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是多民族的統一體,五十六個民族都創造了輝煌的民族服飾文化。由于每個民族的生活環境、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民族性格和審美情趣的差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飾文化。按民族名稱拼音順序排列:婦女穿窄長袖對襟衫,下著裙。未婚女子梳辨盤于頭頂,已婚婦女束髻,纏高聳的包頭。婦女喜戴各種銀飾。
白族: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大理,那里蒼山洱海風景秀麗,民族文化較為發達。白族男女均上著衣、外套領褂,下著褲。服裝顏色的搭配簡單鮮明,對比協調。白族人民崇尚白色。男子的包頭、女子的帽箍,男女上衣,甚至褲子都喜用白色或接近白色的淺綠、淺藍等色。
保安族:保安族居住在甘肅省內大河家地區。保安族男子,穿白布衫,外套青布坎肩,下穿深色長褲,頭戴白或黑色圓頂帽,在節日里穿長袍。女子穿色彩艷麗的衣褲,上衣為剛過雙膝的有花邊的大襟襖,外套坎肩,戴頭蓋,也戴禮帽。
布朗族:布朗族分布在云南西部和西南部。布朗族男子上穿青布圓領長袖對襟或大襟衣,下著寬腳褲。婦女上著緊身短衫,下著筒裙,也有著長褲的。名地婦女均喜歡戴銀飾。
布依族:布依族居住在我國西南地區的盤江、紅水河流域。布依族男子常穿短衣長褲,盛裝時著長衫,戴瓜皮帽。婦女則上著短衣,下著百褶裙或長褲,戴銀飾。
朝鮮族中國的朝鮮族是明末清初從朝鮮半島移居東北形成的。其文化與朝鮮半島有著深厚的淵源關系。朝鮮族男子的上衣為斜襟、寬袖,前襟有飄帶,他們還喜歡穿 “背褂”(坎肩)和燈籠褲,這種褲子很肥大,便于在炕上盤腿而坐。婦女多穿短衣長裙,上衣與男子相似,只是更加短小。朝鮮族兒童多穿七彩衣,色彩斑斕,好象彩虹在身。青年男子多戴鴨舌帽,中撈年人則戴氈帽,婦女普遍戴花色頭巾朝鮮族男子常穿寬大的長方形膠鞋,婦女多穿鞋頭尖而蹺起的船形膠鞋達干爾族達干爾族主要聚居在嫩江兩岸,在東北諸民族中,是社會發展水平較高、與外界經濟文化接觸和交流較多的民族之一。
達干爾族的服裝式樣以袍式為主,為便于騎馬,袍前后兩面開衩。男裝以皮質為主,女裝以棉布居多。達干爾族婦女的發式和裝飾品各地不一,有的用白布或白毛布包頭,有的戴頭飾
傣族傣族多居住在我為云南的亞熱帶地區,擅長農耕和水稻種植。傣族人在生活習俗、宗教信仰等方面融合了中原和印度及中南半島諸國文化。傣族男子多穿圓領大襟或對襟小衫,下著長褲,白布或藍布包頭。婦女穿長筒裙和短衫,梳各種發式。傣族人民崇拜孔雀和大象,常將孔雀和大象的圖案編織在衣物上。
德昂族德昂族散居于云南省西南部,其服飾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德昂族男子多穿藍、黑色上衣和寬而短的褲子,裹黑、白頭巾,巾的兩端飾以彩色絨球;青年男子戴銀項圈等飾物。婦女上著藍、黑色上衣,下著筒裙,在腰部佩戴數個腰箍。
東鄉族:東鄉族居住于甘肅省臨夏東北部。東鄉族服飾與當地的漢族和回族相近,婦女一般穿藏青色和黑藍色布衣,外加一件齊膝的布坎肩;男子穿短衣、肥褲和坎肩,也有穿長袍的。婦女一般戴絲綢制成的蓋頭,頭蓋分綠、黑、白三色。
侗族侗族居住在湘、黔、桂三省毗臨地區。侗族服飾分為南北兩種類型。生活在北部地區的侗族男子服飾與漢族基本相同;婦女上著無領衣,銀珠大扣,下著褲。南部的男子多穿對襟衣,裹綁腿,頭纏亮布;女子上著緊身衣,下著百褶裙,或上著短衣,下著長褲,盛裝時著雞毛裙。侗族婦女喜愛銀飾,以多為美,以重為貴。
獨龍族獨龍族世代聚居于云南的獨龍河兩岸。獨龍族喜歡在衣外披覆條紋線毯,既有古樸的山林風韻,又有現代時裝魅力。獨龍族男女均喜歡用染色紅藤作為手鐲和腰環飾物,婦女頭披大花毛巾。
俄羅斯族我國的俄羅斯族是俄羅斯的移民和蘇聯歸國華僑的后裔,其服飾較多地保留著俄羅斯人的傳統特色。男子多穿長及膝蓋的套頭襯衫和細腿褲,頭戴呢帽或皮帽。婦女上穿粗布襯衣,外罩一件無袖、高腰身的對襟長袍,下著長裙.鄂倫春族鄂倫春人世世代代游獵于大小興安嶺的茫茫林海之中,創造了適合森林游獵的狍皮服飾文化。
鄂倫春族服裝以袍式為主,有皮袍、皮褲、皮坎肩、皮帽、皮手套等。冬季男子普遍穿前后開衩的長袍,婦女也穿長袍,但女袍比男袍長,不是前后開衩,而是兩側開衩。春秋和夏季多穿去毛的光板袍皮短襖和皮褲。
鄂溫克族鄂溫克族世居于額爾古納河以南的廣闊地區,由于各地生存環境的差異,各地鄂溫克人有著不同的服飾文化特點。鄂溫克人對服飾的制作和穿著比較講究,無論男女衣服,其衣邊、衣領等處都用布或羔皮等鑲邊裝飾。男子一般都要束上帶,否則會被視為不禮貌行為;婦女平時可以不束腰帶,但勞動時也要束上。鄂溫克人喜愛藍色的衣服。鄂溫克族的皮靴上飾有精美的圖案。
高山族高山族生活在中國的臺灣、福建、湖北等地。高山族服飾色彩絢麗,華麗精美。男子上穿短衣,束腰裙。婦女上著短衣,下穿長裙或短褲。
仡佬族:仡佬族多數居住在貴州西部,主要從事農業。仡佬族男子多穿對襟短衣、長褲婦女穿大襟短衣、長褲,青年婦女喜穿褶裙,襯衣外套坎肩,頭頂一方塊頭巾,額頂用一綢帶束住。
哈尼族哈尼族主要居住在云南南部。哈尼族男子上穿對襟衣、下著長褲,用黑布或白布包頭。婦女服飾主要為棉布的衣裙和長、短褲。哈尼族無論男女老幼都喜歡穿青色衣服,有的地方甚至每洗一次衣服都要用藍靛將衣服再染一次。
哈薩克族哈薩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北部,是一個古老的游牧民族。哈薩克族男子穿套頭式襯衣,喜歡在襯衣外套穿坎肩,冬季穿不帶布面的羊皮大氅或大皮襖,下穿皮褲。婦女著名色連衣裙,夏季,外穿坎肩或短上衣,冬季則罩棉衣。哈薩克人的帽子、頭巾頗為講究,種類、式樣很多。
漢族漢族是我國人口最多的民族。縱觀幾千年的歷史,漢族的服裝式樣主要有上衣下裳和袍服。
赫哲族赫哲族世居東北的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下游沿岸。三江流域的豐富野生動物資源造就了赫哲人獨特的漁獵文化,其眾多的魚皮服飾構成了鮮明的民族色。赫哲族人將魚皮熟制后,用來縫制上衣、套褲、革兀革拉(一種鞋)、腰帶等,上衣較長,式樣類似旗袍,主要是婦女穿用。赫哲族婦女的魚皮服裝赫哲族婦女比較注重發型和首飾,喜歡戴金、銀、銅、玉的耳環和手鐲等。
回族是中國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之一,人口較多,分布在全國幾乎三分之二的縣。回族衣飾簡單,老年男性一般穿黑色或灰色長衫,或低領對襟襯衫;中年人穿對襟白襯衫,外套黑色坎肩,著白褲子;婦女穿大襟右衽衣服;年青人除參加宗教儀式外,大都穿與漢族相同的服裝。回族男子普遍戴白色或黑色的小圓帽,稱禮拜帽,或用白毛巾和白布裹頭。婦女一般戴白色圓撮口帽,或戴蓋頭。蓋頭的顏色依年齡而有別,老年用白色,中年用黑色,少女用綠色。在服飾的顏色上,回族人崇尚白色,視白色為潔凈之色。由于回族分布廣泛,受當地環境和文化的影響,在服飾上表現出不同特點
。基諾族基諾族聚居于云南的基諾山一帶。基諾族男子一般穿白色圓領無扣對襟衣,下著及膝寬腿褲,裹綁腿,喜用長布包頭,戴耳環婦女穿圓領無扣、鑲七色紋飾的短上衣,內襯緊身衣或盤三角形刺繡胸兜,下穿前開合短裙,頭戴披風式尖頂帽
