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的AI技術發現了第二個太陽系?
據報道,谷歌和NASA宣布,通過AI機器學習技術在開普勒-90系統中發現了一顆新行星。科學家們把神經網絡應用于開普勒望遠鏡收集的數據中,首次發現了該系統的第八顆行星。在所有的已知行星系統中,這一發現使開普勒-90系統的已知行星數量與太陽系不相上下。
開普勒-90系統比太陽系稍大、更熾熱、質量也更大,但其他許多方面均類似太陽系。開普勒-90i是該系統中最小的行星,很可能不適合生存。NASA表示,它的地表布滿巖石,表面溫度約426.7攝氏度。但它也提供了一個關鍵佐證,證明了以下理論:相較遠離恒星的行星,靠近恒星的行星一般更小,而且地表巖石更多。它的公轉周期僅14天,而地球的公轉周期是365天。
谷歌在電話會議中解釋,在研究開普勒望遠鏡四年來的采集數據時,谷歌使用的工具實際上與識別照片中貓和狗的工具類似。
開普勒-90系統可能存在更多行星,只不過還不為人知。開普勒望遠鏡只是在非常靠近恒星的區域搜尋周圍的行星。NASA表示,未搜尋的區域很可能存在更多的行星。
為了實現這些發現,在大約20萬顆星球的數據中,Google的AI技術僅篩查了670顆星就發現了兩顆全新的系外行星。這意味著,如果研究更多數據,實現更多發現的可能性極高。
除了太陽系內我們知道只有一個太陽外,其它星系是否發現其它的類似的太陽?
通過你的問題,不太清楚你想問什么。
太陽系內我們確實知道只有一個回太陽,太陽是無答數恒星中的一個。太陽在恒星中,不算大的。
在銀河系中或者說在人類可以認識的宇宙中,恒星往往是成對出現的,即雙星環繞運行,象太陽這樣“獨自”運行的不多見。
而我們在夜空中觀測,絕大多數都是恒星。
如果發現在茫茫宇宙中還有一個像地球這樣的行星,而且上面還有生命,那么對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來說,將是個感人興奮的消息。 不久前,日本一些科學家成立了“日本類地行星探索計劃”工作組,專門負責探索太陽系外的類地行星。倡導成立這個組織的科學家之一松原敏雄是日本國立宇宙科學研究所的研究員。他在接受新華社記者的采訪時說,工作組首先要進行的工作是,尋找太陽系外究竟有沒有像地球這樣的行星,然后才是探測上面有沒有生命存在。 現在,雖然人類沒能直接觀測到太陽系外的行星,這個工作組由50多名日本科學家組成。工作組的工作已經啟動,目前正在制定具體的探索計劃,并打算向政府申請預算,以獲得國家的承認和資助。但這并沒有影響世界各國的科學家對類地行星的探索。1995年,科學家們間接地證明了太陽系外有行星,即根據恒星的亮度變化證明它的附近有行星。如今,科學家證明太陽系外存在的行星數量據說已超過70顆。但是,至今誰也不敢斷定,它們就是類似地球的行星,更不用說上面有無生命了。 據松原敏雄介紹,工作小組自2001年8月成立以來,已經舉行了兩次研討會,確定了今后的研究目標。它們是:直接觀測太陽系外的類地行星;完全測量太陽附近的大約150個星球;對大約50個天體的大氣構成,特別是水和二氧化碳等進行光譜分析;對大約5個天體的生命指標,特別是氧氣和甲烷等進行高靈敏度的光譜分析,并就一般天體(數百個)進行超高分辨率的觀測。 關于觀測手段,松原說,正在考慮的有兩種,一是使用日本“H2A”火箭發射的四顆紅外線探測望遠鏡;二是利用美國“哈勃”太空望遠鏡或專門的宇宙望遠鏡。松原認為,尋找類地行星是全人類的共同課題,日本一國難以勝任,最好是與歐美各國進行合作。 不能用望遠鏡來尋找類地行星 目前科學家們探索地外生命仍以地球上的生命過程為樣板,設想生命誕生并繁衍應在類似地球這樣的行星上。