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及港澳臺地區獲得者共有5人,分別是崔琦、楊振寧、莫言、屠呦呦、丁肇中。
1、楊振寧
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世界著名物理學家,現任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清華大學教授、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榮休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是中美關系松動后回中國探訪的第一位華裔科學家,積極推動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在促進中美兩國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
楊振寧在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等領域作出了里程碑性的貢獻。20世紀50年代和R.L.米爾斯合作提出非阿貝爾規范場理論;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定律。
在粒子物理和統計物理方面做了大量開拓性工作,提出楊-巴克斯特方程,開辟了量子可積系統和多體問題研究的新方向等。此外,楊振寧推動了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科學研究所、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南開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學高等學術研究中心的成立。
2、屠呦呦
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寧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學,在醫學院藥學系生藥專業學習。 1955年,畢業于北京醫學院。畢業后曾接受中醫培訓兩年半,并一直在中國中醫研究院工作,期間前后晉升為碩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的首席科學家。
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藥學家,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多年從事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制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種分子式為C15H22O5的無色結晶體,命名為青蒿素。
2011年9月,因為發現青蒿素——一種用于治療瘧疾的藥物,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數百萬人的生命獲得拉斯克獎和葛蘭素史克中國研發中心“生命科學杰出成就獎” 。
2015年10月,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理由是她發現了青蒿素,這種藥品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為首獲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屠呦呦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 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也是中醫藥成果獲得的最高獎項。
3、莫言
原名管謨業,1955年2月17日生于山東省高密市。1980年代中以鄉土作品崛起,充滿著「懷鄉」以及「怨鄉」的復雜情感,被歸類為「尋根文學」作家。2011年8月,莫言創作的長篇小說《蛙》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
2012年10月11日,莫言因其「用魔幻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和現代融為一體」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4、崔琦
出生于中國河南省平頂山市寶豐縣,1951年只身遠赴香港,之后崔琦在香港培正中學接受教育。畢業后在金文泰中學修讀一年預備班,成功考入香港大學,但是他選擇了教會的獎學金,赴美留學。
1967年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獲物理學博士學位,此后到著名的貝爾實驗室工作。2000年6月,崔琦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5、丁肇中
(Samuel Chao Chung Ting)祖籍山東省日照市濤雒,1936年出生于美國,1949年丁肇中進入臺灣建國中學,接受嚴格的教育,他的數學、物理和歷史學習成績優秀。
1956年到美國密歇根大學,在物理系和數學系學習,1960年獲碩士學位,1962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曾獲得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參考資料來源:鳳凰網財經-先后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都有哪些?
1、莫言·文學獎
北京時間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學院宣布中國作家莫言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
獲獎專理由是通過屬幻覺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 莫言成為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
2、屠呦呦·生理學或醫學獎
北京時間2015年10月5日。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中國藥學家屠呦呦2015年10月5日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成為國內第一個諾貝爾科學類獎項獲得者也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籍女性。她也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
屠呦呦多年從事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制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
目前全世界一共有11.5位中國人獲得了諾貝爾學獎,他們分別是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錢永健、李遠哲、崔琦、朱棣文、高行健、高錕、賽珍珠、莫言和屠呦呦。
但這些獲得者當中只有莫言跟屠呦呦一直是中國國籍,丁肇中、錢永健(錢學森堂侄)、朱棣文跟賽珍珠是在美國出生的,李遠哲是在臺灣出生的,其他人都是外籍華裔。
其中賽珍珠是美國人,但是在中國長大,曾是中國國籍,后來又改為美國國籍,所以只能算0.5個。
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國籍的獲獎者只有莫言和屠呦呦。可以說,莫言是 第一個獲得內諾貝爾獎容的中國人 。
莫言: 1955年生于山東,中國國籍,2012獲諾貝爾文學獎,其作品通過幻覺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代表作有《紅高粱》、《蛙》、《生死疲勞》。
屠呦呦 :屠呦呦,女,漢族,中共黨員,藥學家。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寧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學,在醫學院藥學系生藥專業學習。1955年,畢業于北京醫學院(今北京大學醫學部)。
畢業后曾接受中醫培訓兩年半,并一直在中國中醫研究院(2005年更名為中國中醫科學院)工作,期間前后晉升為碩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的首席科學家。
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藥學家,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共和國勛章獲得者。
截止2016年共復授予了881位個人和23個團體。制
截止至2018年,諾貝爾獎共授予了904位個人和24個團體,這其中4位個人以及1個團體(聯合國難民署)曾兩次獲得諾貝爾獎、1個團體(紅十字會)曾三次獲得諾貝爾獎,故總計908次授予個人、27次授予團體。
諾貝爾獎,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藥的發明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的部分遺產(3100萬瑞典克朗)作為基金在1895年創立的。
在世界范圍內,諾貝爾獎通常被認為是所頒獎的領域內最重要的獎項。
諾貝爾獎最初分設物理(Physics)、化學(Chemistry)、生理學或醫學(Physiology or Medicine)、文學(Literature)、和平(Peace)等五個獎項,于1901年首次頒發。
1968年,瑞典國家銀行在成立300周年之際,捐出大額資金給諾貝爾基金,增設“瑞典國家銀行紀念諾貝爾經濟科學獎”(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該獎于1969年首次頒發,人們習慣上稱這個額外的獎項為諾貝爾經濟學獎。
截止到2019年5月5日,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身份獲得諾貝爾獎的有2人,分別是莫言和屠呦呦。
1、莫言
2012年,其中文作品《紅高粱系列》獲諾貝爾文學獎,時年57歲。
莫言是其筆名,原名管謨業,1955年2月17日生于山東省高密縣,在部隊任過宣傳理論干事,1986年畢業于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復員后到《檢察日報》和藝術研究院工作。此時,鄉土作品崛起,他充滿著“懷鄉”以及“怨鄉”的復雜情感寫作,被歸類為“尋根文學”作家。
作品受魔幻現實主義影響,構造獨特的主觀感覺世界,天馬行空的敘述,陌生化的處理,塑造神秘超驗的對象世界。2006年榮登中國作家富豪榜第20位,2007年問鼎中國作家實力榜第1名,2011年憑長篇小說《蛙》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
2、屠呦呦
2015年,因為發現青蒿素獲諾貝爾生物學或醫學獎,時年85歲。
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生于浙江省寧波市,是家里5個孩子中惟一的女孩。“呦呦鹿鳴,食野之蘋”,《詩經·小雅》的名句寄托了父母對她的美好期待。1951年考入北京大學,在醫學院藥學系生藥專學習。1955年,畢業于北京醫學院(今北京大學醫學部)。
畢業后接受過兩年半的中醫培訓,并一直在中國中醫研究院(2005年更名為中國中醫科學院)工作,期間先后晉升為碩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的首席科學家、終身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