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嫩草国产线免费观看_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观看_精品精品国产高清a毛片_六月婷婷网 - 一级一级特黄女人精品毛片

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南洋華人華僑在抗日的時候,他們還稱中國為祖國。現在在南洋的華人還稱祖國是中國嗎

首頁 > 移民2021-07-09 19:22:27

愛國華人華僑的事跡

  陳嘉庚(1874—1961年),又名甲庚,字科次,著名愛國華僑領袖、教育事業家。
  陳嘉庚早在1910年就參加同盟會,募款支持孫中山的革命活動。民國成立后,他一再反對日寇侵略,籌款救災抵制日貨,導致工廠被焚,亦在所不惜。“七七”抗日軍興,他在新加坡組織“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首先把南洋各屬1000余萬華僑組織起來,他被選為總會主席,華僑領袖地位從此確立。陳嘉庚的最大貢獻是募集巨款援助祖國的抗戰。就1939年來看,他募集的抗戰軍費為國幣18億元,華僑匯祖國之款11億元中捐款約占10%。南僑總會抗戰義捐約國幣5億元,主要是依靠群眾用各種方式勸募。1940年他率領南僑慰勞團回國視察各戰區。訪問延安時,所見所聞,綜合觀感,認定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的希望,表示衷心擁護。1942年,日寇攻占新加坡,他被迫避難印尼,在這期間,陳嘉庚作了自稱“俚句”以明志的述志詩,有四句這樣寫道:“爪哇避匿已兩年,潛蹤難保長秘密,何時不幸被俘虜,抵死無顏諂事故”。他搞到一小包“氰化鉀”藏在懷里,隨時準備以身殉國,表現了他崇高的民族氣節。1945年日寇投降,他安全回到新加坡,受到500個社團的聯合歡迎。同年11月8日,重慶團體舉行“陳嘉庚安全慶祝大會”。毛澤東給他高度評價,稱他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毛澤東對他的評價成為歷史性的評價;周恩來及王若飛的祝詞:“為民族解放盡了最大努力,為團結抗戰受盡無限苦辛,誹言不能傷,威武不能屈,慶安全健在,再為民請命”。傳誦于海外。

  陳嘉庚先生忠公謀國,無私無畏,當國民黨當政之時,他反對汪精衛對日言和,斥汪為漢奸賣國賊,后又反對蔣政權貪污獨裁,致電美國總統,抗議美國支持蔣介石集團發動內戰,并公開聲明不承認偽總統和美蔣條約。

  1949年,他應毛主席電邀,回國出席全國政協,參加開國大典。他看到偉大祖國站立起來了,決心定居祖國,為祖國建設服務。他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歸國華僑聯合會主席、當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全國政協副主席。他已耄耋高年,馳驅祖國南北大地,舟車勞頓,席不暇暖,致力于祖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并對推動華僑愛國大團結、鼓勵華僑支持祖國和家鄉建設起到積極作用。他生前叮囑“把集美學校辦下去,把300萬元存款捐獻給國家”,并一再呼吁祖國統一,彌留之際還對臺灣的回歸深表關切,體現了一個愛國者的赤誠之心。

  1961年8月12日陳嘉庚先生在京病逝。“陳嘉庚先生治喪委員會”由周恩來總理擔任主任委員,喪儀極為隆重。周恩來總理朱德委員長親自執紼,廖承志在追悼會上致詞。陳毅在吊唁的時候激動地說:“陳嘉庚先生是一個有骨氣的中國人。作為華僑領袖來說,他是一個杰出的愛國主義者,追隨革命,善始善終,值得后人學習。”8月15日首都各界舉行公祭,公祭結束后,靈柩南運,專車經過的許多城市,當地黨政部門和歸國華僑都到車站獻花圈致祭,最后在集美鰲園舉行了隆重的安葬儀式,陳嘉庚先生永息在鰲園中。

