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琥珀化石,《山海經·南山經》記為“育沛”,《漢書,西域傳》作“琥珀”,《后漢書·西南夷傳》作“虎魄”,《隋書·波斯傳》作“獸魄”又名“頓牟”。后漢楊孚在《異物志》中解釋說:“虎珀之本成松膠也,或以作杯瓶。”晉張華(232~300)在《博物志》中說;“松脂入地所為。”陶弘景(452~536)在《本草經集注》中說:“舊說松脂淪入地千年所化,今燒之亦作松氣……”、“亦中有一蜂,形色如生者”、“此或蜂為松脂所粘,因墜淪沒爾”。這對琥珀的形成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唐代詩人韋應物有相同認識,他還在《詠琥珀》一詩中寫道:“曾為老茯神,本是寒松液,蚊蚋落其中,千年猶可覿。”《新增格古要論》說:“琥珀出南蕃、西藩,乃楓木之精液,多年化為琥珀……”
我國的這個記錄,當時在世界上處于領先水平。我國歷代古籍中還有天氣內、氣象的記載。容夏代已經推斷出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東夷石刻連云港將軍崖巖畫中有與社石相關的正南北線。商代關注不同天氣的不同現象。甲骨文中有關于風、云、虹、雨、雪、雷等天氣現象的記載和描述。西周時期用土圭定方位,并且知道各種氣象狀況反常與否,均會對農牧業生產造成影響。《詩經•幽風•七月》,記載了天氣和氣候諺語,有關于物候的現象和知識;《夏小正》是我國最早的物候學著作。
1、《論語》:《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2、《中庸》:儒家論述人生修養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學專著,是中國古代儒家經典之一,原是《禮記》第三十一篇,相傳為戰國時期子思所作。其內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準,把“誠”看成是世界的本體,認為“至誠”則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習過程和認識方法。宋代從《禮記》中抽出,與《大學》《論語》《孟子》合為“四書”。
3、《孟子》:《四書 》之一。戰國中期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為孟子、孟子弟子所作。最早見于趙岐《孟子題辭》:“此書,孟子之所作也,故總謂之《孟子》”。
4、《大學》是一篇論述儒家修身治國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禮記》第四十二篇,相傳為曾子所作,實為秦漢時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經北宋程顥、程頤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學章句》,最終和《中庸》、《論語》、《孟子》并稱“四書”。宋、元以后,《大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5、《三字經》:中國的傳統啟蒙教材。在中國古代經典當中,《三字經》是最淺顯易懂的讀本之一。《三字經》取材典范,包括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義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義,誠,敬,孝。”背誦《三字經》的同時,就了解了常識、傳統國學及歷史故事,以及故事內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1、《史記》
《史記》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一直寫到漢武帝元狩元年,敘述了我國三千年左右的歷史。 全書有本紀十二篇,表十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其史實豐富,文采斐然,享有“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美譽。
《史記》不僅僅是一本歷史著作,它的內容包羅萬象,政治、經濟、文化等無不包含,比如它很早就提出的經濟學觀點領先了西方國家百余年,其具有前瞻性的智慧名句在今天仍有指導性作用。同時,它也開拓了歷史學研究的新領域,推動了歷史學的發展,所以,有的學者把《史記》視為“全史”。
2、《孫子兵法》
孫子是我國古代兵學思想的集大成者,他覺察無際的軍事哲理思想、博大精深的古典軍事理論體系、辭如珠玉的文學語言,以及歷代雄杰對其研究的豐碩成果,對后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被人們尊為“兵圣” 。
他的著作《孫子兵法》的歷史意義早已跨越時空,超出國界,在全世界廣為流傳,榮膺“ 世界古代第一兵書”的雅譽。
3、《山海經》
《山海經》是一部記載中國古代神話、地理、植物、動物、礦物、物產、巫術、宗教、醫藥、民俗、民族的著作,反映的文化現象地負海涵、包羅萬匯。
除了保存著豐富的神話資料之外,還涉及到多種學術領域,如哲學、美學、宗教、歷史、地理、天文、氣象、醫藥等,可謂汪洋宏肆,有如海日。在古代文化、科技和交通不發達的情況下,《山海經》是中國記載神話最多的一部奇書,也是一部地理知識方面的百科全書。
4、《文心雕龍》
《文心雕龍》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第一部宏偉巨制,對文學起源、文體類別、神思、風格、修辭、鑒賞、作家人品、文學語社會變遷等一系列重大問題進行了系統論述。
作者劉勰的文學觀,以儒家為主,兼容道家和佛家思想。他對人物和作品的評點,見解精辟,開中國文學批評史之先河,對后世影響深遠。
5、《世說新語》
《世說新語》是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志人小說”的代表作,為言談、軼事的筆記體短篇小說。
《世說新語》是研究魏晉時期歷史的極好的材料。其中關于魏晉名士的種種活動如清談、品題,種種性格特征如棲逸、任誕、簡傲,種種人生的追求,以及種種嗜好,都有生動的描寫。綜觀全書,可以得到魏晉時期幾代士人的群像。通過這些人物形象,可以進而了解那個時代上層社會的風尚。魯迅先生稱之為:“一部名士的教科書”。
6、《紅樓夢》
《紅樓夢》,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創作的章回體長篇小說。此書分為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兩種版本系統。新版通行本前八十回據脂本匯校,后四十回據程本匯校,署名“曹雪芹著,無名氏續,程偉元、高鶚整理”。