1 、阿昌族:分布在云南,人口2.7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也很發達,尤其以善于打制長刀而聞名于世。有自己的語言。——采茶 2、 白族:分布在云南、貴族、四川等地,人口159萬余人,關于經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鹽漬杜鵑花,三道茶,大理三塔 3 、保安族:分布在云南、青海等地,人口1.2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以打刀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語言。——羊皮襖、保安刀 4 、布朗族:分布在云南,人口8.2萬余,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彈唱 5 、布依族:分布在貴族、云南等地,人口254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享有“水稻民族”之稱。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石板屋、繡花、雕刻面具 6 、朝鮮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人口192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以善種水稻聞名,有自己的語言。——跳板、長鼓舞 7 、達斡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新疆等地,人口12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剪紙,打曲棍球 8 、傣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02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寺塔、竹樓和竹橋顯示出了別具一格的建筑藝術,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孔雀舞、夾籮飯,潑水節 9 、德昂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5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以善于種茶聞名,有自己的語言。——象腳鼓舞 10、侗族: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文本等地,人口251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林業,鼓樓、風雨橋、風雨亭是侗鄉的主要標志,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浸泡蘆笙,攔路迎賓 11、東鄉族:主要分布甘肅、寧夏、新疆等地,人口37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瓜果。有自己的語言。 12、獨龍族:分布在云南,人口0.5萬余人,他們保持著“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社會首先風尚。絕少發生盜竊現象。有自己的語言。——織獨龍毯,烤烙餅 13、鄂倫春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等地,人口中0.6萬余人,主要從事狩獵和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制作毛皮服飾,篝火節 14、俄羅斯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等地,人口中1.3萬余人,從事各種修理業、運輸業和手工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拉手風琴,烤面包 15、鄂溫克族:分布在內蒙古、和黑龍江,人口2.6萬人,主要從事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馴鹿、爬犁 16、高山族:主要分布在臺灣省,其余少數分散居住在福建等東南沿海地區,人口約40人余人,主要從事農業和漁獵業,有自己的語言。——竿球,龍舟,編織 17、仡佬族:分布在貴州、廣西、云南等地,人口約43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制作糯米團,地戲 18、哈尼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25萬人,主要從事農業,善于梯田,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19、哈薩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約1萬余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善刺繡,繡品已出口到日本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剪羊毛,彈唱,刺繡 20、漢族:分布在全國各地,人口10.4億余人,經濟、文化發達,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廟會,舞龍 21、赫哲族:分布在黑龍江省,人口0.4萬余人,是中國北方一以捕魚為生的民族,有自己的語言。——制作魚皮衣服,漁鄉,善食生魚 22、回族:主要聚居在寧夏、甘肅、新疆等地,其余散居全國各地,人口860萬余人。——摔牛,炸油香 23、基諾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1.8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善于種茶,有自己的語言。——樂器迪他,跳鼓舞 24、京族:分布廣西,人口1.8萬余人,主要從事沿海漁業,兼營農業和鹽業,有自己的語言。——哈亭,彈奏獨弦舞,踩高蹺 25、景頗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11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玉米、旱谷等作物,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目腦縱歌,跳孔雀舞 26、柯爾克孜族:分布在新疆和黑龍江,人口14萬余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吹奏和握手禮 27、拉祜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41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28、黎族:分布在海南省,人口111萬余人,以農業為主,婦女精于紡織,“黎錦”“黎單”聞名于世,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打柴舞 29:僳僳族:分布在云南、四川等地,人口57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上刀桿 30、珞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0.2萬余人,主要從農業和狩獵,有自己的語言。 