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嫩草国产线免费观看_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观看_精品精品国产高清a毛片_六月婷婷网 - 一级一级特黄女人精品毛片

銀河系,太陽系,火星的資料,

首頁 > 移民2021-01-13 18:30:13

太陽系的基本資料?

太陽系簡介
(Solar System)就是我們現在所在的恒星系統。由太陽、八顆行星(原先有九大行星,因為冥王星被剔除為矮行星)、66顆衛星(原有67顆,冥王星的衛星被剔除)以及無數的小行星、彗星及隕星組成的。行星由太陽起往外的順序是:水星(Mercury)、金星(Venus)、地球(Earth)、火星(Mars)、木星(Jupiter)、土星(Saturn)、天王星(Uranus)、海王星(Neptune)。離太陽較近的水星、金星、地球及火星稱為類地行星(terrestrial planets)。宇宙飛船對它們都進行了探測,還曾在火星與金星上著陸,獲得了重要成果。它們的共同特征是密度大(>3.0克/立方厘米),體積小,自轉慢,衛星少,內部成分主要為硅酸鹽(silicate),具有固體外殼。離太陽較遠的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稱為類木行星(jovian planets)。它們都有很厚的大氣圈,其表面特征很難了解,一般推斷,它們都具有與類地行星相似的固體內核。在火星與木星之間有1000000個以上的小行星(asteroid)(即由巖石組成的不規則的小星體)。推測它們可能是由位置界于火星與木星之間的某一顆行星碎裂而成的,或者是一些未能聚積成為統一行星的石質碎塊。隕星存在于行星之間,成分是石質或者鐵質。

這些行星都以太陽為中心以橢圓軌道公轉,雖然除了水星的十分接近于圓,行星軌道中或多或少在同一平面內(稱為黃道面并以地球公轉軌道面為基準)。黃道面與太陽赤道僅有7度的傾斜。冥王星的軌道大都脫離了黃道面,傾斜度達17度。上面的圖表從一個特定的高于黃道面的透視角顯示了各軌道的相對大小及關系(非圓的現象顯而易見)。它們繞軌道運動的方向一致(從太陽北極上看是逆時針方向),因此,科學家們把冥王星排除在九大行星之外。除金星和天王星外自轉方向也如此。
太陽系簡介
(Solar System)就是我們現在所在的恒星系統。由太陽、八顆行星(原先有九大行星,因為冥王星被剔除為矮行星)、66顆衛星(原有67顆,冥王星的衛星被剔除)以及無數的小行星、彗星及隕星組成的。行星由太陽起往外的順序是:水星(Mercury)、金星(Venus)、地球(Earth)、火星(Mars)、木星(Jupiter)、土星(Saturn)、天王星(Uranus)、海王星(Neptune)。離太陽較近的水星、金星、地球及火星稱為類地行星(terrestrial planets)。宇宙飛船對它們都進行了探測,還曾在火星與金星上著陸,獲得了重要成果。它們的共同特征是密度大(>3.0克/立方厘米),體積小,自轉慢,衛星少,內部成分主要為硅酸鹽(silicate),具有固體外殼。離太陽較遠的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稱為類木行星(jovian planets)。它們都有很厚的大氣圈,其表面特征很難了解,一般推斷,它們都具有與類地行星相似的固體內核。在火星與木星之間有1000000個以上的小行星(asteroid)(即由巖石組成的不規則的小星體)。推測它們可能是由位置界于火星與木星之間的某一顆行星碎裂而成的,或者是一些未能聚積成為統一行星的石質碎塊。隕星存在于行星之間,成分是石質或者鐵質。

這些行星都以太陽為中心以橢圓軌道公轉,雖然除了水星的十分接近于圓,行星軌道中或多或少在同一平面內(稱為黃道面并以地球公轉軌道面為基準)。黃道面與太陽赤道僅有7度的傾斜。冥王星的軌道大都脫離了黃道面,傾斜度達17度。上面的圖表從一個特定的高于黃道面的透視角顯示了各軌道的相對大小及關系(非圓的現象顯而易見)。它們繞軌道運動的方向一致(從太陽北極上看是逆時針方向),因此,科學家們把冥王星排除在九大行星之外。除金星和天王星外自轉方向也如此。

太陽系直徑300億千米,有八大行星和兩條小行星帶,以及千億顆彗星等組成。

太陽系(solar system)在宇宙中的位置

太陽系位于銀河系邊緣,銀河系第三旋臂——獵戶旋臂上。

太陽系是由太陽以及在其引力作用下圍繞它運轉的天體構成的天體系統。它包括太陽、八大行星及其衛星、小行星、彗星、流星體以及行星際物質。人類所居住的地球就是太陽系中的一員。

太陽系構成
太陽系的中心是太陽,它每隔2.3億年繞銀河系中心轉一圈,雖然它只是一顆中小型的恒星,但它的質量已經占據了整個太陽系總質量的99.85%;余下的質量中包括行星與它們的衛星、行星環,還有小行星、彗星、柯伊伯帶天體、外海王星天體、理論中的奧爾特云、行星間的塵埃、氣體和粒子等行星際物質。整個太陽系所有天體的總表面面積約為17億平方千米。太陽以自己強大的引力將太陽系中所有的天體緊緊地控制在他自己周圍,使它們井然有序地圍繞自己旋轉。同時,太陽又帶著太陽系的全體成員圍繞銀河系的中心運動。

太陽系內迄今發現了八顆大行星。有時稱它們為“八大行星”。按照距離太陽的遠近,這八顆行星依次是:最近的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也被稱為類地行星,木星和土星也被稱為巨行星,天王星、海王星也被稱為遠日行星。除了水星和金星外,其他的行星都有衛星。在火星和木星之間還存在著數十萬個大小不等,形態各異的小行星,天文學家將這個區域稱為小行星帶。此外,太陽系中還有超過1000顆的彗星,以及不計其數的塵埃、冰團、碎塊等小天體。

太陽系中的各個天體主要由氫、氦、氖等氣體,冰(水、氨、甲烷)以及含有鐵、硅、鎂等元素的巖石構成。類地行星、地球、月球、火星、木星的部分衛星、小行星主要由巖石組成;木星和土星主要由氫和氦組成,其核可能是巖石或冰。

起源和演化
一般以為行星系統是恒星形成過程的一部分,但是也有學者認為這是兩顆恒星差一點撞擊而成。最普遍的理論是說太陽系是從星云形成。

恒星形成的基本過程為此:

1. 星云中較密的核心部分變得太重,重心不穩定,開始分裂和崩潰墜落。一部分的重心能量變為放射的紅外線,剩下的增加核心的溫度。核心部分開始成為圓盤形狀。

2. 當密度和溫度道足夠高, 氘融合燃燒開始發生,輻射的向外壓力減慢(但不中止)臨近其他核心崩潰。

3. 其他的原料繼續下落到這一顆原恒星,它們的角動量的作用可能導致雙極流程。

4. 最后,氫開始熔化在星的核心,外面剩余的包圍材料被清除。

太陽星云這個假說,是1755年由伊曼努爾·康德提議。他說,太陽星云慢慢地轉動,由于重力逐漸凝聚并且鋪平,最終形成恒星和行星。一個相似的模型在1796年由拉普拉斯提出。

太陽星云開始直徑大約100AU,質量是現在太陽的兩三倍。在這個星云中,比較重的物質往中間落,積聚成塊,是成為以后的行星。而星云外部越來越冷,因此靠里的行星有很多重的礦物質,而靠外的行星是氣體或冰體。原太陽大約在46億年前形成,以后八億年中各個行星形成。

太陽系運動
太陽系是銀河系的一部分。銀河系是一個螺旋形星系,直徑十萬光年,包括兩千多億顆星。太陽是銀河系較典型的恒星,離星系中心大約兩萬五千到兩萬八千光年。太陽系移動速度約每秒220公里,兩億兩千六百萬年在星系轉一圈。

太陽系中的八大行星都位于差不多同一平面的近圓軌道上運行,朝同一方向繞太陽公轉。除金星以外,其他行星的自轉方向和公轉方向相同。

彗星的繞日公轉方向大都相同,多數為橢圓形軌道,一般公轉周期比較長。

探索與研究
人類出于對自身生存環境了解的渴望以及日益緊張的地球資源,從1959年開始不斷的通過空間探測器等進行空間探測,研究太陽系。目前主要集中在月球和火星的探測以及小行星和彗星的探測。

1.對太陽系的長期研究,分化出了這樣幾門學科:

【太陽系化學】
空間化學的一個重要分科,研究太陽系諸天體的化學組成(包括物質來源、元素與同位素豐度)和物理-化學性質以及年代學和化學演化問題。太陽系化學與太陽系起源有密切關系。

【太陽系物理學】
研究太陽系的行星、衛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以及行星際物質的物理特性、化學組成和宇宙環境的學科。

2.太陽系內的引力定律:

太陽系內各天體之間引力相互作用所遵循的規律。

3.太陽系穩定性問題:

天體演化學和天體力學的基本問題之一。

4.太陽系和其他行星系

雖然學者同意另外還有其他和太陽系相似的天體系統,但直到1992年才發現別的行星系。至今已發現幾十個行星系,但是詳細材料還是很少。這些行星系的發現是依靠多普勒效應,通過觀測恒星光譜的周期性變化,分析恒星運動速度的變化情況,并據此推斷是否有行星存在,并且可以計算行星的質量和軌道。應用這項技術只能發現木星級的大行星,像地球大小的行星就找不到了。

此外,關于類似太陽系的天體系統的研究的另一個目的是探索其他星球上是否也存在著生命。

太陽與行星
太陽與八顆行星數據對照表(赤道直徑以地球直徑6370公里為單位),距離與軌道半徑以天文單位為單位。
下表的數據都是相對于太陽的數值:

--------------------------------------------------------------------------------------------------------------------------------------------------
天體 | 距離(AU) | 赤道直徑 | 質量 | 軌道半徑(AU) | 軌道傾角(度)| 公轉周期(年)|自轉周期(天)| 已發現衛星數
--------------------------------------------------------------------------------------------------------------------------------------------------
太陽 0 109 333,400 -- -- -- 27.275 --
--------------------------------------------------------------------------------------------------------------------------------------------------
水星 0.39 0.382 0.05528 0.38710 7.0050 0.240852 58.6 0
--------------------------------------------------------------------------------------------------------------------------------------------------
金星 0.72 0.949 0.82 0.72 3.4 0.615 243.0185(逆向自轉) 0
--------------------------------------------------------------------------------------------------------------------------------------------------
地球 1.00 1.00 1.00 1.00 0 1.00 0.9973 1
--------------------------------------------------------------------------------------------------------------------------------------------------
火星 1.5 0.53 0.11 1.52 1.9 1.88 1.0260 2
-------------------------------------------------------------------------------------------------------------------------------------------------
木星 5.2 11.2 318 5.20 1.3 11.86 0.4135 63
-------------------------------------------------------------------------------------------------------------------------------------------------
土星 9.5 9.41 95 9.54 2.5 29.46 0.444 47(有34顆已命名)
-------------------------------------------------------------------------------------------------------------------------------------------------
天王星 19.2 3.98 14.6 19.22 0.8 84.01 0.7183 29
-------------------------------------------------------------------------------------------------------------------------------------------------
海王星 30.1 3.81 17.2 30.06 1.8 164.79 0.6713 13
-------------------------------------------------------------------------------------------------------------------------------------------------
(1)1930年,冥王星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正式確認為行星,但一些天文學家對其行星的身份仍持懷疑態度。
(2)根據2006年08月24日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的決議:冥王星被視為是太陽系的“矮行星”、不再被視為行星。

【第九大行星】
在19世紀末,很多天文學家推測海王星之外還有別的行星,因為測試海王星的軌道和理論算出的軌道不一樣。他們叫這顆星“行星X”,是未知行星的意思。

美國天文學家帕西瓦爾·羅威爾在1909年和1913年兩次尋找海王星之外的行星,但是沒有找到。1915年結束之后,羅威爾發表論文,寫出估測的行星數據。其實在那一年,他所在的天文臺照到了冥王星的照片,但是直到1930年才認出這是一顆行星。

可是冥王星的質量太小,無法解釋海王星的軌道。天文學家繼續尋找“行星X”,但是這個名字又有了第十大行星的意思,因為X是拉丁文的10。直到“旅行者2 號”探測器臨近海王星,才發現海王星的質量一直算錯很多。用正確的質量,加上冥王星的影響,海王星的現實軌道和計算軌道一致。

按照行星軌道計算,和地球差不多大小的行星不可能在60AU之內(冥王星現在離太陽大約30AU)。如果確實有第十大行星,它的軌道會很傾斜,很可能是外星系的天體,靠太陽太近,而被太陽吸引入軌。

一直以來,天文界對冥王星的地位一直有所爭議。甚至有些地方的天文館將冥王星從九大行星的地位中剔除。

根據2006年08月24日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的決議:冥王星被視為是太陽系的“矮行星”、不再被視為行星。

自21世紀以來,科學家在冥王星更遠的外圍分別發現了三顆較大的行星。依序為2004年所發現的“Sedna”,代號為 2003 VB12;2005年同時發表的“Santa”,代號為2003 EL61及代號為2003 UB313(發現者未公布其名稱)的行星。

2005年7月19日美國科學家發現的2003 UB313,研究人員估算其直徑達3,000公里,被一些人認為很可能是太陽系第十大行星。但2006年國際天文學聯合大會決議:將其列入矮行星.

“水內行星”

天文學家曾發現離太陽最近的水星有一些無法解釋的微小運動,天文學家懷疑可能有一個比水星更靠近太陽的行星的引力引起的,并用一個火神的名字給這個行星起名為“祝融星”(中文常譯為“火神星”),但天文學家們觀測了五十多年仍然未找到這顆行星。

“水內行星”的假設,已被科學家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排除。廣義相對論的引力理論解釋了水星的奇怪運動,但天文學家們仍未放棄對“水內行星”的探尋。

【行星的分類】

太陽系內眾多包含固態表面,而其直徑超過1公里的天體,它們的總表面積達17億平方公里。

有人認為太陽其實是一個雙星系統的主星,在遙遠的地方存在著一個伴星,名為“涅米西斯” (Nemesis)。該假設是用作解釋地球出現生物大滅絕的一些規則性,認為其伴星會攝動系內的小行星和彗星,使其改變軌道沖進太陽系,增加撞擊地球的機會并出現定期生物滅絕。

行星的形成
類地行星是經由碰撞聚集固態的物質顆粒成為微小行星 ,再聚集微小行星形成的。

類木行星以水冰相互吸附為起點,質量夠大后,進一步吸附氫、甲烷,形成氣體行星。

太陽系的行星大致可分為兩大類:類地行星與類木行星

類地行星
成員包括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是小而密的巖石世界,具有較稀少的大氣。內部結構:中心有金屬核心,外為石質的地殼所包圍,表面有相當多的坑洞,平均密度約為3-5g/cm3 。

巨行星
成員包括有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是體積大、質量大、但是密度小的氣體世界,具有濃密的大氣。平均密度約≤1.75 g/cm3,土星的密度約為0.7g/cm3,木星 質量約為地球的318倍。 結構:由內而外,中心有巖石核心、液態金屬氫、液態分子氫、充滿氣體的大氣層,表面有漩渦狀的云層。另有行星環及為 數眾多的衛星環繞著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以太陽為中心依序為:水星(Mercury)、金星(Venus)、地球(Earth)、火星(Mars)、木星(Jupiter)、土星(Saturn)、天王星(Uranus)、海王星(Neptune) 。

到底誰是太陽系中最遠的行星?
從1999年2月11日開始,冥王星終于變成太陽系中名符其實的最遠的行星。根據JPL天文學家們的計算,從國際標準時(UT)9:08a.m.(中原標準時間17:08)開始的228年內,海王星都會是離太陽最遠的行星。

這樣看來,2月11日時,冥王星會不會和海王星發生碰撞呢?答案是:不會!為什么呢?冥王星和海王星若要相撞,則兩者必須同時到達它們的軌道交點。冥王星和海王星的會合周期大約是497年,即冥王星每繞日二周,海王星已繞日三周。所以每當冥王星經過軌道交點的時候,海王星總會繞到別的地方,發生碰撞的機會微乎其微。此外,冥王星相對于黃道面的軌道傾角比其他行星都大很多,也是不會發生碰撞的原因之一。

冥王星的直徑大約是2300公里左右,在所有行星中,它比類地行星(水、金、地、火)小很多,甚至比月球還小;它的性質跟巨大且為氣態的類木行星(木、土、天王、海王)不一樣;軌道傾角及偏心率也都比其他行星大很多。所以有些天文學家認為冥王星應不屬于「行星」一族,而應是歸類于「庫伯帶(Kuiper Belt)」的成員。柯依伯帶位于海王星和冥王星軌道外的區域,帶中的天體都比冥王星小很多,而且大多是由冰所組成,可能是太陽系演化早期的殘片。不過,冥王星的外形是成圓球形,與這些庫伯帶天體多為不規則狀又有些許的不同;而且冥王星很規律地繞日旋轉,所以,在經過眾多爭議之后,它仍被歸為「行星」族。 2006年08月24日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的決議:冥王星被視為是太陽系的“矮行星”,不再被視為行星。

所以我們對冥王星的認識非常有限。美國太空總署(NASA)下所屬的噴射推進實驗室(JPL)目前正在進行一個稱為「冥王星庫伯帶(Pluto-Kuiper Express)」的計劃,預計在公元2004年發射太空船,大約再10年之后,太空船就會飛掠冥王星和查龍,并探測庫伯帶中的天體。

