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三大生態環境問題是什么?
資源、污染、溫室效應
環境,人口,資源三大問題
當今世界的三大環境問題是什么
(一)全球氣候變暖
由于人口的增加和人類生產活動的規模越來越大,向大氣釋放的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氯氟碳化合物(CFC)、四氯化碳(CCl4)、一氧化碳(CO)等溫室氣體不斷增加,導致大氣的組成發生變化.大氣質量受到影響,氣候有逐漸變暖的趨勢.由于全球氣候變暖,將會對全球產生各種不同的影響,較高的溫度可使極地冰川融化,海平面每10年將升高6厘米,因而將使一些海岸地區被淹沒.全球變暖也可能影響到降雨和大氣環流的變化,使氣候反常,易造成旱澇災害,這些都可能導致生態系統發生變化和破壞,全球氣候變化將對人類生活產生一系列重大影響.
(二)臭氧層的耗損與破壞
在離地球表面10~50千米的大氣平流層中集中了地球上90%的臭氧氣體,在離地面25千米處臭氧濃度最大,形成了厚度約為3毫米的臭氧集中層,稱為臭氧層.它能吸收太陽的紫外線,以保護地球上的生命免遭過量紫外線的傷害,并將能量貯存在上層大氣,起到調節氣候的作用.但臭氧層是一個很脆弱的大氣層,如果進入一些破壞臭氧的氣體,它們就會和臭氧發生化學作用,臭氧層就會遭到破壞.臭氧層被破壞,將使地面 受到紫外線輻射的強度增加,給地球上的生命帶來很大的危害.研究表明,紫外線輻射能破壞生物蛋白質和基因物質脫氧核糖核酸,造成細胞死亡;使人類皮膚癌發病率增高;傷害眼睛,導致白內障而使眼睛失明;抑制植物如大豆、瓜類、蔬菜等的生長,并穿透10米深的水層,殺死浮游生物和微生物,從而危及水中生物的食物鏈和自由氧的來源,影響生態平衡和水體的自凈能力.
(四)酸雨蔓延
酸雨是指大氣降水中酸堿度(PH值)低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這是大氣污染的一種表現.酸雨對人類環境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酸雨降落到河流、湖泊中,會妨礙水中魚、蝦的成長,以致魚蝦減少或絕跡;酸雨還導致土壤酸化,破壞土壤的營養,使土壤貧脊化,危害植物的生長,造成作物減產,危害森林的生長.此外,酸雨還腐蝕建筑材料,有關資料說明,近十幾年來,酸雨地區的一些古跡特別是石刻、石雕或銅塑像的損壞超過以往百年以上,甚至千年以上.世界目前已有三大酸雨區.我國華南酸雨區是唯一尚未治理的.
其他威脅人類生存的問題是:
(三)生物多樣性減少
《生物多樣性公約》指出,生物多樣性“是指所有來源的形形色色的生物體,這些來源包括陸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態系統及其所構成的生態綜合體;它包括物種內部、物種之間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在漫長的生物進化過程中會產生一些新的物種,同時,隨著生態環境條件的變化,也會使一些物種消失.所以說,生物多樣性是在不斷變化的.近百年來,由于人口的急劇增加和人類對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加之環境污染等原因,地球上的各種生物及其生態系統受到了極大的沖擊,生物多樣性也受到了很大的損害.有關學者估計,世界上每年至少有5萬種生物物種滅絕,平均每天滅絕的物種達140個,估計到21世紀初,全世界野生生物的損失可達其總數的15%~30%.在中國,由于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的壓力,對生物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和破壞,生物多樣性所遭受的損失也非常嚴重,大約已有200個物種已經滅絕;估計約有5000種植物在近年內已處于瀕危狀態,這些約占中國高等植物總數的20%;大約還有398種脊椎動物也處在瀕危狀態,約占中國脊椎動物總數的7.7%左右.因此,保護和拯救生物多樣性以及這些生物賴以生存的生活條件,同樣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任務.
(五)森林銳減
在今天的地球上,我們的綠色屏障--森林正以平均每年4000平方公里的速度消失.森林的減少使其涵養水源的功能受到破壞,造成了物種的減少和水土流失,對二氧化碳的吸收減少進而又加劇了溫室效應.
