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嫩草国产线免费观看_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观看_精品精品国产高清a毛片_六月婷婷网 - 一级一级特黄女人精品毛片

三江平原有中國面積最大的沼澤濕地,有“北大荒”之稱。經...

首頁 > 移民2020-11-26 20:39:20

中國最大的濕地自然保護區在哪

  三江平原一下摘自百度百科
  概況
  昔日“北大荒”、今日“北大倉”——三江平原位于黑龍江省東部,北起黑龍江、南抵興凱湖、西鄰小興安嶺、東至烏蘇里江,行政區域包括佳木斯市、鶴崗市、雙鴨山市、七臺河市和雞西市等所屬的21個縣(市)和哈爾濱市所屬的依蘭縣,境內有52個國有農場和8個森工局。總面積約10.89萬平方公里,總人口862.5萬人,人口密度約為79人/平方公里。 三江平原的“三江”即黑龍江、烏蘇里江和松花江,三條大江浩浩蕩蕩,匯流、沖積而成了這塊低平的沃土。這里雖然緯度較高,年均氣溫1℃-4℃,但夏季溫暖,最熱月平均氣溫在22℃以上,年降水量500-600毫米,集中在6-8月,雨熱同季,適于農業(尤其是優質水稻和高油大豆)的生長。區內水資源豐富,總量187.64億立方米,人均耕地面積大致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5倍,在低山丘陵地帶還分布有252萬公頃的針闊混交林。 烏蘇里江邊的東方第一哨,是我國迎接太陽升起的“華夏東極”。饒河、同江是我國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赫哲族的集中居住地。歷史上,三江平原曾經是以狩獵和捕魚為生的滿族、赫哲族的生息之地,直至新中國成立前,依然人煙稀少,沼澤遍布,故有“北大荒”之稱。20世紀50年代以來,先后有14萬轉業官兵和45萬知識青年“屯懇戍邊”,昔日“棒打獐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里”的荒蕪景象,才漸至今日“北大倉”——國家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年總產量達1500萬噸,商品率更是高達70%! 現在,三江平原環境狀況保持良好,廣大林區、農村和大部分農場的大氣質量均屬清潔級水平;除部分河段外天然水質良好。天然沼澤濕地面積尚有134.7萬公頃,是珍稀水禽的重要棲息地和繁殖地,已建成6個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其中3個被列入了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三江平原的收獲季節最讓人向往,在廣袤的田野上,渠道縱橫、農機轟鳴、稻花飄香、麥浪滾滾,一個個領先全國機械化水平的現代化農場,生機勃勃,忙碌而殷實。冬日的三江平原又是寂靜、閑適的,冬季有多么漫長,農閑就有多么漫長。在這片無數知青奉獻了青春和汗水的土地上,已有10個沿江縣市作為一級口岸面向東北亞開放,生活安逸、祥和的老百姓開始夢想著更美好的未來……
  編輯本段地理位置及范圍
  介于北緯45°01′~48°27′56〃,東經130°13′~135°05′26〃。位于中國東北角,西起小興安嶺東南端,東至烏蘇里江,北自黑龍江畔,南抵興凱湖,總面積5.13萬平方公里。
  編輯本段南北部分
  完達山脈將三江平原分為南北兩部分:山北是松花江、黑龍江和烏蘇里江匯流沖積而成的沼澤化低平原,面積4.25萬平方公里,亦即狹義的三江平原;山南是烏蘇里江及其支流與興凱湖共同形成的沖積-湖積沼澤化低平原,面積8 800平方公里,亦稱穆棱-興凱平原。 三江平原
  狹義的三江平原是黑龍江中游山間盆地的一部分,三面環山,西為小興安嶺支脈青黑山,南為完達山支脈分水崗,東為完達山主脈那丹哈達嶺,屬中新生代內陸斷陷。在復合的褶皺基底上堆積有千米以上的中、新生代沉積蓋層,第四系的厚度一般為120~200米,最厚可達280米。除東部地表有3~17米厚的粘性土層外,主要為沖積砂和砂礫石,成為富含地下水的孔隙含水層。海拔45~60米,撫遠三角洲最低僅34米,自西南向東北緩緩傾斜,總坡降0.10‰左右,河流蜿蜒于寬廣的河漫灘上。主要地貌類型為階地和河漫灘,沿西部和南部邊緣為裙狀沖、洪積傾斜平原,不同類型間多緩慢過渡,同一類型地面起伏一般僅0.5~2米,平原上僅見少數孤山殘丘,廣布碟型和線型淺洼地,切割微弱,除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外,中小河流皆為平原沼澤性河流,且多為沼澤植被所覆蓋。 穆棱-興凱平原北與完達山南麓接壤,西為肯特阿嶺。區內第四紀沉積物以沖積、湖積砂和砂礫石為主,厚10~150米,地表有1~4米厚的粘性土蓋層。海拔55~95米,北和西部有10~20米高差的波狀起伏,總地勢自西向東傾斜,坡降0.6~0.1‰,穆棱河灘地和湖濱灘地寬廣,地面普遍沼澤化。
  編輯本段氣候
