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亞馬遜雨林經常著火啊。
巴西境內的亞馬遜雨林,今年一年將近4萬起,難道要把這四萬起火災一個不漏地都“爆”出來?
亞馬遜發生火災實在太常見了,即使亞馬遜發生自然火災的概率極低。
發生火災的原因也不用多想,具體到某一場火災上可能會有爭議,但在一個不可能發生火災的地方發生數目如此之多的火災,那么原因只可能是人為的,而且還是人為故意的。
當然,沒人想要故意引發一場無法控制的大火,只是有人不想保護雨林而已。
巴西與中國不同,巴西是一個十分落后的國家,因為亞馬遜雨林占據了大量的國土面積,所以這個國家的耕地相對其廣袤的領土來說并不多。
而落后地區的人們也要生存,在生存與環保之間,他們只能選擇生存。所以他們破壞珍貴的雨林來獲得耕地,而破壞森林最好的辦法,就是縱火了。
所以只要巴西的發展水平一日不上升,對亞馬遜雨林的破壞就一日不會停止。對于這種急功近利的行為,如果只是一味的批判其實是非常無力的。
亞馬遜雨林是地球之肺,是屬于全世界的,但它在巴西境內,所以它更是屬于巴西的。衣食無憂的發達國家批評巴西保護雨林不力,卻忽視了那里的人們過著食不果腹的生活。
回到原來的問題上,其實答案一開頭就說了,因為火災過于常見,所謂的燒了3個星期也只是一個猜測。
我們不知道究竟是4萬起火災的哪一起引發了這場無法控制的大火,在火災無法控制之前,所謂火災只是亞馬遜稀松平常的一部分。
看微博有了解到亞馬遜雨林會大火是因為農民跟砍伐樹木防火清理時候引起的,會連續燒三個星期是因為根本就沒有政府去組織滅火,也沒有群眾去自發的組織滅火,更沒有媒體播放這則重大新聞,就這么不聞不問的任由它大火燒三個星期...心痛至極。
亞馬遜雨林可是世界上最濕潤的熱帶雨林,它也是最大的熱帶雨林,被稱為“地球之肺”,地球的百分之二十的氧氣都是來源于亞馬遜雨林,還有百分之十的物種都生活在這里。原先的亞馬遜云林是世界上最綠的一個地方,現在被大火燒得卻像是一塊紅彤彤的鐵板!
這場大火蔓延了一千七百多英里,燒毀了大面積的叢林植物,還有無數的動物都被燒傷燒死,這片地區就散發著痛苦的哀嚎,變成了最慘的人間地獄,可是都無人理會。為什么會變成這樣?我們極力的保護著這個地球,可是還是有人為了利益去損害我們的地球,最后讓地球變得面目全非。
我在想是不是其實這場大火就是有人故意而為之的,為了自己的利益為了可以光明正大開墾發展,這么喪盡天良。那么一場大火怎么可能會沒有政府跟媒體去關注呢?不早早發布這個新聞其實是想隱瞞世人,藏下自己所犯的罪行吧?
現在的所作所為,大自然都會記得對它做過的傷害,最后通通都還給我們!我們就都自食其果!
歐盟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中心發出警告,該場大火已導致全球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明顯飆升,不僅對人類的健康構成了威脅,還加劇了全球氣候變暖,一系列連帶后果不堪設想。 2019年8月19日,從亞馬孫雨林南下的火災煙氣對南馬托格羅索州、圣保羅州和帕拉州部分地區造成明顯影響。
圣保羅市天空被黑云覆蓋,白晝宛如黑夜。圣保羅大學研究人員在渾濁的雨水中發現植物燃燒后留下的有毒物質。巴西、秘魯與玻利維亞交界處的亞馬孫地區為火災重災區,集中位于巴西的朗多尼亞州、馬托格羅索州和亞馬孫州以及玻利維亞境內。
擴展資料
火災原因:著火都是人為。專家指出,不同于草原和森林自然起火,潮濕的亞馬孫雨林起火大都是由人為造成。為占用更多土地用于放牧或耕種,人們砍伐雨林,并通過燃燒樹干、樹枝、樹葉等清理現場,而燃燒留下的草木灰燼能成為滋養土地的養料。
專家認為,只有過度的森林砍伐才能解釋這一現象。巴西國家空間研究所數據顯示,2019年7月,亞馬孫雨林被砍伐面積達2254平方公里,同比上升278%。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2019年亞馬孫森林火災
首先,需要聲明的是對地球生態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是避免不了了。這場大火不僅破壞了當地環境還影響了當地居民生產生活和動植物的生長。
近日,亞馬遜熱帶雨林正受到源源不斷地大火燃燒,煙霧甚至蔓延到了幾千公里之外的城市,火海在亞馬遜雨林中瘋狂肆虐,導致亞馬遜雨林中的熱帶植被、樹木和其中所棲息的動物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傷害。
8月20日,圣保羅市的人們在社交媒體上宣稱,當地時間下午3點到4點時,天空變暗了。大火產生了一層約310萬平方公里的煙霧。來自歐盟“哥白尼計劃”的衛星圖像顯示,煙霧如同一把尖刀,從北往南穿過了巴西。
根據研究數據,2019年很有可能成為有記錄以來全球第三熱的一年。2018年是第四熱的一年,僅次于2016年(最熱的一年)、2015年和2017年。這種前所未有的變暖導致了北半球炎熱干燥的氣候,冬季積雪提前融化,更熱的空氣將樹木和土壤中的水分吸走。降雨量的減少也使得干燥的森林容易被燒毀。
雖然每年旱季亞馬遜雨林都可能會有火災發生,但也有人指出這次的險情是過度砍伐森林的后果,無論是何種原因和結果,我們都希望大家能樹立環保意識,亞馬遜雨林能盡快恢復寧靜。保護環境是全人類的責任和義務我們應相互監督。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