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在美國的親嗎?美國人是不是看亞洲人都長一個樣?看不出哪個好看哪個難看的?
這個當然不太可能,就像你看白人和黑人一樣,你也能分區不同來,你也會覺得誰好看,誰不好看,只是欣賞點不一樣。
大約是這樣的,審美觀點不一樣
喜歡的,就是漂亮的
中國人正相反。。。。。。
不是,我問過我的朋友,他能認出誰和誰
他們審美觀和亞洲人不一樣。咱們喜歡高大白 他們喜歡矮黑瘦
當然不是。
亞裔特指黃種國家的嗎?如果是,包不包括南亞和中亞。西亞的人又如何稱呼?
亞裔 編輯
亞裔美國人是指具有亞洲血統的美國公民,主要包括了華裔美國人、菲律賓裔美國人、韓裔美國人、印度裔美國人等。
中文名 亞裔 血 統 亞洲血統 所 屬 美國公民 種 類 華裔美國人、菲律賓裔美國人 時 間 20世紀四五十年代 購買力 4.7%
目錄
1 文化含義
2 社會地位
3 亞裔形象
4 工作消費
5 問卷調查
文化含義編輯
20世紀四五十年代
美國亞裔各族雖具體處境有所不同,但文化選擇趨向與華裔大體一致,基本上是義無反顧地認同美國。到了六七十年代,情況發生了逆轉,即亞裔中的大多數,通過審視自己在美國的社會地位與身份屬性,進而主張放棄對美國主流文化的追求,確立亞裔美國文化在美國社會的真正地位。這種轉變具有里程碑意義,它反映了美國泛亞裔族群意識的深度覺醒,是所有亞裔美國人在特定歷史時段取得的豐碩精神成果。本文將著重分析泛亞裔族群意識形成的內外動因,探討“亞裔美國人”稱謂的文化含義。泛亞裔族群意識的形成,有著深刻的社會歷史背景。
20世紀六七十年代
國際政治力量發生了重大改組,一大批新獨立的國家從帝國主義的殖民體系中分離出來,進而形成了“第三世界”。這種新的組合,不僅打擊了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的囂張氣焰,還使種族平等成為一項國際公認的準則,從而在世界歷史上開始了一場新的革命。國際上這一新的現象,極大地鼓舞了具有批判現實傳統的美國知識分子,在國內發動了聲勢浩大的“新左派運動”,“反傳統文化運動”以及黑人民權運動,矛頭直指美國的內外政策和社會問題。其中倍受關注的兩大主題,一是要求種族平等,一是反對越戰。這些運動所形成的強勁的社會思潮,給美國現行體制以前所未有的沖擊。
在激烈的社會動蕩中,美國學術界的研究理念也發生了變化。少數族裔,這個一度受到忽視或被“邊緣化”了的社會群體成為史學研究的重要內容,“黑人史,亞裔史,土著美國人史,西班牙裔史,婦女史,同性戀史等領域呈現十分繁盛的景象。”由此,少數族裔在美國歷史中的地位得到空前的強調。在此期間,美國政府頒布實施新的(移民法》(1965年),廢除舊有的民族來源制,實行限額條件下的優先原則。隨著法案的實施,亞洲移民數量激增,使得美國亞裔隊伍不斷擴充;移民素質有較大提高,使得亞裔的社會經濟地位明顯加強;移民中女性明顯增多,使得亞裔的性別比例更趨平衡。這對美國亞裔反對種族歧視,爭取社會平等權利,無疑是一個有利的時機。在上述背景下,作為曾經被主流社會“消音”的美國亞裔,盡管步子邁得遲緩一點,但仍以積極的姿態和獨特的方式,加入到這場質疑美國社會,文化和根本價值觀的運動中。
反越戰運動
美國侵略越南的行徑,引起了全美各族人民的廣泛憤怒。許多亞裔人認為,這場戰爭的性質是美國對
反越戰運動