  三江平原屬溫帶濕潤、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全年日照時數2400~2500小時,1月均溫-21~-18℃,7月均溫21~22℃,無霜期120~140天,10℃以上活動積溫2 300~2 500℃。凍結期長達7~8個月,最大凍深1.5~2.1米。年降水量500~650毫米,75~85%集中在6~10月。
  編輯本段地貌
  三江平原廣闊低平的地貌,降水集中夏秋的冷濕氣侯,徑流緩慢,洪峰突發的河流,以及季節性凍融的粘重土質,促使地表長期過濕,積水過多,形成大面積沼澤水體和沼澤化植被 三江平原
  、土壤,構成了獨特的沼澤景觀。沼澤與沼澤化土地面積約240萬公頃,是中國最大的沼澤分布區。濕生和沼生植物主要有小葉章、沼柳、苔草和蘆葦等。其中以苔草沼澤分布最廣,占沼澤總面積的85%左右,其次是蘆葦沼澤。土壤類型主要有黑土、白漿土、草甸土、沼澤土等,而以草甸土和沼澤土分布最廣。三江平原素以“北大荒”著稱,在50年代大規模開墾前,草甸、沼澤茫茫無際,亦有成片森林,野生動物繁多。開墾后建有許多大型國營農場,“北大荒”已變成了“北大倉”,成為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
  編輯本段環境狀況
  現在,三江平原環境狀況保持良好,廣大林區、農村和大部分農場的大氣質量均屬清潔級水平;除部分河段外天然水質良好。天然沼澤濕地面積尚有134.7萬公頃,是珍稀水禽的重要棲息地和繁殖地,已建成6個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其中3個被列入了國際重要濕地名錄,保護的瀕危水禽是丹頂鶴與天鵝。
  編輯本段濕地概況
  三江平原廣闊低平的地貌,降水集中夏秋的冷濕氣侯,徑流緩慢,洪峰突發的河流,以及季節性凍融的粘重土質,促使地表長期過濕,積水過多,形成大面積沼澤水體和沼澤化植被、土壤,構成了獨特的沼澤景觀。沼澤與沼澤化土地面積約240萬公頃,是中國最大的沼澤分布區。濕生 三江平原
  和沼生植物主要有小葉章、沼柳、苔草和蘆葦等。其中以苔草沼澤分布最廣,占沼澤總面積的85%左右,其次是蘆葦沼澤。土壤類型主要有黑土、白漿土、草甸土、沼澤土等,而以草甸土和沼澤土分布最廣。 三江平原素以“北大荒”著稱,在1949年大規模開墾前,草甸、沼澤茫茫無際,亦有成片森林,野生動物繁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這里進行了大規模的農墾耕作,先后建立4個國營農場管理局、50多個大型國營農場,開墾耕地4600多萬畝,“北大荒”已一躍而成“北大倉”,成為我國最大的農墾區,是小麥、大豆等重要商品糧生產基地。此外,三江平原還有豐富的鳥禽資源和泥炭資源。 與此同時,本區生態平衡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氣候條件惡化,早澇災害增加,風害加重,水土流失嚴重,珍稀動植物減少。今后應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促進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以防澇為主,澇旱兼治,搞好農田水利建設,建立沼澤景觀和珍禽、名貴魚種的自然保護區。 其特點是:地表一般有10—15厘米積水,內長雜草,當地人稱“水草甸子”;多潛育沼澤,也有相當數量的泥炭沼澤;有較厚的草根層,一般厚達30—40厘米。三江平原分布著大面積我國最肥沃的土壤黑土,有機質含量很高,是我國宜農荒地開墾重點地區。
  編輯本段地質特點
  三江平原是新華夏構造體系第二隆起帶北端的一個拗陷帶,在大地構造上 三江平原
  屬同江內陸斷陷。它是在前古生代 變質巖、古生代和中生代沉積巖組成的基底上,經第三紀拗陷(斷陷)而形成的盆地。三江平原地勢低平,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平均海拔50-60米,撫遠三角洲的黑瞎子島最低,海拔34米。地面總坡降1/10000。在平原上零星分布殘山和殘丘,如臥虎力山、別拉音山、街津山、大頂子山等,它們的高度多在500米以下,主要由古生代、中生代頁巖,中酸性火山巖和花崗巖所構成。
  編輯本段收獲
  三江平原的收獲季節最讓人向往,在廣袤的田野上,渠道縱橫、農機轟鳴、稻花飄香、麥浪滾滾,一個個領先全國機械化水平的現代化農場,生機勃勃,忙碌而殷實。冬日的三江平原又是寂靜、閑適的,冬季有多么漫長,農閑就有多么漫長。在這片無數知青奉獻了青春和汗水的土地上,已有10個沿江縣市作為一級口岸面向東北亞開放,生活安逸、祥和的老百姓開始夢想著更美好的未來……
  編輯本段十大"新天府"之一
  三江平原被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當選為中國十大“新天府”之一。 三江平原
  十大“新天府”的排名是:成都平原、臺灣嘉南平原、伊犁河谷、山東半島、閩南丘陵平原、三江平原、雅魯藏布大拐彎地區、呼倫貝爾、蘇北平原、寧夏平原。三江平原年產糧食1500萬噸,人均耕地面積、人均糧食產量均為全國平均水平的四倍以上。這里農業生產規模巨大,農業機械化程度全國第一。同時,區域內環境優美,污染很小,三江平原濕地面積縮小趨勢得到了明顯遏制,市級以上濕地自然保護區已達10處,受到了國際生態、環保組織的關注與支持。
黑龍江

