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是如何變成北大倉的?
北大荒變北大倉
這里曾是千古荒原,為了尋求中國人自己解決糧食問題的出路,從1947年至今,有數百萬人投入到黑土地的懷抱!這里就是舉世聞名的北大荒。歷經半個多世紀艱苦奮斗、開發建設,昔日的北大荒,如今已是良田無際,稻麥飄香,城鎮相望的北大倉。
60年來,黑龍江墾區累計生產糧豆3639億斤,向國家上交商品糧2538億斤,已成為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糧食戰略后備基地和現代農業的示范基地,被譽為國家“抓得住、調得動、能應對突發事件”的“中華大糧倉”
盡管遭受嚴重自然災害,但2006年黑龍江墾區糧豆總產仍達226.4億斤,同比增長10.4%;商品糧首次突破200億斤,同比增長10.9%。據了解,目前墾區的農業標準化覆蓋率達100%,農業標準化的實施加快了墾區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
7月下旬,記者來到黑龍江墾區紅興隆分局八五二農場第四管理區二作業站,與正在稻田里忙活的副站長艾宏偉攀談起來。他所承包的200畝水稻高產攻關田就是眼前的這一大片綠油油的地號。他告訴記者,從育苗、播種、擺栽到施肥都是按照年初的設計方案實施的。從立在田邊的設計方案上,記者看到,他們對水稻生長的每一個階段會發生的任何狀況都作了預測和解決方案。這種由八五二農場首先提出的“工程化設計,工廠化管理”的田間作業方式,已經在全墾區推開,實現了用系統工程的原理,對農業生產的產供銷全過程超前設計,確定目標,制定方案,預算成本,設計產出,鎖定利潤。
從2004年開始,黑龍江墾區集中從國外引進了一大批在保護性耕作、節約能源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的大型智能化農業機械,裝備了200個現代農機示范區,實施以大馬力農業機械為載體的精準農業。這些現代農業機械集衛星定位、自動導航、精量播種、變量施肥于一體,一次完成深松、淺翻、整地、播種、和墑、鎮壓等六項作業,使墾區的農業生產率大幅度提高。截止2006年末,墾區已擁有農用機械總動力472.3萬千瓦,形成了從田間到場院、從地面到天上的中國最大的農業機械群。田間作業綜合機械化率高于全國50多個百分點,實現了由初級農業機械化向較高水平農業機械化的過渡。
在有全國最大家庭農場之稱的八五四農場崔永龍的地號上,幾輛大馬力收割機正行駛其間,所過之處,是收割的整整齊齊的麥梗。掩飾不住豐收帶來的喜悅,崔永龍自豪地告訴記者,這幾臺機器都是他自己購置的,僅那一套美國凱斯2388收割(脫粒)機就二百多萬元,而且,駕駛員可以在帶有空調全封閉的駕駛室里西裝革履地完成所有操作。
高度的農業機械化創造了與世界比肩的勞動生產率,黑龍江墾區目前農業勞均生產糧食達35.4噸,高于世界發達國家勞均生產糧食28噸的水平。勞均創農業增加值3.2萬元,職均收入達到13961元。黑龍江墾區用占全省五分之一的土地,生產出了占全省三分之一的糧食,其中商品量占全省的二分之一,占省際間可調配糧食的四分之一。
黑龍江墾區104個農場遍布龍江大地,分屬9個農墾分局統轄。如今,這九支“方面軍”因地制宜,你產“米”我養“牛”,以特色求生存,以產業謀發展,北大荒牛業、北大荒米業、北大荒薯業等一批龍頭產業集團應運而生,黑龍江墾區“一局一品”的產業布局就此形成。
花園式的工廠,現代化的廠區,這是記者走進九三油脂有限責任公司子公司惠康食品有限公司時,頭腦中閃現出的詞匯。辦公室主任張樹林自豪地向記者介紹說:“我們公司的產品已由純粹的大豆加工發展到了大豆的精深加工。”