根據2006年08月24日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的決議:冥王星被視為是太陽系的“矮行星”,不再被視為行星。從這一天起,冥王星不再是太陽系中最遠的行星,海王星代替了它的地位。
http://baike.baidu.com/view/5290.htm
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是太陽系里唯一的一顆恒星,也是離地球最近的一顆恒星。太陽回位于銀河系的對稱平面附答近,距離銀河系的中心約33000光年,在銀道面以北約26光年,它一方面繞著銀心以每秒250公里的速度旋轉,另一方面又相對于周圍恒星以每秒19.7公里的速度朝著織女星附近方向運動。
太陽資料

太陽是銀河系中極其普通、極不顯眼的一顆恒星。擁有9個行星、數十個衛星其它一些小型天體。在太陽的第3個行星上誕生了生命。

作為太陽系中最大的天體,太陽擁有太陽系全部質量的99.8%。109個地球才能填滿太陽的橫截面,而它的內部則能容納130萬個以上的地球。我們看到的太陽其實只是它表面的光球層,溫度約為6000攝氏度,屬比較“涼爽”部分。光球層非常活躍,在其表面可以看到許多極富戲劇性的特征。

太陽的能源來自于其核心部分。太陽內核的溫度高達1500萬攝氏度,壓力超過地球氣壓的340億倍。內核的氣體密度極高,是水的150倍。太陽每秒鐘向外輻射約28600億億兆瓦的能量,這么高的能量是由其內核的核聚變反應產生的。在聚變中,四個質子聚合成一個氦原子核。氦原子核的質量比四個質子小0.7%,失去的質量轉換成了能量,以伽瑪射線的形式被釋放到太陽的表面,并向宇宙空間輻射出去。太陽每秒鐘約有七億噸的氫被轉化成氦。在此過程中,約有五百萬噸的凈能量被釋放。能量在對流過程中不斷地發出光和熱,使太陽發光。從太陽內核釋放出的能量需要經過幾百萬年才能到達表面。

從人類賴以生息繁衍的地球向外看,天空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給人類光明和溫暖的、燦爛輝煌的太陽。太陽是一顆自己能發光發熱的氣體星球。人們看到的太陽表面叫光球層,在光球層的某些部位,局部溫度比周圍低,在可見光范圍內這些部位顯得比其它部位黑暗,人們稱之為“黑子”。光球層外面是色球層。太陽能量通過這一層自內核向外傳遞。在這一層可以見到太陽耀斑。耀斑是太陽黑子形成之前在色球層產生的灼熱氫云。

太陽大氣的最外層是日冕。日冕非常龐大,可以向太空綿延數百萬公里。人們可以在這一日冕中看到“日餌”:日餌是色球層上部產生的巨大火焰。人們僅在日全食的時候可以見到日冕。

除了光和熱,太陽也向宇宙空間輻射一種低密度的粒子流——太陽風。太陽風以每秒450公里的速度在太陽系中馳騁。太陽風異常強大時便形成了太陽風暴,它會對人類的無線電通訊造成影響。地球和其他一些行星兩極的極光也是太陽風帶來的。太陽的磁場極其強大且極其復雜,其磁層范圍甚至越過了冥王星的軌道。

太陽已經46億歲了,現在已步入中年。它還可以繼續平靜地燃燒約50億年。太陽在臨終時,內部的氦將轉變成更重的元素,亮度會增加到現在的一倍,體積也將不斷膨脹,所有近日行星包括地球都將融入它的懷抱。這時的太陽將變得十分不穩定,在它周圍會出現一個新的行星狀星云。這為新太陽系的誕生創造了條件。在經歷一億年的紅巨星階段后,太陽將耗盡它所有的能量而猛然坍縮成一顆白矮星。幾萬億年后,它最終將在黑暗中完全冷卻。

收集關于"太陽系","銀河系","光年","黑洞"的詳細資料

有資料的盡可能給我成段成段地鐵,黑洞最好要有圖
什么是太陽系?

太陽系是由所有行星軌道上的太陽。除了行星,太陽系又分為衛星,彗星,小行星,小行星,塵埃和氣體。

一切在太陽系或軌道圍繞太陽。太陽包含大約98 %的全部物質在太陽能系統。更大的話,更厲害了。因為太陽是如此之大,其強大的引力,吸引其他一切物體在太陽系的附近。在此同時,這些物體,移動非常迅速,試圖逃離到外層空間。由于該行星試圖飛走,同時,太陽正試圖拉他們回來的,是他們處于兩種力的平衡之間。平衡飛向太陽,并逃逸到太空,他們用了很久時間到達母星。

太陽系怎樣形成?

這是一個重要問題,就是一個很難為科學家所知。畢竟,創造太陽系發生在幾十億年前,有圍的人看到它。我們自己的進化是密切結合的演化的太陽能系統。因此,了解從那里太陽系由來,它是很難理解人類是如何來的。

科學家認為,太陽系的演變,從一個巨大的塵埃和氣體云。他們認為,這塵埃和氣體開始崩潰下重量自身重力。那樣的話,事情可能開始朝著一個巨大圓圈,就像水外流動作圍繞中心排水管在一個循環。

在中心由云紡,小星開始形成。這顆恒星的變得越來越大,因為它搜集更多的塵埃和氣體被倒塌。

遠離恒星的形成是在中心小團塊的塵埃和氣體也倒塌。星中心點燃,最終形成太陽,而小團塊成為行星,小行星,衛星,彗星,小行星。

水星的英文名字Mercury來自羅馬神墨丘利。符號是上面一個圓形下面一個交叉的短垂線和一個半圓形(Unicode: ?). 是墨丘利所拿魔杖的形狀。在第5世紀,水星實際上被認為成二個不同的行星,這是因為它時常交替地出現在太陽的兩側。當它出現在傍晚時,它被叫做墨丘利;但是當它出現在早晨時,為了紀念太陽神阿波羅,它被稱為阿波羅。畢達哥拉斯后來指出他們實際上是相同的一顆行星。中國古代則稱水星為“辰星”。

中國古人稱金星為“太白”或“太白金星”,也稱“啟明”或“長庚”。古希臘人稱為阿佛洛狄特,是希臘神話中愛與美的女神。而在羅馬神話中愛與美的女神是維納斯,因此金星也稱做“維納斯”。金星的天文符號用維納斯的梳妝鏡來表示。金星的位相變化金星同月球一樣,也具有周期性的圓缺變化(位相變化),但是由于金星距離地球太遠,用肉眼是無法看出來的。關于金星的位相變化,曾經被伽利略作為證明哥白尼的日心說的有力證據。

地球是太陽系中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排列為第三。它是太陽系類地行星中最大的一顆,也是現代科學目前確證目前惟一存在生命的行星。行星年齡估計大約有45億年(4.5×109)。在行星形成后不久,即捕獲其惟一的天然衛星-月球。地球上惟一的智慧生物是人類。

因為它在夜空中看起來是血紅色的,所以在西方,以羅馬神話中的戰神瑪爾斯(或希臘神話對應的阿瑞斯)命名它。在古代中國,因為它熒熒如火,故稱“熒惑”。火星有兩顆小型天然衛星:火衛一Phobos和火衛二Deimos(阿瑞斯兒子們的名字)。兩顆衛星都很小而且形狀奇特,可能是被引力捕獲的小行星。英文里前綴areo-指的就是火星。

木星是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排列為第五顆。它也是太陽系最大的行星,自轉最快的行星。中國古代用它來紀年,因而稱為歲星。

在西方稱它為朱庇特,是羅馬神話中的眾神之王,相當于希臘神話中的宙斯。

土星是一個巨型氣體行星,是太陽系中僅次于木星的第二大行星。土星的英文名字Saturn(以及其他絕大部分歐洲語言中的土星名稱)是以羅馬神的農神薩杜恩命名的。中國古代稱之為鎮星或填星。

天王星是太陽系的九大行星之一,排列在土星外側、海王星內側而名列第七,顏色為灰藍色,是一顆巨型氣體行星(Gas Giant)。以直徑計算,天王星是太陽系第三大行星;但若以質量計算,則比海王星輕而排行第四。天王星的命名,是取自希臘神話的天神烏拉諾斯。

海王星為太陽系九大行星中的第八個,是一個巨行星。海王星是第一個通過天體力學計算后被發現的行星。因為天王星的軌道與計算的不同,1845年約翰·可夫·亞當斯和埃班·勤維葉推算了在天王星外的一個未知行星可能的位置。1846年9月23日柏林天文臺臺長約翰·格弗里恩·蓋爾真的在這個位置發現了一顆新的行星:海王星。

目前海王星是太陽系內離太陽第二遠的行星。海王星的名字是羅馬神話中的海神涅普頓(Neptune)。

冥王星是太陽系九大行星中離開太陽最遠、最小的一顆行星,1930年被發現。因為它離太陽最遠,因此也非常寒冷,這和羅馬神話中的冥王普魯托所住的地方很相似,因此稱為“Pluto”。

