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
1,屠呦呦
屠呦呦,女,藥學家。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寧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學,在醫學院藥學系生藥專業學習。1955年,畢業于北京醫學院(今北京大學醫學部)。
畢業后曾接受中醫培訓兩年半,并一直在中國中醫研究院(2005年更名為中國中醫科學院)工作,期間前后晉升為碩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的首席科學家。。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藥學家,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
2,楊振寧
楊振寧,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世界著名物理學家,現任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清華大學教授、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榮休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是中美關系松動后回中國探訪的第一位華裔科學家,積極推動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在促進中美兩國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
3,莫言
莫言,原名管謨業,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東高密,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亦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獲獎時楊振寧為美國國籍)。
1981年開始發表作品《春夜雨霏霏》,1984年因《透明的紅蘿卜》而一舉成名。1986年,在《人民文學》雜志發表中篇小說《紅高粱家族》引起文壇極大轟動。1987年擔任電影《紅高粱》編劇,該片獲得了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榮獲諾貝爾獎的三位中國人分別是誰?楊振寧竟不是第一得主
諾貝爾獎獲得者是一項由瑞典皇家科學院、瑞典學院、卡羅琳學院和挪威諾貝爾委員會頒發給對化學、物理、文學、和平和生理及醫學這五方面有著杰出貢獻的人士或組織的獎項,獎項創始人是諾貝爾。那么獲得諾貝爾學獎 的中國人都有哪些?
3 屠呦呦
屠呦呦,女,藥學家。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寧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學,在醫學院藥學系生藥專業學習。1955年,畢業于北京醫學院(今北京大學醫學部)。畢業后曾接受中醫培訓兩年半,并一直在中國中醫研究院(2005年更名為中國中醫科學院)工作,期間前后晉升為碩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的首席科學家。。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藥學家,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
屠呦呦多年從事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制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種分子式為C15H22O5的無色結晶體,命名為青蒿素。2011年9月,因為發現青蒿素——一種用于治療瘧疾的藥物,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數百萬人的生命獲得拉斯克獎和葛蘭素史克中國研發中心“生命科學杰出成就獎。2015年10月,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理由是她發現了青蒿素,這種藥品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為首獲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屠呦呦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也是中醫藥成果獲得的最高獎項。2017年1月9日,屠呦呦獲得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 楊振寧
楊振寧,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世界著名物理學家,現任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清華大學教授、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榮休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是中美關系松動后回中國探訪的第一位華裔科學家,積極推動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在促進中美兩國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
1942年,畢業于西南聯合大學;1944年,獲清華大學碩士學位;1945年,獲穆藕初獎學金,赴美留學;1948年,獲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任芝加哥大學講師、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研究員;1955年,任美國普林斯頓高等學術研究所教授;1966年,任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教授兼物理研究所所長;1986年,任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1998年,任清華大學教授;2017年,恢復中國國籍;2018年,任西湖大學校董會名譽主席。
楊振寧在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等領域作出了里程碑性的貢獻。20世紀50年代和R.L.米爾斯合作提出非阿貝爾規范場理論;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統計物理方面做了大量開拓性工作,提出楊-巴克斯特方程,開辟了量子可積系統和多體問題研究的新方向等。此外,楊振寧推動了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科學研究所、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南開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學高等學術研究中心的成立。
1 莫言
莫言,原名管謨業,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東高密,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亦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獲獎時楊振寧為美國國籍)。
1981年開始發表作品《春夜雨霏霏》, 1984年因《透明的紅蘿卜》而一舉成名。1986年,在《人民文學》雜志發表中篇小說《紅高粱家族》引起文壇極大轟動。1987年擔任電影《紅高粱》編劇,該片獲得了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2011年憑借小說《蛙》獲得茅盾文學獎。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通過幻覺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2013年擔任網絡文學大學名譽校長。2016年12月,當選中國作家協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2017年11月,莫言獲香港浸會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同年12月,憑借作品《天下太平》,獲“2017汪曾祺華語小說獎”中的短篇小說獎。莫言因一系列鄉土作品充滿“懷鄉”“怨鄉”的復雜情感,被稱為“尋根文學”作家。 據不完全統計,莫言的作品至少已經被翻譯成40種語言。