31、滿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人口約982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漁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穿旗袍,薩滿舞,二貴摔跤 32、毛南族:分布在廣西,人口7.1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善于飼養菜牛和編制花竹帽。有自己的語言。——分龍節舞龍 33、門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約0.7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擅長編制竹藤器和制作木碗。有自己的語言。 34、蒙古族:分布在內蒙古、新疆等地,人口480萬余人,以畜牧業為主,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馬頭琴演奏,蒙古包和勒勒車 35、苗族:分布在貴州、湖南、湖北等地,人口中739余人,主要從事農業,刺繡、桃花織、錦蠟染和銀飾素享盛名。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吹蘆笙,吊角樓 36、仫佬族:分布在廣西,人口15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玉米,有自己的語言。 37、納西族:分布在云南、四川和西藏,人口27萬余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東巴舞,臘染 38、怒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2.7萬余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有自己的語言。——織怒毯,努寨 39、普米族:分布在云南、四川,人口2.9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吹葫蘆笙,彈唱,集體舞 40、羌族:分布在四川等地,人口19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大白蕓豆是著名的特產,有自己的語言。——羌寨 41、撒拉族:分布在青海、甘肅等地,人口8.7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藝也發達,有自己的語言。 42、畬族:分布在福建、浙江等地,人口63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除種水稻外,還普遍種植茶樹、甘蔗等經濟作物,有自己的語言。 43、水族、分布在貴州、廣西等地,人口34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水稻和糯稻,有自己的語言。 44、塔吉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3.3萬余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 45、塔塔爾族:分布在新疆,人口0.4萬余人,以經營商業為主,兼營手工業和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46、土族:分布在青海、甘肅等地,人口19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太平洋舞,高臺會 47、土家族:分布在湖南、湖北等地,人口570萬余人,土家織綿以其“色彩斑斕,做工精巧”聞名于世,有自己的語言。——擺手堂 48、佤族:分布在云南,人口35萬余人,從事農業,木鼓舞富有民族特色,多次在全國民族舞蹈中獲獎,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甩發舞 49、維吾爾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人口721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糧棉和瓜果,有自己的語言。——手鼓舞 50、烏孜別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約1.4萬余人,主要從事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51、錫伯族:主要分布在遼寧、吉林、黑龍江、新疆等地,人口約17萬余人,主要從事漁獵和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52、瑤族:分布在廣西、湖南、云南、廣東等地,人口17萬余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有自己的語言。——盤王節、長鼓舞 53、彝族:分布在云南、四川等地,人口657萬余人,喜食“砣砣肉”,愛飲“桿桿酒”,舞蹈音樂獨具特色,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虎節 54、裕固族:分布在甘肅,人口約1.2萬余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崇尚騎馬和射箭,有自己的語言。 55、藏族:分布在西藏、四川、青海、甘肅等地,人口459萬余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藏舞,布達拉宮 56、壯族:分布在廣西、云南等地,人口1555萬余人,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壯錦”享譽海內外,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一、漢族
傳統禮儀:
坐禮:正坐是從古代漢族流傳的坐姿,動作是臀部放于腳踝,上身挺直,雙手規矩的放于膝上,身體氣質端莊,目不斜視。而現代坐在凳子上,雙腳縱向下來的坐法,實際上在南北朝以前不視為正式場合的坐法,是從當時西域國家傳來的,當時稱為胡坐。
送禮:漢族的社會關系是一種典型的互惠型社會關系。通常社會關系的不同是通過類似家庭稱呼來表達的。個人與社會的聯系被稱作“關系”,聯系感情。
華人的社會關系通常是通過互相送禮來進行。自古有“千里送鵝毛,禮輕情義重”的說法,表示禮物的價值在于送禮者的善意和心意,而非禮物本身的價值。尤其是定情信物。
傳統節日:漢族的節日很多,主要是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元宵節、中秋節等等。過“春節”又稱為過年,是漢族人千百年來的傳統節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過年時,除夕要守夜,初一要拜年。
