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月球的問題
我們在地球上看月球是向上看的,在月球看地球是向下看的是嗎?在地球上為什么沒有可以向下看的星球?呵呵,我抄知道你為什么問這個問題,如果月球小的10分鐘我們就能繞它走一圈你的問題也許是很有意義的。因為你可以在北極點看到赤道。但是實際上無論地球或者月球,你都得仰著頭看為什么,因為月球和地球大到你決不出它們是球體,好像以為他們是平面,所以,你不可能向下看到其他的星球。
不是,因為我們向下看只能看到地,不能看到別的星球.在月球向上看是太陽
什么
看下面就會看到地球
月球俗稱月亮,也稱太陰。月球就是最明顯的天然衛星的例子。在太陽系里,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是天然衛星。月球的年齡大約也是46億年,它與地球形影相隨,關系密切。月球也有殼、幔、核等分層結構。最外層的月殼平均厚度約為60-65公里。月殼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它占了月球的大部分體積。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溫度約為1000度,很可能是熔融狀態的。月球直徑約3476公里,是地球的3/11。體積只有地球的1/49,質量約7350億億噸,相當于地球質量的1/81,月面的重力差不多相當于地球重力的1/6。 月球上面有陰暗的部分和明亮的區域。早期的天文學家在觀察月球時,以為發暗的地區都有海水覆蓋,因此把它們稱為“海 ”。著名的有云海、濕海、靜海等。而明亮的部分是山脈,那里層巒疊嶂,山脈縱橫,到處都是星羅棋布的環形山。位于南極附近的貝利環形山直徑295公里,可以把整個海南島裝進去。最深的山是牛頓環形山,深達8788米。除了環形山,月面上也有普通的山脈。高山和深谷疊現,別有一番風光。 月球的正面永遠向著地球。另外一面,除了在月面邊沿附近的區域因天秤動而中間可見以外,月球的背面絕大部分不能從地球看見。在沒有探測器的年代,月球的背面一直是個未知的世界。 月球背面的一大特色是它幾乎沒有月海這種較暗的月面特征。而當探測器運行至月球背面時,它將無法與地球直接通訊。 月球約一個農歷月繞地球運行一周,而每小時相對背景星空移動半度,即與月面的視直徑相若。與其他衛星不同,月球的軌道平面較接近黃道面,而不是在地球的赤道面附近。 相對于背景星空,月球圍繞地球運行(月球公轉)一周所需時間稱為一個恒星月;而新月與下一個新月(或兩個相同月相之間)所需的時間稱為一個朔望月。朔望月較恒星月長是因為地球在月球運行期間,本身也在繞日的軌道上前進了一段距離。 因為月球的自轉周期和它的公轉周期是完全一樣的,我們只能看見月球永遠用同一面向著地球。自月球形成早期,月球便一直受到一個力矩的影響引致自轉速度減慢,這個過程稱為潮汐鎖定。亦因此,部分地球自轉的角動量轉變為月球繞地公轉的角動量,其結果是月球以每年約38毫米的速度遠離地球。同時地球的自轉越來越慢,一天的長度每年變長15微秒。 月球對地球所施的引力是潮汐現象的起因之一。月球圍繞地球的軌道為同步軌道,所謂的同步自轉并非嚴格。由于月球軌道為橢圓形,當月球處于近日點時,它的自轉速度便追不上公轉速度,因此我們可見月面東部達東經98度的地區,相反,當月處于遠日點時,自轉速度比公轉速度快,因此我們可見月面西部達西經98度的地區。這種現象稱為天秤動。又由于月球軌道傾斜于地球赤道,因此月球在星空中移動時,極區會作約7度的晃動,這種現象稱為天秤動。再者,由于月球距離地球只有60地球半徑之遙,若觀測者從月出觀測至月落,觀測點便有了一個地球直徑的位移,可多見月面經度1度的地區。這種現象稱為天秤動。 嚴格來說,地球與月球圍繞共同質心運轉,共同質心距地心4700千米(即地球半徑的2/3處)。由于共同質心在地球表面以下,地球圍繞共同質心的運動好像是在“晃動”一般。從地球北極上空觀看,地球和月球均以迎時針方向自轉;而且月球也是以迎時針繞地運行;甚至地球也是以迎時針繞日公轉的。 很多人不明白為甚么月球軌道傾角和月球自轉軸傾角的數值會有這么大的變化。其實,軌道傾角是相對于中心天體(即地球)而言的,而自轉軸傾角則相對于衛星(即月球)本身的軌道面。在這個定義習慣很適合一般情況(例如人造衛星的軌道)而且是數值相當固定的,但月球卻非如此。 月球的軌道平面(白道面)與黃道面(地球的公轉軌道平面)保持著5.145 396°的夾角,而月球自轉軸則與黃道面的法線成1.5424°的夾角。因為地球并非完美球形,而是在赤道較為隆起,因此白道面在不斷進動(即與黃道的交點在順時針轉動),每6793.5天(18.5966年)完成一周。期間,白道面相對于地球赤道面(地球赤道面以23.45°傾斜于黃道面)的夾角會由28.60°(即23.45°+ 5.15°) 至18.30°(即23.45°- 5.15°)之間變化。同樣地,月球自轉軸與白道面的夾角亦會介乎6.69°(即5.15° + 1.54°)及3.60°(即5.15° - 1.54°)。月球軌道這些變化又會反過來影響地球自轉軸的傾角,使它出現±0.002 56°的擺動,稱為章動。 白道面與黃道面的兩個交點稱為月交點--其中升交點(北點)指月球通過該點往黃道面以北;降交點(南點)則指月球通過該點往黃道以南。當新月剛好在月交點上時,便會發生日食;而當滿月剛好在月交點上時,便會發生月食。月球地形 月面的地形主要有: 環形山 這個名字是伽利略起的。它是月面的顯著特征,幾乎布滿了整個月面。 最大的環形山是南極附近的貝利環形山,直徑295千米,比海南島還大一點。小的環形山甚至可能是一個幾十厘米的坑洞。直徑不小于1000米的大約有33000個。占月面表面積的 7-10%。 有個日本學者1969年提出一個環形山分類法,分為克拉維型(古老的環形山,一般都面目全非,有的還山中有山)哥白尼型(年輕的環形山,常有“輻射紋”,內壁一般帶有同心圓狀的段丘,中央一般有中央峰)阿基米德形(環壁較低,可能從哥白尼型演變而來 )碗型和酒窩型(小型環形山,有的直徑不到一米)。 月海 肉眼所見月面上的陰暗部分實際上是月面上的廣闊平原。由于歷史上的原因,這個名不副實的名稱保留到了現在。 已確定的月海有22個,此外還有些地形稱為“月海”或“類月海”的。公認的22個絕大多數分布在月球正面。背面有3個,4個在邊緣地區。在正面的月海面積略大于50%,其中最大的“風暴洋” 面積約五百萬平方公里,差不多九個法國的面積總和。 大多數月海大致呈圓形,橢圓形,且四周多為一些山脈封閉住,但也有一些海是連成一片的。除了“海”以外,還有五個地形與之類似的“湖”——夢湖、死湖、夏湖、秋湖、春湖,但有的湖比海還大,比如夢湖面積7萬平方千米,比汽海等還大得多。 月海伸向陸地的部分稱為“灣”和“沼”,都分布在正面。灣有五個:露灣、暑灣、中央灣、虹灣、眉月灣;沼有腐沼、疫沼、夢沼三個,其實沼和灣沒什么區別。 月海的地勢一般較低,類似地球上的盆地,月海比月球平均水準面低1-2千米,個別最低的海如雨海的東南部甚至比周圍低6000米。月面的返照率(一種量度反射太陽光本領的物理量)也比較低,因而看起來現得較黑。 月陸和山脈 月面上高出月海的地區稱為月陸,它一般比月海水準面高2-3千米,由于它返照率高,因而看來比較明亮。在月球正面,月陸的面積大致與月海相等但在月球背面,月陸的面積要比月海大得多。從同位素測定知道月陸比月海古老得多,是月球上最古老的地形特征。 在月球上,除了犬牙交差的眾多環形山外,也存在著一些與地球上相似的山脈。月球上的山脈常借用地球上的山脈名,如阿爾卑斯山脈,高加索山脈等等,其中最長的山脈為亞平寧山脈,綿延1000千米,但高度不過比月海水準面高三、四千米。山脈上也有些峻嶺山峰,過去對它們的高度估計偏高。現在認為大多數山峰高度與地球山峰高度相仿,最高的山峰(亦在月球南極附近)也不過9000米和8000米。 月面上6000米以上的山峰有6個,5000-6000米20個,4000-5000米則有80個,1000米以 上的有200個。 月球上的山脈有一普遍特征:兩邊的坡度很不對稱,向海的一邊坡度甚大,有時 為斷崖狀,另一側則相當平緩。 除了山脈和山群外,月面上還有四座長達數百千米的峭壁懸崖。其中三座突出在 月海中,這種峭壁也稱“月塹”。 月面輻射紋 月面上還有一個主要特征是一些較“年輕”的環形山常帶有美 麗的“輻射紋”,這是一種以環形山為輻射點的向四面八方延伸的亮帶,它幾乎以筆直的方向穿過山系、月海和環形山。 輻射文長度和亮度不一,最引人注目的是第谷環形山的輻射紋,最長的一條長1800千米,滿月時尤為壯觀。其次,哥白尼和開普勒兩個環形山也有相當美麗的輻射 紋。