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橋墩端部呈船又形,兩側有扶欄,均有石雕,用于保護行人;橋的兩側建置石塔,用以鎮風, 橋旁扶欄外.尚存幢幡等形式的石塔,塔身浮雕佛像、圖案;橋上筑石亭,供率騎休息,橋身及其附屬建筑物,有許多藝術石碉,造型美觀,有昂首挺拔的石獅,有口含石球的球獅子。
洛陽橋,歷史上指洛陽的天津橋,洛陽橋連接洛河北的定鼎路和洛河南的龍門大道,是洛河上第一座現代橋。老橋于1955年12月底建成通車,1982年、2010年又先后兩次增建新橋,現已成為洛陽市溝通洛河兩岸的重要橋梁。
洛陽橋名字的來源:
早在唐宋之前,泉州一帶居住著越族人,到了唐朝初年,由于社會動蕩不安,時有戰爭爆發,所以造成大量的中原人南遷,遷到泉州及閩南一帶的多數為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帶的人士,泉州乃至整個閩南地區所用的語系稱為河洛語,也就是閩南語。
這些中原人士,他們帶來了中原先進、發達的農業技術和經驗,引導當地人們開墾、發展,他們來到了泉州,看到這里的山川地勢很像古都洛陽,就把這個地方也取名為洛陽,此橋也因此而命名。
洛陽橋(Luoyang Bridge),曾用名“萬安橋”,是中國福建省泉州市境內連接臺商投資區和洛江區的一座橋梁,位于洛陽江水道之上,也是著名的跨海梁式大石橋,素有“海內第一橋”之譽,是古代“四大名橋”之一。
宋慶歷年間(1041年至1048年),在洛陽江修建浮橋,常被風浪沖垮;宋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泉州太守蔡襄主持洛陽橋建橋工程。
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洛陽橋前后歷六年之久,建成了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橋;民國21年(1932年),洛陽橋改建為鋼筋混凝土橋面。
擴展資料:
建筑結構
洛陽橋墩端部呈船又形,兩側有扶欄,均有石雕,用于保護行人;橋的兩側建置石塔,用以鎮風, 橋旁扶欄外.尚存幢幡等形式的石塔,塔身浮雕佛像、圖案;橋上筑石亭,供率騎休息,橋身及其附屬建筑物,有許多藝術石碉,造型美觀,-有昂首挺拔的石獅,有口含石球的球獅子。
橋中央碑亭刻有明萬歷年間有“西川甘露”碑刻和清道光間石刻“天下第一橋”橫額,“中亭”周邊有所代碑刻12方,中亭傍有崖刻“萬安橋”、“萬古安瀾”和12方碑刻;亭東側有“萬安橋”及“萬古安瀾”等宋代摩崖石刻。一為“西甘露”碑亭,在中亭右側為古時祈雨所在。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