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空間站是人類技術上的奇跡,它擴大了人類對宇宙的認識。盡管空間站是人類各項高新技術的集合體,但是空間站的互聯網服務絕對是低技術水平。2010年國際空間站開通了互聯網,美國宇航局認為連接互聯網可以讓宇航員們減少在太空的孤獨感,提高生活質量。
相比較地球上用戶擁有的極高網速,空間站上網體驗甚至連撥號上網都不如,而且時快時慢并不穩定。這是因為國際空間站雖然擁有不錯的帶寬連接到互聯網,但是ping值卻不理想,延遲很高??臻g站連接互聯網使用Ku頻段信號,下行至空間站的速率是10Mbps,而上行至地面的速率是3Mbps,這和普通家庭的帶寬相當。但空間站宇航員訪問互聯網時,需通過地球同步靜止軌道衛星中繼向地面發送信號,再得到地面通過衛星發來的反饋,這段時間的網絡延時使得太空上網體驗很不好。
因此太空上網可以說是“通過地面電腦遠程上網”,傳輸數據耗時較長導致上網延時,但傳輸容量并不低。除了宇航員訪問互聯網外,這條信號通道也被地面控制人員用來向空間站發送指令。雖然上網速度很慢,但宇航員們在空間站顯然很需要互聯網,包括刷推特、聽歌、看電影,與家人視頻通話等。
最近美國宇航局正在測試深空激光通信技術,激光通信的優勢在于能夠將大量信息以更快的速度傳遞。2014年6月,美國宇航局成功進行了太空激光通信,高清視頻的傳輸速度達到每秒50Mbps。這次測試的成功是未來人類走出近地軌道的重要一步,能夠讓宇航員獲得高清晰的視頻信號,不再感到孤獨,提升工作效率。
首先,我們知道,宇航員都是千挑萬選出來的,宇航員定是人群中的佼佼者。在了解這一職業之前,不少人會誤以為只要天資夠好,便能勝任宇航員一職業,但實際上,在選撥過程中,考官除看重宇航員的身體狀況及心理承受能力外,還更加注重宇航員的品質及毅力,畢竟人們常說“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這句話放在航天業同樣適用,即“優秀的外殼數不勝數,但堅毅而無私的品質萬里挑一”。
能被選中已是經過重重考驗,成為候選宇航員后,他們還需承受來自體能、心理、應變能力等多方面高強度的訓練。俗話說,“越努力才能越幸運”。宇航員也是在背后付出了異于常人的努力最后才能獲得常人無法擁有的體驗與殊榮。所以,我們不應簡單表面地去認識事物或職業,多數光鮮之人都不是靠天賦吃飯,他們一直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咬牙努力與堅持。
那么,被確定為宇航員最終人選是否就意味著不需再努力了呢?答案是否定的。要知道,太空環境兇險,進入太空好比是與死神肩并肩,稍有差池便可能被死神帶走。即便順利完成了航天任務并回到地球上,他們也還需與各種不適和病痛做斗爭。
細心觀察的朋友或許發現,中國許多宇航員都僅去過太空一次,我們鮮少見到有宇航員往返太空多次。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去一次太空會給他們身體帶來一定損害,而當他們完全恢復后,其年齡與身體素質已不允許他們征戰太空。
太空環境真的會給人體帶來傷害嗎?答案是肯定的,早前,NASA曾公布了宇航員史特考的身體變化情況,他在國際空間站中生活了340天。剛回到地面時,史特考坦言,感覺自己好像患上了重感冒,四肢無力,意識不清,像一顆即將枯萎的小草。后來,經過了很長時間的調理,史特考才慢慢緩過來。
3年過后,《科學》雜志相關團隊為史特考安排了一次全面檢體檢。檢查結果顯示,與其雙胞胎兄弟相比,史特考體內的免疫功能以及DNA修復功能都出現了變異。從史特考當前的基因狀況來看,因久居太空而造成的基因突變屬不可逆轉突變。
一段時間后,研究團隊出具了更詳細的研究報告。報告指出,在國際空間站中生活了近一年時間后,史特考的頸動脈明顯增粗,他的視網膜也較從前厚了許多。同時,他的體重有所減輕,他腸道內的微生物的種類變多了,他的認知能力略微下降。最重要的是,史特考體內染色體末端的端粒變長了。結合整體情況來看,史特考回到地球時出現的不適癥狀大都在6個月過后消失,但他體內有8.7%的基因發生了變化并至今未恢復原樣。
佛羅里達大學的神經學專家賽德勒表示,史特考所出現的基因突變的狀況不會給他身體帶來直接而猛烈的影響,但可能會增加他患上癌癥的可能。另外,賽德勒說到,端粒是一類與人體壽命有密切聯系的事物,史特考體內端粒增長或會起到延長壽命的作用。從辯證角度來看,久居太空給人體帶來的影響有利也有弊,但從整體來看,還是不建議人類久留太空,畢竟太空輻射可能會直接影響到基因,而基因的突變具有高度不確定性。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