黑龍江墾區的工業,是伴隨著農場的建立而逐步發展起來的。建場初期,墾區工業大多以“小糧油、小修理、小建材、小釀酒、小乳粉”為主體,場場辦工業,場場皆“五小”,這些小而散的農產品加工業難以承擔起牽動墾區經濟轉型的重任。2000年開始,黑龍江農墾總局將產業整合重新布局作為突破口,樹起了一批設備精良、牽動力強、市場前景看好的企業,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形成了農業產業化經營格局。
九三油脂集團利用大連的原料優勢和內外貿優勢、天津的京津唐市場優勢和廣西的港口優勢,相繼在大連、天津、廣西防城港各建一處年加工150萬噸大豆的控股公司,一舉躋身全國大型企業500強,名列世界同行業第三位;投資1.9億元的北大荒牛業10萬頭肉牛屠宰生產線,從2005年4月末動工興建到當年建成投產,僅用了150天,創造了當年投產,當年認證,當年走出國門的同類企業新速度。北大荒薯業,2005年開始籌建,2006年就創下了三個“全國之最”,當年還實現出口3000噸;北大荒米業對墾區的米業加工企業進行資產重組,形成合力,現已擁有國際領先的精米生產線58條,年可加工水稻265萬噸,年產精制米170萬噸,已成為國內最大的專業稻米加工企業。
據了解,黑龍江墾區企業每年用于產品研發的投入達到企業銷售收入的2%以上。2000年以來,墾區共開工建設52個重點技術改造項目,完成總投資61.3億元,一批高標準、高水平的重點技術改造項目相繼投產,提升了企業的產業層次。如今的北大荒,徹底告別了原字號農產品。目前,黑龍江墾區已擁有大豆異黃酮、維生素E、乳珍、凍干粉針等20多項在國內領先的核心技術。
60年前,當十萬轉業官兵踏上北大荒這片亙古荒原的時候,馬架子和地窨子是這些英雄將士們的立身安家之地。60年后,140座具有現代氣息的農墾新城星羅棋布,鑲嵌在北大荒5.76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走過風雨60年的北大荒人充分享受到了改革發展的成果,過上了城市人的幸福生活。
在八五七農場生活了40多年的第七管理區農場職工曹連龍親身見證著這個曾經閉塞的小城鎮發展成今天這樣交通發達、鎮容整潔。“十幾年前,一到下雨天,土路都變成了泥路,外面的人進不來,里面的人出不去。”而現在,展現在記者面前的,是通往連部平整的水泥路面,路兩邊綠意盎然的松柏,和整齊劃一的別墅小區。在八五○農場,當記者徜徉于蓮花池邊,感受盛夏時節綠樹成蔭帶來的愜意,也同時感受著農場職工住進造型迥異的別墅群的興奮心情……看在眼里的這一切,讓記者不能不感嘆60年帶給這里的巨大變化。
黑龍江墾區以建設北方園林生態型城鎮群為目標,對農墾城鎮的規模、布局、功能重新定位,著力建設5個人口在10萬人左右全國一流的現代化小型城市;50個人口在1萬人左右省內一流、高標準的現代化小城鎮;500個人口在1000人左右的具有墾區特色的服務于現代農業的管理區,形成以分局中心城鎮為核心,以農場重點城鎮為骨干,輻射帶動管理區的城鄉一體化城鎮布局。
在城鎮建設過程中,黑龍江墾區始終把生態環境建設放在首位。圍繞著環城區域屏障化、主干道路園林化、公共社區花園化、生活園區綠蔭化的目標,大力開展植樹造林綠化工程,力求建一房綠一地,建一區綠一片,筑一路綠一線。九三農墾城在城區周圍形成了百米寬的生態防護林帶,寶泉嶺農墾城將城區所有街道全部栽上綠化樹。據了解,“十五”期間,黑龍江墾區新建、擴建公園56個。新建了較大的九三農墾城40公頃公園、建三江農墾城10公頃公園、紅興隆農墾城22公頃公園等。利用自然條件,建成了八五九、八五六、海林、嫩江等農場和寶泉嶺尚志公園等一批水上公園。
