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大行星各自的特點是什么?
水星特點:離太陽最近。公轉周期很段,為88個地球日;自轉很慢,要59個地球日才自轉一周。表面溫度差別很大,向陽面在400攝氏度以上,背陽面在零下170攝氏度左右。由于離太陽最近,僅有數千萬公里,所以最難被觀察。
金星特點:自轉和公轉的方向相反,自轉時間最長,要243個地球日。夜空中最亮的星星。氣候非常惡劣,布滿由二氧化碳和硫酸組成的云,表面溫度近500攝氏度,大氣壓極高。
地球就不說了
火星特點:和地球最相像的行星。地表落差大,最高的山,奧林匹斯山,海拔24公里,最低的峽谷在海拔一下9公里。表面布滿類似于河道的結構,曾一度被人認為是火星人的遺作。火星也是最被人們關注的行星,因為它的所有條件是全太陽系最接近地球的,所以火星很可能成為人類的第二個家。
木星特點:最大的行星,直徑為地球的11倍左右。質量為其他8大行星質量和的2.5倍。以發現衛星第2多。4大氣體行星第一個。表面布滿由液態氫和氦組成的云,還有一個有2個地球大小的大紅斑。木星向外發出熱能(很小的熱能)。它的第2顆衛星被液態氫凍結的冰覆蓋,冰層下是液態氫的大洋,被科學家認為最有可能有生命存在。
土星特點:體積第2大。氣態行星。以發現衛星最多。它有一個厚不到一公里,但是卻由行星表面向太空延伸了42萬公里的環狀結構.和木星一樣,內部有熱源,在對外輻射熱能
天王星特點:氣態行星。太陽系中第三大行星。大多數的行星總是圍繞著幾乎與黃道面垂直的軸線自轉,可天王星的軸線卻幾乎平行于黃道面。它的磁場也十分奇特,它并不在此行星的中心,而傾斜了近60度。大氣中有很多甲烷,所以吸收了太陽的紅光,反射發出藍光,所以我們天王星是顆藍色星球。
海王星特點:氣態行星。構造和天王星類似,也因為甲烷,是顆藍色星球。海王星的磁場和天王星的一樣,位置十分古怪。內部有熱源,和木
土兩星一樣對外輻射熱能。
冥王星特點:離太陽最遠而且是最小的行星,太陽系中有七顆衛星比冥王星大(月球,
木衛一,
木衛二,
木衛三,
木衛四,
土衛六
和
海衛一)。
另外,在2006年8月24日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召開之后,經過投票表決,冥王星被降級為矮行星,至此太陽系只剩下八顆行星。“九大行星”的說法已經成為歷史,其而代之的是“八大行星”。
類經過千百年的探索,到16世紀哥白尼建立日心說后才普遍認識到:地球是繞太陽公轉的行星之一,而包括地球在內的九大行星則構成了一個圍繞太陽旋轉的行星系——
太陽系。
行星本身一般不發光,以表面反射太陽光而發亮。在主要由恒星組成的天空背景上,行星有明顯的相對移動。
離太陽最近的行星是水星,以下依次是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從行星起源于不同形態的物質出發,可以把九大行星分為三類:類地行星(包括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及遠日行星(天王、海王、冥王)。
行星環繞太陽的運動稱為公轉,行星公轉的軌道具有共面性、同向性和近圓性三大特點。所謂共面性,是指九大行星的公轉軌道面幾乎在同一平面上;同向性,是指它們朝同一方向繞太陽公轉;而近圓性是指它們的軌道和圓相當接近。
在一些行星的周圍,存在圍繞行星運轉的物質環,由大量小塊物體(如巖石,冰塊等)構成,因反射太陽光而發亮,稱為行星環。20世紀70年代之前,人們一直以為唯獨土星有光環,以后相繼發現天王星和木星也有光環,這為研究太陽系起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信息。
衛星是圍繞行星運行的天體,月亮就是地球的衛星。衛星反射太陽光,但除了月球以外,其它衛星的反射光都非常微弱。衛星在大小和質量方面相差懸殊,它們的運動特性也很不一致。太陽系中,除了水星和金星以外,其它的行星各自都有數目不等的衛星。
在火星與木星之間分布著數十萬顆大小不等、形狀各異的小行星,沿著橢圓軌道繞太陽運行,這個區域稱之為小行星帶。此外,太陽系中還有數量眾多的彗星,至于飄浮在行星際空間的流星體就更是無法計數了。
盡管太陽系內天體品種很多,但它們都無法和太陽相比。太陽是太陽系光和能量的源泉。也是太陽系中最龐大的天體,是整個太陽系的質量中心。它以自己強大的引力將太陽系里的所有天體牢牢控制在其周圍,使它們不離不散,井然有序地繞自己旋轉。同時,太陽作為一顆普通的恒星,又帶領它的成員,萬古不息地繞著銀河系的中心運動。
水星的英文名字Mercury來自羅馬神墨丘利。符號是上面一個圓形下面一個交叉的短垂線和一個半圓形(Unicode:
?).
