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嫩草国产线免费观看_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观看_精品精品国产高清a毛片_六月婷婷网 - 一级一级特黄女人精品毛片

五十六個民族都有什么風俗習慣

首頁 > 移民2021-01-06 08:51:36

中國的56個民族都各有什么習俗呢?

1、蒙古族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這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 已狼為圖騰,天葬。

2、回族 

每年希吉來歷即伊斯蘭歷9月為齋月,凡回族男12歲、女9歲以上身體健康者都應封齋。

3、苗族 

節日較多,除傳統年節、祭祀節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日,苗族有很多節日,但各地區叫法和過法不盡相同,傳統節日以苗年最為隆重。 

4、傣族 

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是最盛大的節日,這一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

5、傈僳族 

主要節日有闊時節(12月20日,相當于漢族的春節)、火把節、收獲節、中秋節、澡塘會、刀桿節等。

6、藏族 

藏族普遍信奉藏傳佛教許多傳統日均與宗教活動有關,藏族的民間節日有藏歷新年、酥油燈節、浴佛節等。藏族民間最大的傳統節日為每年藏歷正月初一的藏歷年。 

7、壯族 

著名節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節等,最隆重的節日莫過于春節,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節、清明上墳、八月十五中秋,還有端午、重陽、嘗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8、朝鮮族 

朝鮮族民間有五大節日,分別是:元日(春節)、上元(元宵節)、寒食(清明)、端午、秋夕

9、高山族 

他們的傳統節日大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豐年祭”又稱“豐收節”、“豐收祭”、“收獲節”等,相當于漢族的春節,是高山族最盛大的節日。 

10、納西族 

每年農歷七月二十五日的“轉山節” 祭祀獅子山,就是人們敬拜自然實體的公共祭祀慶典

11、布朗族 

最具特色的節祭日有:年節、祭寨神、洗牛腳等。山康節是布朗族最盛大的節日,每年傣歷六月中旬舉行,一般為3天。 

12、阿昌族 

主要節日有進洼(關門)、出洼(開門)、燒白柴、潑水節等。除宗教節日外,還有許多本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如:火把節、窩羅節、澆花節和春節。 

13、怒族 

怒族傳統節日有過年、鮮花節和祭谷神、祭山林節,其中以過年的節日氣氛最濃,既隆重又古樸。

14、鄂溫克族 

敖包節是鄂溫克族的宗教節日,但也舉行一些文娛體育活動,因而具有廣泛的群眾性。除春節等節日與臨近其他民族的節日一樣外,鄂溫克族還要在農歷五月下旬擇日舉行的“米闊勤”節 

15、鄂倫春族 

每年的6月18日是鄂倫春民族傳統的節日--篝火節。臘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習俗。

16、赫哲族 

河燈節是赫哲族的民間傳統節日,世世代代靠捕魚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農歷的7月15放河燈、祭河神,以此來祈禱、祝福族人平安、捕魚豐收。 

17、門巴族 

相傳藏傳佛教的佛祖釋加牟尼誕生和圓寂的日子是藏歷四月十五日,為了紀念這一天,門巴族地區的所有寺廟念經祈禱,舉行各種宗教活動。 

18、白族 

已有上千年歷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日,現被定名為“三月街民族節”。另外還有“火把節”(又稱星回節)等民族節日。 

19、保安族 

保安族的節日同許多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相同,如開齋節、古爾邦節、圣祀日等,家家都要炸馓子、油餜、蜜圈圈和油香。 

20、布依族 

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傳統節日除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外,還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節”等,最隆重的節日是農歷“六月六”。 

21、達斡爾族 

達斡爾族稱春節為“阿涅”,也把春節當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節日。正月十六為“黑灰日”,在黑灰日這一天,人們之間互相往對方的臉上抹黑,認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 

22、德昂族 

德昂族民間傳統節日主要有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燒白柴等,大都與佛教活動有關。德昂族還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龍、谷娘等祭祀習俗,其中以祭龍最富情趣。 

23、東鄉族 

東鄉族開齋節又稱"爾德節",是東鄉族民間的傳統節日。按伊斯蘭教規定:伊斯蘭教歷每年九月是齋戒月份,這一月的開始和最后一天,均以見新月為準,齋期滿的次日,即為節日。因此,它既是民族節日,也是宗教節日。 

24、侗族 

侗族傳統節日各地日期不一,節日飲食常和宴客活動聯系在一起,主要節日有新婚節、架橋節、祭牛節、吃新節、花炮節等。侗族喜歡斗牛,每個村寨都飼養有專供比賽用的“ 水牛王”

25、獨龍族 

獨龍族過去的宗教信仰尚處在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萬物有靈階段,過卡雀哇于每年冬臘月的某一天舉行(各地時間不一),節期的長短常常以食物準備的多寡而定。 

26、俄羅斯族 

中國俄羅斯族的風俗習慣與前蘇聯的俄羅斯族基本相同,多信東正教,俄羅斯族非常重視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復活節”最為隆重。過節前一周,不吃葷,只吃素。 

27、哈尼族 

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傳統節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節)。此外還有“栽秧節”(又稱“黃飯節”)和嘗新節兩個小節日。 

28、哈薩克族 

哈薩克族過去信仰薩滿教,公元十一世紀前后,改信伊斯蘭教。主要節日有古爾邦節和肉孜節,還有“那吾熱孜”節。哈薩克族熱情好客,待人真誠。拋撒“包爾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薩克族的傳統禮俗。 

29、基諾族

傳統節日以過年為重,具體時間由各村寨自定,但多在農歷臘月間進行。每年陰歷九月,基諾族就要過一年一度的新米節了,當地人稱“好希早”。 

30、京族 

傳統節日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及唱哈節等。其中,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是“唱哈節”(歌節)。

31、景頗族 

目瑙縱歌(目腦縱歌)是景頗族人民驅惡揚善,預祝吉祥幸福的傳統節日,一般在農歷正月十五之后舉行,為期2—3天。 

32、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族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是諾若孜節,按柯爾克孜族的歷法,新月每出現一次為一個月,十二個月為一年。每年第一個月出現時即過諾若孜節,類似于漢族的春節. 

33、拉祜族 

祜族傳統節日有拉祜年,也吃擴塔節(即春節)、火把節、月亮節和嘗新節等節日。其中最隆重的節日是過拉祜年。傳說拉祜族兄弟是從葫蘆里走出來的。

34、黎族 

黎族的傳統節日有春節和“三月三”等。黎族大多數節日與漢族相同,如春節,與漢族過春節的情形基本一致。黎族特有每年農歷的節日“三月三”源于黎族先人繁衍后代的一個傳說. 

35、珞巴族 

希蒙的珞巴族稱年節為“調更谷乳術”節。不少地方還保留有“氏族集合”的古老習慣。 

36、滿族 

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元宵節、二有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體育活動。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989年10月,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為“頒金節”。 

37、毛南族 

毛南族的節日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必定祭祀祖先;二是多開展唱歌對歌活動。毛南族民間最大的節日是每年夏至后的分龍節。農歷五月的廟節,清明節“趕祖先圩”和元宵節“放飛鳥”也是他們獨有的紀念活動。 

38、仫佬族 

一年之中除十月、十一月之外,幾乎每個月都有節日。三年一次的“依飯”節也叫“喜樂厚”是仫佬族最隆重的節日。

39、普米族 

大過年(春節)、清明、立夏、端午節、火把節、嘗新節等節日。過去普米族民間每隔三年一年舉行一次較大的小天地神靈的祭祀活動由全民族或全寨共同舉行。 

40、羌族 

農歷十月初一為羌族年節,年節的宴會又稱“收成酒”。年節這天全寨人到“神樹林”還愿,焚柏香孝敬祖先和天神。每逢節日、婚喪、祭祀、聚會、待客或換工勞動,除飯菜豐盛外,還必備美酒。 

41、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節日有開齋節、古爾邦節等,最大的傳統節日為古爾邦節,每當節日來臨,撒拉族都要宴請賓客,煮手抓羊肉,燉雞肉,做糖包、油炸蛋糕、炸馓子,做“比利買海”(油攪團)、“木絲日”(一種以油、熟面等為餡的包子)和各種燴菜。

擴展資料:

各民族地理資源

中國地域遼闊,資源豐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國家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中國政府一直致力于推進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保證少數民族當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的權利。據《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白皮書載,中國的55個少數民族中,有44個建立了自治地方,實行區域自治的少數民族人口占少數民族總人口的71%。中國民族自治地方的面積占全國國土總面積的64%左右;草原面積占全國的75%,中國著名的5大天然牧區,都在少數民族地區;森林面積占全國的43.9%;林木蓄積量占全國的55.9%;水力資源蘊藏量占全國的65.9%。此外,還有大量的礦藏資源,以及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和旅游資源。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56個民族

中國的56個民族的習俗分別為:

1、土家族

土家族絕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湖北、貴州、重慶。大多數人通漢語,目前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聚居區還保留著土家語。土家族民間十分注重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年最為隆重。每年農歷二月二日稱為社日,屆時要吃社飯、端陽節吃粽子、重陽節打粑粑。

土家族過去迷信鬼神,尤其崇拜祖先,以祖先為正神,眾神之首,每逢年節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進行小敬。土家族是少有的過兩個大年的民族,即趕在漢族過大年的前一天多過一個大年,俗稱“趕年”。

2、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游牧生活。中國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跡,因而被譽為“草原驕子”。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這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

“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動人的賽馬、摔跤,令人贊賞的射箭,有爭強斗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顯示出草原民族獨有的特色。

3、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十三世紀,大批穆斯林從西遼遷入黃河流域,并同當地的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通過通婚等多種因素,逐漸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間節日開齋節(也叫肉孜節),又稱大開齋。

每年希吉來歷即伊斯蘭歷9月為齋月。凡回族男12歲、女9歲以上身體健康者都應封齋。解放后,國務院把開齋節定為回族的法定假日。

4、苗族

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挑花、刺繡、織錦、蠟染、首飾制作等工藝美術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于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

節日較多,除傳統年節、祭祀節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日,苗族有很多節日,但各地區叫法和過法不盡相同,傳統節日以苗年較為重要,最為隆重的當屬牯藏節(13年一度)。

5、傣族

傣族自稱“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節日與佛教活動有關。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是最盛大的節日,這一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

屆時要賧佛,并大擺筵席,宴請僧侶和親朋好友,以潑水的方式互致祝賀。現在,因潑水活動是傣歷新年節慶活動的主要內容,這一活動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

擴展資料:

1、民族風俗習慣是一個民族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相延久積而成的喜好、風俗、習慣和禁忌,主要表現在飲食、服飾、居住、婚姻、生育、喪葬、節慶、娛樂、禮節、生產等方面。它具有社會性、規范性、地域性、穩定性、敏感性等特點。

2、中國共56個民族:除漢族外有55個少數名族,分別是:阿昌族 、白族 、保安族、 布朗族、 布依族 、朝鮮族、 達斡爾族、 傣族、 德昂族 、侗族 、東鄉族、 獨龍族、 鄂倫春族、 俄羅斯族、鄂溫克族 、高山族、 仡佬族、 哈尼族、 哈薩克族 、赫哲族、回族、 基諾族、 京族、 景頗族、 柯爾克孜族 、拉祜族、 黎族、 傈僳族、 珞巴族、 滿族 、毛南族、 門巴族、 蒙古族、 苗 族 、仫佬族 、納西族 、怒族、 普米族、 羌族、 撒拉族、畬族、 水 族、 塔吉克族、 塔塔爾族、 土族 、土家族、 佤 族、 維吾爾族、 烏孜別克族、 錫伯族 、 族、 彝 族 、裕固族 、藏族 、壯族。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_民族風俗習慣 百度百科_少數民族

中國有56個民族,各有各的風俗習慣,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少數民族的禮節、生活、家庭、婚俗、服飾、圖飾、忌諱,讓不同民族的你深入他們的生活。 

1、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游牧生活。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這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

