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與項羽楚漢相爭的故事自古以來都是人們所津津樂道的話題。因為在這個時代涌現出了無數的名將謀臣,他們之間的角逐也就組成了一段段精彩絕倫的故事。
而關于楚漢戰爭的兩大主角:劉邦和項羽之間的爭論也是不斷進行著的。這當中也就包括一個最常見的問題也是題主所問:此二人誰最厲害?
其實一開始面對這個問題我也是疑惑的,因為我不知道這個“厲害”究竟是怎樣定義的。
如果說是單論武功的話,我想這個問題也就顯得十分幼稚,因為稍微懂一點歷史的人都會知道,十個劉邦在一起也打不贏力能扛鼎的西楚霸王項羽。但是,如果我們從政治方面談他們的功績時,我想大多數人會投給劉邦一票,因為劉邦從一地痞流氓華麗蛻變為天下之主,他所建立起的大漢王朝,足夠他在青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筆。
再者,劉邦與項羽兩人的性格也是極具鮮明。有的人會喜歡劉邦的瀟灑不羈、痞里痞氣以及性格豪爽,為人豁達。而有的人則喜歡項羽的豪邁霸氣、鐵骨柔情。這樣一來,我們對于劉邦項羽的討論也就帶有一定的主觀性,這種討論也就失去了意義。
既然如此,我們不妨拿出“干貨”,盤點一下這兩人各自的長處。至于誰更厲害,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你們可以大抒己見。
項羽超凡的軍事天賦
很多時候,我們對于項羽的印象,往往是其力能扛鼎,以一頂百。不可否認,項羽在當時就單打獨斗而言,可謂舉世無雙。但是,項羽在軍事方面的才能也是十分突出的,稱的上當世帥才。
比如在巨鹿之戰中,率3萬軍隊擊敗章邯所領導的40萬秦軍,上演了一場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其“破釜沉舟”的氣魄也被后世屢次效仿。
再如在彭城之戰中以3萬軍隊擊潰劉邦56萬軍隊,在這場戰役中,項羽憑借著其制定的戰略計劃,又給我們上演了一場以少勝多、速戰速決的經典戰役。
僅僅憑借此兩站,項羽的軍事才能就足以在中國歷史上排上名號。
劉邦高超的馭人之術
劉邦曾經說過一句自我檢討的話:“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字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供給軍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這句話可謂精辟,也很有自知之明,可以很直白的說,就運籌帷幄、治國安家、行兵布陣而言,劉邦在當時是一無是處的。但是為什么坐天下的是他呢?
我們再來看看他補充的一句:“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所以說,劉邦勝就勝在他的馭人之術也就是他獨特的人格魅力,使得諸如張良、蕭何、韓信、陳平、周勃等當世能人都甘心屈服于他,就連在鴻門宴中項羽的叔父項伯也愿意背著吃里扒外的惡名去相救劉邦。而在這方面項羽是遠不如劉邦的,項羽敗也就是敗在這方面。
項羽——項羽在戰場上的無往不利相對的卻是政治上的幼稚甚至是愚蠢。坑殺戰俘,放棄關中,懷念楚國,放逐義帝,自立為王失盡人心。更為突出的表現是用人上劉邦手下蕭何,張良,韓信,彭越,英布出身各不相同卻可以盡發揮其所長。
而項羽卻連一個范增都不能用,項羽與劉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就算項羽在烏江聽亭長的話回江東,兵只有沒打過仗的新兵,手下大將喪失殆盡,地盤又小。而當時劉邦已控制了大半天下,項羽必敗。后來三國時代的東吳被滅也從側面說明當天下大定只剩江東的時候,江東是無法抵擋的。按河南大學王立群先生的話講“項羽是一個非常可用之人,卻坐在了用人之人的位置上”這就是項羽的悲哀。
劉邦——早年的劉邦不喜勞作,確有游手好閑的無賴之嫌,但他以布衣之身提三尺劍而取得天下建立大漢基業,因為劉邦知道如何處理人際關系,與人友善,喜歡施舍,善交游,為人大度,心胸豁達,素有大志,能仗義行事,勇于承擔責任,有領導才能。
成功在于“能斗智時決不斗力”且情商高的劉邦知人善任具有高超的用人、馭人的領導能力即帝王權術。漢皇千古一英雄,休笑當年馬上功。試問后來為帝者,誰人曾出范圍中。楚強漢弱,可是戰爭的結局是楚敗漢勝。
劉邦采取的寬松無為的政策,不僅安撫了人民、凝聚了中華,也促成了漢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礎。到后期,經濟已經明顯好轉,天下新定,人民小安,未可復興兵。