(六)土地荒漠化
全球陸地面積占60%,其中沙漠和沙漠化面積29%.每年有600萬公頃的土地變成沙漠.經濟損失每年423億美元.全球共有干旱、半干旱土地50億公頃,其中33億遭到荒漠化威脅.致使每年有600萬公頃的農田、900萬公頃的牧區失去生產力.人類文明的搖籃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流域,由沃土變成荒漠.中國的The Yellow River ---黃河,水土流失亦十分嚴重.
(七)大氣污染
大氣污染的主要因子為懸浮顆粒物、一氧化碳、臭氧、二氧化碳、氮氧化物、鉛等.大氣污染導致每年有30-70萬人因煙塵污染提前死亡,2500萬的兒童患慢性喉炎,400-700萬的農村婦女兒童受害.
(八)水污染
水是我們日常最需要,也上接觸最多的物質之一,然而就是水如今也成了危險品
(九)海洋污染
人類活動使近海區的氮和磷增加50%-200%;過量營養物導致沿海藻類大量生長;波羅的海、北海、黑海、東中國海等出現赤潮.海洋污染導致赤潮頻繁發生,破壞了紅樹林、珊瑚礁、海草,使近海魚蝦銳減,漁業損失慘重.
(十)危險性廢物越境轉移
危險性廢物是指除放射性廢物以外,具有化學活性或毒性、爆炸性、腐蝕性和其他對人類生存環境存在有害特性的廢物.美國在資源保護與回收法中規定,所謂危險廢物是指一種固體廢物和幾種固體的混合物,因其數量和濃度較高,可能造成或導致人類死亡率上升,或引起嚴重的難以治愈疾病或致殘的廢物。
被公認為世界三大環境問題是酸雨、臭氧層破壞、溫室效應
當今世界三大環境問題是什么,分別解釋之并述其危害?
酸雨、溫室效應、臭氧層空洞 三大環境問題的形成原因和目前的解決方法
酸雨的成因
造成雨水酸化之污染物很多,其污染來源大致可分為兩類: 其一為自然物質,其二為人為物質。前者如:火山爆發噴出大量之硫化物及懸浮固體物,自然水域表面釋放之硫化氫,動植物分解產生有機酸,土壤微生物及海藻釋放之硫化氫、二甲基硫及氮化物等,都會使雨水之pH值降至5.0左右;后者則為工業化后,燃料之大量使用,燃燒過程中產生一氧化碳、 氯化氫 、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及有機酸及懸浮固體物,排放至大氣環境中,經光化學反應生成硫酸、硝酸等酸性物質使得雨水之pH值降低,形成酸雨。
酸雨的解決方法
由於酸雨為二次污染物且具有跨區污染的特性,以致影響層面相當廣,故局部空氣污染的改善,空氣品質標準的達成,對於酸雨的防制助益不大,必須削減SO2、NOx的總量方能遏止酸雨的危害。
短期政策—
目前已積極進行下列各項策略,以大幅降低空氣中SO2、NOX之排放量。
1. 推動低硫油政策,降低燃料油之含硫量以減少因燃燒排放之硫氧化物,自82年7月起已將燃料油品含硫量降至1.0%,預計85年7月於都會區含硫量降至0.5%, 88年更要降至0.05%以下。
2. 訂定嚴格管制標準,以迫使污染源采行排煙脫硫及排煙脫硝之設備。
3. 引進最佳可行控制技術,以減少硫氧化物及氮氧化物之排放
4. 改善工業鍋爐之燃燒技術及設備,以減少氮、硫氧化物之排放。
5. 改善汽、機車引擎及防污設備,并加嚴排放標準,以減少氮氧化物之排放。
6. 與汽機車業者研商開發低污染之新車及替代燃料,如液化石油氣車、電動機車。
溫室效大氣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長短輻射卻被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質所吸收,從而產生大氣變暖的效應。溫室效應的危害十分嚴重。地球變暖引起自然生態將隨之發生重大變化,沿海將受到嚴重威脅。
臭氧層破壞:臭氧層就是分布在距地面20KM~50KM的大氣中,因受太陽紫外線照射的緣故,形成了包圍在地球外圍空間的臭氧層,這臭氧層正是人類賴以生存的保護傘。臭氧層被破壞會造成地球紫外線增加,會破壞包括DNA在內的生物分子,臭氧層可以吸收太陽輻射的絕大部分紫外線,保護地球生物免受其害。
酸雨:就是人為排放的二氧化硫或氮氧化物和汽車尾氣中的氮氧化物遇到水蒸氣會形成含高腐蝕性的酸性沉降物。酸雨直接使大面積植物死亡、土壤貧瘠化、湖泊(河流)酸化、建筑物腐蝕和風化等,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是最難以定量確定的。
臭氧破壞
地球大氣層中90%的臭氧集中在離地面20-40千米高空處,形成一個圍繞地球的臭氧層。由于臭氧層可以吸收太陽光中的紫外線,因而對人類和其他生物有良好的保護作用。然而,當今臭氧層遭到破壞,南北極出現臭氧空洞,使紫外線輻射量增多,將加劇傳染病和皮膚癌的發病率,并會影響一些生物的正常生長發育。臭氧層的破壞,主要原因之一是由氯氟烴類等大量氣污染物引起的,而迄今冰箱、空調等電器產品中廣泛應用的制冷劑氟里昂即是其中一種。