李政道、屠呦呦、楊振寧、李遠哲、高行健、莫言、高錕一共7為獲得諾貝爾獎。
1、李政道:1957年獲得諾貝爾獎物理學獎,獲獎時為民國國籍。
2、楊振寧:1957年獲得諾貝爾獎物理學獎
楊振寧在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等領域作出了里程碑性貢獻。20世紀50年代和R.L.米爾斯合作提出非阿貝爾規范場理論;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統計物理方面做了大量開拓性工作,提出楊-巴克斯特方程,開辟量子可積系統和多體問題研究的新方向等 。
3、屠呦呦:2015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屠呦呦,女,漢族,中共黨員,藥學家。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寧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學,在醫學院藥學系生藥專業學習。1955年,畢業于北京醫學院(今北京大學醫學部)。畢業后曾接受中醫培訓兩年半,并一直在中國中醫研究院(2005年更名為中國中醫科學院)工作,期間前后晉升為碩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的首席科學家。
4、李遠哲:1936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李遠哲1959年本科畢業于臺灣大學,并于1961年獲得臺灣清華大學獲得碩士學位。 次年去美國深造,1965年獲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化學博士學位。其后任教于美國芝加哥大學,1974年加入美國國籍并返回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任教、同時擔任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研究員,1979年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5、高行健:2000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高行健,法籍華裔劇作家、小說家、翻譯家、畫家、導演、評論家。
6、莫言: 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莫言,原名管謨業,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東省高密市東北鄉文化發展區大欄平安村,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
7、高錕:2009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高錕1949年移居香港,1954年赴英國攻讀電機工程,并于1957年及1965年獲倫敦大學學士和博士學位;1970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學,籌辦電子學系,并擔任系主任;1987-1996年任香港中文大學第三任校長;1990年獲選為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1996年獲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中國有九位位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
李政道、楊振寧:李政道,1926年生于上海,美籍華人;楊振寧,1922年生于安徽,美籍華人。李政道和楊振寧發現在弱對稱下宇稱不守恒理論,并于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丁肇中:1936年生于美國,美籍華人。1976年,丁肇中因發現一種新的基本粒子“J粒子”獲諾貝爾物理學獎。除此之外,他的研究方向還包括量子電動力學、電弱理論學、量子色動力學。
李遠哲:1936年生于臺灣,美籍華人,1986年獲諾貝爾化學獎。他改進了分子水平化學反應動力學交叉分子束方法,把交叉分子束實驗方法應用于一般的化學反應,特別是研究較大分子的化學反應,利用激光激發已被加速但尚未碰撞的分子或原子,以此控制發生化學反應。
朱棣文:1948年生于美國,美籍華人,1997年諾貝爾獲物理學獎,發明了用激光冷卻和俘獲原子的方法。
崔琦:1939年生于河南,美籍華人,主要從事電子材料基本性質等領域的研究,與德國的霍斯特•斯托爾默和美國的羅伯特•勞克林發現并解釋電子量子流體,在量子物理學研究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也因此于1998年獲得諾貝爾獲物理學獎。
錢永健:1952年生于紐約,美籍華人,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1968年以金屬如何與硫氰酸鹽結合為題獲美國西屋科學天才獎, 2008年,錢永健與美國生物學家馬丁•沙爾菲和日本有機化學家兼海洋生物學家下村修以綠色熒光蛋白的研究獲得該年度諾貝爾化學獎。
錢永健讓科學界更全面地理解綠色熒光蛋白的發光機理,他還拓展了綠色以外的其他顏色熒光蛋白,為同時追蹤多種生物細胞變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高錕:2009年獲得諾貝爾無論物理學獎 。1964年,他提出在電話網絡中以光代替電流,以玻璃纖維代替導線。1965年,在以無數實驗為基礎的一篇論文中提出以石英基玻璃纖維作長程信息傳遞,帶來了一場通訊業的革命。
由于他在光纖領域的特殊貢獻,獲得巴倫坦獎章、利布曼獎、光電子學獎等,被稱為“光纖之父”。2009年,高錕因在“有關光在纖維中的傳輸以用于光學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屠呦呦 :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發明了創制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
在上述獲獎者中,許多獲獎者都是華人身份,也就是說,他們不是中國國籍。獲
1、丁肇中·物理學獎
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國密歇根州安阿伯城,祖籍是中國山東省日照市。1976年被授予諾貝爾物理獎。
2、李遠哲·化學獎
1936年生于臺灣,美籍華人(因后來在臺灣從政而放棄美國國籍)1986年,李遠哲和哈佛大學的達德利·赫希巴赫、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約翰-波拉尼三人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以表彰他們應用交叉分子束實驗方法在反應動力學方面的研究成果。
3、朱棣文·物理學獎
1948年生于美國,美籍華人,1997年獲諾貝爾獲物理學獎,時年49歲1998年6月5日,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4、崔琦·物理學獎
1939年生于河南,美籍華人,1998年獲諾貝爾獲物理學獎,時年59歲
5、賽珍珠·文學獎
193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她也是唯一一個同時獲得普利策獎和諾貝爾獎的女作家,也是目前作品流傳語種最多的美國作家。
6、錢永健·化學獎
1952年出生于紐約,美國華裔化學家,中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的堂侄。他發明多色瑩光蛋白標記技術,為細胞生物學和神經生物學發展帶來一場革命。2008年10月8日錢永健與馬丁·沙爾菲、下村修共享諾貝爾化學獎。
7、李政道·物理學獎
1926年11月25日生于中國上海。1957年,與楊振寧一起,因發現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恒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8、楊振寧·物理學獎
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楊振寧在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等領域作出了里程碑性的貢獻。
9、高行健·文學獎
1940年生于江西,獲獎時為法國國籍,2000年獲諾貝爾獲文學獎,時年60歲。
10、高錕·物理學獎
