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防控基本知識
一、什么是新型冠狀病毒
冠狀病毒是一類主要引起呼吸道、腸道疾病的病原體,除了感染人類以外,還可感染豬、牛、貓、犬、蝙蝠、老鼠、刺猬等多種哺乳動物以及多種鳥類。目前發現有7種冠狀病毒可感染人類,其中4種冠狀病毒在人群中較為常見,致病性較低,一般僅引起類似普通感冒的輕微呼吸道癥狀;1種引起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SARS),1種引起中東呼吸綜合征(MERS),后2種癥狀較重。
此次發現的新型冠狀病毒是一種新發現的病原體,是造成武漢不明原因肺炎的第7種感染人類的新型冠狀病毒。
二、人冠狀病毒的抵抗力
人冠狀病毒中在室溫24℃條件下在尿液里至少可存活10天,在痰液和糞便里能存活5天以上,在血液中可存活約15天,在塑料、玻璃、馬賽克、金屬、布料、復印紙等多種物體表面均可存活2-3天。
該病毒對熱敏感,56℃30分鐘、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劑等常用消毒劑均可有效滅活病毒,不耐酸不耐堿,最適宜PH值為7.2。
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臨床表現
患者主要表現為發熱、乏力、干咳,并逐漸出現呼吸困難等表現。輕癥患者僅有上呼吸道感染表現。重癥及危重癥患者可有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膿毒性休克等表現。據已公布的病例情況初步估算,重癥比例約為17%,病死率約為5%。
四、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流行病學特點
(一)傳染源
新型冠狀病毒傳染源尚未找到。
(二)傳播途徑
疫情傳播途徑尚未完全掌握,病毒存在變異的可能,現在已經出現了人傳人和醫務人員感染情況。
(三)易感人群
通常而言,人群對新型病毒普遍易感。現有資料顯示,患者年齡主要集中在40-60歲,危重癥者多為老年人、有基礎病者及肥胖者。
(四)傳染期
推斷一般為發病前1天至發病后14天均具有傳染性,當重癥病例出現明顯咳嗽、咳痰時,排毒嚴重,傳染性增強。
(五)潛伏期
發病前1-14天。
五、主要防控措施
(一)病例隔離治療
所有病例(含輕癥病例)均須隔離治療。目前無針對性的抗病毒藥物。主要采取對癥和支持生命體征策略進行治療。
(二)檢疫
病例發病后的所有密切接觸者均須進行醫學觀察。
(三)預防
個人應盡量避免接觸野生動物;城市應取締活動物(野生動物)交易。盡量避免近距離接觸呼吸道感染病例,如需接觸時須做好呼吸道防護。
(四)免疫接種
目前無可用的預防性疫苗。
六、密接接觸者的排查和管理要求
(一)密接接觸者定義
指病例發病后,未采取有效防護措施,與病例共同生活、工作、學習;或照顧、探視、診療病例;或與病例同室治療、同車近距離接觸的人員。
(二)密接接觸者管理要求
1.方式可采取集中或居家醫學觀察2種中任一方式;
2.期限為末次接觸后14天;
3.居家醫學觀察對象應相對獨立居住,盡可能減少與共同居住人員的接觸。原則上不得外出,如果必須外出,經醫學觀察管理人員批準后方可,并要佩戴一次性外科口罩,避免去人群密集場所;
4.醫學觀察期間,由指定的管理人員每天早、晚各進行一次體溫測量,并詢問其健康狀況后登記上報;
5.醫學觀察期間出現發熱、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癥狀,如發熱、咳嗽、氣促等急性呼吸道感染癥狀者,則立即向當地的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并按規定送定點醫療機構診治,采集標本開展實驗室檢測與排查工作。
七、法定傳染病管理的相關要求
《傳染病防治法》規定要求防控的傳染病共39種,其中,甲類2種(鼠疫、霍亂),乙類26種(非典型性肺炎、肺炭疽屬乙類,但要求采取甲類管理措施),丙類11種。近日,國家明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為乙類傳染病甲類管理病種。
甲類傳染病的防控要求:(1)報告時限短:2小時進行網絡直報;(2)傳染源管理嚴:病例管理需在有隔離和防護條件的定點醫院隔離治療;(3)密切接觸者管理嚴格:需居家或集中醫學觀察,由指定管理人員負責測量體溫,密接者原則上不能外出,必須外出需經管理人員批準,并佩戴一次外科口罩。(4)采取強制性手段:對于拒絕隔離治療或者隔離期未滿擅自脫離隔離治療的,可以由公安機關協助醫療機構采取強制隔離治療措施。(5)實施交通檢疫:為了防止該傳染病通過交通工具及其乘運的人員、物資傳播,可以實施交通衛生檢疫。(國內交通衛生檢疫條例)
乙類傳染病的防控,根據病情采取必要的治療和控制傳播措施,沒有強制要求病例醫院隔離治療,對密切接觸者的管理沒有強制要求,沒要求必須由專人負責體溫測量,沒有要求密接者原則上不能外出。
八、防護用品(口罩)的選擇
大眾人員外出佩戴口罩佩戴醫用外科口罩即可,如需工作需要進入感染科病區需佩戴醫用防護口罩(N95)。口罩淺色面朝內,深色面朝外,金屬條要壓緊鼻梁,整個口罩要拉開包好口、鼻、下頜。佩戴前應洗手,或者佩戴過程中避免手接觸到口罩內側面,口罩4小時更換一次。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