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分為植食性和肉食性兩種。大多數恐龍吃植物。科學家發現了恐龍牙齒和頜化石,曲線形細而尖的牙齒是屬于像霸王龍這樣的食肉動物。植食性恐龍有用來磨碎食物的寬大牙齒或像禽龍那樣的能鉗住食物的牙齒,角龍有能撕碎樹葉的喙。
最大的巨型果腳龍是大家熟悉的,它有龐大的軀干,長長的尾巴和頸,有個小腦袋和一副專門用來咀嚼植物的牙齒。由于它有長長的脖頸,所以很容易吃到樹上的葉子。
以肉食為主的恐龍因為食物的營養豐富,因此它們通常不需要吃很多食物。而植食動物食量很大,如梁龍每天約吃1000公斤的樹葉。
食草恐龍與食肉恐龍的區別:
1、食草恐龍與食肉恐龍的頭身比例不同。
食肉恐龍頭骨的比例超過了身體的一半;食草恐龍頭骨的比例沒有達到身體的一半。
2、食草恐龍與食肉恐龍的牙齒形狀不同。
肉食性恐龍嘴里的利牙大而彎曲;素食性恐龍的牙齒則平而直,沒有鋸齒,只能用于咀嚼。
3、食草恐龍與食肉恐龍的骨骼不同。
肉食性恐龍有大的頭骨和腭骨,脖子粗短,一般用后肢走路;而素食性恐龍的頭骨,小脖子長,一般用四條腿走路。
1、牙齒形態不同
肉食性恐龍都有較大的頭和嘴,嘴里的大而彎曲的利牙。例如我國四回川發現的永川答龍就有尖銳的帶鋸齒的、向后彎曲的牙齒。而霸王龍則生有利劍般的牙齒,牙齒邊緣也有鋸齒,其中最長的可達20厘米。
而素食性恐龍的牙齒則平而直,沒有鋸齒,只能用于咀嚼。素食性恐龍的牙齒形狀和大小,取決于它們所吃的植物。例如,蜥腳類恐龍有勺形齒或釘狀齒,便于剪斷莖和葉。
這是因為它們主要吃蘇鐵類和蕨類植物。鴨嘴龍類主要吃的是石松類植物木賊,這種植物含硅質較多,十分堅硬,所以鴨嘴龍的嘴里上下左右都有牙齒,一個接一個,密密麻麻排成許多行,最多的可達兩千多顆,這是對長期吃硬食的一種適應。
2、脖子形態不同
肉食性恐龍有大的頭骨和腭骨,脖子粗短,一般用后肢走路。而素食性恐龍頭小脖子長,一般用四條腿走路。
擴展資料:
德國科學家提出,恐龍滅絕是由當時惡劣的“空間天氣”造成的,也就是說,來自宇宙的強烈粒子流闖入地球大氣并導致地球氣候發生劇烈變化,從而致使恐龍滅絕。
美國物理學家路易·阿爾瓦雷茲提出的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假說備受各方關注。他在研究意大利古比奧地區白堊紀末期地層中的黏上層時發現微量元素棗銥的含量比其他時期地層陡然增加了30-160多倍,之后人們從全球多處地點取樣檢測都得出同樣結論,白堊紀末期地層中銥元素含量異常增高的確是普遍性的。
于是阿爾瓦雷茲認為在白堊紀末期有一顆直徑約10公里的小行星撞擊了地球,產生的塵埃遮天蔽日。造成地表氣候環境巨變,導致了恐龍的消亡。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