2、回族 

回族民間節日開齋節(也叫肉孜節),又稱大開齋。每年希吉來歷即伊斯蘭歷9月為齋月。凡回族男12歲、女9歲以上身體健康者都應封齋。解放后,國務院把開齋節定為回族的法定假日。

3、苗族

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于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節日較多,除傳統年節、祭祀節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日,苗族有很多節日,但各地區叫法和過法不盡相同,傳統節日以苗年最為隆重。


4、傣族

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節日與佛教活動有關。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是最盛大的節日,這一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屆時要賧佛,并大擺筵席,宴請僧侶和親朋好友,以潑水的方式互致祝賀。現在,因潑水活動是傣歷新年節慶活動的主要內容,這一活動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

5、傈僳族

傈僳族在唐代稱為“栗粟”。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帶,后因戰爭等原因,逐步遷到滇西怒江地區定居下來。1985年6月11日,建立云南維西傈僳族自治縣。節日:主要節日有闊時節(12月20日,相當于漢族的春節)、火把節、收獲節、中秋節、澡塘會、刀桿節等。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的“刀桿節”扣人心弦,據說上刀桿是為了使傈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闖”的精神而設立的。

1、蒙古族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這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 已狼為圖騰,天葬。

2、回族 

每年希吉來歷即伊斯蘭歷9月為齋月,凡回族男12歲、女9歲以上身體健康者都應封齋。

3、苗族 

節日較多,除傳統年節、祭祀節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日,苗族有很多節日,但各地區叫法和過法不盡相同,傳統節日以苗年最為隆重。 

4、傣族 

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是最盛大的節日,這一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

5、傈僳族 

主要節日有闊時節(12月20日,相當于漢族的春節)、火把節、收獲節、中秋節、澡塘會、刀桿節等。

6、藏族 

藏族普遍信奉藏傳佛教許多傳統日均與宗教活動有關,藏族的民間節日有藏歷新年、酥油燈節、浴佛節等。藏族民間最大的傳統節日為每年藏歷正月初一的藏歷年。 

7、壯族 

著名節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節等,最隆重的節日莫過于春節,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節、清明上墳、八月十五中秋,還有端午、重陽、嘗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8、朝鮮族 

朝鮮族民間有五大節日,分別是:元日(春節)、上元(元宵節)、寒食(清明)、端午、秋夕

9、高山族 

他們的傳統節日大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豐年祭”又稱“豐收節”、“豐收祭”、“收獲節”等,相當于漢族的春節,是高山族最盛大的節日。 

10、納西族 

每年農歷七月二十五日的“轉山節” 祭祀獅子山,就是人們敬拜自然實體的公共祭祀慶典。

11、布朗族 

最具特色的節祭日有:年節、祭寨神、洗牛腳等。山康節是布朗族最盛大的節日,每年傣歷六月中旬舉行,一般為3天。 

12、阿昌族 

主要節日有進洼(關門)、出洼(開門)、燒白柴、潑水節等。除宗教節日外,還有許多本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如:火把節、窩羅節、澆花節和春節。 

13、怒族 

怒族傳統節日有過年、鮮花節和祭谷神、祭山林節,其中以過年的節日氣氛最濃,既隆重又古樸。

14、鄂溫克族 

敖包節是鄂溫克族的宗教節日,但也舉行一些文娛體育活動,因而具有廣泛的群眾性。除春節等節日與臨近其他民族的節日一樣外,鄂溫克族還要在農歷五月下旬擇日舉行的“米闊勤”節 。

15、鄂倫春族 

每年的6月18日是鄂倫春民族傳統的節日--篝火節。臘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習俗。

16、赫哲族 

河燈節是赫哲族的民間傳統節日,世世代代靠捕魚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農歷的7月15放河燈、祭河神,以此來祈禱、祝福族人平安、捕魚豐收。 

17、門巴族 

相傳藏傳佛教的佛祖釋加牟尼誕生和圓寂的日子是藏歷四月十五日,為了紀念這一天,門巴族地區的所有寺廟念經祈禱,舉行各種宗教活動。 

18、白族 

已有上千年歷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日,現被定名為“三月街民族節”。另外還有“火把節”(又稱星回節)等民族節日。 

19、保安族 

保安族的節日同許多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相同,如開齋節、古爾邦節、圣祀日等,家家都要炸馓子、油餜、蜜圈圈和油香。 

20、布依族 

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傳統節日除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外,還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節”等,最隆重的節日是農歷“六月六”。 

21、達斡爾族 

達斡爾族稱春節為“阿涅”,也把春節當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節日。正月十六為“黑灰日”,在黑灰日這一天,人們之間互相往對方的臉上抹黑,認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 

22、德昂族 

德昂族民間傳統節日主要有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燒白柴等,大都與佛教活動有關。德昂族還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龍、谷娘等祭祀習俗,其中以祭龍最富情趣。 

23、東鄉族 

東鄉族開齋節又稱"爾德節",是東鄉族民間的傳統節日。按伊斯蘭教規定:伊斯蘭教歷每年九月是齋戒月份,這一月的開始和最后一天,均以見新月為準,齋期滿的次日,即為節日。因此,它既是民族節日,也是宗教節日。 

24、侗族 

侗族傳統節日各地日期不一,節日飲食常和宴客活動聯系在一起,主要節日有新婚節、架橋節、祭牛節、吃新節、花炮節等。侗族喜歡斗牛,每個村寨都飼養有專供比賽用的“ 水牛王”

25、獨龍族 

獨龍族過去的宗教信仰尚處在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萬物有靈階段,過卡雀哇于每年冬臘月的某一天舉行(各地時間不一),節期的長短常常以食物準備的多寡而定。 

26、俄羅斯族 

中國俄羅斯族的風俗習慣與前蘇聯的俄羅斯族基本相同,多信東正教,俄羅斯族非常重視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復活節”最為隆重。過節前一周,不吃葷,只吃素。 

27、哈尼族 

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傳統節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節)。此外還有“栽秧節”(又稱“黃飯節”)和嘗新節兩個小節日。 

28、哈薩克族 

哈薩克族過去信仰薩滿教,公元十一世紀前后,改信伊斯蘭教。主要節日有古爾邦節和肉孜節,還有“那吾熱孜”節。哈薩克族熱情好客,待人真誠。拋撒“包爾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薩克族的傳統禮俗。 

29、基諾族

傳統節日以過年為重,具體時間由各村寨自定,但多在農歷臘月間進行。每年陰歷九月,基諾族就要過一年一度的新米節了,當地人稱“好希早”。 

30、京族 

傳統節日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及唱哈節等。其中,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是“唱哈節”(歌節)。

31、景頗族 

目瑙縱歌(目腦縱歌)是景頗族人民驅惡揚善,預祝吉祥幸福的傳統節日,一般在農歷正月十五之后舉行,為期2—3天。 

32、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族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是諾若孜節,按柯爾克孜族的歷法,新月每出現一次為一個月,十二個月為一年。每年第一個月出現時即過諾若孜節,類似于漢族的春節. 

33、拉祜族 

祜族傳統節日有拉祜年,也吃擴塔節(即春節)、火把節、月亮節和嘗新節等節日。其中最隆重的節日是過拉祜年。傳說拉祜族兄弟是從葫蘆里走出來的。

34、黎族 

黎族的傳統節日有春節和“三月三”等。黎族大多數節日與漢族相同,如春節,與漢族過春節的情形基本一致。黎族特有每年農歷的節日“三月三”源于黎族先人繁衍后代的一個傳說. 

35、珞巴族 

希蒙的珞巴族稱年節為“調更谷乳術”節。不少地方還保留有“氏族集合”的古老習慣。 

36、滿族 

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元宵節、二有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體育活動。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989年10月,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為“頒金節”。 

37、毛南族 

毛南族的節日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必定祭祀祖先;二是多開展唱歌對歌活動。毛南族民間最大的節日是每年夏至后的分龍節。農歷五月的廟節,清明節“趕祖先圩”和元宵節“放飛鳥”也是他們獨有的紀念活動。 

38、仫佬族 

一年之中除十月、十一月之外,幾乎每個月都有節日。三年一次的“依飯”節也叫“喜樂厚”是仫佬族最隆重的節日。

39、普米族 

大過年(春節)、清明、立夏、端午節、火把節、嘗新節等節日。過去普米族民間每隔三年一年舉行一次較大的小天地神靈的祭祀活動由全民族或全寨共同舉行。 

40、羌族 

農歷十月初一為羌族年節,年節的宴會又稱“收成酒”。年節這天全寨人到“神樹林”還愿,焚柏香孝敬祖先和天神。每逢節日、婚喪、祭祀、聚會、待客或換工勞動,除飯菜豐盛外,還必備美酒。 

41、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節日有開齋節、古爾邦節等,最大的傳統節日為古爾邦節,每當節日來臨,撒拉族都要宴請賓客,煮手抓羊肉,燉雞肉,做糖包、油炸蛋糕、炸馓子,做“比利買海”(油攪團)、“木絲日”(一種以油、熟面等為餡的包子)和各種燴菜。

擴展資料:

各民族人口數量: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政府對少數民族實行了寬于漢族的生育政策。

為提高少數民族人口素質,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的經濟社會發展,中國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根據國家有關少數民族也要實行計劃生育的精神,制定了該地區少數民族的計劃生育政策,但其政策寬于漢族的生育政策。這使得少數民族人口的增長速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全國五次人口普查結果表明,中國少數民族:1953年7月1日為3532萬人,1964年7月1日為4000萬人,1982年7月1日為6724萬人,1990年7月1日為9120萬人,2000年11月1日為10643萬人。

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中國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共有12.9533億人。其中漢族115940萬人,占91.59%。

少數民族10643萬占8.41%(同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了11692萬人,增長了11.22%;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了1523萬人,增長了16.70%)。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中,漢族人口為1225932641人,占91.51%。

各少數民族人口為113792211人,占8.49%。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66537177人,增長5.74%;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7362627人,增長6.92%。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56個民族