亞洲人進行的種族歧視與種族侵略。而且,“縱觀種族主義者在世界范圍內悠意橫行的歷史,當前白人殖民掠奪性的戰爭和亞洲人民的流血事件不會很快停止,它將會無止境地拖延下去。”鑒于美軍在越南的暴行,越來越多的美國亞裔大學生及高中生震驚地意識到:“美國士兵瞄準和射殺的敵人是和他們長著一樣面孔的亞洲人。”所以,當他們群情激奮,走上街頭的時候,并不像白人抗議者那樣高喊“我們要和平”或“把軍隊撤回來”等口號,而是從自身的角度出發,高舉“停止屠殺亞洲兄弟姐妹”,“拒絕種族戰爭”等標語牌,齊聲高喊同樣的口號參加反戰游行。顯然,他們把這場戰爭與自己遭受種族壓迫聯系起來,并開始相信,無論自己做何種努力,主流社會把亞裔視為亞洲人,外來者這一事實,不會有任何改變。這樣一種全新的認識,有利于泛亞裔族群意識的形成。
黑人民權運動
美國亞裔之所以積極投身于黑人爭取民權的運動,就是因為他們切實感到自己的身份,地位與黑人有許多共同之處。這個運動,“給我們帶來了種族自豪感和種族自尊;同時領悟到:“政治斗爭和一個全新的認同之間有著重要的聯系,……對于作為亞裔美國人的意義有r新的理解”;“爭取獲得經濟,政治和文化獨立的第三世界國家與爭取自主權的美國少數民族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第三世界人民的民族解放斗爭與美國國內少數民族要求平等權利的斗爭是并行不悖的。”另外,黑豹黨關于黑人自衛,重建平等的宗旨,對亞裔學生也有很大影響。因此,民權運動對于泛亞裔族群意識的促進作用是不可忽視的。
校園運動
60年代,加州大學伯克利校區和舊金山州立大學的亞裔學生還在校園內開展了爭取自己平等權利的運動。事情源于校方對亞裔學生有關改革歷史課設置的正當要求不加理睬,因而導致亞裔學生集體罷課。在
加州大學伯克利校
美國的高等學校中,一般都實行以歐美為中心的教育體制,根本不考慮少數民族社區的需要,這也是一種典型的種族歧視。在這種體制下,許多亞裔學生對自己族裔歷史了解甚微,甚至作為華裔,連他們怎樣被迫生活在唐人街的事實都不清楚。為此,學生們經常自行舉行報告會,如伯克利校區舉行的“黃種人身份”大會(Yellow Identity Conference),分別講述了有關華裔,日裔身份的歷史,美國對亞洲的政策,唐人街的社會結構與風俗習慣等,一位聽過這類報告的學生后來回憶說:“在聽報告的全過程中,我頻頻點頭,對演講者的話表示贊同。一瞬間我突然意識到自己經歷的一切就是種族歧視。就在那次會議上,我為長久以來積壓在心頭的感覺找到了一個準確的表達詞語。所以,亞裔學生急切盼望歷史課程得到改革。在受到校方冷落之后,學生們開始懷疑學校教育的真實目的,有人尖銳地問道:“伯克利的學位對于亞裔究竟意味著什么 我叔叔曾在30年代獲得伯克利的工程學位,可是他最終卻只是唐人街一家雜貨店的店主。
當關于成立“第三世界學院”的要求再遭擱置時,亞裔學生終于被激怒了,紛紛加入了激進的“第三世界解放陣線”,與學校當局展開了針鋒相對的斗爭。1968年秋舊金山州立大學學生的罷課示威活動(The San Francisco State Strike),把亞裔學生校園運動推向高潮。經過五個多月罷課,1969年春,舊金山州立大學創立全美第一個亞裔美國學系;不久,加州大學伯克利校區也設立了少數民族研究課程;到70年代初,加州的巧所大學以及東海岸的一些大學,也相繼開設有關亞裔歷史,社會與文化方面的課程。