是墨丘利所拿魔杖的形狀。在第5世紀,水星實際上被認為成二個不同的行星,這是因為它時常交替地出現在太陽的兩側。當它出現在傍晚時,它被叫做墨丘利;但是當它出現在早晨時,為了紀念太陽神阿波羅,它被稱為阿波羅。畢達哥拉斯后來指出他們實際上是相同的一顆行星。中國古代則稱水星為“辰星”。
中國古人稱金星為“太白”或“太白金星”,也稱“啟明”或“長庚”。古希臘人稱為阿佛洛狄特,是希臘神話中愛與美的女神。而在羅馬神話中愛與美的女神是維納斯,因此金星也稱做“維納斯”。金星的天文符號用維納斯的梳妝鏡來表示。金星的位相變化金星同月球一樣,也具有周期性的圓缺變化(位相變化),但是由于金星距離地球太遠,用肉眼是無法看出來的。關于金星的位相變化,曾經被伽利略作為證明哥白尼的日心說的有力證據。
地球是太陽系中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排列為第三。它是太陽系類地行星中最大的一顆,也是現代科學目前確證目前惟一存在生命的行星。行星年齡估計大約有45億年(4.5×109)。在行星形成后不久,即捕獲其惟一的天然衛星-月球。地球上惟一的智慧生物是人類。
因為它在夜空中看起來是血紅色的,所以在西方,以羅馬神話中的戰神瑪爾斯(或希臘神話對應的阿瑞斯)命名它。在古代中國,因為它熒熒如火,故稱“熒惑”。火星有兩顆小型天然衛星:火衛一Phobos和火衛二Deimos(阿瑞斯兒子們的名字)。兩顆衛星都很小而且形狀奇特,可能是被引力捕獲的小行星。英文里前綴areo-指的就是火星。
木星是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排列為第五顆。它也是太陽系最大的行星,自轉最快的行星。中國古代用它來紀年,因而稱為歲星。
在西方稱它為朱庇特,是羅馬神話中的眾神之王,相當于希臘神話中的宙斯。
土星是一個巨型氣體行星,是太陽系中僅次于木星的第二大行星。土星的英文名字Saturn(以及其他絕大部分歐洲語言中的土星名稱)是以羅馬神的農神薩杜恩命名的。中國古代稱之為鎮星或填星。
天王星是太陽系的九大行星之一,排列在土星外側、海王星內側而名列第七,顏色為灰藍色,是一顆巨型氣體行星(Gas
Giant)。以直徑計算,天王星是太陽系第三大行星;但若以質量計算,則比海王星輕而排行第四。天王星的命名,是取自希臘神話的天神烏拉諾斯。
海王星為太陽系九大行星中的第八個,是一個巨行星。海王星是第一個通過天體力學計算后被發現的行星。因為天王星的軌道與計算的不同,1845年約翰·可夫·亞當斯和埃班·勤維葉推算了在天王星外的一個未知行星可能的位置。1846年9月23日柏林天文臺臺長約翰·格弗里恩·蓋爾真的在這個位置發現了一顆新的行星:海王星。
目前海王星是太陽系內離太陽第二遠的行星。海王星的名字是羅馬神話中的海神涅普頓(Neptune)。
冥王星是太陽系九大行星中離開太陽最遠、最小的一顆行星,1930年被發現。因為它離太陽最遠,因此也非常寒冷,這和羅馬神話中的冥王普魯托所住的地方很相似,因此稱為“Pluto”。
水星屬于什么性質的星球?
水星屬于類地行星,也是巖態行星,其主要由石質和鐵質構成,密度較高。
水星是太陽系中密度第二高的行星,僅次于地球。
水星是太陽系類地行星中除了地球之外唯一一顆擁有顯著磁場的行星(不過盡管如此,它的磁場強度也僅有地球的1%不到)。
水星上沒有水,僅有一個稀薄的大氣層。
水星外觀同月球相似,只是水星上有更多的環形山,高地平原參差不齊。
水星所含有的鐵的百分率超過任何其他已知的星系行星。
水星擁有太陽系8大行星中偏心率最大的軌道。
水星是太陽系中溫差最大的行星,白天太陽光直射處溫度高達427℃,夜晚太陽照不到時,溫度降低到-173℃。
水星的星體運動
水星離太陽的平均距離為5790萬公里,繞太陽公轉軌道的偏心率為0.206,故其軌道很扁。太陽系天體中,除冥王星外,要算水星的軌道最扁了。水星在軌道上的平均運動速度為48公里/秒,是太陽系中運動速度最快的行星,它繞太陽運行一周只需要88天,除公轉之外,水星本身也有自轉。過去認為水星的自轉周期應當與公轉周期相等,都是88天。1965年,美國天文學家戈登、佩蒂吉爾和羅·戴斯用安裝在波多黎各阿雷西博天文臺的、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射電望遠鏡測定了水星的自轉周期,結果并不是88天,而是58.646天,正好是水星公轉周期的2/3。水星軌道有每世紀快43″的反常進動。
由于水星在近日點時總以同一經度朝著太陽,在遠日點時以相差90°的經度朝著太陽,所以水星隨著經度不同而出現季節變化。 1889年意大利天文學家夏帕里利經過多年觀測認為水星自轉時間和公轉時間都是88天。直到1965年,美國天文學家才測量出了水星自轉的精確周期58.646天。
在一些時候,在水星的表面上的一些地方,在同一個水星日里,當一個觀測者(在太陽升起時)時觀測,可以看見太陽先上升,然后倒退最后落下,然后再一次的上升。這是因為大約四天的近日點周期,水星軌道速度完全地等于它的自轉速度,以致于太陽的視運動停止,在近日點時,水星的軌道速度超過自轉速度;因此,太陽看起來會逆行性運動,在近日點后的四天,太陽恢復正常的視運動。
