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劉邦開國后大殺功臣
因為自秦漢開始,國家邁入了大一統的格局,所以先秦以來重視人才,不輕易屠戮功勛的風氣發生了質變。
大分裂的時代你敢殺個試試,就沒人才敢到你這來了,原來的人才也會轉投他人。
國家一統了,人才不再會在國與國之間流動,要不做好被宰的覺悟出仕,要不就干甘老臨泉當個老百姓,這讓統治者的用人觀變得的有恃無恐。
當然也得看皇帝的能力,雄才大略能力超群的始皇帝就沒有殺死過那個功臣,除了呂不韋。
但是秦二世開始就出現了李斯等被處死的例子,緊接著陳勝、項羽以及劉邦都相繼開始了這類殘害功臣的行為。
特別是作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統一國家的統治者,劉邦給他之后的君王們帶了個壞頭,從此這種殘害功勛的勢頭就收不住了,最后竟然成為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這類畸形的禮教文化。
但是還是要再強調一下人的因素,劉邦這種本身能力不是特別強,又出身底層的統治者,對于殺功臣的熱衷往往是變本加厲的,相反那些能力過人又受教層度高的君主,則更善于留用提拔手下的功臣。
另一方面就是臣子的行為,早期的士胄受到先秦遺風的影響,性格上往往不懂得收斂,不避諱功高蓋主,更何況幾年前還是個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時代,哪像后世的臣子都是奉行儒家經典,規范綱常的儒教楷模,相應的血性變弱了。
這一點劉邦就比較倒霉,他自己也是這樣的心思,怎么怪得了別人去死忠于他呢?所以最簡單直接的手段就是,從肉體上消滅這些潛在的隱患分子吧。
久而久之異常成為了通常,封建轉化成了專制,特別是郡縣制全面實現后,中國實際基本不存在封建了。集權的專制制度下的統治者們,把殺功臣當成了家常便飯見怪不怪的一件事。
歷史上不一定開國帝王都啥功臣例如:唐朝李世民,他就沒有殺版多少宋朝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權,也沒有殺幾個你說的問題的原因:一是:統治基礎穩固的朝代,很少大規模殺功臣。統治基礎薄弱的朝代才會采取殺功臣的辦法。二是:對治國之術的理解或者說采用的治國方式不一樣。唐朝可以說是包容兼并。明朝是家天下。漢朝則分為兩個時間段,一個時間段是漢初,分封制,家天下。武帝后,則是郡縣制,統治基礎逐步開始穩固。三是:劉邦和朱元璋為了家天下,采取屠殺功臣的辦法,實質上是他們治國之術的一個體現。也就是他們的才能有限。四是:在殺功臣的皇帝中,也就他們兩個最厲害最徹底。
劉邦和朱元璋稱帝后都殺了功臣,是為什么?
1、第一個犧牲品是燕王臧荼,他就在劉邦稱帝的那一年被劉邦以謀反罪名消滅。
2、接著是韓信,在劉邦稱帝的第二年被逮捕,罪名同樣是企圖謀反。5年后,劉邦夫人呂皇后對被軟禁多年的韓信仍不放心,又用計將他處死于長安宮中,并且誅連三族。
3、劉邦的懷疑猜忌和殘酷無情,使得將士和功臣們人心惶惶,唯恐有一天會被他消滅,有的甚至被逼得真的反叛起來。韓王信就是害怕劉邦的懷疑,在極度恐懼的情況下干脆公開投降匈奴的。但最后也逃脫不了被追殺的命運。
4、燕王盧綰是劉邦的同鄉,自劉邦浪跡豐沛市井之時,他們就成了患難與共的朋友。漢朝開國前,盧綰一直是劉邦的親信和心腹,但最后也被劉邦逼得逃亡匈奴,罪名又是有謀反企圖。
5、趙王張耳本是劉邦的女婿,也因涉嫌謀反被廢除王位,貶為宣平侯。
6、公元前196年,當另一將領陽夏侯陳豨被逼反叛時,梁王彭越的部下曾勸彭越一同謀反,彭越猶豫著沒有答應。劉邦得知此事,不但不表彰彭越的忠心,反而將他逮捕后處死。最殘忍的是,劉邦殺了彭越之后,為了威脅警告其他將領和功臣,竟將他的尸體剁成肉醬,再派人分賜給各位諸侯和功臣品嘗。功臣們因此更加膽顫心驚。
