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法院傳票是否會坐牢
收到法院傳票不一定意味著坐牢。法院傳票通常要求答辯人在規定時間內向法庭提交文件,進行回應。在部分案件中,答辯人可以選擇在指定日期到庭參加聽證會。若答辯人對傳票不作任何回應,法庭可能會下達缺席判決,但同時答辯人需承擔訴訟敗訴的風險。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九十二條,法院需通過國際條約、外交途徑或被告所在地法律允許的方式送達傳票和檢察院的起訴書副本給被告人。副本送達后,如果被告人未按要求到案,法院將開庭審理并作出判決,對違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財產進行處理。
因此,收到法院傳票并不等同于面臨牢獄之災。關鍵在于對傳票的回應和法庭審理的結果。通過合理應訴,積極與法庭溝通,有可能避免不利判決帶來的后果。
收到法院傳票會坐牢嗎
收到法院傳票不一定會坐牢。如果人民法院確定已經收到了傳票,但是沒有按照規定到場開庭,也沒有告知法院不去開庭的正當理由,那么法院會視該方為放棄了相關的權利,人民法院會依法缺席審判。只要沒有構成刑事犯罪,只是一般的民事糾紛,那么一般都不需要坐牢,只需要進行民事賠償。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四十四條
被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判決。第一百四十五條
宣判前,原告申請撤訴的,是否準許,由人民法院裁定。人民法院裁定不準許撤訴的,原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缺席判決。第二十八條
因侵權行為提起的訴訟,由侵權行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第一百四十六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延期開庭審理:
(一)必須到庭的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有正當理由沒有到庭的;
(二)當事人臨時提出回避申請的;
(三)需要通知新的證人到庭,調取新的證據,重新鑒定、勘驗,或者需要補充調查的;
(四)其他應當延期的情形。
立案后多久收到傳票
立案后多久收到傳票
立案后一般7日內向被告送達傳票。傳票可以采用采用直接送達、留置送達、委托送達、郵寄送達的方式,以上方式無法送達的,可以采用公告送達,公告送達是指采用登報的方式送達傳票自發出公告之日起,經過六十日,即視為送達。
法院立案后應該先通知被告,通知被告后才會通知原告,也就是說法院先是電話通知被告,如果通知不到采用直接送達、留置送達、委托送達、郵寄送達訴訟文書,上述都不能送達的情況下,最后采用公告送達,公告送達是指采用登報的方式送達傳票自發出公告之日起,經過六十日,即視為送達。
3、法律規定了案件的審理期限,傳票在審理期限內下達。簡易程序三個月,普通程序六個月,所以最長不能超過這個期限。
一、法院傳票送達方式有哪些?
傳票是法院特定程序及訴訟開始時發出的書面通知。傳票的送達方式有以下幾種方式:
1、直接送達,又稱交付送達,是指人民法院派專人將訴訟文書直接交付給受送達人簽收的送達方式。直接送達是送達方式中最基本的方式。即是說凡是能夠直接送達的,就應當直接送達,以防止拖延訴訟,保證訴訟程序的順利進行。
2、留置送達,是指受送達人無理拒收訴訟文書時,送達人依法將訴訟文書放置在受送達人的住所并產生送達的法律效力的送達方式。
3、委托送達,是指負責審理該民事案件的人民法院直接送達訴訟文書有困難時,依法委托其他人民法院代為送達。委托送達與直接送達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4、郵寄送達,是指人民法院將所送達的文書通過郵局并用掛號信寄給受送達人的方式。實踐表明,法院采用郵寄送達通常是受送達人住地離法院路途較遠,直接送達有困難時所采用的一種送達方式。
5、轉交送達,是指人民法院將訴訟文書送交受送達人所在單位代收,然后轉交給受送達人的送達方式。轉交送達有三種情況:
(1)受送人是軍人,通過其所在部隊團以上單位的政治機關轉交;
(2)受送達人被監禁的,通過其所在監所和勞動改造單位轉交;
(3)受送達人正在被勞動教養的,通過其勞動教養單位轉交。代為轉交的機關、單位收到訴訟文書后,必須立即交受送達人簽收,并以其在送達回證上簽收的時間為送達日期。
6、公告送達。可以在法院的公告欄、受送達人原住所地張貼公告,也可以在報紙上刊登公告,采用公告送達必須是受送達人下落不明,或者用其他方式無法送達時,才能使用。公告送達產生的法律效力與其他送達方式送達效力是相同的。 如果法院傳票不能親自送到被告手里,可以通過上述的其他方式送達。
【法律依據】: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86條,受送達人或者他的同住成年家屬拒絕接收訴訟文書的,送達人可以邀請有關基層組織或者所在單位的代表到場,說明情況,在送達回證上記明拒收事由和日期,由送達人、見證人簽名或者蓋章,把訴訟文書留在受送達人的住所;也可以把訴訟文書留在受送達人的住所,并采用拍照、錄像等方式記錄送達過程,即視為送達。
相關推薦:
怎么刑事起訴(刑事案件的起訴流程)
公司刑事判決(公司注冊資金未實繳 成為被告被判刑)
國家賠償窮盡(國家賠償的窮盡原則是什么)
民事賠償多久(民事賠償多久失效)
刑事開庭宣判(刑事案件是否需開庭宣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