  陳嘉庚先生是一個重要的歷史人物,他的影響遠遠超出了國界,不僅中國內地人尊敬他,而且華僑和海外華裔也尊敬他。他的精神在海內外都將永遠放光芒。
愛國華僑陳嘉庚

1874年10月21日,陳嘉庚誕生在福建同安縣集美鎮一個普通商人家庭。他早年隨父去南洋經營工商業,先后開辦了30多個工廠,100多個商店,墾植了橡膠和菠蘿園10000多英畝,雇傭職工達到幾萬人,可謂家資萬貫。但身居海外的他卻念念不忘祖國。早在青年時期,陳嘉庚就決心獻身報國,救民于水火,1910年,他加入同盟會,剪去長辮,置身于辛亥革命的浪潮中。他先后為孫中山的革命活動募捐20多萬元。辛亥革命失敗后,陳嘉庚認為只有提高國民素質,才能挽救勞苦大眾于水火,因此他大力興辦教育。他在家鄉集美陸續辦起中小學、師范、商業、水產、航海、農業等許多學校。1921年,他又創辦了廈門大學,這是當時福建省唯一的大學。僅1921年到1937年這16年中,他就負擔了廈門大學的開辦費和經常費達400萬元。他逝世前在國內存款共300多萬元,全部捐獻給國家,用作發展教育事業。他一生為教育事業捐獻的錢有相當一部分是在他經濟困難的時候資助的,當他辦的公司已經被迫停業的情況下,他仍向銀行借款,來維持學校的生存。毛澤東曾贊譽他是“華僑旗幟、民族光輝”。
詹天佑的故事:
1905年5月,京張鐵路總局和工程局成立,以陳昭常為總辦,詹天佑為會辦兼總工程師,1906年詹天佑又升為總辦兼總工程師。詹天佑清楚地知道這一任務的艱巨性,他首先必須頂住來自各方面的冷嘲熱諷:有人說他是“自不量力”,“不過花幾個錢罷了”,甚至說他是“膽大妄為”。他給他的美國老師諾索樸夫人的信中就這樣說:“如果京張工程失敗的話,不但是我的不幸,中國工程師的不幸,同時帶給中國很大損失。在我接受這一任務前后,許多外國人露骨地宣稱中國工程師不能擔當京張線的石方和山洞的艱巨工程,但是我堅持我工程”。充分體現了中國知識分子的愛國心和民族責任心。

帝國主義無時不想奪取此路,工程一開始,日本人雨宮敬次郎就上書袁世凱說:中國人無力修成此路,不如聘請日本技師較為穩妥。英國人金達也來替日本說項。詹天佑以此路決不任用任何一個外國人為由斷然拒絕。居庸關遂道工程開始后,三五成群的外國人,以打獵為名常來窺探,他們希望工程失敗以便乘人之危。詹天佑以出色的成績為中國人出了這口氣

錢學森1911年出生在上海市,1934年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他為了更好地報效祖國,于1935年考取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進行深造學習,并于1936年轉入加州理工學院繼續學習,并拜著名的航空科學家馮·卡門為師,學習航空工程理論。錢學森學習十分努力,三年后便獲得了博士學位并留校任教。在馮·卡門的指導下,錢學森對火箭技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在高速空氣動力學和噴氣推進研究領域中突飛猛進。不久,經馮·卡門的推薦,錢學森成了加州理工學院最年輕的終身教授。

從1935年到1950年的15年間,錢學森在學術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生活上享有豐厚的待遇,但是他始終想念著自己的祖國。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錢學森想回國報效祖國的愿望落空了,錢學森因為是中國人而遭到了迫害。直到1955年6月,錢學森寫信給當時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叔通同志,請求黨和政府幫助他早日回到祖國的懷抱。周總理得知后非常重視此事,并指示有關人員在適當時機辦理此事。經過努力,1955年10月18日,錢學森一家人終于回到闊別20年的祖國。不久,他便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所長。

為了提高我國的國防能力,保衛我們國家的安全,1956年10月8日,我國第一個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錢學森被任命為第一任院長。在錢學森的指導下,經過艱苦的努力,1960年10月,我國第一枚國產導彈終于制造成功。

錢學森,著名科學家。我國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在空氣動力學、航空工程、噴氣推進、工程控制論、物理力學等技術科學領域作出許多開創性貢獻。為我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創建與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是我國系統工程理論與應用研究的倡導人。
錢學森回國前的故事
1949年當第一面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廣場上徐徐升起時,當時任加利福尼亞工學院超音速實驗室主任和“古根罕噴氣推進研究中心”負責人的錢學森深為祖國的新生而高興。他打算回國,用自己的專長為新中國服務。但那時候在美國的中國科學家歸國不易,而錢學森的專長又直接與國防有關,所以他歷盡艱辛才終于回到祖國懷抱。他這一曲折的斗爭過程,表現了錢學森那時對祖國的摯愛之情,是非常感人的。
1950年 9 月中旬,錢學森辭去了加利福尼亞工學院超音速實驗室主任和“古根罕噴氣推進研究中心”負責人的職務,辦理了回國手續。他買好了從加拿大飛往香港的飛機票,把行李也交給了搬運公司裝運。
然而,就在他打算離開洛杉磯的前兩天,忽然收到美國移民及歸化局的通知——不準回國!移民局威脅道,如果私自離境,抓住了就要罰款,甚至要坐牢!
又過了幾天, 錢學森 被抓進了美國移民及歸化局看守所,“罪名”是“參加過主張以武力推翻美國政府的政黨”。
錢學森交給搬運公司的行李遭到美國海關及聯邦調查局的檢查,據說從中“查出”電報密碼、武器圖紙之類。移民及歸化局要“審訊”錢學森,說錢學森是“美國共產黨員。”后來又說錢學森在美國念書時認識的幾個美國同學之中,有幾個是美國共產黨員。移民及歸化局揚言錢學森“違反美國移民法”,要把錢學森“驅逐出境”。這話說出口沒多久,又連忙改口。因為要把錢學森“驅逐出境”,這正是錢學森求之不得的! 在看守所,錢學森像罪犯似的,被監禁著。錢學森曾回憶道:“我被拘禁的15天內,體重就下降了30磅。在拘留所里,每天晚上,特務要隔一小時就進來把你喊醒一次,使你得不到休息,精神上陷于極度緊張的狀態。”
移民及歸化局迫害錢學森引起了美國科學界的公憤。不少美國友好人士出面營救錢學森,為他找辯護律師。他們募集了 15000 元美金作為保金,才算把錢學森從看守所里保釋出來。
1955年 6 月,錢學森寫信給當時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叔通同志,請求黨和政府幫助他早日回到祖國的懷抱。周總理得知后非常重視此事,并指示有關人員在適當時機辦理此事。經過努力,1955年10月18日,錢學森一家人終于回到闊別20年的祖國。不久,他便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所長。
陳嘉庚(1874—1961年),又名甲庚,字科次,著名愛國華僑領袖、教育。
陳嘉庚在外國做生意,把自己賺的錢,又給了國家辦學。