1965年使用雷達觀測后,觀察數據否決了水星對太陽是潮汐固定的的想法:自轉使得所有時間里水星保持相同的一面對著太陽。水星軌速振諧為3:2,這就是說自轉三次的時間是圍繞太陽公轉兩次的時間;水星的軌道離心使這個諧振持穩。最初天文學家認為它有被固定的潮汐是因為水星處于最好的觀測位置,它總是在3:2諧振中的相同時刻,展現出相同的一面,就如同它完全地被固定住一樣。水星的自轉比地球緩慢59倍。
因為水星的3:2 的軌速比率,一個恒星日(自轉的周期)大約是58.7個地球日,一個太陽日(太陽穿越兩次子午線之間的時間)大約是176個地球日。 水星凌日當水星走到太陽和地球之間時,我們在太陽圓面上會看到一個小黑點穿過,這種現象稱為水星凌日。其道理和日食類似,不同的是水星比月亮離地球遠,視直徑僅為太陽的190萬分之一。水星擋住太陽的面積太小了,不足以使太陽亮度減弱,所以,用肉眼是看不到水星凌日的,只能通過望遠鏡進行投影觀測。水星凌日每100年平均發生13次。在20世紀末有一次凌日是在1999年11月16日5時42分。
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預告水星凌日是行星運動三大定律的發現者,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1571至1630年)。他在1629年預言:1631年11月7 日將發生稀奇天象--水星凌日。當日,法國天文學家加桑迪在巴黎親眼目睹到有個小黑點(水星)在日面上由東向西徐徐移動。從1631年至2003年,共出現50次水星凌日。其中,發生在11月的有35次,發生在5月的僅有15次。每100年,平均發生水星凌日13.4次。
水星凌日的發生原理與日食極為相似,水星軌道與黃道面之間是存在傾角的,這個傾角大約為7度。這就造成了水星軌道與地球黃道面會有兩個交點。即為升交點和降交點。水星過升交點即為從地球黃道面下方向黃道面上方運動,降交點反之。只有水星和地球兩者的軌道處于同一個平面上,而日水地三者又恰好排成一條直線時,才會發生水星凌日。如果水星在過升降交點附近的兩天恰好也發生了水星下合相位時,就有可能發生水星凌日天象。
在目前及以后的十幾個世紀內,水星凌日只可能發生在五月或十一月。發生在五月的為降交點水星凌日,發生在十一月的為升交點水星凌日。而發生在五月的水星凌日更為稀罕,水星距離地球也更近。水星凌日發生的周期同樣遵循如日月食那樣的沙羅周期。在同一組沙羅周期內的水星凌日的發生周期為46年零1天又6.5小時左右。但是這個46年的周期中如果有12個閏年。周期即為46年零6.5小時左右。這里所說的時間差值是同一沙羅周期相鄰兩次水星凌日中凌甚的時間差值。因為同一沙羅周期相鄰兩次水星凌日發生的時長是不同的。
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這些天體有哪些特點
在火星和木星中間有小行星帶
還有冥王星已經被踢出9大行星之列,已經不屬于行星了,屬于矮行星。
八大行星的運動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圓性
同向性,也就是說行星的繞日公轉方向都是自西向東
行星的繞日公轉軌道具有共面性
行星的繞日公轉軌道形狀近似為圓形。在所有行星中地球是唯一一個適合生物生存的行星。行星本身不發光是靠反射恒星的光而發亮。這些可以嗎?
八大行星各自的特點?
要簡單明了!!1、水星 Mercury
水星是八大行星中最小的一顆。
2、金星 Venus
金星是離太陽第二近的星球。因為在金星上從來不下雨,所以全年整個星球都布滿了灰塵,非常干旱。
3、地球 Earth
因為地球大部分被海洋覆蓋,又被稱為 “藍色星球”。
4、火星 Mars
火星是紅色的,又被稱作 “紅色星球”。
5、木星 Jupiter
木星是八大行星中最大的,足夠把另外七顆行星都裝進去。
6、土星 Saturn
土星是第二大的行星,并被一圈明亮的光環環繞著。
7、天王星 Uranus
天王星是行星中最冷的一顆。
8、海王星 Neptune
海王星是八大行星中離太陽最遠的,有著淡藍色的光。
擴展資料:
2006年以前,科學界一直認為太陽系內有九大行星,按照離太陽的距離從近到遠,它們依次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在2006年8月24日于布拉格舉行的第26屆國際天文學聯會中通過的第5號決議中,冥王星被劃為矮行星,從太陽系九大行星中被除名。
離太陽遠近順序依次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其中,水星離太陽最近,海王星離太陽最遠。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八大行星
水星】
英文名:Mercury