北大倉變北大荒
因土質肥沃盛產糧食而聞名世界的“北大倉”,如今正因大量水土流失變得溝壑縱橫。有關專家稱,如果任其流失,再過50年黑土層將基本消失,“北大倉”有可能退化成名副其實的“北大荒”,并對我國的糧食生產能力產生重大影響。
位于我國東北的“北大倉”是世界聞名的三大黑土帶之一,初墾時黑土層深達0.6-1米,人們形容這里的黑土“攥一把能流出油”。然而僅過了50多年,這里的黑土層就幾乎薄了一半,一些地方只剩下薄薄的一層,顏色也慢慢由黑變黃,個別地方甚至已成為遍布沙石的不毛之地。
東北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副院長周連仁痛心地說:“現在每年流失的黑土表層達0.5-1厘米,而形成1厘米表土需要400年時間。如果任其流失,黑土區將變成第二個黃土高原。”
黑龍江省水利廳水土保持處副處長潘樹森介紹,由于自然和人為兩方面的原因,黑龍江全省1.4億畝耕地中發生水土流失的面積現已高達8000萬畝。目前,已有140萬畝耕地在14萬條侵蝕溝的沖刷下消失了。
在水土流失較重的賓縣平坊鎮,記者見到一條大侵蝕溝蜿蜒“趴”在山上。人站在溝邊,望著下面5米多深積雪未消的溝底,感覺腳下的土隨時可能塌進去。賓縣水務局干部張潤儒說:“這條溝在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形成,越沖越大,現已‘長成’長300多米、最寬處20米的大溝了。”
黑土的大量流失,不僅造成土壤地力下降,同時也引發了生態問題。由于泥沙下泄,黑龍江省的許多水庫已由剛建成時的“碗”形變成了現在的“碟”形,嚴重影響了水庫效益的正常發揮,松花江哈爾濱段的河床也因此比50年前高了30-50厘米。專家指出,如果耕地表層黑土消失,剩下的就將是黃土狀亞粘土,這種土粘粒含量高,有機質含量極低,農作物幾乎無法生長。
黑龍江省科學院副院長郭春景說:“持續的、大面積的水土流失已經破壞了寶貴的農業資源和生態環境,損害了‘北大倉’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如果不及時采取有力措施,很可能會危及我國長遠的糧食安全。”
目前,黑土的大量流失已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黑龍江省水利部門已經采取措施遏止部分縣市水土流失狀況,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因力量有限,黑土地邊治理邊流失的問題仍十分突出。專家呼吁,治理水土流失涉及農業、林業、水利等多個部門,如果各部門能夠形成合力,在治理上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完)
北大荒位于東北黑龍江省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面積543.9萬公頃。這里夏季降水豐沛,草類茂盛,而冬季封凍,使土壤積累大量腐殖質。這片“一腳踩得出油”的黑土地,成了中國的“土中之王”。
然而,由于地處邊疆,冬季天寒地凍,使這里人煙稀少。特別是地勢低洼、排水不暢的沼澤地,更是一片荒蕪,人稱“北大荒”。當地民謠唱道:“北大荒,北大荒,又是兔子又是狼,光長野草不打糧。”
新中國成立60年來,14萬復轉軍人,5萬大學生,54萬城市知識青年……先后到這里墾荒,把自己的青春、智慧、生命融入這片荒原。他們的艱苦奮斗,終于使北大荒變成北大倉:如今,這里每年產糧200多億斤,是中國最大的商品糧基地。
最早的拓荒者