抗日戰爭期間,新加坡成立了由誰為主席的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

陳嘉庚。

抗日戰爭期間,新加坡成立了由陳嘉庚為主席的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

1938年10月10日成立。總會組織大綱規定,南僑總會以聯絡南洋各地華僑,研究籌賑方法,策動救亡工作,籌款助賑祖國難民,并倡導集資發展祖國實業為宗旨。

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相關歷史:

南僑總會成立時,發表《南僑代表大會宣言》,無情揭露日本侵華的暴行,號召全南洋華僑堅抱抗戰最后勝利的信念,各盡所能,各竭所有,力求實踐其每月近400萬元的常月捐; 勉勵南洋華僑精誠團結,密切聯系; 要求全體僑胞積極向祖國投資,增強祖國的經濟實力。

同時,宣言希望南洋華僑同所在地政府搞好關系,爭取他們同情中國抗戰。南僑總會的成立,標志著南洋華僑沖破傳統的幫派地域觀念,實現了建立在抗日救國基礎上的大團結,從而使南洋華僑的抗日愛國救亡運動走上了新的道路

抗日戰爭期間,新加坡成立了由陳嘉庚為主席的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

南僑總會成立時,發表《南僑代表大會宣言》,無情揭露日本侵華的暴行,號召全南洋華僑堅抱抗戰最后勝利的信念,各盡所能,各竭所有,力求實踐其每月近400萬元的常月捐; 勉勵南洋華僑精誠團結,密切聯系;要求全體僑胞積極向祖國投資,增強祖國的經濟實力。

同時,宣言希望南洋華僑同所在地政府搞好關系,爭取他們同情中國抗戰。南僑總會的成立,標志著南洋華僑沖破傳統的幫派地域觀念,實現了建立在抗日救國基礎上的大團結,從而使南洋華僑的抗日愛國救亡運動走上了新的道路。

總會成立大會后,南洋各地80多個籌賑會,1000多個分會在南僑總會的領導下,為祖國抗戰籌賑捐款,派遣僑胞回國參戰,組織華僑慰勞團,有力地支援了國內的抗戰。

陳嘉庚。(1874年10月21日——1961年8月12日)

著名的愛國華僑領袖、企業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集美社人(今廈門市集美區)。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簡稱“南僑總會”)在新加坡成立,陳嘉庚被推選為主席。他自己帶頭捐款,還組織各類活動。

近1939年一年,南洋華僑就向祖國匯款3.6億多元,從盧溝橋事變到太平洋戰爭爆發的4年半期間,共計捐款約15億元,極大地支援了中國國內的抗日力量。

抗日戰爭期間,新加坡成立了由陳嘉庚為主席的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

南僑總會成立時,發表《南僑代表大會宣言》,無情揭露日本侵華的暴行,號召全南洋華僑堅抱抗戰最后勝利的信念,各盡所能,各竭所有,力求實踐其每月近400萬元的常月捐; 勉勵南洋華僑精誠團結,密切聯系; 

要求全體僑胞積極向祖國投資,增強祖國的經濟實力。同時,宣言希望南洋華僑同所在地政府搞好關系,爭取他們同情中國抗戰。南僑總會的成立,標志著南洋華僑沖破傳統的幫派地域觀念,實現了建立在抗日救國基礎上的大團結,從而使南洋華僑的抗日愛國救亡運動走上了新的道路。

總會成立大會后,南洋各地80多個籌賑會,1000多個分會在南僑總會的領導下,為祖國抗戰籌賑捐款,派遣僑胞回國參戰,組織華僑慰勞團,有力地支援了國內的抗戰。

南僑總會主席為陳嘉庚,副主席為莊西言、李清泉。

擴展資料:

陳嘉庚的經歷:

一、陳嘉庚1910年春,毫不猶豫的參加了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喚醒僑胞,興我中華。

二、1928年,濟南慘案發生后,他組織南洋華僑掀起了聲勢浩大的聲援運動,同時發起全面抵制日貨運動,在腐朽的封建專制和新型的民主革命之間,在民族尊嚴與帝國主義強權之間,他的態度和立場是鮮明積極而堅定的,抗日戰爭爆發后,陳嘉庚立即投身于這場關系到民族存亡的斗爭洪流。

