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日本明明打不過美國,為何還要偷襲珍珠港?
我認為這樣做的話可以令美國減少損失。這樣美國的戰爭會取得更好的勝利。這對美國來說是損失最小的做法。
因為日本當時認為,只要偷襲珍珠港成功,那么日本就能在海上占有主動權,所以鋌而走險。
日本太自大,以為這樣就可以得到珍珠島。他們沒有想到,自己真的做不到吧。
因為當時的日本想著打掉了珍珠港、中途島,當時的美國就無法運送任何戰爭物資、內裝備、兵力進入容亞洲。如此日本就可以在亞洲為所欲為再無敵手了。但是在此次戰爭中日本嚴重低估了美國的工業能力,在此戰爭中遭受到了嚴重挫敗。
二戰時日本為何一定要偷襲珍珠港?
珍珠港地處瓦胡島南岸的科勞山脈和懷阿奈山脈之間平原的最低處,與唯一的深水港火奴魯魯港相鄰,是美國海軍的基地和造船基地,也是北太平洋島嶼中最大最好的安全停泊港口之一
二戰中日本為什么要偷襲珍珠港?他們沒有意識到后果嗎?
日本偷襲珍珠港的真正原因
□小路編譯
人們對日本偷襲珍珠港的原因眾說紛紜。從戰后所發現的資料表明,珍珠港事件其實是一場能源戰,說得更確切一些,就是日本因為美國對其實施石油禁運而采取的極端措施。
美國希望通過卡住能源供給來遏制日本
石油作為一種重要的戰略物資,與戰爭結下了不解之緣。日本作為一個島國,資源匱乏,能源短缺因此成為其稱霸世界的致命弱點。日本在20世紀30年代末90%的國內石油需求來自于進口,而其中85%來自于當時最主要的石油出口國——美國。
偷襲珍珠港之前,日本在亞洲大陸已經進行了四年戰爭,目的就是為了掠奪當地豐富的自然資源。
日本對亞洲國家的侵略,顯然對美國的遠東利益構成了威脅,然而美國國內的孤立主義也使當時的羅斯福政府左右為難,孤立主義分子認為,一方面不能向世界上受戰爭威脅的國家提供軍事援助,另一方面也不能對侵略國家實行經濟制裁。而且,在英國政府以及美國國會的壓力下,羅斯福總統被建議不能在太平洋與日本發生軍事沖突,以免今后無法向盟國提供援助,而且這也會導致公眾注意力轉移,無暇顧及希特勒的侵略計劃。
1940年7月,美國通過《出口控制法案》,這正好給羅斯福總統找到了一個報復日本在亞洲肆意擴張的借口。當日軍于1940年9月開始入侵印度支那北部時,羅斯福總統借助該法案對日本實施廢鐵和鋼材出口禁令。不久,他又實行航空燃料和潤滑油禁運,聲稱這些物資只能出口到英國和其他西半球國家。
與此同時,日本人也在思索,并開始重新評估其外交政策。日本軍方,尤其是軍隊高層,自從在中國東北成立偽滿洲國之后,對外交政策施加了很多惡劣影響。同時,軍隊高層也是支持與德國和意大利結盟的主要力量,他們主張延長在中國的戰爭,并進一步向亞洲南部進軍,從而實現其能源自給的帝國夢想。1940年夏天,公爵近衛文磨擔任日本首相。近衛內閣一方面默認軍方在亞洲進一步擴張,另一方面又致力于與美國達成和解。然而,近衛內閣授權軍方占領法屬印度支那基地,并與德、意簽署三國盟約,這使羅斯福總統和國務卿赫爾無法在談判中做出任何讓步。
1940年冬季,英國跨大西洋能源供給線遭到德國潛水艇毀滅性的打擊,美國因此越發關注事態發展。1941年4月,德國攻占了南斯拉夫和希臘,并在克里特島和北非重創英軍。羅斯福總統不得不下令延長美國在大西洋的中立區,并將巡航線進一步向東延伸,以防止希特勒進攻。5月,羅斯福總統宣布進一步增強該地區潛艇追蹤和護航的力度,并調遣太平洋艦隊增援大西洋艦隊,美國因此宣布國家處于緊急狀態,華盛頓因此將支援英國置于無可爭議的重要地位。