中華大家庭——五十六個民族
1 、阿昌族:分布在云南,人口2.7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也很發達,尤其以善于打制長刀而聞名于世。有自己的語言。——采茶
2 、 白族:分布在云南、貴族、四川等地,人口159萬余人,關于經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鹽漬杜鵑花,三道茶,大理三塔
3 、保安族:分布在云南、青海等地,人口1.2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以打刀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語言。——羊皮襖、保安刀
4 、布朗族:分布在云南,人口8.2萬余,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彈唱
5 、布依族:分布在貴族、云南等地,人口254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享有“水稻民族”之稱。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石板屋、繡花、雕刻面具
6 、朝鮮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人口192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以善種水稻聞名,有自己的語言。——跳板、長鼓舞
7 、達斡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新疆等地,人口12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剪紙,打曲棍球
8 、傣 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02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寺塔、竹樓和竹橋顯示出了別具一格的建筑藝術,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孔雀舞、夾籮飯,潑水節
9 、德昂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5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以善于種茶聞名,有自己的語言。——象腳鼓舞
10、侗 族: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文本等地,人口251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林業,鼓樓、風雨橋、風雨亭是侗鄉的主要標志,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浸泡蘆笙,攔路迎賓
11、東鄉族:主要分布甘肅、寧夏、新疆等地,人口37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瓜果。有自己的語言。
12、獨龍族:分布在云南,人口0.5萬余人,他們保持著“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社會首先風尚。絕少發生盜竊現象。有自己的語言。——織獨龍毯,烤烙餅
13、鄂倫春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等地,人口中0.6萬余人,主要從事狩獵和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制作毛皮服飾,篝火節
14、俄羅斯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等地,人口中1.3萬余人,從事各種修理業、運輸業和手工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拉手風琴,烤面包
15、鄂溫克族:分布在內蒙古、和黑龍江,人口2.6萬人,主要從事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馴鹿、爬犁
16、高山族:主要分布在臺灣省,其余少數分散居住在福建等東南沿海地區,人口約40人余人,主要從事農業和漁獵業,有自己的語言。——竿球,龍舟,編織
17、仡佬族:分布在貴州、廣西、云南等地,人口約43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制作糯米團,地戲
18、哈尼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25萬人,主要從事農業,善于梯田,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19、哈薩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約1萬余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善刺繡,繡品已出口到日本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剪羊毛,彈唱,刺繡
20、赫哲族:分布在黑龍江省,人口0.4萬余人,是中國北方一以捕魚為生的民族,有自己的語言。——制作魚皮衣服,漁鄉,善食生魚
21、回 族:主要聚居在寧夏、甘肅、新疆等地,其余散居全國各地,人口860萬余人。——摔牛,炸油香
22、基諾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1.8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善于種茶,有自己的語言。——樂器迪他,跳鼓舞
23、京 族:分布廣西,人口1.8萬余人,主要從事沿海漁業,兼營農業和鹽業,有自己的語言。——哈亭,彈奏獨弦舞,踩高蹺
24、景頗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11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玉米、旱谷等作物,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目腦縱歌,跳孔雀舞
25、柯爾克孜族:分布在新疆和黑龍江,人口14萬余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吹奏和握手禮
26、拉祜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41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27、黎 族:分布在海南省,人口111萬余人,以農業為主,婦女精于紡織,“黎錦”“黎單”聞名于世,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打柴舞
28:僳僳族:分布在云南、四川等地,人口57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上刀桿
29、珞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0.2萬余人,主要從農業和狩獵,有自己的語言。
30、滿 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人口約982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漁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穿旗袍,薩滿舞,二貴摔跤
31、毛南族:分布在廣西,人口7.1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善于飼養菜牛和編制花竹帽。有自己的語言。——分龍節舞龍
32、門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約0.7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擅長編制竹藤器和制作木碗。有自己的語言。
33、蒙古族:分布在內蒙古、新疆等地,人口480萬余人,以畜牧業為主,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馬頭琴演奏,蒙古包和勒勒車
35、苗 族:分布在貴州、湖南、湖北等地,人口中739余人,主要從事農業,刺繡、桃花織、錦蠟染和銀飾素享盛名。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吹蘆笙,吊角樓
36、仫佬族:分布在廣西,人口15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玉米,有自己的語言。
37、納西族:分布在云南、四川和西藏,人口27萬余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東巴舞,臘染
38、怒 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2.7萬余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有自己的語言。——織怒毯,努寨
39、普米族:分布在云南、四川,人口2.9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吹葫蘆笙,彈唱,集體舞
40、羌 族:分布在四川等地,人口19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大白蕓豆是著名的特產,有自己的語言。——羌寨
41、撒拉族:分布在青海、甘肅等地,人口8.7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藝也發達,有自己的語言。
42、畬 族:分布在福建、浙江等地,人口63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除種水稻外,還普遍種植茶樹、甘蔗等經濟作物,有自己的語言。
43、水 族、分布在貴州、廣西等地,人口34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水稻和糯稻,有自己的語言。
44、塔吉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3.3萬余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
45、塔塔爾族:分布在新疆,人口0.4萬余人,以經營商業為主,兼營手工業和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46、土族:分布在青海、甘肅等地,人口19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太平洋舞,高臺會
47、土家族:分布在湖南、湖北等地,人口570萬余人,土家織綿以其“色彩斑斕,做工精巧”聞名于世,有自己的語言。——擺手堂
48、佤 族:分布在云南,人口35萬余人,從事農業,木鼓舞富有民族特色,多次在全國民族舞蹈中獲獎,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甩發舞
49、維吾爾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人口721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糧棉和瓜果,有自己的語言。——手鼓舞
50、烏孜別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約1.4萬余人,主要從事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51、錫伯族:主要分布在遼寧、吉林、黑龍江、新疆等地,人口約17萬余人,主要從事漁獵和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52、瑤 族:分布在廣西、湖南、云南、廣東等地,人口17萬余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有自己的語言。——盤王節、長鼓舞
53、彝 族:分布在云南、四川等地,人口657萬余人,喜食“砣砣肉”,愛飲“桿桿酒”,舞蹈音樂獨具特色,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虎節
54、裕固族:分布在甘肅,人口約1.2萬余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崇尚騎馬和射箭,有自己的語言。
55、藏 族:分布在西藏、四川、青海、甘肅等地,人口459萬余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藏舞,布達拉宮
56、壯 族:分布在廣西、云南等地,人口1555萬余人,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壯錦”享譽海內外,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五十六個民族的特殊風俗習慣(不少于三條)

最好在4月6號之前給出答案

1、壯族來-三月三歌節。

三月三是壯族源人民的傳統節日,對歌又是三月三的一項主要活動,因此又稱“歌圩”或“歌節”。歌節,是壯族民間傳統文化活動,也是男女青年進行社交的場所。

2、壯族-農具節。

桂西南地區壯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二月二十九日舉行。是日,各家各戶把自家加工制作的各種農業生產工具,挑到圩上,依次排列成行,有犁架、牛軛、簸箕、畚箕、扁擔、鋤頭、犁頭、耙、鋤柄、籮筐、竹墊、谷籮、谷桶及家具等。

3、侗族-侗年。

節日期間,各家或殺豬宰羊,或殺雞殺鴨,請客訪友,宴飲作樂。節日前一天,備豆腐、魚蝦,當晚用酸水煮熟,經一夜冷卻成“凍菜”,節日當天便以“凍菜”祭祀祖先。

4、仫佬族-走坡節。

節日里,男女青年盛裝打扮,三五成群來到預約的峒場或山坡上,對唱山歌,結交友情,尋找情侶。通過多次對歌,情意日增,不少青年互結同年,相愛定情。

5、彝族-火把節。

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也不同,大多是在農歷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動有斗牛、斗羊、斗雞、賽馬、摔跤、歌舞表演、選美等。在新時代,火把節被賦予了新的民俗功能,產生了新的形式。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少數民族節日

1、漢族

全稱大漢民族。原名華夏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是上古時期黃帝和炎帝部落的裔,炎黃子孫。

在民間,特別是農村地區,有過小年和大年的習慣。大年初一,人們不掃地,不向外潑水,不走后門,不打罵孩子、相互祝賀新年吉祥富貴,萬事如意。漢族民族服飾為漢服。

2、回族

回族是回民族的簡稱。十三世紀,大批穆斯林從中亞遷入中國,并同當地的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通過通婚等多種因素,逐漸形成了回族。

回族民間節日開齋節、古爾邦節(又叫宰牲節)、圣紀節、登霄節等。開齋節(也叫肉孜節),又稱大開齋,每年希吉來歷即伊斯蘭歷9月為齋月,凡回族男12歲、女9歲以上身體健康者都應封齋。

3、傣族

傣族的節日,多與宗教活動有關。主要節日有關門節、開門節、潑水節等。

關門節,傣語“毫瓦薩”,時間固定在傣歷9月15日(公歷7月中旬)。開門節,傣語稱“翁瓦薩”,時間固定在傣歷12月15日(公歷10月中旬)。

傣歷年——潑水節是傣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或“楞賀桑勘”,意為六月新年。時間在傣歷6月下旬或7月初(公歷4月中旬)。約在農歷清明后十日舉行,它象征著“最美好的日子”。

4、苗族

鼓社制。新中國成立前,苗族鼓社是由共同源于一個男性祖先而結合起來的人們的集團。鼓社一般由同宗的一個或數個自然村寨組成,小的幾十戶或百來戶,大的幾百戶乃至上千戶。一個社共立一個鼓祭祖,有共同的宗教節日、共同的地域觀念和共同的習慣法規,穿同一服飾,操共同的方言。

苗族人尤其喜歡吃酸,幾乎家家戶戶都自制酸湯、酸菜、酸辣,腌制魚肉,苗家的酸湯魚肉嫩湯鮮,清香可口,聞名遐邇。苗族喜飲酒。

5、滿族

滿族主要分布在中國的東三省、河北省、內蒙古自治區,以河北省北部最多,其次是遼寧省。

年節將近時,家家打掃庭院,貼窗花、對聯和福字。臘月三十,家家豎起六米多高的燈籠桿,從初一到十六,天天紅燈高掛。年三十包餃子,講究褶子多為好,子時煮餃子,有的裏邊包上銅錢,吃到者有好運。

春節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為辭舊歲;年初一再拜一次,為迎新春。春節前還要舉行跳馬跳駱駝等比賽。正月十五還有鬧燈會。

維吾爾族的住宅,多成院落,一般大門忌朝西開。房屋呈方形,有較深的前廊,庭院多栽花卉、葡萄、果樹,打掃得十分潔凈。室內砌土炕,墻上掛壁毯,開壁龕,并飾以多種花卉圖案。飲食方面,他們以面粉、大米為主食,喜喝奶茶,佐以面粉烤制的馕。飯菜種類很多,有抓飯。肉粥、拉面、湯面、薄皮包子、烤包子、油塔子、烤肉等。喜歡吃甜瓜、西瓜、葡萄、蘋果、梨、杏、石榴等水果,主要吃牛、羊肉以及雞、鴨、魚肉;禁食豬肉、驢肉、食肉動物及兇禽猛獸;禁食一切動物的血。
維吾爾族的傳統服裝為,男女老少均戴四楞小花帽。男子普遍喜歡穿對襟“袷袢”(長袍),內著繡有花紋的短衫。女子喜著連衣裙,外套黑色對襟背心,戴耳環、手錫、戒指、項鏈等裝飾品,姑娘多梳小辮,現在城市居民一般穿時裝。
維吾爾族人待人講究禮貌。在遇到尊長或朋友時,習慣于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后身體前傾,連聲問好。家里來客都熱情招待。維吾爾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的舞蹈輕巧、優美,以旋轉快速和多變著稱,反映了維吾爾族人樂觀開朗的性格。維吾爾族以農業為主兼營牧業,有經商傳統,同時傳統手工業十分發達,而且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他們制作的地毯、刺繡、絲綢衣料、銅壺、小刀、民族樂器等,

京族介紹

主要聚居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市的(氵萬)尾、山心、巫頭潭吉4個自然村。京族以漁業為主,以農為輔,屬沿海漁業和農耕混合的經濟文化類型。京族的祖先原居越南吉婆。后來有一部分人自越南 涂山沿海捕魚來到巫頭島等地定居,至今已有4 0 0 多 年的歷史。京族過去被稱為"越族"。新中國成立后,正式定名為京族。京族有本民族語言,通用漢語文,信仰天主教、道教。

蒙古族介紹

現有人口4806849 人。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其余分布在中國的東北、西北地區。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于傳奇色彩的民族。被譽為“草原驕子”。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東岸一帶。“蒙兀”是“蒙古”一詞最早的漢文譯名,始見唐代。“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諸部落中的一個部落的名稱。13世紀初,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部統一了蒙古地區諸部,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蒙古”也就由原來的部落名稱變成為民族名稱了。蒙古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學。蒙古族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

景頗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潞西、隴川、 盈江、瑞麗、梁河五縣,少部分散居于其他州縣。景頗族的來源與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關先后出現了"峨昌"、"遮些 "、等名稱。新中國成立后,經民族識別確認為景頗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 。過去沒有自己的文字,2 0 世紀末葉創制了以拉丁字 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