以校園運動為核心的亞裔學潮,是泛亞裔族群意識形成的重要標志之一,對美國社會和亞裔集團的影響不可低估。首先,它改變了教育界和學術界對亞裔的態度,使亞裔研究和少數民族研究在美國大學教育體系中開始占有一席之地。亞裔研究這一新的學科成為體面的,受尊重的領域,并對美國種族研究起到了提高,創新和繁榮的作用。其次,亞裔學潮改變了輿論環境,使亞裔由原來的被消音(silenced),滅跡(erased),到60年代后期被主流社會聽到(heard)和看到(emerged)。盡管仍處于社會邊緣,但是跨種族的聯合使他們的力量壯大,社會輿論不能再無視他們的存在,政府決策部門對亞裔美國人的了解與關注也有了相對的改進。再次,它是真正意義上的亞裔美國文化,歷史,文學的第一代亞裔美國學者與作家的搖籃。1960年,由加州大學伯克利校區激進亞裔知識精英創建,連結全美各地的”亞裔美國人政治聯盟“(Asian American Political Alliance),是相當活躍的一個群眾性組織。當時,把”亞裔美國人“這個概念正式提出,并把它作為一個政治組織的行為主體,在美國歷史上還是首次,其重大意義是顯而易見的。它至少從以下方面反映了亞裔族群意識的覺醒:
首先,承認自己是”亞裔美國人“而非”純正美國人“,表明亞裔在文化認同觀念上,不再追隨美國白人的價值標準。
五十年代羅絲李提出的“融合論”,在當時條件下,對廣大亞裔確實有著極大的誘惑力,并致使他們像著魔一樣,瘋狂地追求并實踐著自己的美國夢。(1)但是,正如聯盟成員瑪莉Uyematsu所指出:在美國化的進程中,亞裔人已經盡力使自己在生理和心理上轉換成美國人。……他們放棄了自己的語言,習俗,歷史和文化價值觀等,以適應白人的文化。然而經過這些努力后,卻發現自己并沒有被主流社會所接納,受歧視的狀態依然如故。所以他們“對于白種人投來的蔑視眼光”做出的反應,只能是一種“近乎絕望的自卑與永遠的迷茫”。聯盟創始人Yuji Ichioka說得更為透徹:盡管亞裔扮作白人的模樣,模仿他們的行動,說話,幾乎在所有方面都力求同他們一樣,但“這只是一種自我欺騙般的夢想,反而加重了自己的認同危機。”
經過這樣的反思,廣大亞裔深刻意識到:白人的意識和文化,對于自己可望而不可及;必須放棄這種不切實際的美國認同,而應確立一個更加適合自己的特點的新方向。這種認識上的轉變,是泛亞裔族群意識形成的關鍵。其次,徹底否定了“東方人”等帶有竣視韻味的蔑稱,表明廣大亞裔種族平等意識的空前增強。
自亞洲人第一次登上北美大陸起,就有了“東方人”的“雅號”。以后世代相傳,并愈發帶有歧視意味。這個稱謂,幾乎使亞裔生活在充滿偏見和限制的“囚籠”中,對他們在美國立足和發展造成巨大障礙。1965年以后,盡管亞洲移民數量不斷增大,素質得到提高,經濟有所改善,但主流社會對其排斥與歧視卻絲毫不減。據1970年調查結果顯示:曾被贊譽為“模范少數族裔”的華裔,有巧%的大學畢業生在飯館,禮品店或食雜店工作,另有許多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成為典型的“不完全就業者”(underemployed);在擁有大學本科學歷的男性中,個人收入達到1萬美元的只有13。39%,而在同等學歷的白人男性中,個人收入達到1萬美元的竟占27。7%。至于華裔女性,不完全就業是個普遍現象;即使能夠就業,大多也從事文職工作,諸如會計,收銀員,秘書,打字員,檔案管理員等。據統計,超過40%的華裔女秘書具有大學學歷,而大多數從事這種職業的白人女性,往往只有高中學歷。在加利福尼亞,華裔女性雇員中的36%從事文書或打字員的職業。
在這種情況下,廣大亞裔對“東方人”的稱謂深惡痛絕。但長期以來,一直苦于沒有解決辦法,只能忍氣吞聲。“亞裔美國人”作為一個新的概念,強調“亞裔也是美國人”這個主流社會也不得不承認的理念,進而否定了“東方人”等一系列帶有明顯貶損之意的稱謂。圍繞稱謂問題展開的這場斗爭,實質在于對現存種族歧視的維護或反對,反映了廣大亞裔種族平等意識的新覺醒。再次,將亞裔不同種族視為一個整體,且有“美國本土第三世界”的認知,是對單一族裔意識的超越。