三、1938年11月,他被推選為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主席,帶頭捐款捐物,精心籌劃組織,三年多的時間共籌款15億元,還有大量藥品、卡車的物資,同時在新加坡和重慶投資建立制藥廠,有力地支援了中國人民的抗日斗爭。

四、1939年他應國內之情在南洋各地招募了3200余名汽車司機和修理工,在新開辟的滇緬公路上搶運抗戰急需的戰略物資,為中國的全面抗戰發揮了重要作用。

五、1940年前,陳嘉庚一直是個堅定的擁蔣派,西安事變后的1937年4月9日,他接受《南洋商報》采訪時,不但強烈的批評張、楊的兵諫行為,而且對國共合作發表了一邊倒的看法:國共沒有任何聯合的道理,唯有在中央軍的指揮下才能長久。

他組織的南洋華僑的多次捐款,也全部匯交了國民政府,這是他對共產黨人還缺乏了解,三年后他才對中國的抗戰真相有了新的認識,思想上也有了質的飛躍。

六、1940年5月31日,陳嘉庚和慰勞考察團一行來到延安,受到延安軍民各界熱烈而隆重的歡迎,陳嘉庚一行人深入雅安的學校,機關,工廠,商店和醫院,與群眾廣泛接觸,并與華僑青年和集美廈大奔赴延安的校友交流座談。

邊區的官兵一致艱苦奮斗,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邊區人民在物質條件極度匱乏的困難中,仍然積極而堅定的抗日和樂觀向上朝氣蓬勃的革命精神,使他們深受感動,與中共領導特別是毛主席的多次悔悟,使他極為震撼。

七、1932年年初英軍不戰,而向日軍占領了新加坡,早就被認定為南洋抗日巨頭的陳嘉庚遭到了日本憲兵隊的瘋狂搜捕,必欲殺之而后快。

幸得友人陳貴賤幫助陳家崗,未能來得及與家人告別,也未能帶走一件行李,匆忙中乘一艘小火輪逃往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夜里不久也為日軍占領,陳嘉庚在黃季丹等校友的幫助掩護下,更名改姓多次轉移仍然深陷重圍,時時有被捕殺的危險,歷經了磨難。

為了防備,一旦落入敵人之手,則必定強迫他當傀儡做漢奸,因為他身上一直藏著一小包青化甲,隨時準備殉國成仁。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陳嘉庚

  1938年10月10日,在新加坡召開的南洋各屬華僑代表大會,正式產生了“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由愛國僑領陳嘉庚擔任主席。
  1937年,“七七”事變發生,陳嘉庚發起組織新加坡籌賑會,被推擔任主席,捐募新加坡幣一千萬元,支援祖國抗日戰爭。
  1938年,陳嘉庚被選為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主席。致電汪精衛反對其主張同日本和談。  
  1940年,陳嘉庚組織“南洋華僑回國慰勞視察團”,并率團返國到重慶、延安等地視察慰問。
  1941年,陳嘉庚被推為南僑總會第二屆主席。組織南洋閩僑總會。創辦南洋華僑師范學校。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領導組織新加坡華僑抗敵總會。
  1942年,新加坡淪陷,避居爪哇三年,陳嘉庚寫成《南僑回憶錄》和《住屋與衛生》。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重返新加坡。11月18日,重慶各界召開“陳嘉庚安全慶祝大會”,毛澤東主席特送條幅,題“華僑旗幟 民族光輝”八個大字。
1938年10月10日,在新加坡召開的南洋各屬華僑代表大會,正式產生了“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由愛國僑領陳嘉庚擔任主席。