白族介紹

有人口1594827 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以洱海為中心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少部分散居在四川、貴州、湖南等地。由于白族風俗尚白,歷史上曾有"白人"、"白王"、"白史"之稱。新中國成立后,正式定名為白族。白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白語支。大多數白族通曉漢語,并作為與其他民族的交際工具。白族是個古老的民族,有著自己光輝燦爛的科學文化。在天文、歷法、氣象、醫學、文學等領域都有許多發明創造和優秀作品。
一族跳竹桿。
苗族風俗
苗族先民于秦漢時聚居在“五溪”地區,即今湘西、黔東等地。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就有關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這就是從黃河流域直到長江中游以南被稱為"南蠻"的氏族和部落。
人口:7398035
分布:主要聚居于貴州省東南部、廣西大苗山、海南島及貴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廣西等省區的交界地帶。
文化:苗族有自己的語言,苗語分三大方言:湘西、黔東和川黔滇。1956年后,設計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族與漢族長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漢語并用漢文。 苗族地區以農業為主,以狩獵為輔。苗族的挑花、刺繡、織錦、蠟染、剪紙、手飾制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馳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蠟染工藝已有千年歷史。苗族服飾多達一百三十多種,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的服飾相媲美。苗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蘆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樂器。
習俗: 苗族十分注重禮儀。客人來訪,必殺雞宰鴨盛情款待,若是遠道來的貴客,苗族人習慣先請客人飲牛角酒。吃雞時,雞頭要敬給客人中的長者,雞腿要賜給年紀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還有分雞心的習俗,即由家里年紀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雞心或鴨心拈給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須把雞心平分給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歡吃肥肉,可以說明情況,主人不勉強,但不吃飽喝足,則被視為看不起主人
婚俗: 在青年男女婚戀過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飯。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畫有鴛鴦的糯米粑做為信物互相饋贈;舉行婚禮時,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還要請新郎、新娘吃畫有龍鳳和奉娃娃圖案的糯米粑。
服裝: 苗族的服飾各地不完全相同,男子多用布包頭,身穿短衣褲但苗族婦女的穿戴普遍比較講究,尤其是盛裝,極為精美,花飾很多,有的裙子有四十多層,故名“百褶裙”.衣裙上面繡制的各種圖案,古色古香,異彩紛呈。婦女擅長紡織、刺繡、蠟染,工藝十分精湛。
食俗: 大部分地區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為常見。如再加一些鮮肉和酸菜做餡,味道更為鮮美。肉食多來自家畜、家禽飼養,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說。苗家的食用油除動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以辣椒為主要調味品,有的地區甚至有“無辣不成菜”之說。苗族的菜肴種類繁多,常見的蔬菜有豆類、瓜類和青菜、蘿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制品。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湯家家必備。酸湯是用米湯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發酵后,即可用來煮肉,煮魚,煮菜。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雞、鴨、魚、肉都喜歡腌成酸味的。苗族幾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壇子,統稱酸壇。苗族釀酒歷史悠久,從制曲、發酵、蒸餾、勾兌、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藝。日常飲料以油茶最為普遍。湘西苗族還特制有一種萬花茶。酸湯也是常見的飲料。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湯、辣椒骨、苗鄉龜鳳湯、綿菜粑、蟲茶、萬花茶、搗魚、酸湯魚等。
節慶: 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節日較多,除傳統年節、祭祀節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日。如:吃鴨節、吃新節、殺魚節、采茶節等。過節除備酒肉外,還要必備節令食品。 苗年一般先在正月第一個卯日,歷時三、五天或十五天。年前,各家各戶都要備豐盛的年食,除殺豬、宰羊(牛)外,還要備足糯米酒。年飯豐盛,講究“七色皆備”、“五味俱全”,并用最好的糯米打“年粑”。互相宴請饋贈。殺魚節多在江邊,由婦女帶上飯、臘肉、香腸等酒菜,只要捉到魚,即燃起篝火,架鍋煮魚直到盡興方歸。“祭鼓節”苗族民間最大的祭祀活動。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于農歷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進行,屆時要殺一頭牯子牛,跳蘆笙舞,祭視先人。食時邀親朋共聚一堂,以求增進感情,家庭和睦。
苗族講究真情實意,非常熱情,最忌浮華與虛偽。 主人路遇客人不搶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談中用敬語稱呼;迎客要穿節日服裝;對貴客要到寨外擺酒迎候;客人到家門,男主人要叫門,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開門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樓;宴會上以雞、鴨待客為佳肴,尤以心、肝最貴重,要先給給客人或長者,客人則分給眾人享用,次序是先長后幼。 客人不要稱主人“苗子”,他們喜自稱“蒙”;禁殺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腳踩;不許在家或夜間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嬉鬧時不許用帶捆苗家人;遇門上懸掛草帽、樹枝或婚喪祭日,不要進屋;路遇新婚夫婦,不要從中間穿過等。
維吾爾族待人接物很講禮貌。路遇長者或賓朋,手按胸部中心,向前傾斜30度;來客,全家出迎,爾后女主人托盤端上茶水敬客;老人吃飯或到別人家做客,要做“都瓦”(一種雙手摸臉的祝福)。 維吾爾族的飲食禁忌與伊斯蘭教相同。他們忌用單手接送禮物;忌穿短褲、短小衣物外出;睡覺時禁頭動腳西,禁四肢平伸仰臥。做客時洗手不可將濕手亂甩;不能在長者就座之前入坐;吃抓飯不要用手亂抓或抓了再放回去;吃剩殘物不要亂扔;用餐時不要從餐布或主人面前跨過;不要當著主客的面吐痰、擤鼻涕等。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主要聚居在廣西、云南省文山,廣東連山、貴州從江、湖南江華等地也有分布。人口1700余萬(2005年)。
壯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分南北兩大方言。南宋時,曾在漢字的基礎上創造出“土俗字”,但使用范圍不廣,多使用漢字。1955年創制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壯文。1957年11月,由周恩來總理親自主持召開的政務院第63次全體會議批準了《壯文方案》,結束了壯族人民沒有自己合法文字的歷史。
在集中本民族民間文學、音樂、舞蹈、技藝的基礎上,壯族人民創造了壯戲。銅鼓是壯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間樂器。
用壯錦工藝織成的披肩
飾品。壯錦主要產自廣西,是壯族民間流傳下來的一種獨特的織錦藝術,已有一千年的發展史,與南京的云錦、成都的蜀錦、蘇州的宋錦并稱“中國四大名錦”。
壯族在宋代史籍中稱為“撞”、“僮”、“(彳+童)”。解放后稱“僮”。1965年10月12日,經廣西僮族自治區人民委員會報請國務院批準,改族名為“壯族”。壯族人民曾多次發動反封建、反壓迫的農民起義,廣西桂平金田村是太平天國的發生地。1929年12月到1932年,在廣西建立的左右江革命根據地為中國革命作出貢獻。
壯族人忌諱農歷正月初一這天殺牲;有的地區的青年婦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婦女生孩子的頭三天(有的是頭七天)忌諱外人入內;忌諱生孩子尚未滿月的婦女到家里串門。
壯族以農業為主,馳名中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壯族地區素負盛名的特產。甘蔗產量居全國首位。
壯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節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節等。>>>
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給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對客人中的長者和新客尤其熱情。用餐時須等最年長的老人入席后才能開飯;長輩未動的菜,晚輩不得先吃;給長輩和客人端茶、盛飯,必須雙手捧給,而且不能從客人面前遞,也不能從背后遞給長輩;先吃完的要逐個對長輩、客人說“慢吃”再離席;晚輩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后吃飯。路遇老人,男的要稱“公公”,女的則稱“奶奶”或老太太;路遇客人或負重者,要主動讓路,若遇負重的長者同行,要主動幫助其代負并送到分手處。
壯族姑娘的繡球
解放后,1952年12月9日在廣西的西半部建立桂西壯族自治區,1956年春改為自治州。1958年3月5日建立以原廣西省地區為范圍的廣西壯族自治區。1958年4月1日建立云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1962年9月26日建立廣東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
日常食俗 多數地區的壯族習慣于日食三餐,有少數地區的壯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間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較簡單,一般吃稀飯,晚餐為正餐,多吃干飯,菜肴也較為豐富。大米、玉米是壯族地區盛產的糧食,自然成為他們的主食。制作方法多種多樣,比如大米有秈米、粳米、糯米等品種。平時用于做飯、煮粥,也常蒸成米粉(類似面條,有湯食、炒食之分)食用,味道鮮美可口。粳米、糯米還可泡成甜米酒即醪糟(方法與漢族同)。營養豐富,在冬天常吃,能起御寒滋補作用。糯米常用做糍粑、粽子、五色糯米飯等,是壯族節慶的必備食品。玉米也有機玉米與糯玉米之別,機玉米用于熬粥,有時也煎成玉米餅。玉米粥乃山里壯族人最常吃的。有些地方還有吃南瓜粥的習慣,即先將瓜熬爛,加玉米面煮熟即可。糯玉米磨成面后,可做糯玉米粑,或捏成雞蛋大小的面團(內可包有糖、芝麻、花生等餡料),再用水煮熟,與其清湯同吃,相當于漢族元宵、色味俱美。甜食是壯族食俗中的又一特色。糍粑、五色飯、水晶包(一種以肥肉丁加白糖為餡的包子)等均要用糖,連玉米粥也往往加上糖。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葉、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藍、蕹菜、蘿卜、苦麻菜,甚至豆葉、紅薯葉、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為菜。以水煮最為常見,也有腌菜的習慣,腌成酸菜、酸筍、咸蘿卜、大頭菜等。快出鍋時加入豬油、食鹽、蔥花。壯族對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豬肉、牛肉、羊肉、雞、鴨、鵝等,有些地區還酷愛吃狗肉。豬肉也是整塊先煮,后切成一手見方肉塊,回鍋加調料即成。壯族人習慣將新鮮的雞、鴨、魚和蔬菜制成七八成熟,菜在熱鍋中稍煸炒后即出鍋,可以保持菜的鮮味。壯族自家還釀制米酒、紅薯酒和木薯酒,度數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過節和待客的主要飲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雞膽稱為雞膽酒,配以雞雜稱為雞雜酒,配以豬肝稱為豬肝酒。飲雞雜酒和豬肝酒時要一飲而盡,留在嘴里的雞雜、豬肝則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當菜。
“三月三”歌圩
節慶、禮儀食俗 壯族最隆重的節日莫過于春節,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節、三月三、清明上墳、八月十五中秋,還有端午、重陽、嘗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幾乎每個月都要過節。過春節一般在臘月二十三過送灶節后便開始著手準備,要把房子打掃得窗明幾凈,二十七宰年豬,二十八包粽子,二十九做糍粑。除夕晚,在豐盛的菜肴中最富特色的是整煮的大公雞,家家必有。壯族人認為,沒有雞不算過年。年初一喝糯米甜酒、吃湯圓(一種不帶餡的元宵,煮時水里放糖),初二以后方能走親訪友,相互拜年,互贈的食品中有糍粑、粽子、米花糖等,一直延續到十五元宵,有些地方甚至到正月三十,整個春節才算結束。三月三按過去的習俗為上墳掃墓的日子,屆時家家戶戶都要派人攜帶五色糯米飯、彩蛋等到先祖墳頭去祭祀、清掃墓地,并由長者宣講祖傳家史、族規,共進野餐。還有的對唱山歌,熱鬧非凡。1940年后,這一傳統已逐步發展到有組織的賽歌會,氣氛更加隆重、熱烈。其他節日食俗也都各有講究,各具特色,比如中元吃鴨、端午吃粽、重陽吃粑等等。壯族的粽子分為包米粽(用浸泡后的糯米包扎)和包糕粽(經浸好的糯米水磨成漿和過濾成“糕”后再包扎。“包菜”也稱“包生飯”,是三月三、四月八(牛魂節)許多壯族地區人們愛吃的節日食品。其方法新鮮別致,即用“包生菜”的寬嫩葉包上一小口飯,放入口中嚼吃。頗有獨特風味。
壯族歌舞
壯族是個好客的民族,過去到壯族村寨任何一家作客的客人都被認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幾家輪流請吃飯,有時一餐飯吃五、六家。不管遠親近鄰來家做客,都要以禮相迎,熱情接待。平時即有相互做客的習慣,比如一家殺豬,必定請全村各戶每家來一人,共吃一餐。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務必備酒,方顯隆重。敬酒的習俗為“喝交杯”,其實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湯匙。兩人從酒碗中各舀一匙,相互交飲,眼睛真誠地望著對方。婚喪嫁娶、蓋房造屋,以及小孩滿月、周歲等紅白喜事,都要置席痛飲。一般要有扣肉、米粉肉、清煮白肉塊、豬肝、白斬雞、烤乳豬、豆腐圓、油炸蓉(用油豆腐加工而成)、筍片、魚生等8或10道菜。實行男女分席,但一般不排座次,不論輩分大小,均可同桌。并且按規矩,即便是吃奶的嬰兒,凡入席即算一座,有其一份菜,由家長代為收存,用干凈的闊葉片包好帶回家,意為平等相待。每次夾菜,都由一席之主先夾最好的送到客人碗碟里,然后其他人才能下筷。壯族喪葬酒席多為素菜,只有出殯以后才能吃葷。
祭祀食俗 壯族過去信仰多神,崇拜自然,認為萬物有靈,如果村寨中有一棵參天大樹,往往被視為全村的保護神而加以崇拜,誰家有人病重必定要到樹前燒香焚紙,祈求保佑;村后有個懸崖龍洞也被認為是顯靈圣地或鬼神棲息之所,而常去焚香超度,祭鬼消災。更多的是祭土地神,壯族地區幾乎每個村寨都在離村不遠的山腳下立一土地廟,每逢過節或是平時殺豬,都要以整煮豬頭去那里超度一番,若做烤豬則抬著整豬前去敬祭。家神更是每節必祭,擺上酒、肉、整雞等供品,祭罷方能食用。一年之中最大的祭祀活動是農歷七月十五日的中元節。過中元節時,家家都要殺雞宰鴨,蒸五色糯米飯,祭祖、祭鬼神,以求免除災禍。牛魂節祭牛魂,多在春耕以后的一天,有的地方固定于農歷四月初八進行。這天,各家都帶著一籃五色糯米飯和一束鮮草,到牛欄旁祭牛魂,然后把一半食品及鮮草給耕牛吃。過去,桂西南一帶壯族要在霜降節殺雞宰鵝,做糍粑,蒸糯米飯,聚集在玉音廟宇供祭。相傳霜降節是紀念反抗外來侵略的英雄的節日,已有360多年的歷史。
壯族歌舞
典型食品 壯族有許多著名的菜肴和小吃:馬腳桿,云南文山地區壯族特有食品,用糯米加臘肉絲及其他調料制作而成,形壯如馬腳得名;魚生,過去是壯族節日或待客的上肴;烤乳豬,壯族名菜,用小豬烤制而成;五色糯米飯,也稱花糯米飯、五彩糯米飯,用優質糯米和各種植物色素或食用色素蒸制而成,是壯(瑤)族傳統節令食品,已有數百年的歷史,每逢節日,親朋之間都要相互贈送五色糯米飯,以表示盛情和敬意,祝福吉祥如意,愉快幸福, 成品并具有清熱解毒、健胃強身的功效;寧明壯粽,壯族春節特制傳統食品,是用糯米、豬肉等煮制成的一種大粽粑,以廣西寧明一帶的粽粑最具特色,故名,居住在廣西西靖西岳圩、湖潤一帶的壯族,每逢春節也有吃這種大粽粑之習,當地稱“風莫飯”。相傳吃風莫飯之習,始于北宋,常在春節前幾天開始制作。做好的寧明壯粽年初一時用以祭祀祖先;狀元柴把,用鹵熟的鴨肉等經韭菜捆扎而成。白切狗肉,廣西壯族名菜,用狗肉煮熟拌以佐料而成,朋友聚會,有時僅憑此一菜猜拳敘飲,故有戲稱:“獨腳菜”(壯族有吃狗肉的習慣);壯家酥雞,廣西中部地區壯族傳統名菜,以雞為主要原料,經炸后再加工而成,是壯家逢年過節常備菜式,已有一百多年歷史;清燉破臉狗,云南壯族傳統名菜,用破臉狗肉放入砂鍋內隔水燉熟而成。(破臉狗:又名圍子、花白臉,全身毛以黑白兩色組成,頭部黑白紋路突出,故名破臉狗,屬山中小野獸);⑩龍泵三夾,廣西西北部地區壯族傳統名菜,壯族有用豬小腸釀進豬血制成的食品稱“豬龍泵”;用豬龍泵配上豬肝、豬粉腸制成冷盆菜,食用時各拈一塊共三件,夾在一起吃,因而得名。已有300多年歷史,是當地辦喜慶筵宴的壓席菜。此外還有豆腐肴,廣西河池地區壯族流行菜,也是仫佬族、毛南族的風味菜。
壯族的居住
干欄式的建筑,這種“干欄”建筑不單是我國南方許多民族普遍傳統居住的一種建筑,在南太平洋不少國家也有。“干欄”是什么意思呢?用壯族語言來翻譯,“干”是“上面”的意思,“欄”是“房屋”的意思,連接起來就是“上面的房子”。這種意思與文獻記載:“依樹積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欄”,“人棲其上、牛、羊、犬、豕、畜其下”相符合。(參考黃現璠著《壯族通史》 )
壯族的節日
蛙圖騰與螞節
同許多民族一樣,壯族也曾普遍存在過圖騰崇拜。其圖騰物像種類很多,如太陽、月亮、星星、雷電、鱷魚、蛇、犬、牛、虎及榕樹、竹、木棉等。蛙類也是其中之一。
蛙最早是壯族先民甌部落的圖騰,春秋戰國時代,在西甌人中已占據保護神的地位。直到近現代,一些地方的壯族人對蛙仍然敬若神明,認為它是雷王公子,被作為天使派到人間來的。所以壯族先民鑄造的銅鼓鼓面上常有蛙的立體雕塑,東蘭、巴馬、天峨、鳳山等地還保留有祀蛙的“螞節”。
北流型六蛙銅鼓
“螞節”也稱“青蛙節”、“敬蛙節”、“蛙婆節”等。“螞”為方言,即“青蛙”。節期在農歷的正月。正月初一一大早,人們便奔赴田野,拔草翻石,四處尋找冬眠的螞,第一個找到者被尊為“螞郎”(即天女之婿),并成為節日的首領。人們把螞拐接回村,裝入“寶棺”(即竹筒),放入花樓(彩色紙轎),送往螞亭(涼亭)。從這一天開始至正月二十五左右,白天由孩子們抬著花樓寶棺,游村串戶,唱古老的《螞歌》。晚上全村男女老少聚集涼亭為螞守靈。人們敲起銅鼓,歡歌勁舞。從二十五日起,各村先后葬螞。在埋葬螞前,還要打開上一年的螞寶棺驗看。如果尸骨呈黑色或灰色,便認為這是年景不佳的征兆,人們立即焚香叩頭,祈求新螞上天后務必多多關照。而若呈金黃色,則是風調雨順的吉兆,頓時,歡聲雷動,銅鼓、地炮齊鳴。在歡樂的氣氛中,人們將新螞拐安葬。之后,螞郎要邀請各家的長者一起聚會,歡慶螞順利上天。晚上,全村人還要通宵達旦地歌舞狂歡,共慶螞節的結束。
六郎節
文山州境內壯族的六月節(農歷6月初一。因地域不同,有的地方是過農歷7月初一)又叫過小年,亦有“六郎節”、“七郎節”的不同稱謂。是境內壯族儂支系一年一度最為隆重的節日。節日期間,三天不做任何農活(和春節一樣),村村寨寨、家家戶戶宰牛殺雞、染五色糯飯,進行祭祀活動,極為熱鬧、歡快。屆時,一般按族規規定,酒肉飯菜備辦就緒之后,先由寨主在村頭祭獻壯族首領儂智高,爾后各家各戶可在門前擺上竹榻祭獻、祈祝禱。這天晚上,還要舉行掃除“楊鬼”的活動。以村為單位,殺雞、豬、鴨、狗和用谷草捆成形形色色的魔鬼,敲鑼打鼓,由“仆摩”念咒語進行驅趕。在某些壯族村寨還舉行隆重的體育運動,如:搶花炮、打籃球、賽馬等等。在這一天,壯族婦女染五色糯飯,互相比較所染的顏色,看誰的顏色最鮮艷。第二天以后還要將自己所染的五色飯背到娘家拜年,其表達的意思和春節差不多。
隴端節
富寧壯族農歷一至四月間的隴端節又叫隴端街,意為“到寬闊平坦的地方去。”相傳隴端節至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起源于對壯族英雄儂智高的紀念活動。節日期間,人們盛裝歌舞,熱鬧非凡,一臺臺壯戲連日連夜地表演,白天演武戲,夜里演文戲,俗話說:無戲不隴端。除了看戲對歌,年輕人在節日里異常活躍,他們通過對歌跳舞互相認識,加深情誼,并根據才貌人品等的比試,推薦本年度最佳“風流人”,所以,隴端節又被稱為“趕風流歌會”。