三江平原具有的重要的價值突出表現為

三江平原具有的重要的價值突出表現為

1、水源充足,是著名的濕地。

2、人均耕地多,糧食產量豐盛,是著名的糧倉。

3、生物的多樣性,自然生態環境優秀。


三江平原,又稱三江低地,即東北平原東北部,中國最大的沼澤分布區。三江平原的“三江”即黑龍江、烏蘇里江和松花江,三條大江浩浩蕩蕩,匯流、沖積而成了這塊低平的沃土。區內水資源豐富,總量187.64億立方米,人均耕地面積大致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5倍,在低山丘陵地帶還分布有252萬公頃的針闊混交林,被譽為昔日“北大荒”、今日“北大倉”。

自然資源

區內水資源豐富,總量187.64億立方米,人均耕地面積大致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5倍,在低山丘陵地帶還分布有252萬公頃的針闊混交林。

濕生和沼生植物主要有小葉章、沼柳、苔草和蘆葦等。其中以苔草沼澤分布最廣,占沼澤總面積的85%左右,其次是蘆葦沼澤。土壤類型主要有黑土、白漿土、草甸土、沼澤土等,而以草甸土和沼澤土分布最廣。 三江平原素以“北大荒”著稱,在1949年大規模開墾前,草甸、沼澤茫茫無際,亦有成片森林,野生動物繁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這里進行了大規模的農墾耕作,先后建立4個國營農場管理局、50多個大型國營農場,開墾耕地4600多萬畝,“北大荒”已一躍而成“北大倉”,成為我國最大的農墾區,是小麥、大豆等重要商品糧生產基地。此外,三江平原還有豐富的鳥禽資源和泥炭資源。

與此同時,本區生態平衡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氣候條件惡化,早澇災害增加,風害加重,水土流失嚴重,珍稀動植物減少。今后應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促進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以防澇為主,澇旱兼治,搞好農田水利建設,建立沼澤景觀和珍禽、名貴魚種的自然保護區。

其特點是:地表一般有10—15厘米積水,內長雜草,當地人稱“水草甸子”;多潛育沼澤,也有相當數量的泥炭沼澤;有較厚的草根層,一般厚達30—40厘米。三江平原分布著大面積我國最肥沃的土壤黑土,有機質含量很高,是我國宜農荒地開墾重點地區。