收集五個海外華僑愛國的故事

1、陳嘉庚的愛國故事   愛國華僑陳嘉庚,17歲漂洋過海出外經商,慘淡經營,終成南洋巨富。1919年秋,富貴而歸鄉的陳嘉庚決心在家鄉興辦學校,先后辦起了小學、中學、師范。對于英國人的刁難,他堅定地表示:“企業可以收盤。學校決不能停辦。”他變賣家產,堅持要把學校辦下去。   對于孫中山先生的革命行為,陳嘉庚給予積極支持。他曾籌款20多萬元,幫忙光復福建。抗日戰爭暴發后,他又盡可能多地為抗戰提供財力和物力的幫忙。從1937年到1940年,陳先生為抗日募捐的總數達30億元之巨。   在個人生活方面,他從來不輕易亂花錢,自奉儉約,素食布衣。臨終時,他把遺產300多萬元所有獻給了國家。   幾十年來,陳嘉庚以實際行動表達了一位華僑的拳拳愛國之心。   詹天佑的愛國故事   詹天佑為國不計名與利:近代科學先驅、著名工程師詹天佑,在國內一無資本、二無技術、三無人才的艱難局面面前,滿懷愛國熱情,受命修建京張鐵路。他以忘我的吃苦精神,走遍了北京至張家口之間的山山嶺嶺,只用了500萬元、4年時間就修成了外國人計劃需資900萬元、需時7年才能修完的京張鐵路。前來參觀的外國專家無不震驚和贊嘆。當時,美國有所大學為表彰詹天佑的成就,決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學位,并請他參加儀式。可是,詹天佑正擔負著另一條鐵路的設計任務,因而毅然謝絕了邀請。他這種為國家不為個人功名的精神,贏得了國內外的稱贊。
2、 王兆松的故事: 辛苦下南洋掙基業報效祖國 王兆松先生幼年貧苦,無奈下南洋謀生,經艱辛奮斗,成為馬來西亞著名僑領、企業家。 1875年,王兆松出生于文昌清瀾鎮義門村一個貧困漁民家庭,他的父親是老漁民,成天泡在海水里,家貧如洗。為了尋找一條活路,年僅13歲時王兆松揮淚辭別父母兄長,在鄉鄰的攜領下搭帆船到南洋自食其力。他先是在馬來西亞以撈蝦為業,后又當過冰塊推銷員,他根據不同漁船的需求,主動用舢板把冰塊運到漁船上,用自己的勤勞和誠實換取了珍貴的信譽。稍有積累,便及時買了輛汽車,在推銷冰塊之外,又經營起冰魚運銷業,由于推銷成績突出,被英國商人的一個公司委任為總代理。在此基礎上,王兆松逐步開拓涉足其他項目,除了投資經營房產、種植橡膠、開采錫礦外,還投資經營酒店、戲院等服務行業。到了上世紀二十年代,王兆松已成為瓊籍華僑中的知名企業家。 王兆松的成就和為人,深得鄉親以及當地上層人士的信賴和敬重,被推舉為吉隆坡瓊州會館總理等職,1930年,他被馬來西亞雪蘭峨州政府委任為華人參事局員和太平局紳,是年王兆松55歲。 對于故鄉的公益事業,王兆松一直非常熱忱。1936年,王兆松等人發起成立瓊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旨在開發瓊崖墾殖、礦業、漁、鹽等業。他帶領眾鄉鄰在萬寧置地8000畝,種橡膠400多畝。抗日戰爭期間,王兆松率瓊崖華僑積極捐資,支持瓊崖抗日戰爭。時任瓊崖自衛獨立隊總隊長的馮白駒曾親筆給王兆松致函兩封,贊揚愛國華僑“熱誠義舉,無任感佩”。 海南很多醫院、學校都有王兆松的捐獻。1926年籌建海口海南醫院時,他捐助大洋1000元,被聘為名譽董事;還3次為瓊海中學(海南中學的前身)捐款,獨資為文昌中學捐建圖書館,即兆松樓;文昌清瀾南島小學、會文冠南小學等,也都有王兆松所捐的教學樓。這些教學樓目前都保持著原來的騎樓風貌,仍在使用。 富了,不忘記窮人,這一美德在王兆松身上充分體現出來。1956年王兆松在馬來西亞吉隆坡病故。他的名字一直銘刻在僑鄉人民的心中,他的愛國情懷,在他的子孫中代代相傳。 從1934年起,王兆松每年從國外匯款為文昌家鄉修路,還在通往家鄉的公路上建起5座木橋。后來因為匯款麻煩,王兆松在文昌買下3間鋪面房,以房租支付維修費。又在海口買下2棟樓房(今新華北路“長安旅店”和得勝沙51號),托人代理,租金全數用于公路維修和解決鄉親困難,不足部分再從國外匯款。 1955年,王兆松在吉隆坡病逝,終年80歲。
3、洪成琳,字陸登,出身于書香門第,青少年時聰穎好學,是清光緒年間國子監監生。他學成回鄉,不愿步入仕途,決意從商,積累資金,興辦教育,培養人才,報效祖國。他曾東渡扶桑,下東南亞,躋身企業,融入商界,結交名流,事業有成,終成僑領。
1917年洪成琳由印尼返鄉,看見英都祖祠東軒的培英學堂和西軒的育英學堂條件簡陋,教學困難,嚴重影響教育質量。遂同兩所學堂的主事領導會同族長及宗親商議改進方案,醞釀籌辦一所集教學和住宿為一體的學校,方能適應英都教育的發展需要。
洪成琳把新學校藍圖帶回印尼,得到洪良渠等僑親的大力支持,更堅定了他創辦新學校的決心。洪成琳帶頭捐資,并聯絡僑親開展募捐活動,共募得白銀萬兩,帶回英都,于1924年開始擇地破土動工,興建翁山僑立學校。經過兩年緊張施工,一座規模完善的新校園終于落成。校舍占地2646平方米,建筑面積3100平方米,有能容納300人的大禮堂,12間教室,4間辦公室,6間宿舍,還有8000平方米的大操場,創辦成為當時南安三大學校之一——翁山僑立學校。洪成琳首任校董事長,親自管理,為家鄉教育事業竭盡全力。從此,英都的基礎教育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4、嚴崇建先生1958年出生于新加坡,畢業于加拿大圣瑪麗大學。從事水下考古研究,是海上絲綢之路(東南亞)學術研究中心創辦者,其收藏藏品以海上絲綢之路文物為主。擁有印度尼西亞頒發的水下考古和沉船打撈執照,是巨港、穆希河水下文物打撈所有權的唯一擁有者,曾參與過黑石號、井里汶、印坦等重要水下沉船的打撈。
2014年,在得知中國要建設國家海洋博物館的消息后,嚴先生十分關注,并很快與國家海洋博物館建立了工作聯系。自此,嚴先生便與國家海洋博物館結下了不解之緣,陸續捐贈、提供了許多精品文物。
國家海洋博物館設計有“海上絲綢之路展廳”,用以展示中國古代繁榮的海外貿易和文化交往盛況。嚴先生為此也付出了很多努力,為國家海洋博物館收集并捐贈了很多海上絲綢之路相關展藏品。
5、李光前(1893-1967),原名李玉昆,福建省南安人,儒商的楷模、東南亞橡膠大王、教育家、慈善家。1893年,李光前出生在福建省南安縣梅山鎮芙蓉村。李光前熱心社會公益的一生,深受其岳父陳嘉庚先生的影響,對新馬地區和故國桑梓的社會公益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復旦大學的第二任校長李登輝。