長期以來,亞裔各族之間缺少必要的聯系,反歧視斗爭總是單兵作戰。印年代末以來,這種情況發生了根本改觀。縱觀聯盟的諸多言論,無論作者來自哪個特定裔族,其基本立場都是一致的,即都把自己看作亞裔族群的一員,并從此點出發討論問題。1970年出版的論文集(根:一個亞裔美國讀本》(Roots: An Asian American Reader),由聯盟核心人物富蘭克林沃多,瑪莉 Uyematsu,肯 漢納達,佩琦 李以及瑪麗亞程合作撰寫,而他們則分別來自日本,印度,中國等不同裔族。書中表達出他們共同的心聲:“我們以艱苦的勞動和繳納的稅款,終飽了美國富人的私囊,得到的回報卻是沒有平等權利,受盡限制與歧視的生活。如同殖民地人民一樣,這種生活竟被認為是合理的,不存異議的,可以一成不變的。問題很明顯,美國對待亞洲人與其對待境內的亞裔人之間存在著許多相似之處”;DH (P24)“許多困擾第三世界的問題,也同樣困擾著美國本土的第三世界。”[III (P225)可以說,相同的經歷,社會地位以及爭取亞裔人平等權利的共同追求,將泛亞裔族群意識推上了亞裔美國史的舞臺。“亞裔美國人”這一稱謂將所有亞裔美國人跨民族聯合在一起,為他們的身份與屬性貼上“獨特”的標簽,使他們站在一個全新的角度認識自己,界定自己,探尋作為一個亞裔美國人的真正意義。
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批優秀的亞裔作家開始涌現,他們的作品無一不是在探討與他們息息相關的種族身份和文化認同問題。華裔美國作家趙健秀(Frank Chin),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個。他經過歷史的和文化的過濾,比較精確地概括“亞裔美國人”文化內涵:“亞裔美國人并不是一個族裔,而是由華裔,日裔和菲律賓裔等幾個族裔群體組成。華裔和日裔已經同中國和日本在地理位置,社會文化以及歷史諸方面各自分離了七代和四代。他們在美國這塊土地上已經演化出了十分獨特的文化與情感,它們既不同于中國和日本的特點,也有別于美國白人的特點。就連目前在美國仍然由亞裔族群使用的亞洲各種族的語言,也已經被調整和發展成為表達他們全新經歷體驗的獨特語言。”
“亞裔美國人”這一稱謂,把所有在美國出生的亞洲后裔集結在這個帶有強烈政治色彩的命名之下,以空前廣泛的亞裔族群集體意識將分散的美國亞裔個體凝聚在一起。它猶如一枚榮譽徽章,一個精美的戰利品一樣掛在了所有美國出生的亞裔人胸前。
社會地位編輯
美國亞裔在大選中的地位
亞裔在美國只屬少數,卻是不可忽視的票源和捐款來源。因為,亞裔不但是多元社會的美國經濟能力較強的群體(據前不久發表的“亞太美籍人士現狀”指出,在全美年收入7萬5000美元以上的階層中,亞裔所占比例最高,且略超過白人),也是人口增長最快的少數族裔群體,資料表明,自1970年以來亞裔人口已經增加一倍,預估到2020年將增至2000萬人,占全美人口的6%。
前車之鑒,參與爭奪提名的各路人馬都知道亞裔選票的重要。從形勢來看,戈爾和小布什都在極力拉攏亞裔社群,其中小布什更獲得加州財政廳長鄺杰靈的支持,令其在加州亞裔中的地位大為鞏固。戈爾作為民主黨大熱門和克林頓時代的副總統,一貫地強調要爭取亞裔支持,只是政治獻金風波至今還未平息,民主黨的長期籌款人夏鈴更在日前被判有罪。為免瓜田李下,戈爾在爭取支持的同時不得不小心翼翼。
值得一提的是,亞裔人士參政議政的熱情空前高漲,例如由美國最重要的華人組織之一的“百人會”
