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不殺劉邦,有三個原因:項伯的建議、劉邦的表白、樊噲的批評。
第一個是項伯的建議。
當項伯從劉邦大營回來之后,已經(jīng)被劉邦洗腦,項伯說:“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確實,劉邦攻破咸陽,建立大功,攻打有功之臣,是不符合大義的。
也因為這個原因,項羽暫時停止了軍事打擊。但是,曹無傷告密中提到的三點罪狀,其實并沒有解釋清楚。應該說,此時劉邦被殺的幾率還很大。
第二個原因是劉邦的表白。
劉邦看看劉邦是怎么為自己開脫的:“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zhàn)河北,臣戰(zhàn)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卻。”
劉邦此人雖然出身劉邦,官不過亭長,可是天生是個政治家,對于項羽的性格也摸的非常清楚。項羽此人吃軟不吃硬,重情重義。
于是,劉邦在陳訴時主要打感情牌。先敘述自己和項羽的戰(zhàn)友情義,同時也擺出自己的功績,在擺功勞的時候劉邦非常注意分寸,比如說進入咸陽是“不自意”,很意外,言下之意就是應該項羽先進入才是。
要知道,當年義帝曾經(jīng)和天下諸侯有約“先破關入咸陽者王之”,劉邦要稱關中王的話完全是合理合法的。可項羽不會這么想啊,巨鹿之戰(zhàn)項羽大敗章邯,擊潰秦軍主力,揮師而上,攻破咸陽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可沒想到被劉邦撿了個便宜。現(xiàn)在劉邦這么說這件尷尬事,項羽聽了應該會比較舒服。
而對于派遣將領把守函谷關,是不爭的事實,劉邦沒有多說,只是申明,自己對于項羽忠心耿耿,希望項羽不要聽信小人讒言。
第三個原因是樊噲的批評。
樊噲本是劉邦的侍衛(wèi)長,在張良的建議下闖入大帳,保衛(wèi)劉邦。當時,項莊舞劍,一心刺殺沛公,形勢危急。樊噲勸說項羽時和劉邦大意相似,可是側重點卻并不相同。
樊噲的勸說有三層意思。第一,正是因為秦王暴政,胡亂誅殺,于是天下反叛。第二,劉邦有大功,并且有義帝的約定,有法律保障,并且并沒有明顯的造反跡象。第三,如果項羽執(zhí)意要殺劉邦,就是步秦王的后塵,必然為天下諸侯背棄。
樊噲和劉邦不同,劉邦多少和項羽有些交情,可以以情動之,樊噲雖然是屠狗出身,可是腦子非常好使,不知道是不是狗腦吃多了。樊噲是以理服人,從理性上強調劉邦的合法身份,強調誅殺劉邦的嚴重后果。
正是出于以上三個原因,項羽最后放棄了誅殺劉邦。
“分我一杯羹”的故事,在中國歷史上還是蠻有名的。
故事講的是,項羽把劉邦的父親劉太公綁到兩軍陣前,架上大鼎,大鼎里盛滿水,大鼎下點上柴,然后指著劉太公威脅劉邦說,如果你還不投降,我就把你的父親劉太公扔進大鼎里煮了。
項羽根本就沒想到,劉邦這個老機靈鬼竟然玩起了偷換概念,說什么他劉邦曾在懷王帳下和項羽共事,并“約為兄弟”的深厚友誼,既如此,他劉邦的父親就是項羽的父親,項羽要煮了項羽的父親,希望能讓他劉邦幸運地喝上一口湯。
很多人因此而批評劉邦,說劉邦不孝,完全不顧父親的死活,沒人性。
也有人把批評的矛頭指向項羽,說劉邦之所以會說出“分我一杯羹”的話來,純粹是項羽逼的。
項羽把劉邦的父親綁到兩軍陣前,劉邦能為了自己的父親便舉手投降嗎?如果劉邦投降了,項羽就能放過劉邦的父親嗎?就算項羽能放了劉邦的父親,劉邦的將士們會同意劉邦投降嗎?跟你劉邦拋頭顱灑熱血四年多,哪個不是為了加官進爵封妻蔭子?結果你劉邦就為了你自己的父親,直接毀掉了將士們的前途?
項羽和劉邦的孰是孰非,本文不想討論,之所以提起“分我一杯羹”的故事,是因為我比較好奇,為什么項羽會想到利用劉太公來威脅劉邦呢?項羽不是將門之后嗎,不是大家眼中的貴族嗎,為什么手段竟如此下作呢?