據統計,具有輻射紋的環形山有50個。 形成輻射紋的原因至今未有定論。實質上,它與環形山的形成理論密切聯系。現 在許多人都傾向于隕星撞擊說,認為在沒有大氣和引力很小的月球上,隕星撞擊可能使高溫碎塊飛得很遠。而另外一些科學家認為不能排除火山的作用,火山爆發時的噴 射也有可能形成四處飛散的輻射形狀。 月谷(月隙) 地球上有著許多著名的裂谷,如東非大裂谷。月面上也有這種 構造----那些看來彎彎曲曲的黑色大裂縫即是月谷,它們有的綿延幾百到上千千米,寬度從幾千米到幾十千米不等。 那些較寬的月谷大多出現在月陸上較平坦的地區,而那些較窄、較小的月谷(有時又稱為月溪)則到處都有。最著名的月谷是在柏拉圖環形山的東南連結雨海和冷海 的阿爾卑斯大月谷,它把月面上的阿爾卑斯山攔腰截斷,很是壯觀。從太空拍得的照片估計,它長達130千米,寬10-12千米。 看不到月球背面的原因 月球總以一個面對著地球。是因為月球的自傳和公轉周期是相同的。 (同步自轉,27.32166日) 要理解這一現象,你可以做一個實驗。畫一個圓,標出正東西南北方向。你站在圓心(代表地球),再找一個朋友,站在圓上,讓他面部朝前(即不扭動脖子),沿著圓逆時針挪動,要求他在沿著圓挪動的時候,保持面部始終朝向圓心,也就是你。那么這樣一個過程就基本模擬了月亮饒地球轉動的過程。 很明顯,在這樣一個過程中,你的朋友始終是一個面(前面)面向你。下面理解為什么在這樣一個過程中,公轉周期等于自轉周期。 你的朋友從你的正北方出發,繞著你轉動,再一次出現在正北方的時候,他就完成了一個公轉周期。(類似于月亮饒地球公轉一周的時間。) 下面看看他的自轉時間是多少。我們不妨還設定當你的朋友在你的正北位置,面部朝向正南時的姿態為初始姿態。然后我們就可以發現當你的朋友逆時針挪動到你的正西方位置時,他的自轉姿態就發生了逆時針90度的旋轉。(如果你的朋友在過程中不“自轉”的話,那么當他在此位置時,他面向的不是你,而仍然是朝向正南方向.而實際實驗時你的朋友在此位置卻是朝向正東方向,所以他相對與初始位置逆時針繞自己旋轉了90度。) 類似地,當他走到你的正南方向時,他相對于初始姿態自傳了180度。當他走到你的正東方向時,他相對于初始姿態自傳了270度。當他再次走到你的正北方向時,他相對于初始姿態自傳了360度。也就是說他完成了一個自轉周期。 因為完成一個公轉過程就剛好完成了一個自轉過程,所以從時間上來看,這個自轉周期就等于公轉周期。因為在整個過程中,你的朋友總是以身體面部朝向你,也就是說,月亮總是以一個面朝向地球。月球成因 一、分裂說。這是最早解釋月球起源的一種假設。早在1898年,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的兒子喬治·達爾文就在《太陽系中的潮汐和類似效應》一文中指出,月球本來是地球的一部分,后來由于地球轉速太快,把地球上一部分物質拋了出去,這些物質脫離地球后形成了月球,而遺留在地球上的大坑,就是現在的太平洋。這一觀點很快就收到了一些人的反對。他們認為,以地球的自轉速度是無法將那樣大的一塊東西拋出去的。再說,如果月球是地球拋出去的,那么二者的物質成分就應該是一致的。可是通過對“阿波羅12號”飛船從月球上帶回來的巖石樣本進行化驗分析,發現二者相差非常遠。 二、俘獲說。這種假設認為,月球本來只是太陽系中的一顆小行星,有一次,因為運行到地球附近,被地球的引力所俘獲,從此再也沒有離開過地球。還有一種接近俘獲說的觀點認為,地球不斷把進入自己軌道的物質吸積到一起,久而久之,吸積的東西越來越多,最終形成了月球。但也有人指出,向月球這樣大的星球,地球恐怕沒有那麼大的力量能將它俘獲。 三、同源說。這一假設認為,地球和月球都是太陽系中浮動的星云,經過旋轉和吸積,同時形成星體。在吸積過程中,地球比月球相應要快一點,成為“哥哥”。這一假設也受到了客觀存在的挑戰。通過對“阿波羅12號”飛船從月球上帶回來的巖石樣本進行化驗分析,人們發現月球要比地球古老得多。有人認為,月球年齡至少應在70億年左右。 四、大碰撞說。這是近年來關于月球成因的新假設。1986年3月20日,在休士頓約翰遜空間中心召開的月亮和行星討論會上,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本茲、斯萊特里和哈佛大學史密斯天體物理中心的卡梅倫共同提出了大碰撞假設。這一假設認為,太陽系演化早期,在星際空間曾形成大量的“星子”,星子通過互相碰撞、吸積而長大。星子合并形成一個原始地球,同時也形成了一個相當于地球質量0.14倍的天體。這兩個天體在各自演化過程中,分別形成了以鐵為主的金屬核和由硅酸鹽構成的幔和殼。由于這兩個天體相距不遠,因此相遇的機會就很大。一次偶然的機會,那個小的天體以每秒5千米左右的速度撞向地球。劇烈的碰撞不僅改變了地球的運動狀態,使地軸傾斜,而且還使那個小的天體被撞擊破裂,硅酸鹽殼和幔受熱蒸發,膨脹的氣體以及大的速度攜帶大量粉碎了的塵埃飛離地球。這些飛離地球的物質,主要有碰撞體的幔組成,也有少部分地球上的物質,比例大致為0.85:0.15。在撞擊體破裂時與幔分離的金屬核,因受膨脹飛離的氣體所阻而減速,大約在4小時內被吸積到地球上。飛離地球的氣體和塵埃,并沒有完全脫離地球的引力控制,他們通過相互吸積而結合起來,形成全部熔融的月球,或者是先形成幾個分離的小月球,在逐漸吸積形成一個部分熔融的大月球。球體成分及可利用資源 45億年前,月球表面仍然是液體巖漿海洋。科學家認為組成月球的礦物克里普礦物(KREEP) 展現了巖漿海洋留下的化學線索。KREEP實際上是科學家稱為“不兼容元素”的合成物--那些無法進入晶體結構的物質被留下,并浮到巖漿的表面。對研究人員來說,KREEP是個方便的線索,來明了月殼的火山運動歷史,并可推測彗星或其他天體撞擊的頻率和時間。 月殼由多種主要元素組成,包括:鈾、釷、鉀、氧、硅、鎂、鐵、鈦、鈣、鋁 及氫。當受到宇宙射線轟擊時,每種元素會發射特定的伽瑪輻射。有些元素,例如:鈾、釷和鉀,本身已具放射性,因此能自行發射伽瑪射線。但無論成因為何,每種元素發出的伽瑪射線均不相同,每種均有獨特的譜線特征,而且可用光譜儀測量。 直至現在,人類仍未對月球元素的豐度作出面性的測量。現時太空船的測量只限于月面一部分。月球有豐富的礦藏,據介紹,月球上稀有金屬的儲藏量比地球還多。月球上的巖石主要有三種類型,第一種是富含鐵、鈦的月海玄武巖;第二種是斜長巖,富含鉀、稀土和磷等,主要分布在月球高地;第三種主要是由0.1~1毫米的巖屑顆粒組成的角礫巖。月球巖石中含有地球中全部元素和60種左右的礦物,其中6種礦物是地球沒有的。 科學家指出,要開發月球必須對月球進行全面的探測,了解月球的資源,并逐步對資源進行開發。月球的礦產資源極為豐富,地球上最常見的17種元素,在月球上比比皆是。以鐵為例,僅月面表層5厘米厚的沙土就含有上億噸鐵,而整個月球表面平均有10米厚的沙土。月球表層的鐵不僅異常豐富,而且便于開采和冶煉。據悉,月球上的鐵主要是氧化鐵,只要把氧和鐵分開就行;此外,科學家已研究出利用月球土壤和巖石制造水泥和玻璃的辦法。在月球表層,鋁的含量也十分豐富。 月球土壤中還含有豐富的氦3,利用氘和氦3進行的氦聚變可作為核電站的能源,這種聚變不產生中子,安全無污染,是容易控制的核聚變,不僅可用于地面核電站,而且特別適合宇宙航行。據悉,月球土壤中氦3的含量估計為715000噸。從月球土壤中每提取一噸氦3,可得到6300噸氫、70噸氮和1600噸碳。從目前的分析看,由于月球的氦3蘊藏量大,對于未來能源比較緊缺的地球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許多航天大國已將獲取氦3作為開發月球的重要目標之一。 月球表面分布著22個主要的月海,除東海、莫斯科海和智海位于月球的背面(背向地球的一面)外,其他19個月海都分布在月球的正面(面向地球的一面)。在這些月海中存在著大量的月海玄武巖,22個海中所填充的玄武巖體積約1010千米3,而月海玄武巖中蘊藏著豐富的鈦、鐵等資源。若假設月海玄武巖中鈦鐵礦含量為8%,或者說二氧化鈦含量為4.2%,則月海玄武巖中鈦鐵礦的總資源量約為1.3×1015~1.9×1015,盡管這種估算帶著很大的推測性與不確定性,但可以肯定的是月海玄武巖中豐富的鈦鐵礦是未來月球可供開發利用的最重要的礦產資源之一。 克里普巖是月球高地三大巖石類型之一,因富含鉀、稀土元素和磷而得名。克里普巖在月球上分布很廣泛。富含釷和鈾元素的風爆洋區的克里普巖被后期月海玄武巖所覆蓋,克里普巖混合并形成高灶和鈾物質,其厚度估計有10~20千米。風暴洋區克里普巖中的稀土元素總資源量約為225億至450億噸。克里普巖中所蘊藏的豐富的釷、軸也是未來人類開發利用月球資源的重要礦產資源之一。 此外,月球還蘊藏有豐富的鉻、鎳、鈉、鎂、硅、銅等金屬礦產資源,將為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出貢獻。天秤動 由于月球軌道為橢圓形,當月球處于近日點時,它的自轉速度便追不上公轉速度,因此我們可見月面東部達東經98度的地區,相反,當月處于遠日點時,自轉速度比公轉速度快,因此我們可見月面西部達西經98度的地區。這種現象稱為經天秤動。月球的正面與背面 正面:
背面:http://hiphotos.baidu.com/eriol1987/pic/item/ddff85359fbaf71191ef3960.jpg月球火山分布在浩瀚的星空中,月球看起來總是如此平靜,那里也有火山么? 的確,月球上沒有類似夏威夷或圣.海侖那樣的火山。然而,它的表面卻被巨大的玄武熔巖(火山熔巖)層所覆蓋。 早期的天文學家認為,月球表面的陰暗區是廣闊的海洋,因此,他們稱之為“mare”,這一詞在拉丁語中的意思就是“大海”,當然這是錯誤的,這些陰暗區其實是由玄武熔巖構成的平原地帶。 除了玄武熔巖構造,月球的陰暗區,還存在其他火山特征。最突出的,例如蜿蜒的月面溝紋、黑色的沉積物、火山園頂和火山錐。不過,這些特征都不顯著,只是月球表面火山痕跡的一小部分。 與地球火山相比,月球火山可謂老態龍鐘。大部分月球火山的年齡在30-40億年之間;典型的陰暗區平原,年齡為35億年;最年輕的月球火山也有1億年的歷史。而在地質年代中,地球火山屬于青年時期,一般年齡皆小于10萬年。地球上最古老的巖層只有3.9億年的歷史,年齡最大的海底玄武巖僅有200萬歲。年輕的地球火山仍然十分活躍,而月球卻沒有任何新近的火山和地質活動跡象,因此,天文學家稱月球是“熄滅了”的星球。 地球火山多呈鏈狀分布。例如安底斯山脈,火山鏈勾勒出一個巖石圈板塊的邊緣。夏威夷島上的山脈鏈,則顯示板塊活動的熱區。月球上沒有板塊構造的跡象。典型的月球火山多出現在巨大古老的沖擊坑底部。因此,大部分月球陰暗區都呈圓形外觀。沖擊盆地的邊緣往往環繞著山脈,包圍著陰暗區。 月球陰暗區主要出現在月球較遠的一側。幾乎覆蓋了這一側的1/3面積。而在較遠一側,陰暗區的面積僅占2%。然而,較遠一側的地勢相對更高,地殼也較厚。由此可見,控制月球火山作用的主要因素是地表高度和地殼厚度。 月球的地心引力僅為地球的1/6,這意味著月球火山熔巖的流動阻力,較地球更小,熔巖行進更為流暢。這就可以解釋,為什么月球陰暗區的表面大都平坦而光滑。同時,流暢的熔巖流很容易擴散開,因而形成巨大的玄武巖平原。此外,地心引力小,使得噴發出的火山灰碎片能夠落得更遠。因此,月球火山的噴發,只形成了寬闊平坦的熔巖平原,而非類似地球形態的火山錐。這也是月球上沒有發現大型火山的原因之一。 月球上沒溶解的水。月球陰暗區是完全干涸的。而水在地球熔巖中是最常見的氣體,是激起地球火山強烈噴發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科學家認為缺乏水分,也對月球火山活動產生巨大影響。具體的說,沒有水,月球火山的噴發就不會那么強烈,熔巖或許僅僅是平靜流暢地涌出地面。 為什么月球沒有磁場?早期的月球專家表示,月球的磁場很弱或根本沒有磁場,而月巖的樣品顯示它們被很強的磁場磁化了。這對NASA的科學家們又是一次沖擊。因為他們以前總是假設月巖是沒有磁性的。這些科學家無法解釋這些強磁場的來源。 耗時三十年終于搞清月球磁場為什么消失 在對美國阿波羅號宇航員從月球上帶回的巖石的研究中,科學家們發現,月球周圍的磁場強度不及地球磁場強度的1/1000, 月球幾乎不存在磁場。但是,研究表明,月球曾經有過磁場。后來不知道為什么竟神秘地消失了。宇宙天體都有磁場,為什么偏偏月球幾乎沒有磁場呢?為了解開這個謎,美國科學家用了長達三十年的時間。最新一期英國《自然》雜志向人們揭開了這個謎底。 月球磁場從其誕生之后的5—10億年開始,直至36-39億年期間,是有磁場的。但是,當它出現了6—9億年之后,磁場卻突然消失了。地球的磁場起源于地球內部的地核,科學家認為,地核分為內核和外核,內核是固態的,外核是液態的。它的粘滯系數很小,能夠迅速流動,產生感應電流,從而產生磁場。也就是說,所有的行星其磁場都是通過感應電流作用才產生的。 但是,對月球表面巖石的分析結果告訴人們,月球不存在可以產生感應電流作用的內核。相反,所有的證據告訴人們,月球的表面是一個已經溶解的外殼,是由流動的熔巖流體形成的“海”,后來因冷卻變成了現在這副模樣。最初,幾乎所有的天文學者都以為人類在月球上找到了海,其實月球上發暗的部分,正是熔巖流體冷卻形成的。那么,磁場到底是從哪里產生的呢?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地球行星系的思德克曼教授率領的物理學專家組針對這一專題進行了三維模擬試驗。經試驗,他們終于得出了結論。據該小組介紹:體輕且流動的巖石,形成了熔巖的“海洋”,它們在從下面漂向月球表面的時候,在其表面之下殘留了大量的類似釷和鈾一樣的重放射性元素。這些元素在崩潰時放出大量的熱,這些熱量就像電熱毯一樣,加熱了月球的內核。被加熱的物質與月球的表面形成對流,從而產生了感應電流作用。此時,也就產生了月球磁場。但是,當放射性元素崩潰超越一定時點時,對流現象中止,于是感應電流作用也隨之消失。正是由于這樣的變化,才最終導致月球磁場的消失。
呵呵,我知道你為什么問這個問題,如果月球小的10分鐘我們就能繞它走一圈你的問題也許是很有意義的。因為你可以在北極點看到赤道。但是實際上無論地球或者月球,你都得仰著頭看為什么,因為月球和地球大到你決不出它們是球體,好像以為他們是平面,所以,你不可能向下看到其他的星球。呵呵,像是天圓地方說了哦!~
但是,對月球表面巖石的分析結果告訴人們,月球不存在可以產生感應電流作用的內核。相反,所有的證據告訴人們,月球的表面是一個已經溶解的外殼,是由流動的熔巖流體形成的“海”,后來因冷卻變成了現在這副模樣。最初,幾乎所有的天文學者都以為人類在月球上找到了海,其實月球上發暗的部分,正是熔巖流體冷卻形成的。那么,磁場到底是從哪里產生的呢?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地球行星系的思德克曼教授率領的物理學專家組針對這一專題進行了三維模擬試驗。經試驗,他們終于得出了結論。據該小組介紹:體輕且流動的巖石,形成了熔巖的“海洋”,它們在從下面漂向月球表面的時候,在其表面之下殘留了大量的類似釷和鈾一樣的重放射性元素。這些元素在崩潰時放出大量的熱,這些熱量就像電熱毯一樣,加熱了月球的內核。被加熱的物質與月球的表面形成對流,從而產生了感應電流作用。此時,也就產生了月球磁場。但是,當放射性元素崩潰超越一定時點時,對流現象中止,于是感應電流作用也隨之消失。正是由于這樣的變化,才最終導致月球磁場的消失。
水星的星體特性
水星是太陽系內與地球相似的4顆類地行星之一,有著與地球一樣的巖石個體。它是太陽系中最小的行星,在赤道的半徑是2,439.7公里。水星甚至比一些巨大的天然衛星,比如甘尼米德(木衛三)和泰坦(土衛六)還要小 ——雖然質量較大。水星由大約70%的金屬和30%的硅酸鹽材料組成,水星的密度是5.427克/cm³,在太陽系中是第二高的,僅次于地球的5.515克/cm³。如果不考慮重力壓縮對物質密度的影響,水星物質的密度將是最高的——未經重力壓縮的水星物質密度是5.3克/cm³,相較之下的地球物質只有4.4克/cm³。
從水星的密度可以推測其內部結構的詳細資料。地球的高密度,特別是核心的高密度是由重力壓縮所導致的。水星是如此的小,因此它的內部不會被強力的擠壓。所以它要有如此高的密度,它的核心必然很大且含有許多的鐵。 水星表面平均溫度約452K,變化范圍從90-700K,是溫差最大的行星。白天太陽光直射處溫度高達427℃,夜晚太陽照不到時,溫度降低到-173℃。可以比較一下地球,地球上的度溫變化只有11K(這里只是太陽輻射能量,不考慮“季節”,“天氣”)。 水星的表面的日照比地球強8.9 倍,總共輻照度有9126.6W/㎡。
令人驚訝地是,在1992年所進行的雷達觀察顯示,水星的北極有冰。一般相信這些冰存在于陽光永無法照射到的環形山底部,由于彗星的撞擊或行星內部的氣體冒出表面而積累的。由于沒有大氣調節,這些地方的溫度一直維持在華氏零下280度(約合-173℃)左右。
水星的表面表現出巨大的急斜面,有些達到幾百千米長,三千米高。有些橫處于環形山的外環處,而另一些急斜面的面貌表明他們是受壓縮而形成的。據估計,水星表面收縮了大約0.1%(或在星球半徑上遞減了大約1千米)!