發起的80/20運動,即呼吁華人選民集中手中選票以便發揮更大的效力。這是因為亞裔的處境確實存在不少問題。總部設在洛杉磯的“亞太地區族裔領袖教育”研究機構,關于美國全境1100萬亞裔人士處境的研究報告表明,亞裔在美國社會的教育和經濟成就超越多數白人,成功地掙脫了美國社會對少數族裔所持的成見,但因長期以來自成一統、保守刻板,且游離于主流社會之外,約占全美人口4%的亞裔始終被視為外國人。
換句話說,亞裔在教育和工作方面固然享有令人贊嘆的成就,但在其他領域所受的待遇仍未能稱得上公平。至于原因,則有:一、多數亞裔并不清楚少數民族在美國社會爭取民權的歷史事跡,對自身權益漠不關心;二、他們在美國社會中的定位仍被歸類為少數民族,而少數民族意味著可以被忽視;三、在政治上表現冷感,通常被美國社會認定為神秘難解,其愛國情操普受美國社會質疑。所幸這一切都將成為“過去式”,因為亞裔選民已意識需要通過選票來彰顯自身的力量,通過選票來伸張自己的訴求。
亞裔形象編輯
隨著荷李活拍的歷史片成為年輕人的“真歷史”,荷李活眼中的中國人或非白種族裔形象亦會成為“全球標準”。監察荷李活和美國傳媒的亞裔形象的“亞裔美國人媒體行動網絡”早前發了一封公開信,列出多種被傳媒不斷重覆的“指定亞裔形象”:
在美國,亞裔永遠是外國人,不能融入社會
電影中亞裔人講英語時多帶口音,而白人亦會以此為笑柄,令人以為亞裔人沒辦法溶入美國。
亞裔美國人的職業千篇一律
在電影和劇集中,總是南韓人賣雜貨、日本人做生意、印度人開的士講新聞,其他定型職業包括餐廳侍應、武術教練、信仰治療師、洗衣店工人、黑社會、妓女。這種手法扭曲了亞裔人在美國從事多種行業的事實。
亞裔是白人的配角
亞裔人絕少當主角領導白人。就算是以亞洲為題材的電影,主角也大多是白人。
亞裔男人不是性無能便是沒性欲
雖然亞裔女性常常在電影中成為白種男人的伴侶,亞裔男人卻幾乎沒可能搭上白種女子,更遑論做愛,似乎亞洲男人都在性生活上有問題。(有論者說,若周潤發在《安娜與國王》中與朱莉亞羅拔斯做愛,白人觀眾肯定會倒胃)。
亞裔女性被定型
亞裔女性在銀幕上有兩個極端:充滿異國情調、順服、勤勞和容易討好的“中國娃娃”;或者是隨時反咬人一口的“龍女”。
耍功夫的中國人是壞的
白人耍中國功夫,棒!而在電視片集上,耍功夫的中國人是壞的,而懂功夫的白人則是英雄,令人覺得只有在白人的手上,亞洲技藝才可有正面用途(這種情況在成龍的電影中正好相反,凡是耍功夫的白人都是壞的)。
“亞裔美國人媒體行動網絡”認為,塑造這些“指定亞裔形象”的電影工作者對亞裔的認識表面,同時亦忽視矮化亞裔對亞裔美國人社群的影響。
工作消費編輯
亞裔成全美最富有的消費族群
中新網2007年5月8日電據美國《明報》綜合報道,日前的一份市場調查報告指出,亞裔已經成為美國最富有的消費族群,他們的購買力高達4340億美元,占全美消費者購買力的4.7%。這份報告還預測,美國亞裔的購買力2010年將達到6110億美元,而華裔是亞裔中最大的消費族群。
據統計,亞裔家庭的平均收入在美國各族裔家庭中是最高的,中位數是56200美元,比拉美裔家庭高56%,比白人家庭高15%,比全美國平均水平高26%。同時,年收入超過10萬美元的亞裔家庭大約有28%,這在全美各族裔家庭中也是最高的。美國亞裔的人均收入是25800美元,超過了全美人均收入的24000美元。而在亞裔中,華裔人均收入為28000美元,位居第三。
專家指出,亞裔美國人收入多,但對消費比較謹慎,要買最劃算的商品。他們在家庭用品﹑名牌產品﹑科技﹑網上購物以及保健等方面舍得花錢,也愿意接受各式各樣的推銷廣告,所以成為廠家心目中理想的目標市場。專家表示,盡管亞裔美國人的消費能力巨大,但美國的消費廣告對亞裔族群的重視程度仍然不夠。