其實,項羽之所以會出此下策,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客觀上的原因,一是主觀上的原因。
客觀方面,當時的項羽不但是打不贏劉邦,而且有要輸?shù)募軇荩瑸榱粟A,項羽就不能顧及到手段了,畢竟不用下作手段但笑不到最后是身死國滅,用了不正當手段但笑到最后頂多是遭到輿論的譴責。
當此時,彭越數(shù)反梁地,絕楚糧食,項王患之,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當時,項羽一方面要面對正面戰(zhàn)場的劉邦,一方面又要面對后方的彭越。
正面戰(zhàn)場的劉邦很難搞,劉邦打得過你楚軍的時候,就主動跟你打,打不過你楚軍的時候,就深溝厚壁地跟你耗著。
如果項羽硬攻,拿不下,不硬功,劉邦背靠關中,糧草充足,可以一直跟你耗著,如果項羽撤退,劉邦必然尾隨而來,到時項羽又把后背露給劉邦,明顯是等著被劉邦干,所以項羽也只能跟劉邦耗著。
但項羽耗不過劉邦呀,一是項羽糧草原本就沒有劉邦充足,二是在項羽的后方還有彭越搗亂。
比起劉邦來,彭越更難搞。
彭越動不動就來搶項羽的糧食,搶完能打包帶走就帶走,帶不走就燒毀,項羽的糧食總是會遭遇危機。
彭越不僅僅是搶項羽的糧食,還搶項羽的地盤,糧食被搶,項羽還能暫時不理,但地盤被搶了,項羽就不能不理,于是項羽就得回師去打彭越,項羽一打彭越,彭越就跑,根本不跟你項羽照面。
項羽去打去追彭越的時候,正面戰(zhàn)場的劉邦就趁你項羽不在,收拾你項羽的將軍們,項羽的將軍們又打不過劉邦,只能等項羽回來救他們,項羽剛一回來,彭越又過來搶項羽的地盤。
項羽就像一頭驢子,被劉邦和彭越反復折騰著。
主觀方面,項羽認為,家國一體,劉邦的父親就是漢軍的父親,他搞劉邦的父親就是搞了漢軍的父親,所以劉邦必然會有所觸動,就算不投降,至少也得停戰(zhàn)。
但在劉邦的思維里,卻全然不是這樣的。
國是國,家是家,“為天下者不顧家”,所以劉邦才能在彭城逃難時把嫡子劉盈踹下馬車,所以劉邦才能在解決匈奴騷擾問題時同意派遣嫡出長公主去和親,所以劉邦才既能重用本家的劉交、劉賈,又能重用沒有血緣和姻親的蕭何、曹參、韓信、陳平、盧綰、周苛、酈食其、周勃、樊噲、夏侯嬰、灌嬰等人。
而在項羽那里,受到重用的,“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這說明項羽根本就沒能很好地把家和國進行切割,也就是說,在項羽的思維里,家國一體,他項羽是西楚的君王,項羽的血親和姻親也理所應當?shù)匕殉种Σ块T。
正是這種家國一體的思維,才使項羽在抓獲劉邦的父母妻兒的伊始便欣喜若狂,“常置軍中”,“以為質”,根本就是一種奇貨可居的心態(tài)。
楚漢爭霸是一段非常經(jīng)典的歷史,楚霸王項羽與漢高祖劉邦在大敗秦軍之后展開大戰(zhàn)。一開始相對弱小的劉邦被項羽打的節(jié)節(jié)敗退,但是劉邦懂得收買人心,得到了各地民眾的支持,兵源越來越多,而項羽這邊的士兵則是打越少,加上項羽的殘暴行徑,大部分地區(qū)的老百姓更傾向于劉邦。最終劉邦擊敗了項羽,建立了漢朝。在楚漢戰(zhàn)爭時期,發(fā)生了很多有意思的事件,項羽曾想與劉邦單挑!劉邦用一句“流氓話”回復,如今成吵架口頭禪。
項羽剛開始根本沒有把劉邦放在眼里,劉邦也一直對項羽低眉順眼,表面上服從項羽的領導。但是劉邦的實力一直在暗暗的增長,逐漸的讓項羽感到了危機。但是這時候的項羽已經(jīng)很難再打敗劉邦,因此項羽使用了各種手段來逼迫劉邦就范。
項羽甚至抓來了劉邦的老爹,在兩軍陣前威脅劉邦,如果不投降就殺了劉太公。劉邦這時候是又急又惱,但是并沒有辦法,只能硬著頭皮扯皮,劉邦稱自己與項羽以兄弟想成,他的父親就是項羽的父親,這讓項羽感到很難受。后來項羽又在陣前挑戰(zhàn),要與劉邦單挑決戰(zhàn),避免勞民傷財?shù)膽?zhàn)爭。劉邦聽后大笑,說道:吾寧斗智,不能斗力。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我要用智謀來取勝,不與你比較武力,其實也就是君子動口不動手的意思。劉邦的回答讓項羽很是氣惱,如今這句話也成為了當代人吵架的口頭禪,每當兩個人吵架到快要動手的時候,就會有人說,君子動口不動手來勸解。
相關推薦:
著作權轉讓法律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