水星表面受到無數次的隕石撞擊,到處坑洼。當水星受到巨大的撞擊后,就會有盆地形成,周圍則由山脈圍繞。在盆地之外是撞擊噴出的物質,以及平坦的熔巖洪流平原。此外,水星在幾十億年的演變過程中,表面還形成許多褶皺、山脊和裂縫,彼此相互交錯。
水星的環形山很類似月球。水星表面最顯著的的特征(只包括已經被拍攝過的部分)之一是一個直徑達到1360km的沖擊性環形山:卡路里(Caloris)盆地,是水星上溫度最高的地區。如同月球的盆地,Caloris盆地很有可能形成于太陽系早期的大碰撞中,那次碰撞大概同時造成了星球另一面正對盆地處奇特的地形。水星地形被標記為多起伏的,原因是幾十億年前水星的核心冷卻收縮引起的外殼起皺。大多數的水星表面包括二個不同的年齡層;比較年輕的比較平,或許是因為溶巖浸入了較早地形的結果。除此之外,水星有“顯著性”的“周期性膨脹”。
在地面上觀測水星,幾乎看不到它的細節。1973年11月3日,美國發射了水手10號宇宙飛船,對水星進行飛近探測。它是人類第一個“訪問”水星的宇宙飛船。在它與水星三次相會的過程中,向地面發回了5000多張照片,為我們了解水星提供了珍貴的信息。在最后一次,它距水星表面僅372千米,拍攝了非常清晰的水星電視圖像。
水星表面大大小小的環形山星羅棋布,既有高山,也有平原,還有令人膽寒的懸崖峭壁。據統計,水星上的環形山有上千個,這些環形山比月亮上的環形山的坡度平緩些。 水星是太陽系中密度第二高的行星,僅次于地球。據此,科學家們估計水星內部必定存在一個超大的內核,其內核質量甚至可以占到其總質量的2/3,而相比之下,地球的內核區質量只占地球總質量的1/3。美國華盛頓卡內基研究院地磁學系主任,美國信使號水星探測器項目首席科學家西恩·所羅門(Sean Solomon)教授表示:科學界的觀點是認為在太陽系早期的狂暴撞擊時代,水星曾遭遇嚴重撞擊,導致其失去了密度較低的一部分外殼,因此留下了密度相對較大的部分。而此次信使號探測器的任務中有一項便是通過對水星進行全地表化學成分分析來檢驗這個理論。
水星含鐵的百分率超過任何其他已知的星系行星。這里有數個的理論被提出來說明水星的高金屬性。
一個理論說本來水星有一個和普通球粒狀隕石相似的金屬—硅酸鹽比率。那時它的質量是我們觀測到質量的大約2.25倍,但在早期太陽系的歷史中的某個時間,一個星子/微星體撞掉了水星的1/6。影響是水星的地殼 和地幔失去了。類似的另外一個理論是一個用來解釋地球月亮的形成的,參見巨物影響理論。另一種說,水星可能在所謂太陽星云早期的造型階段,在太陽爆發出它的能量之前已經穩定。在這個理論中水星那時大約質量是我們觀測到的兩倍;但因為原恒星收縮,水星的溫度到達了大約2500-3500K之間;甚至高達10000K。許多的水星表面的巖石在這種溫度下蒸發,形成巖石蒸汽,隨后,巖石蒸汽 被星際風暴帶走第三個理論,類似第二個,認為水星的外殼層是被太陽風長期侵蝕掉了的,
水星外貌如月,內部卻很像地球,也分為殼、幔、核三層。水星的半徑為2439公里,是地球半徑的38.2%,18個水星合并起來才抵得上一個地球的大小。質量為3.33×10²⁶克,為地球質量的5.58%,平均密度為 5.433克/cm³,略低于地球的平均密度。在八大行星中,除地球外,水星的密度最大由此天文學家推測水星的外殼是由硅酸鹽構成的,其中心有個比月球大得多的鐵質內核。這個核球的主要成分是鐵、鎳和硅酸鹽根據這樣的結構,水星應含鐵兩萬億億噸,按世界鋼的年產量(約8億噸)計算,可以開采2400億年。
地殼厚度100-300km
結皮厚度600km
核心半徑約1800km
這個行星有一個相對大的(即使是與地球相比)的鐵質核;水星由大約70% 的金屬和30% 的硅酸鹽組成,以致密度較高。平均密度是5430kg/m³;略微地小于地球密度,卻比金星大。地球高密度產生的原因是地球的質量壓縮了地球的體積。水星的質量只有地球的5.5%——鐵核占據了 42% 的行星容積(地核只占17% )核的周圍是600km 厚的行星幔。水星的總重量約為30 000兆公噸。 水星有兩種地質顯著不同的平原。在坑穴之間,起伏平緩、多丘陵的平原,是水星表面可見最古老的地區,早于猛烈的火山口地形。這些埋藏著隕石坑的平原似乎已湮滅許多較早的隕石坑,并且缺乏直徑在30公里以下,以及更小的隕石坑。還不清楚它們是起源于火山還是撞擊,這些埋藏著隕石坑的平原大致是均勻的分布在整個行星的表面。
平坦的平原是廣泛的平坦區域,布滿了各種大大小小的凹陷,和月球的海非常的相似。值得注意的是,它們廣泛的環繞在卡洛里盆地的周圍。不同于月海,水星平坦的平原和埋藏著隕石坑的古老平原有著相同的反照率。盡管缺乏明確的火山特征,在地化的平臺和圓角、分裂的形狀都強烈的支持這些平原起源于火山。值得注意的是所有水星平坦平原的形成都比卡洛里盆地晚,比較在卡洛里噴發覆蓋物上可察覺的小隕石坑密度可見一斑卡洛里盆地的地板填滿了獨特的平原地質,破碎的山脊和粗略的多邊形碎裂。不清楚是撞擊誘導火山熔巖,還是撞擊造成大片的融化。
行星表面一個不尋常的特征是眾多的壓縮皺褶或峭壁,在平原表面交錯著。隨著行星內部的冷卻,它可能會略為收縮,并且表面開始變型,造成了這些特征。凹陷也在其它地形,像是坑穴和平滑的平原,頂部看見,顯示這些皺褶是在如今才形成的。水星的表面也會被太陽扭曲 - 太陽對水星的潮汐力比月球對地球的強17倍 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火星、金星、地球、木星、土星都有磁場,但只有水星是太陽系類地行星中除了地球之外唯一擁有顯著磁場的行星(不過盡管如此,它的磁場強度也僅有地球的1%不到)。對于一顆行星來說,磁場的有無絕非小事,就拿地球磁場來說,它構成了地球上生命的保護傘,幫助抵擋有害的太陽射線和其它宇宙射線,從而造就了生命的樂園。所羅門博士將地球磁場稱作“我們的輻射保護傘”,如果沒有地球磁場,地球上的生命將很難出現和演化。