該報指出,美國的亞裔人口將近1300萬,其中華裔有大約300萬,占美國人口的1%,是全美最大的亞裔族群。另外,預計到2010年,美國的亞裔人口將增至1460萬,累計增長率為14%。
在美國,大部分亞裔居住在城市,大約40%的亞裔住在洛杉磯﹑舊金山和紐約等大都會地區。大約540萬亞裔住在夏威夷和美國西海岸,其中住在加州的就有大約420萬。
高科技公司最適合“亞裔”工作
即將出版的最新一期《財富》周刊評選出了全美“最適合少數族裔工作的50家公司”。雖然所評選出的企業同樣不能逃脫美國經濟不景氣的噩運,但這些企業依然沒有放棄平等對待各個種族優秀人才的念頭。
在美國亞裔人指的是那些亞洲國家的人,好像是不包含中東的人,主要是至來自亞洲的黃種人和印度人?
對啊,亞洲太大了文化差距也大。事實上美國人眼中的亞裔主要是東亞和東南亞。印度直接說印裔了。
美國人分不同的民族嗎?
中國有56個民族,美國有不同的民族嗎?要是有,請例句幾個,要是沒有,請給個理由,多謝在研究民族問題時,“民族”(nation)與“族群”(ethnic group)兩個概念往往相互 混淆。這兩個詞匯有一定的共同之處,但其內涵卻有很大不同。學界就這兩個概念的定 義及其使用等問題進行了長期的討論,始終未形成一個為各方所普遍接受的結論。應該 看到,有關“民族”與“族群”的概念、定義及其在實踐中的應用所進行的討論,絕不 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學術之爭,理論從來也不可能完全脫離現實,必將以種種方式滲透到 現實工作中來,實際上這場學術之爭的背后牽扯到復雜的社會利益群體,及相關民族理 論體系的建構基礎,甚至可以講在一定程度上還將涉及到對我國長期以來所實行的民族 政策、政治制度的反思與調整。因此,有必要對這兩個概念及相關爭論進行一定的回顧 總結。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718420.html
在漢語中“民族” 這一概念的內涵十分豐富,往往包含著多重含義:(1)廣義的民族概念,含義相當于“ 人類共同體”,接近于英文中的“people”;(2)與國家概念緊密相連的民族,“國族 ”一詞可以準確地表達這層含義,如中華民族、美利堅民族等,相當于英文的“nation ”;(3)狹義的民族,即作為國族組成部分的民族,如中國的56個民族,部分學者主張 用“族群”(ethnic group)概念表達;(4)小民族或不發達民族,“部落”可能更加確 切。
下面依據移民們到達美國的時間順序,將美利堅民族(美國國族)組成部分的民族作一簡要介紹:
土著美國人(Native Americans):
大約2萬年前,來自亞洲的一些游獵部落一路追逐獸群,越過今天的白令海峽(Bering Strait)當年的亞美大陸橋(intercontinental land bridge)來到了美洲大陸,成為歷史上最早的美洲移民。光陰流轉,到1492年西班牙探險家克里斯托弗•哥倫布(Christopher Columbus)“發現”新大陸(the New World)時,生活在現今美國大陸上的土著人口大約為150萬人。哥倫布誤以為他到達的巴哈馬群島(the Bahamas)的圣薩爾瓦多(San Salvador)就是傳說中的東印度群島(the Indies),便把當地的美洲土著稱作“印第安人”(Indians)。
美國現有562個印第安部落(tribal nations),分散在美國本土48州和阿拉斯加州,印第安保留地總面積約為2240萬公頃。規模最大的12個印第安部落為:切羅基族(Cherokee)369 035人,納瓦霍族(Navajo)225 298人,蘇族(Sioux)107 321人,齊佩瓦族(Chippewa)105 988人,喬克托族(Choctaw)86 231,普韋布洛族(Pueblo)55 330人,阿帕齊族(Apache)53 330人,易洛魁族(Iroquois )52 557人,拉姆畢族(Lumbee)50 888人,克里克族( Creek)45 872人,布萊克福德族(Blackfoot)37 992人,奇克索族(Chickasaw)21 522人。
歐洲移民:
英國人是美國早期殖民者中的主流民族,英語也因而成為美國的主流語言。但是,緊隨英國人之后,別的歐洲人也很快便蜂擁而來,其中有西班牙人、葡萄牙人、法國人、荷蘭人、德國人和瑞典人。美國革命的一位著名代言人托馬斯•潘恩(Thomas Paine)本身是個英國人,曾在1776年清楚地指出:“歐洲而非英國才是美國的母國。”(Europe, and not England, is the parent country of America.)不過,直到1780年時,英國或愛爾蘭后裔仍占美國人的3/4。
1840~1860年間,美國迎來了第一次移民大浪潮。當年,由于農業歉收、人口增長和政治動蕩,整個歐洲餓殍遍野,每年約有500萬人背井離鄉。因為土豆病災,愛爾蘭餓死了75萬多人。很多幸存者移民海外。僅1847年一年,移民美國的愛爾蘭人就達118 120人。今天,愛爾蘭裔的美國人約有3900萬人。
1848~49年德國革命(German Confederation\'s Revolution)的失敗令很多德國人移民海外。而1861~65年美國內戰(American Civil War)期間,聯邦政府為了充實兵員也鼓勵歐洲人移民來美,特別是德國移民。作為兵役回報,聯邦政府獎給移民們免費的土地。到1865時,大約1/5的聯邦士兵屬于戰時移民。今天,22%的美國人有德國血統。
1820~70年間,大約20萬來自德國等地的歐洲猶太人進入美國。這些猶太移民多數是從事零售業的小商販,散居于全美各地。更多的猶太人移民美國始于1880年前后,那一段大約12年的時間里,他們在東歐國家受到了殘酷的迫害。接下來的45年里,200萬猶太人移民到了美國。這些來自東歐和奧地利的猶太移民既貧窮又不懂英語,多數居住在紐約和芝加哥等大都市,進入工廠做工或者從事手工業和經營小店鋪。如今,猶太裔美國人有500多萬,其中半數以上居住在紐約州、加利福尼亞州和佛羅里達州。絕大多數猶太人居住在都市和市郊地區,主要是中產階級,教育和收入水平均較高,在美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領域中具有重要的影響。
不情愿的移民(Unwilling Immigrants):
在涌入北美的移民洪流里,有一群人是被迫而來。那就是1619~1808年間被賣來美國充當奴隸的50萬非洲人。1808年美國發布了禁止進口奴隸的法律。但是,因為需要勞動力的緣故,特別是在南部的農業區里,農場主依然繼續擁有奴隸及其子女。今天,非洲裔美國人構成了美國總人口的12.9%,共有34 658 190人(2001年12月7日美國人口普查局資料)。
拉丁美洲移民(Hispanics):
