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的貓科動物是食物鏈中的頂級存在,老虎被稱為森林之王,獅子被稱為草原一哥,它倆在各自的領地里沒有任何天敵。但老虎跟獅子也有不同的地方,老虎是獨居而獅子則是群居,這讓很多人覺得肯定是老虎更勝一籌,要不然老虎也不會獨居,那么老虎跟獅子誰更厲害呢?
首先我們要了解老虎跟獅子分別生活在怎樣的環境中?,F在最厲害的西伯利亞虎生活在森林里,森林里能與老虎匹敵的就是棕熊,而棕熊也是獨居動物,對老虎造不成實質性的威脅。而其他剩余動物的體型就比老虎小很多,即便是群居的,老虎也能依靠自己的潛伏本領悄悄地接近獵物,再進行捕殺。
而獅子生活在草原上,在非洲草原,群居是動物的共性,上到體型龐大的大象,下到羚羊小鹿,各種動物都是群居生活,每年還會進行幾次大遷徙。草原上沒有那么多樹木給獅子提供掩護,所以獅子不容易潛伏下來,它的狩獵方式就是快速出擊。如果獅子單槍匹馬去捕食野鹿,面對數量龐大的鹿群,獅子很難找到進攻時機。
當然草原上也有獨居的貓科動物,那就是豹子,但豹子體型較小,而且奔跑的速度極快,很少有獵物能逃脫豹子的追擊。然而很多人不知道豹子的最佳本領并不是奔跑,而是挨餓,挨餓就是獨居帶來的特殊技能。很多獵豹為了守護食物不得不將食物拖到樹上肚子享用。
因此,環境是造成老虎跟獅子不同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并不能說獨居的老虎就比獅子厲害。其實現在的老虎也正在趨于群居,人們經常發現四五只老虎合作捕食。再比如我國的老虎主要分布在動物園里,它們就是以一種群居的方式生活著。而且老虎跟獅子同為貓科動物,獅子在體型上比老虎更大些,若是真要分個勝負,誰輸誰贏還真不好說。
我們沒有必要因為老虎是獨居的就吹捧老虎的戰斗力如何高,也無需貶低獅子在草原上的能力。不同的生活方式都是為了更好地生存。而且群居的獅子在面對獵物的時候,往往也是單獨行動,只有碰到大型獵物才會合作捕食。
獅子在草原上可以掩飾的東西很少,開闊草原,環境原因導致狩獵更多需要追逐、剛正面,獵物更大,來自鬣狗等競爭者的壓力也更大。單個獅子狩獵成功率較低,需要團隊協作。
獅子和老虎是貓科動物中數一數二的強者,整體而言,它們的體型和戰斗力差別不是很大,它們生活習性的最大區別就是獅子是群居動物,而老虎是獨居動物。
獅子是貓科動物中唯一的群居動物。這里所指的群居,并不是一群獅子居住在一起那么簡單,而是獅群具有社會屬性,獅群中的每頭獅子都有不同的分工和社會地位。而在野外,每頭老虎都有自己的領地,領地面積或大或小,大的可達五百平方公里。雌雄老虎只有在交配季節才會待在一起短暫的時間,其他時間基本不相遇。
俗話說物極必反,這樣一個強大的虎群必然會面臨“僧多肉少”的問題。不管其他動物如何團結,虎群還是能輕而易舉將其各個擊破。一個虎群領地的獵物被大量捕捉后,它們就會面臨食物緊缺的問題——特別是生活在地球北方、食物不是很充足的東北虎。一旦一群老虎都吃不上食物,它們內部就會爆發矛盾。而矛盾爆發的結果卻可能是虎群成員最后分道揚鑣,各找各的食物,各過各的生活。如果這樣,又回到了原點,前幾條設想就不成立了。
每種動物進化到現在這個樣子,一定有其“自然界的道理”。把老虎假設成是群居動物,結果種種設想又會把這種假設給推翻,由此可見,獅子的群居習性和老虎的獨具習性都是自然選擇的結果,是進化的必然,“一山不容二虎”有著重要的生物學意義。
獅子群居的根本原因有二:一是天性愛熱鬧,二是對手和同類群居相逼!