研究人員相信水星的磁場產生機制和地球的相同,那就是其外核部位導電熔漿的流動形成的“電機”模式。此次信使號探測器將精確測量水星磁場的分布,從而幫助科學家們檢驗這一理論是否正確。
1973年11月,第一個也是到目前為止唯一的水星探測器發射成功,它的既定考察任務中,有一項就是探測水星究竟有沒有磁場。它就是美國的“水手10號”探測器。探測器曾經3次從水星上空飛過,那是在1974年的3月29日和9月21日,以及1975年3月16日。
“水手10號”第一次飛越水星時,距水星只有720多公里。探測器上的照相機在拍攝布滿環形山的水星地貌的同時磁強計意外地探測到水星似乎存在一個很弱的磁場,而且可能是跟地球磁場那樣有著兩個磁極的偶極磁場。水星表面環形山和磁場的發現使科學家很感興趣,因為這些都是前所未知的。但是,磁場的存在必須得到進一步的證實這就要等待到“水手10號”與水星的另一次接近。
由于水手10號僅拍攝到水星表面的37%,所以人類對水星的了解還很少。“水手10號”探測器的飛行軌道是這樣安排的:在到達水星區域時,它每176天繞太陽轉一圈。我們知道,水星每88天繞太陽一周,也就是說,水星每繞太陽兩圈,“水手10號”來到水星附近一次,飛越水星并進行探測。
“水手10號”第二次飛越水星時,距表面最近時在48000公里左右,對水星磁場沒有發現什么新的情況。為了取得包括磁場在內的更加精確的觀測資料,科學家們對探測器的軌道作了校準,使它第三次飛越水星時,離表面只有327公里,而且更接近水星北極。觀測結果是十分令人鼓舞的:水星確實有一個偶極磁場。從最初發現到完全證實剛好是一年時間。
水星的偶極磁場與地球的很相像,極性也相同,即水星磁場的南極在水星的北半球,其北極在南半球。
水星表面有100多個具有放射條紋的坑穴還有大量斷崖,有的長達數百千米。水星的密度與地球接近,并有一全球性的磁場水星磁場的發現,表示水星內部可能是一個高溫液態的金屬核這個既重又大的鐵鎳內核直徑超過水星直徑的1/3,有整個月球那么大水星磁場強度只有地球的1%,磁力線的分布圖形簡直就是地球磁場按比例的縮影。 水星上有極稀薄的大氣,大氣壓小于2×10百帕大氣中含有氦、氫、氧、碳、氬、氖、氙等元素。由于大氣非常稀薄,水星的表面白天和夜晚的溫度相差很大,實際上水星大氣中的氣體分子與水星表面相撞的頻密程度比它們之間互相相撞要高。出于這些原因,水星應被視為是沒有大氣的。
水星的大氣非常少,主要成份為氦(42%)、汽化鈉(42%)和氧(15%),而且在白天氣溫非常高,平均地表溫度為179℃,最高為427℃,最低為零下173℃,因此水星上看來不可能存在水;但1991年科學家在水星的北極發現了一個不同尋常的亮點,造成這個亮點的可能是在地表或地下的冰。水星上真的有可能存在冰嗎?由于水星的軌道比較特殊,在它的北極,太陽始終只在地平線上徘徊。在一些隕石坑內部,可能由于永遠見不到陽光而使溫度降至零下161℃以下。這樣低的溫度就有可能凝固從行星內部釋放出來的氣體,或積存從太空來的冰。
在太陽的強烈輻射轟擊下,水星大氣被向后壓縮延伸開去,在背陽處形成一個“尾巴”,就像一顆巨大的彗星。然而更詭異的一點是,水星事實上還在不斷的損失其大氣氣體成分。組成水星大氣的原子不斷的被遺失到太空之中,由于鉀或鈉原子在一個水星日(一個水星日——在其近日點一日時間的一半)上大約有3小時的平均 “壽命”。
因此,正如所羅門博士指出的那樣“你需要不斷的進行補充方能維持大氣層的存在。”科學家們認為水星的補充方式是捕獲太陽輻射的粒子,以及被微型隕石撞擊后濺起的塵埃顆粒。散失的大氣不斷地被一些機制所替換,如被行星引力場俘獲的火山蒸汽以及兩極的冰冠的除氣作用。 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水星獲得了幾個最 的記錄:
離太陽距離最近
水星和太陽的平均距離為5790萬公里,約為日地距離的0.387倍(0.387天文單位),比其它太陽系的行星近,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過比水星更近太陽的行星。
軌道速度最快
因為距離最近,所以受到太陽的引力也最大,因此在它的軌道上比任何行星都跑得快,軌道速度為每秒48公里,比地球的軌道速度快18公里。這樣快的速度,只用15分鐘就能環繞地球一周。
表面溫差最大
因為沒有大氣的調節,距離太陽又非常近,所以在太陽的烘烤下,向陽面的溫度最高時可達430℃,但背陽面的夜間溫度可降到零下160℃,晝夜溫差近600℃,奪得行星表面溫差最大的冠軍,這真是一個處于火和冰之間的世界。
衛星最少
太陽系中發現了越來越多的衛星,總數超過60個,但水星和金星是根本沒有衛星的行星。
時間最快
水星年
地球每一年繞太陽公轉一圈, 而水星年是太陽系中最短的年,它繞太陽公轉一周只用88天,還不到地球上的3個月。這都是因為水星圍繞太陽高速飛奔的緣故,難怪代表水星的標記和符號是根據希臘神話,把它比作腳穿飛鞋手持魔杖的使者。
水星日
在太陽系的行星中,“水星年”時間最短,但水星日卻比別的行星更長,水星公轉一周是88天(以地球日為單位)而水星自轉一周是58.646天(地球日),地球每自轉一周就是一晝夜,而水星自轉三周才是一晝夜。水星上一晝夜的時間,相當于地球上的176天。與此同時,水星也正好公轉了兩周。因此人們說水星上的一天等于兩年,地球人到了水星上多么不習慣。
距離地球最近的行星是金星,為何卻都趕著去探測火星?
