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譽權侵權認定
名譽權侵權認定是一個法律概念,它涉及到對他人的名譽進行非法侵害的行為。以下是名譽權侵權認定的幾個關鍵要素:
1、違法行為
行為人實施了侮辱、誹謗等毀損名譽的行為。這些行為可能包括暴力侮辱、語言侮辱、文字侮辱以及通過文學作品、新聞報道等方式進行的侮辱和誹謗。
2、主觀過錯
侵權人主觀上存在故意或過失。即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會損害他人的名譽,仍然實施該行為,或者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這種損害結(jié)果。
3、損害事實
受害人的名譽確實受到了損害,這種損害可能是社會評價的降低、商業(yè)信譽的下降或者精神損害等。
4、因果關系
侵權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存在直接的因果關系。即受害人的名譽損害是由于行為人的侵權行為直接導致的。
5、在網(wǎng)絡社交平臺上的名譽權侵權認定還涉及到一些特殊的問題,比如網(wǎng)絡平臺的虛擬性和隱蔽性,這使得侵權人難以確定、損害后果不易判斷,受害人取證困難等。
名譽權受到侵害,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救濟:
1、停止侵害可以要求侵權人停止發(fā)布相關言論、要求侵權人或者是網(wǎng)絡服務提供者刪除相關內(nèi)容。
2、賠償損失具體而言,賠償包括賠償被侵權人因社會評價降低而導致的可獲利益的減損和所帶來的精神損害。比如,某博主因?qū)δ耻嚻筮M行詆毀抹黑,導致其銷量在這段時間明顯下降,就屬于可得利益的減損。對于賠償?shù)木唧w數(shù)額,可以根據(jù)實際損失、賠償能力、主觀過錯等多方面進行綜合考慮。
3、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常見的形式為在具有一定社會影響的報紙或網(wǎng)站發(fā)布道歉聲明,從而消除社會公眾對被侵權人的誤解,同時達到恢復名譽的效果。
名譽權侵權起訴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1、起訴
受害者需要向有管轄權的法院立案庭遞交訴狀,這是啟動整個法律程序的第一步。訴狀中應詳細陳述侵權事實、損害結(jié)果及訴求等內(nèi)容。
2、立案審查
在遞交訴狀后,法院將進行立案審查。如果案件符合立案條件,法院將通知當事人在7日內(nèi)交納訴訟費,并在交費后正式立案。若案件不符合立案條件,法院將裁定不予受理。
3、答辯
一旦案件被正式受理,法院將在5日內(nèi)將起訴狀副本送達給對方當事人。對方當事人有15日的時間進行答辯,并準備相關證據(jù)材料。
4、開庭審理
法院將安排開庭時間,并提前3日通知當事人開庭時間、地點及承辦人。對于公開審理的案件,法院還將提前3日進行公告。
5、宣判
宣判后若當事人同意判決則自動履行裁判文書確定的義務,若不同意判決則可依法提出上訴。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零二十四條
民事主體享有名譽權。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侮辱、誹謗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譽權。
名譽是對民事主體的品德、聲望、才能、信用等的社會評價。
第一千零二十五條
行為人為公共利益實施新聞報道、輿論監(jiān)督等行為,影響他人名譽的,不承擔民事責任,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捏造、歪曲事實;
(二)對他人提供的嚴重失實內(nèi)容未盡到合理核實義務;
(三)使用侮辱性言辭等貶損他人名譽。
第九百九十八條
認定行為人承擔侵害除生命權、身體權和健康權外的人格權的民事責任,應當考慮行為人和受害人的職業(yè)、影響范圍、過錯程度,以及行為的目的、方式、后果等因素。
我國名譽權的內(nèi)容包括什么
名譽權主要包括了兩方面的內(nèi)容:1、權利人有權維護其名譽,要求他人對其進行公正客觀的評價,使其在社會中獲得應有的尊敬。2、權利人有權排斥他人對其名譽的侵害,并要求加害人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一、我國名譽權的內(nèi)容包括什么
就總體上而言,名譽權的內(nèi)容包括兩個方面:
1.權利人有權維護其名譽,要求他人對其進行公正客觀的評價,使其在社會中獲得應有的尊敬。
2.權利人有權排斥他人對其名譽的侵害,并要求加害人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二、侵犯名譽權的行為有哪些?