由于現世只流傳下來的曹雪芹原著只有前80回,因而在現市面上流傳的120回體的《紅樓夢》的后40回乃是后人所續,故所交代的結局與原著的前80回所隱射的結局大相徑庭,人物的性格描寫以及思想行為都有所偏差,不可一概而論,因而后40回的故事并不能代表紅樓夢的原著。
《紅樓夢》是一部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人情小說作品,舉世公認的中國古典小說巔峰之作,中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
小說以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興衰為背景,以賈府的家庭瑣事、閨閣閑情為脈絡,以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的愛情婚姻故事為主線,刻畫了以賈寶玉和金陵十二釵為中心的正邪兩賦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劇美。通過家族悲劇、女兒悲劇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劇,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機。
7、《聊齋志異》
《聊齋志異》簡稱《聊齋》,書中描述了一個花妖鬼狐的世界,那些人與狐妖、人與鬼神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純真愛情的篇章至今為人所傳頌。
《聊齋志異》也具有極高的藝術成就,它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藝術典型,故事情節曲折離奇,結構布局嚴謹巧妙,文筆簡練,描寫細膩,堪稱中國古典短篇小說之巔峰,郭沫若曾評價它:“寫鬼寫妖高人一籌,刺貪刺虐入木三分。”
1.《易經》
指《連山》、《歸藏》、《周易》三部易書。其中《連山》和《歸藏》已經失傳,現存于世的只有《周易》。 《左傳·昭公十二年》,楚靈王稱贊左史倚相:“是良史也,子善視之,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2.《道德經》
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后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為《德經》,并分為81章。
3.《紅樓夢》
中國古代章回體長篇小說,又名《石頭記》等,被列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首,一般認為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
小說以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興衰為背景,以富貴公子賈寶玉為視角,描繪了一批舉止見識出于須眉之上的閨閣佳人們的人生百態,展現了正邪兩賦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劇美,可以說是一部從各個角度展現女性美的史詩。
4.《離騷》
是中國戰國時期詩人屈原創作的詩篇,是中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
此詩以詩人自述身世、遭遇、心志為中心。前半篇反復傾訴詩人對楚國命運和人民生活的關心,表達要求革新政治的愿望,和堅持理想、雖逢災厄也絕不與邪惡勢力妥協的意志;后半篇通過神游天界、追求理想的實現和失敗后欲以身殉的陳述,反映出詩人熱愛國家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5.《鬼谷子》
戰國著名道家,縱橫家鼻祖“鬼谷子”王詡的著作。《鬼谷子》,又名《捭闔策》。據傳是由鬼谷先生后學者根據先生言論整理而成。該書側重于權謀策略及言談辯論技巧。《鬼谷子》共有十四篇,其中第十三、十四篇(轉丸、胠亂)失傳。
《易經》
是闡述關于變化之書,長期被用作“卜筮”。后人多學習其哲理,因而成為一部博大精深的辯證法哲學書。“卜筮”就是對未來事態的發展進行預測,而《易經》便是總結這些預測的規律理論的書。
《易經》含蓋萬有,綱紀群倫,是中華文化的杰出代表;廣大精微,包羅萬象,亦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其內容涉及哲學、政治、生活、文學、藝術、科學等諸多領域,是群經之首,儒家、道家共同的經典。
1、《中國國家人文地理》叢書是根據中央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有關要求,為全面打造城市精神、提升城市影響力,由國家有關部門主導,中國地圖出版集團組織實施的“十三五”國家重大出版工程。
根據中央的有關要求,《中國國家人文地理》叢書擬于“十三五”時期開始,通過2-3個五年計劃,實現334個地級市的全覆蓋。其中,“十三五”時期擬計劃出版100個城市分卷。
2、《中國歷史人文地理》,本書系《中國人文地理叢書》之一。全書共分10章,較為系統地論述了中國歷史時期的人文地理概況。主要內容包括民族與疆域、行政區劃及其變遷、政治中心的分布與變化、人口分布與變遷、農業開發與地域特征、工礦業分布與發展、城市與交通、商業發展與空間布局,以及歷史文化景觀形成的地理與歷史背景等。
3、《走遍中國》是一本實用的原生態自助旅行指南,書中提供了大量鮮為人知的人文、風光、地理信息,精彩的大圖附有原始的拍攝數據,讓攝影愛好者獲得更多有用的參考信息。
4、《讀城記》,易中天在2003年首次出版的城市散文集,于2018年1月由上海文藝出版社推出新版,記錄了北京、上海、廈門、武漢、成都、廣州六座城市 的城市面貌。
5、《中華文化史》是2005年12月1日上海世紀出版集團出版的圖書,作者馮天瑜、何曉明。本書從地理背景、經濟土壤、社會結構等方面分析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生成機制,以及自遠古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一時段內中華文化自發生到一統、多元、隆盛、內省、融合、陳暮開新、爛熟式微、蛻變新生的發展歷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走遍中國
百度百科-《中華文化史》
百度百科-《讀城記》
百度百科-《中國歷史人文地理》
百度百科-中國國家人文地理叢書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