地球氣候變暖
幾千年來,地球上的氣溫基本是平穩的。可是,隨著人類在燃燒各種燃燒料時產生的二氧化碳不斷增加,引發了類似溫室作用的“溫室效應”,使地球氣溫呈上升趨勢。如果不采取措施,預計到2025年,全球氣溫將比1990年高1。C;到21世紀末上升3。C,那時,灼人的熱浪將席卷全球,兩極冰川的融化將使海平面上升,許多人口密集的沿海城市將有被淹沒的危險。
生物物種急劇減少
目前,地球上的生物有500萬—3000萬種,到本世紀末,地球上的生物四分之一將滅絕,也就是平均一天要失去40—140個物種。我國物種減少的情況很嚴重,有些植物原先還很普通,而現在已經瀕危或消失了。隨著物種的消失,對人類具有重要意義的基因庫,也遭到無可挽回的損失。
目前我國面臨最嚴重的環境問題是什么
中國環境問題及水資源問題解決
中國環境十大問題
1、大氣污染問題:2000年我國二氧化硫排放量為1995萬噸,居世界第一位。據專家測算,要滿足全國天氣的環境容量要求,二氧化硫排放量要在現有基礎上至少削減40%。此外,2000年中國煙塵排放量為1165萬噸,工業粉塵的排放量為1092萬噸。大氣污染是中國目前第一大環境問題。
2、水環境污染問題:中國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是:遼河、海河、淮河、黃河、松花江、珠江、長江,其中42%的水質超過3類標準(不能做飲用水源),全國有36%的城市河段為劣5類水質,喪失使用功能。大型淡水湖泊(水庫)和城市湖泊水質普遍較差,75%以上的湖泊富營養化加劇,主要由氮、磷污染引起。
3、垃圾處理問題:中國全國工業固體廢物年產生量達8.2億噸,綜合利用率約46%。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年產生量為1.4億噸,達到無害化處理要求的不到10%。塑料包裝物和農膜導致的白色污染已蔓延全國各地。
4、土地荒漠化和沙災問題:目前,中國國土上的荒漠化土地已占國土陸地總面積的27.3%,而且,荒漠化面積還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長。中國每年遭受的強沙塵暴天氣由50年代的5次增加到了90年代的23次。土地沙化造成了內蒙古一些地區的居民被迫遷移他鄉。
5、水土流失問題:中國全國每年流失的土壤總量達50多億噸,每年流失的土壤養分為4000萬噸標準化肥(相當于全國一年的化肥使用量)。自1949年以來,中國水土流失毀掉的耕地總量達4000萬畝,這對中國的農業是極大損失。
6、旱災和水災問題:20世紀50年代中國年均受旱災的農田為1.2億畝,90年代上升為3.8億畝。1972年黃河發生第一次斷流,1985年后年年斷流,1997年斷流天數達227天。有關專家經調查推測:未來15年內中國將持續干旱。而長江流域的水災發生頻率卻明顯增加,500多年來,長江流域共發生的大洪水為53次,但近50年來,每三年就出現一次大澇,1998年的大洪水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7、生物多樣性破壞問題:中國是生物多樣性破壞較嚴重的國家,高等植物中瀕危或接近瀕危的物種達4000-5000種,約占中國擁有的物種總數的15%-20%,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在聯合國40種世界瀕危物種中,中國有156種,約占總數的1/4。中國濫捕亂殺野生動物和大量捕食野生動物的現象仍然十分嚴重,屢禁不止。
8, WTO與環境問題:中國加入WTO將面臨兩方面新的環境問題。一方面是國際上的"綠色貿易壁壘"。由于中國目前的環境標準普遍低于發達國家的標準,中國的食品、機電、紡織、皮革、陶瓷、煙草、玩具、鞋業等行業的產品將在出口貿易中受到限制。另一方面,由于國際市場對中國的礦產、石材、藥用植物、農產品、畜牧產品的大量需求,可能會加重中國的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破壞。同時,中國可能成為國外污染密集型企業轉移的地點和大量的國外工業廢物"來料加工"的地點,這將極大地加重中國的環境問題。
9、 三峽庫區的環境問題:三峽工程是中國目前正在實施的巨大的水利工程。該工程定于2003年開始發電。三峽建成后對地質環境、水資源環境、生態環境(涉及庫區兩岸和整個上游地區)的影響,以及如何有效防治庫區污染是目前擺在三峽建設者面前的大課題。三峽工程已成為世界矚目的環境問題。