水星最接近太陽,是太陽系中最小的行星。水星在直徑上小于木衛三和土衛六,但它更重。
水星基本參數:
軌道半長徑:
5791萬
千米
(0.38
天文單位)
公轉周期:
87.70
天
平均軌道速度:
47.89
千米/每秒
軌道偏心率:
0.206
軌道傾角:
7.0
度
行星赤道半徑:
2440
千米
質量(地球質量=1):
0.0553
密度:
5.43
克/立方厘米
自轉周期:
58.65
日
衛星數:
無
公轉軌道:
距太陽
57,910,000
千米
(0.38
天文單位)
【金星】
英文名:Venus
八大行星之一,中國古代稱之為太白或太白金星。它有時是晨星,黎明前出現在東方天空,被稱為“啟明”;有時是昏星,黃昏后出現在西方天空,被稱為
“長庚”。金星是全天中除太陽和月亮外最亮的星,猶如一顆耀眼的鉆石,于是古希臘人稱它為阿佛洛狄忒(Aphrodite)--愛與美的女神,而羅馬人則稱它為維納斯(Venus)--美神。
金星基本參數
公轉周期:
224.701天
平均軌道速度:
35.03
千米/每秒
軌道偏心率:
0.007
軌道傾角:
3.4
度
赤道直徑:
12,103.6千米
質量(地球質量=1):
0.8150
密度:
5.24
克/立方厘米
自轉周期:
243.01
日
衛星數量:
0
公轉半徑:
108,208,930
km(0.72
天文單位)
表面面積
4.6億
平方千米
表面引力
8.78
m/s2
自傳時間
-243.02天
逃逸速度
10.4
千米/秒
表面溫度
最低
平均
最高
737K
750K
773K
【地球】
英文:earth
地球是距太陽第三顆,也是第五大行星:
軌道半徑:
149,600,000
千米
(離太陽1.00
天文單位)
行星直徑:
12,756.3
千米
質量:
5.9736e24
千克
赤道引力(地球=1)
1.00
逃逸速度(公里/秒)
11.2
自轉周期(日)
0.9973
黃赤交角(度)
23.26
反照率
0.30
地球是唯一一個不是從希臘或羅馬神話中得到的名字。Earth一詞來自于古英語及日耳曼語。這里當然有許多其他語言的命名。在羅馬神話中,地球女神叫Tellus-肥沃的土地(希臘語:Gaia,
大地母親)
直到16世紀哥白尼時代人們才明白地球只是一顆行星。
地球,當然不需要飛行器即可被觀測,然而我們直到二十世紀才有了整個行星的地圖。由空間拍到的圖片應具有合理的重要性;舉例來說,它們大大幫助了氣象預報及暴風雨跟蹤預報。它們真是與眾不同的漂亮啊!
地球由于不同的化學成分與地震性質被分為不同的巖層(深度-千米):
0-
40
地殼
40-
400
Upper
mantle
-
上地幔
400-
650
Transition
region
-
過渡區域
650-2700
Lower
mantle
-
下地幔
2700-2890
D''
layer
-
D"層
2890-5150
Outer
core
-
外核
5150-6378
Inner
core
-
內核
地殼的厚度不同,海洋處較薄,大洲下較厚。內核與地殼為實體;外核與地幔層為流體。不同的層由不連續斷面分割開,這由地震數據得到;其中最有名的有數地殼與上地幔間的莫霍面-不連續斷面了。
地球的大部分質量集中在地幔,剩下的大部分在地核;我們所居住的只是整體的一個小部分(下列數值×10e24千克):
大氣
=
0.0000051
海洋
=
0.0014
地殼
=
0.026
地幔
=
4.043
外地核
=
1.835
內地核
=
0.09675
地核可能大多由鐵構成(或鎳/鐵),雖然也有可能是一些較輕的物質。地核中心的溫度可能高達7500K,比太陽表面還熱;下地幔可能由硅,鎂,氧和一些鐵,鈣,鋁構成;上地幔大多由olivene,pyroxene(鐵/鎂硅酸鹽),鈣,鋁構成。我們知道這些金屬都來自于地震;上地幔的樣本到達了地表,就像火山噴出巖漿,但地球的大部分還是難以接近的。地殼主要由石英(硅的氧化物)和類長石的其他硅酸鹽構成。就整體看,地球的化學元素組成為:
34.6%
鐵
29.5%
氧
15.2%
硅
12.7%
鎂
2.4%
鎳
1.9%
硫
0.05%
鈦
地球是太陽系中密度最大的星體。
【火星】
英文名:
Mars
火星為距太陽第四遠,也是太陽系中第七大行星:
火星基本參數:
軌道半長徑:
22794萬
千米
(1.52
天文單位)
公轉周期:
686.98
日
平均軌道速度:
24.13
千米/每秒
軌道偏心率:
0.093
軌道傾角:
1.8
度
行星赤道半徑:
3398
千米
質量(地球質量=1):
0.1074
密度:
3.94
克/立方厘米
自轉周期:
1.026
日
衛星數:
2
公轉軌道:
離太陽227,940,000
千米
(1.52
天文單位)
【木星】
英文名:
Jupiter
木星是離太陽第五顆行星,而且是最大的一顆,比所有其他的行星的合質量大2倍(地球的318倍)。
公轉軌道:
距太陽
778,330,000
千米
(5.20
天文單位)
行星直徑:
142,984
千米
(赤道)
質量:
1.900e27
千克
木星(a.k.a.