銀河系是地球和太陽所屬的星系。因其主體部分投影在天球上的亮帶被我國稱為銀河而得名。

銀河系呈旋渦狀,有4條螺旋狀的旋臂從銀河系中心均勻對稱地延伸出來。銀河系中心和4條旋臂都是恒星密集的地方。從遠處看,銀河系像一個體育鍛煉用的大鐵餅,大鐵餅的直徑有10萬光年,相當于9460800000萬萬公里。中間最厚的部分約3000~6500光年。太陽位于一條叫做獵戶臂的旋臂上,距離銀河系中心約2.5萬光年。

銀河系的發現經歷了漫長的過程。望遠鏡發明后,伽利略首先用望遠鏡觀測銀河,發現銀河由恒星組成。而后,T.賴特、I.康德、J.H.朗伯等認為,銀河和全部恒星可能集合成一個巨大的恒星系統。18世紀后期,F.W.赫歇爾用自制的反射望遠鏡開始恒星計數的觀測,以確定恒星系統的結構和大小,他斷言恒星系統呈扁盤狀,太陽離盤中心不遠。他去世后,其子J.F.赫歇爾繼承父業,繼續進行深入研究,把恒星計數的工作擴展到南天。20世紀初,天文學家把以銀河為表觀現象的恒星系統稱為銀河系。J.C.卡普坦應用統計視差的方法測定恒星的平均距離,結合恒星計數,得出了一個銀河系模型。在這個模型里,太陽居中,銀河系呈圓盤狀,直徑8千秒差距,厚2千秒差距。H.沙普利應用造父變星的周光關系,測定球狀星團的距離,從球狀星團的分布來研究銀河系的結構和大小。他提出的模型是:銀河系是一個透鏡狀的恒星系統,太陽不在中心。沙普利得出,銀河系直徑80千秒差距,太陽離銀心20千秒差距。這些數值太大,因為沙普利在計算距離時未計入星際消光。20世紀20年代,銀河系自轉被發現以后,沙普利的銀河系模型得到公認。

銀河系是一個巨型旋渦星系,Sb型,共有4條旋臂。包含一、二千億顆恒星。銀河系整體作較差自轉,太陽處自轉速度約220千米/秒,太陽繞銀心運轉一周約2.5億年。銀河系的目視絕對星等為-20.5等,銀河系的總質量大約是我們太陽質量的1萬億倍,大致10倍于銀河系全部恒星質量的總和。這是我們銀河系中存在范圍遠遠超出明亮恒星盤的暗物質的強有力證據。關于銀河系的年齡,目前占主流的觀點認為,銀河系在宇宙誕生的大爆炸之后不久就誕生了,用這種方法計算出,我們銀河系的年齡大概 在145億歲左右,上下誤差各有20多億年。而科學界認為宇宙誕生的“大爆炸”大約發生 ...

銀河系是太陽系所在的恒星系統,包括一二千億顆恒星和大量的星團、星云,還有各種類型的星際氣體和星際塵埃。它的總質量是太陽質量的1400億倍。在銀河系里大多數的恒星集中在一個扁球狀的空間范圍內,扁球的形狀好像鐵餅。扁球體中間突出的部分叫“核球”,半徑約為7千光年。核球的中部叫“銀核”,四周叫“銀盤”。在銀盤外面有一個更大的球形,那里星少,密度小,稱為“銀暈”,直徑為7萬光年。銀河系是一個旋渦星系,具有旋渦結構,即有一個銀心和兩個旋臂,旋臂相距4500光年。其各部分的旋轉速度和周期,因距銀心的遠近而不同。太陽距銀心約2.3萬光年,以250千米/秒的速度繞銀心運轉,運轉的周期約為2.5億年。

銀河系物質約90%集中在恒星內 。恒星的種類繁多。按照恒星的物理性質、化學組成、空間分布和運動特征,恒星可以分為5個星族。最年輕的極端星族Ⅰ恒星主要分布在銀盤里的旋臂上;最年老的極端星族Ⅱ恒星則主要分布在銀暈里。恒星常聚集成團。除了大量的雙星外,銀河系里已發現了1000多個星團。銀河系里還有氣體和塵埃,其含量約占銀河系總質量的10%,氣體和塵埃的分布不均勻,有的聚集為星云,有的則散布在星際空間。20世紀60年代以來,發現了大量的星際分子,如CO、H2O等 。分子云是恒星形成的主要場所。銀河系核心部分,即銀心或銀核,是一個很特別的地方。它發出很強的射電、紅外,X射線和γ射線輻射。其性質尚不清楚,那里可能有一個巨型黑洞,據估計其質量可能達到太陽質量的幾千萬倍。對于銀河系的起源和演化,知之尚少。

1971年英國天文學家林登·貝爾和馬丁·內斯分析了銀河系中心區的紅外觀測和其他性質,指出銀河系中心的能源應是一個黑洞,并預言如果他們的假說正確,在銀河系中心應可觀測到一個尺度很小的發出射電輻射的源,并且這種輻射的性質應與人們在地面同步加速器中觀測到的輻射性質一樣。三年以后,這樣的一個源果然被發現了,這就是人馬A。

人馬A有極小的尺度,只相當于普通恒星的大小,發出的射電輻射強度為2*10(34次方)爾格/秒,它位于銀河系動力學中心的0.2光年之內。它的周圍有速度高達300公里/秒的運動電離氣體,也有很強的紅外輻射源。已知所有的恒星級天體的活動都無法解釋人馬A的奇異特性。因此,人馬A似乎是大質量黑洞的最佳候選者。但是由于目前對大質量的黑洞還沒有結論性的證據,所以天文學家們謹慎地避免用結論性的語言提到大質量的黑洞。我們的銀河系大約包含兩千億顆星體,其中恒星大約一千多億顆,太陽就是其中典型的一顆。銀河系是一個相當大的螺旋狀星系,它有三個主要組成部分:包含旋臂的銀盤,中央突起的銀心和暈輪部分。

螺旋星系M83,它的大小和形狀都很類似于我們的銀河系

銀盤:

銀盤(Galactic disk):在旋渦星系中,由恒星、塵埃和氣體組成的扁平盤.

銀盤是銀河系的主要組成部分,在銀河系中可探測到的物質中,有九成都在銀盤范圍以內。銀盤外形如薄透鏡,以軸對稱形式分布于銀心周圍,其中心厚度約1萬光年,不過這是微微凸起的核球的厚度,銀盤本身的厚度只有2000光年,直徑近10萬光年,可見總體上說銀盤非常薄。

除了1000秒差距范圍內的銀核繞銀心作剛體轉動外,銀盤的其他部分都繞銀心作較差轉動,即離銀心越遠轉得越慢。銀盤中的物質主要以恒星形式存在,占銀河系總質量不到10%的星際物質,絕大部分也散布在銀盤內。星際物質中,除含有電離氫、分子氫及多種星際分子外,還有10%的星際塵埃,這些直徑在1微米左右的固態微粒是造成星際消光的主要原因,它們大都集中在銀道面附近。

由于太陽位于銀盤內,所以我們不容易認識銀盤的起初面貌。為了探明銀盤的結構,根據本世紀40年代巴德和梅奧爾對旋渦星系M31(仙女座大星云)旋臂的研究得出旋臂天體的主要類型,進而在銀河系內普查這幾類天體,發現了太陽附近的三段平行臂。由于星際消光作用,光學觀測無法得出銀盤的總體面貌。有證據表明,旋臂是星際氣體集結的場所,因而對星際氣體的探測就能顯示出旋臂結構,而星際氣體的21厘米射電譜線不受星際塵埃阻擋,幾乎可達整個銀河系。光學與射電觀測結果都表明,銀盤確實具有旋渦結構。

銀心:

星系的中心凸出部分,是一個很亮的球狀,直徑約為兩萬光年,厚一萬光年,這個區域由高密度的恒 星組成,主要是年齡大約在一百億年以上老年的紅色恒星,很多證據表明,在中心區域存在著一個巨大的黑洞,星系核的活動十分劇烈。銀河系的中心,即銀河系的自轉軸與銀道面的交點。