五十六個民族都有什么風俗習慣 中國五十六個民族的

一、漢族

傳統禮儀:

1、坐禮:正坐是從古代漢族流傳的坐姿,動作是臀部放于腳踝,上身挺直,雙手規矩的放于膝上,身體氣質端莊,目不斜視。而現代坐在凳子上,雙腳縱向下來的坐法,實際上在南北朝以前不視為正式場合的坐法,是從當時西域國家傳來的,當時稱為胡坐。

2、送禮

漢族的社會關系是一種典型的互惠型社會關系。通常社會關系的不同是通過類似家庭稱呼來表達的。個人與社會的聯系被稱作“關系”,聯系感情。

華人的社會關系通常是通過互相送禮來進行。自古有“千里送鵝毛,禮輕情義重”的說法,表示禮物的價值在于送禮者的善意和心意,而非禮物本身的價值。尤其是定情信物。

3、喪葬

中國傳統葬禮的主色調為白色,故亦有白事之稱,與紅事(喜事)相對。隨死者的信仰和經濟情況,整個過程中經常混雜有關的佛教、道教或風水儀式。

4、傳統節日

漢族的節日很多,主要是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元宵節、中秋節等等。過“春節”又稱為過年,是漢族人千百年來的傳統節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過年時,除夕要守夜,初一要拜年。

漢族傳統節日,主要有臘祭、祭灶、春節、元宵節、社日、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在諸節日中,以春節最隆重。

二、壯族

壯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節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節等,最隆重的節日莫過于春節,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節、清明上墳、八月十五中秋,還有端午、重陽、嘗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壯族傳統服飾為壯服。

三、滿族

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元宵節、二月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體育活動。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989年10月,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為“頒金節”。

四、回族

回族民間節日開齋節、古爾邦節(又叫宰牲節)、圣紀節、登霄節等。開齋節(也叫肉孜節),又稱大開齋,每年希吉來歷即伊斯蘭歷9月為齋月。解放后,國務院把開齋節定為回族的法定假日。

五、苗族

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節日較多,除傳統年節、祭祀節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日,苗族有很多節日,但各地區叫法和過法不盡相同,傳統節日以苗年最為隆重。

六、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傳統節日有肉孜節(即開齋節)、庫爾班節(即古爾邦節)和諾魯孜節。前兩個源于伊斯蘭教,日期是按回歷計算的,每年都在移動,因此有時是在冬季,有時則是在夏天或其它季節。

七、土家族

大多數人通漢語,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聚居區還保留著土家語。土家族民間十分注重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年最為隆重。每年農歷二月二日稱為社日,屆時要吃社飯。端陽節吃粽子。重陽節打粑粑,土家族過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節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進行小敬。

八、彝族

彝族過去崇拜萬物有靈和崇拜祖先。民間傳統節日很多,主要節日有十月年、火把節及區域性的節日和祭祀活動,十月年是彝族的傳統年,多在農歷十月上旬擇吉日舉行。在每年的農歷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節是彝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

九、蒙古族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這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動人的賽馬、摔跤,令人贊賞的射箭,有爭強斗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顯示出草原民族獨有的特色。

十、藏族

藏族普遍信奉藏傳佛教,即喇嘛教。過去許多傳統日均與宗教活動有關。藏族的民間節日有藏歷新年、酥油燈節、浴佛節等。藏族民間最大的傳統節日為每年藏歷正月初一的藏歷年。

十一、布依族

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傳統節日除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外,還有“了年節”、“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節”等,最隆重的節日是農歷“六月六”。