李登輝(騰飛)祖籍福建同安,父母為南洋群島華僑。他在一八七三年夏誕生于爪哇,一八八七年轉往新加坡讀書,一八九一年赴美國留學,一八九七年于美國耶魯大學畢業后,回到南洋群島,從事華僑教育事業,并參加孫中山先生在海外倡導革命的宣傳工作。受到孫先生的幫助和鼓舞,他更加熱愛祖國,于一九○五年回國,與留美同學顏惠慶等在上海創辦“寰球中國學生會”,并參加曾少卿發起為反對美帝虐待華僑、華工而斗爭的抵制美貨運動,從事國際宣傳工作。時曾少卿又把他介紹給復旦公學創辦人馬良(相伯),擔任復旦總教習(即今教務長),兼課中國公學。一九○七年清政府招收江南留學生,曾聘他兼任主試。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時,他兼任英文《共和報》主筆,作國際宣傳。辛亥革命軍興,武漢軍政府都督黎元洪邀他為外交部長,他以“不會做官”而婉拒之,仍在滬主持復旦教務。一九一三年,復旦監督(相當于今日之校長)馬相伯年老退休,校董會董事長孫中山先生推他繼任。一九一七年復旦公學擴充為復旦大學。

李登輝從一九○五年回國后從事教育,主持復旦,直到抗日戰爭勝利前夕,達四十年之久。他中年時兒女殤亡,后又喪偶,乃以校為家。國民黨政府一再邀他為“立法委員”,他始終不就,而專心教育。一九四七年十一月,病逝滬寓,時年七十五歲。

陳嘉庚

1874年10月21日,陳嘉庚誕生在福建同安縣集美鎮一個普通商人家庭。他早年隨父去南洋經營工商業,先后開辦了30多個工廠,100多個商店,墾植了橡膠和菠蘿園10000多英畝,雇傭職工達到幾萬人,可謂家資萬貫。但身居海外的他卻念念不忘祖國。早在青年時期,陳嘉庚就決心獻身報國,救民于水火,1910年,他加入同盟會,剪去長辮,置身于辛亥革命的浪潮中。他先后為孫中山的革命活動募捐20多萬元。辛亥革命失敗后,陳嘉庚認為只有提高國民素質,才能挽救勞苦大眾于水火,因此他大力興辦教育。他在家鄉集美陸續辦起中小學、師范、商業、水產、航海、農業等許多學校。1921年,他又創辦了廈門大學,這是當時福建省唯一的大學。僅1921年到1937年這16年中,他就負擔了廈門大學的開辦費和經常費達400萬元。他逝世前在國內存款共300多萬元,全部捐獻給國家,用作發展教育事業。他一生為教育事業捐獻的錢有相當一部分是在他經濟困難的時候資助的,當他辦的公司已經被迫停業的情況下,他仍向銀行借款,來維持學校的生存。毛澤東曾贊譽他是“華僑旗幟、民族光輝”。
清朝末年, 有個愛國華僑叫張振勛.他有一次聽法國人說, 要在瓜分中國之后, 到山東煙臺建葡萄酒廠, 因為那里生產的葡萄質量特別好.他就想: 中國的土地和物產, 為什么中國人不能利用呢?后來, 他就到煙臺創辦了張裕釀酒公司, 生產出紅、白葡萄酒20 多種, 味道十分醇美, 不但風行全國, 而且暢銷海外.在1915 年萬國博覽會上, 張裕公司制作的金獎白蘭地、雷司令等名酒獲得了金質獎章