1933年出生于中國上海,英美雙國籍,曾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2009年因在“有關光在纖維中的傳輸以用于光學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與發明了半導體成像器件——電荷耦合器件(CCD)圖像傳感器的博伊爾和史密斯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75歲。
11、莫言·文學獎
獲獎理由是通過幻覺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 莫言成為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
12、屠呦呦·生理學或醫學獎
屠呦呦多年從事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制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
為什么中國作為一個科技大國,為什么很少有人獲得諾貝爾獎,隔壁的俄羅斯專、日屬本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卻拿了那么多?截至2017年,諾貝爾獎已評選了115屆,共授予了892位個人和24個團體,并且每次公布都吸引著全球的目光
中國復一共有三位獲得諾貝制爾獎的獲獎人。他們是屠呦呦、楊振寧、莫言。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藥學家,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屠呦呦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
楊振寧,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三河鎮,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西班牙皇家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會員等。
1956年與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理論”,共同獲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2017年2月,已放棄外國國籍成為中國公民的原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楊振寧正式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莫言,本名管謨業,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東高密,中國當代著名作家。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籍以及華裔一覽:
李政道:1926年生于上海,美籍華人,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楊振寧:1922年生于安徽,美籍華人,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丁肇中:1936年生于美國,美籍華人,1976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李遠哲:1936年生于臺灣,美籍華人,1986年諾貝爾獲化學獎。
朱棣文:1948年生于美國,美籍華人,1997年諾貝爾獲物理學獎。
崔琦: 1939年生于河南,美籍華人,1998年諾貝爾獲物理學獎。
高行健:1948年生于江西,法國籍華人,2000年諾貝爾獲文學獎。
錢永健:1952年出生于紐約,美國華裔化學家,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
高錕:1933年生于中國上海,英國華裔科學家,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莫言,中國國籍,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屠呦呦,中國國籍,2015年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諾貝爾獎(The Nobel Prize),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藥的發明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Alfred Bernhard Nobel)的部分遺產(3100萬瑞典克朗)作為基金在1895年創立的。 在世界范圍內,諾貝爾獎通常被認為是所頒獎的領域內最重要的獎項。
五年前,屠呦呦作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當她被諾貝爾獎宣布的那一刻,舉國沸騰,轟動國際,因為這是中國科學家因為在中國本土進行的科學研究而首次獲諾貝爾科學獎......
中國目前有2人獲得過諾貝爾獎,分別是莫言和屠呦呦。莫言是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屠呦呦版是2015年諾貝爾權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
莫言2011年憑借小說《蛙》獲得茅盾文學獎。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通過幻覺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2013年擔任網絡文學大學名譽校長。
2017年,獲香港浸會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同年12月,憑借作品《天下太平》獲“2017汪曾祺華語小說獎”短篇小說獎。2019年,創作的《等待摩西》獲得第15屆十月文學獎短篇小說獎;同年8月,在智利首都圣地亞哥獲得迭戈·波塔萊斯大學授予的榮譽博士學位。
屠呦呦2015年10月,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理由是她發現了青蒿素,這種藥品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為首獲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屠呦呦為青蒿素治療人類瘧疾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礎,得到國家和世界衛生組織的大力推廣,挽救了全球范圍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數以百萬計瘧疾患者的生命,為人類治療和控制這一重大寄生蟲類傳染病做出了革命性的貢獻,也成為用科學方法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并走向世界最輝煌的范例。
中國目前有源2人獲得過諾貝爾獎,分別是莫言和屠呦呦。莫言是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屠呦呦是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
莫言,原名管謨業,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東高密,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 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也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
莫言因一系列鄉土作品充滿“懷鄉”“怨鄉”的復雜情感,被稱為“尋根文學”作家。據不完全統計,莫言的作品至少已經被翻譯成40種語言。
2015年10月,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理由是她發現了青蒿素,這種藥品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為首獲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五年前,屠呦呦作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當她被諾貝爾獎宣布的那一刻,舉國沸騰,轟動國際,因為這是中國科學家因為在中國本土進行的科學研究而首次獲諾貝爾科學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