1947年6月,新中國誕生前的艱難歲月里,中共東北局為鞏固東北解放區,支援解放戰爭,組織3000多名解放軍官兵和地方青年,先后在北大荒建起通北、查哈陽、鶴立等農場,播下農墾的第一顆種子。
在鶴立農場,呂凱聽說我們要采訪第一代墾荒人,搖搖頭說:“我爹那輩的都走了。他們是剛建場就來的,是最早的拓荒者。”呂凱8歲時牽著娘的手,走了100多公里山路找到在農場當連長的爹。他說,“當年兩大間泥草屋住著4戶人家,晚上睡覺住南北炕,中間掛個大被單子。我爹他們開荒種地真是太辛苦了。農忙的時候等不到機車,爹就帶著人拉犁種地、拉滾子平地。這邊機車剛將荒甸子開出來,跟著就拿根木棍子,在翻起的土里戳個眼,丟兩粒種子下去,腳踩平就種上了。”
在黑龍江農墾總局宣傳部查資料時,張雅文副部長提起1962年中國發行的1元人民幣正面印的女拖拉機手圖像:“她叫梁軍,不僅是我們北大荒最早的拓荒者,還是中國第一位女拖拉機手呢。”
在哈爾濱一棟居民樓客廳,今年79歲的梁軍指著當年記者拍攝她開拖拉機的照片,講起開墾北大荒的往事:1948年,正在德都萌芽師范學校讀書的梁軍,報名去北安農場學開拖拉機。領導見到這個全班唯一的女孩,就問:“女孩子也來學開拖拉機,你能堅持下來嗎?”梁軍答道:“人家蘇聯電影里女的還開坦克打德國鬼子呢,我也能開拖拉機開荒種地。”原來,蘇聯電影《巾幗英雄》中的格琳娜和芭莎,成了她敬仰的明星。
幾個月后,梁軍學到了扎實的駕駛和維修技術。畢業那天,她和兩位男學員組成機務組,開著從蘇聯引進的拖拉機,回到萌芽農場。他們人歇車不歇,起早貪黑墾荒,一個春季墾出3000多畝,搶播1900多畝小麥,受到農場總局嘉獎。她的故事傳開后,又有幾位姑娘來北大荒學開拖拉機。在梁軍的倡議下,北大荒成立了中國第一支女子拖拉機隊。
十萬官兵開墾荒原
1954年3月,從抗美援朝戰場回國的志愿軍鐵道兵5師,到黑龍江省湯旺河修森林鐵路。時任鐵道兵司令員的王震到這里視察。這位曾率紅二方面軍長征的將軍,1941年至1944年帶領359旅官兵到南泥灣開荒種糧,為陜北抗日根據地度過艱苦歲月立下功勞。在北大荒,他抓起一把黑土捏了捏說:“這土多肥呀!比南泥灣強多了。”這時,一批鐵道兵官兵到了退役年齡需要安置,王震便動員他們去建設機械化農場,墾荒種糧。經調查勘測,1955年元旦,第一個以鐵道兵番號命名的850農場,在虎林縣西崗成立。軍墾人開始在荒原上蓋泥草房,開荒、播種14.4萬畝,當年便自給盈利。
試驗成功后,王震向中央提出大規模開發北大荒的建議,獲得了批準。1956年,他以鐵道兵司令員和中央農墾部長的身份,在密山成立鐵道兵農墾局。同時,鐵道兵8個師的1.7萬多復轉官兵,從南方各地來到北大荒,并先后建起852、853等十幾個農場。沉寂的遼闊荒原,響起了機車的轟鳴和勞動的號子。
在852農場,當年的“老鐵道兵”、80多歲的葉劍青,回憶當年轉戰幾千里到這里開荒種地的情景,“那時真是苦啊,天氣格外冷,氣溫在攝氏零下40多度。晚上住的是臨時搭建的馬架子,冷得無法入睡,或者說根本不敢入睡,經常有睡著了就再也醒不過來的戰士。5個人把被子壘在一塊,擠在一起相互取暖……”
然而,樂觀主義和奉獻精神,使墾荒大軍斗志昂揚地開發荒原。“早起三點半,歸來星滿天。啃著冰凍饃,雪花湯就飯。走著創業路,不怕萬重難。吃苦為人民,樂在苦中間。”葉劍青說,“國家和人民需要糧食,需要開發北大荒這座糧倉。北大荒那時是一無所有,可正因為如此才派我們來啊!”這就是北大荒人的精神。
1958年,8.1萬陸海空軍轉業官兵,加上隨軍家屬共10萬人,乘火車、汽車,從廣東、四川、云南、貴州、江蘇、上海等地,直奔北大荒,展示了中國墾荒史上最壯麗的畫卷。