這樣的類地行星特征應該是有堅硬的巖石表面,有大氣層,有液態水,有適宜的溫度。這樣的行星應環繞一顆中年穩定的恒星,沿著近似于圓形的軌道運動,與所環繞恒星的距離適中。從整個宇宙看,生命對環境的要求是非常苛刻的。尋找太陽系外的行星系是探測太陽系外生命最基本的環節。 北京天文臺的李競認為太陽系外是否存在著類地行星,還是一個哲學觀念。可以肯定地說,目前沒有發現任何一個太陽系外的類地行星。我們現在可以非常清楚地知道:不能用望遠鏡來尋找類地行星。 20世紀初,有人開始探測太空,不是使用望遠鏡,而是采用分光方法。在太陽系里,木星等行星圍繞太陽轉動,事實上,他們是共同圍繞太陽的一個共有重心轉動。恒星也有一些擺動,這樣就會給探測帶來困難。 同時,探測太空還要受一些的因素的影響。一是地球的自轉,一是太陽的自轉,還有地球的公轉,星星位移的變化,儀器也會發生變化。1964年,有人宣布大約離地球6光年遠的地方有行星。但是,這個結果,其他天文臺卻無法作出來同樣的結果。所以,這就存在著問題。 比如:1999年12月,英國圣安德魯斯大學的卡梅倫博士曾宣布,他領導的小組從一顆恒星的光芒中分離出了行星反射的微弱光芒。這是科學家首次聲稱直接觀測到太陽系外行星,因此引起了國際天文學界的廣泛關注。根據卡梅倫等當時發表于英國《自然》雜志的論文,這顆行星圍繞牧夫座附近的一顆恒星運轉,該恒星距地球約50光年。但是后來,卡梅倫博士在英國曼徹斯特舉行的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上承認,他們進行的重復研究無法證明原先結果的可靠性,因此他懷疑該結果可能是錯誤的。 隨著天文觀測技術不斷進展,尋找太陽系外行星系的觀測手段已從可見光波段發展到紅外波段,望遠鏡已從地面移到太空。20世紀80年代,紅外天文興起了。通過紅外來探測,天文學家發現:不止一個恒星的周圍存在著物質盤(類似土星周圍的光環)。天文學家從而看到了太陽系的前身。盤上物質匯集著一個個行星。這是天文史的一個大進展。太陽系只有一個樣本的哲學思想已經變成了還有其他太陽系的存在的科學依據。 20世紀90年代初的技術有了很大的進步,使得測定準確度每秒13米成為可能。于是,人們把這個新技術引入了天文領域。1994年,天文學家探測到了太陽系外的行星的存在,這個成果成為當年的十大科技成果之一。 1989年“旅行者2號”飛船飛離太陽系之前,曾回過頭來給太陽系拍了一張“留戀”的照片,此時它離太陽的距離約為45億公里。在這里太陽已只是一顆亮星而已。而水星已淹沒在太陽的光芒中,火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都很暗,包括地球在內的其它4顆行星也只是一些模糊和不模糊的光點而已。如果從其它恒星來觀察我們太陽系,距離至少還要遠2000倍,這時,很難分辨太陽有沒有行星。 為了追尋太陽系外的行星,天文學家另辟蹊徑。他們清楚:行星繞恒星公轉時,由于萬有引力的作用,恒星也不是完全在中心,而是在中心附近輕微地擺動,這有點像一名重量級的大胖子和一名穿上隱身衣的小姑娘跳交際舞,大胖子還是會有輕微的擺動,從他的周期性擺動,可以推測出他身旁有一名身輕如燕的隱身舞伴。天文學家使用高精度視向速度測量的光譜方法搜尋太陽系以外的行星。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會發現,當高速的火車馳近時,火車的鳴叫聲顯得尖銳刺耳,而當火車離你而去時,就顯得平和,這就是“多普勒效應”。同樣道理,當恒星向我們接近時,它的光譜線就會向紫光方向偏移,當恒星離我們遠去時,光譜線就會向紅光偏移。這種光譜線的周期性擺動雖然微乎其微,但是瑞士日內瓦天文臺還是用它于1995年在“飛馬座51”這顆恒星周圍發現了第一顆太陽系外行星。