我們知道隨著人類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們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時候就已經開啟了宇宙探索模式。人類探索宇宙這是一個必然的現象,也是一個必然的行為,人類不將滿足于地球內部,還滿足于其他星球。畢竟我們對于宇宙之外的其他星球,總是有一副探索好奇的精神,這樣的精神是刻在我們身體里面的。那么,距離地球最近的星球是金星,其中每個國家都需要去火星的原因是為什么?這其中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金星的自然環境不適合人類。
首先,第一點就是金星的自然環境是不適合人類在這上面登陸的,雖然說金距離地球是非常的近很顯然,但是這樣的近還要考慮到其內部的自然環境,因為它內部的溫度是10分的高,最高溫可以達到300多度,而最低溫的時候也能達到10,很顯然這是人類無法接受的溫度。所以人們就很自覺的把金星給排除在外,沒有把金星作為人類探測的星球目標之一。
二、火星的溫度要更加的溫和許多。
其次,另外一點就是火星的溫度要比金星更加的溫和,更加的適合人類居住。因為火星它的最高溫度只能在100多度左右而最低溫度也能達到零下100度,這樣的溫度很顯然是人類所能接受的問題,所以人們就把下一個探測星球目標放在火星上。
三、火星上面所具有的資源和面積更加的廣大。
最后一點就是火星上面的一個星球面積,它的面積比地球還大,比金星更大,畢竟對于我們人類來說,更大的星球可能在以后可以搬遷更多的移民。內部可能也會蘊藏更多的資源來供人類開采,所以人類把火星作為下一個星球探測目標。
因為目前金星上面并沒有發現有可能適合人類居住的環境,而火星上發現了疑似水的痕跡,所以想探索更多可能性。
因為金星的自然環境非常惡劣,同時火星比金星更具有研究價值,所以都趕著去探測火星。
因為科學家們發現火星上的環境有可能很適合人類生存,金星的環境就完全不適合人類居住,所以科學家們研究的肯定是適合人類居住的火星。
有關月球的知識
我要分類的,各位,先謝謝你們了.(急!)月球概況
月球俗稱月亮,也稱太陰。在太陽系中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月球是最明顯的天然衛星的例子。在太陽系里,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是天然衛星。月球的年齡大約有46億年。月球有殼、幔、核等分層結構。最外層的月殼平均厚度約為60-65公里。月殼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它占了月球的大部分體積。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溫度約為1000度,很可能是熔融狀態的。月球直徑約3476公里,是地球的3/11。體積只有地球的1/49,質量約7350億億噸,相當于地球質量的1/81,月面的重力差不多相當于地球重力的1/6。
月球的正面永遠向著地球。另外一面,除了在月面邊沿附近的區域因天秤動而中間可見以外,月球的背面絕大部分不能從地球看見。在沒有探測器的年代,月球的背面一直是個未知的世界。月球背面的一大特色是幾乎沒有月海這種較暗的月面特征。而當人造探測器運行至月球背面時,它將無法與地球直接通訊。
月球約一個農歷月繞地球運行一周,而每小時相對背景星空移動半度,即與月面的視直徑相若。與其他衛星不同,月球的軌道平面較接近黃道面,而不是在地球的赤道面附近。
相對于背景星空,月球圍繞地球運行(月球公轉)一周所需時間稱為一個恒星月;而新月與下一個新月(或兩個相同月相之間)所需的時間稱為一個朔望月。朔望月較恒星月長是因為地球在月球運行期間,本身也在繞日的軌道上前進了一段距離。
因為月球的自轉周期和它的公轉周期是完全一樣的,地球上只能看見月球永遠用同一面向著地球。自月球形成早期,地球便一直受到一個力矩的影響引致自轉速度減慢,這個過程稱為潮汐鎖定。亦因此,部分地球自轉的角動量轉變為月球繞地公轉的角動量,其結果是月球以每年約38毫米的速度遠離地球。同時地球的自轉越來越慢,一天的長度每年變長15微秒。
月球背面的結構和正面差異較大。月海所占面積較少,而環形山則較多。地形凹凸不平,起伏懸殊最長和最短的月球半徑都位于背面,有的地方比月球平均半徑長4公里,有的地方則短5公里(如范德格拉夫洼地)。背面未發現“質量瘤”。背面的月殼比正面厚,最厚處達150公里,而正面月殼厚度只有60公里左右。
月球本身并不發光,只反射太陽光。月球亮度隨日、月間角距離和地、月間距離的改變而變化。平均亮度為太陽亮度的1/465000,亮度變化幅度從1/630000至1/375000。滿月時亮度平均為 -12.7等(見)。它給大地的照度平均為0.22勒克斯,相當于100瓦電燈在距離21米處的照度。月面不是一個良好的反光體,它的平均反照率只有7%,其余93%均被月球吸收。月海的反照率更低,約為 6%。月面高地和環形山的反照率為17%,看上去山地比月海明亮。月球的亮度隨而變化,下表[]以滿月亮度為100,列出不同月齡時的亮度值。從中可以看出,滿月時的亮度比上下弦要大十多倍。
由于月球上沒有大氣,再加上月面物質的熱容量和導熱率又很低,因而月球表面晝夜的溫差很大。白天,在陽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溫度高達+127℃;夜晚,溫度可降低到-183℃。這些數值,只表示月球表面的溫度。用射電觀測可以測定月面土壤中的溫度,這種測量表明,月面土壤中較深處的溫度很少變化,這正是由于月面物質導熱率低造成的。
從月震波的傳播了解到月球也有殼、幔、核等分層結構。最外層的月殼厚60~65公里。月殼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占了月球大部分體積。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溫度約1,000℃,很可能是熔融的,據推測大概是由Fe-Ni-S和榴輝巖物質構成。
月球的數據資料
平均軌道半徑384,400千米
軌道偏心率0.0549
近地點距離363,300千米
遠地點距離405,500千米
平均公轉周期27天7小時43分11.559秒
平均公轉速度1.023千米/秒
軌道傾角在28.58°與18.28°之間變化(與黃道面的交角為5.145°)
升交點赤經125.08°
近地點輻角318.15°
默冬章(repeat phase/day)19年
平均月地距離384400千米
交點退行周期18.61年
近地點運動周期8.85年
食年346.6天
沙羅周期(repeat eclipses)18年10/11天
軌道與黃道的平均傾角5°9'
月球赤道與黃道的平均傾角1°32'
赤道直徑3,476.2千米
兩極直徑3,472.0千米
扁率0.0012
表面面積3.976×10^7平方千米
體積2.199×10^10立方千米
質量7.349×10^22千克
平均密度水的3.350倍
赤道重力加速度1.62m/s2 (地球的1/6)
逃逸速度2.38千米/秒
自轉周期27天7小時43分11.559秒(同步自轉)
自轉速度16.655米/秒(于赤道)
自轉軸傾角在3.60°與6.69°之間變化 (與黃道的交角為1.5424°)
反照率0.12
滿月時視星等-12.74
表面溫度(t)-233~123℃(平均-23℃)
大氣壓1.3×10-10千帕
月球運動
月球是是距離地球最近的天體,它與地球的平均距離約為384401千米。它的平均直徑約為3476千米,比地球直徑的1/4稍大些。月球的表面積有3800萬千米,還不如我們亞洲的面積大。月球的質量約7350億億噸,相當于地球質量的1/81,月面重力則差不多相當于地球重力的1/6。
月球的軌道運動
月球以橢圓軌道繞地球運轉。這個軌道平面在天球上截得的大圓稱“白道”。白道平面不重合于天赤道,也不平行于黃道面,而且空間位置不斷變化。周期173日。月球軌道(白道)對地球軌道(黃道)的平均傾角為5°09′。
月球的自轉
月球在繞地球公轉的同時進行自轉,周期27.32166日,正好是一個恒星月,所以我們看不見月球背面。這種現象我們稱“同步自轉”,幾乎是衛星世界的普遍規律。一般認為是行星對衛星長期潮汐作用的結果。天平動是一個很奇妙的現象,它使得我們得以看到59%的月面。主要有以下原因:
1、在橢圓軌道的不同部分,自轉速度與公轉角速度不匹配。
2、白道與赤道的交角。
月食
月食是一種特殊的天文現象,指當月球運行至地球的陰影部分時,太陽,月球,地球,行成一條直線,太陽光被月球遮住,所以每當農歷15日前后可能就會出現月食。
