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亞的人口分布及其原因是什么?
印尼的人口分布情況及其影響的因素。印尼最大的民族是爪哇族(Jawa),占全國人口總數的42%。其次是巽他族(Sunda),占14%;馬都拉族(Madura),占7.5%,這幾個民族主要分布在爪哇島及附近的馬都拉島上。
其他較大的民族還有蘇門答臘島上的米南加保族(Minangkabau)、巴達克族(Batak)、亞齊族(Aceh)、巨港族(Palembang)、尼亞斯族(Nias)、門達威族(Mentawai);加里曼丹島上的達雅族(Dayak)、班查爾族(Banjar)、布吉斯族(Bugis);蘇拉威西島上的望加錫族(Makasar)、托拉查族(toraja)、米納哈沙族(Minahasa),以及巴厘島上的巴厘族(Bali),龍目島上的薩薩克族(Sasak),馬魯古群島商的馬魯古族(Maluku)。
馬來族(melayu)雖然人數不多,但是分布最廣泛,在蘇門答臘東部沿海,加里曼丹島沿海以及兩島之間的海上各島都有馬來族居住。
除新幾內亞島上的部分民族外,如今印尼的絕大多數民族都是外來移民的后代。最早來到印尼的移民是維達人,他們大概在第四紀冰河時代遷徙至印尼群島。
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大批亞洲大陸南部的蒙古利亞族群遷徙至印尼群島,這些民族被稱為原始馬來人,他們定居在沿海地帶,并將維達人排擠到深山內地。現代蘇門答臘的巴達克族、加里曼丹的達雅族和蘇拉威西的托拉查族都是原始馬來人的后裔。
公元前300—前200年間,從亞洲大陸南部又來了一批移民。考古學家將他們稱作新馬來人,其身材特征和原始馬來人相同。他們在印尼群島定居后,同化融合了一部分原始馬來人,并將另一部分排擠至內地。如今爪哇族、巽他族、馬都拉族、巴厘族、馬來族等民族都是新馬來人的后代。
原因:爪哇島被大海環繞,屬熱帶雨林氣候。夏季和冬季沒有變化。年平均氣溫25-27攝氏度,雨量充沛。獨特的自然條件使島上的熱帶植物密布,植被一年四季都是綠色,咖啡,茶,煙草,橡膠,甘蔗,椰子等產品豐富。
擴展資料
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共分為大雅加達首都特區、日惹特區、亞齊特區,和30省,共計33個一級地方行政區。二級行政區有396個縣,93個市(2014年統計)。其他的主要經濟城市包括泗水、萬隆、棉蘭、三寶壟和巨港等。
印尼是世界上生物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據不完全統計,印尼約有40000多種植物,其中藥用植物最為豐富。印尼全國的森林面積為1.2億公頃,其中永久林區1.12億公頃,可轉換林區810萬公頃。印尼的森林覆蓋率為67.8%。
印尼盛產各種熱帶名貴的樹種,如鐵木、檀木、烏木和袖木等均馳名世界。印尼海域廣闊,且有一個適合各種魚類生長的熱帶氣候。印尼的漁資源極為豐富,蘇門答臘島東岸的巴干西亞比亞是世界著名的大漁場。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印度尼西亞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印度尼西亞人
爪娃地區是印尼人口過分稠密集中的地方.移民是印尼政府長期的國策,今后還要回不斷地把人口從過答分稠密的地區移向人口稀少的島嶼。,大城市集中在爪哇。其他島嶼比爪哇大但人口稀少,我想是跟歐洲殖民者的殖民活動有關,還有就是爪哇島的區位因素了,自己去書上找。
印度尼西亞人口主要分布在爪哇島,其他島嶼人口很少。
人口稠密的原因內:
四面環海的爪哇容島,屬熱帶雨林氣候,沒有寒暑季節的更迭,年平均氣溫為25-27攝氏度,雨量充沛。
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使島上熱帶植物叢生密布,草木終年常青,咖啡、茶葉、煙葉、橡膠、甘蔗、椰子等物產豐富。
中國人南遷馬來西亞的原因?