Jove;
希臘人稱之為
宙斯)是上帝之王,奧林匹斯山的統治者和羅馬國的保護人,它是Cronus(土星)的兒子。
【土星】
英文名:
Saturn
土星是離太陽第六遠的行星,也是八大行星中第二大的行星:
公轉軌道:
距太陽
1,429,400,000
千米
(9.54
天文單位)
衛星直徑:
120,536
千米
(赤道)
質量:
5.68e26
千克
在羅馬神話中,土星(Saturn)是農神的名稱。希臘神話中的農神Cronus是Uranus(天王星)和該亞的兒子,也是宙斯(木星)的父親。土星也是英語中“星期六”(Saturday)的詞根。
【天王星】
英文名:
Uranus
天王星是太陽系中離太陽第七遠行星,從直徑來看,是太陽系中第三大行星。天王星的體積比海王星大,質量卻比其小。
公轉軌道:
距太陽2,870,990,000
千米
(19.218
天文單位)
行星直徑:
51,118
千米(赤道)
質量:
8.683e25
千克
【海王星】
英文名:
Neptune
海王星是環繞太陽運行的第八顆行星,也是太陽系中第四大天體(直徑上)。海王星在直徑上小于天王星,但質量比它大。
公轉軌道:
距太陽
4,504,000,000
千米
(30.06
天文單位)
行星直徑:
49,532
千米(赤道)
質量:
1.0247e26
千克
在古羅馬神話中海王星(古希臘神話:波塞冬(Poseidon))代表海神。
水星最接近太陽,是太陽系中最小最輕的行星。水星在直徑上小于木衛三和土衛六。
水星基本參數:
軌道半長徑: 5791萬 千米 (0.38 天文單位)
公轉周期: 87.70 天
自轉方向:自西向東
平均軌道速度: 47.89 千米/每秒
軌道偏心率: 0.206
軌道傾角: 7.0 度
行星赤道半徑: 2440 千米
質量(地球質量=1): 0.0553
密度: 5.43 克/立方厘米
自轉周期: 58.65 日
衛星數: 無
公轉軌道: 距太陽 57,910,000 千米 (0.38 天文單位)
【金星】 金星 英文名:Venus
八大行星之一,中國古代稱之為太白或太白金星。它有時是晨星,黎明前出現在東方天空,被稱為“啟明”;有時是昏星,黃昏后出現在西方天空,被稱為“長庚”。金星是全天中除太陽和月亮外最 亮的星,猶如一顆耀眼的鉆石,于是古希臘人稱它為阿佛洛狄忒--愛與美的女神,而羅馬人則稱它為維納斯--美神。
金星基本參數
自轉方向:自東向西
公轉周期:224.701天
平均軌道速度:35.03 千米/每秒
軌道偏心率:0.007
軌道傾角:3.4 度
赤道直徑:12,103.6千米
直 徑:12105千米
質量(地球質量=1):0.8150
密度:5.24 克/立方厘米
衛星數量:0
公轉半徑:108,208,930 km(0.72 天文單位)
表面面積:4.6億平方千米
自轉時間:243.02天
逃逸速度:10.4 千米/秒
【地球】 英文:earth
地球是距太陽第三顆,也是第五大行星:
軌道半徑: 149,600,000 千米 (離太陽1.00 天文單位)
行星直徑: 12,756.3 千米
質量: 5.9736e24 千克
赤道引力(地球=1) 1.00
逃逸速度(公里/秒) 11.2
自轉周期(日) 0.9973
公轉周期(日)365.2422
黃赤交角(度) 23.26
反照率 0.30
自轉方向:自西向東
【火星】 英文名: Mars
火星為距太陽第四遠,也是太陽系中第七大行星:
火星基本參數:
軌道半長徑: 22794萬 千米 (1.52 天文單位)
公轉周期: 686.98 日
平均軌道速度: 24.13 千米/每秒
軌道偏心率: 0.093
軌道傾角: 1.8 度
行星赤道半徑: 3398 千米
質量(地球質量=1): 0.1074
密度: 3.94 克/立方厘米
自轉周期: 1.026 日
自轉方向:自西向東
衛星數: 2
公轉軌道: 離太陽227,940,000 千米 (1.52 天文單位)
木星是離太陽第五顆行星,而且是最大的一顆,比所有其他的行星的合質量大2倍(地球的318倍)。 被稱為“行星之王”。
公轉軌道: 距太陽 778,330,000 千米 (5.20 天文單位)
自轉方向:自西向東
行星直徑: 142,984 千米 (赤道)
質量: 1.900e27 千克
木星(a.k.a. Jove; 希臘人稱之為 宙斯)是上帝之王,奧林匹斯山的統治者和羅馬國的保護人,它是Cronus(土星)的兒子。
土星是離太陽第六遠的行星,也是八大行星中第二大的行星:
公轉軌道: 距太陽 1,429,400,000 千米 (9.54 天文單位)
自轉方向:自西向東
衛星直徑: 120,536 千米 (赤道)
質量: 5.68e26 千克
在羅馬神話中,土星(Saturn)是農神的名稱。希臘神話中的農神Cronus是Uranus(天王星)和該亞的兒子,也是宙斯(木星)的父親。土星也是英語中“星期六”(Saturday)的詞根。
天王星是太陽系中離太陽第七遠行星,從直徑來看,是太陽系中第三大行星。天王星的體積比海王星大,質量卻比其小。
公轉軌道: 距太陽2,870,990,000 千米 (19.218 天文單位)