在852農場,正在自家樓下菜園伺弄西紅柿、豆角的王志民,是1958年的老軍墾。那年一張動員令,使他和1000多名戰友告別大連海軍部隊,來到密山縣。“那個春天老下雨,剛解凍的鄉路踩上去跟醬缸似的,想去下邊的開荒點別提多艱難了。”王志民回憶道,5月的一天,他在車站廣場,聽到王震上將對滯留在密山縣城的二萬多轉業官兵說:“我們到這里來只有一個目標,就是開發北大荒。老天爺下雨,路上都是泥水很難走下去。可是紅軍就是這樣過草地的,所以才有了我們鋼鐵般的軍隊……我看咱們明天就走,有車沒車也要走,我不相信困難能擋住我們的進軍……”
第二天清晨,王志民他們背上行李,跳上馬車,在泥濘鄉路走了兩天,來到852農場。他們走進老鐵道兵搭蓋的馬架子,屋里兩邊用木板搭的床鋪上,鋪著草席,手摸上去濕乎乎的……5月正是開荒播種的季節,在老兵指導下,王志民他們跟著拖拉機耥好的壟上點種子,再用腳踩實。這時,荒原上的牛虻、小咬也十分猖狂,追著人叮咬,趕走這幾個,又飛來幾十個……
54萬知青在北大荒
1968年12月,20歲的北京青年趙林,告別家人來到北大荒。響應毛澤東主席“上山下鄉”的號召,有54萬北京、上海、杭州、哈爾濱知識青年來開發建設北大荒。
這年,黑龍江墾區農場改為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實行半軍事化、半農耕的管理機制。在佳木斯,趙林坐上接知青的敞篷汽車,頂著凜冽寒風,來到三師853團四營三連。老軍墾們像父兄那樣照顧離家千里的孩子們,把泥草房的火炕燒得暖烘烘的,教他們如何適應北大荒的寒冬生活……連長還下令說:“元旦春節的時候,你們給弄點節目吧。大冷天的,城里的娃子們就別出工了。活呢,就讓老職工干。”高大、帥氣的趙林,被指定扮演現代京劇《紅燈記》里的李玉和。排練、表演文藝節目,讓孩子們與老軍墾度過了一個充滿歌聲和歡笑的春節。
荒原上的冰雪剛剛化盡,知青們背上行李,坐上拖拉機,開向荒原深處。本來讓趙林在機務排開拖拉機的,“可這小子不聽話,為了愛情說什么也不在機務排干,非要去生產排挨累。還別說,這兩人后來還真成了。”趙林當年的師傅閻兆清說。
趙林相中的是一位文文靜靜的寧波姑娘。夏鋤時,男知青力氣大,鋤地快,女知青落在他們后面。趙林看好這機會,每次鋤完自己那垅,立刻接著寧波姑娘的那垅往回鋤。漸漸地,日久生情,愛情在北大荒開花了。7年后,趙林與那位寧波姑娘在一間土坯房里舉行了婚禮。
1978年,知青大批回城。趙林與媳婦是1979年才回城的。作為新一代拓荒者,知青們把一生最美好的時光和青春,獻給這片荒原。盡管他們回城了,但仍魂牽夢繞北大荒。趙林說,“我在北大荒流汗流淚,干了整整10年,我常在夢里又回到這里,好像有一種東西永遠也帶不走似的。”現在,每年都有許多當年知青重回北大荒,踏訪曾經耕耘過的黑土地,與老朋友歡聚。
犁開北大荒的新時代
改革開放以來,勇于開拓的北大荒人,犁開了一個新時代,使北大荒實現了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變。
三江平原上的七星農場,第43作業站的農機站,大馬力拖拉機、水稻插秧機、聯合收割機、噴灌機……一應俱全。
在紅星農場,于建華場長說,通過采用GP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IS農田地理信息系統和RS遙感系統,農場的現代農業機械集衛星定位、自動導航、精量播種、變量施肥于一體,可以一次完成深松、淺翻、整地、播種、合墑、鎮壓等六項作業,還能根據地塊的高低、土壤肥力和濕度,自動進行變量播種、施肥。
