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糾紛訴訟中經常出現哪些問題
醫療糾紛訴訟中經常出現的問題有:
1、患者對病歷資料的懷疑;
2、患者普遍對鑒定不構成醫療事故的結論的不信任;
3、醫療損害賠償糾紛案件審理周期長;
4、賠償標準界定的不科學或認識上的不統一;
5、長期醫患矛盾的積累。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八條規定,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訴訟時效期間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計算。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但是自權利受到損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權利人的申請決定延長。
醫療糾紛訴訟注意事項?
醫療糾紛訴訟注意事項:1、向衛生局申請處理和向法院起訴這兩種方式不能同時進行,如果有這種情況,按照訴訟阻卻行政處理的原則,將直接進入訴訟程序。2、影響醫療事故賠償額的因素主要有三個:(1)醫療事故等級;(2)醫療過失行為在醫療事故損害后果中的責任程度;(3)醫療事故損害后果與患者原有疾病狀況之間的關系。這三個因素,在醫療事故鑒定書中會有列出。3、在訴訟過程中,遵循舉證責任倒置的原則。即院方有責任證明自己的行為符合診療護理常規,如果不能證明,則責任在院方。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民事案件案由規定(試行)》的規定,醫療糾紛的案由有兩種,一種是醫療損害責任糾紛,一種是醫療服務合同糾紛。對于醫療損害責任糾紛的訴訟時效,適用一年的訴訟時效;而醫療服務合同糾紛適用三年的訴訟時效。
醫療糾紛的問題
朋友右腿患小兒麻痹后遺癥摔倒,醫院檢查拍片+CT診斷為有右股股頸骨折,要求做手術。朋友家屬不相信,在醫院保守治療了5天后,花費近4000元,后轉院做64排CT,右股股頸無任何問題。朋友認為很冤,如何處理該糾紛?證據是關鍵,醫院檢查拍片+CT,醫生做的診斷記錄,特別是自己的診療手冊上面有醫生的診斷記錄,花費近4000元的收據(發票)。轉院做64排CT,右股股頸無任何問題的診斷記錄,及兩次的CT片。然后根據實際提交相關資料給醫患糾紛解決的部門(或法院),進行判定哪里次診斷更權威,做出相應解決。注意,提交資料時應提交復印件,原件要保存好,當心不法部門銷毀證據。
結合司法實踐,醫療糾紛發生的原因有:1.醫療人員醫德素養差;2.工作時存在過錯行為,也就是失職。工作中的失職系指工作上的玩忽職守,或疏忽大意所造成的瀆職情況;3.存在技術上的原因。
醫療糾紛,是在患者(或患者家屬)和醫療機構之間由于對醫療過程、醫療結果以及醫方是否存在醫療侵權,以及醫療服務合同履行是否到位等事項存在分歧而產生的糾紛。
近十年來,隨著我國醫療衛生事業不斷發展,與醫療相關的法律法規日趨完善,公民維權的意識也逐步增強,醫患之間出現的爭端日漸增多,已經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
北京市西城檢察院就近年來受理的醫療糾紛申訴案分析調研發現:
一、近年醫療糾紛申訴案件呈現的主要特點
(一)醫療申訴案件數量大幅增加
隨著人們的健康意識和法律意識不斷強化,開始尋求多層次的法律支持,對醫療行為的質疑和不滿從口角之爭升級到對簿公堂,醫療侵權訴訟的數量呈上升的趨勢,到檢察機關申訴的醫療案件也相應成比例上升。西城檢察院民行處2011年和2012年受理審查醫療侵權申訴案件各占當年收案的10%以上,均為2008和2009兩年審查該類案件總數的三倍。
(二)化解矛盾成為審查醫療糾紛的重點