東京方面的政策這時也開始左右搖擺。近衛內閣派親美的野村吉三郎為駐美大使,向華盛頓提出一些新的談判要點,國務卿赫爾同意探討這些計劃,然而經過50次秘密會晤,最終仍然沒有達成任何協議。美國拒絕就細節展開進一步探討,他們提出談判只有在日本同意“四項原則”的條件下才能繼續進行。日本則認為這四項原則無疑是美國在談判方面所設置的障礙,談判因此陷入僵局。
石油儲備的下降迫使日本政府做出與美國交戰的最后決策
1941年4月,日本和蘇聯簽署了令世人震驚的《日蘇中立條約》,6月,德國開始攻打蘇聯。這些事態的發展最終促使日本軍方高層確信他們不會與蘇聯在偽滿洲國邊境地區發生正面沖突。美國開始停止從東海岸和其他一些港口向日本出口石油。日本政府則開始進行秘密會談,日本軍方高層與近衛首相在一次御前會議上向日本天皇提議向亞洲南部繼續擴張,因為他們已經別無選擇。天皇對此也表示同意,于是入侵馬來西亞、菲律賓、荷屬東印度和香港地區的計劃開始實施,同時日本還開始著手準備與美國、英國和荷蘭交戰。但是具體的期限并沒有定下來,與美國的談判仍在繼續。
7月24日,在法國維希政府勉強同意之下,日軍占領了法屬印度支那的關鍵要塞。26日,羅斯福總統下令凍結日本在美國所有的資產,同時向日本的石油出口只可通過許可證貿易方式。英國和荷蘭政府也立即仿效美國政府的做法。歷史文件并沒有說明羅斯福總統對于做出該項決定所蘊涵的內在意義。從羅斯福總統幕僚的備忘錄來看,總統只是試圖通過石油許可證貿易作為外交手段,以爭取更多的談判籌碼。然而凍結日本在美國的資產則已經使得日本無法像以前那樣支付石油美元。總之,這對于美國政府強硬派而言無疑是一場勝利,他們一直認為只有這樣,才能迫使日本做出讓步。
在如此政治環境之下,日本因此只能動用其石油儲備。歷史學家赫伯特·菲思曾經這樣寫道:“日本沒有任何途徑獲取或者控制石油供給。石油儲備的下降在促使日本政府做出與美國交戰的最后決策。”
對于美軍而言,羅斯福總統在這個時機做出的決策無疑是種失敗。美國海軍一直在強調美軍在太平洋的劣勢,相對于擁有10艘航空母艦的日本海軍而言,美國航母只有區區3艘。而且美國海軍一直敦促美國應該拖延與日本交戰的時間,因為菲律賓軍事基地的空軍和地面部隊力量尚未得到加強。美國駐日大使約瑟夫·格魯也一直向華盛頓發出警告,如果將日本逼入死胡同,日軍將會做出沒有任何暗示的猛烈還擊,因為這是日本人的民族特性。然而羅斯福總統依然堅持認為,盡管有些冒險,但這不會給美國帶來嚴重后果。他的幕僚看似一致的看法更加促使總統認為戰爭依然十分遙遠。即便日本攻打馬來西亞和荷屬東印度,也絲毫不會影響美國本土安全。
美國對日本實施財產凍結和石油禁運使日本大為震驚。戰后出版的一些歷史記錄表明,日本當時已經陷入絕望。到1941年8月為止,日本石油儲備只能維持日本陸軍12個月、海軍18個月。9月份提前召開的御前會議將戰爭提到議事日程上,10月近衛內閣倒臺,陸軍大臣東條英機出任內閣首相。11月5日召開的最后一次御前會議促使猶豫不決的日本天皇對美宣戰,除非在談判最后一分鐘取得外交解決的途徑。
美國割斷了日本的能源供給線,使得日本法西斯狗急跳墻,孤注一擲
日本在談判中佯裝做出讓步,表示同意立刻從印度支那撤軍,然而日本一刻也沒有放棄在亞洲進一步擴張的戰略,因此美日談判舉步維艱,然而與美國不斷延期的談判正好幫助日軍部署完兵力。11月26日,日本又在印度支那攻占了一些地方,國務卿赫爾對此極為憤怒,在談判中要求日軍完全從中國撤出。
