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節期間,很多人都會放假回家過年,這是比較傳統的一個習俗。由于國內疫情還沒有結束,所以春節期間的防控壓力是比較大的,為了更好的防控疫情,很多地區都加強了外來返鄉人員的管理,如果返鄉之后原地區變成中高風險地區,一般是需要及時上報,并且隔離觀察的。
返鄉后原地區變中風險需要隔離嗎
一般是需要隔離觀察的。
春節期間,回家時需要隔離,這主要取決于當地的實際情況,并符合國家有關規定;春運期間,高危地區人員或近14天在高危地區居住的人員不得移動;原則上,春運期間,中等風險區域或近14天有中等風險區域居住史的人員不得流動;新冠病毒疾病必須在當地防疫指揮機構批準后,在48小時內保持有效的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結果。
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結果顯示,在中高風險地區,春節期間城市其他城市的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結果為陰性。
回家后之前居住地成中風險區怎么辦
及時和社區反映情況,需要進行隔離觀察。
在正常情況下,春節期間回家時不需要隔離,但如果從疫情中高危地區返回,可能需要進行隔離觀察。所有來自或到訪疫情嚴重地區或國家的人員必須在家或接受為期14天的集中醫療觀察。目前,國內疫情相對穩定。春節期間回家是否需要隔離取決于當時疫情的發展,但無論如何,必須做好自我護。
春節期間怎么做好防疫
強化安全防護意識,遵守防疫規定。減少拜訪和晚餐。需要外出時,科學佩戴口罩,及時更換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如果出現發燒等癥狀,請及時就醫。
因地制宜,改變習慣,不搞大動作。如果有家庭聚會或宴請,應嚴格按照當地疫情防控要求進行,盡量減少人員規模,避免大規模聚會。
農村基層組織要采取多種有效途徑,深入持久地加強宣傳教育指導,增強群眾自我保護意識,做好規劃。
在農村聚居的餐館、集市等場所,要特別注意執行測溫、掃碼、戴口罩等防疫法規,加強通風消毒。
返鄉需要隔離14天嗎
1具體根據個人情況和返鄉地區防疫政策決定。
根據國家衛健委所發《冬春季農村地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得知,大部分地區的返鄉人員具體指從外地返回農村地區的人員,需持有7天內有效核酸檢測陰性證明返鄉,并進行14天居家健康監測,并不需要進行隔離,只需做好日常健康監測措施,即做好體溫、癥狀監測,非必要不外出,如果出現發熱、干咳、咽痛、嗅(味)覺減退、腹瀉等身體不適癥狀,及時到醫院就診。
對不能提供7日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人員,要開展采樣檢測,居家觀察管理的第3天、第14天各進行1次核酸檢測,檢測結果陰性方可自由流動。
部分地區對于低風險地區人員返鄉的也有不再要求7天內核酸檢測證明,只要有健康碼和行程卡綠碼即可通行。
而返回城市人員需遵守目的地疫情防控要求,對于從中高風險地區人員返回的需按個人情況進行居家隔離或居家觀察,必要時要求在社區醫務人員指導下,單獨居住,不能外出。
居家監測與居家隔離的區別
2居家健康監測
是指在主動做好個人防護的前提下,可以開展必要的工作和生活出行。重點是針對自身依然存在的潛在風險,從對本人、對他人、對社會負責出發,應做好體溫、癥狀等日常監測。同時,自覺保持合理活動范圍和社交距離,履行好個人義務和社會責任。居家健康監測期間不流動,是指不跨地區流動。
居家隔離
要求在社區及醫務人員指導下,單獨居住,不能外出。居家隔離政策是“單人單間”,居家隔離要有單獨的房間、單獨的洗手間,嚴格落實清潔、消毒、單獨居住、單獨就餐、不得離開居住房間等管控措施。
為什么要居家健康監測14天
31、根據新冠病毒的潛伏期規律確定的
通常,新冠病毒的潛伏期在3到7天,有些人少于3天,有些人多于7天,最長的潛伏期為14天,因此,把14天設定為密切接觸者的觀察期限。
2、根據實際出行情況制定
返鄉人員在跨省市流動中或從中、高風險區返鄉存在感染風險大,短期內的檢測,可以盡可能篩選出無癥狀感染者,并減少傳播風險。同時,返鄉人員到家后實行14天居家健康監測期間應不聚集、不流動,做好個人防護措施戴好口罩,勤洗手與他人保持安全距離。
當然這個時間也不是固定的,對于不滿假期不滿14天返鄉或監測不足14天需要外出的人員,可根據自身情況予以調整時間,并非是強制性措施。
返鄉需要提前報備嗎
4需要提前報備。
擬返鄉來村人員(或其在鄉親友)必須提前72小時向目的地村委會(社區)報備并互留聯系方式,如實報告返鄉來村人員出發地、人數、時間、通行方式及接觸史、發熱史。返鄉途中必須全程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村委會(社區)要對上述情況做好登記并逐級上報鄉鎮(街道)、區縣(市)政府。
返鄉來村人員抵達后要第一時間到目的地區、縣(市)指定的核酸檢測機構,按要求做核酸檢測,核酸檢測結果出來前,持核酸檢測采集單到目的地村委會(社區)和村醫處報到,掃健康通行碼、測量體溫、詳細登記相關信息。
返鄉后實行14天居家健康監測,期間不外出、不流動、不聚集,每7天進行一次核酸檢測。然后對返鄉人員實行網格化管理,做好登記造冊、健康監測和異常狀況處置等工作,對瞞報、謊報造成嚴重后果的,依法追究責任。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