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稱是一位“跳躍于理論與實踐之間的人物”。研究方向為刑事訴訟法、司法制度、證據法。在80年代后半期著手訴訟文化研究,將價值論引入刑訴法研究領域。90年代初創立了刑事訴訟的三角結構和線型結構即“兩重結構”理論。90年代后半期探討司法合理性問題,提出了司法改革與司法操作中的“相對合理主義”。同時針對司法實踐中的突出問題發表了一系列有影響的研究論文。至2008年1月,在《中國社會科學》、《法學研究》、《中國法學》三種刊物上發表個人獨著論文十五篇,其余刊物發表論文一百九十余篇,出版著作十余部(含合著)。個人成果獲教育部社科成果二等獎一次,司法部法學科研成果一等獎一次、省政府二等獎二次,吳玉章社科成果優秀獎一次,中國法學會一等獎一次、二等獎一次。
博士論文《刑事庭審制度研究》曾獲教育部“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獎。
其創立的“刑事訴訟雙重結構”理論與司法改革及司法活動中的“相對合理主義”,在國內法學界與實務界有相當影響。 徘徊于傳統與現代之間-中國刑事訴訟法再修改研究/龍宗智,2005-9-1版
刑事訴訟法(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龍宗智楊建廣,2003-8-1版
理論反對實踐(西南政法大學學子學術文庫6)/龍宗智,2003-9-1版
刑事庭審制度研究(司法文叢)/龍宗智,2001-11-1版
上帝怎樣審判(法窗夜話)/龍宗智,2000-6-1版
中青年法學文庫:相對合理主義/龍宗智,1999-4-1版
法學論文
我國刑事作證制度之三大怪狀評析
論我國刑事庭審方式
刑事訴訟中的證據開示制度研究(上)
論司法獨立與司法受制
試論我國刑事訴訟中的對抗制因素及其合理限度
刑事訴訟中的證據開示制度研究(下)
轉折與展望——談刑事訴訟法的修改
論司法改革中的“相對合理主義”
論我國刑事訴訟的證據規則
析公訴文書制作中的幾個問題
“洋扯皮”與警檢關系
“大浦事件”與檢察官起訴裁量權
主訴檢察官的權力界定及其活動原則
為有罪者辯護 并占了個好座位。他告訴記者:“昨天我從《衢州日報》上看到消息,說是衢州人文大講堂又要開講了,主講人是著名法學家、四川大學博導龍宗智教授,內容是《強化證據意識,善用證據規則——兩院三部關于刑事證據的兩個規定解讀》。我本是會計出身,但是因為自己對法律非常感興趣,而且這樣的聽課機會很難得,所以就趁早趕來了。”
名家的魅力是無窮的。當天下午2點半不到,中華廳的聽眾們就已濟濟一堂。他們有的來自律師行業,有的來自機關事業單位,有的來自企業和基層,都是自發而至。
下午2點30分,第20期“衢州人文大講堂”準時開講。不少律師聽眾一邊聽課,一邊在相關材料上認真做著筆記:“好像回到當初大學的課堂上一樣,內容很多,很受益。”“嚴格死刑證據審查,排除刑事案件非法證據,這無疑是一項重大的法制進程,也是我國刑事訴訟法律體系的巨大創新和進步。我們應該對中國法制的發展抱有希望。”在講座中,龍教授從“兩個規定”產生的背景和緣由、基本內容、意義及其局限性等幾方面出發,用循序漸進的方式給大家講述了證據在刑事辯護中的重要性。
龍教授表示,刑訊逼供不僅容易造成被告人屈打成招,釀成冤假錯案,而且嚴重敗壞我國的司法形象。但是我國死刑案件的證明標準卻是和一般刑事案件共享著同一個證明,即“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龍教授說:“由于這一證明標準的模糊性和不可操作性,從而在實踐中屢屢面臨被降格適用的窘境,而‘兩個規定’則在死刑案件的證明標準問題上作出了兩處重大的改變。”
最后,龍教授指出,“兩個規定”的出臺將大幅度地提高刑事案件,尤其是死刑案件的辦案質量,并有效提升程序法的制度地位。
臺上講得用心,臺下也聽得認真,龍教授洋洋灑灑講了三個多小時,課堂秩序良好,中途幾乎沒有人離場。講課結束后,龍教授還與觀眾進行了互動,回答了不少提問。提問者一個接著一個,雖見講堂外大雨瓢潑,大家還是意猶未盡。
至此,第20期“衢州人文大講堂”圓滿結束。龍教授的翩翩風度、不俗的談吐及其無窮的名家魅力,給每一位聽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走出會場,在浙江工商大學讀大三的鄭暉深有感觸地說:“‘兩個規定’是現在非常熱門的話題。作為法律專業的學生,我很榮幸傾聽了這次大師級教授的講座,這也是一場非常難得的專業講座。”
陳瑞華,這位法學界的知名學者,出生于1967年2月,籍貫在山東聊城。他在中國法學教育的殿堂——北京大學法學院擔任教授,同時也是博士生導師。他的學術之路起點于中國政法大學,先后獲得學士(1989年)、碩士(1992年)和博士學位(1995年)。在完成了北京大學法律學系的博士后研究(1995-1997年)后,他還曾作為高級訪問學者在世界頂級學府——美國耶魯大學法學院進行過學術交流,豐富了自身的法學視野(2002年)。
陳瑞華教授的研究領域涵蓋了刑事訴訟法學、刑事證據法學以及司法制度和程序法基礎理論,他的學術貢獻深廣而獨到。他的著作包括《刑事審判原理論》、《刑事訴訟的前沿問題》、《看得見的正義》、《問題與主義之間——刑事訴訟基本問題研究》、《程序性制裁理論》以及《刑事訴訟的前沿問題(第二版)》等,這些著作都是他深入研究和理論探索的結晶。
2004年11月,陳瑞華教授憑借其杰出的法學成就,榮膺中國法學會評選的“第四屆全國十大杰出青年法學家”稱號,這是對他學術影響力和貢獻的極高肯定。
本書是一部學術演講稿,記載了作者十年來在全國各地所做講座的精華:既有為初涉法律之門人士準備的法律入門知識,為法律實務人士準備的職業技能訓練,也有為法學研究人員準備的前沿問題研究。這些演講從不同角度涉及了“法律人的思維方式”問題。我們相信,對于初入法律之門的學生、從事法律實務的人士以及站在法律理論最前沿的研究人員,都需要對一些法律理念進行深刻的理解,對法律實施問題加以深入的反思,對法學研究的前沿課題進行總體的把握。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