環境狀況

三江平獲原環境狀況保持良好,廣大林區、農村和大部分農場的大氣質量均屬清潔級水平;除部分河段外天然水質良好。天然沼澤濕地面積尚有134.7萬公頃,是珍稀水禽的重要棲息地和繁殖地,已建成6個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其中3個被列入了國際重要濕地名錄,保護的瀕危水禽是丹頂鶴與天鵝。

三江平原的收獲季節最讓人向往,在廣袤的田野上,渠道縱橫、農機轟鳴、稻花飄香、麥浪滾滾,一個個領先全國機械化水平的現代化農場,生機勃勃,忙碌而殷實。

 冬日的三江平原又是寂靜、閑適的,冬季有多么漫長,農閑就有多么漫長。在這片無數知青奉獻了青春和汗水的土地上,已有10個沿江縣市作為一級口岸面向東北亞開放,生活安逸、祥和的老百姓開始夢想著更美好的未來。

獲得榮譽

三江平原被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當選為中國十大“新天府”之一。

十大“新天府”的排名是:成都平原、臺灣嘉南平原、伊犁河谷、山東半島、閩南丘陵平原、三江平原、雅魯藏布大拐彎地區、呼倫貝爾、蘇北平原、寧夏平原。三江平原年產糧食1500萬噸,人均耕地面積、人均糧食產量均為全國平均水平的四倍以上。這里農業生產規模巨大,農業機械化程度全國第一。同時,區域內環境優美,污染很小,三江平原濕地面積縮小趨勢得到了明顯遏制,市級以上濕地自然保護區已達10處,受到了國際生態、環保組織的關注與支持。

三江平原有中國面積最大的沼澤濕地,有“北大荒”之稱,經過多年的開墾,“北大荒”已變成“北大倉”。據

三江平原有中國面積最大的沼澤濕地,有“北大荒”之稱,經過多年的開墾,“北大荒”已變成“北大倉”。據此回答1—2題。
1、濕地的主要生態功能是
①保護生物多樣性,提高環境質量
②消納一切來自自然和人為的污染
③吸收陽光中的紫外線
④調節氣候、涵養水源、調蓄洪水
[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目前,三江平原還有大片沼澤荒地,但2008年國務院下令停止圍墾,其主要原因是
[     ]
A.我國已加入WTO,可從國際市場大量進口廉價糧食
B.保護“濕地”,有利于改善生態環境
C.開展多種經營,發展菱藕等水生植物種植業
D.煤、石油等礦產資源豐富,今后應轉向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
1、D
2、B

三江平原有“北大荒”之稱,目前仍有大片沼澤地尚未開發利用;2000年國務院下令停止開墾

三江平原有“北大荒”之稱,目前仍有大片沼澤地尚未開發利用;2000年國務院下令停止開墾,其主要原因是rnA. 我國糧食已相對過剩rnB. 三江平原的土壤十分貧瘠rnC. 保護濕地,改善生態環境rnD. 石油資源豐富,保留工業用地
答案C
濕地的環境效益,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認識。三江平原的開發,造就了“北大倉”,形成了我國三江平原商品糧基地,但也帶來了生態環境的破壞,濕地對氣候的調節作用降低,沙暴天氣也日益增加。

 三江平原濕地的形成與演化

一、濕地形成因素

三江平原大面積濕地形成是地貌及地面物質組成、氣候因素、水文因素、土壤與植被等綜合作用的結果。

(一)地貌及地面物質組成

三江平原主要由松花江、黑龍江和烏蘇里江多次改道變遷而形成的沖積低平原。總地勢由西南向東北緩緩傾斜,地面坡降1/10 000~3/10 000。第四紀以來,大部分地區處于間歇性緩慢下沉階段,據推測,最大沉降幅度可達300m以上。由于受新構造運動長期下沉的影響,使平原內部幾條河流的分水線、河間階地發育不甚明顯,河漫灘卻十分寬廣。在平原范圍內,地貌及地面物質組成有明顯的差異,影響水分再分配和沼澤濕地、沼澤化荒地的水源補給形式,其大致可分為以下3個地區。