十二、侗族

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侗族傳統節日各地日期不一,節日飲食常和宴客活動聯系在一起,主要節日有新婚節、架橋節、祭牛節、吃新節、花炮節等。侗族喜歡斗牛,每個村寨都飼養有專供比賽用的“水牛王”。

十三、瑤族

瑤族除過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外,還有大大小小自己特有的傳統節日30多個,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有盤王節、仁王節、趕鳥節。農歷十月十六日的盤王節,是瑤族最為隆重的節日,它是瑤族人民紀念祖先的盛大傳統節慶。

十四、朝鮮族

朝鮮族民間有五大節日,至今仍然隆重歡度。這五大節日是:元日(春節)、上元(元宵節)、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鮮族敬重老人的傳統很悠久,早在每年8月15日便被確定為老人節。

十五、白族

白族的傳統節日很多,已有上千年歷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日,現被定名為“三月街民族節”。另外還有“火把節”(又稱星回節)等民族節日。

十六、哈尼族

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傳統節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節)。還有火把節此外還有“栽秧節”(又稱“黃飯節”)和嘗新節兩個小節日。

十七、哈薩克族

哈薩克族過去信仰薩滿教,公元十一世紀前后,改信伊斯蘭教。主要節日有古爾邦節和肉孜節,還有“那吾熱孜”節。哈薩克族熱情好客,待人真誠。拋撒“包爾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薩克族的傳統禮俗。 

十八、黎族

黎族的傳統節日有春節和“三月三”等。黎族大多數節日與漢族相同,如春節,與漢族過春節的情形基本一致。黎族特有每年農歷的節日“三月三”源于黎族先人繁衍后代的一個傳說。

十九、傣族

傣族普遍信仰上座部佛教,不少節日與佛教活動有關。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是最盛大的節日,這一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屆時要賧佛,并大擺筵席,宴請僧侶和親朋好友,以潑水的方式互致祝賀。因潑水活動是傣歷新年節慶活動的主要內容,這一活動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

二十、畬族

畬家很重視傳統節日,重視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為祭祖日,信奉鬼神。“三月三”是畬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三月初三舉行,亦稱“烏飯節”。畬家很重視傳統節日,每個節日吃什么都有一定的傳統習慣。 

二十一、傈僳族

節日:主要節日有闊時節(12月20日,相當于漢族的春節)、火把節、收獲節、中秋節、澡塘會、刀桿節等。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的“刀桿節”扣人心弦,據說上刀桿是為了使傈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闖”的精神而設立的。

二十二、仡佬族

仡佬族以農業為主,平坦地區多種水稻,山區旱地多種雜糧,屬稻作農耕經濟文化類型。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語族語支的歸屬,學術界尚無定論。也只有少數老人通仡佬語。信奉道教,有的也信奉佛教。

二十三、東鄉族

東鄉族開齋節又稱"爾德節",是東鄉族民間的傳統節日。按伊斯蘭教規定:伊斯蘭教歷每年九月是齋戒月份,這一月的開始和最后一天,均以見新月為準,齋期滿的次日,即為節日。因此,它既是民族節日,也是宗教節日。

二十四、高山族

高山族的節日很多。他們的傳統節日大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豐年祭”又稱“豐收節”、“豐收祭”、“收獲節”等,相當于漢族的春節,是高山族最盛大的節日。

二十五、拉祜族

祜族傳統節日有拉祜年,擴塔節(即春節)、火把節、月亮節和嘗新節等節日。其中最隆重的節日是過拉祜年。傳說拉祜族兄弟是從葫蘆里走出來的。大年初一,拉祜族男女老幼都要用葫蘆盛水洗手,洗去過去一年的貧困,迎來新一年的五谷豐登。

二十六、水族

水族的節日中最隆重的是端節(借端)和卯節(過卯),端節是水族民間一年之中最隆重的傳統節日,端節水語叫“借端”,是水族最大的節日,相當于漢族的春節。最初的端節在每年農歷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每逢亥日進行。

二十七、佤族

在一年一度的“取新火節”上,佤族人都將舊火熄滅,然后由德高望重的老人用古老的鉆木取火的形式燃起新火,預示新的一年吉祥安康。每年凡遇重大節日和祭祀活動,佤族都要舉行“剽牛節”,以此來表達渴望豐收、祈求平安的心愿。

二十八、納西族

麗江納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靈,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萬物皆由神靈主宰。每年農歷七月二十五日的“轉山節” 祭祀獅子山,就是人們敬拜自然實體的公共祭祀慶典。

二十九、羌族

農歷十月初一為羌族年節。年節的宴會又稱“收成酒”。年節這天全寨人到“神樹林”還愿,焚柏香孝敬祖先和天神。每逢節日、婚喪、祭祀、聚會、待客或換工勞動,除飯菜豐盛外,還必備美酒。

三十、土族

土族主要從事畜牧業和農業,尤其精于養羊。“七日會”是土族慶祝豐收的狂歡節。土族許多節日與宗教的關系十分密切,節日期間要伴有各種祭祀活動,并備有節日食品。

三十一、仫佬族

仫佬族過去崇信多神,節日較多。一年之中除十月、十一月之外,幾乎每個月都有節日。三年一次的“依飯”節也叫“喜樂厚”是仫佬族最隆重的節日。“依飯”的目的主要是向祖先還愿,祈保人畜平安、五谷豐收。

三十二、錫伯族

錫伯族民間許多傳統節日,大都與漢族相同。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西遷節等。錫伯族西遷節即遷徙節,是錫伯族人民不可忘記的民族節日,每逢農歷四月十八日這一天 ,人們都將隆重開展各種紀念活動。“抹黑節”是錫伯族人民另一個饒有風趣、獨具特色的傳統節日。

三十三  、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族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是諾若孜節,按柯爾克孜族的歷法,新月每出現一次為一個月,十二個月為一年。每年第一個月出現時即過諾若孜節,類似于漢族的春節。

三十四、達斡爾族

達斡爾族稱春節為“阿涅”,也把春節當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節日。正月十六為“黑灰日”,在黑灰日這一天,人們之間互相往對方的臉上抹黑,認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

三十五、景頗族

目瑙縱歌(目腦縱歌)是景頗族人民驅惡揚善,預祝吉祥幸福的傳統節日,一般在農歷正月十五之后舉行,為期2至3天。在景頗族的傳說中是天上太陽召集地上萬物參加的一種大型歌舞盛會,并由犀牛傳播至人間,后成為景頗族最盛大的節日。

三十六、毛南族

毛南族的節日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必定祭祀祖先;二是多開展唱歌對歌活動。毛南族民間最大的節日是每年夏至后的分龍節。農歷五月的廟節,清明節“趕祖先圩”和元宵節“放飛鳥”也是他們獨有的紀念活動。

三十七、撒拉族

撒拉族男兒,多以上山伐木、下河板筏為生。此外,養蜂是撒拉人最喜愛的副業生產,園藝也是他們的特長。撒拉族主要節日有開齋節、古爾邦節等。

最大的傳統節日為古爾邦節,每當節日來臨,撒拉族都要宴請賓客,煮手抓羊肉,燉雞肉,做糖包、油炸蛋糕、炸馓子,做“比利買海”(油攪團)、“木絲日”(一種以油、熟面等為餡的包子)和各種燴菜。

三十八、布朗族

布朗族過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許多傳統節日大都與宗教活動有關。其中最具特色的節祭日有:年節、祭寨神、洗牛腳等。山康節是布朗族最盛大的節日,每年傣歷六月中旬舉行,一般為3天。

三十九、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的節日與當地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柯爾克孜族等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基本相同,其節日食品也大致相似。每年齋月前的一個月,塔吉克人都要舉行巴羅提節。奇地前笛爾節是塔吉克族人最重視的節日,相當于漢族的春節,多在三月舉行。

四十、阿昌族

會街,是阿昌族人民的傳統集會,多在每年農歷九月中旬舉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會街原屬宗教集會。主要宗教節日有進洼(關門)、出洼(開門)、燒白柴、潑水節等。除宗教節日外,還有許多本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如:火把節、窩羅節、澆花節和春節。

四十一、普米族

普米族過去崇拜多神,敬奉祖先,節日大都與祭祀活動密切相關。如大過年(春節)、清明、立夏、端午節、火把節、嘗新節等節日。過去普米族民間每隔三年一年舉行一次較大的小天地神靈的祭祀活動由全民族或全寨共同舉行。 

四十二、鄂溫克族

敖包節是鄂溫克族的宗教節日,但也舉行一些文娛體育活動,因而具有廣泛的群眾性。除春節等節日與臨近其他民族的節日一樣外,鄂溫克族還要在農歷五月下旬擇日舉行的“米闊勤”節。

鄂溫克族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通古斯--滿語族通古斯語支,分海拉爾、陳巴爾虎、敖魯古雅三種方言。沒有文字,牧區一般用蒙文,農區和林區通用漢文。

鄂溫克族的民間文學十分豐富,鄂溫克族的口頭創作有神話、故事、歌謠、謎語等,還善于用樺樹皮刻剪成各種工藝品。他們能歌善舞,民歌優美動聽,風格獨特,即景生情,即情填詞。 鄂溫克族人在森林中沒有固定的住所,“撮羅子”是他們的傳統民居。

“撮羅子”,鄂溫克語叫“希欏柱”,它的外形如同鄂倫春族的“仙人柱”,高約3米,直徑約4米,是一種圓錐形建筑物,實際上是用松木桿搭成的圓形窩棚,也是一種非常簡單的帳篷。“撮羅子”的遮蓋物隨季節變化有所不同,夏季一般用樺樹皮,冬季則用麂、鹿皮包裹。

四十三、怒族

怒族傳統節日有過年、鮮花節和祭谷神、祭山林節,其中以過年的節日氣氛最濃,既隆重又古樸。仙女節是云南省貢山一帶怒族人民的民間傳統節日。當地又稱鮮花節,于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日舉行。

四十四、京族

京族主要信仰道教,少數人信仰天主教。傳統節日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及唱哈節等。其中,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是“唱哈節”(歌節)。唱哈多在哈亭舉行,哈亭是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建筑物。

四十五、基諾族

基諾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原始宗教,但對祖先的崇拜居主要地位。傳統節日以過年為重,具體時間由各村寨自定,但多在農歷臘月間進行。每年陰歷九月,基諾族就要過一年一度的新米節了,當地人稱“好希早”。 

四十六、德昂族

德昂族民間傳統節日主要有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燒白柴等,大都與佛教活動有關。德昂族還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龍、谷娘等祭祀習俗,其中以祭龍最富情趣。

四十七、保安族

保安族通用漢文,多信仰伊斯蘭教。著名的保安腰刀的生產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尤為藏族人民所喜愛。保安族的節日同許多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相同,如開齋節、古爾邦節、圣祀日等,家家都要炸馓子、油餜、蜜圈圈和油香。

四十八、俄羅斯族

中國俄羅斯族的風俗習慣與前蘇聯的俄羅斯族基本相同,多信東正教,俄羅斯族非常重視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復活節”最為隆重。過節前一周,不吃葷,只吃素。

四十九、裕固族

裕固族的節日習俗反映著本民族物質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裕固族的幼兒剃發儀式別具特色,按照傳統,裕固人家的小孩長到3歲時才第一次剃發,屆時要舉行較為隆重的儀式。剪馬鬃是裕固族特有的節日習俗。

五十、烏孜別克族

烏孜別克族有自己的語言,信仰伊斯蘭教。烏孜別克族主要節日有“圣紀節”、“肉孜節”、“古爾邦節”等,孜別克族的傳統節日與當地其他信奉伊斯蘭教民族的節日基本相同,以肉孜節和古爾邦節為一年之中最隆重的節日。

五十一、門巴族

門巴族沿用藏歷,節日也與藏族相同。節日期間要殺牛宰羊,置辦豐盛的酒菜,宴請賓客。相傳藏傳佛教的佛祖釋加牟尼誕生和圓寂的日子是藏歷四月十五日,為了紀念這一天,門巴族地區的所有寺廟念經祈禱,舉行各種宗教活動。

