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媽作為一名育兒達人,夢媽的大寶寶佳夢,一直到2歲多的時候都是自己帶的,平時也沒有玩伴,就想讓他提前去托班先玩著,這樣也讓她早點接觸一下“社會”,不至于太依賴媽媽。
結果這一去,出事了。
一個比佳夢大半歲多的小姐姐,喜歡上手打人,而佳夢一向被保護得很好,沒有過被揍的經歷,閉著眼睛傻站那里挨了幾下,直到佳夢把夢媽去救駕。
佳夢委屈得不行。我和托班的老師一起安撫了好久才重開笑顏。結果沒一會兒,小姐姐又上來打她,老師看不下去了,對佳夢說:如果別人打你,你也可以還手打她。
夢媽聽到這種說法頓時一愣,開始思考:如果孩子挨打,真的應該打回去嗎?
我隨機問了一些身邊的養娃的爸媽們,主流的反應是不能慫,必須打回去,否則可能發展成校園霸凌。也有個別擔心教育孩子打回去會有負面作用,希望孩子通過老師來解決問題。
夢媽的觀點是:
只有偷懶的父母,才會用一句簡單的“打回去”作為解決方案。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被誰打?是同學,還是高年級的學生,還是校外的混混?對方是一個人還是一群人?是男生打女生?還是女生打男生?怎么打的?是否是蓄意欺凌?
弄清楚具體情況,才可能具體分析是不是該打回去。
1、同齡小伙伴間的打鬧
在我教書生涯中,發現小朋友們打架最為比較普遍的情況,是打鬧時玩嗨了,過于興奮出現的打人。孩子們本意并非欺凌弱小。在這種情況下,這次可能是你的孩子被打,下次可能是你的孩子打人。
而且這種打鬧時常出現在關系不錯的小朋友之間,單純教育孩子打回去,只會讓你的孩子看起來是個睚眥必報的小心眼兒,這會破壞他和他朋友的關系。這個時候,最好是讓孩子們自己解決(道歉諒解),如果實在出手太重,造成傷害,可以通過老師和對方家長交涉。
2、被大孩子或團體蓄意欺凌
第二種情況:孩子被比自己大或者強壯的壞孩子團伙蓄意欺凌
這種情況,在大城市正規學校不多見,但非常危險。對孩子的成長會造成惡劣影響。但父母絕不能簡單的教育孩子打回去,原因很簡單:打回去一定會吃虧。
這個時候孩子的最好選擇是:第一時間逃離,或者當場求助于成人,如果這兩條路都走不通,裝慫是最好的選擇,并隨后及時告訴家長和老師。由家長和老師出面幫忙解決。
3、被同齡人騷擾欺凌
第三種情況:孩子屢次被和自己差不多的同齡人騷擾欺凌
這是比較簡單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首選依然是尋求老師和家長的幫助。而在當面沖突中,不要怕事,慫會助長對方的氣焰。不怕事不等于打回去,打回去也是有風險的,對方有沒有身懷利器?下手會不會太狠,造成嚴重傷害。
簡單一句打回去,聽起來非常過癮,但絕不是靠譜做法。
其實在我看來,保護孩子正確的姿勢包括:
1、積極有效的溝通
孩子進入學校,就走進了一個小的社會。在其中會有成就也會有挫折。身為父母,我們并不是一直要教他們做什么,也應該是不是做一個認真的聽眾,聽他分享在學校的生活,為他的成功點贊,也為他鼓勁,勇敢面對挫折。只有保持積極溝通,讓孩子愿意分享在學校里開心或是傷心事,我們才會第一時間發現潛在的危險,第一時間站出來保護孩子。
肯為子女花錢固然好,但不肯為子女花時間的父母,依然不是稱職的父母。
2、鼓勵孩子打造自己的朋友圈
進了學校,孩子就有了自己的社交圈子。有了自己的朋友,在學校里也就有了幫手和支持,更不容易成為校園凌霸的對象。即使被欺凌,也有朋友可以第一時間支援或者找幫手。
這其實還是關系到父母花了多少時間陪伴你的孩子:有父母陪伴成長的孩子,普遍更加開朗,也更容易交朋友。
帶孩子出遠門旅游,總是家長們很頭痛,我也不例外。但是我一旦有旅游機會,我會毫不猶豫的帶上湯圓。經常旅游見過大千世界的孩子,更容易接受新事物,當然更容易交到好朋友。
孩子在學校是否受歡迎,不被欺負。父母也是有直接關系的。
3、教孩子如何應對麻煩
我們也經常會教孩子們,在遇到麻煩事如何應對。以被打為例:
首先,教會孩子識別:哪些是無意的打鬧,哪些是蓄意的傷害。
如果是蓄意傷害,孩子有哪些基本的應對策略?是逃,還是求救,是頂回去,還是裝慫?
不僅如此:逃,往哪里逃;求救,向誰求救;什么情況下可以硬頂,什么時候必須裝慫?之后如何處理。
孩子不知道這些具體策略,在危險面前就無所適從。父母一句“打回去”只會把孩子推入更危險的境地。
而且,無論孩子最后的選擇如何,事后不要嘲笑他,不要“怒其不爭”:
你怎么這么慫/沒用,他打你,你不會打他嗎?
這種態度無助于平復孩子的心態,只會讓他產生陰影,在下次被欺負時,他可能都不愿意和父母溝通——反正和你溝通還會被懟一遍,我還是自己認了吧。
如果你的孩子被其它同學欺負,你鼓勵孩子打回去嗎?你會如何做,歡迎在留言區留下你的看法。
孩子在幼兒園里欺負別的同學,我們一定要知道原因,首先一定要好好的問問孩子,為什么要欺負同學?我們的孩子也有可能是被逼急了,才會選擇欺負同學的,不要上來就一頓指責,甚至是動手打罵孩子,就算孩子犯了再大的事情,也不可以進行體罰的,家長一定要明白事情發生的原因和過程才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