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齒數次背叛劉邦不假,但劉邦厚待他是有原因的。實際上雍齒早早隨趙王再次投降劉邦之后,只是個很小的小角色,劉邦根本都沒拿他當盤菜,懶得跟他計較。到了劉邦立國大封群臣的時候,很多人都覺得劉邦對自己不公平,感覺沒希望了,張良獻計“你最恨的人是誰,你就好好封賞他,連他都有厚賞,別人又怎么會感覺沒希望?”于是劉邦封雍齒為侯,列所有功臣的第五十七位。也就是說,劉邦是為了穩住其他功臣而封其為候,是從政治角度出發的緩和君臣關系的策略。和他雍齒沒什么關系。
劉邦殺功臣,為的是給后人鋪路,免得功高蓋主,尾大不掉的情況出現。雍齒這小子能活下來,正是證明了他就一廢物,對皇權沒任何威脅,皇帝巴不得所有封下的公候都是這樣的人,自然不會殺他。
這個被殺頭的人大喊,皇上因為一點小事就殺了有功之人,長此以往,誰還會給皇上辦事?差點被殺掉的人叫欒布,要殺他的君王是劉邦。有人說欒布說的這句話深深觸動了劉邦,因而被放過了??墒菫槭裁催€要給他升官呢?其實欒布的話是提醒了劉邦,小心做事太絕,大漢根基未穩人心向背。
劉邦要啥欒布,這件事還要從劉邦手下的另一員大將,彭越說起。垓下一役,四面楚歌十面埋伏,項羽最終烏江自刎,劉邦建立了偉大的漢朝。建國后自然要論功行賞,彭越因戰功被封為梁王,得到了自己的封地。本來好好做自己的異姓王就可以了,為何之后會惹上殺身之禍呢?
自古君王多薄情,劉邦隨善用人,但對群臣并不是信任。他一方面倚仗,利用蕭何,張良,韓信這些得力手下,一方面又對他們充滿猜忌和防范。尤其是天下平定后,劉邦在很多方面已不再需要那些文臣武將。
這一次,彭越要倒霉了。漢朝剛剛建立,很多地區都有兵戈戰亂,劉邦決定親自帶兵平定,同時命令彭越帶兵與劉邦的軍馬一起包圍敵軍。但是彭越只帶了少量兵力,劉邦就很生氣。我想劉邦會懷疑彭越這是在借此嘲諷自己沒了他們這些老將,就啥都干不了。還有一件更讓他不得不死的事。一個重刑犯,居然讓他給跑了,這還不算,這個重刑犯還跑到了劉邦那里。
更絕的是,這個重刑犯又對劉邦說,彭越在封地擴軍備戰,要擁兵造反。這就完蛋了。本來就看你不爽了,還有這么個必死無疑的借口安在你身上。于是劉邦果斷處死了昔日的戰友彭越,還不讓人給他收尸。這時候欒布偏偏站出來,要給他收尸。劉邦問,難道你是彭越的同黨?還要把欒布也處以極刑。這時候欒布卻說,你別急,我先說一句你再殺我不遲。
他幾乎是用質問的語氣,皇帝因為一點小事就殺了有功之人,長此以往,誰還會給皇帝辦事?這句話其實是在提醒劉邦了,疑殺也要適可而止了,不給彭越收尸事小,涼了天下有才有志者的心啊,難道你想做個昏君嗎?于是劉邦清醒了,給他升官一是對他的獎勵,二是撫慰部將之心,三是堵天下人之口。后來劉邦能有所為,也在于他雖未止疑殺,但他重人心,防動亂,無論是天下人,還是一個個朝臣,都沒有在他的預料之外搞事情。
劉邦之所以沒有殺張良,主要是張良懂得明哲保身,及時抽身,遠離朝堂的爭斗。
有一句古話叫做高處不勝寒,這句話確實不假,尤其是歷朝歷代的帝王們,更是戰戰兢兢,就害怕某一天自己被推翻,因此他們都十分猜忌別人,尤其是格外猜忌一些功臣,漢高祖劉邦也不例外,甚至他在坐穩江山之后立馬就殺掉了七個功臣,這可都是當初跟他一起打天下的人!但是有這么一個人,他卻沒有殺,那便是張良,張良為什么能夠逃過一劫呢?
首先,張良和很多人不一樣,他對權勢并沒有那么看重,直到漢朝建立,他都沒有為自己謀取一官半職,而是選擇以一個謀士的身份去云游天下,這樣的一個人,手上半點權利都沒有,怎么可能去造反?劉邦對他自然是十分放心了。
其次,張良從一開始就不求回報的幫助劉邦,把自己全盤身家都投注在了劉邦身上,可謂是大義凜然,面對這樣的一個不求回報還百分百對自己好的人,劉邦又怎么會殺他呢?而且張良的聰明是被蓋章認可的,劉邦再怎么樣也是個泥腿子出身,自然比不過張良這個韓國貴族出身的大才,可以說,如果把張良殺了,光憑借他自己,他是沒有辦法去統領好整個江山的。
張良的晚年是在深山之中度過的,他并沒有因為自己的能力高,為漢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而居功自傲,相反,他不慕名利,選擇去教育學生再為漢朝的建設作出屬于自己的貢獻,這樣的一個人,劉邦又怎么舍得殺掉呢。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