1.濃江、別拉洪河地區

地勢低平,海拔高度40~60m,坡降1/5 000~1/10 000。廣闊的河間階地上遍布著古河道、冰丘湖、牛軛湖、碟形洼地、線形洼地。在別拉洪河上游一幅1/5萬的地形圖上量算:大小洼地共19個,面積達148.3km2,洼地占總面積的42%。大型洼地面積可達64km2,小型洼地不足0.1km2。本區地表分布有粘土、粉質粘土層,厚3~17m,其下為深厚的細砂和砂礫石層。經試驗,粘土、粉質粘土滲透能力很弱,成為良好的隔水層,阻止水分下滲,和地表水及地下水基本無水力聯系。在地貌及地面物質組成的作用下,造成洼地積水、下滲困難、排水不暢的徑流情勢。別拉洪河中上游地區,多年平均降水量600~650mm,多年平均徑流深120mm左右,徑流系數0.20。大氣降水長期停滯地表,是這個地區沼澤濕地及沼澤化荒地形成的主要補給水源。本區沼澤濕地及沼澤化荒地分布面積大,是三江平原河間階地沼澤濕地最多的地區。

2.撓力河中游地區

河漫灘寬廣,排水暢,沼澤濕地和沼澤化荒地的水源主要是接受地表的側向徑流補給。這個地區的河流多發源于山區,進入平原后,坡降急劇變緩,撓力河中游縱比降0.8/10 000。山區大量洪水,在此漫散。撓力河寶清站,多年平均最大流量350m3/s,下游菜嘴子站,多年平均最大流量252m3/s,相差98m3/s。據計算,撓力河中游山區,平均每年產生的徑流量15.9×108 m3,而山區面積僅占撓力河中游總面積的18.5%,山區徑流量占撓力河中游徑流量的66.1%。

本區河流中下游,位于平原,彎曲度增大,河槽狹窄,泄水能力低,在河漫灘上長期積水。徑流深和徑流系數很小,撓力河中游地區多年平均降水量500~600mm,多年平均徑流深64mm左右,徑流系數0.11。這個地區沼澤濕地和沼澤化荒地分布面積也比較大,是三江平原河漫灘沼澤濕地分布最多的地區。

3.三江平原西部(街津山—二龍山—烏爾虎力山—別拉音山—雙山一線以西)

地面坡降稍大,為(2~3)/10 000,地面物質組成較粗,粉質粘土層很薄或沒有,粉質砂土、砂、甚至砂礫石,往往直接出露地表,沼澤濕地和沼澤化荒地的水源除接受大氣降水以外,同時還接受地表側向徑流的補給,補給充分。本區沼澤濕地及沼澤化荒地的形成與局部地形低洼、地下水位高、潛水出露有關。沼澤濕地及沼澤化荒地面積不大,分布零星,僅蘿北水城子一帶,黑龍江古河道地區沼澤濕地及沼澤化荒地分布比較集中。

(二)氣候因素

三江平原位于溫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濕潤的氣候,有利于沼澤濕地及沼澤化荒地的形成。

1.濕度大、蒸發量較小

三江平原是東北最濕潤的地區之一,各地積分濕潤指數在0.9~1.2之間,屬濕潤氣候。

從空氣的相對濕度分析,年平均一般在65%以上。夏季相對濕度最大,達75%~80%;冬季次之,為70%左右;春季最小,也不低于50%。由于空氣濕度大,濕潤指數高,使水面和陸面蒸發力較小。根據計算,本區水面蒸發年總量750~800mm;陸面蒸發大部分地區為550~600mm。蒸發是水分支出的主要形式,蒸發力較小,促使地面長期積水。

2.夏秋多雨

年降水量500~700mm,雖不算多,但受季風影響,分配不均,集中在夏秋季節,6~10月份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75%~80%。多中、小雨,強度較小,不利于徑流形成。秋雨多,是本地區氣候的顯著特點。各地9~10月降水量占全年的20%左右,這一比例僅次于海南島、臺灣東部和云南的局部地區。據建三江(原七星農場)站1957年以來的資料統計,有25%的年份,9月的降水多于8月,個別年份10月份降水量超過100mm。秋雨多,大量水分來不及排除,就被凍結在地表和土壤層中,春季融凍后,使地表積水或過濕。