7、彭越事件后,淮南王英布自知不能幸免,也被迫鋌而走險,起兵反叛。結果也被劉邦親自統兵鎮壓。
唐太宗李世民曾在尉遲恭一次無禮后批評尉遲恭,并在批評中提了劉邦版、呂后誅殺韓信、彭權越之事,唐太宗認為,韓信、彭越被誅,錯不在劉邦、呂后,而在于韓信、彭越自己。
這是典型的屁股決定腦袋的看法。
站在帝王的角度,他們日日夜夜都在擔心,擔心失去權力,擔心自己的位子被臣子奪了去。
站在功臣的角度,他們日日夜夜都在擔心,擔心兔死狗烹,擔心自己的高位隨時被皇帝拿回。
所以,帝王防著臣子,臣子也在提防帝王。
帝王監視臣子,臣子要么放棄功名利祿不問世事,要么干脆以進攻為防守,只要他們造反成功,就不用擔心皇帝搞他們了,于是,韓信反了,英布反了,韓信被誅了,英布也被征伐了。
太陽底下無新事,朱元璋殺李善長、殺藍玉,也是如此,也是在強化自己的皇權。
狡兔死走狗烹,當權者在掌握權利之時,最怕的就是那些功高蓋主的人,而且劉邦和朱元璋本身就是草根,通過起義奪權,他們也害怕同樣的事情出現在自己身上。
很明顯不僅僅是劉邦和朱元璋這么做的吧,畢竟“功高蓋主”這個詞可不是隨便說的,大功臣功勞太高了,高到皇帝都不知道怎么賞你了,很明顯這功臣就太危險了。引起了皇帝的警惕,生怕這個大功臣一呼百應,所以就就斬了。
很多功臣都是功高震主的,尤其是一些將領,握有實權,很多時候往往士兵都更加聽從將領的話。當上了皇帝,如果將領不知進退,為了消除這些隱患,皇帝也不得不動手。
劉邦為什么要殺功臣?劉邦殺的功臣都有誰
劉邦和朱元璋是歷史上最著名的愛殺功臣的皇帝,兩人都出生布衣,與他們出生回入死并幫助他們打下江上的答功臣,在登上皇位之后的劉邦和朱元璋卻把這些“兄弟”功臣給殺了?劉邦殺了韓信、彭越、英布等人。那么劉邦為什么要殺這些功臣呢?大風歌里的劉邦劉邦殺功臣的原因:原因一:統治必然有上下秩序,平等無法統治。劉邦出身卑微,容易被人看不起,做了皇帝后,當然不愿承認別人與自己平等。居于高位的他,不能容忍大臣以提建議之由而實際上是不太尊重他,不讓臣下威脅到自己新建立的國家與君主。原因二:打江山不同于坐江山,打江山時君主有求于臣將,而坐江山時君主卻是要求他曾有求的臣將服從,臣將不知時勢不同,仍以打江山時的態度對之,自取滅亡!原因三:大臣不知對君主應當感謝。出身低微經過危難的領袖,不能讓韓信之流以為他的成功信賴于他,君主不能被認為有欠于別人,不能被大臣認為他的賞賜是應當,否則太危險。劉邦殺的功臣: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韓王信。韓信、彭越、英布這三個王的死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有人告發他們謀反,其中韓信是兩次被人告發,彭越也是兩次被人告發。燕王臧荼后來造反,兵敗被殺。劉邦殺的都是異姓的王
第一個犧牲品是燕王臧荼,他就在劉邦稱帝的那一年被劉邦以謀反罪名消滅。接著是韓信,在劉邦稱帝的第二年被逮捕。
主要是翦初異姓王和打壓一些權力較大的功臣,還立下“非劉不王”的訓示,就是為了替子孫”拔刺“,防止功臣作亂。殺過的人太多了,主要有韓信,英布,彭越,陳豨,臧荼等等,連蕭何都曾經下獄。
韓信、彭越、英布
相關推薦:
國家招投標管理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標投標法全文)
行政法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民事訴訟當庭認證(民事證據的審核和認定指的是什么)
民事訴訟費用承擔(民事訴訟誰承擔訴訟費)
民事當事人申請法院取證(起訴前如何申請人民法院調查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