在854農場,職工崔永龍的40多臺套從種到收一整套世界先進農機具,簡直可以開一個農機博覽會。他還為自己的大馬力機車裝備了衛星定位系統,正因為有了這些智能農機,農場2萬畝耕地的所有生產活動,只需7名工人就行了。他指著遠方正在作業的“龐然大物”說,今年氣候異常,災害太多,要不是靠這“大玩意”,別說增產增收,連種子都難下地。他今年種的3000畝大麥,是春天僅有的兩個好天搶種的。夏旱持續一個多月,到了收獲期,又來雨了。還是用了2個整天,就全部在雨季前收獲入倉了。接著又利用2個晴好天氣完成淺翻深松,全部起上臺田,為明年播種提前作好了準備。
問及收成狀況,崔永龍說,“大麥產量,收到手的,平均畝產275公斤。地頭交貨,直接賣給北大荒麥芽公司。按目前市場收購價每市斤0.8元,收入30萬元打不住。”
852農場的周玉芝,父母都是來自山東的老農墾。1985年她與青梅竹馬的張秀國結婚成家后不久,正趕上農場搞聯產承包責任制。那時糧食價格低迷,耕地包不出去,她咬咬牙承包1000畝,種了大豆。她嘗試用科學種田方法實行田間管理,獲得好收成,秋上賣大豆賺了5萬元。嘗到了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甜頭,2004年,周玉芝承包耕地5100畝。經過努力,2007年秋天收獲大豆660噸,玉米890噸,紅小豆100噸。
經過幾年摸索,周玉芝探索出一套科學種大豆的新方法:地壟口上苗帶加寬,促苗早發,促苗早熟,控制高度,控制倒伏等等。她種的大豆畝產不斷提高:400斤,510斤,550斤……
與周玉芝一樣,北大荒人的第二代組織家庭時,百分之九十選擇同為老農墾的子女。而第二代的子女,那些時尚的80后、90后青年,他們也大多像父輩那樣,耕耘在北大荒黑土地上。
不過,與老輩相比,他們不忘艱苦奮斗精神,又采用先進技術和科學方法,不但使北大荒變成北大倉--1949年產糧0.22億斤,2008年增至284億斤,還讓北大倉變為北大商。近十來年,北大荒集團的品牌產品越來越多:“北大荒牌”的胚芽米、營養米、有機米、米糠油,享譽全國;“完達山”乳業,在中國乳品行業排名第6位;“九三油脂”,其天然維生素E和大豆異黃酮等大豆深加工產品,達世界先進水平……而2002年在A股上市的北大荒股票,和近期發行的短期債券,則為實現農場股份制改革和資本市場融資取得了重大突破。
東北那片黑土地為什么叫做北大荒 現在的北大倉人生活怎么樣?
你知道,
東北那片黑土地為什么叫做北大荒嗎?
你知道,
我國曾有一段上百萬人開墾北大荒的歷史嗎?
一代代北大荒人用青春和汗水,
把冰雪荒原變成了守護中國人飯碗的“中華大糧倉”。
今天,他們耕種的4000多萬畝肥沃農田,
每年為國人提供400多億斤糧食。
時間遠去,傳奇永存。
東北三省從“北大荒”變為“北大倉”的原因
東北三省從“北大荒”變為“北大倉”的原因?東北的土地還是非常好的,有名的黑土地,水熱條件也不錯。以前荒的原因是因為缺乏勞動力。
自從70年代起上山下鄉的知青逐漸來到了北大荒,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得到了改善,到了改革開放之后,由于采用了更現代化的生產方式,而且理順了勞動與所得的關系,東北農業生產非常高。
東北平原多勢坦蕩,廣泛分布黑土、黑鈣土等土壤,是中國自然肥力很高2土壤.肥沃2耕多集中連片分布,適應g面積機械化耕作.氣候溫和濕潤,雨熱同期賦予東北多區良好2農業生產條件.經過建設者多年2艱苦努力,原先叫做“北g荒”2g片荒多,變成了富饒2“北g倉”.
故答案為:多勢平坦、土壤肥沃、氣候雨熱同期.
相關推薦:
刑事案底簽證(有案底能辦簽證出國嗎)
偷盜事件立案(刑法中偷盜罪的立案標準是什么)
快遞遲緩賠償(京東不發貨怎么投訴 如何申請賠償)
快遞賠償幾折(快遞丟失了快遞公司怎樣賠償)
跨域異地立案(跨域立案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