自轉方向:自東向西
行星直徑: 51,118 千米(赤道)
質量: 8.683e25 千克
讀天王星的英文名字,發音時要小心,否則可能會使人陷于窘迫的境地。Uranus應讀成"YOOR a nus" ,不要讀成"your anus"(你的肛門)或是"urine us"(對著我們撒尿)。 海王星是環繞太陽運行的第八顆行星,也是太陽系中第四大天體(直徑上)。海王星在直徑上小于天王星,但質量比它大。
公轉軌道: 距太陽 4,504,000,000 千米 (30.06 天文單位) 自轉方向:自西向東
行星直徑: 49,532 千米(赤道)
質量: 1.0247e26 千克
在古羅馬神話中海王星(古希臘神話:波塞冬(Poseidon))代表海神。
太陽系小天體是國際天文聯會在2006年重新解釋太陽系內的行星和矮行星時,產生的新天體分類項目。除了矮行星外的所有小行星和彗星都可被稱太陽系小天體。該分類的上界并不是很明確,但肯定不包括行星,下界是否包含流星體也不是很確定。8大行星天王星
太陽的第7顆行星天王星是太陽系中的第三大行星。赤道直徑51,800公里,每 84.01地球年繞太陽公轉一周,和太陽之間的平均距離是28.7億公里。自轉一周17小時14分。天王星至少有22個衛星,其中5個是大衛星,最大的兩個是天衛三Titania和天衛四Oberon。天王星的大氣由 83% 的氫、15% 的氦、2% 的甲烷與少量的乙炔和其他碳氫化合物組成。上層大氣中的甲烷吸收紅光,使得天王星呈現出藍綠色。大氣層中排列著在各個緯度運行的云層,其形成機制與木星和土星鮮明的緯度云帶相似。天王星中緯地區的風向與行星自轉方向保持一致,風速在每秒 40-160 米之間。射電科學實驗發現,在赤道地區,風速保持在每秒 100 米,但方向正好相反。天王星最著名的特征是其傾斜的姿態。導致它保持這個不尋常的姿勢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在太陽系形成的初期一個行星大小的天體與它發生過碰撞。旅行者 2 號發現,這個傾斜的姿勢給天王星帶來的最讓人吃驚的影響是在給它的磁場所造成的后果,它的磁場軌跡與其自轉軸有 60 度的夾角。行星的自轉把磁場扭曲成了長長的螺旋形。磁場的成因尚未明了;原本以為在其內核和大氣之間存在著的一個由水和氨水組成的導電的、超高壓的海洋看起來并不存在。地球和其他行星磁場的成因據信是由于它們熔化的內核所導致的電流作用。 土星
土星直徑119300公里,是太陽系第二大行星。它與鄰居木星十分相像,表面也是液態氫和氦的海洋,上方同樣覆蓋著厚厚的云層。土星上狂風肆虐,沿東西方向的風速可超過每小時1600公里。土星上空的云層就是這些狂風造成的,云層中含有大量的結晶氨。土星大氣層的主要成份是氫,此外還有少量的氦和甲烷。土星是太陽系中唯一一顆密度小于水的行星,要是有一個足夠大的海洋能夠容納,土星就決不會沉底。土星的云層也有變幻著的與木星相似的圖案,但比木星要黯淡的多。土星的兩極大氣中也有極光。 土星只需10個小時39分鐘就自轉一周。在如此快速的自轉速度作用下,土星變成了一個明顯的橢球。土星的公轉周期是29.4年,距離太陽14億3千2百萬公里。土星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環繞著其赤道的巨大光環。所有巨行星都有光環,但土星的光環是最顯著的,在地球上人們只需要一架小型望遠鏡就能很清楚地看到它。土星的光環不是一個整體,它包含7個小環,環外沿直徑約為274000公里。光環主要由一些冰、塵埃和石塊混合在一起的碎塊構成的。這些碎塊可能是一顆遠古時代的土星衛星在土星系潮汐引力的作用下瓦解后剩下的殘片。 木星
木星是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它的體積超過地球的一千倍,質量超過太陽系中其他八顆行星質量的總和。與其他巨行星一樣,木星沒有固態的表面,而是覆蓋著966公里厚的云層。通過望遠鏡觀測,這些云層就象是木星上的一條條絢麗的彩帶。木星是一個巨大的氣態行星。最外層是一層主要由分子氫構成的濃厚大氣。隨著深度的增加,氫逐漸轉變為液態。在離木星大氣云頂一萬公里處,液態氫在100萬巴的高壓和6000K的高溫下成為液態金屬氫。木星的中央是一個由硅酸鹽巖石和鐵組成的核,核的質量是地球質量的10倍。由于木星快速的自轉,它有一個復雜多變的天氣系統,木星云層的圖案每時每刻都在變化。我們在木星表面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風暴,其中最著名的風暴是“大紅斑”。這是一個朝著順時針方向旋轉的古老風暴,已經在木星大氣層中存在了幾百年。大紅斑有三個地球那么大,其外圍的云系每四到六天即運動一周,風暴中央的云系運動速度稍慢且方向不定。由于木星的大氣運動劇烈,致使木星上也有與地球上類似的高空閃電。木星的兩極有極光,這似乎是從木衛一上火山噴發出的物質沿著木星的引力線進入木星大氣而形成的。木星有光環。光環系統是太陽系巨行星的一個共同特征,主要由小石塊和雪團等物質組成。木星的光環很難觀測到,它沒有土星那么顯著壯觀,但也可以分成四圈。木星環約有6500公里寬,但厚度不到10公里。 水星
