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護理截肢病人?
病人資料:男,9歲,雙腿高位截肢,心理狀態較好。rn這是我表弟,昨天剛剛做完截肢手術,請問該怎么護理?rn急急急,在線等一、護理目標
1、維持呼吸、循環等正常生理功能。
2、保證骨折固定效果,確保外固定滿意。
3、緩解疼痛,減輕病人的痛苦。
4、科學地指導功能鍛煉,使患肢功能恢復與骨折愈合同步發展。
5、照顧生活,滿足生理、文化等生活需求。
6、合理安排營養飲食,保持機體營養代謝需要。
7、有效的預防全身及局部并發癥。
8、加強心理護理,保持心理健康、并指導提高自我護理、自我照顧能力。
二、護理觀察
1、一般項目 如精神、情緒、飲食、睡眠、營養狀況、大小便及體溫、脈搏、呼吸、
血壓等。
2、外固定情況 外固定裝置是否有效,夾板松緊度是否適宜,石膏有無斷裂、石膏筒內肢體是否松動或擠壓、牽引重量是否適宜、牽引滑輪是否靈活、牽引錘是否落地等。
3、肢端血液循環。
4、疼痛 ①了解疼痛的性質及程度,確定引起疼痛的病因。②觀察發生疼痛時病人 的狀況及伴隨癥狀,觀察全身及局部情況,檢查有無發熱、水腫、出血、感覺異常、放射痛、意識障礙等體征。③通過應用緩解疼痛的有效方法,如制動肢體、矯正體位、解除外部壓迫等進一步確定引起疼痛的原因。
5、體位 體位是否正確,肢體是否按治療要求擺放與固定。
6、患肢外固定處與身體受壓處皮膚有無紅腫、水疤、破潰,有無膠布過敏反應,骨牽引針孔有無紅腫、膿液滲出。
7、手術后病人除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等生命體征外,傷口有無滲血、出血及感染征象。
8、功能鍛煉后的反應 鍛煉時是否伴有疼痛及疼痛的性質,是否伴有腫脹、麻木等不適。
三、一般護理
一般護理包括心理護理、飲食營養護理、生活護理及預防褥瘡、泌尿系感染、呼吸道 感染等并發癥。
四、常見護理問題及措施
護理問題1:生命體征異常改變
嚴重創傷引起多處骨折、開放性骨折、多臟器損傷時會影響生命體征改變,嚴重骨折后并發癥如休克、脂肪栓塞綜合征、成人呼吸窘迫綜合征、擠壓綜合征等,甚至造成病人死亡。
護理措施:
(1)危重病人應盡快轉送ICU病房,如果條件不具備,亦應動用各類監護設備,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及生命體征的改變。
(2)熟悉各種嚴重創傷、創傷并發癥的病理變化及臨床表現,一旦發現異常能早期做出正確判斷,及時提出相應的治療護理措施。
(3)監護由專人負責,制定嚴密的護理觀察計劃及護理方案,嚴格履行交接班制度。
(4)建立有效靜脈通道,以保證輸血輸液及搶救用藥。
(5)認真做好觀察記錄,對病人神志、呼吸、脈搏、體溫、血壓、貧血征象、尿量、尿質、中心靜脈壓、肺動脈楔壓、用藥、吸氧情況及反應等均做出詳盡的記錄。
護理問題2:疼痛
除創傷、骨折引起病人疼痛以外,固定不滿意、創口感染、組織受壓、缺血也會引起
疼痛。由于病因不同,疼痛的性質也不同。
護理措施:
(1)加強臨床觀察,區分辨別疼痛的不同性質及臨床表現,以確定引起疼痛的不同原因。一般來說,手術傷口疼痛于術后l一3日劇烈,并逐日遞減緩解;創傷、骨折引起的疼痛多在整復固定后明顯減輕,并隨著腫脹消退而日趨緩解;開放性損傷合并感染多發生在創傷2-4天后,疼痛進行性加重或呈搏動性疼痛,感染處皮膚紅、腫、熱,傷口可有膿液滲出或臭味,形成膿腫時可出現波動;缺血性疼痛為外固定物包扎過緊或思肢嚴重腫脹所致,表現為受壓組織處或肢體遠端劇烈疼痛,并伴有皮膚蒼白、麻木、溫度降低,缺血范圍較大或較嚴重者可表現出被動伸指(趾)時疼痛加劇。
(2)針對引起疼痛的不同原因對癥處理。創傷、骨折傷員在現場急救時予以臨時固定,以減輕轉運途中的疼痛,并爭取及時清創、整復;發現感染時通知醫生處理傷口,開放引流,并全身應用有效抗生素;缺血性疼痛須及時解除壓迫,松解外固定物,如已發生壓瘡應及時行褥瘡護理;如發生骨筋膜室綜合征須及時手術,徹底切開減壓。
(3)對疼痛嚴重而診斷已明確者,在局部對癥處理前可應用嗎啡、度冷丁、強痛定等鎮痛藥物,減輕病人的痛苦。
(4)在進行各項護理操作時動作要輕柔、準確,防止粗暴劇烈,引起或加重病人疼痛。
(5)如治療護理必須移動病人時,應事先向病人說明必要性,取得病人配合。在移動過程中,對損傷部位重點托扶保護,緩慢移至舒適體位,爭取一次性完成;
(6)斷肢(指)再植術后病人肢體疼痛應及時判明情況,有效鎮痛,防止因疼痛刺激血管痙攣而影響再植肢體的成活。
(7)截肢術后如患肢疼痛,應向病人耐心解釋,一般可隨時間的推移而自行消失,不須應用鎮痛藥物鎮痛。
(8)采用非侵襲性鎮痛方法,如控制焦慮,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利用視覺或觸覺分散法分散或轉移病人的注意力。另外,利用冷敷、熱敷、按摩及皮膚搽劑,也能起到骨折病人 鎮痛效果。
護理問題3:腫脹
骨折或軟組織損傷后傷肢局部發生反應性水腫,另外骨折局部內出血、感染、血循環障礙等也會造成傷肢不同程度的腫脹。
護理措施:
(1)迅速查明引起腫脹的原因,及時對癥處理。
(2)適當抬高患肢,如無禁忌應早期恢復肌肉關節的功能鍛煉,促進損傷局部血液循環,以利靜脈血液及淋巴液回流,防止、減輕或及早消除肢體腫脹。
(3)損傷早期局部可冷敷,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減少滲出。使損傷破裂的小血管及時凝固止血,減輕腫脹。
(4)如肢端腫脹伴有血循環障礙,應檢查夾板、石膏等外固定物是否過緊,若固定過緊應及時解除壓迫。
(5)對嚴重的肢體腫脹,要誓惕骨筋膜室綜合征發生,及時通知醫生做相應處理。
(6)斷肢再植術后引起肢體腫脹的原因很多,包括①靜脈回流不足;②清創不徹底、反應性腫脹劇烈f②肢體斷面巨大血腫;④離斷肢體缺血時間過長,造成相應的細胞腫脹和組織間隙水腫;⑤創面感染、體位不當、淋巴回流障礙等。一旦發生,及時通知主管醫師,仔細查明原因,對癥處理。
(7)因感染引起的組織腫脹,除通知醫師處理局部傷口,拆線、引流、抗生素濕敷外,應及時應用有效的抗生素。
護理問題4:患肢血液循環異常
患肢血液循環異常除骨折時合并主要動靜脈血管損傷外,止血帶應用不合理,包扎固定過緊,肢體自身腫脹嚴重等都是造成患肢血液循環障礙的重要原因,觀察和防止患肢血液循環障礙,是護理骨折病人的重要內容,對四肢骨折病人尤為重要。
護理措施:
(1)由于骨折后的固定包扎,往往不能直接觀察受傷部位血液循環狀況,而肢體遠端能間接反應患肢血供情況,因此視為觀察重點。
(2)嚴密觀察肢端有無劇烈疼痛、腫脹、麻木感,皮膚有無溫度降低、蒼白或青紫。
發生以上情況說明肢端血液循環障礙,須立即查明原因,對癥治療。
(3)肢端甲床充血時間延長和脈搏改變,是患被動脈損傷或受壓受阻后的臨床表現。 但由于動脈壓力高,其癥狀往往遲于靜脈受壓后的臨床表現。因此,此項指標不能做為早期診斷的依據。
(4)肢體局部受壓,如夾板的棉壓墊、石膏內層皺褶或肢體骨凸處可表現為持久性局限性疼痛。當皮膚組織壞死后,疼痛可緩解。因此對任何異常疼痛應提高警惕,必要時打開外固定物直接觀察。
(5)對血液循環不良的肢體,除對癥治療外,肢體抬高略高于心臟水平。如位置過高,會加重缺血,并嚴禁熱敷、按摩、理療,以免加重組織缺血、損傷。
護理問題5:科學指導功能鍛煉
護理措施:
(1)向病人宣傳鍛煉的意義和方法,使病人充分認識功能鍛煉的重要性,消除思想顧慮,主動運動鍛煉。
(2)認真制定鍛煉計劃,并在治療過程中,根據病人的全身狀況、骨折愈合進度、功能鍛煉后的反應等各項指標不斷修訂鍛煉計劃,增刪鍛煉內容。
(3)一切練功活動均須在醫護人員指導下進行。隨著骨折部位穩定程度的增長及周圍損傷軟組織的逐步修復,功能鍛煉循序漸進,活動范圍由小到大,次數由少漸多,時間由短至長,強度由弱增強。具體方式方法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
骨折早期 傷后1-2周內,傷肢腫脹疼痛,骨折端不穩定,容易再移位。此期功能鍛煉的主要形式是患肢肌肉舒縮運動,如前臂骨折時做握拳和手指屈伸活動,股骨骨折做股四頭肌舒縮運動,原則上骨折部上、下關節不活動,身體其他部位均應進行正?;顒?。此期間功能鍛煉的主要目的是促進患肢血液循環,以利消腫和穩定骨折。
骨折中期 2用后傷肢腫脹消退,疼痛減輕,骨折端纖維連接,并逐漸形成骨痂,骨折部趨于穩定。此期鍛煉的形式除繼續增強患肢肌肉舒縮活動外,在醫護人員或健肢的幫助下逐步恢復骨折部上、下關節的活動,并逐漸由被動活動轉為主動活動。傷后5-6周,骨折部有足夠的骨痂時,可以進一步擴大活動范圍和力量,防止肌肉萎縮,避免關節僵硬。
骨折后期 骨折臨近愈合后,功能鍛煉的主要形式是加強患肢關節的主動活動和負重鍛煉,使各關節迅速恢復正常活動范圍和肢體正常力量。
(4)功能鍛煉以病人不感到疲勞,骨折部位不發生疼痛為度。鍛煉時患肢輕度腫脹,經晚間休息后能夠消腫的可以堅持鍛煉,如果腫脹較重并伴有疼痛,則應減少活動,抬高思肢,待腫脹疼痛消失后再恢復鍛煉。如果疼痛腫脹逐漸加重,經對癥治療無明顯好轉并伴關節活動范圍減小;或骨折部位突發的疼痛時,均應警惕發生新的損傷,暫時停止鍛煉并及時做進一步的檢查處理。
(5)功能鍛煉以恢復肢體的固有生理功能為中心。上肢要圍繞增強手的握力進行活動;下肢重點在訓練負重行走能力。
(6)功能鍛煉不能干擾骨折的固定,更不能做不利于骨折愈合的活動,如外展型肱骨外科頸骨折不能做上肢外展運動;內收型肱骨外科頸骨折不能做上肢內收運動;尺橈骨干骨折不能做前臂旋轉活動;痙腓骨干骨折不能做足的內外旋轉運動。
護理問題6:肢體功能障礙
骨折、脫位、神經血管肌肉肌腱損傷都會造成肢體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骨折后期各種并發癥也會導致功能障礙發生。
護理措施:
(1)創傷后及時正確的急救與治療是減少日后發生功能障礙的關鍵。
(2)保證有效的固定,及時檢查調整外固定,使骨折順利愈合。
(3)及時正確的功能鍛煉是促進骨折愈合,防止關節僵硬、肌肉萎縮、骨質疏松等并發癥的重要措施。
(4)對肢體永久性功能喪失(如截癱、截肢)的病人及時行康復治療,加強其他肢體的功能代償訓練。
護理問題7:創口感染
傷口感染發生在開放性骨折未得到清創或清創不徹底時,重者可引起化膿性骨髓炎, 影響骨折愈合,嚴重者合并全身性感染,威脅病人生命。
護理措施:
(1)現場急救及時正確,避免傷口二次污染及細菌進入深層組織。
(2)爭取時間,早期實施清創術。
(3)增強病人體質,注意加強營養,及時治療貧血、低蛋白、營養不良及糖尿病等疾病,增強機體抗病能力。
(4)使用有效抗生素積極控制感染。
(5)注意觀察傷口,傷口疼痛性質的改變常為最早期征象。此外,注意觀察傷口有無紅腫、波動感,一旦發生感染,應及時進行傷口處理。
(6)對傷口污染或感染嚴重者,應及時拆除縫線敞開傷口,并實施引流,抗生素濕敷等治療。
護理問題8:缺乏手術治病的知識
部分骨折病人需要采取手術治療,亦有部分病人取得功能復位后沒有手術的必要。因此,是否采取手術治療應根據病情、治療等情況決定。
護理措施:
(1)對經非手術治療雖未能達到解剖復位,而已經功能復位達到治療效果的病人,應體諒其懇切手術的心情,并向其解釋治療的意義及目的,并講清手術可能帶來的不利影響,使病人解除思想顧慮,安心治療。
(2)對須手術的病人應講明手術治療的目的、定義和重要性,通過成功病例的宣傳,打消病人顧慮,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取得病人的配合。
(3)向病人講述術前的注意事項,以保證術前有穩定的情緒和良好的睡眠;戒除不良生活習慣如禁煙、禁酒,術前應根據條件做好洗頭、擦浴、更換衣服等衛生準備。
(4)向病人介紹術后注意事項,以保證術后能主動配合,如練習深呼吸、床上大小便等。
(5)根據病人的種種顧慮做相應的解釋工作,如耽心麻醉意外、醫師技術水平等,解除病人的盲目擔憂。
(6)向病人家屬說明手術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使病人家屬有充分的思想準備。
護理問題9:應激的心理反應
因病人的個人性格、年齡、職業、文化修養、社會環境的不同,其心理表現差異很大。特別是傷勢較重,可能會遺留較嚴重的生理功能減退或障礙者,其精神狀態勢必會受到影響,如憂郁、消沉、悲觀失望,過多的考慮到家庭和個人前途等問題,不利于治療。
護理措施:
(1)有針對性的進行醫療衛生知識宣傳教育,及時了解病人的思想情緒活動,通過談心、聊天,有的放矢的進行思想工作和心理護理。
(2)對截肢、截癱等遺留嚴重殘疾的病人,要注意保護他們的自尊心,使之既要敢于面對現實承認殘疾,又要樹立勇氣戰勝傷殘。
(3)認真幫助病人找出不利于疾病恢復的因素和解決克服的措施,使病人能自覺配合治療護理。
(4)盡可能早期恢復功能鍛煉及康復治療,鼓勵病人從事力所能及的活動,使他們樹立生活的信心和勇氣。
(5)護理操作要輕柔認真,在病人面前談話適當,每天注意向病人報告病情好轉的佳音,包括微小的病情進展,不談有損病人情緒的話。
(6)生活上多關心病人,幫助其解決實際困難。對家庭經濟較困難而顧慮重重的病人,應同醫師協商,從各方面注意節約費用,盡量減少經濟負擔。
(7)保持生活規律,動員病人積極參與文化生活,如聊天、看書看報、收聽廣播或錄音、看電視、下棋打撲克,以及外出活動等。使病人生活內容豐富多彩,分散精力、克服不良心理。
護理問題10:恐懼
突然意外的創傷易使病人產生恐懼心理。
護理措施:
(1)護理人員在病人面前切忌表現出驚慌、忙亂、煩躁或不屑一顧的輕視態度,應以良好認真的服務態度,從容鎮定的神情,熟練準確的操作技術取得病人的信任。
(2)及時止血、鎮痛,使病人脫離生理痛苦反應,從而穩定情緒。
(3)對病人進行有針對性的衛生宣傳,簡單介紹病情和同類病人救治成功的病例、醫院救治的經驗及傷病良性轉歸的可能,使病人建立安全感。
護理問題11:長期臥床引起的畸形
骨折后長期臥床病人肌張力持續減少,肌肉廢用性萎縮,導致攣縮畸形,重則成為永久性畸形。
護理措施:
(1)長期臥床病人應睡硬板床,忌用各種軟床。
(2)除根據病情及治療需要安置特殊體位以外,四肢關節一般應擺放于功能位。
(3)長期臥床病人用砂袋、木板及約束帶將足踩固定于功能位,被子等物不要壓在足趾上,防止發生垂足畸形。
(4)對癱瘓肢體的關節肌肉要經常按摩、理療,并注意堅持被動活動鍛煉,防止發生關節攣縮、肌肉萎縮等畸形。
(5)骨折病人如病情無禁忌應及早開始功能鍛煉,以防止日后發生骨質疏松、關節僵硬等并發癥。
護理問題12: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嚴重骨折、下肢骨折、牽引、手術、截肢、截癱等病人生活自理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護理措施:
(1)在生活上熱情關心病人,盡量滿足病人的生活要求,取得病人的信任和依賴。
(2)認真幫助病人飲水、進食、排便、翻身、讀書、閱報,直至能生活自理。
(3)做好病室、病床、口腔及皮膚的清潔衛生工作,定期為病人擦浴、洗頭、剪指甲、更換衣服床單,使病人感到舒適。
(4)對長期臥床病人,定時翻身、按摩、做好皮膚護理。
(5)注意調節飲食,加強營養。
(6)積極鼓勵、協助病人功能鍛煉和生活訓練,使其早日能夠生活自理。
護理問題13:營養代謝失調
護理措施:
(1)盡快糾正病人的悲觀、消沉、緊張、恐懼等不良情緒,建立正常心態,保持健康的心理。
(2)建立規律的生活習慣,定時就餐,定時排便。
(3)鼓勵病人進食,傷病或手術早期供給較清淡的飲食;病情穩定后及時調整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飲食。
(4)根據病人的生活習慣及口味適當調整飲食,盡可能在病人喜歡的基礎上調整營養結構。并保證食物結構多樣化。
(5)多食用水果及含維生素多的蔬菜,避免進食易產氣的食物,如牛奶、糖等。
(6)注意多飲水,防止便秘。
護理問題14:家庭不能配合
包括家庭不合睦,探視人員多,擅自將其他醫院或含迷信色彩的治療方法施用于病人。
護理措施:
(1)及時與家屬建立聯系,取得家屬配合,向家屬宣傳配合治療的意義,指出家庭關系緊張對病人所造成的危害,使家屬明白家庭因素在治療護理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從而取得家屬的密切配合。
(2)治療期間應嚴格限制探視人員,即使病情穩定康復治療時,也應限制探視人員的人數、探視時間,并要使家屬明白過多打擾病人將影響治療護理工作的正常進行,不利于病人的休息及傷病恢復。
(3)絕不允許擅自將其他藥物、偏方等應用于病人,干擾正常系統的治療,并要在早期向家屬進行宣傳,讓家屬了解這種做法的危害性。
病人一旦接受了截肢手術,首先面臨的問題就是傷口的愈合。對于因為外傷截肢的病人來說,殘肢端的壞死是一個常見的問題。壞死的表現就是傷口周圍、甚至更廣泛的范圍出現皮膚的變白、發涼,以后漸漸變黑、變硬甚至流水、化膿。如果傷口的地方出現這些問題,應該立即找醫生治療。
手術后的另一個問題就是感染。這也是外傷截肢者的常見問題。輕度的感染一般用點兒消炎藥、做做理療就可以治好,嚴重的感染需要再做手術。如果感到手術的地方總是很疼特別是一跳一跳的疼,就要及時找醫生檢查。
如果手術后傷口沒有發生上面說的問題,就可以開始康復鍛煉了。
對于截肢的病人來說,剛手術完的時候要臥床休息一段時間,然后可能會有一段時間要坐輪椅或者拄拐,這段時間里最容易產生的問題就是:因為身體長時間的處于某個姿勢,結果引起關節的變形或者關節活動范圍變小。
在手術后,截肢的胳膊或腿一定會腫脹,外傷后截肢的病人更明顯。一般截肢手術后,醫生會做適當的包扎以減輕腫脹。包扎的方式早期可能是石膏固定,而傷口愈合后一般就改用彈力繃帶。對于截肢病人來說,彈力繃帶的使用是一輩子的事。安裝假肢后,在不穿假肢時,也需要用彈力繃帶包扎殘肢,防止其發生腫脹引起假肢穿不上。因此,病人康復的早期就應該學會正確使用彈力繃帶。一部分截肢病人包扎彈力繃帶時需要家屬來操作。
另外一種消除殘肢腫脹的有效方法就是功能鍛煉,重點是肌肉的收縮練習,但這種練習一定要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進行,而且一定要在不感覺疼的范圍內進行。
一般來說,四肢的傷口會在半個月左右得到初步愈合,但是深部組織比如肌肉,要牢固愈合往往要一個月以上甚至更長的時間。所以,早期的肌肉收縮練習要在控制下進行,以免影響傷口愈合。
大多數病人在手術后3天左右,傷口的疼痛就開始減輕了,就可以開始肌肉的收縮練習了。這個時候一般最靠近截肢部位的那個關節有石膏固定,不能活動,只能主動練習控制這個關節的肌肉繃勁兒,而那些沒有被固定的關節,只要活動的時候不感覺傷口疼,就要盡早活動。讓病人自己動起來,要比家屬幫他活動效果更好。一旦石膏拆掉,所有的關節都要讓病人自己充分活動,每次活動時都要完全活動到最大角度并且保持5秒鐘以上,千萬不要讓關節只在一個很小的范圍里反復、快速活動。
如果截肢后的肢體已經出現了活動受限制的情況,比如說膝蓋伸不直了,就需要病人家屬幫他壓直。要注意:家屬用的力量不要太大,使病人關節周圍的組織能感到繃緊即可,家屬壓過之后,如果關節的活動范圍有所增加,病人要抓緊主動活動,如此交替進行,一般關節活動都會有改善。
截肢的病人在剛剛手術后會感覺到截掉的那部分身體還存在,甚至還會感覺到那里疼,這種現象稱為幻肢感和幻肢痛。一般會逐漸減輕,大部分病人到截肢后半年左右就基本緩解或者適應了。如果這種感覺一直比較強烈,應該及早找醫生治療。目前可以采取一定的藥物治療或心理治療,需要咨詢醫生。有些病人反映,在截肢后經常提醒自己已經截肢了,可以很快消除這種現象。
地震中受傷的病人往往合并有多種外傷,可能會在截肢后臥床很長時間。在這段時間里,除了要在床上堅持活動沒有受傷的身體部位外,還要注意:不要過量飲食,攝入過多的營養會導致身體迅速肥胖,影響將來的運動能力。
截肢后,在病人的身體內部留下了骨骼、肌肉和神經的斷面。正常的人體在這些切斷的部位會表現出很強的再生能力,結果可能將來在骨骼的殘端形成骨刺或滑囊,神經斷端形成假性神經瘤,兒童截肢后也可能隨著發育出現畸形等問題,有可能需要再做手術治療。病人和家屬對此一定要有心理準備。
截癱患者的護理要點主要是針對并發癥進行護理:第一,針對患者長期臥床容易誘發壓瘡,需要每2小時為患者翻身一次,同時配合使用氣墊床,以促進腰骶部血液循環。第二,針對患者容易出現的墜積性肺炎,除定時翻身拍背外,還可以督促患者進行深呼吸和吹蠟燭鍛煉,以增強肺活量,緩解肺炎癥狀。第三,對于插尿管的患者需要定期護理尿道口,并定時開放尿道,間歇導尿,盡快拔出尿管。第四,針對患者出現的大便不調,可以給予患者摩腹治療,以促進排便。
大腿截肢殘疾人鍛煉如何實踐?
為預防截肢后的關節畸形應注意做好以下事項: 保持正確的殘肢的肢體位置:大腿截肢者術后應注意把殘肢伸平,盡量向身體中間并攏的位置。平時面朝上躺著時,應注意千萬不要為舒服些或為減輕疼痛而把殘肢墊高;小腿截肢術后應注意將殘肢側膝關節放置在伸直位,不應該在大腿或膝下墊枕頭,不應該屈膝躺在床上。 保持關節活動度的訓練:一般術后1周大腿截肢者可以面朝下,俯臥位,讓別人幫助做輕柔的殘肢內收和后伸活動;術后2周可以開始俯臥位自己練習將殘肢后伸,內收或夾持物體,雙側臀部肌肉用力向上,抬起大腿殘肢和健側大腿,每次抬起應盡力持續一段時間,持續抬起的時間逐漸延長。 截肢后如何做全身性訓練: 截肢對人的精神,全身都有大的影響,特別是老年人或一些有合并損傷,患病者在假肢裝配前應認真注意全身性鍛煉。鍛煉內容應包括: 臥+。下肢截肢者盡早開始雙上肢力量的訓練:重點訓練雙側伸肘的力量,準備盡早下床扶雙拐站立。 下肢截肢者單足站立、跳躍訓練:有利于全身肌力協調、平衡功能和體力的恢復??梢韵葟碾p手扶床欄、扶墻站立,逐漸過渡到手不扶物站立,再過渡到單足跳躍。上肢截肢者應加強雙肩活動范圍,肌力訓練。 有條件者應積極參加游泳活動(可用氣圈保護),有助于全身體力、心肺功能、關節活動范圍、肌力的恢復。
大腿截肢的病人要經常趴一趴,以防止大腿伸不直。在趴的時候,就可以用力向后伸大腿,家屬可以在病人練習伸腿的時候給一定阻力。這樣的 練習應該每天早、中、晚分開進行,每次做3 ~ 5組,每組做10〜 15次。具體要根據病人的體力來調節。大腿截肢的病人還要重點進行大腿側方活動的肌肉力量練習,這個練習也可以讓病人側臥來進行,就可以同時練習大腿各個方向的活動。做肌肉力量練習的時候要注意與呼吸的配合,一般是發力的時候吸氣,放松的時候呼氣。
我們首先要告訴患者要保持有良好的心態,堅強的毅力和信念。雙大腿截肢患者功能喪失程度較高,假肢的使用訓練比較困難,因此要注意鼓勵截肢者樹立信心,調動截肢者的積極性,通過反復的訓練實現獨立行走。早期臨時短樁假肢站立平衡和步行訓練。截肢者在平行杠內,利用短樁假肢站立,體會假肢負重的感覺,先雙足負重,在訓練側方重心轉移、前后重心轉移和一側假肢獨立負重,最后進行步行訓練。要達到能夠獨立行走,一般可能需要1-2月。
請問截肢后殘端如何鍛煉?
截肢可包括肩胛帶離斷、肩關節離斷、上臂截肢、肘關節離斷、前臂截肢、半骨盆截肢、髖關節離斷、大腿截肢、膝關節離斷、小腿截肢、前足截肢等。一般術后35天后,都應該開始輕輕拍打殘端,以促進軟組織愈合、改善局部感覺和血運,從而能早期適應假肢的佩戴。對于大腿截肢,由于術后肌力的不平衡,自然狀態下殘端會有髖關節屈曲外展畸形。如果不糾正,會影響戴假肢行走的功能。所以術后應該行髖關節后伸、內收的鍛煉。具體做法可每日練習俯臥和內收髖關節。
胳膊截肢的鍛煉方法是什么?
殘疾人問題是社會問題。我國憲法明文規定:"國家和社會幫助安排盲、聾、啞和其他有殘疾的公民的勞動、生活和教育"。《全民健身計劃綱要》中提出,廣泛開展殘疾人體育健身活動,提高殘疾人的身體素質和平等參與社會活動的能力。 殘疾人與正常人一樣享受做人的一切權利,其中包括享受體育的權利。體育是殘疾人康復和鍛煉的有效手段,隨著社會文明的發展,殘疾人體育也將不斷發展,殘疾人體育也將不斷發展,殘疾人的健身體育會不斷出現新面貌。 殘疾人是指身體殘疾或者精神障礙者,包括身體殘疾、感官殘疾與精神9心理)殘疾以及復合殘疾。智力落后屬于精神殘疾范圍,亦稱精神發育不全。據1987年北京市殘疾人抽樣調查,每1000人中竟有45名是殘疾人,按此推算,我國人口中有5000萬,數目相當之大。怎樣運用體育手段,促進殘疾人身心健康,是我國社會主義體育發展中應引起人們充分重視的一個問題。
截肢人可以參加田徑、游泳、籃球、排球、乒乓球、舞蹈等多種體育活動。 乘坐輪椅是下肢截肢人行動的主要方式,既可參加身體鍛煉,又可參加體育競賽。 學駕駛輪椅,應使輪椅與身體緊密地結合為一體。輪椅一般用手驅動前進和制動。就當學會驅動、變向、轉圈、上下坡和急停等技術。輪椅應不同地面上行駛。 老年人的輪椅后輪要大些,這樣輪椅后倒時,扶手可以支在地上,上面乘坐者不致摔傷。 截肢人要學會自己上輪椅。坐10分鐘左右可用手支撐"站立"一段時間,一方面防止褥瘡,一方面可促進血液循環,提高機體平衡能力。 乘輪椅出發時,輪子要正,不要打橫,否則要后退。起動時要推大輪的幅條,移動3~5米時,再推小輪子;手輪處于髖關節水平部位為好。手用力要勻,不要突然發力;出發時,手在身體前邊推幅條,否則胃前部要翹起來。 輪椅轉彎時外面手的力量要大些,身體向內傾斜。 手握推手輪不要太緊,較好的方法是推一壓一。 乘坐輪椅可以參加打籃球、乒乓球以及舞蹈、田徑等項活動。
病人截肢后,一般一個月左右,就可以進行一些殘端(殘疾傷口的端點)的練習了。開始可輕輕地拍打或按摩殘端,使它適應外界的刺激。如果不痛,就可以試著做一些負重的練習。 如果病人的胳膊截肢,對病人的平衡能力影響還小。如果病人截去了腿,對他的平衡能力的影響就大了。病人在練習到用殘肢端負重比較好的時候,可放開雙手,晃動上身,試著把身體的中心在兩條腿之間來回移動,重點練習殘肢完全負重時保持身體平衡。如果肢殘人截去的是好用的那只手,就需訓練另一只手。不僅練習力量,還要練習靈活性??梢跃毩暜媹D、寫字,由易到難練習。
從肢體殘疾的分類已經知道任何的截肢和再造都會產生一定的并發癥。在手術進行截肢和再植固定后,常常會導致肌肉萎縮、攣縮、關節僵硬等。所以在進行手術之后就要針對這些情況進行肌肉力量的練習,包括一些主動和被動的抗阻力練習,關節活動范圍練習等。手部的截肢一般不太會裝上義肢,所以就要用健側代償截肢側。這里采用的運動形式一般是一些精細的運動,包括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如漱洗、如廁、進餐、穿衣、家務練習等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運動。 截肢常有肩、肘關節的攣縮和肌肉萎縮。所以就要積極的應用運動進行手部的肌肉力量練習和關節活動度得練習。剛剛截肢的患者不宜做負荷較大,對抗性較強的運動,所以可以應用現在的高科技手段例如上肢康復訓練儀,讓機器帶動手臂做被動的運動。而截肢后由于大量的使用健側肢導致兩邊肌肉力量不對稱,在練習時就要注重兩側肌肉的均衡發展。
小腿截肢殘疾人鍛煉怎樣進行?
下肢是支持人直立行走最重要的部分。正因為有了強健有力的下肢系統人類才可以長時間的站立、行走、跑動等。大部分的下肢截肢都會借助義肢或者手杖還有輪椅等工具輔助其行走。
下肢的截肢同樣存在與上肢一樣的術后并發癥。但由于截肢部位的不同又有各不相同的運動康復方法。 踝關節以下的截肢,患者一般不會用義肢和輪椅,而很有可能使用拐杖來輔助行走。所以踝關節以下截肢的運動康復就包括了肩關節和手臂力量的練習。截肢側的練習就要包括換關節以上的小腿和大腿、髖關節以及各個關節部分。練習主要包括:伸展小腿肌肉練習、伸展比目魚肌練習等。膝關節以下的截肢,患者很可能會借助義肢,所以在進行鍛煉的時候就包括了義肢與本身器官的協調及適應能力。同樣要注意發展健側肢的能力,用來代償截肢帶來的不便。膝關節的截肢練習主要包括:直腿升降練習、屈髖練習、伸展髖部練習、伸展健側膝關節練習、健側肢的各種肌肉練習。 大腿根部的截肢,患者一般會借助輪椅進行日常的活動。與使用手杖一樣,需要對上肢以及肩部進行一系列的鍛煉來支持長時間驅動輪椅的能力。人體的髖骨具有很好的能力,可以支持人長時間坐。但高位截肢的患者要坐立的時間遠遠大于普通人,所以就需要患者進行一些腹部的運動鍛煉。練習主要有:屈腹練習、有人協助的仰臥起坐、有人協助的髖部練習、各種腰部鍛煉。
我是一名健身教練,可以做卷腹鍛煉,其實沒受傷的人,也一般是做卷腹,這樣持續對腹肌有刺激,可以進步更多一些。卷腹:A.重點鍛煉部位:上腹部位。
B.開始位置:仰臥在地上,把小腿平行地擱在凳上,使大腿垂直于地面,兩手可以交疊在胸前或兩手交叉互抱于頸后。
C.動作過程:慢慢地使兩肩向膝部彎起,直至肩腫骨離地面1~2 英時,保持靜止一秒鐘.然后,回復到開始位置.重復做。
D.訓練要點:當屈體收縮時,為了更好的使腹部肌群收縮,使下背緊貼地面.在采用重量訓練課程的開始階段,在完成每次試舉中,要避免用跳、彈的借力動作。
(1)徒手深蹲 兩足開立,兩臂前平舉,胸挺背直,頭部也伸直,兩眼前視,好像頭上和兩臂壓有重物一樣,然后緩緩屈膝下蹲,當蹲至不再低時,慢慢用力起立至兩腿完全伸直,兩腿和臂部肌肉極力緊縮后,稍停,還原重復15~16次。在整個動作進行中,要保持身體自然垂直姿勢。下蹲時呼氣,兩腿用力起立時吸氣。這是發展股四頭肌和臀部肌肉的一項很好的運動。(2)肩負啞鈴深蹲 兩足開立,兩手持啞鈴提至肩處,啞鈴兩頭前面較高,后面較低,以便于保持均衡。然后緩緩屈膝下蹲,當蹲至不能再低時起立,及兩腿和臀部肌肉極力緊縮后,重做10~15次。(3)兩手持鈴深蹲 兩足站在牢固的矮凳子上,兩手分握較重的啞鈴或壺鈴或兩塊適當重量的杠鈴片。然后緩緩地屈膝下蹲,當蹲至不能再低時起立,使小腿肌肉(比目魚肌及腓腸肌)極力緊縮,重做15~16次。每次下蹲時呼氣,起立時吸氣。
相關推薦:
什么叫不安抗辯權(什么叫不安抗辯權)
遭受家庭暴力能離婚嗎(發生家庭暴力 夫妻可以離婚嗎)
逾期舉證賠償(當事人逾期提供證據法院怎樣處理)
火災賠償申請(店鋪失火后如何申請賠償)
立案己受理了(已立案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