五十二、鄂倫春族

每年的6月18日是鄂倫春民族傳統的節日--篝火節。這一天,鄂倫春人都要點燃篝火,載歌載舞,歡慶自己民族的節日。臘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習俗。鄂倫春的先人們和火結下了不解之緣,對火有著特殊的感情,對篝火無比親近。

五十三、獨龍族

獨龍族過去的宗教信仰尚處在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萬物有靈階段,即使是唯一的年節(獨龍語: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聯系在一起的。過卡雀哇于每年冬臘月的某一天舉行(各地時間不一),節期的長短常常以食物準備的多寡而定。

五十四、塔塔爾族

主要經營商業和手工業,信仰伊斯蘭教。塔塔爾族節慶、禮儀食俗同當地其他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如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相似。塔塔爾族的“撒班節”,又稱為“犁頭節”,多在春天風景優美的地方舉行,有歌舞,還有摔跤、拔河、賽馬等集體活動。

五十五、赫哲族

河燈節是赫哲族的民間傳統節日,世世代代靠捕魚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農歷的7月15放河燈、祭河神,以此來祈禱、祝福族人平安、捕魚豐收。

五十六、珞巴族

居住在墨脫、米林一帶的珞巴族沿用藏歷,所有的節日和祭祀活動與藏族無多大區別。希蒙的珞巴族稱年節為“調更谷乳術”節。不少地方還保留有“氏族集合”的古老習慣。在印占區,也有許多珞巴族同胞。 

擴展資料

中國宗教信仰情況:

中國是一個有著多種宗教的國家,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等。中國大陸官方實行無神論宣傳教育,漢族主要信仰佛教、道教。

中國少數民族群眾大多有宗教信仰,有的民族群眾性地信仰某種宗教,如藏族群眾信仰藏傳佛教。中國政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關于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的規定,制定了具體政策,尊重和保護少數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保障少數民族公民一切正常的宗教活動。

中國少數民族中信仰藏傳佛教(俗稱喇嘛教)的有藏、蒙古、土、裕固、門巴、普米、納西7個民族;信仰上座部佛教(俗稱小乘佛教)的有傣、布朗、德昂等民族和部分佤族。

信仰伊斯蘭教的有回、維吾爾、哈薩克、東鄉、保安、撒拉、柯爾克孜、塔塔爾、烏孜別克、塔吉克10個民族;信仰基督教的有彝、苗、拉祜、景頗、傈僳等族的一部分。

俄羅斯和鄂溫克族的一小部分人信仰東正教。在獨龍、怒、佤、景頗、高山、鄂倫春、珞巴等一些少數民族中,還保持著原始的自然崇拜和多種信仰。

各民族群眾,不論信仰何種宗教,他們正常的宗教活動都受到法律的保護。在少數民族散居的地區,他們宗教信仰自由的權利也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保護。

參考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56個民族

一、蒙古族

見面要互致問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問好;平輩、熟人相見,一般問:“賽拜努”(你好),若是遇見長者或初次見面的人,則要問:“他賽拜努”(您好)。

款待行路人(不論認識與否),是蒙古族的傳統美德,但到蒙古族人家里做客必須敬重主人。進入蒙古包后,要盤腿圍著爐灶坐在地氈上,但爐西面是主人的居處,主人不上坐時不得隨便坐。

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禮貌;主人請吃奶制品,客人不要拒絕,否則會傷主人的心。如不便多吃,吃一點也行。獻哈達也是蒙古族的一項高貴禮節。獻哈達時,獻者躬身雙手托著遞給對方,受者亦應躬身雙手接過或躬身讓獻者將哈達掛在脖子上,并表示謝意。

二、布朗族

布朗族過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許多傳統節日大都與宗教活動有關。其中最具特色的節祭日有:年節、祭寨神、祭(立+電)(祭祀傳說中的布朗族首領)、洗牛腳等。

過年節在農歷清明后十日左右舉行,家家都要殺年豬,全寨子要宰牛,婦女們做糯米粑粑;年節的當天,晚輩都必須向家族長拜年,并準備兩份糯米粑粑用芭蕉葉包好,每份上面放一對蠟燭、兩朵鮮花,其中一份糯米粑粑供奉給祖宗,另一份獻給家族長。

三、土族

土族許多節日和飲食,與宗教的關系十分密切,節日期間要伴有各種祭祀活動,并備有節日食品。

如:過春節時蒸花卷、饅頭,炸油餅、盤馓(類似于馓子)等;端陽節做涼面、涼粉;中秋節做多層大月餅(類似大饅頭),制做月餅也和制作花卷一樣,各層之間均配以不同的顏色,并且要在最上面的一層作出各種圖案。

最大的一個月餅,是賞月時供奉的祭品,屆時還要買些西瓜、水果之類的果品。十月初一吃餃子,臘月初八最喜用豌豆面做“攪團”(稠粥)吃,臘月二十三晚上做白面小餅,還要在小餅上刻出菱形的圖案,并用麥草編一個草馬,專門用來祭灶。

土族淳樸好客,民間有“客來了,福來了”的說法,敬客時,首先要敬酥油茶,并擺上一個“西買日”(插有酥油花的炒面盒子)端上一盤大塊肥肉,同時在肥肉上插一把刀子,然后用系有白羊毛的酒壺為客人斟酒,以表示吉祥如意。

有的地方還有客人一到,首先要敬三杯酒,謂之“吉祥如意三杯酒”;送客時也要敬三杯酒,謂之“上馬三杯酒”。飲酒時,有邊飲邊歌之習,以暢飲酣醉為快。如不能喝酒者,要用中指蘸三滴,對空彈三下也可。

四、毛南族

毛南族的節日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必定祭祀祖先;二是多開展唱歌對歌活動。

節日祭祖,一般多用豬、雞、鴨、牛肉、酒、糯米飯等作祭品。毛南族逢年過節、操辦喜事,都喜歡做豆腐圓,作法是把豬肉(或牛肉)、干蝦、花生米、大蒜、香菜、胡椒混合剁碎,加入食鹽后拌勻成餡,用搗爛的水豆腐包上餡放在手中或碗里反復滾動即成圓狀,然后放到油鍋內炸熟。

吃時放在鍋里煮湯,味道鮮香可口,既是宴請客人的必備菜肴,也可作為禮物相互饋贈。在節日里,毛南族喜歡用開水涮牛肉待客,按本地的習慣,在火塘上擺置一口鐵鍋,進餐時大家圍攏在鐵鍋的周圍,將生肉、生菜倒入沸水中涮熟,然后蘸配料下酒,這是毛南族民間最常見的宴請形式。

毛南族民間最大的節日是每年夏至后的分龍節。過分龍節時,家家戶戶都要蒸五色糯米飯和粉蒸肉,有的還要烤香豬。折回柳枝插在中堂,把五色糯米飯捏成小團團,密密麻麻地粘在柳枝上,以表示果實累累,祈望五谷豐登。

毛南族也過端午節,但節日的意義與漢族不同,民間稱為“藥節”。過藥節時,習慣采艾葉、菖蒲、黃姜、狗屁藤等草藥熬水飲濁,或用這些草藥剁碎作餡包粽粑可以解毒去病。

五、獨龍族

獨龍族過去的宗教信仰尚處在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萬物有靈階段,既使是唯一的年節(獨龍語:卡雀哇 )也是和宗教聯系在一起的。過卡雀哇于每年冬臘月的某一天舉行(各地時間不一)。節期的長短常常以食物準備的多寡而定。通常為期二天或四、五天。

年節期間最隆重的祭祀活動是“剽牛祭天”。剽牛時先由年節主持人將牛拴在木樁上,然后由年輕女子在牛背上披蓋麻布毯,給牛角是掛珠鏈,擺好祭品,點燃松明和松樹毛(松葉),最后由一名父母雙全的青年男子,用鋒利的竹矛將牛刺死,然后就地將牛肉切割,當即用大鍋煮食。

節日期間所有的獨龍族都要以家族為單位,互相問候,共同祝賀。

獨龍族大多實行土葬,死后的當天,村里的人及遠近親戚都要送糧食、酒、雞等以示哀悼,一般次日送葬,第三天便由死者家屬領村人到自家倉庫當場開倉煮酒,一起共享。有的還殺豬待客,以示酬謝。

屆時,家屬成員及親友也送去禮物,這種治喪酒席,通常從下午開始,一直吃到深夜,吃酒中要不斷地分給死者一份,同時村中老人也作些食品給死者家送去。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蒙古族

人民網-布朗族

人民網-土族

人民網-毛南族

人民網-獨龍族

1、漢族 :漢族民族服飾為漢服。 

2、壯族:著名節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節等,最隆重的節日莫過于春節,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節、清明上墳、八月十五中秋,還有端午、重陽、嘗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3、滿族: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元宵節、二有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體育活動。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989年10月,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為“頒金節”。  

4、回族:回族民間節日開齋節、古爾邦節(又叫宰牲節)、圣紀節、登霄節等。開齋節(也叫肉孜節),又稱大開齋,每年希吉來歷即伊斯蘭歷9月為齋月,凡回族男12歲、女9歲以上身體健康者都應封齋。

5、苗族: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苗族 挑花、刺繡、織錦、蠟染、首飾制作等工藝美術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于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

6、維吾爾族:維吾爾族傳統節日有肉孜節(即開齋節)、庫爾班節(即古爾邦節)和諾魯孜節。前兩個源于伊斯蘭教,日期是按回歷計算的,每年都在移動,因此有時是在冬季,有時則是在夏天或其它季節。

7、土家族:每年農歷二月二日稱為社日,屆時要吃社飯。端陽節吃粽子。重陽節打粑粑,土家族過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節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進行小敬。  

8、彝族:民間傳統節日很多,主要節日有十月年、火把節及區域性的節日和祭祀活動,十月年是彝族的傳統年,多在農歷十月上旬擇吉日舉行。在每年的農歷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節是彝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

9、蒙古族:蒙古族 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游牧生活。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動人的賽馬、摔跤,令人贊賞的射箭,有爭強斗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顯示出草原民族獨有的特色。

10、藏族:藏族的民間節日有藏歷新年、酥油燈節、浴佛節等。藏族民間最大的傳統節日為每年藏歷正月初一的藏歷年。

11、布依族: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傳統節日除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外,還有“了年節”、“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節”等,最隆重的節日是農歷“六月六”。 

12、侗族: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侗族傳統節日各地日期不一,節日飲食常和宴客活動聯系在一起,主要節日有新婚節、架橋節、祭牛節、吃新節、花炮節等。侗族喜歡斗牛,每個村寨都飼養有專供比賽用的“水牛王”。

13、瑤族:瑤族除過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外,還有大大小小自己特有的傳統節日30多個,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有盤王節、仁王節、趕鳥節。農歷十月十六日的盤王節,是瑤族最為隆重的節日,它是瑤族人民紀念祖先的盛大傳統節慶。

14、朝鮮族:這五大節日是:元日(春節)、上元(元宵節)、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鮮族敬重老人的傳統很悠久,早在每年8月15日便被確定為老人節。  

15、白族:白族的傳統節日很多,已有上千年歷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日,現被定名為“三月街民族節”。另外還有“火把節”(又稱星回節)等民族節日。

16、哈尼族:傳統節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節)。還有火把節此外還有“栽秧節”(又稱“黃飯節”)和嘗新節兩個小節日。 

17、哈薩克族:拋撒“包爾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薩克族的傳統禮俗。 

18、黎族:黎族的傳統節日有春節和“三月三”等。黎族大多數節日與漢族相同,如春節,與漢族過春節的情形基本一致。黎族特有每年農歷的節日“三月三”源于黎族先人繁衍后代的一個傳說。

19、傣族: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是最盛大的節日,這一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屆時要賧佛,并大擺筵席,宴請僧侶和親朋好友,以潑水的方式互致祝賀。 

20、畬族:畬族自稱“山哈”,畬家很重視傳統節日,重視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為祭祖日,信奉鬼神。“三月三”是畬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三月初三舉行,亦稱“烏飯節”。畬家很重視傳統節日,每個節日吃什么都有一定的傳統習慣。