銀心在人馬座方向,1950年歷元坐標為:赤經174229,赤緯 -28°5918。銀心除作為一個幾何點外,它的另一含義是指銀河系的中心區域。太陽距銀心約10千秒差距,位于銀道面以北約8秒差距。銀心與太陽系之間充斥著大量的星際塵埃,所以在北半球用光學望遠鏡難以在可見光波段看到銀心。射電天文和紅外觀測技術興起以后,人們才能透過星際塵埃,在2微米到73厘米波段,探測到銀心的信息。中性氫21厘米譜線的觀測揭示,在距銀心4千秒差距處o有氫流膨脹臂,即所謂“三千秒差距臂”(最初將距離誤定為3千秒差距,后雖訂正為 4千秒差距,但仍沿用舊名)。大約有 1,000萬個太陽質量的中性氫,以每秒53公里的速度涌向太陽系方向。在銀心另一側,有大體同等質量的中性氫膨脹臂,以每秒135公里的速度離銀心而去。它們應是1,000萬至1,500萬年前,以不對稱方式從銀心拋射出來的。在距銀心 300秒差距的天區內,有一個繞銀心快速旋轉的氫氣盤,以每秒70~140公里的速度向外膨脹。盤內有平均直徑為 30秒差距的氫分子云。在距銀心70秒差距處,則有激烈擾動的電離氫區,也以高速向外擴張。現已得知,不僅大量氣體從銀心外涌,而且銀心處還有一強射電源,即人馬座A,它發出強烈的同步加速輻射。甚長基線干涉儀的探測表明,銀心射電源的中心區很小,甚至小于10個天文單位,即不大于木星繞太陽的軌道。12.8微米的紅外觀測資料指出,直徑為1秒差距的銀核所擁有的質量,相當于幾百萬個太陽質量,其中約有100萬個太陽質量是以恒星形式出現的。腥巳銜
太陽系是銀河系的一部分。銀河系是一個棒旋星系,直徑十萬光年,包括一千億到四千億恒星。太陽是銀河系較典型的恒星,離星系中心大約2.5-2.8萬光年。太陽系移動速度約220㎞/s,2.26億年轉一圈。
太陽系中的八大行星都位于差不多同一平面的近圓軌道上運行,朝同一方向繞太陽公轉。除金星以外,其他行星的自轉方向和公轉方向相同。彗星的繞日公轉方向大都相同,多數為橢圓形軌道,一般公轉周期比較長。
軌道環繞太陽的天體被分為三類:行星、矮行星和太陽系小天體。
行星是環繞太陽且質量夠大的天體。

銀河系是太陽系所在的星系,包括1000到4000億顆恒星和大量的星團、星云,還有各種類型的星際氣體和星際塵埃。銀河系本體直徑約為120,000光年(不考慮銀冕和外圍物質)[1] ,中心厚度約為12,000光年。銀河系總質量是太陽的2100億倍(2015年的計算結果,誤差率20%)。
銀河系是棒旋星系,具有巨大的盤面結構,由明亮密集的核球、兩條主要的旋臂和兩條未形成的旋臂組成,旋臂相距4500光年。太陽位于銀河一個支臂獵戶臂上,至銀河中心的距離大約是26,000光年。
銀河系的中央是超大質量的黑洞(人馬座A),自內向外分別由銀心、銀核、銀盤、銀暈和銀冕組成。銀河系中央區域多數為老年恒星(以白矮星為主[2] ),外圍區域多數為新生和年輕的恒星。周圍幾十萬光年的區域分布著十幾個衛星星系,其中較大的有大麥哲倫星云和小麥哲倫星云。銀河系通過吞噬周邊的矮星系使自身不斷壯大,雖然過程相當漫長。
銀河系是本星系群中的一員,最近的星系是仙女座星系(M31)。
銀河系在天空上的投影像一條流淌在天上閃閃發光的河流一樣,所以古稱銀河或天河,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銀河,只不過夏秋之交看到了銀河最明亮壯觀的部分。

光年

(時空單位)
編輯
光年是長度單位,是計量天體間時空距離的單位,一般被用于衡量天體間的時空距離,其字面意思是指光在宇宙真空中沿直線傳播了一年時間的距離,為9 460 730 472 580.8千米,是由時間和光速計算出來的。
“年”是時間單位,但“光年”雖有個“年”字卻不是時間單位,而是天文學上一種計量天體時空距離的單位。宇宙中天體間的距離很遠很遠,如果采用我們日常使用的米、千米(公里)作計量單位,那計量天體距離的數字動輒十幾位、幾十位,很不方便。于是天文學家就創造了一種計量單位——光年,即光在真空中用去一年時間所走過的距離。距離=速度×時間,光速約為每秒30萬千米(每秒299,792,458米),1光年為9 460 730 472 580.8千米。
黑洞

(特殊天體)
編輯
黑洞是現代廣義相對論中,宇宙空間內存在的一種密度極大體積極小的天體。黑洞的引力很大,使得視界內的逃逸速度大于光速。
1916年,德國天文學家卡爾·史瓦西(Karl Schwarzschild,1873~1916年)通過計算得到了愛因斯坦引力場方程的一個真空解,這個解表明,如果將大量物質集中于空間一點,其周圍會產生奇異的現象,即在質點周圍存在一個界面——“視界”一旦進入這個界面,即使光也無法逃脫.這種“不可思議的天體”被美國物理學家約翰·阿奇巴德·惠勒(John Archibald Wheeler)命名為“黑洞”。
“黑洞是時空曲率大到光都無法從其視界逃脫的天體”。[1-3]
黑洞是由質量足夠大的恒星在核聚變反應的燃料耗盡而死亡后,發生引力坍縮產生的。黑洞的質量極其巨大,而體積卻十分微小,它產生的引力場極為強勁,以至于任何物質和輻射在進入到黑洞的一個事件視界(臨界點)內,便再無法逃脫,甚至目前已知的傳播速度最快的光(電磁波)也逃逸不出。
黑洞無法直接觀測,但可以借由間接方式得知其存在與質量,并且觀測到它對其他事物的影響。借由物體被吸入之前的因高熱而放出和y射線的“邊緣訊息”,可以獲取黑洞存在的訊息。推測出黑洞的存在也可借由間接觀測恒星或星際云氣團繞行軌跡取得位置以及質量。
科學家最新研究理論顯示,當黑洞死亡時可能會變成一個“白洞”,它不像黑洞吞噬鄰近所有物質,而是噴射之前黑洞捕獲的所有物質。
科學家猜測穿過黑洞可能會到達另一個空間,甚至是時空。

宇宙黑洞-內部結構模型圖解

圖中+-號代表不可分割的最小正負弦信息單版位-弦比特(string bit)

(名物理學家約翰權.惠勒John Wheeler曾有句名言:萬物源于比特 It from bit

量子信息研究興盛后,此概念升華為,萬物源于量子比特)

注:位元即比特

宇宙、銀河系、太陽系概述

在茫茫宇宙中,有我們肉眼看得見的群星閃爍,既有恒星、行星、衛星、流星、彗星等星體,也有我們肉眼看不見的塵埃、氣體、類星體、黑洞及各種射線源等,所有這些物質通稱為天體。各種天體之間既相互吸引又相互排斥,按一定的規律組合在一起不停地運動著。這些不斷變化的天體組成了浩瀚的宇宙。

包含了大量恒星和無數星際物質的天體系統稱為星系。太陽所在的星系叫銀河系,銀河系以外的其他星系統稱為河外星系。

銀河系是由1500億~2000億顆恒星和無數星際物質組成的。在晴朗的夜空,常可以看到一條群星閃爍的銀灰色光帶,這就是銀河。其實它是一個巨大的中間厚、四周薄的旋渦狀“銀盤”,眾多的恒星圍繞著銀河系的質心——銀核旋轉(圖1-1)。銀盤中央是恒星高度密集區域,近球形稱為核球;銀盤外圍恒星稀疏呈扁球狀,稱為銀暈。從垂直銀河系平面的方向看,銀盤內恒星和星際物質在磁場和密度波影響下分布并不均勻,而是由核球向外伸出的四條旋臂組成旋渦結構(圖1-1B)。旋臂是銀河系中恒星和星際物質的密集部位。銀河系的直徑約為10萬光年,中心厚度約1萬光年(1光年等于光在1年中所走過的路程,約為1013km)。

圖1-1 銀河系結構示意圖

(據劉本培,2000)

太陽是銀河系眾多恒星中的普通一員,位于銀盤中心平面(銀道面)附近和一條旋臂(獵戶座旋臂)的內緣,距銀核約3萬光年。太陽本身是一個熾熱的球體,它的表面溫度大約為5500℃,中心溫度高達1.55×107℃,其質量約為1.989×1033g,直徑可達1.39×106km;太陽的平均密度為 1.41g/cm3,中心密度為 160g/cm3,中心壓力可達3.44×1015Pa。在太陽上最豐富的元素是氫,約占其總量的71%,其次為氦,約占27%。這些元素在超高溫、超高壓的環境下,產生熱核反應,氫聚變為氦,同時釋放出巨大的能量。

以太陽為中心的天體系統,稱太陽系。太陽占太陽系總質量的99.87%。它以極大的引力控制著整個太陽系,使其他天體都圍繞著它進行公轉。在太陽系中共有八顆大的行星,按其與太陽距離的遠近,依次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圖1-2)。在太陽系中還有數以萬計的小行星,從1801年發現第一顆小行星以來,已經確定軌道的小行星約4000個,未能確定軌道的就更多,可能在1萬個以上,小行星主要集中分布在火星與木星軌道之間。除此之外,在太陽系中還有彗星及行星的衛星(如月亮)等。