醫療糾紛爭議的焦點在于是否應該給予經濟賠償。
患者(或家屬)一方認為由于醫方存在不當治療給自己造成身體、物質和精神等多重損害,應該進行經濟賠償或后續治療,而后續治療的巨大壓力使經濟賠償更加現實;醫療機構運用醫學知識、醫療服務為患者進行治療,認為已經依據診療規范盡到職責,造成患者死亡、傷殘不幸后果的原因往往是病灶、患者年齡、其他并發癥等患者自身因素,以及正常手術風險及后遺癥,不存在醫療侵權的問題。雙方對事實的認定和賠償金額的爭議較大,申訴人大多措辭激烈,情緒激動,檢察機關審查此類案件應著重于釋法析理,綜合運用檢察和解、檢察建議等多種方式,努力將矛盾化解于申訴階段。
(三)對醫療申訴案件提起抗訴成為民事檢察監督新突破
長期以來,醫療糾紛申訴案件的審查都以醫療事故鑒定結論作為核心證據,只要存在不構成醫療事故的明確鑒定意見,即使醫方的診療工作存在某些不當,往往也很難以此作為抗訴的理由。
醫療立法的不斷完善,使人民法院對醫療糾紛案件的審理思路逐漸轉變,檢察機關也相應調整了此類案件的審查思路。
今年年初,經西城檢察院提請、北京市人民檢察院向法院就我市首例醫療侵權糾紛案提出抗訴。法院再審期間,經各方共同努力,終于促使當事人達成和解,成功化解了雙方長達7年的矛盾,為今后審查醫療糾紛申訴案件提供了十分寶貴的經驗。
二、審查醫療申訴案件發現的問題及成因
醫學的專業性及醫療手段的復雜性使醫患雙方在就診治療方面明顯處于權利義務不對等的狀態。
為了調整這種特殊關系,《民事訴訟證據規則》將醫療行為是否存在過錯的舉證責任,以倒置的方式轉移到醫療機構一方,《侵權責任法》將醫療損害責任確定為過錯推定責任,但患者仍然負有對某些事實舉證的責任。在多年的醫療糾紛申訴案件審查過程中,我們發現醫療糾紛訴訟暴露以下問題:
(一)患方參與訴訟仍處于弱勢地位
前來檢察機關申訴的醫療糾紛案件都是患者(或家屬)一方,我們經過審查發現,絕大多數患者缺少相關的醫學知識,也不掌握參與訴訟的法律規則和訴訟技巧,未能通過訴訟達到獲得賠償的目的,具體的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1、缺乏醫療訴訟基本常識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九條第二項規定,起訴必須有明確的被告。有明確的被告不僅指原告知道自己起訴的對象是誰,還必須查明被告依法核準的正式名稱。
如:陳某向法院起訴某醫院,在寫被告名稱的時候用的是口頭常用的說法,卻沒有到相關部門查證醫院的正式名稱,結果被法院駁回起訴。還有些申訴人不懂法律專業術語,如王某在訴訟中完全不理解“質證”的含義,認為只有醫院用證據說服了自己才叫質證,如果說服不了自己,這份證據就沒有法律效力,不能被法院采信。這些錯誤認識都會影響申訴人有效運用法律維護自身利益。
2、缺乏收集和保存證據的意識
《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十八條規定,患者死亡,醫患雙方當事人不能確定死因或者對死因有異議的,應當在患者死亡后48小時內進行尸檢。
絕大多數患者家屬沒有尸檢意識或不懂進行尸檢有時間限制,由于缺少尸檢結果不能查明患者死因,導致醫療責任無法確定的現象在醫療訴訟中并不少見。
如:孫某的兒子因病在某醫院治療后,回到家中進一步調養,不料半個月后孩子突然在家中摔倒死亡。巨大的悲痛使父母無法承受,卻沒有想到進行尸檢。父母認為醫院的治療構成醫療事故,但最終由于無法確定孩子的死因而敗訴。
此外,許多患者家屬認為自己是醫療活動的親歷者,自己眼睛看到的就是證據,卻沒有固定證據的意識。
診療初期,患者不可能在醫院就診時對醫生的治療過程和談話進行錄音、錄像。糾紛產生后,醫學會和法院以院方提交的病歷作為主要證據進行核對、分析。許多申訴人在案件審查階段都提出病歷記載與治療時客觀情況不符,但均無法提供充分的證據予以證明。敗訴后,申訴人心有不甘,難免怨天尤人,激化矛盾。這種現象的惡劣之處超出一案的成敗,可能引發嚴重的公共信用危機[1]。