水星距太陽五千八百萬公里,是太陽系中和太陽最近的行星。水星沒有衛星,它的體積在太陽系中列倒數第二位,僅比冥王星大。因為水星與太陽非常接近,所以它的白晝地表溫度可高達攝氏四百二十七度;而到晚上又驟降至攝氏零下一百七十三度。水星的公轉周期約為八十八個地球日,自轉周期約為五十九個地球日。這樣一來使得水星的一晝夜長達一百七十六個地球日。所以一進入夜晚,水星表面將連續幾周處于黑暗中。這也是造成水星表面晝夜溫度差巨大的原因之一。由于水星表面溫度太高,它不可能像它的兩個近鄰金星和地球那樣保留一層濃密大氣,因此無論是白天還是夜晚,水星的天空都是漆黑的。在水星漆黑的天空中可以看到明亮的金星和地球。水星極其稀薄的大氣主要是由從太陽風中俘獲的氣體組成的,其密度只有地球大氣的12%。主要成份為氦(42%)、汽化鈉(42%)和氧(15%)等。水星表面的巖石吸收了大量的陽光,反射率只有8%,所以水星是太陽系中最暗的行星之一。由于水星只在黎明或白天出現,因此在地球上觀測水星較為困難。這一狀況直至20世紀70年代中期美國發射了“水手”號探測器才有所改變。“水手10號”發回的圖片顯示水星的表面與月球極其相似,上面布滿了深淺不一的隕石坑。這表明水星也遭受過隕石接連不斷的轟擊。但水星表面也有廣闊的平原,這表明水星在形成初期可能是液態的,后來逐漸冷卻凝固成了一個巖石星球。曾經有一些大型的隕石險些把水星打碎,使從裂開的地殼涌出的熔巖流在水星表面到處流淌。水星表面還縱橫交錯地分布著一些非常長的懸崖峭壁,最高的可達三千多米。水星有一個主要由鐵和鎳構成的核,水星幔和殼的主要成份則是硅酸鹽。它是太陽系含鐵量最高的行星。水星上沒有液態的水,但1991年在其北極地區觀測到一個亮斑。據推測,這個亮斑可能是由于貯存在水星表面或地下的冰反射了陽光造成的。僅管水星表面溫度極高,但在其北極的一些隕坑內終年不見陽光,溫度常年底于-161攝氏度。這足以使來自水星內部或宇宙空間的水份以冰的形態保存下來。 金星金星分別在早晨和黃昏出現在天空,古代占星家一直認為存在著兩顆這樣的行星,于是分別將它們稱為“晨星”和“昏星”。在英語中,金星——“維納斯”是古羅馬的女神,像征著愛情與美麗。而一直以來,金星都被卷曲的云層籠罩在神秘的面紗中。金星是距太陽的第二顆行星,它與地球在體積、質量、密度和重量上非常相似,可以算作是地球的姊妹星。而事實上金星與地球非常不同。金星上的一天相當于地球上的243天,而它的一年卻只有225天。金星的自東向西自轉還使得太陽在金星上西升東落。金星有厚厚的二氧化碳的大氣,沒有水。它的云層是由硫酸微滴組成的。它的地表大氣壓是地球上的九十多倍。金星濃厚的二氧化碳大氣造成強大的“溫室效應”,太陽光能夠透過大氣將金星表面烤熱,但地表輻射卻受到大氣的阻隔,熱量無法得到釋放,致使地表溫度高達攝氏四百八十多度。這樣高的溫度使得金屬都會熔化。
地球這顆有著廣闊天空和藍色海洋的行星始終給人以堅實巨大的感覺。而在宇宙中,地球給人的印象卻并非如此:這個在一層薄薄而脆弱的大氣籠罩下的星球并不見得有多大。在太空中,地球的特征是明顯的:漆黑的太空、藍色海洋、棕綠色的大塊陸地和白色的云層。地球是太陽的從里往外數第三顆行星,距太陽大約有 150000000 公里。地球每 365.256 天繞太陽運行一圈,每 23.9345 小時自轉一圈。它的直徑為 12756 公里,只比金星大了一百多公里。人們夢想能在太空中旅行,能欣賞宇宙的奇觀。而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都是太空旅行者。我們的宇宙飛船是地球,飛行速度是每小時 108000 公里。地球內部可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大部分。地殼厚約30km,地幔厚約2840km,地核厚約3500km。每一部分又可細分。地核可分為外部液態地核和內部固態地核,地幔可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殼則可分為海洋地殼和大陸地殼。地球是一個活躍的行星。根據板塊構造說,地殼由幾大板塊構成,這些板塊漂浮在熾熱的地幔上緩慢移動。它的運動方式基本有兩種:擴張和縮小。擴張運動表現為兩個板塊相互遠離,地下巖漿涌出形成新的地殼;縮小運動表現為兩個板塊相互碰撞,一個板塊鉆到另一板塊的下面,在地幔的高溫中逐漸消融。在板塊交界處常常存在許多巨大的斷層,地震頻繁,火山眾多。地球的外殼非常年輕,它不斷受到大氣、水和生物的侵蝕,并在地質運動中不斷地重建。所以地球表面沒有像月球那樣坑坑洼洼地遍布隕石坑。這樣的地殼構造在太陽系中是獨一無二的。地球有一個適合生物生存的大氣層。在這個大氣層中氮氣占78%,氧氣占21%,余下的1%是其他成份。地表年平均氣溫15攝氏度,平均氣壓101.3千帕。地球初步形成時,大氣中存在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但是到今天,它們幾乎都被結合成了碳酸鹽巖石,少量溶入了海洋或被植物消耗掉了。