漢族傳統節日,主要有臘祭、祭灶、春節、元宵節、社日、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在諸節日中,以春節最隆重。
二、壯族
壯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節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節等,最隆重的節日莫過于春節,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節、清明上墳、八月十五中秋,還有端午、重陽、嘗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壯族傳統服飾為壯服。
三、滿族
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元宵節、二月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體育活動。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989年10月,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為“頒金節”。
四、回族
回族民間節日開齋節、古爾邦節(又叫宰牲節)、圣紀節、登霄節等。開齋節(也叫肉孜節),又稱大開齋,每年希吉來歷即伊斯蘭歷9月為齋月。解放后,國務院把開齋節定為回族的法定假日。
五、苗族
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節日較多,除傳統年節、祭祀節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日,苗族有很多節日,但各地區叫法和過法不盡相同,傳統節日以苗年最為隆重。
六、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傳統節日有肉孜節(即開齋節)、庫爾班節(即古爾邦節)和諾魯孜節。前兩個源于伊斯蘭教,日期是按回歷計算的,每年都在移動,因此有時是在冬季,有時則是在夏天或其它季節。
七、土家族
大多數人通漢語,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聚居區還保留著土家語。土家族民間十分注重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年最為隆重。每年農歷二月二日稱為社日,屆時要吃社飯。端陽節吃粽子。重陽節打粑粑,土家族過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節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進行小敬。
八、彝族
彝族過去崇拜萬物有靈和崇拜祖先。民間傳統節日很多,主要節日有十月年、火把節及區域性的節日和祭祀活動,十月年是彝族的傳統年,多在農歷十月上旬擇吉日舉行。在每年的農歷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節是彝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
九、蒙古族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這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動人的賽馬、摔跤,令人贊賞的射箭,有爭強斗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顯示出草原民族獨有的特色。
十、藏族
藏族普遍信奉藏傳佛教,即喇嘛教。過去許多傳統日均與宗教活動有關。藏族的民間節日有藏歷新年、酥油燈節、浴佛節等。藏族民間最大的傳統節日為每年藏歷正月初一的藏歷年。
十一、布依族
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傳統節日除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外,還有“了年節”、“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節”等,最隆重的節日是農歷“六月六”。
十二、侗族
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侗族傳統節日各地日期不一,節日飲食常和宴客活動聯系在一起,主要節日有新婚節、架橋節、祭牛節、吃新節、花炮節等。侗族喜歡斗牛,每個村寨都飼養有專供比賽用的“水牛王”。
十三、瑤族
瑤族除過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外,還有大大小小自己特有的傳統節日30多個,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有盤王節、仁王節、趕鳥節。農歷十月十六日的盤王節,是瑤族最為隆重的節日,它是瑤族人民紀念祖先的盛大傳統節慶。
十四、朝鮮族
朝鮮族民間有五大節日,至今仍然隆重歡度。這五大節日是:元日(春節)、上元(元宵節)、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鮮族敬重老人的傳統很悠久,早在每年8月15日便被確定為老人節。
十五、白族
白族的傳統節日很多,已有上千年歷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日,現被定名為“三月街民族節”。另外還有“火把節”(又稱星回節)等民族節日。
十六、哈尼族
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傳統節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節)。還有火把節此外還有“栽秧節”(又稱“黃飯節”)和嘗新節兩個小節日。
十七、哈薩克族
哈薩克族過去信仰薩滿教,公元十一世紀前后,改信伊斯蘭教。主要節日有古爾邦節和肉孜節,還有“那吾熱孜”節。哈薩克族熱情好客,待人真誠。拋撒“包爾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薩克族的傳統禮俗。
十八、黎族
黎族的傳統節日有春節和“三月三”等。黎族大多數節日與漢族相同,如春節,與漢族過春節的情形基本一致。黎族特有每年農歷的節日“三月三”源于黎族先人繁衍后代的一個傳說。
十九、傣族
傣族普遍信仰上座部佛教,不少節日與佛教活動有關。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是最盛大的節日,這一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屆時要賧佛,并大擺筵席,宴請僧侶和親朋好友,以潑水的方式互致祝賀。
因潑水活動是傣歷新年節慶活動的主要內容,這一活動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
二十、畬族