而羅斯福總統與其幕僚則一直通過截取日軍無線電信號,關注日軍的一舉一動。但他們并不知道日軍將會在何時何地采取何種行動。更糟糕的是,美國始終無法破譯日本陸軍和海軍的密碼。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成為美國歷史上最為慘痛的戰爭災難,演繹了一場人間悲劇。對于美國而言,不幸中萬幸的是,太平洋艦隊的航空母艦在日軍偷襲的當天正好不在港內。然而對于日本而言,偷襲珍珠港最終表明是一場更大的失敗,它正好給主戰的羅斯福總統找到了對日宣戰的最好借口,他再也不用說服國會以保護英國和荷蘭殖民地的名義向日本宣戰,而本來對參戰與否猶豫不決的美國人民也立即團結一致加入抗日行列。
在美國宣布一來些重要源戰略物資對日本禁運,日本為了堅持長期戰爭,必須控制東南亞。為了這個戰略目的,在太平洋必須解除美國海軍的威脅,所以日本試圖消滅美國軍事力量在太平洋的存在。在這次軍事行動中,不僅對珍珠港突襲,同時對菲律賓等東南亞地區也采取了軍事行動。
正是日本考慮到后果,才對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基地進行突然的毀滅性打擊,以圖毀滅美國的航空母艦,讓美國海軍在太平洋失去作戰能力。
結果日本的目的沒有達到,在港口里面沒有航空母艦。以后日本在太平洋的軍事行動逐步走下坡路,日本在中途島的失敗就是一個轉折。
從軍事戰略來講,日軍偷襲珍珠港是唯一的選擇。日本要攻占東南亞,遲早要和美國版發生沖突。而面對實力權雄厚的美國,只有以突襲的方式,才能贏得戰爭的主動權。日軍偷襲珍珠港,使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癱瘓達半年之久,日本遂能趁機順利攻取東南亞諸國,取得暫時的優勢。可是,這次事件卻促成美國對日宣戰,為日本的戰敗埋下伏筆。在日軍偷襲珍珠港之前,美國國內‘孤立主義’的和平呼聲高漲,即使是擁有強大威望的美國總統羅斯福也不能扭轉。珍珠港事件卻激發了美國人同仇敵愾的情緒,反戰的呼聲瞬間煙消云散。隨著美國介入戰事,日本軍國主義到了覆亡的邊緣。當1945年美國在廣島、長崎投下原子彈后,日本即宣告投降。
1.認為偷襲可以一舉消滅美國海軍主力,使得其不會構成太平洋的威脅;
2.大多數理性的人都知道風險,特別是山本五十六,孤注一擲的作為也反映了侵略者對未來下場的預估。
日本陸軍當時已經是強弩之末,疲于奔命,慘敗是遲早的事情,但軍部高層目光短淺,沒有考慮到嚴重的后果,美國很多議員在偷襲珍珠港前一刻還呼吁政府采觀望態度,當消息傳過來的時候,他們也意識到,歷史在這一刻要徹底改寫了,第二天羅斯福總統就宣戰,日本海軍覺得只有發動神風自殺攻擊來企圖扭轉局面,至于他們為何敢襲擊強大的美國,也許是他們被虛假的表面戰況蒙蔽了,以為自己是勝利者,就急于和美國爭搶東南亞的主導權,還有他們的稱霸野心,企圖創建大東亞共榮圈,如果要達到這一目的,就遲早要和美國人火拼,窮兵黷武的日本人卻沒有意識到,得罪美國就等于要把超過一半的兵力拉出來送到美國人的炮口下,其實他們這么做也有一個好處,當時的歐洲戰場已經到了尾聲,美國的參戰加快了戰爭結束的步伐,也挽救了無辜平民的傷亡,在美國史無前例的丟了兩顆原子彈后,日本人的白日夢徹底粉碎了,宣布無條件投降,至此,空前絕后曠日持久的二戰終于畫下了句號,很多戰犯,如東條英機,南云中將,山本56,隆美爾,希特勒,墨索里尼等,有的自殺,有的被絞死,諷刺的是有人做了統計,如果他們被判刑,可能要坐超過200年的牢,不知道這些戰爭狂人在九泉之下相聚是什么樣的心情
在二戰時,日本為什么要偷襲珍珠港?