也就是說,此時的太陽、地球、月球恰好 (或幾乎) 在同一條直線,因此從太陽照射到月球的光線,會被地球所掩蓋。
以地球而言,當月食發生的時候,太陽和月球的方向會相差 180 度,所以月食必定發生在“望”(即農歷15日前后)。要注意的是,由于太陽和月球在天空的軌道 (稱為黃道和白道) 并不在同一個平面上,而是有約 5 度的交角,所以只有太陽和月球分別位于黃道和白道的兩個交點附近,才有機會連成一條直線,產生月食。
月食分類
月食可分為月偏食、月全食及半影月食三種。當月球只有部分進入地球的本影時,就會出現月偏食;而當整個月球進入地球的本影之時,就會出現月全食。至于半影月食,是指月球只是掠過地球的半影區,造成月面亮度極輕微的減弱,很難用肉眼看出差別,因此不為人們所注意。
地球的直徑大約是月球的4倍,在月球軌道處,地球的本影的直徑仍相當于月球的2.5倍。所以當地球和月亮的中心大致在同一條直線上,月亮就會完全進入地球的本影,而產生月全食。而如果月球始終只有部分為地球本影遮住時,即只有部分月亮進入地球的本影,就發生月偏食。月球上并不會出現月環食。因為,月球的體積比地球小的多。
太陽的直徑比地球的直徑大得多,地球的影子可以分為本影和半影。如果月球進入半影區域,太陽的光也可以被遮掩掉一些,這種現象在天文上稱為半影月食。由于在半影區陽光仍十分強烈,月面的光度只是極輕微減弱,多數情況下半影月食不容易用肉眼分辨。一般情況下,由于較不易為人發現,故不稱為月食,所以月食只有月全食和月偏食兩種。
另外由于地球的本影比月球大得多,這也意味著在發生月全食時,月球會完全進入地球的本影區內,所以不會出現月環蝕這種現象。
每年發生月食數一般為2次,最多發生3次,有時一次也不發生。因為在一般情況下,月亮不是從地球本影的上方通過,就是在下方離去,很少穿過或部分通過地球本影,所以一般情況下就不會發生月食。
據觀測資料統計,每世紀中半影月食,月偏食、月全食所發生的百分比約為36.60%,34.46%和28.94%。
月球的構造
據猜想,月球可能是空心的。月球是冰行星,在與地球擦過時被地球吸引力,有了軌道。在探測月球時,發現月球表面有一部分是重金屬,那一部分的密度比地球大(所以月球只以一面對著地球),然而行星的核是重金屬組成的。剛才提到月球是冰行星,在被地球吸引時,表面開裂,水傾斜而出,導致地球的“諾亞洪水”,后來月核填補了此開裂,月球從此無核。再有,月球的平均密度比地球小,說明月球內部有大量空氣存在。但這一理論有待深入考察。
月球地形
環形山
環形山這個名字是伽利略起的。是月面的顯著特征,幾乎布滿了整個月面。 最大的環形山是南極附近的貝利環形山,直徑295千米,比海南島還大一點。小的環形山甚至可能是一個幾十厘米的坑洞。直徑不小于1000米的大約有33000個。占月面表面積的 7-10%。
有個日本學者1969年提出一個環形山分類法,分為克拉維型(古老的環形山,一般都面目全非,有的還山中有山)哥白尼型(年輕的環形山,常有“輻射紋”,內壁一般帶有同心圓狀的段丘,中央一般有中央峰)阿基米德形(環壁較低,可能從哥白尼型演變而來 )碗型和酒窩型(小型環形山,有的直徑不到一米)。
月海
在地球上的人類用肉眼所見月面上的陰暗部分實際上是月面上的廣闊平原。由于歷史上的原因,這個名不副實的名稱保留下來。
已確定的月海有22個,此外還有些地形稱為“月海”或“類月海”的。公認的22個絕大多數分布在月球正面。背面有3個,4個在邊緣地區。在正面的月海面積略大于50%,其中最大的“風暴洋” 面積約五百萬平方公里,差不多九個法國的面積總和。 大多數月海大致呈圓形,橢圓形,且四周多為一些山脈封閉住,但也有一些海是連成一片的。除了“海”以外,還有五個地形與之類似的“湖”——夢湖、死湖、夏湖、秋湖、春湖,但有的湖比海還大,比如夢湖面積7萬平方千米,比汽海等還大得多。 月海伸向陸地的部分稱為“灣”和“沼”,都分布在正面。灣有五個:露灣、暑灣、中央灣、虹灣、眉月灣;沼有腐沼、疫沼、夢沼三個,其實沼和灣沒什么區別。
月海的地勢一般較低,類似地球上的盆地,月海比月球平均水準面低1-2千米,個別最低的海如雨海的東南部甚至比周圍低6000米。月面的返照率(一種量度反射太陽光本領的物理量)也比較低,因而看起來現得較黑。
月陸和山脈
月面上高出月海的地區稱為月陸,一般比月海水準面高2-3千米,由于它返照率高,因而看來比較明亮。在月球正面,月陸的面積大致與月海相等但在月球背面,月陸的面積要比月海大得多。從同位素測定知道月陸比月海古老得多,是月球上最古老的地形特征。
在月球上,除了犬牙交差的眾多環形山外,也存在著一些與地球上相似的山脈。月球上的山脈常借用地球上的山脈名,如阿爾卑斯山脈,高加索山脈等等,其中最長的山脈為亞平寧山脈,綿延1000千米,但高度不過比月海水準面高三、四千米。山脈上也有些峻嶺山峰,過去對它們的高度估計偏高。現在認為大多數山峰高度與地球山峰高度相仿,最高的山峰(亦在月球南極附近)也不過9000米和8000米。月面上6000米以上的山峰有6個,5000-6000米20個,4000-5000米則有80個,1000米以 上的有200個。月球上的山脈有一普遍特征:兩邊的坡度很不對稱,向海的一邊坡度甚大,有時為斷崖狀,另一側則相當平緩。
除了山脈和山群外,月面上還有四座長達數百千米的峭壁懸崖。其中三座突出在 月海中,這種峭壁也稱“月塹”。
月面輻射紋
月面上還有一個主要特征是一些較“年輕”的環形山常帶有美 麗的“輻射紋”,這是一種以環形山為輻射點的向四面八方延伸的亮帶,它幾乎以筆直的方向穿過山系、月海和環形山。 輻射文長度和亮度不一,最引人注目的是第谷環形山的輻射紋,最長的一條長1800千米,滿月時尤為壯觀。其次,哥白尼和開普勒兩個環形山也有相當美麗的輻射 紋。據統計,具有輻射紋的環形山有50個。
形成輻射紋的原因至今未有定論。實質上,它與環形山的形成理論密切聯系。現 在許多人都傾向于隕星撞擊說,認為在沒有大氣和引力很小的月球上,隕星撞擊可能使高溫碎塊飛得很遠。而另外一些科學家認為不能排除火山的作用,火山爆發時的噴 射也有可能形成四處飛散的輻射形狀。
月谷(月隙)
地球上有著許多著名的裂谷,如東非大裂谷。月面上也有這種 構造----那些看來彎彎曲曲的黑色大裂縫即是月谷,它們有的綿延幾百到上千千米,寬度從幾千米到幾十千米不等。 那些較寬的月谷大多出現在月陸上較平坦的地區,而那些較窄、較小的月谷(有時又稱為月溪)則到處都有。最著名的月谷是在柏拉圖環形山的東南連結雨海和冷海 的阿爾卑斯大月谷,它把月面上的阿爾卑斯山攔腰截斷,很是壯觀。從太空拍得的照片估計,它長達130千米,寬10-12千米。
月球火山分布
月球的表面卻被巨大的玄武熔巖(火山熔巖)層所覆蓋。早期的天文學家認為,月球表面的陰暗區是廣闊的海洋,因此,他們稱之為“mare”,這一詞在拉丁語中的意思就是“大海”,當然這是錯誤的,這些陰暗區其實是由玄武熔巖構成的平原地帶。除了玄武熔巖構造,月球的陰暗區,還存在其他火山特征。最突出的,例如蜿蜒的月面溝紋、黑色的沉積物、火山園頂和火山錐。不過,這些特征都不顯著,只是月球表面火山痕跡的一小部分。
與地球火山相比,月球火山可謂老態龍鐘。大部分月球火山的年齡在30-40億年之間;典型的陰暗區平原,年齡為35億年;最年輕的月球火山也有1億年的歷史。而在地質年代中,地球火山屬于青年時期,一般年齡皆小于10萬年。地球上最古老的巖層只有3.9億年的歷史,年齡最大的海底玄武巖僅有200萬歲。年輕的地球火山仍然十分活躍,而月球卻沒有任何新近的火山和地質活動跡象,因此,天文學家稱月球是“熄滅了”的星球。
地球火山多呈鏈狀分布。例如安底斯山脈,火山鏈勾勒出一個巖石圈板塊的邊緣。夏威夷島上的山脈鏈,則顯示板塊活動的熱區。月球上沒有板塊構造的跡象。典型的月球火山多出現在巨大古老的沖擊坑底部。因此,大部分月球陰暗區都呈圓形外觀。沖擊盆地的邊緣往往環繞著山脈,包圍著陰暗區。
月球陰暗區主要出現在月球較遠的一側。幾乎覆蓋了這一側的1/3面積。而在較遠一側,陰暗區的面積僅占2%。然而,較遠一側的地勢相對更高,地殼也較厚。由此可見,控制月球火山作用的主要因素是地表高度和地殼厚度。
月球的地心引力僅為地球的1/6,這意味著月球火山熔巖的流動阻力,較地球更小,熔巖行進更為流暢。這就可以解釋,為什么月球陰暗區的表面大都平坦而光滑。同時,流暢的熔巖流很容易擴散開,因而形成巨大的玄武巖平原。此外,地心引力小,使得噴發出的火山灰碎片能夠落得更遠。因此,月球火山的噴發,只形成了寬闊平坦的熔巖平原,而非類似地球形態的火山錐。這也是月球上沒有發現大型火山的原因之一。
月球上沒溶解的水。月球陰暗區是完全干涸的。而水在地球熔巖中是最常見的氣體,是激起地球火山強烈噴發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科學家認為缺乏水分,也對月球火山活動產生巨大影響。具體的說,沒有水,月球火山的噴發就不會那么強烈,熔巖或許僅僅是平靜流暢地涌出地面。
月球的成因