圖1-2 太陽系八大行星軌道位置示意圖

太陽系八大行星按其物理性質可分為兩類:一類以地球為代表,稱為類地行星,因為它們離太陽近,又叫內行星,內行星有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它們的共同特點是質量和體積小,密度大,以固體物質為主,自轉速度較慢;另一類以木星為代表,稱類木行星,因其離太陽較遠,又叫外行星,外行星有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其共同特點是質量和體積大,密度小,以流體為主,自轉速度較快(表1-1)。

地球、太陽系、銀河系、宇宙的起源歷來是人們關注的問題。人類最初對宇宙的認識始于美麗的神話和傳說。隨著人類的進步,對宇宙的認識逐漸由近而遠、由表及里不斷深入。特別是在牛頓力學體系下對宇宙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形成了很多種宇宙起源假設理論。

表1-1 八大行星基本數據

注:-表示逆時針轉。

當代宇宙起源假設中,大爆炸宇宙學說是最有影響的一種學說。1946年俄裔美國天文學家伽莫夫根據宇宙膨脹的現象提出了大爆炸學說,即宇宙起源于150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大爆炸發生后的大約10-43s,宇宙進入了“普朗克時代”,這個時代的物質密度、空間尺度、時間經歷都處于極限狀態,溫度可達1032K;當溫度下降到1013K時,宇宙進入了“強子時代”,這時的宇宙有大量的質子、中子和其他粒子發生強相互作用;大爆炸之后大約1s,宇宙進入“輕子時代”,以電子、中微子和其他粒子發生弱相互作用為特征,并輻射出光子;大約1min后,宇宙進入“輻射時代”,此時的溫度仍高達1010K,光輻射能量達到極大值,并逐漸開始簡單的核合成;核合成時期結束之后,宇宙經歷了“物質時代”,當溫度下降到4000~3000K時,電子和質子幾乎全部結合成氫原子。至10億年前后星系開始形成,50億年前后出現首批恒星,太陽系的形成則在100億年前后。

關于太陽系的起源,到目前為止已有50余種假說,可以歸納為三大類:一類為星云說,這種假說認為太陽系所有天體是由同一個星云物質形成的,其附近有超新星爆發提供核能量;另一類假說為災變說,認為先有一個原始的太陽,在后來在另一個天體的吸引或撞擊下分離出大量的物質,形成行星和衛星等天體;還有一類假說為俘獲說,即先有一個原始太陽,以后太陽俘獲了銀河系中的其他物質,形成了行星和衛星等天體。

近30年來,隨著天文學的巨大進步,科學家們建立了關于現代太陽系起源的假說,基本包括以下四個階段(圖1-3)。

圖1-3 太陽系起源四階段圖示

(據吳泰然等,2003)

Ⅰ.第一階段:原始太陽氣塵云與鄰近的一顆即將成為超新星的星。

Ⅱ.第二階段:超新星爆發,原始太陽氣塵云在超新星影響的范圍之內,并從超新星的爆發中獲得能量和重元素、放射性同位素等。

Ⅲ.第三階段:在超新星能量的推動下,太陽氣塵云開始旋轉并逐步形成中心的太陽。當太陽達到一定大的時候,內部開始發生熱核反應,年輕的恒星,尤其是質量大的恒星開始向外拋射物質,在太陽系外圍形成環繞太陽的環。

Ⅳ.第四階段:太陽系的中間部分形成太陽,環繞太陽的環逐漸凝聚成星子,并以星子為中心逐漸形成行星,行星的衛星也有著相似的過程。

太陽系形成初期,太陽周圍的原始行星云和太陽都快速地旋轉著,漸漸地被磁流體動力所減緩,使太陽系中的慣量重新分配,在太陽系星云的演化中,太陽可能以電磁力或湍流對流的形成向行星轉移慣量。

對太陽系起源的各種假說,都有其不完善的地方,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對宇宙的認識會逐漸加深,對地球和太陽系起源的認識也一定能更切合實際。

太陽系有哪些行星?它們在太陽系中的位置怎樣?資料

太陽系是以太陽為中心,和所有受到太陽的重力約束天體的集合體:8顆行星、至少165顆已知的衛星、5顆已經辨認出來的矮行星和數以億計的太陽系小天體。這些小天體包括小行星、柯伊伯帶的天體、彗星和星際塵埃。依照至太陽的距離,太陽系內的行星依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8顆行星中的6顆有天然的衛星環繞,在太陽系外側的行星還被由塵埃和許多小顆粒構成的行星環環繞著。

太陽系是由太陽、行星及其衛星、小行星、彗星、流星和行星際物質構成的天體系統,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在龐大的太陽系家族中,太陽的質量占太陽系總質量的96.8%,八大行星以及數以萬計的小行星所占比例微忽其微。它們沿著自己的軌道萬古不息地繞太陽運轉著,同時,太陽又慷慨無私地奉獻出自己的光和熱,溫暖著太陽系中的每一個成員,促使他們不停地發展和演變。 在這個家族中,離太陽最近的行星是水星,向外依次是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它們當中,肉眼能看到的太陽系只有五顆,對這五顆星,各國命名不同,我國古代有五行學說,因此便用金、木、水、火、土這五行來分別把它們命名為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和土星,這并不是因為水星上有水,木星上有樹木才這樣稱呼的。而歐洲呢,則是用羅馬神話人物的名字來稱呼它們。
近代發現的三顆遠日行星,西方按照以神話人物名字命名的傳統,以天空之神、海洋之神和冥土之神的名稱來稱呼它們,在中文里便相應譯為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八大行星與太陽按體積由大到小排序為太陽、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地球、金星、火星、水星。它們按質量、大小、化學組成以及和太陽之間的距離等標準,大致可以分為三類:類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遠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它們在公轉時有共面性、同向性、近圓性的特征。在火星與木星之間存在著數十萬顆大小不等,形狀各異的小行星,天文學把這個區域稱為小行星帶。除此以外,太陽系還包括許許多多的彗星和無以計數的天外來客——流星。
太陽系是以太陽為中心,和所有受到太陽的引力約束天體的集合體:8顆行星、至少165顆已知的衛星、5顆已經辨認出來的矮行星(冥王星、谷神星、鬩神星、婚神星
,妊神星和鳥神星)和數以億計的太陽系小天體。這些小天體包括小行星、柯伊伯帶的天體、彗星和星際塵埃。
廣義上,太陽系的領域包括太陽,4顆像地球的內行星,由許多小巖石組成的小行星帶,4顆充滿氣體的巨大外行星,充滿冰凍小巖石,被稱為柯伊伯帶的第二個小天體區。在柯伊伯帶之外還有黃道離散盤面和太陽圈,和依然屬于假設的奧爾特云。
按照由近到遠的順序,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專王星、海王星。屬
如果以地球到太陽的距離為1,各行星到太陽的距離分別是:0.39、0.72、1.00、1.52、5.20、9.54、19.19、30.07。
如果將太陽系縮小一億倍,各行星到太陽的距離分別為(單位:米):0.58、1.08、1.50、2.78、7.78、14.26、28.69、44.96。

太陽系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水星:版平均日距 57910000 km、

金星:平均日距 108200000 km

地球權:平均日距 149600000 km

火星:平均日距 227940000 km

木星:平均日距 778330000 km

土星:平均日距 142940萬 km

天王星:平均日距 287099萬 km

海王星:平均日距 450400萬 km

太陽系的行星繞著太陽轉,而太陽系是銀河系的一份子,還有河外星系是和銀河系一個級別的,你說的是那種行星?請參考宇宙星系圖
、銀河星系圖和太陽星系圖,要不你找一下太陽系九大行星(現在應該是十大了)?

有關地球,太陽系,銀河系,宇宙的資料

地球
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國際名稱為“該婭”(蓋婭(Gaea),希臘神話中的大地之神,所有神靈中德高望重的顯赫之神。是希臘神話中最早出現的神,在開天辟地時,由卡厄斯(Chaos)所生。她是宙斯的祖母,蓋婭生了天空,天神烏拉諾斯(Ouranos or Uranus),并與他結合生了六男六女,十二個泰坦巨神及三個獨眼巨人和三個百臂巨神,是世界的開始,而所有天神都是她的子孫后代。至今,西方人仍然常以“蓋婭”代稱地球。 ),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數是第三顆。它有一顆天然的衛星---月球,二者組成一個天體系統---地月系統。

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同時又圍繞太陽公轉。地球自轉與公轉運動的結合使其產生了地球上的晝夜交替和四季變化(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速度是不均勻的)。同時,由于受到太陽、月球、和附近行星的引力作用以及地球大氣、海洋和地球內部物質的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地球自轉軸在空間和地球本體內的方向都要產生變化。地球自轉產生的慣性離心力使得球形的地球由兩極向赤道逐漸膨脹,成為目前的略扁的旋轉橢球體,極半徑比赤道半徑短約21千米。

阿波羅飛船在月球上看到地球是由一系列的同心層組成。地球內部有核(地核)、幔(地幔)、殼(地殼)結構。地球外部有水圈和大氣圈,還有磁層,形成了圍繞固態地球的美麗外套。