畬家很重視傳統節日,重視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為祭祖日,信奉鬼神。“三月三”是畬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三月初三舉行,亦稱“烏飯節”。畬家很重視傳統節日,每個節日吃什么都有一定的傳統習慣。
二十一、傈僳族
節日:主要節日有闊時節(12月20日,相當于漢族的春節)、火把節、收獲節、中秋節、澡塘會、刀桿節等。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的“刀桿節”扣人心弦,據說上刀桿是為了使傈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闖”的精神而設立的。
二十二、仡佬族
仡佬族以農業為主,平坦地區多種水稻,山區旱地多種雜糧,屬稻作農耕經濟文化類型。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語族語支的歸屬,學術界尚無定論。也只有少數老人通仡佬語。信奉道教,有的也信奉佛教。
二十三、東鄉族
東鄉族開齋節又稱"爾德節",是東鄉族民間的傳統節日。按伊斯蘭教規定:伊斯蘭教歷每年九月是齋戒月份,這一月的開始和最后一天,均以見新月為準,齋期滿的次日,即為節日。因此,它既是民族節日,也是宗教節日。
二十四、高山族
高山族的節日很多。他們的傳統節日大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豐年祭”又稱“豐收節”、“豐收祭”、“收獲節”等,相當于漢族的春節,是高山族最盛大的節日。
二十五、拉祜族
祜族傳統節日有拉祜年,擴塔節(即春節)、火把節、月亮節和嘗新節等節日。其中最隆重的節日是過拉祜年。傳說拉祜族兄弟是從葫蘆里走出來的。大年初一,拉祜族男女老幼都要用葫蘆盛水洗手,洗去過去一年的貧困,迎來新一年的五谷豐登。
二十六、水族
水族的節日中最隆重的是端節(借端)和卯節(過卯),端節是水族民間一年之中最隆重的傳統節日,端節水語叫“借端”,是水族最大的節日,相當于漢族的春節。最初的端節在每年農歷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每逢亥日進行。
二十七、佤族
在一年一度的“取新火節”上,佤族人都將舊火熄滅,然后由德高望重的老人用古老的鉆木取火的形式燃起新火,預示新的一年吉祥安康。每年凡遇重大節日和祭祀活動,佤族都要舉行“剽牛節”,以此來表達渴望豐收、祈求平安的心愿。
二十八、納西族
麗江納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靈,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萬物皆由神靈主宰。每年農歷七月二十五日的“轉山節” 祭祀獅子山,就是人們敬拜自然實體的公共祭祀慶典。
二十九、羌族
農歷十月初一為羌族年節。年節的宴會又稱“收成酒”。年節這天全寨人到“神樹林”還愿,焚柏香孝敬祖先和天神。每逢節日、婚喪、祭祀、聚會、待客或換工勞動,除飯菜豐盛外,還必備美酒。
三十、土族
土族主要從事畜牧業和農業,尤其精于養羊。“七日會”是土族慶祝豐收的狂歡節。土族許多節日與宗教的關系十分密切,節日期間要伴有各種祭祀活動,并備有節日食品。
三十一、仫佬族
仫佬族過去崇信多神,節日較多。一年之中除十月、十一月之外,幾乎每個月都有節日。三年一次的“依飯”節也叫“喜樂厚”是仫佬族最隆重的節日。“依飯”的目的主要是向祖先還愿,祈保人畜平安、五谷豐收。
三十二、錫伯族
錫伯族民間許多傳統節日,大都與漢族相同。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西遷節等。錫伯族西遷節即遷徙節,是錫伯族人民不可忘記的民族節日,每逢農歷四月十八日這一天 ,人們都將隆重開展各種紀念活動。
“抹黑節”是錫伯族人民另一個饒有風趣、獨具特色的傳統節日。
三十三 、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族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是諾若孜節,按柯爾克孜族的歷法,新月每出現一次為一個月,十二個月為一年。每年第一個月出現時即過諾若孜節,類似于漢族的春節。
三十四、達斡爾族
達斡爾族稱春節為“阿涅”,也把春節當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節日。正月十六為“黑灰日”,在黑灰日這一天,人們之間互相往對方的臉上抹黑,認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
三十五、景頗族
目瑙縱歌(目腦縱歌)是景頗族人民驅惡揚善,預祝吉祥幸福的傳統節日,一般在農歷正月十五之后舉行,為期2至3天。在景頗族的傳說中是天上太陽召集地上萬物參加的一種大型歌舞盛會,并由犀牛傳播至人間,后成為景頗族最盛大的節日。
三十六、毛南族
毛南族的節日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必定祭祀祖先;二是多開展唱歌對歌活動。毛南族民間最大的節日是每年夏至后的分龍節。農歷五月的廟節,清明節“趕祖先圩”和元宵節“放飛鳥”也是他們獨有的紀念活動。
三十七、撒拉族
撒拉族男兒,多以上山伐木、下河板筏為生。此外,養蜂是撒拉人最喜愛的副業生產,園藝也是他們的特長。撒拉族主要節日有開齋節、古爾邦節等。
最大的傳統節日為古爾邦節,每當節日來臨,撒拉族都要宴請賓客,煮手抓羊肉,燉雞肉,做糖包、油炸蛋糕、炸馓子,做“比利買海”(油攪團)、“木絲日”(一種以油、熟面等為餡的包子)和各種燴菜。
三十八、布朗族
布朗族過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許多傳統節日大都與宗教活動有關。其中最具特色的節祭日有:年節、祭寨神、洗牛腳等。山康節是布朗族最盛大的節日,每年傣歷六月中旬舉行,一般為3天。
三十九、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的節日與當地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柯爾克孜族等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基本相同,其節日食品也大致相似。每年齋月前的一個月,塔吉克人都要舉行巴羅提節。奇地前笛爾節是塔吉克族人最重視的節日,相當于漢族的春節,多在三月舉行。
四十、阿昌族
會街,是阿昌族人民的傳統集會,多在每年農歷九月中旬舉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會街原屬宗教集會。主要宗教節日有進洼(關門)、出洼(開門)、燒白柴、潑水節等。除宗教節日外,還有許多本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如:火把節、窩羅節、澆花節和春節。
四十一、普米族
普米族過去崇拜多神,敬奉祖先,節日大都與祭祀活動密切相關。如大過年(春節)、清明、立夏、端午節、火把節、嘗新節等節日。過去普米族民間每隔三年一年舉行一次較大的小天地神靈的祭祀活動由全民族或全寨共同舉行。
四十二、鄂溫克族
敖包節是鄂溫克族的宗教節日,但也舉行一些文娛體育活動,因而具有廣泛的群眾性。除春節等節日與臨近其他民族的節日一樣外,鄂溫克族還要在農歷五月下旬擇日舉行的“米闊勤”節。