3.積雪深,凍結期長

本區降雪量較大,為40~70mm,同大小興安嶺山區相仿。最大降雪深度一般在40cm左右。入秋以后,氣溫下降,10月末或11月上旬,地表穩定凍結。在凍結期間,地下水以各種方式上升,凝結深度達150~210cm。春季氣溫和地溫上升,4月上、中旬地表開始解凍,一般在6月上旬或中旬,凍層才能化通。但草根層或有泥炭存在的沼澤濕地,熱導率低,7~8月份,地下一定深度還可見到凍層。1986年7月10日,在青龍河沼澤濕地泥炭層中,56cm處見有凍層,厚5~6cm;8月12日,七里沁河河漫灘沼澤濕地,在101cm泥炭層中,有凍層3~4cm。凍層存在,使春季融雪水和融凍水難以下滲,有利于沼澤濕地及沼澤化荒地的形成。

(三)水文因素

1.地表水因素

三江平原中生代以來,始終處于大面積的以下沉為主的間歇性沉降運動之中,第四紀以來本區下沉了60~300m。受新構造運動的影響,區內地形十分低平,階地與漫灘的界線很不明顯,多呈緩坡或過渡性接觸。地面坡降及河床比降均較小,地面坡度一般小于1‰,河床比降一般在2‰以下。很多河流沒有河床,出山后變成老年河,下切能力弱,形成散流。發育于平原區的河流其河槽狹窄,河漫灘寬廣,河流流經一段后多變成盲尾河或消失。因此,河流的平槽泄量小,雜草叢生,糙度很大,流速慢,容易泛濫。山區大量洪水在山前出槽,使河流兩岸甚至整個漫灘充水。此外,河道變遷頻繁,沿河兩岸多遺留古河道、牛軛湖。河道如網,湖泡眾多。這些都使地表徑流滯緩,內水不能外排,為沼澤濕地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空間和充沛的水分來源。每到汛期,一些河流還受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的匯水頂托,其長可達70km。由于洪水頂托,提高了這些河流的承泄水位,使兩岸低平地排水更為困難,促進了沼澤濕地的生成。

2.地下水因素

第四紀以來區內河流在三江平原遺留下數條古河道,其中蘿北水城子、梧桐河下游為黑龍江古河道;同江青龍河一帶為松花江古河道。這些古河道地形低洼,由于河道經常迂回擺動多次變遷,所以古河道分布面積較大,切割較深,并揭穿含水層。蘿北石灰窯—水城子—葦場一帶的古河道位于山前洪積扇前緣,地下水水位高,匯水面積大,補給范圍廣,動態穩定,所以地下水參與了對沼澤水的補給作用。根據調查,水城子濕地分布區西部存在地下水溢出帶,常年不涸地補給濕地。溢出帶高出水城子地表水1.28m。過去這里的地下水匯集成一條長50km、寬5km、深4~5m的明水面,并對近6×104hm2的沼澤濕地進行補給。此外勤得利河、臥牛河、鴨綠河、別拉洪河等上游都是由泉水匯集而成的,并穿過沼澤濕地,從而孕育了大片沼澤濕地。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等大型河流的漫灘區,上無蓋層,大多沉積了厚度1~3m的粉質砂土或砂礫石,下部亦為砂礫石潛水層,厚度50~300m不等。所以地下水與濕地也有直接聯系,地下水也是沼澤水的主要補給來源之一。

(四)土壤與植被因素

三江平原多水的地理環境,使土壤與植被具有某些特性,反過來對沼澤濕地及沼澤化荒地形成起到了促進作用。本區沼生及濕生植物廣泛發育,生長茂密,蓋度可達70%以上,增加地面糙率,影響排水。叢生植物每年為地表積累了大量的有機物質,并形成較厚的草根層,一般厚度20~40cm,最厚達70~80cm。草根層蓄水、保水力很強,據試驗,飽和持水量為830%~1 030%;植物茂密,使風速減小,地面溫度降低,空氣濕度加大,影響蒸發,促進地面積水或過濕。

三江平原的成土母質,大部分為粘土或粉質粘土,在長期成土過程中,形成了更加黏重的特性。白漿土的白漿層,厚20~30cm,緊密結構,容重大,為1.67~1.89g/cm3,孔隙度僅有29%~38.5%。而小于0.01mm的物理粘粒和小于0.001mm的粘粒,在沉積層中的比例最大。已開墾的土地耕種幾年之后,普遍形成一個厚約10cm的犁底層,起到了阻止水分下滲的作用。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三江平原沼澤濕地及沼澤化荒地的形成,是地面坡降過小、徑流不暢和地面物質組成黏重、滲透困難起著主導作用。降水集中,秋雨過后,沼生及濕生植物廣泛發育,生長茂密,進一步影響蒸發和排水,都有利于沼澤濕地及沼澤化荒地的形成和發展。可見各因素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