3、及時取得醫療病歷尚有難度
病歷是醫療機構對患者醫療過程的記錄,應當客觀真實,在訴訟中也是證明醫療機構是否符合醫療常規的核心證據之一。
有些申訴人不清楚調取和封存病歷的最佳時間和方式,有些申訴人不能對病歷提出合理質疑,有些申訴人不知道對病歷的質疑可以通過訴訟中的質證程序解決。
造成申訴人一方不能及時取得病歷的原因不是單方面的,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醫療機構對患者調取病歷的要求推三阻四,遲遲不予滿足的現象。
如秦某的丈夫在某醫院就醫去世,秦某認為醫院搶救不及時,到醫院要求復印病歷。醫院經過幾次推脫后為秦某復印了病歷,卻不允許秦某把復印件取走,無奈之下,秦某將醫院告上法院,才在丈夫去世一年后取得其在醫院就診的病歷復印件。
(二)有些醫療機構管理缺乏規范性
1、部分醫療機構病歷管理欠缺規范
病歷是醫療機構診療活動的全部記載,在法律上具有證明醫療機構是否存在醫療過錯的重要意義。
目前,醫療機構涂改、更換患者病歷的現象依然存在。衛生部曾對“涂改、偽造”病歷的現象作出批復,允許“病歷的正常補記和上級醫師查房修改(應保存原有字跡清晰可辨)”且說明“若去除涂改、偽造部分后,病案無法進行鑒定,醫療事故技術委員會可不予鑒定,由當事人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請追究其相應的法律責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五十八條更是規定,患者有損害,醫療機構有偽造、篡改或者銷毀病歷資料,推定醫療機構有過錯。
司法實踐中,申訴人對涂改、更換病歷的現象十分不滿,特別是對鑒定部門將申訴人提出過錯質疑的病歷涂改定性為病歷管理不當不能認可。
如:趙某發現自己在醫院復印的病歷與醫院在法庭提交的病歷不一致,有幾頁病歷出現更換現象,于是就病歷更換問題向法院起訴,最終法院判決醫院對其更換病歷行為向趙某賠禮道歉,并賠償損失。
目前,基于對病歷真實性產生懷疑,進一步對醫療行為產生懷疑,最終對鑒定結論和法院判決不服,成為部分申訴人申訴的主要原因之一。
2、醫療機構的風險告知仍需不斷完善
案件審查中,醫療機構在治療和手術等醫療活動的風險告知過程中存在的不足是引發醫療糾紛的誘因之一。
典型案例是何某與某醫院的醫療侵權案。
醫院為何某治療“右膝關節游離體”時,出于何某身體狀況和手術需要考慮,在何某住院后決定為其改變術式,該行為本無不當,但未能及時向患者及家屬明確告知更換手術方式的內容、后果及手術的各種風險。
由于該院未能向患者一方履行該告知義務,給患者造成了不必要的痛苦,直接引發該民事訴訟。醫學會“綜合分析了原告的病情,診治過程,得出院方的術式選擇未違反診療常規,手術同意書中的手術方式雙方理解存在爭議,術前被告改變術式未向原告充分交代清楚,但此實施的手術與手術同意書中所決定的手術方式相符,原告目前右膝關節部分功能障礙為術后并發癥……治療不屬于醫療事故”法院認為醫療機構不構成醫療事故,駁回何某賠償的訴訟請求。
西城檢察院經過審查,認為醫院的治療行為雖不構成醫療事故,但侵害了患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依法仍應給予賠償。該案向法院抗訴后,雙方就賠償問題達成和解,矛盾得以圓滿化解。類似的情形在很多醫院不同程度的存在,客觀上對患者和醫療機構都會造成損害。
(三)醫療事故鑒定爭議較大
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結論是很多醫療侵權糾紛的主要證據。
在法院審理階段,由當事人申請,并由雙方協商或法院依職權決定委托各級醫學會組織進行醫療事故的技術鑒定。鑒定結論是法院認定醫療機構是否應該承擔醫療責任的關鍵證據之一,也是絕大多數民事申訴案件的焦點矛盾之一。