1950年代大約400萬講西班牙語的拉丁美洲移民涌進美國。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2000年3月8日的資料,如今生活在美國的拉丁美洲裔人口為27 174 300人。其中大約一半的拉美裔美國人來自于墨西哥,另外一半來自波多黎各、薩爾瓦多(El Salvador)、多米尼加(Dominican Republic)和哥倫比亞(Colombia)等國。36%的拉美裔美國人居住在加利福尼亞州。其他拉美裔人口比較多的還有得克薩斯州、紐約州、伊利諾伊州和佛羅里達州。當年卡斯特羅(Castro)取得古巴革命勝利后,曾有成千上萬的古巴人流亡到了佛羅里達。生活在邁阿密(Miami)的古巴裔美國人數量之大,以致該城最大的報紙《邁阿密先驅者》(Miami Herald)在英文版之外又專門出版了西班牙語版的報紙。
亞洲移民(Asian Americans):
華人是移居美國最早的亞洲移民。早在美國建國初期的1785年,就有3位中國水手阿興、阿川和阿春乘“智慧女神號”帆船來到了美國。不過,直到19世紀中期之前,中國人既很少聽說美國也沒有移民的興趣,因為中國比較穩定的社會秩序和自然經濟使得老百姓雖然貧苦卻仍能安居樂業。然而,1840年以來的鴉片戰爭和西方列強的侵略,令內外交困的清政府變本加厲地壓榨百姓,激起太平天國運動,民不聊生,走投無路。1848年加利福尼亞發現金礦的消息傳到中國福建、廣東等沿海之后,更多的華人開始相繼踏上了跨越太平洋、僑居異鄉的求生之路。1849年入境舊金山的華人有791人,1850年增至4025人,到1873年時移民美國的華人已達15萬左右。
華人之后,日本、印度、巴基斯坦、菲律賓和朝鮮等地的亞洲移民也接踵而至,開始了移民美國的荊棘之路。
據美國人口普查局2001年12月7日公布的資料,美國現有亞裔人口10 242 998人,占美國總人口的4.2%。大多數亞裔都是近幾十年來移居美國的新移民,但是因為具有勤奮節儉、吃苦耐勞、重視教育等優良傳統,亞裔美國人已經成為美國最成功的少數民族之一,收入和受教育程度都比較高。
美國最早的原住民是印第安人,他們本身就分成很多部落,難以估計有版多少種族,后來的權歐洲移民后裔主要是愛爾蘭人,法國人,意大利和英國人,他們是早期的移民,再后來就慢慢的,全世界的人都移民去了美國,有人說,如果把美國的面積放大10倍,那就是另一個地球
美國有很多復民族,但到底有多少民族制,美國政府沒有統計,因為統計也是沒有必要的,美國人不會因為你是什么族而給你升學工作多生子女等優惠待遇。
而且美國民族是不斷變化的,現在,美國人口第一的民族是英國移民后代,第二是拉美移民后代,第三是非洲黑人移民后代。
不分。不管你來自哪個國家,不管你的種族,民族,只要入了美國國籍都是美國公民。
美國現在一般不分民族,叫族群。。。
美國人是不是完全分不清楚亞裔是哪一個國家
不容易分清。人群中,你能分清出日本人,韓國人,中國人,新加坡人嗎? 白人群里,你能分清出美國人,英國人,澳洲人,德國人,法國人,甚至俄國人嗎?
你說的是對的!
尤其是中國人,日本人和朝鮮人
他們永遠是分不清的,只有開口說話
善有善報,自有天道
相關推薦:
工程現場簽證有哪些原則(建筑工地簽證的原則)
工程現場簽證重要的環節(工程簽證九大技巧)
工程現場簽證的處理(工程簽證最該注意的9大技巧)
著作權轉讓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的內容)
最新立法法全文(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2023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