二、濕地的演化

濕地演化主要是由于人們圍墾沼澤,使濕地面積逐年縮小。另外“三水”減少,也使濕地逐年退化萎縮。

未開發前,三江平原是一片草原、沼澤、森林相間分布的沒有人煙的處女地。其中沼澤占平原總面積的2/3以上(約34 000km2)。而且沼澤濕地面積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水量補給的多少或大或小不斷變化伸縮著。大水年濕地水幾乎吞并整個平原。新中國成立以后,隨著經濟建設高潮的到來,沼澤濕地的開發也進入了大規模發展時期。10萬官兵奔赴北大荒,很多農場相繼建立,使全平原的墾殖率達9%。20世紀50年代沼澤濕地占平原總面積的2/3;80年代占1/3,目前僅剩4 489km2。日益珍貴的沼澤濕地被逐年吞食,幸存的沼澤濕地被包圍在農田之中,有些被侵害成一個個“孤島”(見圖8-1)。比如蘿北水城子一帶,人工挖成一條從團結到黑龍江邊的宏大排水工程,不僅將這一帶的濕地水幾乎排泄干凈,還大量排泄地下水。洪河自然保護區由于周邊地區大規模開發濕地,發生了周邊地區與保護區“搶水”的現象,導致區內地表水水位下降,水資源急劇減少。洪河濕地自然保護區上游的排水干渠攔截了大部分濃江河水,使保護區的生態用水得不到補充,植被向旱化趨勢發展,也使土壤砂化。而濕地和水域減少,使一些在濕地生活的動物失去棲息環境而遷離保護區。同時,由于農業生產經常使用化肥農藥、殺蟲劑等毒害物質,使保護區內水體受到污染,水環境質量下降,導致一些特殊動物品種瀕臨滅絕。根據遙感資料,三江平原的20世紀80年代和目前衛星圖像對比,發現20年來濕地破壞嚴重。如不加以限制,估計到2010年以后,除了幾個自然保護區外,三江平原的濕地將開墾殆盡。

圖8-1 三江平原不同年代濕地對比圖

三江平原的濕地不限制地開發后,會造成嚴重的后果。環境質量急劇惡化,動植物快速減少退化,生態失去平衡,水土流失嚴重,洪澇干旱災害頻繁,侵蝕加劇,沙地擴大,鹽堿土逐年擴大,水資源日益枯竭。地表水與地下水逐年減少。

毋庸置疑,濕地本身就是一座巨大的水庫。三江平原原有濕地34 000km2,按平均水深30cm計算,則儲存地表水100×108 m3。而今濕地僅剩4 489.93km2,這相當減少地表水水量87×108 m3,這是一筆多么可觀的數字。區內有200多條河流千轉百回,其中多數小型河流為濕地性河流,與濕地的命運休戚相關。隨著濕地的墾拓,濕地水縮減。較大河流也呈現河床變窄,河道淤積,水位大跌,枯水期延長,水文因子明顯變小。例如1998年春松花江降至歷史上最低水位,人淌水能到對岸。

據20世紀80年代統計數據,三江平原原有大小泡沼不下4 000個,水面積4×104hm2,其中面積在50畝以上的約200個。目前多因濕地退化、水位下降而枯涸者占2/3。湖泊泡沼的興衰歷史與濕地同步,大型的明水面日益萎縮,變成互不聯系的泡沼,大型的湖泊正在變小,小的泡沼不復存在。

另外,地下水減少又使濕地生態失去支撐,從而致使濕地退化。蘿北古河道原為一條河流,名為蓮花泊,與黑龍江溝通,為地下水出露補給所致,儲存水量8×108 m3。據測算,西岸的地下水補給量達3×104 m3/d;80年代銳減到5 000m3/d。如今蓮花泊已成為一條干河。

由此看來,“三水”的減少也是造成濕地退化的一個重要的自然因素。

相關推薦:

著作權轉讓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的內容)

最新立法法全文(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2023修正)

上訴狀怎么寫(上訴狀的訴訟請求怎么寫)

婚內經營性債務屬于共同債務嗎(婚內經營性債務屬于共同債務嗎)

涉外民事訴訟程序的原則(涉外訴訟的原則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