10、 持久性有機物污染問題: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難降解的持久性有機物污染開始顯現。國際上今年簽署了《關于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其中確定的首批禁止使用的12種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在中國的環境介質中多有檢出,中國是公約的簽字國。這類有機污染物具有轉移到下一代體內,并在多年后顯現其危害的特點,也被稱為"環境激素"或"環境荷爾蒙",危害嚴重。目前這類有機污染物廣泛存在于工農業和城市建設等使用的化學品之中。
下面就中國水資源問題以及解決方法加以論述
資源有限
中國水源短缺和水源污染問題,已成為全球最嚴重的地區,由于水資源短缺與過度開發及水污染問題加劇,目前城鎮供水安全保障面臨嚴峻挑戰。中國的水資源非常有限,根本無法滿足十三億人口,目前人均水資源只有二千二百立方公尺,只是世界人均水資源的四分之一。由于水資源分布極端不均,主要集中在云南、西藏、青海等西部地方,而七大河川中的五大河流都嚴重受污染。在先天不足而又后天殘缺的問題下,高速城市化又需要消耗大量水資源,這為水資源帶來更巨大的壓力。目前中國六百多個城市的污水處理率已達百分之四十五點七,但還有近三百個城市沒有污水處理廠,絕大多數的鎮沒有污水處理廠,地下水污染嚴重;不少城市已建的污水處理設施運行狀況不佳,污水處理的監管機制亟待建立。
浪費嚴重
專家指出,我國現在浪費水資源的現象十分嚴重。農業是水資源的浪費大戶。在我國,“土渠輸水、大水漫灌”的農業灌溉方式目前仍在普遍沿用,灌溉用水一半在輸水過程中就滲漏損失了,耕地自然降水利用率只有45%左右。 因為現有用水設施技術落后,目前我國工業萬元產值用水量為103立方米,日本只有6立方米;目前,我國工業用水的重復利用率僅為55%左右,而發達國家平均為75%—85%。 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不講節約、鋪張浪費的現象也十分嚴重。僅城市便器水箱漏水一項每年就損失上億立方米。專家坦言,我國多數城市水資源實際漏失率全國平均數應在30%以上。
建設節水型社會是唯一出路
水利部長汪恕誠日前再次強調,建設節水型社會是解決中國水資源問題的根本出路。由43位院士和300名專家提交的《中國可持續發展水資源戰略研究報告》認為,解決我國水的問題,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建設節水型社會。建設節水型社會是解決我國水資源短缺問題最根本、最有效的戰略舉措,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支撐。 實踐證明,建設節水型社會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解決干旱缺水問題唯一的選擇。通過建設節水型社會,使資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生態環境得到改善,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從而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發展道路。
專家也指出,目前,隨著全社會節水意識的提高和政府相關措施的落實,在國民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的情況下,全國年用水總量正在得到控制,用水效率在不斷提高,節水工作已經初見成效。國民經濟近年來以7%以上的速度增長,而全國年用水量(不含工業的重復用水量)并未出現大的變化,穩定在5500億立方米左右。這主要是因為我國農業節水初見成效,工業用水實現“增產不增水”,萬元工業增加值取水量年均遞減9%
中國面臨著水資源的嚴重短缺和污染,人均水資源量為21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由于地區間和年際間分布嚴重不均衡,北方和沿海地區的水資源供需矛盾猶為突出。水利部部長汪恕誠形象化的表述是:“有河皆干,有水皆污”。造成這種現象有自然的因素,有人為的因素。據水利部大壩安全管理中心人士介紹,中國的水壩數量世界第一,全世界12萬座的各類水庫中,中國就占了一半。以淮河為例,治淮半個世紀,淮河流域建成大中小水庫5300多座。在這些大壩的控制下,河流的自然水文性質被改變,水體稀釋自凈能力急劇下降。枯水季節,整條淮河基本不流動,成了死水,不僅“五毒俱全”,而且濃度極高。豐水季節,尤其上中游泄洪時,高濃度污染團順流而下,形成令人難以置信的惡性污染。
實事求是地說,解決中國當下水資源短缺和水污染問題的焦點有三個:開源、節流、治污。這三個基本問題的解決與目前的管理體制問題關聯性不大,著力渲染“一龍治水”,對中國水資源短缺和水污染問題的解決沒有益處!