此后,世界各地的大望遠鏡都先后投入搜索的競賽之中,至今已發現了將近80顆太陽系外行星。 李競說,現在的問題是人們感興趣的是太陽系外的類地行星。類地行星要具有固態的表面,要有水圈,這樣,才可能會有類似地球上的生命。 這種生命應該按照生物起源的規律進行演變;從低級到高級,從高級到文明,從文明到科技文明,文明社會再發展到科技社會。只有對方有了科技的文明,地球上的人類才有可能與對方取得聯系。現在發現的太陽系外行星有80個,但是沒有一個是類地行星,毫不例外的都是類木行星。 目前在太陽系以外所發現的大部分行星,其體積大多類似木星,基本上因其四周多為氦氣和氫氣而不適宜生命生存。兩顆土星般大小的行星的發現,加強了“行星猶如雪球”的理論,從小的巖石塊到大塵環,圍繞著它們的太陽浮動。加州柏克萊大學的馬爾西教授說,“這好比我們從遠處看海灘,先前我們看到的是大石頭,差不多像木星大小。現在我們看到巖石,體積猶似土星或者更小。我們仍然沒有能力發現像地球大的行星。這樣的行星其體積應差不多是我們從遠處看到沙灘的小卵石。” 21世紀的一個重大任務就是尋找太陽系外的類地行星,前景是光明的。在21世紀的頭幾十年,人類就會發現太陽系外的類地行星。另外,還有一個終極目標就是:尋找地外文明!但是,目前這仍停留在一種哲學觀念上。 未來10年內很難發現 太陽系外類地行星? 日內瓦觀象臺臺長米切爾·麥耶接受德國《明鏡》周刊采訪時說,迄今為止還沒有人發現第二個太陽系,而且在今后的10年內人們也將不會發現像地球大小的太陽系外行星。 米切爾·麥耶是著名的天文學家,1995年他與同事一起在飛馬座發現了圍繞一顆恒星轉動的行星。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發現太陽系外行星,從而證實了科學家多年的猜想:除了我們的太陽系擁有行星外,在宇宙中也存在行星。他因此而一舉成名,被譽為“太陽系外行星之父”。所謂太陽系外行星是指在我們的太陽系外圍繞一顆恒星轉動的行星,由于行星不發光,因此不容易被發現。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米切爾·麥耶強調在今后的10年內發現不了地球大小的太陽系外行星呢? 原來,天文學家曾經宣布,他們在大熊星座發現了兩顆行星。媒體隨即歡騰雀躍,說這是“第二個太陽系”,有的甚至說“發現了第二個地球”。麥耶等嚴肅認真的科學家們認為,這未免有些過分牽強。正如米切爾·麥耶所說:“根本不能說發現第二個地球。我們目前雖然擁有功能強大的觀察儀器,可以發現很多太陽系外行星,但是迄今為止沒有人發現第二個太陽系,更不用說第二個地球了。”據介紹,在大熊星座發現的那兩顆行星,大小分別是木星的1.5倍和3/4,而且都是氣態的。 我們知道,生命不可能在恒星上存在,高級生命只能在行星上存在。科學家更認為,只有在與地球大小相當的行星上才有高級生命存在的條件。而迄今為止天文學家還沒有發現這樣的行星。米切爾·麥耶指出目前天文學家采用的方法是,根據觀察恒星受到圍繞它轉動的行星重力的吸引引起的軌道偏差來發現行星。現在的技術水平只能觀察到每秒3米以上的軌道偏差,而地球大小的行星引起的軌道偏差在每秒8厘米的量級。不過,麥耶教授并不悲觀,他說,美國航天局預定在2010年左右發射TPF(“陸地行星發現者”)天文望遠鏡,該望遠鏡能直接觀察50光年距離內的行星。依照麥耶教授的說法,有了天文望遠鏡的幫助,科學家也許要10年到15年后才能發現地球大小的太陽系外行星。那時人們就可以研究太陽系外行星上到底有無高級生命了。
晚上,你在戶外抬頭看,滿眼的星星,幾乎都是恒星,他們都跟太陽類似……
發現第二個太陽系,你對太陽系以外的星球知道多少?