月球的起源莫衷一是: 對月球的起源,大致有三大派,但仍未定論。有些科學家認為,月球是46億年前,與地球一樣是宇宙的氣體和塵埃形成的;另一些人則認為,月球是地球的孩子,從地球分裂出去的。然而,太陽神號幾次帶回的數據顯示,月球和地球的組成成份大不相同。不少的科學家認為,月球在很多年以前,偶然被吸入地心引力范圍,因而才意外地納入地球的軌道。但也有人引用天體力學來反對這種說法。
一、分裂說。這是最早解釋月球起源的一種假設。早在1898年,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的兒子喬治•達爾文就在《太陽系中的潮汐和類似效應》一文中指出,月球本來是地球的一部分,后來由于地球轉速太快,把地球上一部分物質拋了出去,這些物質脫離地球后形成了月球,而遺留在地球上的大坑,就是現在的太平洋。這一觀點很快就收到了一些人的反對。他們認為,以地球的自轉速度是無法將那樣大的一塊東西拋出去的。再說,如果月球是地球拋出去的,那么二者的物質成分就應該是一致的。可是通過對“阿波羅12號”飛船從月球上帶回來的巖石樣本進行化驗分析,發現二者相差非常遠。
二、俘獲說。這種假設認為,月球本來只是太陽系中的一顆小行星,有一次,因為運行到地球附近,被地球的引力所俘獲,從此再也沒有離開過地球。還有一種接近俘獲說的觀點認為,地球不斷把進入自己軌道的物質吸積到一起,久而久之,吸積的東西越來越多,最終形成了月球。但也有人指出,像月球這樣大的星球,地球恐怕沒有那么大的力量能將它俘獲。
三、同源說。這一假設認為,地球和月球都是太陽系中浮動的星云,經過旋轉和吸積,同時形成星體。在吸積過程中,地球比月球相應要快一點,成為“哥哥”。這一假設也受到了客觀存在的挑戰。通過對“阿波羅12號”飛船從月球上帶回來的巖石樣本進行化驗分析,人們發現月球要比地球古老得多。有人認為,月球年齡至少應在70億年左右。
四、大碰撞說。這一假設認為,太陽系演化早期,在星際空間曾形成大量的“星子”,星子通過互相碰撞、吸積而長大。星子合并形成一個原始地球,同時也形成了一個相當于地球質量0.14倍的天體。這兩個天體在各自演化過程中,分別形成了以鐵為主的金屬核和由硅酸鹽構成的幔和殼。由于這兩個天體相距不遠,因此相遇的機會就很大。一次偶然的機會,那個小的天體以每秒5千米左右的速度撞向地球。劇烈的碰撞不僅改變了地球的運動狀態,使地軸傾斜,而且還使那個小的天體被撞擊破裂,硅酸鹽殼和幔受熱蒸發,膨脹的氣體以及大的速度攜帶大量粉碎了的塵埃飛離地球。這些飛離地球的物質,主要有碰撞體的幔組成,也有少部分地球上的物質,比例大致為0.85:0.15。在撞擊體破裂時與幔分離的金屬核,因受膨脹飛離的氣體所阻而減速,大約在4小時內被吸積到地球上。飛離地球的氣體和塵埃,并沒有完全脫離地球的引力控制,通過相互吸積而結合起來,形成全部熔融的月球,或者是先形成幾個分離的小月球,在逐漸吸積形成一個部分熔融的大月球。
月球體成分及資源
45億年前,月球表面仍然是液體巖漿海洋。科學家認為組成月球的礦物克里普礦物(KREEP) 展現了巖漿海洋留下的化學線索。KREEP實際上是科學家稱為“不兼容元素”的合成物--那些無法進入晶體結構的物質被留下,并浮到巖漿的表面。對研究人員來說,KREEP是個方便的線索,來明了月殼的火山運動歷史,并可推測彗星或其他天體撞擊的頻率和時間。
月殼由多種主要元素組成,包括:鈾、釷、鉀、氧、硅、鎂、鐵、鈦、鈣、鋁 及氫。當受到宇宙射線轟擊時,每種元素會發射特定的伽瑪輻射。有些元素,例如:鈾、釷和鉀,本身已具放射性,因此能自行發射伽瑪射線。但無論成因為何,每種元素發出的伽瑪射線均不相同,每種均有獨特的譜線特征,而且可用光譜儀測量。直至現在,人類仍未對月球元素的豐度作出面性的測量。現時太空船的測量只限于月面一部分。
月球有豐富的礦藏,據介紹,月球上稀有金屬的儲藏量比地球還多。月球上的巖石主要有三種類型,第一種是富含鐵、鈦的月海玄武巖;第二種是斜長巖,富含鉀、稀土和磷等,主要分布在月球高地;第三種主要是由0.1~1毫米的巖屑顆粒組成的角礫巖。月球巖石中含有地球中全部元素和60種左右的礦物,其中6種礦物是地球沒有的。
月球的礦產資源極為豐富,地球上最常見的17種元素,在月球上比比皆是。以鐵為例,僅月面表層5厘米厚的沙土就含有上億噸鐵,而整個月球表面平均有10米厚的沙土。月球表層的鐵不僅異常豐富,而且便于開采和冶煉。據悉,月球上的鐵主要是氧化鐵,只要把氧和鐵分開就行;此外,科學家已研究出利用月球土壤和巖石制造水泥和玻璃的辦法。在月球表層,鋁的含量也十分豐富。
月球土壤中還含有豐富的氦3,利用氘和氦3進行的氦聚變可作為核電站的能源,這種聚變不產生中子,安全無污染,是容易控制的核聚變,不僅可用于地面核電站,而且特別適合宇宙航行。據悉,月球土壤中氦3的含量估計為715000噸。從月球土壤中每提取一噸氦3,可得到6300噸氫、70噸氮和1600噸碳。從目前的分析看,由于月球的氦3蘊藏量大,對于未來能源比較緊缺的地球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許多航天大國已將獲取氦3作為開發月球的重要目標之一。
月球表面分布著22個主要的月海,除東海、莫斯科海和智海位于月球的背面(背向地球的一面)外,其他19個月海都分布在月球的正面(面向地球的一面)。在這些月海中存在著大量的月海玄武巖,22個海中所填充的玄武巖體積約1010千米,而月海玄武巖中蘊藏著豐富的鈦、鐵等資源。若假設月海玄武巖中鈦鐵礦含量為8%,或者說二氧化鈦含量為4.2%,則月海玄武巖中鈦鐵礦的總資源量約為1.3×1015~1.9×1015,盡管這種估算帶著很大的推測性與不確定性,但可以肯定的是月海玄武巖中豐富的鈦鐵礦是未來月球可供開發利用的最重要的礦產資源之一。
克里普巖是月球高地三大巖石類型之一,因富含鉀、稀土元素和磷而得名。克里普巖在月球上分布很廣泛。富含釷和鈾元素的風爆洋區的克里普巖被后期月海玄武巖所覆蓋,克里普巖混合并形成高灶和鈾物質,其厚度估計有10~20千米。風暴洋區克里普巖中的稀土元素總資源量約為225億至450億噸。克里普巖中所蘊藏的豐富的釷、軸也是未來人類開發利用月球資源的重要礦產資源之一。
此外,月球還蘊藏有豐富的鉻、鎳、鈉、鎂、硅、銅等金屬礦產資源。
人類探月史
第一件到達月球的人造物體是前蘇聯的無人登陸器“月球2號”,它于1959年9月14日撞向月面。“月球3號”在同年10月7日拍攝了月球背面的照片。“月球9號”則是第一艘在月球軟著陸的登陸器,它于1966年2月3日傳回由月面上拍攝的照片。“月球10號”于1966年3月31日成功入軌,成為月球第一顆人造衛星。
在冷戰期間,美國和前蘇聯一直希望在太空科技領先對方。這場太空競賽在1969年7月20日第一名人類登陸月球時進入高潮。美利堅合眾國“阿波羅11號”的指令長尼爾•阿姆斯特朗是踏足月球的第一人,“阿波羅11號”的太空人留下了一塊9英寸乘7英寸的不銹鋼牌匾在月球表面,以紀念這次登陸及為有可能發現它的其他生物提供一些資料。尤金•塞爾南則是最后一個站立在月球上的人,他是1972年12月“阿波羅17號”任務的成員。
6次的阿波羅號任務及3次無人月球號任務(月球16、20、24號)把月球上的巖石及土壤樣本帶回地球。
在2004年2月,美國總統喬治•沃克•布什提出于2020年前派人重新登月。歐洲航天局及中國亦有計劃發射探測器前往月球。歐洲的“Smart 1”探測器于2003年9月27日升空,并于2004年11月15日進入繞月軌道。它將會勘察月球環境及制作月面X射線地圖。
中華人民共和國亦積極開展探月計劃,并尋求開采月球資源的可行性,尤其是氦同位素氦-3這種有望成為未來地球能源的元素。有關中華人民共和國探月計劃,見嫦娥工程條目。
日本及印度亦不甘人后。日本已初步訂出未來探月的任務。日本的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甚至已著手計劃的有人的月球基地。印度則會先發射無人繞月探測器“Chandrayan”。
歐洲希望在月球上建立一個“諾亞方舟”,將地球物種的基因存儲起來,當地球遭遇核戰爭危機或小行星撞擊時,人類的生命可以得到延續。據悉,歐航局將在2020年前分4個階段進行月球探測,計劃在2012年將宇航員送上月球,2025年完成永久性月球基地建設。計劃耗資:約890億元人民幣。
個人認為百度百科的資料還是符合樓主要求的,不知道樓主是不是這個意思,如果不是的話,請說明本人那里不夠正確
http://baike.baidu.com/view/1984.htm
對不起了!我也不知道
相關推薦:
拘傳的程序是怎樣的(拘傳的程序是怎樣規定的)
刑事查封能拍賣嗎(有刑事案件的房子法院可以拍賣嗎)
多久不予立案(備案后多久不立案就作廢)
網貸是不是民間借貸(有誰知道網貸屬于民間借貸嗎)
行政處罰原則包括哪些(行政處罰的基本原則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