地殼板塊構造運動與生物活動共同維持著二氧化碳的循環。大氣中仍然存在的少量二氧化碳帶來了溫室效應,這對維持地表氣溫極其重要。溫室效應使地球年平均氣溫從早期的-21℃提高到了宜人的14℃,沒有它海洋將會結冰,生命將不復存在。而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將大量的二氧化碳被排放到了大氣中:過多的二氧化碳會使溫室效應變得越來越嚴重。我們不希望地球變得像金星般炎熱。地球是太陽系中唯一已知存在生命的行星。它快速的自轉與富含鎳鐵熔巖的地核共同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磁氣圈。在太陽風的吹拂下,磁氣圈的形狀被扭曲成水滴狀。它與大氣一同擔當了阻止來自太陽和其它天體有害射線的任務。地球的大氣還使我們免受流星雨的襲擊,大多的隕石在它們到達地面前便已燒毀了。人類開始太空探索后,我們已對自己的行星有了更多的認識。人類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現地球周圍有一個強烈的輻射區,現在我們把它叫作 Van Allen 輻射帶。這個輻射帶是宇宙中高速運動的帶電粒子在赤道上空被地球的磁場俘獲而形成的一個環狀區域。曾經被認為非常平靜上層大氣,其實是非常活躍的,它在太陽輻射的影響下遵循著熱脹冷縮規律。上層大氣的這些特性對地球的天氣系統有很重要的影響。
海王星是太陽系中最遠的氣體巨行星。它的赤道直徑是 49,500公里 。如果海王星是中空的,它能夠容納將近 60個地球。海王星上的一年相當于地球上的 165年。它有 8顆衛星,其中的 6 顆是被旅行者號(Voyager)發現的。海王星上的一天長 16 小時6.7 分鐘。海王星于 1846年9 月 23日由德國天文學家(Johann Gottfried Galle)在柏林天文臺 (Berlin Observatory)觀測到。而他的發現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法國的年輕天文學家勒維耶 (Urbain Le Verrier) 對海王星的軌道和亮度的推算。事實上早在1845年,英國劍橋大學的學生亞當斯 (John Couch Adams) 就已經首先提出在天王星的外面還有一顆大行星。他還同時計算出了這顆行星的軌道、質量等。遺憾的是當時他的辛苦而杰出的研究并未引起人們的重視。不過無論怎樣,這顆行星的發現意義非同尋常,當時人們認為失敗的天體力學取得了一個偉大的勝利。海王星的內部(約占整個星球的三分之二)由熔巖、水、液氨和甲烷的混合物組成。外面的一層(約占整個星球的三分之一 )是由氫、氦、水和甲烷組成的氣體的混合物。甲烷賦予了海王星藍色的外觀。海王星是一顆具有幾個大暗斑的動態行星,這很容易讓人們想起有異常猛烈風暴的木星。旅行者號的探測發現海王星上的有一個十分巨大的斑點——大暗斑( Great Dark Spot),它和地球差不多大,與木星上的大紅斑 (Great Red Spot)有些相似。旅行者號還在海王星上發現了一片小而不規則的云,它以 16小時左右的周期在海王星表面自西向東運動。這片云就像一片在一個云蓋上滑動的羽毛一樣。類似地球上卷云的狹長而明亮的云帶,能夠在海王星的大氣層高處被看見。在海王星的北半球低緯度處,旅行者號曾經捕捉到了這些云帶在它們下面的云蓋上的影子。紀錄中風速最快、最猛烈的暴風出現在海王星上。風向大多自東向西,并與這顆行星的自轉方向相反。在接近大暗斑的區域,風速可達到2,000公里 /時。 海王星有一組狹窄又暗淡的光環。這組光環共包含五個環,其中,四個是環,一個是塵埃殼。在這四個環中,外面兩個是較亮的窄環,里面兩個則是較暗的彌漫環。塵埃殼位于兩個窄環的外側。從地面望遠鏡觀測,這些光環呈弧形,而從旅行者號觀測這些弧形則是光環系統中明亮的斑點和土塊。這些明亮土塊的真正成因到目前為止還是一個未知的謎。和天王星相似,海王星也有磁場,其磁場和自轉軸之間的角度大約為 50度。海王星亦有輻射帶,會產生極光。從哈勃望遠鏡 (HST)的最新圖像來看,海王星已和當年旅行者號所造訪的那顆海王星徹底不同了。其中最重大的變化就是大暗斑和暗斑二 (DS2)消失了,而它的北半球又有一個新的暗斑出現。從這些現象可以看出,海王星的活躍程度確實不同尋常。
精致動畫呈現!1分鐘科普太陽系的八大行星!它們各有什么特點?
相關推薦:
著作權轉讓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的內容)
最新立法法全文(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2023修正)
上訴狀怎么寫(上訴狀的訴訟請求怎么寫)
婚內經營性債務屬于共同債務嗎(婚內經營性債務屬于共同債務嗎)
涉外民事訴訟程序的原則(涉外訴訟的原則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