太陽系驚現第二星球星生命竟存于地獄行星。天文學家猜測在太陽系中村子啊第二星球,近日這個消息終于得到了證實,不但如此天文學家還在地獄行星中發現了外星人生命的藏身之地,這樣接二連三的驚喜出現整個天文界都震驚了!下面科技訊小編帶你看太陽系重大發現。
【科技訊】5月25日消息,太陽系驚現第二星球,外星生命竟存于地獄行星。天文學家猜測在太陽系中村子啊第二星球,近日這個消息終于得到了證實,不但如此天文學家還在地獄行星中發現了外星人生命的藏身之地,這樣接二連三的驚喜出現整個天文界都震驚了!下面科技訊小編帶你看太陽系重大發現。
近年來天文學家一直在不停的探索太陽系第二星球,這么多年的探索終于有了收獲,第二星球現身太陽系,這是天文學家們首次在銀河系中探測到了一顆以“穩定的軌道”繞它“自己的太陽”運轉的外太空行星。科學家預言,這顆氣體行星的軌道之所以如此穩定,正因為在那兒存在著一個與我們的太陽系極端相似的“第二太陽系”,在那個太陽系中,多半還包含著一顆類似地球的固體行星!
第二地球算什么,NASA發現了第二個太陽系,同樣有
第二地球算什么,NASA發現了第二個太陽系,同樣有8顆行星
在人類還沒有對宇宙充滿認識的時候,一直信奉上帝創造了人類、河流、山川等等。后來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發明了望遠鏡,發明了火箭和宇宙飛船,開始了對浩瀚宇宙的探索。
人類首先探索的就是地球所在的太陽系。太陽系以太陽為中心,太陽與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這8顆圍繞著太陽轉動的行星一同組成了太陽系。因為太陽系當中孕育著一個生命球體—地球,所以科學家們一直在探尋著在宇宙之中是否存在第二個生命球體。找到第二個太陽系,或許就能找到第二個“地球”。
前不久,NASA宣布發現了第二個“太陽系”,這個“太陽系”也有八個行星圍繞著“太陽”轉動。這個發現雖然是不經意的,但是開創了人類歷史上首次發現第二個“太陽系”的記錄。這一發現改變了人類盲目尋找生命星球的思路。是不是,每個“太陽系”當中都會有一個生命球體存在呢。
這不禁讓人毛骨悚然。宇宙是否充當了一個模具加工廠的角色,生產出了很多的“太陽系”呢,是否每個“太陽系”當中都有生命呢?
如果是的話,人類很快就會發現外星人,而且是很多的外星人。這究竟是大自然的神奇造化還是真有造物主的創造?
如果這些外星人見面,會不會爆發宇宙大戰呢?不過第二個“太陽系”距離地球2545光年,如果外星人也發現地球的話,還不至于那么快就能攻擊地球。不過我相信科學家已經在對第二個“太陽系”進行了研究,不久的將來應該會給我們一個答案。
發現第二個太陽系是真的嗎/離我們有多遠
復發現第二個太陽系是怎么回事_離我制們有多遠,當地時間14日,NASA召開媒體電話會議宣布新發現。NASA宣布使用開普勒太空望遠鏡在遙遠的一個恒星系統開普勒90中發現了第八顆行星。
發現第二個太陽系在什么位置_離我們有多遠
NASA 舉辦了一場電話會議,揭開了喧囂多日的開普勒天文望遠鏡的“重大發現”,確定了距離地球2545 光年遠的開普勒90 星系中的兩顆新發現的行星——開普勒80g 和開普勒90i,這是人類發現的首個和我們太陽系一樣的具有8 顆行星的星系。
除此以外,此次新發現還有一個最大的亮點,那就是這次的研究成果是與Google 一起合作完成的。NASA 的科學家使用Google 機器學習來對開普勒數據進行分析,其效率和準確性遠超傳統的分析方法。據此,NASA 認為Google 的AI 技術將有助于在太陽系外探測到外星生命的跡象。
相關推薦:
刑事案底簽證(有案底能辦簽證出國嗎)
偷盜事件立案(刑法中偷盜罪的立案標準是什么)
快遞遲緩賠償(京東不發貨怎么投訴 如何申請賠償)
快遞賠償幾折(快遞丟失了快遞公司怎樣賠償)
跨域異地立案(跨域立案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