劉邦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杰出政治家,是真正統一中國的人,可以說他是漢始皇,創造漢民族的人。劉邦使四分五裂的中國真正的統一起來,而且還逐漸把分崩離析的民心凝集起來。他對漢民族的形成、中國的統一強大,漢文化的保護發揚有決定性的貢獻。他在漢初制訂的英明國政,不僅使飽受戰亂的中國得以休養生息,還開創了以后“文景之治”的富裕與奠定了漢武反擊匈奴的堅實基礎。
劉邦高瞻遠矚、深謀遠慮,他的政治制度和對后世的安排使大漢延續了長達四百余年的中國歷史上最長的統一王朝。他的一套政治體制和經濟制度為后世統治者所沿用劉邦開創的大漢帝國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朝代,令后世國人景仰與懷念,他本身也另后世眾多的人所懷念歌頌。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項氏,名籍,字羽,楚國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軍事家,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 的代表人物,也是以個人武力出眾而聞名的武將。李晚芳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司馬遷在《史記》中寫到:項氏世世為楚將,封于項,故姓項氏。
項羽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今江蘇蘇州)起義反秦,項梁陣亡后他率軍渡河救趙王歇,于巨鹿之戰擊破章邯、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秦亡后稱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實行分封制,封滅秦功臣及六國貴族為王。
而后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進攻項羽,項羽與其展開了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期間雖然屢屢大破劉邦,但項羽始終無法有固定的后方補給,糧草殆盡,又猜疑亞父范增,最后反被劉邦所滅。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垓下(今安徽靈璧縣南),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邊自刎而死。
項羽少年時,項梁教他讀書,但他學了沒多久就不學了,項梁又教他學劍,沒多久又不學了,項梁因此特別生氣。項羽說:“讀書識字只能記住個人名,學劍只能和一個人對敵,要學就學萬人敵。”項梁于是又教項羽學習兵法,項羽非常高興,但是只學個大概,不肯深加研究。
秦始皇到會稽游玩,駕大船渡浙江,項羽與項梁一起觀看,項羽對項梁說:“秦始皇是可以被取代的。”項梁趕忙捂住項羽的嘴,說:“你不要胡亂說話,否則會給全族招來禍患。”項梁因此對項羽另眼相看。項羽身高八尺多,力能扛鼎,才氣過人,即使是吳中弟子,也都非常害怕項羽。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同年九月,會稽太守殷通對項梁說:“江西人全都造反,這是上天要亡秦的時刻,我聽說先發制人,后發為人所制,我準備發兵,想要用你和桓楚為將。”當時桓楚在大澤逃亡,項梁說:“桓楚在逃亡,不知道他人在哪里,只有項羽知道。”
于是項梁出去囑咐項羽持劍在外面等候,然后,又進來跟殷通一起坐下,說:“把項羽召來,讓他奉命去找桓楚。”殷通同意后,項羽在項梁的指示下將殷通殺死。項梁手里提著殷通的頭,佩戴殷通的官印。殷通部下大為驚慌,一片混亂,項羽連殺將近一百人。整個郡府上下都嚇得趴倒在地,沒有一個人敢起來。
項梁召集原先所熟悉的豪強官吏,向他們說明起事反秦的道理,于是就發動吳中之兵起事。項梁派人去接收吳中郡下屬各縣,共得精兵八千人。又部署郡中豪杰,派他們分別做校尉、侯、司馬。于是項梁做了會稽太守,項羽為裨將,去巡行占領下屬各縣。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六月,陳勝被殺,項梁召集部下議事,居巢人范增前來告訴項梁,如果不立楚國后人而自立,一定不會長久。于是項梁聽取范增的意見,在民間找到楚懷王之孫熊心,仍立為楚懷王。項梁自號武信君。
項梁統軍在東阿大破秦軍,別遣項羽、劉邦攻打成陽,破秦軍于濮陽東,秦軍被迫退入濮陽城內,項羽、劉邦又率軍攻打定陶,斬殺秦將李由。項梁連破秦軍,非常驕傲。而此時秦派了大量的援軍支援章邯,章邯在得到援軍后突襲項梁,項梁兵敗被殺。項羽和劉邦攻打陳留不下,于是商議退軍,項羽引軍駐扎彭城西,劉邦駐軍于碭。
參考資料:項羽 (西楚霸王)-百度百科
相關推薦: