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醫治未病”出自哪篇文章?想要那一段原文!
只記得跟扁鵲還是孫思邈有關,其他不記得了,麻煩哪位知道的大人回答一下呢……出自:《黃帝內經》,相傳為黃帝所作,實際是歷代黃老醫家傳承增補發展創作而來。
原文:黃帝問于伯高曰:余聞氣有逆順,脈有盛衰,刺有大約,可得聞乎?伯高曰:氣之逆順者,所以應天地陰陽四時五行也;脈之盛衰者,所以候血氣之虛實有余不足;刺之大約者,必明知病之可刺,與其未可刺,與其已不可刺也。
黃帝曰:候之奈何?伯高曰:兵法曰無迎逢逢之之,無擊堂堂之陣。刺法曰:無刺熇熇之熱,無刺漉漉之汗,無刺渾渾之脈,無刺病與脈相逆者。
黃帝曰:候其可刺奈何?伯高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下工,刺其方襲者也;與其形之盛者也;與其病之與脈相逆者也。故曰:方其盛也,勿敢毀傷,刺其已衰,事必大昌。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謂也。
譯文:黃帝問伯高說:我聽說氣有逆有順,脈有盛有衰,針刺有它的大法,可以講給我聽聽嗎?
伯高說:人體氣行的逆順,是與天地陰陽四時五行相應的;脈的盛衰,可以根據它來診候血氣的虛實及其有余、不足等情況;針刺的大法是,一定要清楚了解哪些病可以針刺,哪些病一時還不可以針刺,哪些病已經不可以施行針刺。
黃帝問:怎樣診候哪些疾病是不宜針刺的呢?伯高說:兵法上說:不可迎戰士氣非常高漲的敵軍,不要出擊陣容十分強大壯盛的部隊。刺法說:不要刺熱太盛的病人,不要刺大汗淋漓的病人,不要刺脈象濁亂的病人,不要刺病的外部表現與脈象相反的病人。
黃帝問:怎樣診候哪些病是可以針刺的呢?
伯高說:高明的醫工,在疾病尚未表現于外時就給予針治,其次,在病勢尚未大盛時就給予針治,再其次,在病勢已經衰退時給予針治:不高明的醫工,在癥狀疊發時才予以針治,或是在病勢正盛時予以針治,或是在病的外部表現與脈象相反時予以針治。”
“所以,古醫經上說:病勢正盛的時候,不可施以針刺;等到病勢已經衰退,再予針治,一定會有很好的療效。所以古醫經還說:高明的醫工,在疾病尚未表現于外時就予以治療,而不是等疾病發露于外才予治療。正是說的這個意思?!?/p>
擴展資料:
《黃帝內經》并不是由一個作者完成于一個短時間內,是多個作者跨越了一個較長的時間段集結而成:
一、先秦文體多韻語,而《黃帝內經》中一些篇章亦有不少韻語,這些章節可能是先秦時期的作品。
二、與1973年長沙馬王堆的帛書《足臂十一脈灸經》、1972年甘肅武威漢墓出土的壓藥簡牘、1977年安徽阜陽雙古堆西漢汝陰侯墓出土的“六王斌盤”和“太乙九宮占盤”相比較,可知《靈柩》中有些篇章成書于春秋戰國時,有些成書于西漢更早。
三、《黃帝內經》中引用的一些文獻,如《上下經》、《睽度》等是戰國甚至更早的著作。
四、《素問·寶命全形論》中用的“黔首”一詞,是戰國及秦代對國民的稱呼,而《素問·靈蘭秘典論》中的“相傅之官”和“州都之官”則是曹魏時期出現的官名。
五、《靈樞》中個別篇章晚出,如《陰陽系日月篇》有“寅者,正月之生陽也”句,故可斷定成于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0 )頒布太初歷之后。
六、《素問》中一些篇章用干支紀年,而采用干支紀年是東漢之事。
《素問》第七卷亡佚已久,唐王冰據其先師張公秘本補入《天元紀大論》、《五運行大論》、《六微旨大論》、《氣交變大論》、《五常政大論》、《六元正紀大論》和《至真要大論》,實際上是另一部醫書《陰陽大論》。
以其用甲子紀年,便可斷定必在東漢漢章帝元和二年(085 )頒布四分歷之后;以其曾被張仲景撰寫《傷寒雜病論》時所引用,因此一定在張仲景之先。
七、《素問》中第七十二篇《刺法論》和第七十三篇《本病論》,在王冰次注《素問》時已是有目無文,宋劉溫舒著《素問入式運氣論奧》時卻將該二篇作為《素問遺篇》陳列于后??梢哉J為這兩篇系唐宋間的偽作。
綜合論之,《黃帝內經》成書亦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其筆之于書,應在戰國,其個別篇章成于兩漢。至于王冰之所補與劉溫舒之所附不應視為《黃帝內經》文,但依慣例認為屬于內經亦無不可。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黃帝內經
“上醫治未病”--扁鵲自評
魏文王問名醫扁鵲說∶“你們家兄弟三人,都精于醫術,到底哪一位醫術最好呢?”
扁鵲答說∶“長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吃驚地問∶“你的名氣最大,為何反長兄醫術最高呢?”
扁鵲慚愧地說∶“我扁鵲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嚴重之時。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經脈上穿針管來放血、在皮膚上敷藥等大手術,所以以為我的醫術高明,名氣因此響遍全國。我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時。一般人以為他只能治輕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氣只及于本鄉里。而我長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發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鏟除病因,所以覺得他水平一般,但在醫學專家看來他水平最高?!?br />這就是所謂的“上醫治未病”。上醫治未病之病,中醫治將病之病,下醫治已病之病。主要說要防患于未然
“重視營養”對身體的最大作用也就在于防患于未然。
“上醫治未病”出自《黃帝內經》,原文為“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即醫術最高明的醫生并不是擅長治病的人,而是能夠預防疾病的人
《黃帝內經.靈樞經·逆順》:
黃帝問于伯高曰:余聞氣有逆順,脈有盛衰,刺有大約,可得聞乎?伯高曰:氣之逆順者,所以應天地陰陽四時五行也;脈之盛衰者,所以候血氣之虛實有余不足;刺之大約者,必明知病之可刺,與其未可刺,與其已不可刺也。
黃帝曰:候之奈何?伯高曰:兵法曰無迎逢逢之之,無擊堂堂之陣。刺法曰:無刺熇熇之熱,無刺漉漉之汗,無刺渾渾之脈,無刺病與脈相逆者。
黃帝曰:候其可刺奈何?伯高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下工,刺其方襲者也;與其形之盛者也;與其病之與脈相逆者也。故曰:方其盛也,勿敢毀傷,刺其已衰,事必大昌。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謂也。
譯文
黃帝問伯高說:我聽說氣有逆有順,脈有盛有衰,針刺有它的大法,可以講給我聽聽嗎?
伯高說:人體氣行的逆順,是與天地陰陽四時五行相應的;脈的盛衰,可以根據它來診候血氣的虛實及其有余、不足等情況;針刺的大法是,一定要清楚了解哪些病可以針刺,哪些病一時還不可以針刺,哪些病已經不可以施行針刺。
黃帝問:怎樣診候哪些疾病是不宜針刺的呢?
伯高說:兵法上說:不可迎戰士氣非常高漲的敵軍,不要出擊陣容十分強大壯盛的部隊。刺法說:不要刺熱太盛的病人,不要刺大汗淋漓的病人,不要刺脈象濁亂的病人,不要刺病的外部表現與脈象相反的病人。
黃帝問:怎樣診候哪些病是可以針刺的呢?
伯高說:高明的醫工,在疾病尚未表現于外時就給予針治,其次,在病勢尚未大盛時就給予針治,再其次,在病勢已經衰退時給予針治:不高明的醫工,在癥狀疊發時才予以針治,或是在病勢正盛時予以針治,或是在病的外部表現與脈象相反時予以針治。所以,古醫經上說:病勢正盛的時候,不可施以針刺;等到病勢已經衰退,再予針治,一定會有很好的療效。所以古醫經還說:高明的醫工,在疾病尚未表現于外時就予以治療,而不是等疾病發露于外才予治療。正是說的這個意思。
“未病”一詞首見于《素問·四氣調神論》篇: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
這段話從正反兩方面強調治未病的重要性,已成為預防醫學的座右銘。
《內經》中出現“治未病”一詞的還有2篇。
《素問·刺熱篇》說:“病雖未發,見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此處所謂“未發”,實際上是已經有先兆小疾存在,即疾病時期癥狀較少且又較輕的階段,類似于唐代孫思邈所說的“欲病”,在這種情況下,及時發現,早期診斷治療無疑起著決定性作用。
《靈樞經·逆順》篇中謂:“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謂也”。兩篇均強調在疾病發作之先,把握時機,予以治療,從而達到“治未病”的目的。
《黃帝內經》上醫治未病,方無尚也,垂經論焉
不知道對不對
求《魏文王問扁鵲》的文言文版
原文:
魏文王問扁鵲:“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為醫?”
扁鵲曰:“長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鵲最為下。”
魏文王曰:“可得聞邪?”
扁鵲曰: “長兄于病視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閭。若扁鵲者,镵血脈,投毒藥,副肌膚,閑而名出聞于諸侯。”
譯文:
魏文王問名醫扁鵲說:“你們家兄弟三人,都精于醫術,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鵲答說:“長兄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魏
文王又問:“那么,為什么是你最出名呢?”扁鵲答說:“我長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發作之前。
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鏟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氣無法傳出去,只有我們家的人才知道。我二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時。一般人以為他只能治輕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氣只及于本鄉里。
而我扁鵲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嚴重之時。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經脈上穿針管來放血、在皮膚上敷藥等大手術,所以以為我的醫術高明,名氣因此響遍全國?!?/p>
出處:《鹖冠子》
擴展資料:
《鹖冠子》是先秦道家著作,其說大抵本于黃老而雜以刑名。
其中的道家易學與道家數術學等學術思想,體現了先秦時期道家哲學思想的豐富內涵 。
其所提 “元氣” 思想, 上承老子道氣關系論, 下啟兩漢 “元氣” 論思潮, 中與《列子》 、《呂氏春秋》 互相印證, 成為先秦黃老學派學術發展的重要力量。有大量早期自然科學、圖學等方面的內容,反映了戰國時期楚國圖學的成就。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鹖冠子
一、原文
魏文王問扁鵲:“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為醫?”扁鵲曰:“長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鵲最為下?!蔽何耐踉唬骸翱傻寐勑??”扁鵲曰: “長兄于病視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閭。若扁鵲者,镵血脈,投毒藥,副肌膚,閑而名出聞于諸侯。”
二、出處
戰國·鹖冠子《鹖冠子·世賢第十六》
三、譯文
魏文王問名醫扁鵲說:“你們三兄弟,都精于醫術,到底誰的醫術最好呢?”扁鵲答說:“長兄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蔽何耐跤謫枺骸盀槭裁词悄阕畛雒??”扁鵲答說:“我長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發作之前。
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鏟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氣無法傳出去,只有我們家的人才知道。我二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時。一般人以為他只能治輕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氣只及于本鄉里。
而我扁鵲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嚴重之時。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經脈上穿針管來放血、在皮膚上敷藥等大手術,所以以為我的醫術高明,名氣因此響遍全國?!?/p>
擴展資料
《鶡冠子》的篇幅和體制都不大,最短的《夜行》篇僅有 135 字,比起宏篇巨制的《莊子》來,已別是一種模樣了。之所以會如此,除了作者個人愛好、創作條件和成書方式與《莊子》不同等種種原因之外,其產生的歷史條件和文化背景與《莊子》有異則恐怕是一重要原因。
在藝術上,《鶡冠子》直接繼承了《文子》、《黃帝書》而有所發展,顯示了楚散文由語錄體向論說體發展的演進過程和最終成就。
同時,它又繼承了楚文學的傳統和受到了興盛于當時的辭賦和縱橫家說辭的影響,因而有著多方面的藝術表現,為秦漢散文和漢代辭賦的發展都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
作為黃老道家學者,鹖冠子繼承了老莊道家的社會批判精神,強烈批判統治者“以貴為道,以意為法”的他,采取遁隱的方式以示抗爭。他的批判,表明他對現實的關注,他的隱居并非冷漠無情,而是在探求一種社會理想和治理社會的范式。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鹖冠子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鶡冠子
魏文王問扁鵲
魏文王問扁鵲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為醫?」扁鵲曰:「長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鵲最為下。」魏文侯曰:「可得聞邪?」扁鵲曰:「長兄於病視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於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於閭。若扁鵲者,鑱血脈,投毒藥,副肌膚,閑而名出聞於諸侯?!?/div>
求扁鵲的資料,急
可直接百度
扁鵲,原姓秦,名越人,又號盧醫,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名醫。生卒年代不詳,勃海郡鄭(今河北任丘)人,一說為齊國盧邑(今山東長清)人。由于他的醫術高超,被認為是神醫,所以當時的人們借用了上古神話的黃帝時神醫“扁鵲”的名號來稱呼他。扁鵲奠定了中醫學的切脈診斷方法,開啟了中醫學的先河。相傳有名的中醫典籍《難經》為扁鵲所著。
扁鵲拜師
扁鵲少年時期在故里做過舍長,即旅店的主人。當時在他的旅舍里有一位長住的旅客長桑君,他倆過往甚密,感情融洽。長期交往以后,長桑君終于對扁鵲說:“我掌握著一些秘方驗方,現在我已年老,想把這些醫術及秘方傳授予你,你要保守秘密,不可外傳?!北怡o當即拜長桑君為師,并繼承其醫術,終于成一代名醫,先秦時期醫家的杰出代表。扁鵲成名后,周游各國,為人治病。
據司馬遷記載,扁鵲當時看病可以直接看透人的內臟,如同現在的透視一樣,至于望聞問切都是掩人耳目的。很多反濟南扁鵲雕像對中醫學的人借此攻擊中醫。聶文濤認為,從中醫學文獻上看沒有扁鵲透視眼的記載。這說明,是書所記屬于醫學之外的文化內容。如同牛頓的蘋果落地,本來莫須有,且不符合邏輯,然而也會流傳。文化的傳奇必然覆蓋一切,包括古代和當代的科學發展過程,不能作為評判科學的依據。這種傳奇只能反應了扁鵲醫生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扁鵲遇害
秦武王與武士們進行舉鼎比賽,不覺傷了腰部、疼痛難忍,吃了太醫李醢(音海)的藥,也不見好轉,并且更加嚴重。有人將神醫扁鵲已來到秦國的事告訴了武王,武王傳令扁鵲入宮。扁鵲看了武王的神態,按了按他的脈搏,用力在他的腰間推拿了幾下,又讓武王自己活動幾下,武王立刻感覺好了許多。接著又給武王服了一擠湯藥,其病狀就完全消失。武王大喜,想封扁鵲為太醫令。李醢知道后,擔心扁鵲日后超過他,便在武王面前極力阻撓,稱扁鵲不過是“草莽游醫”,武王半信半疑,但沒有打消重用扁鵲的念頭。
李醢決定除掉扁鵲這個心腹之患,派了兩個刺客,想刺殺扁鵲,卻被扁鵲的弟子發覺,暫時躲過一劫。扁鵲只得離開秦國,他們沿著驪山北面的小路走,李醢派殺手扮成獵戶的樣子,半路上劫殺了扁鵲。相傳扁鵲是四月二十八日誕生的,人們在他的家鄉建造起“藥王廟”,專門供祠他。每年四月二十八日這天,大家都舉行盛大的紀念儀式。同時,也祈求他保佑人們無病無痛、延年益壽。
故事傳說
扁鵲云游各國,為君侯看病,也為百姓除疾,名揚天下。他的技術十分全面,無所不通。在邯鄲聽說當地尊重婦女,便做了帶下醫(婦科醫生)。在洛陽,因為那里很尊重老人,他就做了專治老年病的醫生。秦國人最愛兒童,他又在那里做了兒科大夫,不論在哪里,都是聲名大振。
根據典記,魏文王曾求教于名醫扁鵲:“你們家兄弟三人,都精于醫術,誰是醫術最好的呢?”扁鵲:“大哥最好,二哥差些,我是三人中最差的一個?!?br />魏王不解地說:“請你介紹的詳細些?!?br />扁鵲解釋說:“大哥治病,是在病情發作之前,那時候病人自己還不覺得有病,但大哥就下藥鏟除了病根,使他的醫術難以被人認可,所以沒有名氣,只是在我們家中被推崇備至。我的二哥治病,是在病初起之時,癥狀尚不十分明顯,病人也沒有覺得痛苦,二哥就能藥到病除,使鄉里人都認為二哥只是治小病很靈。我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嚴重之時,病人痛苦萬分,病人家屬心急如焚。此時,他們看到我在經脈上穿刺,用針放血,或在患處敷以毒藥以毒攻毒,或動大手術直指病灶,使重病人病情得到緩解或很快治愈,所以我名聞天下。”魏王大悟。
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可惜大多數的事業經營者均未能體會到這一點,等到錯誤的決策造成了重大的損失才尋求彌補。彌補得好,當然是聲名鵲起,但更多的時候是亡羊補牢,為時已晚。
秦武王有病,召請名聞天下的扁鵲來治。一天,太醫令李醯和一班文武大臣趕忙出來勸阻,說什么大王的病處于耳朵之前,眼睛之下,扁鵲未必能除。萬一出了差錯,將使耳不聰,目不明。扁鵲聽了氣得把治病用的砭石一摔,對秦武王說:“大王同我商量好了除病,卻又允許一班蠢人從中搗亂;假使你也這樣來治理國政,那你一舉就會亡國!”秦武王聽了只好讓扁鵲治病。結果太醫令李醯治不好的病,到了扁鵲手里,卻化險為夷。在這場技術高低的較量上,扁鵲徹底戰勝了李醯。李醯自知“不如扁鵲”,就產生忌妬之心,使人暗下毒手,便殺害了扁鵲。
一天,晉國的大夫趙簡子病了。五日五夜不省人事,大家十分駭怕,扁鵲看了以后說,他血脈正常,沒什么可怕的,不超過三天一定會醒。后來過了兩天半,他果然蘇醒了。
有一次,扁鵲路過虢國,見到那里的百姓都在進行祈福消災的儀式,就問是誰病了,宮中術士說,太子死了已有半日了。扁鵲問明了詳細情況,認為太子患的只是一種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的“尸厥”癥,鼻息微弱,像死去一樣,便親去察看診治。他讓弟子磨研針石,刺百會穴,又做了藥力能入體五分的熨藥,用八減方的藥混合使用之后,太子竟然坐了起來,和常人無異。繼續調補陰陽,兩天以后,太子完全恢復了健康。從此,天下人傳言扁鵲能“起死回生”,但扁鵲卻否認說,他并不能救活死人,只不過能把應當活的人的病治愈罷了。
還有一次,扁鵲來到了蔡國,桓公知道他聲望很大,便宴請扁鵲,他見到桓公以后說:“君王有病,就在肌膚之間,不治會加重的?!被腹幌嘈?,還很不高興。10天后,扁鵲再去見他,說道:“大王的病已到了血脈,不治會加深的?!被腹圆恍?,而且更加不悅了。又過了10天,扁鵲又見到桓公時說,“病已到腸胃,不治會更重”,桓公十分生氣,他并不喜歡別人說他有病。10天又過去了,這次,扁鵲一見到桓公,就趕快避開了,桓公十分納悶,就派人去問,扁鵲說:“病在肌膚之間時,可用熨藥治愈;在血脈,可用針刺、砭石的方法達到治療效果;在腸胃里時,借助酒的力量也能達到;可病到了骨髓,就無法治療了,現在大王的病已在骨髓,我無能為力了?!惫?,5天后,桓公身患重病,忙派人去找扁鵲,而他已經走了。不久,桓公就這樣死了。
可見,扁鵲的望診技術出神入化,真是“望而知之謂之神”的神醫了。在中醫的診斷方法里,望診在四診當中居于首位,十分重要,也十分深奧,要達到一望即知的神奇能力更是非同尋常。這三個例子都是非常有名的醫學故事,“起死回生”、“諱疾忌醫”的成語也出于此。相傳扁鵲名聲過大,因為受到秦國太醫李謐嫉妒而被其害死了。
中醫學的一部經典之作《難經》相傳為秦越人所作,但從內容上看應該是《黃帝內經》成書以后問世的作品,成書于漢代。其內容深奧,是中醫學不可多得的理論著作之一。因此,古人將該書托名秦越人所著,也表示扁鵲在人們心目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借其名以示書的重要性,也表達了人們對他的尊敬與懷念。
《史記·扁鵲列傳》:
殷常公,號丘宣。欲覓其徒而傅其術,至邯。邯有姜姓子曰殳,以慧聞名。常公見而欣慶,隨攜之逰。年余至長桑,適逢棄兒于道,以秋深,名曰扁,故擇居長桑,授徒乳子矣。殳隨常公七年,聞之即知,知而能程其事,言對甚得,常公悅之。扁侍常公側,訥而少聲,齡或八歲,公亦任之。
又三年,殳二十有三。常戯于扁曰:‘汝貌若獬,聲若鵲,其聞不能知,知無其所謂。后先生去,留之為吾司戶可也’。扁對曰:‘汝聞之能知,知,先生少督,非智也。汝知之能辧,辧,先生心懈,非識也。吾貌若獬,父母施也,吾聲若鵲,乃能鳴也’。殳大笑之,言于常公,公笑而已。扁自請之,遂名扁鵲。 異日,常公謂殳曰‘十年成汝,今可去矣。吾言于汝:居細無禍,災其自妄;且記’。殳去之,常公望其道問扁曰‘汝謂殳之去,可得安乎’?扁對曰‘初安,再妄,復牢之’。公詫然曰‘行乎?性乎’?扁對曰‘兼有也,謂有:爭于勢,不敵者死矣’。自此,扁日奉而夜讀,勤勉而事焉。
又三年,殳因治而涉罪,囚于牢。扁隨侍常公西行,途有不明,告先生,先生所釋,皆能記之。故其傳者,非言止矣,實心領而神會之躍也。扁鵲三十有二,始治于人。先生出而自嘆曰‘吾自謂殳之可才,然吾知殳不亟扁。扁常曰不足以治,習耏其心。吾常自嘆其拙,今其學優于吾,安矣’。先生亡于鎬。扁鵲居鎬南守孝三年,靜悟眞髓而不以物動,治疾療人不為利往。四十有四歳名聞天下,曰‘長桑扁鵲,神乎其人哉’。然殳之聦,二十有三語謂皆盡其傳。四年而牢,禁其終生。豈非過于知辧之害,而無智識之果者耶?
相關推薦:
醫療損害賠償糾紛的范圍(醫療損害責任糾紛賠償標準)
職業病有哪些(我國法定職業病有十大類多少種)
醫院怎樣避免醫療糾紛(防范醫療糾紛的措施有哪些)
醫療機構如何參與訴訟(當發生醫療糾紛 醫療機構應如何處理)
醫患雙方如何調解(發生醫療糾紛怎樣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