1、醫學會鑒定組成結構有待改進
醫療行為具有極強的專業性,醫院在行使醫療行為過程中是否存在醫療事故或過錯,應當交由法定部門進行鑒定。
我們審查的醫療糾紛案件中,有些申訴人在法院審理階段對負責進行醫療事故鑒定的醫學會組成人員持有一定的懷疑?!夺t療事故技術鑒定暫行辦法》規定,負責首次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工作的醫學會原則上聘請本行政區域內的專家建立專家庫。但各醫院都是醫學會的成員,醫療事故鑒定的組成人員與各醫療機構之間存在密切的關系,甚至是醫療機構的醫生。這種鑒定體制下的公正性是多年來爭論不休的話題。
因此,很多申訴人,如:劉某訴某醫院侵權糾紛案,區級醫學會鑒定結論認為醫院給劉某的治療不構成醫療事故,出于對再次鑒定的公正性信心不足,以及增加一筆不菲鑒定費用的雙重考慮,在法院二審程序中無奈放棄向市級醫學會申請鑒定的權利。
目前,法院根據當事人申請委托鑒定機構就醫療機構進行是否存在醫療過錯,以及該過錯對損害后果參與度的司法鑒定,成為讓越來越多當事人較為認可的鑒定方式。
2、對鑒定檢材的客觀性需正確理解
醫院在患者就醫時所制作的病歷是否是真實、客觀,往往是醫療糾紛爭議的焦點。
申訴人對病歷不予認可,多數針對病歷中的涂改問題提出,但李某訴某醫院醫療侵權糾紛卻不是這樣。李某認為某醫院為其治療的病歷被改寫過。但從醫院向鑒定部門及法院提交的病歷來看,直觀病歷上無修改、涂抹、添加的痕跡,醫院認為此病歷真實有效,如實記載了患者就醫的全過程。但申訴人堅持認為病歷上記載內容前后存在矛盾、欠缺真實性,訴訟時拒絕以此病歷作為鑒定檢材。但病歷中記載內容是否存在矛盾正是鑒定部門認定醫院是否存在過錯的素材,與病歷本身真實性并非同一概念。錯誤認識使申訴人在訴訟中缺乏證據支持其主張導致敗訴,轉而向檢察機關提出進行鑒定的申請。檢察機關審查申訴案件針對法院審理活動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對于申訴人缺乏合法理由的鑒定申請不能支持。
三、對審查醫療糾紛案件的思考及建議
經過多年民事檢察監督實踐,西城檢察院對醫療糾紛案件的審查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思路,并從檢察監督的角度對醫療案件審查進行了思考,提出相應建議。
(一)關于醫療糾紛案件檢察監督的思考
1、案件審查專業化
自2011年起,西城檢察院民行處開始嘗試將民事案件以專業類別分組辦案,醫療糾紛由專人審查,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首先,專人負責能夠集中掌握醫療爭議的法律、法規,提高案件審查的針對性;其次,專人負責與醫學會、各鑒定部門、醫療管理機構聯系醫學專業信息,出口統一,便于進行專業溝通;再次,專人深入學習醫學知識,了解法院關于醫療糾紛審理的原則和尺度,便于對申訴人進行釋法析理。
2、社會管理多樣化
審查醫療糾紛難度較大,且社會責任較大,必須采用多種方式和手段積極參與社會管理,促成社會矛盾化解。
幾年來,西城檢察院針對醫方管理和治療過程中的不當,鑒定機構在鑒定活動中的程序性缺陷,分別向北京西城區幾大綜合醫院、專門醫院發出一般檢察建議,督促醫院在全面履行告知義務、強化對患者治療活動責任心和醫療規范方面的改進和管理;向與訴訟相關的某些鑒定機構發出一般檢察建議,指出其鑒定程序中的問題,提出整改意見和建議,都收到被建議單位的回函,有力的維護了患者和醫方的合法權益,在減少醫患爭議方面發揮良好的社會效果。
3、審查流程簡易化
醫療糾紛雖然都發生在醫方對患者的診療活動結束之后,但其中部分患者仍然急需大量的繼續治療的費用。將醫療糾紛申訴案件提前審查,或在法律規定的條件下簡化審查流程,及時向申訴人告知審查結論,能夠減少申訴人在檢察機關因審查周期長帶來的負面情緒和經濟損失。