(一)侮辱
侮辱是指故意通過言語、文字或者行為舉止等方式貶低他人人格、毀損他人名譽的行為。侮辱行為的主觀狀態(tài)應當是故意,其方式可以是言語、書面文字或者行為舉止,也可以使上述集中方式的混合。《民法通則》第101條后端規(guī)定,禁止用侮辱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民通意見》第140條規(guī)定,以口頭或者書面形式捏造事實公然籌劃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他人名譽,造成一定影響的,應當認定為侵害公民名譽權的行為。以書面、口頭等行使詆毀、誹謗法人名譽,給法人造成損害的,應當認定為侵害法人名譽權的行為。
(二)誹謗
誹謗是指故意或者過失地散布有關他人的虛假事實,導致他人名譽降低或者毀損的行為。誹謗的主觀狀態(tài)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過失,其方式可以是言語、書面文字或者其他任何使虛假事實散布開來的方式。《民法通則》第101條后段規(guī)定,禁止用誹謗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
(三)新聞報道嚴重失實,致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
新聞單位根據(jù)國家機關職權制作的公開的文書和實施的公開的職權行為所做的報道,其報道客觀準確的,不應當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其報道失實,或者前述文書和職權行為已公開糾正或拒絕更正報道,致使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應當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
因提供新聞材料引起的名譽糾紛,認定是否構成侵權,應區(qū)分以下兩種情況:
(1)主動提供新聞材料,致使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應當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
(2)因被動采訪而提供新聞材料,且未經(jīng)提供者同意公開,新聞單位擅自發(fā)表,致使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對提供者一般不應認定為侵害名譽權;雖系被動提供新聞材料,但發(fā)表時得到提供者同意或者默許的,致使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應當認定為侵害名譽權。
對他人的名譽權進行侵犯,一般是對他人名譽進行貶低,而對侵犯名譽權的主要方式有三種,包括侮辱、誹謗以及新聞報道嚴重失實導致他人名譽受到了損害。而在被他人侵犯了自己的名譽權時,侵權人需要承擔由此帶來的法律責任,而被侵權人此時有權要求其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
名譽權侵權的認定標準
名譽侵權的判定方法包括:
1.使用暴力或口述、文字等形式進行人身攻擊或詆毀,侵犯他人人格尊嚴,視為名譽侵權;
2.憑空捏造事實,惡意破壞他人名譽和人格的行為,同樣視為名譽侵權;
3.在未征得他人同意的情況下,擅自公開其個人隱私資料或通過書面、口頭形式傳播他人隱私,導致他人名譽受損,也屬于名譽侵權;
4.由于新聞報道嚴重失實,導致他人名譽受損,同樣視為名譽侵權。
【法律依據(jù)】
《民法典》第一百一十條,自然人享有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等權利。
法人、非法人組織享有名稱權、名譽權和榮譽權。
《民法典》第一千條,行為人因侵害人格權承擔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等民事責任的,應當與行為的具體方式和造成的影響范圍相當。
行為人拒不承擔前款規(guī)定的民事責任的,人民法院可以采取在報刊、網(wǎng)絡等媒體上發(fā)布公告或者公布生效裁判文書等方式執(zhí)行,產(chǎn)生的費用由行為人負擔。
《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條,民事主體享有名譽權。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侮辱、誹謗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譽權。
名譽是對民事主體的品德、聲望、才能、信用等的社會評價。
【
法律依據(jù)】
《民法典》第一百一十條,自然人享有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等權利。
法人、非法人組織享有名稱權、名譽權和榮譽權。
《民法典》第一千條,行為人因侵害人格權承擔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等民事責任的,應當與行為的具體方式和造成的影響范圍相當。
行為人拒不承擔前款規(guī)定的民事責任的,人民法院可以采取在報刊、網(wǎng)絡等媒體上發(fā)布公告或者公布生效裁判文書等方式執(zhí)行,產(chǎn)生的費用由行為人負擔。
《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條,民事主體享有名譽權。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侮辱、誹謗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譽權。
名譽是對民事主體的品德、聲望、才能、信用等的社會評價。
相關推薦:
聚眾斗毆故意傷害(聚眾斗毆與故意傷害的區(qū)別)
名譽權的相關文書(名譽權起訴狀答辯狀樣本如何書寫)
受賄金額認定(收多少錢算是賄賂)
機動車撞人責任劃分(機動車撞人責任如何認定)
包庇罪的處罰(刑法對包庇罪的規(guī)定及其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