21、傈僳族:主要節日有闊時節(12月20日,相當于漢族的春節)、火把節、收獲節、中秋節、澡塘會、刀桿節等。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的“刀桿節”扣人心弦,據說上刀桿是為了使傈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闖”的精神而設立的。 

22、仡佬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語族語支的歸屬,學術界尚無定論。也只有少數老人通仡佬語。信奉道教,有的也信奉佛教。  

23、東鄉族:開齋節又稱"爾德節",是東鄉族民間的傳統節日。按伊斯蘭教規定:伊斯蘭教歷每年九月是齋戒月份,這一月的開始和最后一天,均以見新月為準,齋期滿的次日,即為節日。因此,它既是民族節日,也是宗教節日。 

24、高山族:高山族的節日很多。他們的傳統節日大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豐年祭”又稱“豐收節”、“豐收祭”、“收獲節”等,相當于漢族的春節,是高山族最盛大的節日。

25、拉祜族:在歷史上拉祜族被稱做“獵虎的民族”。祜族傳統節日有拉祜年,擴塔節、火把節、月亮節和嘗新節等節日。其中最隆重的節日是過拉祜年。傳說拉祜族兄弟是從葫蘆里走出來的。大年初一,拉祜族男女老幼都要用葫蘆盛水洗手,洗去過去一年的貧困,迎來新一年的五谷豐登。

26、水族:水族的節日中最隆重的是端節(借端)和卯節(過卯),端節是水族民間一年之中最隆重的傳統節日,端節水語叫“借端”,是水族最大的節日,相當于漢族的春節。最初的端節在每年農歷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每逢亥日進行。

27、佤族:在一年一度的“取新火節”上,佤族人都將舊火熄滅,然后由德高望重的老人用古老的鉆木取火的形式燃起新火,預示新的一年吉祥安康。每年凡遇重大節日和祭祀活動,佤族都要舉行“剽牛節”,以此來表達渴望豐收、祈求平安的心愿。

28、納西族:麗江納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靈,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萬物皆由神靈主宰。每年農歷七月二十五日的“轉山節” 祭祀獅子山,就是人們敬拜自然實體的公共祭祀慶典。 

29、羌族:農歷十月初一為羌族年節。年節的宴會又稱“收成酒”。年節這天全寨人到“神樹林”還愿,焚柏香孝敬祖先和天神。每逢節日、婚喪、祭祀、聚會、待客或換工勞動,除飯菜豐盛外,還必備美酒。  

30、土族:土族主要從事畜牧業和農業,尤其精于養羊。“七日會”是土族慶祝豐收的狂歡節。土族許多節日與宗教的關系十分密切,節日期間要伴有各種祭祀活動,并備有節日食品  。

31、仫佬族:仫佬族過去崇信多神,節日較多。一年之中除十月、十一月之外,幾乎每個月都有節日。三年一次的“依飯”節也叫“喜樂厚”是仫佬族最隆重的節日。“依飯”的目的主要是向祖先還愿,祈保人畜平安、五谷豐收。

32、錫伯族:錫伯族民間許多傳統節日,大都與漢族相同。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西遷節等。錫伯族西遷節即遷徙節,是錫伯族人民不可忘記的民族節日,每逢農歷四月十八日這一天 ,人們都將隆重開展各種紀念活動。“抹黑節”是錫伯族人民另一個饒有風趣、獨具特色的傳統節日。 

33、柯爾克孜族:柯爾克孜族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是諾若孜節,按柯爾克孜族的歷法,新月每出現一次為一個月,十二個月為一年。每年第一個月出現時即過諾若孜節,類似于漢族的春節。 

34、達斡爾族:達斡爾族稱春節為“阿涅”,也把春節當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節日。正月十六為“黑灰日”,在黑灰日這一天,人們之間互相往對方的臉上抹黑,認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  

35、景頗族:目瑙縱歌(目腦縱歌)是景頗族人民驅惡揚善,預祝吉祥幸福的傳統節日,一般在農歷正月十五之后舉行,為期2至3天。在景頗族的傳說中是天上太陽召集地上萬物參加的一種大型歌舞盛會,并由犀牛傳播至人間,后成為景頗族最盛大的節日。

36、毛南族:毛南族的節日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必定祭祀祖先;二是多開展唱歌對歌活動。毛南族民間最大的節日是每年夏至后的分龍節。農歷五月的廟節,清明節“趕祖先圩”和元宵節“放飛鳥”也是他們獨有的紀念活動。  

37、撒拉族:撒拉族男兒,多以上山伐木、下河板筏為生。此外,養蜂是撒拉人最喜愛的副業生產,園藝也是他們的特長。撒拉族主要節日有開齋節、古爾邦節等。最大的傳統節日為古爾邦節,宴請賓客,煮手抓羊肉,油炸蛋糕、炸馓子,做“比利買海”、“木絲日”和各種燴菜。 

38、布朗族:布朗族   布朗族過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許多傳統節日大都與宗教活動有關。其中最具特色的節祭日有:年節、祭寨神、洗牛腳等。山康節是布朗族最盛大的節日,每年傣歷六月中旬舉行,一般為3天  。

39、阿昌族:會街,是阿昌族人民的傳統集會,多在每年農歷九月中旬舉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會街原屬宗教集會。主要宗教節日有進洼(關門)、出洼(開門)、燒白柴、潑水節等。除宗教節日外,還有許多本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如:火把節、窩羅節、澆花節和春節。 

40、普米族:普米族過去崇拜多神,敬奉祖先,節日大都與祭祀活動密切相關。如大過年(春節)、清明、立夏、端午節、火把節、嘗新節等節日。過去普米族民間每隔三年一年舉行一次較大的小天地神靈的祭祀活動由全民族或全寨共同舉行。

41、鄂溫克族:敖包節是鄂溫克族的宗教節日,但也舉行一些文娛體育活動,因而具有廣泛的群眾性。除春節等節日與臨近其他民族的節日一樣外,鄂溫克族還要在農歷五月下旬擇日舉行的“米闊勤”節。

42、怒族:怒族傳統節日有過年、鮮花節和祭谷神、祭山林節,其中以過年的節日氣氛最濃,既隆重又古樸。仙女節是云南省貢山一帶怒族人民的民間傳統節日。當地又稱鮮花節,于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日舉行。 

43、京族:京族主要信仰道教,少數人信仰天主教。傳統節日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及唱哈節等。其中,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是“唱哈節”(歌節)。唱哈多在哈亭舉行,哈亭是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建筑物。  

44、基諾族:基諾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原始宗教,但對祖先的崇拜居主要地位。傳統節日以過年為重,具體時間由各村寨自定,但多在農歷臘月間進行。每年陰歷九月,基諾族就要過一年一度的新米節了,當地人稱“好希早”。  

45、德昂族:德昂族是西南邊疆現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遠在公元前二世紀就居住在怒江西岸。德昂族民間傳統節日主要有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燒白柴等,大都與佛教活動有關。德昂族還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龍、谷娘等祭祀習俗,其中以祭龍最富情趣。  

46、保安族:保安族通用漢文,多信仰伊斯蘭教。著名的保安腰刀的生產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尤為藏族人民所喜愛。保安族的節日同許多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相同,如開齋節、古爾邦節、圣祀日等,家家都要炸馓子、油餜、蜜圈圈和油香。

47、俄羅斯族:中國俄羅斯族的風俗習慣與前蘇聯的俄羅斯族基本相同,多信東正教,俄羅斯族非常重視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復活節”最為隆重。過節前一周,不吃葷,只吃素。 

48、裕固族:裕固族的節日習俗反映著本民族物質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裕固族的幼兒剃發儀式別具特色,按照傳統,裕固人家的小孩長到3歲時才第一次剃發,屆時要舉行較為隆重的儀式。剪馬鬃是裕固族特有的節日習俗。

49、烏孜別克族:烏孜別克族有自己的語言,信仰伊斯蘭教。烏孜別克族主要節日有“圣紀節”、“肉孜節”、“古爾邦節”等,孜別克族的傳統節日與當地其他信奉伊斯蘭教民族的節日基本相同,以肉孜節和古爾邦節為一年之中最隆重的節日。 

50、門巴族:門巴族沿用藏歷,節日也與藏族相同。節日期間要殺牛宰羊,置辦豐盛的酒菜,宴請賓客。相傳藏傳佛教的佛祖釋加牟尼誕生和圓寂的日子是藏歷四月十五日,為了紀念這一天,門巴族地區的所有寺廟念經祈禱,舉行各種宗教活動。  

51、鄂倫春族:每年的6月18日是鄂倫春民族傳統的節日--篝火節。這一天,鄂倫春人都要點燃篝火,載歌載舞,歡慶自己民族的節日。臘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習俗。鄂倫春的先人們和火結下了不解之緣,對火有著特殊的感情,對篝火無比親近。

52、獨龍族: 獨龍族過去的宗教信仰尚處在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萬物有靈階段,即使是唯一的年節(獨龍語: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聯系在一起的。過卡雀哇于每年冬臘月的某一天舉行,節期的長短常常以食物準備的多寡而定。  

53、塔塔爾族:塔塔爾族節慶、禮儀食俗同當地其他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如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相似。塔塔爾族的“撒班節”,又稱為“犁頭節”,多在春天風景優美的地方舉行,有歌舞,還有摔跤、拔河、賽馬等集體活動。

54、赫哲族:河燈節是赫哲族的民間傳統節日,世世代代靠捕魚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農歷的7月15放河燈、祭河神,以此來祈禱、祝福族人平安、捕魚豐收。 

55、珞巴族:居住在墨脫、米林一帶的珞巴族沿用藏歷,所有的節日和祭祀活動與藏族無多大區別。希蒙的珞巴族稱年節為“調更谷乳術”節。不少地方還保留有“氏族集合”的古老習慣。早印占區,也有許多珞巴族同胞。

56、塔吉克族:塔吉克族的節日與當地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柯爾克孜族等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基本相同,其節日食品也大致相似。每年齋月前的一個月,塔吉克人都要舉行巴羅提節。奇地前笛爾節是塔吉克族人最重視的節日,相當于漢族的春節,多在三月舉行。

擴展資料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從遙遠的古代起,中華各民族人民的祖先就勞動、生息、繁衍在中華大地上,共同為中華文明和建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而貢獻自己的才智。

據中國政府考察統計正式確認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共有56個,其他為未識別的民族 。

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漢族人口比重最大,約占全國人口總數的91.51%左右,其它55個民族總人口偏少,約占全國總人口的8.49%左右,故稱其為少數民族。

全國55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壯族,人口超過1600萬(2000年);最少的是珞巴族,人口不足3000人(2000年) (未包括中印爭議的藏南地區60萬珞巴族人)。

中國各民族分布的特點是:大雜居、小聚居、相互交錯居住。漢族地區有少數民族聚居,少數民族地區有漢族居住。

中國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新疆、寧夏、廣西、西藏、云南、貴州、青海、四川、甘肅、黑龍江、遼寧、吉林、湖南、湖北、海南、臺灣等省、自治區。中國民族成分最多的是云南省,有25個民族。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56個民族

維吾爾族的節日大都來源于伊斯蘭教,是用回歷來計算的。維吾爾族傳統內節日有肉孜節(即開齋節容)、庫爾班節(即古爾邦節)和諾魯孜節。前兩個源于伊斯蘭教,日期是按回歷計算的,每年都在移動,因此有時是在冬季,有時則是在夏天或其它季節。
哈尼族待客,主人要先進一碗米酒、三大片肉。進餐時的席位以靠近火塘的一方為首,首席是長者的位置。客人告辭,主人有時還要送一塊大粑粑和腌肉、酥肉等食物。

相關推薦:

著作權轉讓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的內容)

最新立法法全文(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2023修正)

上訴狀怎么寫(上訴狀的訴訟請求怎么寫)

婚內經營性債務屬于共同債務嗎(婚內經營性債務屬于共同債務嗎)

涉外民事訴訟程序的原則(涉外訴訟的原則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