4、監督立場中立化
檢察機關審查民事申訴案件,必須立足于法律規定的監督職責之內。由于檢察機關審查民事申訴案件多與申訴人進行接觸,特別在醫療糾紛案件審查過程中,患者本人(多數已經身患殘疾或有嚴重后遺癥)、照片、以及部分物證會都給辦案人員帶來直觀感受,形成心理上的同情。為了避免因此產生的不利影響,承辦人要嚴格把握審查標準,首先審查法院審理案件的程序合法性,其中尤為關鍵的是對向鑒定機構所提供檢材的質證程序審查;在程序合法的前提下再對證據進行審查,可以避免承辦人員的情感偏向,公正審查案件。
(二)對醫療相關問題的建議
1、醫療活動具有極強的專業性,由于醫學和法律知識的不足為患者一方帶來的不利后果是顯而易見的?;颊咴谂c醫院發生爭議后,首先應該冷靜思考,避免由于沖動、猜測,或對個別醫生、護士工作的不滿而輕易訴諸法院,產生不必要的訴訟;患者可以與北京市或各區縣醫療糾紛調處中心聯系,進行早期調解,盡量友好協商解決爭端;即使必須對簿公堂,患者方最好請具有醫療專長的專業人士代為訴訟,充分維護個人利益。
2、嘗試醫療事故鑒定人員出庭質證。司法部《司法鑒定人管理辦法》第29條已經規定了司法鑒定人員按時出庭義務,但醫療事故鑒定人員出庭質證卻無法律規定。醫療事故鑒定是鑒定人員利用醫學專業知識、經驗對有關醫療活動是否屬于醫療事故進行分析論證,得出最終意見的過程。鑒定結論是同物證、書證等作用相同的證據種類,它的證明效力也必須經過法庭質證方可認定。當鑒定結論與其他證據之間存在矛盾,特別是病歷中出現添加、涂改等情形時,請鑒定人員出庭對鑒定結論作出更為詳盡的解釋,有利于法官查明案件事實,進行公正的裁決,也有利于患者一方客觀了解醫方的治療活動,減少內心的疑惑和不解,消除對醫療機構的不滿情緒,徹底化解醫患爭端。
3、建議醫療機構完善各項制度。
(1)風險告知制度?!肚謾嘭熑畏ā返谖迨鍡l規定,醫療機構“實施手術、特殊檢查、特殊治療”應“及時向患者說明醫療風險、替代醫療方案等情況,并取得其書面同意”,并規定違反的法律后果。北京市高院《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醫療損害賠償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25條規定,對患者施行手術,醫療機構能夠將患者的病情、醫療措施、醫療風險告知患者或其家屬并取得其同意而未告知的,應認定醫療機構違反了告知義務;第26條規定,醫療機構違反告知義務使患者一方未能行使選擇權,以致造成患者損害后果的,醫療機構應承擔相應的損害賠償責任。
知情權和同意權是患者在醫療機構就診時應該享有的權利?;颊邔τ卺t療機構為自己健康所采用的處理手段均享有獲取基本信息的權利,醫療機構也應尊重患者的選擇權利。
(2)尸檢申請告知制度。尸檢雖不是每個醫療糾紛必經的程序,但尸檢結論會直接決定醫患爭端的走向。醫療機構應該通過適當方式讓家屬在患者死亡時決定是否進行尸檢,既能夠辨清是非,也便于爭議的非訴訟化解決。
(3)建立病歷修改說明制度。醫療機構根據治療客觀情況對病歷進行補記或修改,并不違反診療規則。但在醫療訴訟過程中,一旦患者一方發現病歷出現涂改、修改或其他更換情況,醫療機構有義務就上述行為的合法性進行說明,鑒定部門也應就該行為屬醫療管理不當抑或醫療過錯進行鑒定。
醫患雙方如對醫療機構提供的診斷、治療、護理等醫療行為是否具有過錯存在爭議的,可通過醫學會進行鑒定來確定。
縱橫法律網-湖南卓進律師事務所-何向前律師
調閱當時片子,對比。
相關推薦:
拍賣行如何收費(拍賣公司拍賣房屋租賃怎么收費)
行政處罰決定書生效時間(行政處罰決定書多長時間內作出)
孩子多大可以做親子鑒定(孩子多大可以親子鑒定)
駕駛證扣分多久能消除(駕照分數多久恢復12分)
涉外房產轉讓如何辦理(房產轉移需要什么手續怎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