地球作為一個行星,遠在56億年以前產生于原始太陽星云。

地球的基本參數

扁率因子: 298.257

平均密度: 5.52克/厘米3

赤道半徑: ae = 6378136.49 米

極半徑: ap = 6356755.00 米

平均半徑: a = 6371001.00 米

赤道重力加速度: ge = 9.780327 米/秒2

平均自轉角速度: ωe = 7.292115 × 10-5 弧度/秒

扁率: f = 0.003352819

質量: M⊕ = 5.9742 ×1024 公斤

地心引力常數: GE = 3.986004418 ×1014 米3/秒2

平均密度: ρe = 5.515 克/厘米3

太陽與地球質量比: S/E = 332946.0

太陽與地月系質量比: S/(M+E) = 328900.5

公轉時間: T = 365.2422 天

離太陽平均距離: A = 1.49597870 × 1011 米

公轉速度: v = 11.19 公里/秒

表面溫度: t = - 30 ~ +45

表面大氣壓: p = 1013.250毫巴

表面重力加速度(赤道): 978.0厘米/秒2

表面重力加速度(極地): 983.2厘米/秒2

自轉周期: 23時56分4秒(平太陽時)

公轉軌道半長徑: 149597870千米

公轉軌道偏心率: 0.0167

公轉周期: 1恒星年

黃赤交角: 23度26分

地球海洋面積: 361745300平方公里

地殼厚度: 80.465公里

地幔深度: 2808.229公里

地核半徑: 3482.525公里

表面積 : 510067866平方公里

人們對于地球的結構直到最近才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整個地球不是一個均質體,而是具有明顯的圈層結構。地球每個圈層的成分、密度、溫度等各不相同。在天文學中,研究地球內部結構對于了解地球的運動、起源和演化,探討其它行星的結構,以至于整個太陽系起源和演化問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地球各圈層結構

地球圈層分為地球外圈和地球內圈兩大部分。地球外圈可進一步劃分為四個基本圈層,即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和巖石圈;地球內圈可進一步劃分為三個基本圈層,即地幔圈、外核液體圈和固體內核圈。此外在地球外圈和地球內圈之間還存在一個軟流圈,它是地球外圈與地球內圈之間的一個過渡圈層,位于地面以下平均深度約150公里處。這樣,整個地球總共包括八個圈層,其中巖石圈、軟流圈和地球內圈一起構成了所謂的固體地球。對于地球外圈中的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以及巖石圈的表面,一般用直接觀測和測量的方法進行研究。而地球內圈,目前主要用地球物理的方法,例如地震學、重力學和高精度現代空間測地技術觀測的反演等進行研究。地球各圈層在分布上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即固體地球內部與表面之上的高空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分布的,而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層則是相互滲透甚至相互重疊的,其中生物圈表現最為顯著,其次是水圈。

大氣圈

大氣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氣體圈層,它包圍著海洋和陸地。大氣圈沒有確切的上界,在2000 ~ 16000 公里高空仍有稀薄的氣體和基本粒子。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巖石中也會有少量空氣,它們也可認為是大氣圈的一個組成部分。地球大氣的主要成份為氮、氧、氬、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氣體。地球大氣圈氣體的總質量約為5.136×1021克,相當于地球總質量的百萬分之0.86。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幾乎全部的氣體集中在離地面100公里的高度范圍內,其中75%的大氣又集中在地面至10公里高度的對流層范圍內。根據大氣分布特征,在對流層之上還可分為平流層、中間層、熱成層等。

水圈

水圈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澤、冰川和地下水等,它是一個連續但不很規則的圈層。從離地球數萬公里的高空看地球,可以看到地球大氣圈中水汽形成的白云和覆蓋地球大部分的藍色海洋,它使地球成為一顆"藍色的行星"。地球水圈總質量為1.66×1024克,約為地球總質量的3600分之一,其中海洋水質量約為陸地(包括河流、湖泊和表層巖石孔隙和土壤中)水的35倍。如果整個地球沒有固體部分的起伏,那么全球將被深達2600米的水層所均勻覆蓋。大氣圈和水圈相結合,組成地表的流體系統。

生物圈

由于存在地球大氣圈、地球水圈和地表的礦物,在地球上這個合適的溫度條件下,形成了適合于生物生存的自然環境。人們通常所說的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體,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據估計,現有生存的植物約有40萬種,動物約有110多萬種,微生物至少有10多萬種。據統計,在地質歷史上曾生存過的生物約有5-10億種之多,然而,在地球漫長的演化過程中,絕大部分都已經滅絕了。現存的生物生活在巖石圈的上層部分、大氣圈的下層部分和水圈的全部,構成了地球上一個獨特的圈層,稱為生物圈。生物圈是太陽系所有行星中僅在地球上存在的一個獨特圈層。

巖石圈

對于地球巖石圈,除表面形態外,是無法直接觀測到的。它主要由地球的地殼和地幔圈中上地幔的頂部組成,從固體地球表面向下穿過地震波在近33公里處所顯示的第一個不連續面(莫霍面),一直延伸到軟流圈為止。巖石圈厚度不均一,平均厚度約為100公里。由于巖石圈及其表面形態與現代地球物理學、地球動力學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巖石圈是現代地球科學中研究得最多、最詳細、最徹底的固體地球部分。由于洋底占據了地球表面總面積的2/3之多,而大洋盆地約占海底總面積的45%,其平均水深為4000~5000米,大量發育的海底火山就是分布在大洋盆地中,其周圍延伸著廣闊的海底丘陵。因此,整個固體地球的主要表面形態可認為是由大洋盆地與大陸臺地組成,對它們的研究,構成了與巖石圈構造和地球動力學有直接聯系的"全球構造學"理論。

軟流圈

在距地球表面以下約100公里的上地幔中,有一個明顯的地震波的低速層,這是由古登堡在1926年最早提出的,稱之為軟流圈,它位于上地幔的上部即B層。在洋底下面,它位于約60公里深度以下;在大陸地區,它位于約120公里深度以下,平均深度約位于60~250公里處。現代觀測和研究已經肯定了這個軟流圈層的存在。也就是由于這個軟流圈的存在,將地球外圈與地球內圈區別開來了。

地幔圈

地震波除了在地面以下約33公里處有一個顯著的不連續面(稱為莫霍面)之外,在軟流圈之下,直至地球內部約2900公里深度的界面處,屬于地幔圈。由于地球外核為液態,在地幔中的地震波S波不能穿過此界面在外核中傳播。P波曲線在此界面處的速度也急劇減低。這個界面是古登堡在1914年發現的,所以也稱為古登堡面,它構成了地幔圈與外核流體圈的分界面。整個地幔圈由上地幔(33~410公里深度的B層,410~1000公里深度的C層,也稱過渡帶層)、下地幔的D′層(1000~2700公里深度)和下地幔的D〃層(2700~2900公里深度)組成。地球物理的研究表明,D〃層存在強烈的橫向不均勻性,其不均勻的程度甚至可以和巖石層相比擬,它不僅是地核熱量傳送到地幔的熱邊界層,而且極可能是與地幔有不同化學成分的化學分層。

外核液體圈

地幔圈之下就是所謂的外核液體圈,它位于地面以下約2900公里至5120公里深度。整個外核液體圈基本上可能是由動力學粘度很小的液體構成的,其中2900至4980公里深度稱為E層,完全由液體構成。4980公里至5120公里深度層稱為F層,它是外核液體圈與固體內核圈之間一個很簿的過渡層。

固體內核圈

地球八個圈層中最靠近地心的就是所謂的固體內核圈了,它位于5120至6371公里地心處,又稱為G層。根據對地震波速的探測與研究,證明G層為固體結構。地球內層不是均質的,平均地球密度為5.515克/厘米3,而地球巖石圈的密度僅為2.6~3.0克/厘米3。由此,地球內部的密度必定要大得多,并隨深度的增加,密度也出現明顯的變化。地球內部的溫度隨深度而上升。根據最近的估計,在100公里深度處溫度為1300°C,300公里處為2000°C,在地幔圈與外核液態圈邊界處,約為4000°C,地心處溫度為 5500 ~ 6000°C。

形狀和大小

中國古代對天地的認識有所謂渾天說。東漢張衡在《渾天儀圖注》里寫道:“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中黃……天之包地猶殼之裹黃。”地球是圓的這個概念在遠古就已模糊地存在了 。723 年唐玄宗派一行和南宮說等人 ,在今河南省選定同一條子午線上的 13 個地點 ,測量夏至的日影長度和北極的高度 ,得到子午線一度之長為351里80步 ( 唐代的度和長度單位 )。折合現代的尺度就是緯度 一度長132.3千米,相當于地球半徑為7600千米 ,比現代的數值約大20%。這是地球尺度最早的估計( 埃及人的測量更早 一些,但觀測點不在同 一 子午線上 ,而且長度單位核算標 準不詳,精度無從估計)。

