTSD的原因比較單一,比如巨大災害、為單一次的創傷事件。
而CPTSD是多種小事件融合一起,事件更長更具有持續性,研究認為這四個方面會讓我們存在羞辱創傷乃至培養冷暴力的形成:
1)兒時的責備、比較和體罰,2)成長中被照顧與討好,3)感恩教育與心理控制
上學時因為老師的提問回答不上來被批評,要求站著聽課的數不勝數,不僅會迎來全班嘲笑,還會讓內心產生一種心理負擔。
這種批評不會只停留在「回答問題本身」,而會淪為對一個人整體人格特質的否定,不信你看那些上課不敢舉手的同學,為什么這樣呢?
同時在教育中,父母總習慣拿比較的方式來刺激你擁有向上的動力,如比成績、比習慣, 這種“好”是沒有過程和極限的,很容易自我羞辱。
另外,60年代的家長普遍因為自我接受教育條件不足,為讓孩子記得自己做錯什么事通常采用“體罰”以達到目的;其實事情的B面孩子只記得那種恐懼、無力反抗的感覺,甚至覺得自己很糟糕。
然而TA并不知道這件事不應該這樣。
拿我而言,小時候因為和同學打架把對方打傷而被責罰,實際上,那次事件是對方先動手且發出辱罵,但再次提起,留給我的記憶只停留在“被體罰”的場景中。
不得不提的是“心理控制”。
父母總希望孩子能夠盡可能按照自己期待的方式生活,而不鼓勵孩子發展成為 “和父母不同的獨立個體”。
現在依然有此類事情發生,像30歲你為什么還不結婚,35歲你為什么還沒有孩子?你這樣讓我們(父母)在老家怎么見人?
這種成長中被習慣照顧與討好的偏好,很容易讓一個人無法分辨自己要怎么樣; 甚至還會因為父母的指引讓我們“情緒癱瘓”。
即情緒 升起時,自己還會習慣以別人的感受為中心,而這背后呢? 是「討好型人格的形成」并在「感恩中被傷害」。
這猶如:
你自己都不知道為什么會照顧他人情緒而犧牲自己;其實我們之所以會兼顧別人感受,是因為別人也付出過善意和照顧來這樣對我們。
但由于習慣的養成,反之不去安慰別人,自己的心靈會過意不去。
正確的認知應該是,我的感受不需要經過對方的肯定才能存在;我的感受,對我才是最重要的,理解并尊重自己的感受,是不會對不起任何人。
現實往往是 “我的感受是基于對方,我的快樂是因為大家都快樂” ,此循環一旦形成,某些社交關系下因為代溝溝通不下去,一個人就會變成“沉默”或者 冷暴力中的“妥協者”。

不同的解決方法
有沒有很好的方式避免此類狀況發生呢?其實可以選擇不一定起沖突,但也不委屈自己的方法解決,我認為存在有五個步驟:
1)不去爭對錯,2)承認自己遭受虐待,3)找到支持者,4)調解應對方式,5)考慮遠離這段關系
我發現,冷暴力者往往“缺乏耐心、不好好說話”。
TA們習慣言簡意賅,說話模棱兩可,對于復雜事情不愿意做出詳細解釋,但心理希望對方不用溝通也能明白。
這就容易發生矛盾。
于此,假設你知道對方的性格特征,就多表達自我想法多提出疑問,把溝通調整成未滿足狀態是不錯的選擇。
另外,TA們經常有刻板的“對錯觀”,這如同某件事原則就是原則,但TA們心中的原則也許是斤斤計較的小事情。
像我身邊一位朋友說到“我專注時不希望被打擾”,假設對方不接納,那我可能就會發生“負面情緒”。
這么多年,作為明哲保身的心法“不直接沖突”是我的原則。
不論工作層面還是朋友社交,在我看來對錯都無需爭論,非黑即白的世界中還有許多決策是灰色的,好比你和客戶爭論對了又怎么樣?
其次由于冷暴力也存在“特殊和隱蔽性”的一面,在開始一兩次中自我并不會有太大感知,會選擇妥協;而后復盤你會感到震驚,甚至認知被顛覆。
尤其在情侶關系上,長期關系的依賴會讓自我有所詫異,對方怎么會這樣對我?
你可能很難第一時間離開,那最好的方式“坦誠布公”的說出自己的“不開心”,并且找到TA人支持還是有必要的。

好幾年前,我曾經在一段戀愛關系中就出現過此類情況,一味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對別人好,可對方并不領情,最后搞的自己狼狽不堪。
職場中,我見過許多小年輕人也會“冷暴力”,TA可能在開完會后就突然不開心,然后和對方溝通時才發現哪句話TA無法接受。
回憶整個過程是“TA是怎么了”,到“難道我做錯什么了么”,再到“你到底怎么回事”。
假設你進入這個陷阱就意味著認同TA心中的預期,并且TA確信,“嗯,就是你的錯”。
仔細觀察是不是很有趣。
其實對應調解方式都很簡單,你就像充滿體諒和關愛的媽媽,TA就像愛鬧情緒的孩子,在你眼里TA所糾結的不過是一兩顆糖的小事。
假設你認為這段社交關系有必要維護,嘗試著坦誠以待的主動溝通,可以約杯咖啡好好聊一局,也就解開了。
但是,對那些油鹽不進的人也沒有必要牽強應對,可以考慮遠離這段關系;畢竟尊重是建立在雙方基礎之上, 道不同不相為謀,志不同不相為友。
總結一下:
現實場景下冷暴力比我們想象中花樣還多,比如 “sorry,剛看到你信息,最近在忙沒回復你”。
一扇不愿意為你開的大門就別敲了,一直沒回的信息就別發了;問題不在敲門的你,而是門后面逃避的人。
相關推薦:
刑事拘留罪行(刑事拘留包含哪些罪行類型)
盜竊罪量刑金額(盜竊多少金額可以判刑)
販毒罪辯護(販毒指定辯護詞的內容主要有哪些)
二審代理詞格式(代理詞格式范文是什么)
刑事保釋申請書(怎樣寫行政拘留保釋申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