下面從互相關聯的三個方面加以簡要的說明:
開源:眾所周知,在一個國家里決定水資源總量,天然因素占了絕對的成份。解決一個地區、一個城市的水資源短缺問題,在開源方面有兩個思路:一是實施遠距離調水,筑壩蓄水是必備條件;一個是尋求新的水源包括污水資源化、海水(苦咸水)淡化等。積極推動污水再生利用、雨水收集利用以及海水綜合利用增加了實際“可用”的水資源量,是真正意義上的開源。如何在盡量減少對自然的干預和擾動的條件下,增加可用的水資源量,需要政府各部門、各行業和科研院校的合作與努力。實際上,調水并沒有開發新的水源,只是對水資源存量的重新配置,這種重新配置可以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采用。必須指出的是,遠距離調水特別是跨省、市的調水成為必要時,不可能由政府哪一個部門,獨自主宰,甚至簡單地發一紙文件就能解決。強勢政府的存在是水資源重新配置得以實施的重要支撐,協商機制、市場調控機制的建立和完善,地區利益的博弈,相關地區政府之間的友好協作等等是水資源重新配置得以實施的重要因素。當然,政府主管部門必要的技術性工作也是很重要的,但是,期望“一龍管水”解決水資源的配置問題并進而解決開源問題簡直是異想天開!
節流:從全局上說,節約用水主要體現在三大部分:一是農業用水,一是工業用水,一是城市居民用水。概括地說,節約用水要重點解決以下問題:即用水主體觀念上的革新和重視,節約用水習慣的養成,技術進步和設備改造更新,用水價格調節作用的發揮等等。在這些方面上,政府、企業l單位、居民必須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農業用水是中國水資源消耗最大的產業部門,農業用水的集約化、科學化,對解決中國水資源短缺意義十分重大,而這有賴于農業灌溉方式的變革和種植結構的調整。農業灌溉方式的變革受制于農民成本收益的計算、農民的承受能力和技術革新及其推廣應用;種植結構的調整受制于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經濟結構調整,與三農問題緊密相關。在農村地區我國歷來實行“一龍治水”,水利部門為此做了一定的努力,但是農業節水的潛力挖掘和行動實施及其所做的貢獻距離解決中國水資源短缺問題的要求相距甚遠。工業節水,一與國民經濟布局相關——水資源缺乏地區不上高耗水項目,二與推動企業技術進步和設備改造相關——科學利用工業循環水,三與水價密切相關——超定額加價是基本手段。這些方面與政府的決策密切相關,已經成為城市節約用水部門和相關管理部門互相配合開展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居民節水,主要與城市居民的節約用水觀念和習慣,與水價的高低和構成有關。另外,從大概念上說,與城市規劃、建筑物的構造、城市水系統的管理和維護、城市水處理單位的運營績效等也很有關系。目前,階梯水價已經在越來越多的城市發揮杠桿調節作用。城市供水管網漏損控制得到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供水管網改造的國債資金已經陸續到位,建設部對城市供水管網漏損的控制做了明確規定和要求,城市供水企業正在積極行動,目前的主要問題是供水企業資金的籌措和落實。必須說明的是,漏損控制也還要考慮經濟核算的合理性問題,換言之,并不是漏損率越低越好。
治污:農業污染、工業污染、居民生活用水污染是中國水污染的三大主體。污染治理既有生態環境保護的意義,又有水源保護的意義。在農村地區我國歷來實行“一龍治水”,但農業的水污染問題依然十分嚴重,不僅對農村的環境造成損害,對城市水源也構成很大的威脅,只不過由于農村地域廣大,大部分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對低下,農業用水污染問題尚未引起社會的足夠重視。工業污染治理,包括城市里的工業企業和位于農村的鄉鎮企業污染治理。工業廢水治理的關鍵是革除地方保護主義。