二戰時、日本為什么偷襲美國呢?(望自己解答、追求原版、謝謝!)令當今的很多二戰歷史愛好者大惑不解的是,日本為什么在二戰期間做出了偷襲珍珠港這一驚天舉動?結合當時的情況看,南下進攻珍珠港已經是日本的最佳選擇了。
主要是美國對日本實行經濟封鎖,而日本需要的石油,橡膠,錫等很多戰略物質都來源于美國控制的東南亞地區,所以,日本被迫對美國開展,但是日本知道明打沒有勝算,所以只好采取偷襲的方式殲滅美國太平洋艦隊
1,因美國對日本禁運。2日本需要石油,當時已知有石油在東印度,3需要打通回印度洋與太平答洋的連接口,馬六甲。4,他們有能力把美國海軍干掉,無論是航母和戰航都比美國多,噸位也大。偷襲珍珠港日本犯了兩個非常嚴重的錯誤,第一沒有確定航母是否在港。第二沒有把西南方的油庫給炸了,如果把那四萬萬噸石油干掉,別說航母,就連國內的汽車都無法行使,如炸掉油庫美國艦隊必須最少修整一年,最少在三年才有能力跟日本對干
珍珠港地處瓦胡島南岸的科勞山脈和懷阿奈山脈之間平原的最低處,與唯一的深水港火奴魯魯港相鄰,是美國海軍的基地和造船基地,也是北太平洋島嶼中最大最好的安全停泊港口之一
二戰時日本為何要偷襲珍珠港?
自從1937年日本全面發動侵華戰爭以來,美日關系逐漸惡化。到1940年,由于受德國席卷中版、西歐的刺激,加上對權華戰爭一時難以取得決定性戰果,國內對戰略物資(尤其是石油)的需求又日漸迫切,日本決定加大向東南亞擴張的進度,從而引起了美方的極度不安。1947年7月2日,日本御前會議決定,即使冒與英、美開戰的危險,也絕不放棄南進。
山本五十六認為,如果開戰,應該首先利用航母艦載機對珍珠港發動先發制人的突襲,使美國海軍在太平洋的實力暫時癱瘓一年到一年半,日軍則趁機橫掃太平洋,奪取所需物資,并且迫使美方承認日本在太平洋的既得利益。
日本襲擊珍珠港的原因只有一條。美國是日本的頭號敵人。
日本侵略朝鮮以內后,特別是1937年七容.七事變,全面侵略中國以后,嚴重侵犯了美國在中國的利益(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是親美政府),嚴重侵犯了美國在亞洲的利益,美國為了獨占中國,獨占亞洲,遲早要對日本宣戰的,遲早要從后臺跳到前臺來的。
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以后,美國開始大量援華,全面封堵日本,夏威夷群島是美國援華的基地,又是美國太平洋艦隊基地。這就決定日本必須先動手,于是1941年12月7日,日本再也忍受不住了,襲擊珍珠港,發動太平洋戰爭。
有幾個原因促使日本抄偷襲珍珠港
1.日本在1939年國內物資就供不應求,在全國范圍內就實行配給制,在占領區如中國就實行以戰養戰的政策。資源的短缺逼迫日本要盡快占領東南亞。而美國則是它的絆腳石。
2.在日本設計的“大東亞共榮圈”中就包括了東南亞,尤其是盛產石油的荷屬東印度,而要想取得這個地方就必須經過美國的菲律賓。
3.在日本北進蘇聯還是南下的問題上,在諾門坎事件及蘇德戰場局勢不明的情況下,日本人還是決定南下。
4.美國對日本實行了戰略物資的禁運,是日本覺的與美國開戰不可避免,既然要打,就要先發制人。
5.日本偷襲珍珠港一方面企圖一次擊垮美太平洋艦隊,另一方面使得美國暫時沒有力量顧及東南亞。就在空襲珍珠港的同時,日本在菲律賓登陸,全面進攻東南亞。
6.日本對自己偷襲珍珠港的計劃很有信心。事實證明確實很成功
侵略吧。不過,當時的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已經獲取秘密情報,日本要對珍珠港進行偷襲,他為了讓美國也參加二戰,就只調走航母,讓珍珠港受創,從而引起公憤,美國人便同意參戰。美國的加入讓盟軍如虎添翼。
稱霸世界`1
相關推薦:
失信被執行人名單查詢(失信被執行人的查詢方式有哪些)
移民加拿大的條件(加拿大移民需要什么條件)
匯票背書的效力(下列哪一情況下 匯票的背書轉讓有效)
護照有效期(護照有效期多長時間)
最新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解釋(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