鄂溫克族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通古斯--滿語族通古斯語支,分海拉爾、陳巴爾虎、敖魯古雅三種方言。沒有文字,牧區一般用蒙文,農區和林區通用漢文。
鄂溫克族的民間文學十分豐富,鄂溫克族的口頭創作有神話、故事、歌謠、謎語等,還善于用樺樹皮刻剪成各種工藝品。他們能歌善舞,民歌優美動聽,風格獨特,即景生情,即情填詞。 鄂溫克族人在森林中沒有固定的住所,“撮羅子”是他們的傳統民居。
四十三、怒族
怒族傳統節日有過年、鮮花節和祭谷神、祭山林節,其中以過年的節日氣氛最濃,既隆重又古樸。仙女節是云南省貢山一帶怒族人民的民間傳統節日。當地又稱鮮花節,于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日舉行。
四十四、京族
京族主要信仰道教,少數人信仰天主教。傳統節日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及唱哈節等。其中,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是“唱哈節”(歌節)。唱哈多在哈亭舉行,哈亭是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建筑物。
四十五、基諾族
基諾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原始宗教,但對祖先的崇拜居主要地位。傳統節日以過年為重,具體時間由各村寨自定,但多在農歷臘月間進行。每年陰歷九月,基諾族就要過一年一度的新米節了,當地人稱“好希早”。
四十六、德昂族
德昂族民間傳統節日主要有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燒白柴等,大都與佛教活動有關。德昂族還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龍、谷娘等祭祀習俗,其中以祭龍最富情趣。
四十七、保安族
保安族通用漢文,多信仰伊斯蘭教。著名的保安腰刀的生產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尤為藏族人民所喜愛。保安族的節日同許多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相同,如開齋節、古爾邦節、圣祀日等,家家都要炸馓子、油餜、蜜圈圈和油香。
四十八、俄羅斯族
中國俄羅斯族的風俗習慣與前蘇聯的俄羅斯族基本相同,多信東正教,俄羅斯族非常重視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復活節”最為隆重。過節前一周,不吃葷,只吃素。
四十九、裕固族
裕固族的節日習俗反映著本民族物質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裕固族的幼兒剃發儀式別具特色,按照傳統,裕固人家的小孩長到3歲時才第一次剃發,屆時要舉行較為隆重的儀式。剪馬鬃是裕固族特有的節日習俗。
五十、烏孜別克族
烏孜別克族有自己的語言,信仰伊斯蘭教。烏孜別克族主要節日有“圣紀節”、“肉孜節”、“古爾邦節”等,孜別克族的傳統節日與當地其他信奉伊斯蘭教民族的節日基本相同,以肉孜節和古爾邦節為一年之中最隆重的節日。
五十一、門巴族
門巴族沿用藏歷,節日也與藏族相同。節日期間要殺牛宰羊,置辦豐盛的酒菜,宴請賓客。相傳藏傳佛教的佛祖釋加牟尼誕生和圓寂的日子是藏歷四月十五日,為了紀念這一天,門巴族地區的所有寺廟念經祈禱,舉行各種宗教活動。
五十二、鄂倫春族
每年的6月18日是鄂倫春民族傳統的節日--篝火節。這一天,鄂倫春人都要點燃篝火,載歌載舞,歡慶自己民族的節日。臘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習俗。鄂倫春的先人們和火結下了不解之緣,對火有著特殊的感情,對篝火無比親近。
五十三、獨龍族
獨龍族過去的宗教信仰尚處在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萬物有靈階段,即使是唯一的年節(獨龍語: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聯系在一起的。過卡雀哇于每年冬臘月的某一天舉行(各地時間不一),節期的長短常常以食物準備的多寡而定。
五十四、塔塔爾族
主要經營商業和手工業,信仰伊斯蘭教。塔塔爾族節慶、禮儀食俗同當地其他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如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相似。塔塔爾族的“撒班節”,又稱為“犁頭節”,多在春天風景優美的地方舉行,有歌舞,還有摔跤、拔河、賽馬等集體活動。
五十五、赫哲族
河燈節是赫哲族的民間傳統節日,世世代代靠捕魚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農歷的7月15放河燈、祭河神,以此來祈禱、祝福族人平安、捕魚豐收。
五十六、珞巴族
居住在墨脫、米林一帶的珞巴族沿用藏歷,所有的節日和祭祀活動與藏族無多大區別。希蒙的珞巴族稱年節為“調更谷乳術”節。不少地方還保留有“氏族集合”的古老習慣。在印占區,也有許多珞巴族同胞。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56個民族
1、、、、 蒙古族蒙古族蒙古族蒙古族 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從事畜牧業生產,也有一部分從事農業。在牧區,蒙古族多住圓形氈房,俗稱 “蒙古包”。蒙古包的門一定朝南開,爐子設在氈房正中天窗底下。在農牧區,蒙古族都住平房,室內有土炕。 2、、、、回族回族回族回族:::: 歷史上,回族人從出生時開始,就要請阿訇起回回名字,結婚時請阿訇證婚,死亡后請阿訇主持殯葬,各方面均受伊斯蘭教的影響。特別在飲食習慣上,回民忌吃豬肉,不吃一切動物的血和自死之動物,等等.(為了宗教活動和生活習俗上的便利,回民習慣在住地修建“禮拜寺”,明末清初則統稱清真寺,多圍寺而居。 在飲食上,回族人普遍吃牛、羊、駝等反芻類偶蹄食草動物,不吃馬、驢、騾、豬、狗肉,不吃動物血液和自死動物。尤其禁食豬肉。回族很講究飲食衛生,注意淋浴和洗滌。走進農村回族清潔整齊的屋內,往往可看見門后房梁上吊著一個水罐,下面有通下水道的淺坑,這里是人們經常沐浴大凈的地方。平時洗臉、洗手,則用湯瓶,而不用臉盆。湯瓶又名洗壺,它最早從阿拉伯傳入,現在城里的回族飯館,也常掛著一塊繪有“湯瓶”的清真木牌,有的還在湯帆”F加添“虎圖白”棍或阿文的“清真言”,以示這是地道的伊斯蘭文化。 回族有兩大節日即開齋節和古爾邦節,來源伊斯蘭教。齋戒為穆斯林“五功”之一。開齋節即是齋戒期滿的日子。一般在回歷的第九個月舉行齋戒、齋戒期滿,十月一日為開齋節。古爾邦節在開齋節后的第70天,回歷的十二月十日舉行。因為十二月十日是教徙赴麥加朝覲的最后一天,大家宰殺牛羊慶祝,聚餐聯歡。