一些地方政府的相關部門屈從于當地政府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畸形發展經濟的壓力,對企業違法排污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這遠不是“一龍治水”就能解決的。城市居民生活污水處理已經得到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近年來,各級城市建設管理部門按照中央的部署,將城市污水處理設施作為重要的城市公用設施納入城市規劃,鼓勵各種資本參與投資、建設,實行市場化運營,改革成效顯著,城市污水處理率穩步提高。目前,城市居民污水處理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建立和完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價格體系和監管體制,在設施建設上進一步完善污水管網的配套,加快提高處理率,在市場化改革方面進一步加以規范和提高水平。
解決中國水資源短缺和污染問題是一個巨大的系統工程,事關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大局,應該及時厘清和把握存在的主要問題,堅決舍棄“一怎么樣就怎么樣”的不切實際的想法,動員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強化公眾參與,積極尋求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政府各部門更應該立足大局,立足“三個代表”,超越門戶之見,各盡所能,協同作戰,扎扎實實、勤勤懇懇為國家、為人民做有益的事。
我國正處于改革和發展的關鍵時期,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必須加強科學性,適應社會經濟改革和發展的實際需要;必須實事求是,全面統籌,避免不必要的行政管理體制改變對政府正常工作的負面影響,避免為不必要的行政管理體制改變支付昂貴的成本。
綠化
目前最嚴重的環境問題是什么
目前是空氣污染和水污染是最大的問題。
造成嚴重污染的原因很多,我所看到的、最主要的回有答八個方面的原因:
1、發達國家的污染環境的企業,大量搬遷到發展中國家。我們一些地方政府,為了發展地方經濟,大量引進這類企業,還給予各種優惠政策。
2、國內一些中小企業,不重視保護環境。甚至凈化污染物的設備只是擺設,是為了應付檢查而設置的,平時隨意排污。
3、政府有關部門只追求經濟指標,不顧老百姓的死活。凡是出現的重大污染事件,都與政府有關部門的瀆職有關。
4、對于造成污染的企業,處理不力。發生了大的污染事故,只是象征性的罰款,起不了警示作用,當地政府甚至于包庇縱容。
5、對于洋垃圾走私的處理不力,以至于有的地方、有的人敢于從國外搞了洋垃圾來賺錢,卻污染了自己的環境。
6、城市的盲目擴大、發展,忽視公共交通,不切實際地發展私家車,造成交通堵塞,機動車尾氣排放嚴重污染大氣環境。
7、農藥、化肥的過量使用。
8、城市垃圾沒有好好處理,沒有分類收集,造成垃圾污染。
根據《中國環境保護21世紀議程》和《1996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公布的數據,中國目前版的環境狀況主要數權據如下:
1〕大氣環境 2〕水資源和水環境 3〕固體廢棄物 4〕環境噪聲 5〕鄉鎮工業污染排放驚人 6〕土地資源 7〕草原資源8〕森林資源 9〕近海環境 10〕生物多樣性與物種保護 11〕氣候變暖與自然災害
最嚴重的環境問題是工業污染導致的空氣污染,公眾最急需解決的環境是亂丟亂放垃圾對水及土地的污染、汽車尾氣引起的空氣異味;城市公眾對居住和辦公區域最煩惱的問題是噪聲、震動擾民及交通阻塞.
全球變暖
相關推薦:
非法經營藥品(單位非法經營藥品罪量刑標準)
家政服務用工合同(家政保姆的合同協議書)
拐騙兒童罪如何認定(拐騙兒童罪怎么認定)
非法行醫罪司法解釋問題(非法行醫罪的司法解釋)
非法行醫罪認定標準(非法行醫罪的立案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