海外赤子
他們心系故鄉
海口得勝沙步行街,以及文昌中學、南島小學、冠南小學等處,都有充滿南洋風格的、有著同樣名字的建筑---“王兆松樓”,這些樓宇經歷了數十年的風風雨雨,見證著王家四代人的愛國愛鄉情懷。
位于現代都市卻古色古香,在得勝沙51號“王兆松樓”中,由省政府頒發的“愛瓊赤子”獎牌在客廳中閃閃發光,王家龐大基業的奠基人、已故馬來西亞著名僑領王兆松的曾侄孫王錄義娓娓講述著這個家族的故事。
王兆松:

辛苦下南洋掙基業報效祖國

王兆松先生幼年貧苦,無奈下南洋謀生,經艱辛奮斗,成為馬來西亞著名僑領、企業家。
1875年,王兆松出生于文昌清瀾鎮義門村一個貧困漁民家庭,他的父親是老漁民,成天泡在海水里,家貧如洗。為了尋找一條活路,年僅13歲時王兆松揮淚辭別父母兄長,在鄉鄰的攜領下搭帆船到南洋自食其力。他先是在馬來西亞以撈蝦為業,后又當過冰塊推銷員,他根據不同漁船的需求,主動用舢板把冰塊運到漁船上,用自己的勤勞和誠實換取了珍貴的信譽。稍有積累,便及時買了輛汽車,在推銷冰塊之外,又經營起冰魚運銷業,由于推銷成績突出,被英國商人的一個公司委任為總代理。在此基礎上,王兆松逐步開拓涉足其他項目,除了投資經營房產、種植橡膠、開采錫礦外,還投資經營酒店、戲院等服務行業。到了上世紀二十年代,王兆松已成為瓊籍華僑中的知名企業家。

王兆松的成就和為人,深得鄉親以及當地上層人士的信賴和敬重,被推舉為吉隆坡瓊州會館總理等職,
1930年,他被馬來西亞雪蘭峨州政府委任為華人參事局員和太平局紳,是年王兆松55歲。

對于故鄉的公益事業,王兆松一直非常熱忱。
1936年,王兆松等人發起成立瓊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旨在開發瓊崖墾殖、礦業、漁、鹽等業。他帶領眾鄉鄰在萬寧置地8000畝,種橡膠400多畝。抗日戰爭期間,王兆松率瓊崖華僑積極捐資,支持瓊崖抗日戰爭。時任瓊崖自衛獨立隊總隊長的馮白駒曾親筆給王兆松致函兩封,贊揚愛國華僑“熱誠義舉,無任感佩”。

海南很多醫院、學校都有王兆松的捐獻。
1926年籌建海口海南醫院時,他捐助大洋1000元,被聘為名譽董事;還3次為瓊海中學(海南中學的前身)捐款,獨資為文昌中學捐建圖書館,即兆松樓;文昌清瀾南島小學、會文冠南小學等,也都有王兆松所捐的教學樓。這些教學樓目前都保持著原來的騎樓風貌,仍在使用。

富了,不忘記窮人,這一美德在王兆松身上充分體現出來。
1956年王兆松在馬來西亞吉隆坡病故。他的名字一直銘刻在僑鄉人民的心中,他的愛國情懷,在他的子孫中代代相傳。

從1934年起,王兆松每年從國外匯款為文昌家鄉修路,還在通往家鄉的公路上建起5座木橋。后來因為匯款麻煩,王兆松在文昌買下3間鋪面房,以房租支付維修費。又在海口買下2棟樓房(今新華北路“長安旅店”和得勝沙51號),托人代理,租金全數用于公路維修和解決鄉親困難,不足部分再從國外匯款。
1955年,王兆松在吉隆坡病逝,終年80歲。

王俏云:

據稱是亞洲首位女飛行員

王兆松先生有9個兒子、5個女兒,他們都繼承了父親的遺志,熱心家鄉的公益事業。
1958年前后,海南物資匱乏,他的大兒子王國泮從馬來西亞寄回麥片等食品,發派給眾鄉親。他還將海口房產租金捐獻給文昌華僑中學、南島小學等作辦學經費。

王兆松的家訓是:無論你懂多少種文字,會講多少種方言,在家一定要講海南話。家庭成員中任何人都不例外。
他的女兒們,最獨特的該數大女兒王俏云。她出生于吉隆坡,念完中學后加入馬來西亞雪蘭峨俱樂部,當上飛行員,馬來西亞《南洋商報》曾登載過她的事跡,稱她是“亞洲第一位女飛行員”。

王俏云生性好動,愛打羽毛球,喜歡騎電單車在馬路上兜風,這在當時是少見的,她還是女青年會的會員,愛跳舞。開飛機,這在當年不僅是女性不敢問津,連男士也很少參與的活動,她是家中惟一對遨游碧空感興趣的人。當她大著膽子向父親提出要飛行的志愿時,得到父親的支持。她很有天賦,在雪蘭峨飛行俱樂部學習12個小時后,就能獨自操縱飛機的升降了。
王俏云是一名杰出的飛行員,曾奪得多項飛行獎狀,也曾多次遇險。最驚險的一次是1937年,她獨自駕機飛行到海邊,飛機突生故障,她被迫作緊急降落,就在飛機降落在地面時突然翻覆,雙翼及骨架均毀壞不堪,而她卻吉人天相,安然無恙。