(附上一句,我就是這其中一員) 3、、、、藏族藏族藏族藏族:::: 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區及青海海北、黃南、果洛、玉樹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肅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縣、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土藏族自治縣以及云南迪慶藏族自治州。 藏族人信奉喇嘛教,即藏傳佛教。藏族人身穿長袖短褂,外套寬肥的長袍,右襟系帶,腳穿牛皮長靴。 4、、、、苗族苗族苗族苗族:::: 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對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長褲,系大腰帶,頭纏青色長巾。婦女大多穿大領短衣和百褶裙。山區苗族的住宅建筑大多是“吊腳樓”,它是按照山坡的自然地勢,在下方和上方分別豎立較長和較短的木樁支撐,在樁上鋪樓板建筑。樓上住人,樓下堆放雜物或關家畜。 5、、、、阿昌族阿昌族阿昌族阿昌族:::: 分蘇阿昌族男子穿藍、白色或黑色對襟上衣,下穿黑色褲子,也有穿左大襟上衣的.阿昌族人民性格開朗,又十分講禮好客。他們待客禮儀中盛行使用茶壇,這是一種煮茶的土陶用具。到阿昌族家中去做客,主人會先拿出酒壺倒上一小盅酒為來客洗塵,隨后又拿出茶壇,放上茶葉,倒上開水,放到炭火上煮一會,煮好之后倒進茶杯里,主客一道喝茶交談。 6、、、、維吾爾族維吾爾族維吾爾族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待人講究禮貌。在遇到尊長或朋友時,習慣于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后身體前傾,連聲問好。家里來客都熱情招待。維吾爾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
7、、、、哈薩克族哈薩克族哈薩克族哈薩克族 哈薩克族男女都嫻善騎術。青年男子喜歡摔跤和刁羊,每逢節日和喜慶,牧民都要舉行各種騎術表演和比賽;“姑娘追”是青年們最喜愛的娛樂項目。 8、、、、柯爾克孜族柯爾克孜族柯爾克孜族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族傳統服飾很講究。男子喜歡戴氈帽,上身穿白色繡有花邊的圓領襯衫,冬天穿黑、藍色“袷袢”,下身穿寬褲,著高筒靴。 9、、、、錫伯族錫伯族錫伯族錫伯族錫伯族錫伯族錫伯族錫伯族 錫伯族錫伯族的村屯四周筑有圍墻。忌食狗肉。 10、、、、烏孜別克族烏孜別克族烏孜別克族烏孜別克族 烏孜別克族的傳統服裝,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樣的小花帽為特點。 11、、、、塔吉克族塔吉克族塔吉克族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家庭一般都是三代同堂,男性是一家之主。 12、、、、塔塔爾族塔塔爾族塔塔爾族塔塔爾族 塔塔爾族為防止食品變質,每家倉庫或院內都壘挖一深坑,夏天放易腐食品,冬天將積雪和冰塊放進去,這種食品儲藏室叫“帕孜”,牧區的塔塔爾族適應游牧生活,住帳篷。 13、、、、達斡爾族達斡爾族達斡爾族達斡爾族 達斡爾族最大節日是春節,臘月三十那天要祭祖、掃墓,晚上玩個通宵,大年初一大家一起向長輩拜年、請安,然后男女老少穿上節日服裝,逐戶拜年。 14、、、、滿族人滿族人滿族人滿族人 滿族人很早就信奉薩滿教,每逢祭祖、祭天,要由薩滿戴上神帽,穿上裙子,系上腰鈴,擊鼓起舞,邊禱邊跳。滿族人重禮節,有一個時期,小輩對老輩是三天一小禮,五天一大禮;三天見長輩要請安,五天見長輩要“打千”。 15、、、、朝鮮族朝鮮族朝鮮族朝鮮族::::朝鮮族的傳統食品有冷面、泡菜和打糕等。 16、、、、壯族壯族壯族壯族::::壯族人喜歡吃腌制的酸食,以生魚片為佳肴,婦女有嚼檳榔的習慣。 17、、、、彝族彝族彝族彝族 彝族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寬褲腳長褲,用長數丈的青布包頭。女子頭上纏包頭,有圍腰和腰帶。男女外出時都披“擦爾瓦”,形如斗篷,下綴長穗。彝族的傳統節日以火把節最為隆重
18、、、、土家族土家族土家族土家族 土家族婦女愛穿左襟大袖短衣,滾花邊,下著八幅長裙或鑲邊筒褲,頭挽發髻,喜歡戴耳、項、手、足圈等銀飾物。男子穿對襟衣,多扣子。衣料多用土布或麻布,史書上稱為溪布、峒布。 19、、、、布依族布依族布依族布依族 布依族男子大多穿多襟短衣或長衫,包藍色或白底藍方格頭巾。婦女大多穿右大襟上衣和長褲,或套鑲花邊短褂,或系繡花圍腰,也有穿大襟大領短襖,并配臘染百褶長裙的。在節日里,婦女還戴各種銀質首飾,臘染是布依族珍貴的手工藝品。 20、、、、侗族侗族侗族侗族 侗族鼓樓是侗族村寨中別具一格的建筑物,形似寶塔,是村民聚會、休息和娛樂的地方。各村寨都有鼓樓,有的高達13層,頗為壯觀。逢年過節,侗族人民便聚居在鼓樓前的廣場上,盡情歌舞。 21、、、、白族白族白族白族 白族服飾以藍、白、黑色為主,男女都包頭。他們喜歡吃酸、冷、辣味食物,還愛喝烤茶。白族信奉佛教,洱海地區寺院遍布,曾有“妙香古國”稱。 22、、、、哈尼族哈尼族哈尼族哈尼族 哈尼族人大多信奉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以“龍樹”為保護神。幾段打了結的繩子作為賬本,被哈尼人珍哈尼族藏在家中最安全的地方。1957年,哈尼族創制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文字。 23、、、、黎族黎族黎族黎族 黎族生活在海南省最南端“天涯海角”地區。這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錢鈴雙刀舞、打柴舞、舂米舞等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 24、、、、高山族高山族高山族高山族 高山族的衣服主要用麻布、棉布制成,樣式各地不一。一般男子穿披肩、背心、短褂、短褲。婦女穿短上衣、圍裙和自肩上向腋下斜披的偏衫,在衣服上加刺紋繡,并佩戴用貝殼、獸骨磨成的裝飾品。高山族人民能歌善舞,精于雕刻和繪畫。 25、、、、納西族納西族納西族納西族 納西族喪禮一般為土葬.傳統節日中,比較盛大的有二月八日的三朵節和火把節。 26、、、、水族水族水族水族 水族服飾最有代表性的是女性的服飾。上衣為緊身窄長袖右開襟,襟沿鑲繡有花邊,與漢族的“姊妹裝”頗相似,但袖長而窄。身短而緊是與漢族“姊妹裝”的微小區別。