精確的地形測量只是到了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之后才有可能,而地球形狀的概念也逐漸明確。地球并非是很規則的正球體。它的表面可以用一個扁率不大的旋轉橢球面來極好地逼近。扁率e為橢球長短軸之差與長軸之比 ,是表示地球形狀的一個重要參量。經過多年的幾何測量、天文測量以至人造地球衛星測量,它的數值已經達到很高的精度。這個橢球面不是真正的地球表面,而是對地面的一個更好的科學概括,用來作為全球各地大地測量的共同標準,所以也叫做參考橢球面 。按照 這個參考橢球面 ,子午圈上一平均度是111.1千米 ,赤道上一平均度是111.3千米 。在參考橢球面上重力勢能是相等的,所以在它上面各點的重力加速度是可以計算的,公式如下:

g0=9.780318(1+0.0053024sin2j-0.0000059sin2j)米/秒2, 式中g0是海拔為零時的重力加速度,j是地理緯度 。知道了地球形狀、重力加速度和萬有引力常數G=6.670×10-11牛頓·米2/千克2,可以計算出地球的質量M為 5.976×1027克。

自轉

由于地球轉動的相對穩定性 ,人類生活歷來都利用它作為計時的標準,簡單地說,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的時間叫做一年,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叫做一日。然而由于地球外部和內部的原因,地球的轉動其實是很復雜的。地球自轉的復雜性表現在自轉軸方向的變化和自轉速率即日長的變化。

自轉軸方向的變化中,最主要的是自轉軸在空間繞黃道軸緩慢旋進,造成春分點每年向西移動50.256〃的歲差。這是日、月對地球赤道突出部分吸引的結果。其次是地球自轉軸相對于地球本身的位置變化,造成了地面各點的緯度變化。這種變化主要有兩種成分 :一種以一年為周期 ,振幅約為0.09〃,是大氣和海水等季節性變化所引起的,是一種強迫振動;另一種成分以14個月為周期,振幅約為0.15〃,是地球內部變化所引起的,叫做張德勒擺動,是一種自由振動 。此外還有一些較小的自由振動。

轉速的變化造成日長的變化。主要有3類 :長期變化是減速的,使日長每百年增加1 ~ 2毫秒 ,是潮汐摩擦的結果;季節性變化最大可使日長變化0.6毫秒 ,是氣象因素引起的;

不規則的短期變化,最大可使日長變化4毫秒 ,是地球內部變化的結果。

表面形態和地殼運動

地球的表面形態是極復雜的,有綿亙的高山,有廣袤的海盆,還有各種尺度的構造。

地表的各種形態主要不是外力造成的,它們來源于地殼的構造運動。地殼運動的起因至少有以下幾種設想:①地球的收縮或膨脹。許多地學家認為地球一直在冷卻收縮,因而造成巨大的地層褶皺和斷裂。然而觀測表明,地面流出去的熱量和地球內部因放射性物質的衰變而生出的熱量是同量級的。也有人提出地球在膨脹的論據。這個問題現在尚無定論。②地殼均衡。在地殼以下的某一定深度,單位面積上的載荷有一種傾向于均等的趨勢。地面上的巨大高差為地下深部橫向物質流動所調節。③板塊大地構造假說——地球最上層約八、九十千米厚的巖石層是由幾塊巨大的板塊組成的。這些板塊相互作用和相對運動就產生地面上一切大地構造現象 。板塊運動的動力來自何處,現在還不清楚,但不少人認為地球內部物質的對流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電磁性質

地磁場并不指向正南。11世紀中國的《夢溪筆談》就有記載。地磁偏角隨地而異。真正地磁場的形態是很復雜的。它有顯著的時間變化,最大的變化幅度可達到總地磁場的千分之幾或更高。變化可分為長期的和短期的。長期變化來源于地球內部的物質運動;短期變化來源于電離層的潮汐運動和太陽活動的變化。在地磁場中,用統計平均或其他方法將短期變化消去后就得到所謂基本地磁場。用球諧分析的方法可以證明基本地磁場有99%以上來源于地下,而相當于一階球諧函數部分約占80%,這部分相當于一個偶極場,它的北極坐標是北緯78.5°,西經69.0°。短期變化分為平靜變化和干擾變化兩大類。平靜變化是經常出現的,比較有規律并有一定的周期,變化的磁場強度可達幾十納特 ;干擾變化有時是全球性的 ,最大幅度可達幾千納特 ,叫做磁暴。

基本磁場也不是完全固定的,磁場強度的圖像每年向西漂移0.2°~0.3°,叫做西向漂移。這就指出地磁場的產生可能是地球內部物質流動的結果。現在普遍認為地球核主要是鐵鎳組成的(還包含少量的輕元素)導電流體,導體在磁場中運動便產生電流。這種電磁流體的耦合產生一種自激發電機的作用,因而產生了地磁場。這是當前比較最為人接受的地磁場成因的假說。

當巖漿在地磁場中降溫而凝固成巖石時,便受到地磁場磁化而保留少許的永久磁性,稱為熱剩磁。大多數巖漿巖都帶有磁性,其方向和成巖時的地磁場方向一致。由相同時代的不同巖石標本可以確定成巖時地球磁極的位置。但由不同地質時代的巖石標本所確定的地磁極位置卻是不同的。這就給大陸漂移的假說提供了一個有力的證據。人們還發現,在某些地質時代成巖的巖石,磁化方向恰好和現代的地磁場方向相反。這是由于地球在形成之后,地磁場曾多次自己反向的結果。按照自激發電機地磁場成因假說,這種反向是可以理解的。地磁場的短期變化可以感應地下電流,而地下電流又引起地面的感應磁場。地下電流同地下物質的電導率有關,因而可由此估計地球內部的電導率分布。然而計算是復雜的,而且解答不單一。現在所能取得的一致意見是電導率隨深度而增加,在60~100千米深度附近增加很快 。在400~700千米的深處,電導率又有明顯的變化,此處相當于地幔中的過渡層(又叫C層)。

溫度和能源

地面從太陽接受的輻射能量每年約有10焦耳,但絕大部分又向空間輻射回去,只有極小一部分穿入地下很淺的地方。淺層的地下溫度梯度約為每增加30米,溫度升高1℃ ,但各地的差別很大 。由溫度梯度和巖石的熱導率可以計算熱流 。由地面向外流 出的熱量 ,全球平均值約為6.27 微焦耳/厘米秒 ,由地面流出的總熱能約為10.032×1020焦耳/年。

地球內部的一部分能源來自巖石所含的放射性元素鈾 、釷、鉀。它們在巖石中的含量近年來總在不斷地修正,有人估計地球現在每年由長壽命的放射性元素所釋放的能量約為9.614×1020焦耳 ,與地面熱流很相近 ,不過這種估計是極其粗略的,含有許多未知因素。另一種能源是地球形成時的引力勢能,假定地球是由太陽系中的彌漫物質積聚而成的 。這部分能量估計有25×1032焦耳 ,但在積聚過程中有一大部分能量消失在地球以外的空間 ,有一小部分 ,約為1×1032焦耳,由于地球的絕熱壓縮而積蓄為地球物質的彈性能。假設地球形成時最初是相當均勻的,以后才演變成為現在的層狀結構,這樣就會釋放出一部分引力勢能,估計約為2×1030焦耳。這將導致地球的加溫。地球是越轉越慢的。地球自形成以來,旋轉能的消失估計大約有1.5×1031焦耳,還有火山噴發和地震釋放的能量,但其數量級都要小得多。

地面附近的溫度梯度不能外推到幾十千米深度以下。地下深處的傳熱機制是極其復雜的,由熱傳導的理論去估計地球內部的溫度分布,常得不到可信的結果。但根據其他地球物理現象的考慮,地球內部某些特定深度的溫度是可以估計的。結果如下:①在100千米的深度 ,溫度接近該處巖石的熔點,約為1100~1200℃;②在400千米和650千米的深度,巖石發生相變 ,溫度各約在1500℃和1900℃ ;③ 在核幔邊界,溫度在鐵的熔點之上,但在地幔物質的熔點之下,約為3700℃;④在外核與內核邊界 ,深度為5100千米 ,溫度約為4300℃,地球中心的溫度,估計與此相差不多。

內部結構

地球的分層結構基本上是按地震波( P和S )的傳播速度劃分的。地球上層有顯著的橫向不均勻性:大陸地殼和海洋地殼的厚度大不相同,海水只覆蓋著2/3的地面。

地震時,震源輻射出兩種地震波,縱波P和橫波S。它們各以不同的速度向四圍傳播

相關推薦:

偷盜事件立案(刑法中偷盜罪的立案標準是什么)

快遞遲緩賠償(京東不發貨怎么投訴 如何申請賠償)

快遞賠償幾折(快遞丟失了快遞公司怎樣賠償)

跨域異地立案(跨域立案什么意思)

與家暴男離婚(怎么樣與家暴男人離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