開飛機之事在三十年代曾轟動一時,更讓人欽佩的是,在日軍侵犯中國時,她曾要求加入中國空軍,駕機轟炸日軍陣地,為同胞、為國家雪恥報仇,但由于當年中國空軍軍官學校不收女生,王俏云報國無門,當不成現代花木蘭。
不久后王俏云來到香港,加入當地的飛行俱樂部。對她來說,駕戰斗機保衛祖國領空的意愿已經無法實現,但可以指導青年人學習飛行技術,使他們考入空軍學校時,能更快掌握駕駛技術,更好地執行保衛祖國領空的任務,這同樣是為國效勞。

這實在是與眾不同的一個姑娘,當時很流行唱粵劇,為公益活動籌募經費或為慈善機關籌款時,她曾多次粉墨登場。然而,她飾演的不是嬌滴滴的花旦,而是扮皇帝,唱老生。
王俏云終身未嫁,于1971年因心臟衰竭在馬來西亞離世,終年58歲。

王俏云的外甥楊慶達,也是一位飛行員。幾年前,香港著名影星成龍和楊紫瓊來吉隆坡拍攝《警察故事》的電影時,駕駛直升機的機師就是王兆松的外孫,王俏云之妹王蓮梅的次子楊慶達。還有一次馬來西亞有巴士發生意外,直升機應召到山谷協助拯救工作,當時的機師也是楊慶達。

曾侄孫三兄弟:

延續愛國愛鄉情懷

王兆松的嫡子孫全部都在國外落地生根,他們時常回家鄉尋親問祖。其曾侄孫繼承了曾叔公王兆松在國內的產業,也延續了曾叔公的愛國愛鄉情懷。

早年,王兆松在海口市得勝沙建有王兆松樓,此樓五層高,1995年重修過,現租作服裝批發行。
王兆松的曾侄孫王錄理、王錄義、王錄勇就住在這里。他們成立了王兆松有限公司,經營商場、旅業、養殖業等。三兄弟很像他們的曾叔公,非常熱心公益事業,除了捐資建校,還在文昌中學、南島小學設立了王兆松獎學金。又在文昌家鄉拉電、修路、架橋,豎路燈,并成立基金對路燈和道路進行維修。

王兆松先生在家鄉捐建的教學樓中,好多已經有七八十個年頭了,由于歲月的磨礪,這些樓舍已經破舊不堪,三兄弟商量著重修先輩遺產,代先輩造福家鄉。
1998年,三兄弟回到家鄉文昌清瀾,看到曾叔公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捐建的南島小學破舊了,便以王兆松有限公司的名義捐出10多萬元,在原址按原貌重新建起一幢教學樓;會文鎮冠南小學的兆松樓也舊了,三兄弟又以王兆松有限公司的名義捐出20萬元重修舊樓。2003年,在文昌中學校慶95周年的紀念典禮上;三兄弟以王兆松有限公司名義捐出75萬元,開工重

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南洋華人華僑在抗日的時候,他們還稱中國為祖國。現在在南洋的華人還稱祖國是中國嗎?

不了。他們說他們的祖籍是福建,除了這個他們城跟中國沒有關系了。他們如果說有關系也說是自己的爺爺輩有關系。
因為那是過南洋的都是在中國出生的中國人啊  現在他們完全跟中國沒關系了啊 連移民的第二/三代都算不上了  這幾年他們還勉強比較可以接受中國人(雖然有時候還是很討厭 因為現在去新加坡的中國人多了 他們覺得降低了水準 污染了環境) 不過十幾年前我剛去的時候有部份的人很討厭也看不起中國人呢.............他們有莫名的優越感 覺得新加坡人高中國人一等 好像忘了他們祖先是中國人 他們是華人  
不過當然還是有好多友善的新加坡人啦
我去年8月去馬來西亞,馬來西亞很重視華文教育,當地華人都會馬來語、英語、華語,華語中的粵語,客家話也有很多會說的,不過馬來西亞現在只會說我熱愛馬來西亞,把自己當成馬來西亞的一份子,但只要文化還有傳承,就還是當自己為龍的傳人,新加坡已經數典忘祖了(援引雙子星大廈中一個超市的老華人促銷員語),新加坡的話語估計比較慘,唉,估計再出現抗日戰爭,這些華人不會像老華僑那樣了,何必執著,只要祖國強大了,他們自然以是祖國的一份子而驕傲的,那時候他們會說祖國是中國了

相關推薦:

著作權轉讓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的內容)

最新立法法全文(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2023修正)

上訴狀怎么寫(上訴狀的訴訟請求怎么寫)

婚內經營性債務屬于共同債務嗎(婚內經營性債務屬于共同債務嗎)

涉外民事訴訟程序的原則(涉外訴訟的原則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