27、、、、瑤族瑤族瑤族瑤族 瑤族青年男女婚前交往比較自由,交往的方式主要通過對歌活動來進行。對歌一般出現在節日和婚娶等活動中,農閑季節青年男女串寨或走親戚也要進行對歌活動。 28、、、、拉祜族拉祜族拉祜族拉祜族 拉祜族的傳統節日為每年農歷十月十五至十七的“葫蘆節”,拉祜族人還在農歷六月二十四過驅蟲護糧的“火把節”、農歷八月間谷物成熟時過“嘗新節”。 29、、、、僳僳族僳僳族僳僳族僳僳族 僳僳族人世代遵奉的一些社會道德風尚,在這里,曾為道家老子所極力推崇的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理想社會情形,卻是早已深深融入僳僳人血脈的一種行為準則。刀桿節”的活動內容主要有兩項,一是“下火海”,二是“上刀山”。 30、、、、怒族怒族怒族怒族 怒族村寨多分布在怒江兩岸的山腰臺地上,房屋樣式有木楞房、千腳落地屋等,片石屋頂房是用地區特殊石材資源建蓋的特色住屋。怒族的飲食相對簡單,但也不乏自釀酒、“俠辣”、石板粑粑、漆油茶等風味獨特的民族特色食品。 31、、、、布朗族布朗族布朗族布朗族 布朗族喜食竹筒飯以及各種副食、蔬菜、肉類。食垛生,食通過獨有方法制成的各種南咪、酸茶。還食用山野里的各種蟲類。 32、、、、赫哲族赫哲族赫哲族赫哲族 除夕,大家忙著做年飯,剪窗花,糊燈籠。初一,姑娘、婦女和孩子們穿上繡有云邊的新裝,去親朋家拜年,用“魚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風味生魚、用味香酥脆的“炒魚毛”和大馬哈魚籽。民間詩人向人們獻詩、講故事。婦女們玩“摸瞎糊”、“擲骨頭”。青少年則進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賽。 33、、、、鄂倫春族鄂倫春族鄂倫春族鄂倫春族 除夕,全家圍坐,共進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飯。青年人給家族及近親長者敬禮,叩頭請安。午夜,人們捧著樺樹皮盒或鐵盒繞馬廄數圈,祈祝六畜興旺。初一,著新裝互相拜年請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轉圈集體舞。有打獵舞,“紅果”舞,“黑熊搏斗”舞等。 34、、、、普米族普米族普米族普米族 普米族有成人禮的習俗,男女長到13歲時要分別舉行“穿褲子禮”和“穿裙子禮”。 35、、、、佤族佤族佤族佤族 佤族地區較多繪畫及雕刻像,雖相對粗糙,但卻充溢著早期人類的審美理想。繪畫見于大房子的木板壁上,用炭黑、石灰、牛血涂繪,圖案有動物、人物活動和山水等,畫法粗獷簡明,風格與在佤族地區發現的距今3000多年的滄源崖畫相類似。雕刻物則以人像、牛頭居多,放置于門頭及寨樁上。
36、、、、京族京族京族京族 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燭到井邊燒拜,叫“買新水”,藏族婦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從河里背回“吉祥水”。認為初一的新水可以帶來福音和好運,能保一年的吉利。 37、、、、東鄉族東鄉族東鄉族東鄉族 東鄉族喜歡在春節期間打土仗,以示對養育自己的土地的熱愛之情。 38、、、、羌族羌族羌族羌族 每家每戶要做各種油炸面粉小牛、小羊、小雞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過年要喝咂酒,大家圍壇而坐,由最長者唱《開壇詞》,然后用約二尺多長的麥管從左至右,依次咂飲。 39、、、、景頗族景頗族景頗族景頗族 景頗族春節期間舉行“打靶”比賽。初一早晨,人們紛紛聚到賽場上,姑娘們把自己繡的荷包掛在竹竿頂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細線算神槍手,姑娘們便獎給神槍手一碗香甜的米酒。 40、、、、德昂族德昂族德昂族德昂族::::婦女服飾的別致在于以“藤篾纏腰”為飾。 41、、、、保安族保安族保安族保安族::::人民的風俗習慣明顯地受到伊斯蘭教教規的約束。結婚選在“主麻日”。 42.、、、、塔塔爾族塔塔爾族塔塔爾族塔塔爾族::::塔塔爾族的“撒班節”,又稱為“犁頭節” 43、、、、柯爾克孜族柯爾克孜族柯爾克孜族柯爾克孜族::::柯爾克孜族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是諾若孜節, 信奉伊斯蘭教,也有一部分信仰喇嘛教。 44、、、、塔吉克族塔吉克族塔吉克族塔吉克族::::塔吉克族的許多傳統節日,與當地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柯爾克孜族等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基本相同。 45、、、、景頗族景頗族景頗族景頗族::::景頗族普通崇信原始多神,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46、、、、獨龍族獨龍族獨龍族獨龍族:::: 獨龍族有日食兩餐的習慣.過卡雀哇于每年冬臘月的某一天舉行(各地時間不一)。節期的長短常常以食物準備的多寡而定。 47、、、、中國俄羅斯族中國俄羅斯族中國俄羅斯族中國俄羅斯族:::: 中國俄羅斯族的風俗習慣與俄羅斯的俄羅斯族基本相同,多信仰東正教,使用俄語和俄文,也用漢、維、哈文。
48、、、、裕固族裕固族裕固族裕固族:::: 裕固族是以畜牧業為主的民族。過去,他們不僅住的是毛氈帳篷,穿的衣服、鞋襪,吃的肉、奶是畜產品,而且生產和生活上用的大部分用具也都是毛皮制成的。現在,已有一部分人改為主要從事農業生產。裕固族主要信奉喇嘛教格魯派(黃教)。 49、、、、撒拉族撒拉族撒拉族撒拉族:::: 撒拉族的禁忌有:忌食豬肉、狗肉、驢肉、騾肉和死的畜禽肉及動物的血;嚴禁在清真寺內及其附近地吐痰或攜帶污濁之物進入清真寺; 50、、、、仡佬族仡佬族仡佬族仡佬族::::即中國古代“僚人”, 仡佬族很喜歡吃辣食,吃法很多 51、、、、錫伯族錫伯族錫伯族錫伯族::::人喜愛騎馬射箭。因而,錫伯族享有“射箭民族”的美譽。他們能歌善舞,“東布爾”是錫伯族特有的彈撥樂器。 52、、、、拉祜族拉祜族拉祜族拉祜族:::: 拉祜族信仰大乘佛教和基督教。民間文學也極為豐富,傳統的樂器有“蘆笙”和“三弦”。 拉祜族除種植糧食以外,還大力種植甘蔗、茶葉、咖啡、橡膠。創辦了煉鐵、農機、采礦等,其中瀾滄鉛礦是全省著名的大型企業。 53、、、、基諾族基諾族基諾族基諾族:::: 基諾族待客真誠,在民間一直保留“生分熟吃”的習俗,即捕獲到獵物之后,凡是見到捕獲者的人,生時都可分一份,熟時都可去吃,直到吃完為止。飲酒也是如此,只要客人不放杯,主人一定要奉陪到底。 54、、、、珞巴族珞巴族珞巴族珞巴族::::珞巴,是藏族對他們的稱呼,意為南方人。多信巫教。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狩獵,擅長射箭。 55、、、、畬族畬族畬族畬族:::: 畬族有客人到門,都要先敬茶,一般要喝兩道。有一種說法:“喝一碗茶是無情茶。”還有說法:“一碗苦,兩碗補,三碗洗洗嘴。”客人只要接過主人的茶,就必須喝第二碗。如果客人口很渴,可以事先說明,直至喝滿意為止。若來者是女客,主人還要擺上瓜子、花生、炒豆等零食。 56、、、、漢族漢族漢族漢族:::: 由于分布地區廣大,其傳統住房因地區不同而有不同的樣式。居住在華北平原的漢族,其傳統住住房多為磚木結構的平房,院落多為四合院式,以北京四合院為代表;居住在東北的漢族,其傳統住房與華北基本相似,區別在墻壁和屋頂,那里的住房一般都很厚實,主要是為了保暖;居住在陜北的漢族,則根據黃土高原土層厚實、地下水位低的特點挖窯洞為住房,窯洞不僅冬暖夏涼,而且不占耕地面積;居住在南方的漢族,其傳統住房以木建房為主,講究飛檐重閣和律卯結構。由于南方各地習俗和自然條件不同,在住房建筑布局上也有差異。如丘陵山地的樓房依山而建,江浙水鄉則注重前街后河,福建的土樓龐大而美觀,蘇州的樓閣小巧而秀麗。 無論南方還是北方的漢族,其傳統民居的共同特點都是座北朝南,注重室內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磚、石、土砌護墻;以堂屋為中心,以雕梁畫棟和裝飾屋頂、檐口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