是之前的時代的,可以說說為什么中國人回來馬來西亞嗎?rn最好是詳細一點,越多資料越好。中國歷史上主要有三次大的移民潮流:
第一次是南宋滅亡,導致漢族南遷,部版分遷往海外菲律賓權、馬來西亞、泰國等地繁衍生息。
第二次是明初,隨著初期明朝政府大型的海外活動,大批的明朝先人爭先移居海外
第三次是清中末的下南洋是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移民活動。
現在居住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印尼的華人基本都是第三次移民的后代,現在的華人分為兩種,一種就是華裔,是指加入居住的的華人后裔,另外一種就是華人,保留了中國國籍的(主要是中華民國國籍)可以稱為中國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強制要求當地華人加入當地國籍,不容許擁有雙重國籍。所以海外90%以上的都是華裔,不能稱為中國人。
一個是來當時商人南自下經商,有時候趕不上季風回來很困難,結果一住,等這一個季風就要半年,在那里可能碰巧結婚了,不就容易定居了嘛。
還有很多逃難的,特別是逃避清朝的前明漢人往那里跑。主要就是這2點。
補充:
樓上說話注意點兒事實,當時北京因為不承認雙重國籍,所以讓他們在當地國籍和中國國籍之間選一個,不是強制加入當地國籍。當然考慮到當時在南洋的華人很多都有些錢,他們大部分會怎么選擇也是可以推測的。
當年鄭和下西洋時候,有部分中國人留在南洋,現在在南洋還保留一些中國明朝的建筑風格.現在南洋華裔婦女叫”娘娘惹”,她們穿的衣服叫”沙朗”
你可以上網嗖嗖啊
了解中國歷史,知道馬來西亞華人怎么來的
馬來西亞華人指明清至民國數百年來自中國福建、廣東、廣西和海南等省遷徙至馬來西亞的移民后代。馬來西亞華人是該國第二大民族,總人口有741萬人(根據2016年人口普查),占馬來西亞總人口約23.4%
馬來西亞華人的移民史可追溯至漢代,唐、宋時中國和馬來群島已有頻密的商業活動和文化交流,元代時已有中國人在當地定居的明確記載。
到了明代,鄭和下西洋時曾多次在馬六甲(明史稱為滿剌加)停留,后來將馬六甲、巨港(今屬印尼)、泗水(今屬印尼)等營建成其船隊的大本營。至今馬六甲仍然留有大量與鄭和有關的遺跡。一些華人因為和當地人通婚,開始在馬六甲定居,漸漸受馬來文化影響,繁衍開來。
此時開始,華人開始在馬六甲形成聚落定居,成為組成馬六甲重要的一個民族。明朝衰弱后,這些通婚華人的后裔由于交通不便、滿清閉關政策等因素,開始與祖國關系疏遠。在與本土文化相互交融的情況下,他們逐漸形成一支新的民族——娘惹峇峇(Nyonya-Baba)。娘惹峇峇的母語也由方言(主要是閩南話)慢慢轉變成夾雜方言以及馬來語的娘惹峇峇語(Peranakan Hokkien),但依然保留了各種華人的風俗儀式。
而華人大量移民今馬來西亞各地則是從第二次鴉片戰爭后開始,當時清朝戰敗,中英簽署《北京條約》,清廷容許外國商人招聘漢人出洋工作,充當廉價勞工(苦力),由于當時英國殖民者需要大量的人力資源以開發馬來亞半島,大量的華工(或稱為苦力)從中國輸入到馬來亞半島成為礦工、種植工人等。在蒸汽船使用后,華僑南來的數量更是急劇上升。此時到來的華人移民人數已經大幅度超越早期的娘惹峇峇,所以被早期定居的人稱為“新客”。這時期馬來半島的華人人口的男女比例嚴重失衡,這是因為勞工們的僑鄉意識濃厚,多不打算扶老攜幼來到馬來亞定居,而是希望賺夠錢回到老家故鄉。
到了1929年,全球開始經濟大蕭條。此時,華僑婦女開始大量移民馬來亞,男女人口比例結構趨向平衡。二戰后,由于世界進入冷戰時代,英屬馬來亞正值馬共叛亂,移民條例收緊,中國抵馬的移民潮逐漸減少甚至停止。此后,華人參與了馬來亞獨立運動與馬來西亞的建國運動,并在當地繁衍開來。
是什么原因在解放前那么多中國人去馬來西亞?
因為在改革開放時期,馬來西亞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都要比以前的中國要好,這就導致了這么多海外華人。但也有一大部分是去海外打工
是由于貧窮在解放前有很多人去了馬來西亞
相關推薦:
工程現場簽證有哪些原則(建筑工地簽證的原則)
工程現場簽證重要的環節(工程簽證九大技巧)
工程現場簽證的處理(工程簽證最該注意的9大技巧)
著作權轉讓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的內容)
最新立法法全文(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2023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