印度拉賈斯坦邦倫騰波爾國家公園內,一只公老虎和母老虎進行了一場激烈搏斗,而這罕見的畫面被攝影師全程拍下,這表情和動作實在高能。
攝影師猜測這場斗爭的動機可能并不只有領地之爭,或許還有雄虎對這只年輕母虎的愛情攻勢。畢竟雄虎年紀稍大,而這只母虎芳齡僅22個月,雄虎確實迫不及待要把終身大事提上議程。
在動物園中,當雌虎發情發展到適合交配的時候,就可以將雄虎與雌虎合籠交配,如果雌虎尚未完全達到交配成熟的條件,雌雄老虎將會兩虎相斗,而在交配之后,雌虎會立即翻臉攻擊雄虎。雄虎如果不及時逃離,將會被咬傷。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老虎是獨居性生物,而獅子是群居性生物,同為貓科生物,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進化結果,是和它們的生活環境有關。
虎于200萬年前起源于中國河南澠池地區,華南虎是虎家族中最古老的成員。通過對100份血液、皮毛、身體組織樣本進行檢測,現存的6種以及已經滅絕的3種現代虎可分為大陸虎和島嶼虎兩類,大陸虎包括東北虎、孟加拉虎、華南虎、印支虎、馬來虎,以及已經滅絕的里?;ⅲ渲?,東北虎和里?;㈥P系較近,另外四種差別較??;島嶼虎則包括蘇門答臘虎虎、滅絕的爪哇虎和巴厘虎,三者擁有共同的祖先,兩個滅絕的亞種關系更近。
虎從它們與其他豹屬動物的共同祖先中分離出來,它們的生存環境注定了它們只能走入森林,進行捕獵。
獅子之所以成為群居動物是因為草原上的群居大型動物更為繁多,比如大象、水牛、犀牛、斑馬等。合作捕獵的效率要遠遠高于獨自捕獵,且成功率要比單獨捕獵高30%左右,這是其他獨居的貓科動物不能與之相比的。
尤其是獅子的奔跑速度并不快,盡管它們奔跑速度高達每小時六十多公里,沖刺爆發速度也很快,但它們的獵物往往比它們更快,所以它們只能采用群體包圍戰術,而對大型獵物斑馬、水牛等的愛好,則是一種彌補分配不均的方式。
而森林之中并不適合團結狩獵,森林和草原的開闊環境相比,森林更適合隱蔽,老虎為了生存,以及適應叢林的環境,就進化出了皮毛斑紋顏色,身上的條紋在森林中是最好的隱蔽色。為了捕殺獵物,除了驚人的彈跳力之外,腳上還生有很厚的肉墊,從而避免老虎在叢林里行走發出聲響,這也讓它在雪地上行走時,后腳能準確地踩在前腳的足跡上。顎部球型肌在貓科中進化地非常發達,這讓老虎擁有非常強大的咬合力。
除此之外,在整個食物鏈中,能量的供給呈現金字塔形狀。越到食物鏈的高端,能量供給總體上越少,食物鏈能量傳遞效率大概在10%~20%,因此,食物鏈越上級,可獲取的能量就越少,無疑節省能量才是最經濟的繁殖方式。
作為捕食者的老虎處在食物鏈頂端,形成一個能量金字塔,在這金字塔中,要養活一個最高營養級的生物,需要大量的生產者,而一只老虎要生存下去,其活動范圍、捕食空間應該非常大。
在這個山林里的其他動物只能養活一頭老虎,如果有更多的老虎,將導致生態系統失去平衡,更多的動物被老虎捕殺,會使這個山林里的其他生物的種群消亡,最終使這里的老虎都失去足夠的食物來源而死去。
即使是生活在非洲大草原的獅子,雖然擁有眾多大型肉食動物作為獵物,但是因為群居性的關系,雄獅都希望能夠讓帶有自己基因的幼獅在未來競爭中取得優勢,就在小獅子身上演化出促進生長的基因,但是雌獅又希望自己的所有孩子都能夠生存下來,所以會分泌生長抑制基因,這樣兩相中和,獅子就不會長得太大,這樣也保證了獅子不會長得太大,從而需要消耗更多的食物,大自然都是很公平的。
而正因為生存環境的不同,也為了保證有足夠的食物,讓老虎的領地意識很強,老虎常常將有特殊氣味的液體,涂在棲息地邊界的樹上,來提醒或警告其他老虎:這是我的地盤。任何對手越過界線,就會遭到打擊。
作為一種典型的領地型動物,老虎會本能地對領地內的、外來的、陌生的東西保有好奇,這種好奇通常來說會分為幾個階段,包括從遠距離觀察,逐步靠近,試探性攻擊等等,根據觀察的結果,它們會采取不同的行為來應對。
如果說一山出現二虎的情況,那絕大多數都是母老虎帶著幼崽,母虎在產仔后,不僅不會吃自己的孩子,還會十分盡心地保護幼仔,雌虎和幼仔在一起生活2-3年,這樣可以最大程度地讓幼崽成長并且學會捕獵的本領,從而保證種群的延續。
公虎在有些情況下也可能常和自己的配偶及孩子們待在一起。成年虎,尤其是同胞兄弟姐妹之間很可能在一段時間內(未知是否長期性)相互協作,共享收獲),而有些雖然不會住在一起,但也會會經常去母虎的領地、有時也會允許幼崽與他分享獵物。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